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王世纯人物简介
Posted 有色金属
篇首语: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要做哪些事来改善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王世纯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王世纯人物简介
·王世纯
王世纯,有色金属加工工程设计专家,中国工程设计大师,我国有色金属加工工艺设计的开拓者之一。参加洛阳铜加工厂的设计和建设,并主持设计其铜板带和铝板带工程技术改造;主持设计上海有色金属加工总厂搬迁和技术改造等工程。创造性地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铜板带加工设计工艺技术,走出了一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与国内设备配套结合的道路,为我国铜加工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世纯,1927年7月24日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耳闻目睹了日本侵略军蹂躏我国大好河山,南京和重庆国民政府腐败无能的惨状。落后就要挨打这一残酷事实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发奋图强,强国富民的种子。东北的解放给他创造了深造的机会,1953年4月他毕业于东北工学院(今东北大学)机电系机械制造专业。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毕业后,分配到冶金工业部(简称冶金部)沈阳有色金属设计公司担任设备设计工作,1954年随单位搬迁到北京,改名为冶金部北京有色冶金设计院(简称北京院)。为了开拓我国新型的有色金属加工事业,王世纯毅然改行,成为创建我国有色金属加工设计专业的主要人员之一。为了学习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理论,他回母校参加了半年培训,随后就投身到我国有色金属加工设计行列之中,至今仍然奋战在这条战线上。
1964年,国家为发展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决定将北京有色冶金设计总院加工处独立建制,成立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简称洛阳院),王世纯随之调洛至今。40多年来他亲自参加或组织大、中、小型铜及铝加工厂工程设计几十项。参加了前苏联援建我国第一个铜加工厂——黄河冶炼厂(后为洛阳铜加工厂,今洛阳铜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洛铜)的设计和建设,并主持完成了其铜及铜合金板带材技术改造和铝板带技术改造以及上海市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有色金属加工总厂技术改造等工程;组织和领导了线坯用Y型连轧机、水平连铸锡磷青铜等多项新工艺、新技术及其设备的开发工作。
王世纯历任技术员、工程师、副科长、科长、设计室主任、现场设计组副组长、组长、总设计师、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职。1988年,洛阳市人民政府授予他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被评为洛阳市先进工作者。1991年,洛铜的铜及铜合金板带材技术改造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优秀设计金奖;铝板带技术改造项目荣获河南省优秀设计一等奖。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在主持上海市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有色金属加工总厂技术改造工程,设计队中9人次获得上海市或建设单位的奖励,其中王世纯获得上海市重大项目先进工作者称号,1998年,该项目获得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优秀设计一等奖、1999年获建设部国家优秀设计银质奖。
为了表彰他为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1994年建设部授予他“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
积极投身于有色金属加工事业
1953年,王世纯走出校门就投身于祖国火热的经济建设事业中。1954年至1958年,他参加了沈阳苏家屯有色金属加工厂技术改造设计工作。该厂是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老厂,生产铜及其合金、锌和铅等板、带、管、棒和线材等产品;生产工艺和设备十分落后,用块式法生产板材,三辊斜轧法生产管棒材,设备机械化程度很低,全靠人工操作;产品质量很差,成品率低,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冶金部决定对该厂进行技术改造。在前苏联技术专家指导下,王世纯负责铜及铜合金板、带材工艺设计,边工作边向外国专家求教,通过学习和工作,基本掌握了有色金属加工工艺设计的基础知识。由于他在工作中勤学苦练,做出了较好的成绩,1958年,北京院授予他“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荣誉称号。
