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王国珍人物简介
Posted 知
篇首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王国珍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王国珍人物简介
·王国珍
王国珍,稀土生产和稀有金属放射性防护专家,是我国稀有金属放射性防护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主持完成多项稀土及其应用的工程设计,参与制订我国稀土产业政策,主持修订我国放射性防护国家标准的有关条款,致力于解决生产中的放射性污染问题,为发展我国稀有金属工业和保障工人的身体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国珍,1935年11月15日出生于河北省献县孔家庄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50年,到天津一家私人织布厂当学徒工,不久,工厂倒闭。1952年,到天津棉纺厂当保全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下类同),国家急需各类建设人才。1954年,组织上保送他进入天津市工农速成中学学习。1958年,又保送他到天津大学工程物理系核化工专业学习。王国珍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发愤学习,报效祖国,获取知识成了他年轻时的惟一追求。
1964年,王国珍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分配到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简称有设总院)任技术员。时逢国家三年经济困难后期,百业待兴。稀土稀有金属工业刚刚起步,其生产原料中伴生的天然铀、钍产生的放射性危害,如不采取防护措施,会严重危害环境和职工的身体健康。如何有效地解决放射性危害成为当时制约稀土稀有工业发展的因素,国内尚无成熟可靠的技术,国外又对我进行封锁,为攻克这一难关,王国珍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广泛收集整理了有关参考资料,在较短时间内就提出并确立了放射性防护方面的内容。到院后,他参加冶金工业部(简称冶金部)组织的放射性调查组,前后参与并两次在技术上全面负责对包头钢铁公司(简称包钢)有关厂矿进行的大规模放射性调查,获得了大量数据,写出了放射性环境评价报告,提出了防护措施和建议,为放射性防护治理提供了可靠依据,对包钢有关厂矿放射性污染的防治和保障职工健康起了重要作用。之后,他还承担包钢稀土一、三厂等十几项工程的防护方案设计及研究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和大量数据,与他人合作编写出《冶金部放射性防护管理办法》,由冶金部正式颁布试行。
1978年,王国珍又对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的划分提出见解,经过5年的测量、调查、研究试验,他和同事们提出了在保障作业环境安全的条件下,将场所划分的下限值提高近4倍的建议和依据,为国家节省大量的防护费用。1985年,该研究成果获北京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并为我国放射性卫生基本标准GB4792—84放射性工作场所的划分所采用。
1982年,王国珍参加了国家环保局主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卫生防护管理条例》第四章的起草,该条例已颁布实施。
1971年,王国珍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晋升为工程师,1984年任有设总院党委副书记,1985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1987年任副院长。在担任党政领导职务期间,他仍然抓紧学习、钻研本行业新技术,跟踪并掌握国内外稀土工业的发展动态,主持了多项稀有金属工程项目设计,参与了国家稀土行业产业政策的研究和制订,为我国稀土工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设计市场中,他努力开拓新的业务领域,1987年至1992年,成功地主持设计了我国规模最大的水泥厂之一——中日合资大连小野田年产137万吨水泥项目。
30多年来,王国珍主管有设总院稀土稀有工程及环保评价项目,主持和参与从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到试车投产的工程设计项目达几十项;其中获省部级优秀设计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1994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是我国稀土行业中知名专家之一。在党的培养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王国珍走出了一条从工人到专家的成功之路。
