知名人物 蒋新松人物简介

Posted 机器人

篇首语:树木在森林中相依偎而生长, 星辰在银河中因辉映而璀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蒋新松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蒋新松人物简介

·蒋新松



蒋新松,自动控制、机器人学专家。中国机器人事业的主奠基人。长期为我国工业自动化、机器人产业化呕心沥血。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机器人工程研究开发中心。领导研制了水下机器人系列产品,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担任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期间,在领导CIMS方面获得国际奖励。为我国自动控制和机器人研制事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蒋新松,1931年8月3日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北门外一幢紧靠长江边的青砖房里。母亲生下他时,其家境贫寒。父亲蒋振庭在药铺当过学徒,在皮鞋店供过职,后来多数时间在外谋生挣钱养家。所以,蒋新松受母亲的培养、教育时间更长些。母亲陆素文出身书香之家,外祖父做过考官,可谓知书达理。蒋新松的名字就是母亲给起的。希望他从小像松树一样经得起风雨,长大成为栋梁之才。

蒋新松刚刚出生时正值日本侵华,童年是在战乱中度过的。四处颠簸的生活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1938年春,蒋新松姐弟5人随母亲从苏北又返回江阴,母亲回家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孩子尽快读书,他进了城北小学,一所创建于道光年间,有悠久历史的学堂。一入学校,蒋新松如鱼得水,最爱学的是数学。勤奋刻苦,蒋新松在小学一直是拔尖的,三年级时经考试科科合格,直升五年级学习。10岁就小学毕业,考入当时县里最好的南菁中学。1946年冬,当蒋新松正读高中一年级下学期时,因家庭经济困难,父亲让他停学去挣钱糊口。母亲虽极力反对,父亲还是把他送纱厂当学徒,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压在心头,直到1948年因工厂解雇工人,他才回家,在亲友支持下又重返南菁中学,以优异成绩读完高中,考取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

大学一年级刚读完,蒋新松被学校选中参加华东地区留苏预备生统考录取。他到北京留苏预备部刻苦学习准备。然而,1953年的一次全面体检发现他患了肺结核,6月决定让他回原校学习。沉重的打击虽然让他一时感到不知所措。这时他得到了母亲的及时教诲和鼓舞,慢慢地他又恢复了自己对人生远大理想的追求,全身心投入学校学习中。他尤其注重大学的实习课,在电机厂、济南机床厂的毕业设计 “多刀自动车床电器驱动系统” 被评为 “优”,1956年夏末拿到工企专业毕业证书,走上了为祖国科学事业而奉献的人生旅途。

大学毕业后,蒋新松就如愿分配到了中国科学院工作。在北京自动化所屠善澄领导下的小组负责数字计算机存储器研究。1957年的反 “右” 运动中他受到了不公正待遇,被下放农村劳动。但他没有放弃学习、研究和将来为国家效力及实现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在天津东亚毛纺厂、石景山钢铁厂、兰州炼油厂等多项工业自动化工程中显露头角,做出过贡献。1965年他被调到沈阳自动化所的前身,当时的东北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工作,利用靠边站的十年时间在鞍钢工业自动化现场做出了突出成就。1977年 “文化大革命” 刚刚结束,他就被指定参加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规划会,作为自动化学科规划主要执笔者。

1980年开始,蒋新松担任沈阳自动化所所长,走上领导岗位,使他发挥了自己的才干和智慧。在开拓我国机器人学研究和产业化建设,在领导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自动化领域工作,在领导沈阳自动化所取得重大成就方面,做出了显著的贡献,逐步成为我国著名的自动控制、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专家。蒋新松主编撰写了 《机器人学导论》 专著和有影响的学术论文数十篇。创办了中国自动化学会刊物 《信息与控制》 和 《机器人》 杂志,并担任主编。由于他对中国自动化技术跻身世界行列做出了重大成就和杰出贡献,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科学家称号、全国 “五一” 劳动奖章,中国工程院首批颁发的 “中国工程科技奖” 等奖励。蒋新松先后被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聘为兼职教授。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机器人协会、中国人工智能协会副理事长、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 (IFAC) 生产组织专业委员会委员。

