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美军646发炮弹,伤1名志愿军
Posted 志愿军
篇首语:水往下流,人争上游。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美军646发炮弹,伤1名志愿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美军646发炮弹,伤1名志愿军
作者:慎独 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上甘岭无疑是留下浓墨重彩的一场战役,志愿军在兵力、火力、保障都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坚守阵地43天,给敌军以沉重打击,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为谈判创造了有利条件。当我们回顾这场战役时,不可忽略的一点就是,志愿军的坑道几乎起了决定性作用。没有那些地下坑道,志愿军是很难顶住敌军强大火力的。 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快速占领阵地 虽然我军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有利用地道作战的先例,但当时为了支撑游击战,在平原地带所构筑的地道,与山地防御的坑道是无法相比的。作为一支善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军队,我军的坑道战术正是通过一次次战斗,总结了无数宝贵的经验而形成。这些经验让我军可以凭借坑道尽可能抵消了敌军的火力优势,成为我军阵地防御战的一大利器。 战争初期,我军大多打运动战或者遭遇战,所构筑的工事以野战防御工事为主,这种工事的特点是构筑迅速,利用地形和简单材料即可完成。缺点是无法抵御重火力轰炸,往往是敌人一轮炮火过后,所有掩体被摧毁,战士们只能趴在弹坑里作战,隐蔽效果极差。虽然构筑了以土层为主、用木头加固的防炮工事,但在敌人强大火力面前仍然出现工事被毁,里面人员伤亡的情况。 志愿军构筑的简易工事,防御炮火能力不强 1951年,敌人发动了夏季、秋季两次大规模攻势,我军野外工事防御能力薄弱的劣势凸显,在敌军火炮与飞机的打击下伤亡较大。我军当时还没有足够的重武器与敌军作战,部队发动群众智慧,学习防御炮火的方法。起初战士们在交通壕内挖掘「 ”猫耳洞”(和两山轮战时期的猫耳洞有所不同),在交通壕壁上挖宽1米、深1米以上、顶部2米以上的单人防炮洞,经测试,一个营的阵地利用猫耳洞可抵御2000发至3000发炮弹的轰炸。 猫耳洞简单有效,成为防御体系的重要支撑 但是猫耳洞还是难以抵御大口径火炮的轰炸,战士们为此继续发掘新的掩体。志愿军67军有个班的战士深处敌后,为了抵御炮火,将2个猫耳洞挖通,形成了一个马蹄形工事。越往山体内挖掘,顶部就越厚,抵御炮火的能力就越强。这一方法很快推广开来。64军191师利用马蹄形工事,抵御英军炮弹2万发,以伤亡26人的代价毙敌700余人。在总结这些经验后,志愿军要求坑道顶部至少要5米厚。 1951年敌人发动秋季攻势后,我军利用敌军修整的时机,抓紧挖掘坑道。挖掘坑道并不轻松,当地的山大多数是石头山,一镐头下冒火星。我军战士就自建铁匠炉,让会打铁的战士制作工具,并从敌人发射的哑弹中取出炸药用于爆破。敌人发觉我军在构筑工事后,组织空军进行轰炸破坏。为此,志愿军又下令,要求中等坑道顶部厚度至少20米,若是花岗岩材质则为15米,能扛住227公斤级炸弹。大型坑道顶部至少30米,若是花岗岩材质则为25米,能扛900公斤级炸弹。同时坑道要有两个以上出口,里面要有防毒气、防火、防寒措施。 至1952年5月,一线部队坑道基本构筑完成。大的坑道上百米长,小的也有十几米。坑道口一般开在表面阵地侧方或后方,以避免遭遇敌军火炮打击。同时在主坑道口附近开辟小口,设置暗火力点,防止敌军冲进坑道。坑道内有指挥室、休息室、医护室、储藏室,后来有部队反应山地取水困难,坑道内利用后方供应的水泥构筑了蓄水池。 坑道内的弹药库 坑道的威力很快在战斗中展现出来。1951年,美军每40发炮弹杀伤我军一人,到了1952年4月后,我军坑道基本构筑完毕,美军要646发炮弹才能杀伤我军一人。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军利用坑道与敌人作战,在炮击时躲进坑道,敌人步兵冲锋,我军就离开坑道进入阵地。白天敌人占领表面阵地,我军就在夜晚从坑道中出来夺回阵地。 敌人为对付我军坑道可谓费尽心机,比如从坑道口往里扔手榴弹或炸药包,我军的对策是在坑道内垒两道交错的断墙,中间留出人员进出的空隙,这样即可防御手榴弹又不影响进出。敌人还会利用山势,从坑道口上方滚下巨石或者铁丝网堵死坑道口。我军就在坑道口上方驻墙,让石头滚不下来,同时用炸药炸开铁丝网。