开拓我国稀土稀有金属生产放射性防护技术
1964年,国防军工急需稀土稀有金属材料,而国外实行封锁禁运。国家决定自力更生建设一批相关矿山和工厂。因大多数稀有金属矿石中,伴生有少量或微量的天然放射性元素钍和铀。在矿石开采、选矿和冶炼中,钍和铀逐渐富集,生产环境产生放射性污染,故除工艺、设备方面的问题外,还有放射性防护问题。采取何种防护措施才能防治污染、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是一大难题。王国珍所学专业与放射性有关,遂被派去从事这项工作,从此他与放射性防护结下了不解之缘。
包钢是“一五”时期由前苏联设计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当初没有考虑放射性污染问题。后来,科技人员在工作中发现包钢使用的白云鄂博矿含有放射性元素钍、铀,在职工中引起了较大的恐慌。此后,王国珍参加了由冶金部组成的调查组对包钢进行放射性污染调查。
调查组首先对该矿破碎车间、水源地、职工宿舍、居民区和周围环境以及包钢选矿厂、炼铁厂、炼钢厂等进行了放射性污染的测定。王国珍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对工人兄弟的手足情,主动到粉尘污染严重的岗位,取样测量、研究分析,取得了大量数据,初步掌握了各厂矿主要生产岗位的放射性污染情况,向冶金部提交了调查报告和改进措施的建议,使其对包钢放射性污染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也为包钢日后做好放射性防护提供了依据。
1965年,王国珍负责包钢稀土一厂、三厂的放射性防护设计,与有关单位联合对两厂的高炉渣、尾矿坝和厂区周围环境进行放射性污染测量。根据调查测量结果,圆满地完成了两个厂的防护设计任务。
20世纪70年代,上海跃龙化工厂的放射性废渣和上海第二冶炼厂的有毒铍渣运往浙江桐庐县一个改造为渣库的山洞堆存。该山洞紧靠风景秀丽的富春江,由于选址考虑不周,加上管理不严,堆存的废渣造成富春江及周围环境污染。1983年浙江省人民政府请求国家环保局及冶金部解决。冶金部派人去处理,王国珍参与了该项工作,经过调查研究,果断地决定永久封闭该山洞,他提出了封闭山洞的技术方案,3年后对该项目进行实地验收,确认此方案成功地保护了该地区的环境。
20多年来,王国珍完成了我国稀有金属生产厂(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中第一个放射性废渣库的方案设计,组织并参与了对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包钢和成都等30多个稀土稀有金属相关企业进行的放射性调查测量,取得了大量数据。提出了8个企业的防护措施或设计,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王国珍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性地解决了大量放射性防护的难题,开拓了我国稀土稀有金属生产放射性防护技术,对这类企业的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修订国家放射性防护标准和有关规定
我国的冶金企业和稀土稀有金属放射性防护技术从无到有,其中凝聚了王国珍的心血,防护管理工作的规范和完善也浸透着他辛勤的汗水。
1974年,国家颁布了GBJ8—74《放射防护规定》。鉴于该标准难以满足冶金企业的放射防护要求,1977年,王国珍建议冶金部制订冶金企业放射防护管理办法,该建议被采纳。由工国珍任组长的联合工作组,对包钢、柏坊铜矿等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多方听取意见,反复修改、审定,终于完成了管理办法的制订,由冶金部正式颁布试行。从此,冶金系统有了一个初步的放射防护管理办法。为该系统环境保护和放射性防护管理的规范化起了重要作用。
1978年,王国珍提出《放射防护规定》中对开放性工作场所放射性下限值规定要求偏严,按辐射防护的安全性、适用性和合理性三原则,与当时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不相适应,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执行。翌年,卫生部、冶金部责成全国有关单位共同进行天然铀、钍放射性工作下限值规定的专题研究,王国珍任组长之一。他和研究组成员深入北京、上海、山东、内蒙古、宁夏等地20多个含铀、钍物料的工厂、矿山进行放射性测量和调查研究,在微山稀土矿进行了科学试验。从掌握稀土精矿α气溶胶的浓度和γ照射量率等基础工作着手,在密闭室内,分别测量、研究不同数量、不同品位稀土精矿的α气溶胶浓度和γ照射量率,为确定放射工作下限值积累数据。同时,按照国际原子能管理机构(IAEA)的有关规定,对年产1000吨氯化稀土工厂放射性工作管理作了最优化分析。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1984年完成了该项专题研究。将GBJ8—74标准中第38条修订为:操作物料比活度大于7×104贝克/千克(2×10-6居里/千克),同时日操作量大于1000克天然铀、钍的工作,列为放射性工作场所。修订后的下限值比原值提高了近4倍,它既充分考虑了安全性,又考虑了实用合理性,符合我国实际情况。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及联邦德国的放射防护规定基本接近。1984年重新修订的GB 4792-84《放射防护基本标准》中第九条放射工作场所的划分,就是按该研究成果制订的。