在科学研究及担任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科技领导职务期间,蒋新松充分显示了深厚的学术底蕴,卓越的组织才干和敏锐的洞察力,具有战略科学家的个人魅力和富于创新、攻必克战必果的精神。由于他对事业孜孜以求,疏于自己健康,于1997年3月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在沈阳逝世。他逝世后,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国家科委党组、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中共中国工程院党组联合做出 《关于号召全国科技工作者向蒋新松同志学习的决定》。

热爱科学,逆境中也无愧于祖国



刚刚出校门走上科研岗位,他就经历了五七年的那场 “反右” 斗争,被错划为 “右派,被送到农村劳动改造。但他始终不忘科学研究,不忘学习。1968年底,他回到了研究所。在他最初的科研实践中就表现了他的执著和才智。在天津东亚毛纺厂完成了绒线染色温升程序控制,论文在1959年新创刊的 《自动化》杂志上发表,那时他刚刚毕业不到三年,两年后,又在石景山钢铁厂出色地完成了具有峰值滤波的转炉火焰双色比值记录仪,并发表了论文。从1963年开始,在兰州炼油厂参加国家自动化试点项目,他和同事们一起,只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一项开创性科研成果。在国际上,最早写成用伪随机码进行大型工业动态特性的测试的论文,由于随之而来的 “文化大革命” 没能发表。他在对60年代自动控制理论前沿课题的探索中写出的论文 《极值搜索原理在测量设备中的应用》 经专家推荐,被1964年在瑞典召开的国际计量学会年会接受并在大会宣读。以上几项重要成绩是他迈出校门不到十年内取得的,是头顶着当时巨大的压力完成的,是件件都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成果。

1965年因科学院学科调整,他和一大批人一起由北京调到沈阳自动化所工作。他被派去参加国家在鞍钢的工业自动化试点工作。他一头埋进鞍钢生产现场,坚持在那里奋战了十多年。他和课题组一起克服了各种干扰和困难。即使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下,他敢于承担风险。他作为技术负责人承担的第一个项目是1200可逆冷轧机的准确停车控制。当时国内只有一台1200轧机,如果实验造成轧机损坏,后果严重。对当时他所处的环境来说,风险更大。但他对自己的设计有信心。同时,紧紧依靠工人群众,得到鞍钢现场同志们的支持。1969年,蒋新松正按工宣队的命令,收拾行李,准备全家下乡,接受再教育。忽然又接到通知,让他重返鞍钢。鞍钢的1200轧机技术改造三结合小组,需要他。在他们支持下终于研制成功了服务于生产的轧机准停控制。后来,他们又完成了复合张力调节和自适应厚度控制自动化系统。这三项成果均接近或达到当时的国际水平。1978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和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

执著追求,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1977年蒋新松被任命为研究室主任,他全身心的投入他热爱的科学技术事业。1980年他被任命为副所长、所长。使年富力强的蒋新松得以施展抱负与才华。他任所长十几年,把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单位,变成了一个国内外知名的研究所。

1977年,中科院自然科学规划大会在北京召开,蒋新松参加了大会,并作为主要执笔者起草自动化学科发展规划。在北京友谊宾馆那夜以继日地写稿一直到天亮。蒋新松和同行们一同研究分析国外自动化发展状况和我国存在的差距。蒋新松根据自己长期从事自动控制研究的实践经验和所掌握的国外自动化发展前沿问题的文献资料,提出了很多新的见解。在与参加会议的代表交流的过程中,他发现有很多人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还不太了解,在中国人多的情况下用不用机器人的问题上还存在着不小的分歧。针对这种情况,他与本所同来参加会议的同志一同积极进行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知识的宣传、游说。蒋新松特别强调一个概念,机器人是机器而不是人。在友谊宾馆内张贴学术讲座海报,连夜赶写讲稿,向代表们介绍自动化领域的研究动向,宣传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研究的意义,结果引起了与会代表们的极大兴趣,一时间,会上会下谈论的都是机器人。