敌人甚至还在坑道口修筑地堡,守株待兔一样等着志愿军出来,战士们就在坑道内呼叫我方炮火,将这些地堡摧毁,逐渐的敌人就放弃了这些做法。 在上甘岭战役中,以「 ”范佛里特弹药量”而知名的范佛里特指挥「 ”联军”,发射大口径炮弹190万发,投掷炸弹5000余枚,几乎是用炮弹将志愿军阵地「 ”洗”了一遍。即使如此,也炸不毁志愿军的坑道,炸不垮志愿军的顽强精神。相反,正是在「 ”范佛里特弹药量”的威胁下,志愿军创造出了神奇的坑道战法,也造就了一批杰出的坑道战专家! 经过美军反复轰炸,上甘岭坑道外的土里,随手一抓就是一把弹片 坑道虽然能抵御炮火,但是里面的条件十分艰苦,很多坑道都十分狭小,人在里面要猫着腰。坑道内最怕缺水,一旦后方供应不上,战士们经常一天都喝不到一滴水。但是战士们依旧在坑道中保持高昂士气,想尽一切办法坚守坑道,正是因为有了志愿军在坑道内忍饥耐渴的战斗,今天的吃货们才能吃遍山珍海味。当你觉得生活辛苦的时候,想想当年志愿军受的苦,自己又算得了什么呢? 特等功臣卫生员陈振安,四昼夜抢救100余名伤员,这是陈振安在收集石头缝里流出的水给伤员喝相关参考
上甘岭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从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由15军和12军之31师、34师102团,在上甘岭村附近之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侧无名高地(即北山)约3
上甘岭战役,美军打了近200万发炮弹,志愿军为何还能坚守阵地
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于上甘岭村附近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进行的山地坚守防御作战。此次战役,从1952年10月14日开始,经历了争夺表面阵地、退守
志愿军连长宁死不当俘虏,带6名战士壮烈跳崖,孤胆英雄俘敌63
作者:喵哆哩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最寒冷的冬天”,对战争双方都同样严酷。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第9兵团全军冻伤减员3万多人,其中冻死的达4000多人,这在我军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而美军伤
志愿军连长宁死不当俘虏,带6名战士壮烈跳崖,孤胆英雄俘敌63
作者:喵哆哩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最寒冷的冬天”,对战争双方都同样严酷。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第9兵团全军冻伤减员3万多人,其中冻死的达4000多人,这在我军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而美军伤
核心提示:最终坑道战及坑道掘进成为志愿军的日常工作和长期工作,挖出的战壕和交通壕共长6240公里,比万里长城还长。全部工程可用一立方米的土墙环绕地球一周半,为志愿军保存实力取得一次次战役的胜利提供了重
原题:他高举一颗手榴弹,从3000美军的人堆中一路飞跑,冲回自己的阵地在朝鲜战场上,一位志愿军战士高举着一颗手榴弹,从3000美军的人堆中一路飞跑1500米,冲回到了自己的阵地!>这确实有点不可思议。
抗美援朝时期,美国的军力和武器装备占据着压倒性优势,面对此种情况志愿军摒弃了常规的作战方式,另辟蹊径对敌展开了坑道作战,起初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平均用五六十发炮弹就能杀伤一名我军士兵,但在坑道战大规模推广
在抗美援朝的英雄史册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刷新着现代战争史上从没有过的记录,编织着一个个别惊心动魄的故事。这个年仅22岁的年轻战士,志愿军214团8连狙击手张桃芳,
在抗美援朝的英雄史册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刷新着现代战争史上从没有过的记录,编织着一个个别惊心动魄的故事。这个年仅22岁的年轻战士,志愿军214团8连狙击手张桃芳,
特功五连,这是一个被经常报道的连队。1986年,一场被内部直播的战斗,让全国人民后来都知道了这个连队。现在能在网上搜到的“蓝剑B行动”视频,就是当时他们真实的战斗情景。当时新闻联播中反复播放的顾金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