由于新的下限值规定比原规定放宽了许多,将一大批只接触微量天然铀、钍的厂矿、车间排除在放射性工作场所之外,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
为发展我国稀土工业做出积极贡献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王国珍就一直从事和主持稀上工程设计与科研工作,先后组织和参加了多项稀土矿山、冶炼厂的设计和科研项目。如组织包钢稀土三厂用第三代硫酸焙烧法年处理5000吨精矿的大型冶炼厂,我国最大的上海跃龙化工厂年产100吨稀土荧光粉生产线,南昌曙光稀土材料厂处理离子型稀土矿的分离生产线等均属生产规模大、技术先进的工程项目。1970年和1983年,他先后参加完成了包头稀土精矿碳酸钠焙烧、盐酸浸出、环烷酸萃取稀土的试验,都取得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重要成果。
1987年,国务院稀土办公室成立稀土专家组,至今,王国珍已连续三届被聘请为专家组成员和产业专家组组长。他曾多次组织专家对我国主要稀土的矿山、冶炼厂、应用厂及科研单位进行考察,讨论我国稀土工业发展现状、与国外差距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分析国内外稀土市场状况,先后向稀土办公室提出多份调查报告。
王国珍参与了国家稀土办公室在“八五”、“九五”和“十五”中关于全国稀土发展规划的制订。他是中国稀土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第二、第三届常务理事和第一届环保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二、第三届主任委员。
1996年王国珍退休后仍在发挥余热,继续为发展稀土工业尽心竭力。
1997年,应电子工业部综合计划司的要求,他编写了《国家电子信息产业“九五”和2010年对稀土材料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及发展前景》。1999年5月,王国珍与别人合作为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编写了《稀土工业“十五”发展思路与对策》,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稀土办公室完成了《我国稀土产业》的编写任务。1999年参与国家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编写了《全国稀土应用成果选编》。所有这些,都为制订全国稀土发展规划与政策提供了依据,为发展我国稀土工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精心组织大连华能小野田水泥厂设计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有设总院的业务不断拓宽,从事水泥厂工程设计是其重要内容之一。1987年12月,他随华能公司赴日本考察,通过在10多个企业的参观访问,对水泥的工艺、技术、设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有了较深的了解,这为后来主持该项工程设计起了积极作用。
大连华能小野田水泥厂是中日合资国内最大生产厂之一。1987年中国华能原材料公司开始与日本洽谈合资建厂事宜。由有设总院与日方合作进行设计,王国珍作为副院长,自始至终主持了该项目工程的设计。
经过设计队全体人员的努力和日方的配合,仅用3个月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5个月就完成了初步设计,受到了合资公司的称赞,日方也十分满意。
1990年7月开始做施工图,任务重,时间紧。在合资公司、设计、施工三方共同努力下,1992年5月试车投产,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建成了投资近1.9亿美元、年产137万吨的水泥厂。
该厂从试车投产起,一直运转良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效果。实现了低能耗(3127.5千焦耳/千克熟料),低电耗(97千瓦·时/吨水泥),高度自动化(职工不到500人,相当于国内同类企业的1/4),烟囱排出粉尘浓度只有50毫克/立方米,这些指标都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且能生产中、日、美、英四国标准的水泥,70%的产品销往美、日和东南亚。该工程被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评为优秀设计一等奖。小野田公司建设部部长在日本报刊上撰文,称该项目的建设创造了“大连速度”。从始至终,王国珍精心组织该工程设计,抓进度,抓质量,为该水泥厂的成功建设殚精竭虑。
简 历
1935年11月15日 出生于河北省献县。
1958~1964年 在天津大学工程物理系核化工专业学习。