在蒋新松和他的同事们的努力下,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终于被正式列入1978~1985年中国科学院科学发展规划。由于蒋新松的执著,中科院还确定,由沈阳自动化所侧重机器人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为了掌握机器人的发展和应用情况,蒋新松1979年到日本考察。靠省吃俭用,他第一次出国就买回了所里的第一台计算机。

在日本,蒋新松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同时还专门针对两个问题与日本同行进行了探讨。对于在人口众多的国家要不要搞机器人? 怎样搞? 这是两个很多人包括一些领导和专家们都关心的问题。而不仅国内人关心,国外也有很多人关心,并展开过争论。

蒋新松任所长后,从国外机器人的发展和中国的国情出发,研究我们的对策,提出选择水下机器人作为我国发展机器人的“突破口” 和攻坚目标。面对当时一些人的不理解,甚至说他是疯子,蒋新松为此进行了充分的论证。1979年11月,中科院组织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与有关部门坚持我国机器人技术研究的立项。针对中国人口多,蒋新松产生了研制在特殊环境下工作的机器人的想法,他提出把 “智能机器人在海洋中的应用” 作为重点课题。这一课题得到了中科院职能部门的初步认同。在12月中科院在沈阳主持召开的机器人立题论证会上,到会的海洋研究、海军等方面的代表明确表示支持。但还有人泼冷水。说,陆地上的机器人还没搞好,就搞水下机器人,旱鸭子要下水,谈何容易?

蒋新松在科研上几乎都是跳跃式地前进,他常说: “我们想吃馒头,难道非要从学种麦子开始吗? 只有提高起点,才能提高质量和速度。” 后来他还写了篇小散文: 《旱鸭子下水了》,既有寓意又很有文彩。在学部委员李薰等六位老科学家的支持下,这一课题得以建立,并得到了经费支持。

奋力攻关,领导全所不断结出科技硕果



他组织队伍协同攻关,1985年12月作为中国第一台水下机器人样机获首航成功。这一 “突破口” 的选择具有历史意义,为我国机器人研究与应用做出了开创性的成就。当时各大新闻单位都做了报道,在国内外形成了很大影响。在此基础上,本着 “在研究的基础上引进,在引进的基础上提高研究的起点” 的原则,在国家 “七五” 攻关计划的支持下,大胆引进技术,成功地创新、开发出系列的水下机器人产品,用于我国海上石油开发,解决了国家急需,并出口国外。建成了国内唯一能提供水下机器人系列化产品的生产基地。

他还不断开辟我国机器人的研制及应用新领域,他创建了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科学院机器人学开放实验室,成为国内唯一的机器人技术转化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对外开放的学术交流基地,为实现工业机器人产业化,提出 “两头在内、中间在外” 的现代产业模式,开创了中国机器人产业化的新里程,现在,焊接机器人等产品已在国内大量企业中得以使用。

1986年至1994年间,他领导的所共有5项成果获国家级奖励,46项获省部级成果奖。系列化水下机器人,从潜深100m、300m、1000m至6000m研制成功。6000m自制水下机器人被两院院士推举为199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在为企业完成的众多工业自动化项目中,为企业创造了巨大效益,自身的经济实力也迅速提高。形成了自己的技术优势和特色。1997年全所在研项目合同经费达1.4亿元,人均科研经费位于科学院研究所的前列。同时也带出了一支打硬仗的队伍,他自豪地向别人、向上级领导称 “我有一支敢死队”。

他注重团队建设,当所长期间,曾遇到过鼓励科技人员单干,自谋第二职业的一股错误思潮,有的人甚至说 “放开鸡笼子” 到外面找野食。有的部门人心散了。蒋新松的态度十分鲜明: “你搞第二职业,所里就没有你的第一职业!” 他提出研究所文化向企业文化靠拢的构想。他认为传统的研究所文化着眼于个人价值的实现,企业文化则着眼于总体效益。他说: “我们工程性的、应用研究性的研究所,必须发扬团队精神。一个对一个,我们也许干不过人家,但我们打团体赛,争总分第一。”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设有搞课题承包,一直是全所拧成一股绳集体攻关。