洛铜一期工程是我国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56项国家重点项目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建的第一座大型综合性铜及其合金加工厂,主要产品有板、带、管、棒、型、线材,规模为年产6万吨,生产工艺和设备在当时是较为先进的。1959年至1966年,王世纯在该工程中任工艺设计和现场设计组副组长、组长等职。该厂由前苏联承担设计和提供生产设备,中方派人配合,通过向专家学习,消化苏方设计,完成辅助工程设计和做好生产准备。1960年,两国关系紧张前苏联撤走全部专家时,施工图和设备的设计都未完成,厂房刚打基础。此后,工程设计和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处理都落在现场设计组身上,面对这么困难的局面,王世纯和同事们没有惧怕,毅然投身到组织设计、安装、调试和试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经过7年的艰苦努力圆满地完成了建设任务。通过该工程他的技术水平和组织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并积累了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为他日后在有色金属加工设计战线上大展宏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他在该工程建设中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1967年至1980年,王世纯任工艺(科)室副科长、科长、室主任时组织、领导和审定了洛阳院承担的多项有色金属加工厂的工艺设计及施工服务工作;其间,1969年至1972年还兼任云南铜加工厂工程设计总设计师,组织领导了镍及其合金棒、线坯用Y型连轧机、电渣炉熔炼和铸造孟耐尔合金铸锭、水平连铸锡磷青铜、板带大加工率冷开坯用摆式轧机、带式法电解铜箔生产工艺等六项冶金部特批的新工艺技术及其设备的开发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Y型连轧机技术、孟耐尔合金铸造工艺和水平连铸锡磷青铜均在国内生产中得到推广和应用。1981年至1984年,王世纯出任院试验工厂厂长,组织和领导了4项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开发,均取得良好成效,其中喷灌铝管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主持完成我国最大铜加工基地的技术改造设计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对铜板带产品的质量要求愈来愈高,我国的铜加工厂,包括国内最大的洛铜在内无论从生产工艺、装备水平都处于落后状态,产品质量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国内所需的高精度铜板带材不得不靠大量进口,严重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1984年经国家计委批准,洛铜板带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王世纯担任改造工程的总设计师。
王世纯深知我国的铜加工技术水平由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损失太大了,要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进行改造,有限的资金不允许有任何失误,否则改造就要半途而废,投资就要付诸东流。为此他精心安排了各个环节的设计工作,事必躬亲,亲自组织和参加了国内外技术考察、技术谈判、合同签定、初步设计编制、施工图设计、安装调试和试生产工作。在设计过程中,他勤于思考分析并进行多方案比较,力求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当王世纯发现外商工艺软件要价过高后提出:选用国外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并不意味国内能满足技术要求的工艺设备也要买进,应结合国情实事求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只要我们认真运用已有的技术努力学习,此次改造不买进工艺软件,很多设备国内协作配套也能满足改造要求。其大胆设想得到领导的首肯,在洛铜和洛阳院的努力下,没有购买国外软件,包括一些设备的部分部件,如16吨炉子的上料机、步进炉步进梁、热轧机的部分设备、气垫炉的活套塔等,均由国外进行技术指导国内制造,为国家节约大量外汇。
洛铜技术改造采用了大铸锭带式法生产工艺,铸锭达4.5吨和7.5吨,设计产品规格为厚0.1毫米至3.0毫米、宽600毫米至1000毫米,精度达到厚度的1%~2%。其主要设备从瑞士引进的16吨铜及其合金感应熔炼炉,可熔炼高质量的铸锭;从奥地利引进的高效率双排侧进、侧出步进式加热炉,可将7.5吨铸锭加热到开轧温度;将旧有热轧机进行改造,可将厚200毫米、宽1050毫米的铸锭热轧到厚6毫米至15毫米、宽1050毫米,并卷取水冷后备用;从英国引进的双面铣削机,可将热轧后带坯表面(包括侧边)上的氧化皮铣去,每面可最大铣去0.5毫米,并带有铣削量自动跟踪系统;从德国引进的初、中、精多用途轧机;可将厚6毫米至15毫米、宽1050毫米的带坯冷轧到厚0.5毫米±0.005毫米、宽1050毫米的成品或坯料;采用奥地利的钟罩式光亮退火炉,保证了带面的光洁,减轻了环境污染;意大利带有板型仪的精轧机是当时国内铜加工行业独一无二的高水平精轧机,它可将带坯冷轧到厚0.08毫米±0.0015毫米、宽630毫米的成品;德国气垫式光亮退火炉的运用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铜加工行业成品性能和表面质量问题;另外,美国的3台剪切机,保证了成品的尺寸公差;德国的轧辊磨床和瑞士的铣刀磨床保证了工具的高精度。这些全计算机控制的现代化设备,使改造后的洛铜铜板带系统成为一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
