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如何看待日本的
Posted 历史
篇首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如何看待日本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如何看待日本的
由于历史观念的影响,天朝上国这一观念被植入大多数封建士人脑中,加之在长期的交往中,中国总是处于领先地位,在他们眼中日本不过是一个东夷小国。在国门打开二十多年后,晚清的人们在看待日本的时候,内心中总会自觉或不自觉的保持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天朝上国这一理念仍旧存在。驻日大使何如璋在日本期间,途经神户,登岸的时候,商人们来欢迎他,一些日本人可能是因为好奇跑过来围观,对此何如璋记载如下:“余偕鲁生及诸随员上岸,商人具仪仗驱从以迎,辞不获已。汉官威仪,见所未见,日人间有从西京、大阪百十里来观者”,他把当地商人的欢迎仪式认为是来瞻仰“汉官威仪” 这种天朝上国的观念,使晚清的士人们在看待日本明治维新这一问题上出现了偏颇,不能公正、客观的去评价。当时,日本开展明治维新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不可否认,在改革的初期,会有种种不足。而此时,国内在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的带领下“整备水师,立有机器、支应、船坞各局,规模亦已具略”在这一时期国内各军事工业已经建成并开始生产,同时兴办了一些民用工业,海防方面,筹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这些使国人的自信心膨胀了起来,他们在看待日本的时候也失去了一个比较客观的态度,更多的看到了日本改革的种种缺点。他们认为:“日人近参西法,粗立规模,外强中干,有识所稔”。李鸿章对日本明治维新也有所轻视,他认为:“所以矫强之由,不过该国近来拾人牙慧,能用后门枪炮,能开铁路、煤矿、能学洋语洋书、能借国债、能制洋银数事耳”。 明治维新给日本带来了发展,但这并没有使晚清士人们对日本重视起来,一直到甲午战争对日本都是一种轻视的态度。战争前夕“中外论者皆轻视东洋小国,以为不足深忧”,这种观点在当时晚清士人中是很普遍的,他们认为“日本土地人民,不及中国十分之一,国债累累,岁入之款,半输息银,则其晌不足恃也。国库空虚,百用仰给纸币,纸币不能用之国外也。一旦有事,船炮军火,皆无可购,则其械不足恃也。日本近更军制,寓兵于农,通国陆军常额,不过三万二千人,则其众不足恃也”,“核其军额,颇属单弱,中国兵力自应之有余谅彼决不因一言不合逮起波澜”,“ 中国枪械渐精,海军、陆军声威日壮,计铁甲二艘外,合大沽船坞、六镇炮船,统计各处所有兵船,不啻三四十艘,闻商船尚不在此数。日人兵力、船、械断难与我抗衡,况其土地、赋税不足当我二十分之一”。更有甚者认为日本与俄国有矛盾,中国可以联合俄国,以日本国内的华人作为内应一举攻陷日本。这方面曾广钧是个代表,他认为“中国可以乘此机会,一意主战,剿灭日本,建立奇功,不独尽除东方卧榻之患,亦以远折西郗窥伺之萌也”。 在战争前夕这些言论可能是出于某种目的,比如增强士兵的士气,可能会有所夸大,但其对日本的轻视这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中态度导致了清政府在战争前夕备战不积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战争的失利。相关参考
日本政府的责任不容推卸教科书事件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从根本上说,这是日本政府长期纵容、支持右翼势力翻案的必然结果。对于教科书的审定,日本政府一再声明表示不介入,但右翼教科书在国内外舆论的抗议声中两次获
晚清时期,尤其是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中国兴起了一股日本留学热。当时,刚刚经历过明治维新的日本,政治经济制度向西方靠拢,文化方面则大量翻译西方书籍,并革新教育制度大力培养人才,国力大增。同时,甲午战争中国
在74年之前,日本军事政府宣布了无条件的投降,惨痛的战火终于迎来了平静的日子,日本宣布投降之后,这场让人们饱受战争侵蚀的浩劫终于迎来了停止的一天,不仅仅是战火,日本在华夏土地上做过的残忍的事情数不胜数
1894一1895年由日本侵略者挑的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遭到惨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通过条约日本向清政府勒索了巨额的赔款,总额达库平银二亿零一百五十万两。这不仅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一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日俄战争清政府为什么要帮助日本军队的文章,欢迎阅读哦~19世纪末期,兴起于欧洲东部、后向西亚、巴尔干和亚洲北部扩张的俄国领土已经达到了2280万平方公里,占全世界陆地面积1
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全球商品由“供不应求”变成“供过于求”,各国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历史,许多发达国家的速度都已经接近日本,包括龙头老大美国,经常是增长速度2%左右,中国也在经济基数越来越大以后增速明
日本政府发动侵华战争,并逐步把“华北事变”扩大为“中国事变”,企图以战争手段迫使中国政府屈服,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其资源无法支撑长期之侵华战争,加上日本朝野对中国的蔑视,因此,速战速决的战略是其首选。
世界条约 《蒲安臣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怎么看待《蒲安臣条约》?
中国清政府代表和美国国务卿签订《蒲安臣条约》1858年4月,英法联军进逼中国沿海城市大沽口,美、英、法、俄四国公使联袂向清政府提出侵略要求。腐朽的清政府派出具有美国血统的薄安臣为公使,出使各国去进行谈
中国缘何放弃抗日战争的索赔王先勇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以战败国的身份付给战胜国日本2.3亿两白银作为战争赔偿,这相当于当时清朝国库3年的财政收入。靠这笔钱日本大力发展了重工业、军火工业和教育事业。
1894到1895年间,日本以朝鲜问题为借口向清政府宣战,发动了中日之间的甲午战争。战争的结果导致了中日两国命运的改变:日本迈入了近代列强的行列,大清则承受割地赔款之辱,沦入了任人宰割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