1964~1995年 任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技术员、组长、冶炼二室副主任、工程师,院党委副书记、高级工程师、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6年1月 退休。
主 要 论 著
1 王国珍.试谈包头稀土精矿烧碱法生产过程中放射性污染及防护措施有色冶炼,1982(2):32~36
2 王国珍,张友芳.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管理条例参考资料·有色和稀有冶金工业中的放射性污染. 天津环保局,1983
3 王国珍编译.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管理条例参考资料·国外放射性废物管理.天津环保局,1983
4 王国珍.王济中,郝云芳. 天然铀、钍放射性工作下限值的建议.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1986(6):436~437
5 王国珍,王济中.微山稀土矿生产环境中天然铀、钍放射性水平的调查及防护初步意见.有色冶炼,1987(7):26~29
6 王国珍.雷春文.稀土(第17章.第二版).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
7 王国珍,王济中,刘鸿忠.稀土(第18章.第二版).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
8 王国珍,王济中,林河成. 稀土(第19章. 第二版).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
9 王济中,王国珍. 白云鄂博矿依靠科技进步降低放射性污染. 有色冶炼,1996(1):52~55
10 王国珍. 稀土电子信息产业相关性的研究.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稀土专家组应用开发组,1997
11 王国珍,曾天元,马鹏起,等.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稀土专家组调研报告汇编(第五卷)·我国稀土产业现状和对其如何发展的建议,1998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倪桂珍的爱情_倪桂珍父亲_倪桂珍故居_倪桂珍人物简介
中文名:倪桂珍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余姚职业:教师毕业院校:上海裨文女中信仰:基督教倪桂珍–宋嘉树之妻 倪桂珍(1869—1931),浙江省余姚县倪家堰人,是清末民国之初余姚县最杰出的女性
知名人物 顾品珍生平故事简介,顾品珍历史评价,顾品珍怎么死的?
顾品珍,字筱斋,云南昆明人,1883年(清光绪九年)出生。1904年,云南省考送留日学生,学军事者有三十名,顾应试被录取,同年9月抵东京,进振武学校学习军事。毕业后升入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骑兵科,190
知名人物 王士珍生平故事简介,王士珍历史评价,王士珍怎么死的?
王士珍,字聘卿,号冠乔,别号冠儒。直隶(今河北省)正定县牛家庄人。生于1861年7月14日(清咸丰十一年六月初七)。曾祖父王朝凤,精通医术,长于书法。祖父王履安是个秀才,工医之外,擅长武术,有戎马书生
历史人物 解珍简介 解珍怎么死的 解珍的绰号 解珍为什么能进天罡星-
中文名:解珍 外文名:XieZhen 别名:两头蛇 国籍:中国(北宋) 民族:汉 出生地:山东登州 职业:猎户,梁山步军第九名头领 信仰:四海之内皆兄弟www.cha138.com
水浒传两头蛇解珍怎么死的?两头蛇解珍简介解珍《水浒传》人物。登州好汉,绰号两头蛇。上山前和兄弟解宝是猎户,兄弟俩守梁山山前南路第一关,解珍为步军第九名头领,排梁山好汉第三十四位。死后追封:忠武郎。解珍
刘元珍,是无锡人氏,字伯先,号本孺,为东林八君子之一。隆庆五年。刘元珍在无锡城中时朗中巷附近出身。他的父亲虽然历任山阳教谕、绩溪校官等职,但实际上没赚什么钱,所以家境十分贫寒。 七岁的时候,刘元
刘元珍,是无锡人氏,字伯先,号本孺,为东林八君子之一。隆庆五年。刘元珍在无锡城中时朗中巷附近出身。他的父亲虽然历任山阳教谕、绩溪校官等职,但实际上没赚什么钱,所以家境十分贫寒。 七岁的时候,刘元
刘元珍,是无锡人氏,字伯先,号本孺,为东林八君子之一。隆庆五年。刘元珍在无锡城中时朗中巷附近出身。他的父亲虽然历任山阳教谕、绩溪校官等职,但实际上没赚什么钱,所以家境十分贫寒。 七岁的时候,刘元
中文名:郑廷珍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河南商丘市柘城县牛城乡郑楼村出生日期:1883逝世日期:1937职业:军人郑廷珍——国民革命烈士 郑廷珍(1883—1937),商丘市柘城县牛城乡郑楼村人。国
水浒传两头蛇解珍怎么死的?两头蛇解珍简介解珍《水浒传》人物。登州好汉,绰号两头蛇。上山前和兄弟解宝是猎户,兄弟俩守梁山山前南路第一关,解珍为步军第九名头领,排梁山好汉第三十四位。死后追封:忠武郎。解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