蒋新松作为长者和导师,他还特别注重培养提拔新一代年轻的科技人才。1988年,他的几位副所长平均年龄44岁,四个研究室的副主任不到35岁,三分之一的课题组由青年人挑大梁。1994年他自己被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高瞻远瞩的战略科学家



蒋新松是一位科技 “帅才”,是现任科技部部长朱丽兰很早就给他的评价。几位因 “863” 计划而与他共事多年的教授说“老蒋的过人之处是站在国家的高度,解决的是政治家考虑的问题,用企业家的精神、运筹科学技术,他把企业的追求和国家对企业的关心结合在了一块。他了解企业,熟悉国情、洞察世界,因而使老蒋的思维与众不同。”

由于他在自动化领域的远见卓识,他被选定为 “863” 计划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第一任首席科学家,按照 “863”计划管理原则,通常首席科学家任职一、二届就要更换。但是每到换届时,科委的领导就十分为难,反复思考总是觉得很难找到一位从整体上能接替蒋新松位置的人,所以他直到1997年逝世共连任了四届。他不断提出具有方向性和战略性的新思想和新见解。

作为首席科学家,他组织起了全国的机器人研究队伍。为了国家利益和对科学事业的追求,把原规划到2010年的水下6000m机器人研制目标,提前到本世纪内完成。他组织起以沈阳自动化所为首的国内优势单位,抓住机会,争取与俄罗斯合作。蒋新松跑到北京,找到中科院和国家科委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详细汇报,争取支持,最终得到了国家科委的支持,并被正式列入了“863”计划。蒋新松还亲笔上书宋健和朱丽兰,立下了军令状。这项工作在论证阶段就使很多人激动,在可行性论证会上,一位一生从事海洋工作的老专家说: “你这已不是可行性报告,而是一份设计,我真没想到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我们中国的6000m潜器。” 潜深6000m的无缆水下机器人,于1995年8月顺利的完成了太平洋深海性能试验,1997年5月在南太平洋成功地完成了海底探测任务。使中国拥有了海底勘测的技术手段,支持了由联合国准予的,15万平方公里的深水海域海底的探测任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把我国的水下机器人技术推向了当今世界一流水平,人们把6000m水下机器人试验应用成功,看作是成功地发射了返回式 “海洋卫星”。它在6000m深海中,指甲盖大小的面积要承受600kg的压力,它的导航和定位受海水和海流影响,比定向飞行体更难指挥和定位,在通信 (水下和水面),抗海水腐蚀及能源等多方面都有大量难题要解决。

他还卓有成效的组织了CIMS攻关,这项目写入 “863” 计划之初,国内很少有人知道它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英文缩写,一直关心着大中型企业命运的蒋新松,力主把CIMS列入了高技术研究发展战略。他在CIMS工作中多年来坚持了 “应用导向,技术驱动,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结合国情,讲究实效” 的发展方针。因为CIMS面对的是如何解决企业在竞争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因此,他说 “我们脑袋里要有国家、有企业、想国家大事,一个科学家要真正为国分忧。空谈理论不行,光在实验室里搞,向党和人民是交不了帐的”。他领导专家组首先选择了沈阳鼓风机厂、北京第一机床厂等少数几个厂为突破口,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在清华大学等建起了研究开发环境,研究和工程两个环境的开创都不放松。1994年,清华大学的CIMS实验工程中心经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组织国际知名专家严格评审,获 “大学领先奖”,1995年,北京第一机床厂又被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评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应用 “工业领先奖”。这是第一次美国本土以外的工厂得奖。这两项制造业界的重要奖项的获得,表明我们在CIMS研究和应用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无穷探索,真抓实干