洛铜的改造是在原有车间内就地进行,其原则是改造与生产并行,辅助设施尽量利用旧有的。在拆除旧有设备和基础以及扩建新基础和安装新设备的过程中,不能影响旧有生产线的正常生产,因此给设计和施工带来很大困难。作为总设计师,在总结本院与厂方意见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周密细致地安排了设计施工各阶段周期,使设计施工有条不紊地进行。为了不影响或少影响生产,他提议改造尽量集中在厂房一二跨内进行;当原厂区进车间给水压力和流量不能满足国外设备要求时,他提出用管道泵增压、设备与设备接力用水等方案解决;他将新建成品库与旧有厂房巧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投资和生产运行成本大大降低。在整个改造过程中,王世纯忘我的工作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被厂、院公认为“以厂为家”的总负责人。该项目投产后,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我国铜板带材出口的重要基地。特别在欧元造币供坯方面,洛铜力挫世界强手一举夺魁,成为欧元独选的造币坯料供应厂。1991年该项目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优秀设计金奖。
在铜板带系统改造的同时,铝板带系统也进行了技术改造。王世纯作为项目总设计师,在深入细致调查研究之后,根据产品方案的要求,提出改造三四十年代的热轧机不如选用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铝板带连铸轧机进行供坯的方案,该方案工艺先进、生产工序少,能耗和生产成本低,劳动生产率高。他大胆选用和组织调试了消化国外引进技术国内设计制造的1400毫米冷轧机,使工程项目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又降低了投资。在该冷轧机调试过程中,他带领厂、院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奋战两个月,提前一个月完成调试任务,并达到一次试车成功。1991年铝板带技术改造工程获河南省优秀设计一等奖。
为上海的铜加工工业发展再立新功
上海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也是我国铜加工行业发展最早产量最大的基地之一。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原有三四十年代仅能生产卷重30千克左右的带材生产工艺和设备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化生产对大卷重、高精度的需求,上海铜加工业面临着艰巨紧迫的改造任务。62岁高龄的王世纯,受命担任总设计师,组织上海有色金属加工总厂的设计工作。
工作中他始终以工程建设为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只要对工程有利,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1990年初,王世纯结合工程实际,凭着丰富的设计经验和技术知识,力排众议,提出设备选择应因地制宜,可适当有条件地选择国产先进设备的方案,像国内开发制造的5吨熔炼炉、保温炉、半连续铸造机、铸锭锯切机和铸锭步进加热炉等设备,既可满足工艺要求,又不降低装备水平,完全没有必要从国外引进,并耐心说服建设单位下了决心,从而合理地利用资金,保证工程按计划顺利建设。
在水处理设计中,外商对水质提出较高的要求,若按常规设计投资较大。为此王世纯带领设计人员奔赴宝钢、上钢五厂、上海钢铁研究所、水文站等单位,深入分析了吴淞地区长江、黄浦江和温藻浜一年中各时期水质的同异,作出了从温藻浜取水,通过处理,完全可满足生产需求的结论,为工程节约大量设资。
在审核厂区管网施工图设计方案时,王世纯发现排水系统中有一条生产废水管,他认为生产中所排的酸、碱废液,包括含有金属离子的废水,均须经过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此时生产废水完全可以和雨排水共用一条管道。为此王世纯积极向建设单位和环保部门反复解释和建议,并被采纳。修改设计后不仅为国家节省了数百万元投资,也加快了建设进度。
当引进设备进入工地后,王世纯吃住在现场,每天天刚亮他就出现在工地上,和建设、施工单位一起研究当天的工作:晚上下了班,他又带领设计人员去查看当天发现问题的处理情况和施工进度;在设备调试时,他更是寸步不离现场,当熔铸设备一次试车成功拉出第一根厚170毫米、宽650毫米、长5000毫米铸锭,加热炉顺利提供合格的热轧坯料时,他才深情地舒了一口气。
繁忙的工作使王世纯的肾结石病发作,医生要求他住院手术,可是如火如荼、争分夺秒的施工现场深深地牵挂着他,强烈的责任心驱使他一再推迟手术时间,他不顾疼痛,手托吊瓶,审阅图纸文件安排工作,直到手术前一刻。在病床上,王世纯反复告诉陪护人员转告现场的同事们应注意的事项,直到听到一切平安才放心。手术后尚未完全康复他又回到现场投入紧张的建设中。1992年9月28日,他和同事一起以喜悦的心情迎来了整个生产线全线贯通,全部项目以优异的成绩胜利建成,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由于该项目设计完善,各项指标均获得验收部门的好评,投产以来产量和出口量逐年递增,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党和国家的肯定。工程总结时,设计队9人次获得上海市或建设单位的奖励。上海有色金属加工总厂的成功建设,凝聚着王世纯的智慧、心血和汗水。
