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后人称道但事实真是这样? 曹操行刺董卓义举
篇首语: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让后人称道但事实真是这样? 曹操行刺董卓义举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让后人称道但事实真是这样? 曹操行刺董卓义举
曾经有人这样来综合评价曹操:真英雄,冶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用今天的话说,曹操是一个有才华、有领导能力、会综合分析意见、善于把握机会的聪明人,是东汉末三国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关于行刺董卓的义举,更是让后人称道。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最初将曹操描绘成了一个为行刺董卓而不惜屈身事贼、忍辱负重的英雄。但事实上,曹操行刺董卓一事纯属子虚乌有。据史书记载,董卓打进东京之后,因为大将军何进已被宦官所杀,兵强马壮的董卓成为洛阳城中的最强势力,他迅速收编了多股原本听命于何进的势力,在这之后又策反了吕布收编了丁原残部。董卓野心很大,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威信和权势,他又想出了废掉少帝、立献帝为王的伎俩。可是,这一想法遭到了卢植、袁绍等人的强烈反对,少壮派势力代表人物袁绍愤懑之际公然悬节于洛阳东门,东奔冀州,以此抗议。
袁绍的出走对时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时任司隶校尉,该官职是京畿地区的行政长官,拥有参劾百官的权力。之前,何进在谋诛宦官时还特别授予袁绍“假节”的权力。就是说,袁绍在军事行动中拥有绝对的指挥权,违其令者斩——由此可见袁绍当时在朝中的影响力。
这样一个人物的出走,引起的动荡可想而知。当时,曹操被董卓看作袁绍在政治上的同盟者,是董卓极力拉拢的对象——拉拢曹操可以孤立袁绍,争取人才,壮大自己的力量。因此,曹操也被授予骁骑校尉之职。但此时包括曹操在内的少壮派势力其实都已起了二心——如果大家继续留在朝中,人心散乱之际,董卓很可能会趁势把大伙儿都收拾了。因此,曹操当机立断弃官出逃京师。曹操出逃的方向是向西出武关,经中牟到陈留。
当然,无风不起浪,这件事情在野史中多少有些记载:曹操年轻时确实当过一回刺客,但是,他行刺的对象不是董卓,而是当时权倾朝野的中常侍张让,不过那次刺杀最终失败,因为曹操行刺不成被张让发现,情急之下,曹操“舞手戟于庭”,翻墙跑掉了。现在想来,正是因为野史的这个记载,后人们才创造出曹操刺董的故事。
事实上,如董卓那般的权势人物多警卫重重,旁人根本近不了身,想刺杀他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当时,想杀董卓的人的确有不少,譬如董卓信赖的城门校尉伍琼就试图刺杀他,但行动失败以后,伍琼被杀。这个故事也很有可能是曹操刺董卓的来源之一。现实中,如果曹操真的只身前往行刺董卓,恐怕也会落得与伍琼一样的下场。
相关参考
《三国演义》中,司徒王允召集大臣如何应对太师董卓的专权跋扈时,曹操献计持王允家传的七星刀刺杀董卓时,却被董卓从镜中看出曹操在背后拔刀,好在曹操灵机应变,声称是前来献刀,最终快马夺门而出,返回家乡组军讨
《三国演义》中,司徒王允召集大臣如何应对太师董卓的专权跋扈时,曹操献计持王允家传的七星刀刺杀董卓时,却被董卓从镜中看出曹操在背后拔刀,好在曹操灵机应变,声称是前来献刀,最终快马夺门而出,返回家乡组军讨
《三国演义》中,司徒王允召集大臣如何应对太师董卓的专权跋扈时,曹操献计持王允家传的七星刀刺杀董卓时,却被董卓从镜中看出曹操在背后拔刀,好在曹操灵机应变,声称是前来献刀,最终快马夺门而出,返回家乡组军讨
导读:虽然说孟德献刀是子虚乌有的,但有两件事情还是证据确凿的。一是曹操的卷宗上确实有过刺杀记录,有一次曹操去洛阳,竟然闯进了寝殿侍奉长官张让的卧室试图行刺。不知是不是因为相貌上的自卑,曹操年轻时颇为叛
1、为荀攸垂泪荀攸,字公达。董卓作乱时,荀攸因与人密谋行刺董卓而被捕,同时被捕的另一个人因恐惧而自杀,但荀攸却镇定自若,并在董卓死后出狱。荀攸后来得到曹操赏识,多次为曹操出奇计,比如擒吕布、斩颜良、征
导读:虽然说孟德献刀是子虚乌有的,但有两件事情还是证据确凿的。一是的卷宗上确实有过刺杀记录,有一次去洛阳,竟然闯进了寝殿侍奉长官的卧室试图行刺。> 不知是不是因为相貌上的自卑,年轻时颇为叛逆顽劣
说起中国古代四大刺客,人人都略知一二,为他们的成功额手称庆,为他们的失败抚掌叹息!他们因行刺别人而名留青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世界观。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信仰,深入人心。可是细细思考起来,这些人就是刺
曹操行刺董卓,可谓是一个志士之举,但是,我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曹操要单枪匹马去刺杀,虽然手拿七星刀,但毕竟董卓是一个奸臣,并且身边有吕布和重兵,即使是董卓死后,也会有吕布来接班,为什么不先逃出京
说起中国古代四大刺客,人人都略知一二,为他们的成功额手称庆,为他们的失败抚掌叹息!他们因行刺别人而名留青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世界观。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信仰,深入人心。可是细细思考起来,这些人就是刺...
有句俗语叫做“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讲的就是司马昭对帝位的觊觎之心不是一天两天了,但事实上他却始终没有称帝,而是立了一个“傀儡”皇帝曹奂。司马昭病逝后,其子司马炎直接逼迫曹奂让位,自己则成为了西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