蒋新松之所以能成为战略科学家,能高瞻远瞩地提出问题,指出方向,组织队伍,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并不仅仅由于他的才智过人,更是由于他的勤奋。他不仅仅经常工作学习到深夜,而且常常半夜或凌晨想到个问题,就起来翻书或写作,这些故事在沈阳自动化所早已人人皆知。

1985年,为了和美国沛瑞公司进行谈判,准备一份既对我们有利又能说服对方的谈判稿,他连续几天不睡觉。结果在向中科院汇报情况那天,他刚走上二楼,便晕倒在楼梯口。为了使谈判成功,他坚持不住进医院,又硬挺着精神陪同美方代表前往大连,可在大连刚下火车,又一次晕倒在火车站台上。连美国人也对他这种执著精神所感动。

经过临时紧急抢救,蒋新松被送回了沈阳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急救。后来,医生发现他甲亢累及心脏,为他做了手术。可就在手术拆线的第三天,他便强烈要求出了院。几经周折,终于完成了谈判,同美方达成了协议。

1986年他第二次住进了医院。由于白血球大量减少,他被关进了无菌室。而这时机器人示范工程马上就要动工,他放心不下,竞悄悄地把有关人员召集到玻璃罩周围,隔着玻璃罩听情况汇报,然后再一点点地部署工作计划。

这些年来他就发生过多次因身体过度劳累而造成的晕倒和虚脱。在北京地铁站口、在上海虹桥机场,在赴俄罗斯访问中…。可是他太爱自己的事业了。住院也想着工作,同志们到医院去看他,谈他的病和身体也就是一两句话,然后就是讨论工作和学术问题。为了在医院工作方便,他甚至把计算机拿到病房。

1994年他从研究所所长的位置上退下来。他完全可以轻松一些渡过生活。可是他没有,而是以更大的责任感工作。现任所长王天然做他的助手近十年,习惯大事找他商量,他一直在一如既往地关心着沈阳自动化所。1997年春节,他没有在沈阳过。他从外地发来一份传真,提出课题安排的建议。

行政上的工作减轻了,他把更大的精力集中在了国有大中型企业进步焦点问题上。给自己又定了一个更高的目标,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要集中精力为国家做件大事。他把经过自己深思熟虑而又充分借鉴外国先进经验的先进制造技术,包括企业的重组、重构、敏捷制造以及快速回应市场需求等不断地在全国各地介绍,做报告,向有关领导提建议。

1997年3月25日,星期二,他从外地回到沈阳,第二天,星期三,他和王天然一起组织关于机器人控制器的研讨会,他谈了他的想法,做了部署。他又参加了6000m水下机器人总师组会议。当老战友们问他的身体状况时,他只简单地回答 “我是活着干,死了算”。接下来的两天,他参加国家科委在沈阳召开的S-863研讨会。20日星期六,清晨4点钟又起床了。他又敲了3个小时电脑。然后准备去鞍钢。因不久前,鞍钢总经理邀请他去,想听听他对鞍钢 “九五” 规划的意见,所以再忙他也得去。

7点30分,他提起公文包和便携电脑,刚要下楼,突然感到心脏一阵剧烈的绞痛,脸色煞白,满头是汗。本来要送他去鞍钢的车,成了送他去医院的车。紧急送到医院抢救,虽出现暂时好转,但由于再次发作,心肌大面积坏死,于1997年3月30日午后去逝。他走的确实太匆忙,同事们、亲人们、朋友们都始料未及。他自己更是始料不及。“新松恨不高千尺”,还有更高的壮志未酬。

蒋新松在1996年8月8日从事科研工作40周年之日,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科学事业是一种永恒探索的事业。它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成功的欢乐,永远是一刹那,无穷的探索,无穷的苦恼,正是他本身的魅力所在。从事科研工作四十年了,我又进入了新的一轮无穷的探索和无穷的苦恼中,……”

1990年蒋新松代表辽宁科技界向省委、省政府及全省各界人士春节献辞时,说到: “科学事业是豪迈的事业,需要我们用毕生的精力去探索、追求和攀登。” 这是蒋新松一生的写照。蒋新松一生追求真理、光明磊落、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是激励我们为国家的科学事业奋斗的榜样。

简 历



1931年8月3日 生于江苏省江阴县。

1956年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

1956年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 (北京)。

1965年 东北工业自动化研究所 (后改为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 1977年任室主任,1980年任所长。

1994年 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4年 退休。

1997年3月30日 于沈阳逝世。

主要论著



1 蒋新松、刘海波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考察报告(一).国外自动化,1980,2(5).