培育新人 诲人不倦
以身作则、不耻下问、精益求精和诲人不倦是王世纯的一贯作风,不管是任工艺室主任,还是但任院副总工程师,他总是把培养年轻人作为一项主要任务,即使是退休以后,仍然以院长技术顾问的身份关心着洛阳院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了解试验厂生产能力和工人劳动生产率的实际情况,王世纯和工人一起同吃同劳动,白天处理日常事务,晚上跟班劳作。在工程设计中,每遇到一个问题他不是简单判定,而是发动大家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多做调查研究,从而使问题得到较好地解决。他常带领同志们深入车间、现场,考察学习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王世纯常说:科技进步一日千里,要想跟上时代的发展,就要做到勤奋学习,不断实践,勇于创新;幸福不能理解为待遇,为社会多做工作值得终生欣慰。王世纯以培育新人、诲人不倦的精神,高尚的思想品德,带出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设计人员,为洛阳院和建设单位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铜加工行业里成为异口同声的老师。1994年退休后,他仍然念念不忘有色金属加工技术的发展,多次走访上海、苏州等地有关单位,边了解情况边协助解决工程建设和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他虽已年过古稀,但至今仍是院长、院工艺技术委员会和引进设备技术消化工作的顾问,每天坚持上班,参加评审重大项目和技术决策,为我国有色金属加工事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奋力拼搏。
简 历
1927年7月24日 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
1950~1953年 在东北工学院机电系机械制造专业学习。
1953~1954年 任沈阳有色金属设计公司见习技术员。
1954~1964年 任北京有色冶金设计院技术员、工程师、黄河冶炼厂现场设计组副组长、组长。
1964~1994年 在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工作,历任工艺科副科长、科长、工艺室主任、院试验工厂厂长、洛阳铜加工厂铜铝板带材技术改造项目总设计师、院副总工程师、上海有色金属加工总厂搬迁和技术改造项目总设计师等职。
1994年1月 退休。任院长技术顾问、院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和工艺技术委员会顾问委员等职。
相关参考
知名人物 王世杰生平故事简介,王世杰历史评价,王世杰怎么死的?
王世杰,初名燮廷,字雪艇,湖北崇阳县人。1891年3月10日(清光绪十七年二月初一)生。父亲王为翰,字步瀛,事农商,有子八女二,王世杰在兄弟中行五。王世杰幼时入塾,勤奋好学,业绩优异,九岁识时务文字,
中文名:王世则出生日期:963年逝世日期:1008年主要成就: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癸未科状元籍贯:桂林永福(今广西永福)参考资料:《王世则:北宋“连科状元”,上疏立储遭贬》王世则–宋朝状元
王世贞 (1526~1590)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又号m州山人。江苏太仓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刑部主事,屡迁员外郎、郎中,又为青州兵备副使。三十八年,父王予以滦河失
王世充,字行满,王世充的先祖是西域胡人,常年居住在新丰,也就是现在的陕西临潼,他是隋朝时期末年的英雄之一。因为是西域胡人,所以王世充本姓不姓王,而是姓支,他祖父支颓耨年纪轻轻就死了,他父亲支收跟随
王世充,字行满,王世充的先祖是西域胡人,常年居住在新丰,也就是现在的陕西临潼,他是隋朝时期末年的英雄之一。因为是西域胡人,所以王世充本姓不姓王,而是姓支,他祖父支颓耨年纪轻轻就死了,他父亲支收跟随他的
王世充,字行满,王世充的先祖是西域胡人,常年居住在新丰,也就是现在的陕西临潼,他是隋朝时期末年的英雄之一。因为是西域胡人,所以王世充本姓不姓王,而是姓支,他祖父支颓耨年纪轻轻就死了,他父亲支收跟随他的
王世充(?-621年),字行满,本来姓支,是西域的胡人。寄居在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中国隋朝末年起兵群雄之一。 王世充自小喜好经史和兵法,开皇年间,因军功升至兵部员外郎,大业年间,至江都宫监,
王世恽(?—621年),隋末唐初起义军首领,唐初中原割据势力王世充之兄。>>王世充杀死元文都、赵长文、卢楚、郭文懿之后,以王世恽为内史令。619年四月初五,皇泰主杨侗被迫禅位于王世充,王世恽将杨侗软禁
“后七子”,是明朝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王世贞与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其中王世贞是“后七子”的领袖,在李攀龙
“后七子”,是明朝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王世贞与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其中王世贞是“后七子”的领袖,在李攀龙去世之后,文坛二十多年他一人独领风骚。 “后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