2 蒋新松、陈玉、谈大龙等. 意大利的人工智能研究 . 国外自动化,1983,5 (6).

3 JIANG XINSONG.A REVIEW OF THE HISTORY OFROBOTS AND ITS SOCIAL IMPACT . The bulletin of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1986.

4 蒋新松.国外机器人的发展及我们的对策研究.机器人,1987,1(1).

5 JIANG XINSONG.AN OUTLINE OF THE NATIONALAUTO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PROGRAMME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on robotics and manufacturing,ASME press,NEWYork,1988.

6 蒋新松.第三届高级机器人国际会议及法国机器人研究、开发的评价.机器人.1988,2(4).

7 JIANG XINSONG,THE SOCIAL IMPACT OF THE FASTDEVELOPMENT OF AUTOMATION TECHNOLOGY,IEEE SMC 88 plenary session,MA,august,1988.

8 JIANG XINSONG & REN SHOUJU.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NATIONAL PROJECT ON CIMS. Invit-ed speech on IFAC workshop of DEDS’ 91,1991.

9 JIANG XINSONG,A BRIEF INTRODUCTION TONATIONAL HIGH TECH R & D PROGRAMME ONAUTOMATION TECHNOLOGY AND IT\'S NEWACHIEVEMENTS. 1993 IEEE国际机器人学与自动化会议,亚特兰大,美国,1993年5月2-6日 .

10 蒋新松.工业自动化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1994 (12): 26-32.

11 蒋新松.信心时代的自动化技术。(世纪之交与高技术专家对话,朱丽兰主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12 JIANG XINSONG,ROBOT IN CHINA. Interchangedocument for IARP,1995.

13 蒋新松.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形势及可靠选择的对策.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1997,(2).

14 蒋新松,敏捷制造企业.共同走向科学-百名院士科技系列报告集,新华出版社,1997,3.

15 JIANG XINSONG,SONG KEWEI,XIE DEXIU,ANADAPTIVE AUTOMATIC GAGE CONTEOL SYS-TEM. Proceedings of sino american symposium on controltheory,shanghai,1981.

16 蒋新松.人工智能及智能控制系统概述. 自动化学报,1981,7(2).

17 蒋新松,曲道奎.一种新的机器人自适应控制方式.机器人,1987,9(3).

18 JIANG XINSONG,TAN DALONG,FENG XISHENGET AL. UNDERWATER REMOTELY OPERATEDVEHICLE HR-01. Proceeding of the 1988 IEE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MC,1988,1.

19 刘光军,蒋新松,赵长福.PUMA 760切割作业力与位置混合控制,机器人,1988,10 (2).

20 安宏声,蒋新松.滑动控制理论在海洋机器人动态定位系统中的应用。机器人,1989,11(2).

21 JINANG XINSONG.WHAT IS THE CHALLNGE TOAI IN REAL-TIME CONTROL. WYTHGN RPRM,1990,19 (1).

22 蒋新松.机器人及机器人学中的控制问题.机器人.1990,12(5).

23 JIANG XINSONG,FENG XISHENG. RESEARCHAND DEVELOPMENT OF UNDERWATER ROBOTIN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on Advanced Robot,Beijing,1991.

24 蒋新松.智能科学与智能技术.信息与控制,1994,23(1).

25 蒋新松,宋国宁,刘宝义.大型过程工业自动化全过程体系结构。信息与控制,1994,23(1).

26 宋国宁,蒋新松.连续生产过程CIMS的研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1995(1).

27 蒋新松.先进制造技术中的系统技术的新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与自动化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沈阳,1995.

28 蒋新松.拟实制造. 第四届中国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学术会议 (CIMS-CHINA96),1996,5.

29 蒋新松. 未来机器人技术发展方向的探讨.机器人,1996,18(5).

30 蒋新松主编.《机器人学导论》.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相关参考

知名人物 蒋作宾生平故事简介,蒋作宾历史评价,蒋作宾怎么死的?

蒋作宾,字雨岩,湖北应城人,生于1884年3月4日(清光绪十年二月初七),其父以“务农为生”[1]。蒋作宾幼时在家乡就塾,十五岁时考取秀才。1902年考入武昌文普通中学堂,与宋教仁等同舍,经常议论时政

历史人物 蒋介卿简介_蒋介卿的后人在哪里_蒋介卿和蒋介石

本名:蒋瑞生字号:字:介卿号:锡侯所处时代:清末到民国民族族群:汉族毕业学校:四明专科学校学法政科蒋瑞生–蒋介石的同父异母兄长  蒋介卿是郡庠生出身,后又毕业于四明专科学校学法政科,蒋介石初显发迹之象

历史人物 蒋百里简介及子女 蒋百里论持久战 蒋百里的女儿和钱学森

  中文名:蒋百里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海宁  出生日期:1882年  逝世日期:1938年11月4日  职业: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  毕业院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信仰:三民

历史人物 蒋宝贤个人资料,蒋宝贤个人资料

  蒋宝贤个人资料  蒋宝贤(1897—1930),金华蒋里村人。1928年2月,中共宣平县派陈玉川到邻近的金华县安地一带发展党组织;7月,吸收宝贤等8人入党,建立中共支部。历任支部书记、总支书记。1

历史人物 三国人物蒋义渠简介

三国人物本名:蒋义渠所处时期:东汉民族族群:汉族重要造诣:官渡之战后,帮袁绍找回四散遍地的残兵败将主公:袁绍纪录史料:后汉书、资治通鉴后人质疑:或许蒋义渠就是蒋奇(历史lishixinzhi.com)

历史人物 蒋万安是谁

  蒋家第四代传人蒋万安23日上午完成“立委”参选登记。这意味着蒋家第四代人又要重返政治之路吗?蒋友柏亦是蒋家的后代,从商去了,创办的设计公司正玩得风生水起呢。那么这位蒋万安又是谁?  蒋万安是国民党

历史人物 武松醉打蒋门神故事简介

  醉打蒋门神这个出自于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第二十九回《施恩重霸孟州道醉打蒋门神》。醉打蒋门神的主要内容:是说发配至孟州牢营,管营施忠之子施恩,慕其名,二人结拜。施恩之酒店被恶霸蒋门神霸占,武松

历史人物 蒋梅英的生平如何

今天的主人公名将蒋梅英,是旧上海滩排名第一的大美女,当时最为流行的香烟广告,盒子上的美女就是蒋梅英本人。由于蒋梅英出生在一个比较富有的家庭,所以,从小除了学习优异外,在为人事处方面也是知书达理,此外,

历史人物 西周蒋国君主、蒋氏鼻祖蒋伯龄简介,蒋伯龄后代现在哪

个人资料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在姜子牙辅佐下,与弟姬旦联手,攻进朝歌,迫使纣王自焚于鹿台,周朝建立。周朝建立后大封诸侯,姬旦被封于周,以后被称为周公旦。周武王灭商之后过了4年便去世了,武王长子姬

历史人物 西周蒋国君主、蒋氏鼻祖蒋伯龄简介,蒋伯龄后代现在哪

个人资料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在姜子牙辅佐下,与弟姬旦联手,攻进朝歌,迫使纣王自焚于鹿台,周朝建立。周朝建立后大封诸侯,姬旦被封于周,以后被称为周公旦。周武王灭商之后过了4年便去世了,武王长子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