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赵元人物简介

Posted 光学

篇首语: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赵元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赵元人物简介

·赵元



赵元,光学仪器专家。长期从事光学仪器的研制、开发和教育工作。先后研制了许多高、精、尖光学仪器,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赵元,字权刚,族名隆浩。1904年7月19日出生在江西奉新县城内河湖巷142号。父亲赵伍樵是清朝秀才,曾任当地小学及中学教员,育有子女9人,赵元排行第三。虽家境清寒,伍樵先生仍力主子女读书为上,他尽力培养长子至北京大学毕业,然后采用相继资助的方式完成学业。赵元于1926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由长兄出资求学。二年级开始,先后由物理系主任、追随爱因斯坦多年的夏元溧教授普通光学,张贻惠教授理论光学,系主任王守竞教授应用光学等课。由于赵元患有先天性高度近视,同学们都取笑他为 “瞎子念光学”。想不到这却成为后来形象地概括他一生探索光学事业的历程。旧中国满目疮痍,没有一门自然学科可以与外国抗衡,光学也不例外,完全是白纸一张,赵元一边读书一边协助王守竞动手搞光学工艺研究。1932年,赵元北京大学毕业留校当助教,继续研究工作。一年之后,王守竞建议将工作人员和设备由北京大学移至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成立仪器工场,赵元接到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院长的聘函,任物理所的助理员。此时,赵元发现进口平晶完全不合格,但又不能退货,深感外国人欺负中国人太甚,极为愤慨,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坚定了他立志为中国人增光争气的信念。他不断学习,亲自动手实践,摸索玻璃的多种研磨方法,解决了许多难题。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他试制成了许多种产品,使用单位非常满意,之后不断有成果问世。赵元在努力填补中国光学工业的空白,引起了世人的瞩目。由于他出色的成绩,1937年被越级提升为副研究员1941年又成为唯一没有留洋学历而被提升的专任研究员。

抗日战争的8年中,物理研究所数度迁移,从上海出发,香港、广州、桂林、贵阳、重庆均留下了艰苦的搬迁足迹,赵元一家历经磨难,颠沛流离。抗日战争初起时,仪器工场暂时无法内迁,曾搬至法租界襄阳路并化名大中和记科学仪器公司,但还是遭到日本侵略军的不断侦察。在一次最危急的面对日军及汉奸的搜捕中他临危不惧置个人于不顾,独自挺身而出,在被带至法巡捕房询问中,他义正词严与日方对持和交涉近两个小时,始终未使工厂暴露,日方不得不将他释放。湘桂战事时他同样坚持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原则,维护同事和国家财产的安全,使物理所研究工作始终未间断,1941年应英国有关方面的特邀,由英方出资,赵元赴香港与英方合作,我方负责技术研制军用光学仪器,后因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侵占香港而中断。物理研究所所长丁西林与赵元被汉奸出卖软禁于广州,任凭威逼利诱,不为所动。最后赵元与丁西林历经磨难,设法逃出虎口。

1947年6月,赵元即担任上海科学馆馆长一职,期间还应邀参加仪器工厂、学校的教研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赵元奔波于南京、北京之间。协助接管仪器厂及成立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等工作。1953年担任综合仪器厂顾问,1957年先后在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上海光学仪器厂、上海光学仪器研究室任顾问、工程师。随着年龄的增长,赵元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不断试制新产品,解决难题,被评为1954年、1955年上海市劳模,并参加了文化广场的群英会,1956年、1958年、1959年、1962年、1963年均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赵元除历任上述职位外,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筹备委员会委员 (筹备工作于1953年结束),1951年任中国物理学会上海分会副主席。1959年上海《文汇报》 及 《解放日报》 先后载文 《钢花怒放心花大开》 和 《不老松》,表彰赵元的先进事迹,赵元被称作 “老黄忠”、“不老松”,无限敬意,跃然于纸上。

光学事业的开拓者



赵元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时就开始了光学研究的工作,转至中央研究院物理所后,更是全身心地投入。他深知我国工业落后,光学方面更是一片空白,应用仪器全部依赖进口,自己必须责无旁贷地挑起这副重担,为国增光。所以他不断地探索,动手搞光学工艺研究,从加工平晶开始慢慢摸索研磨玻璃的方法,包括球面、抛物面、角度等等方面。1934—1935年的两年间,赵元研制成功5000只照相镜头,解决了地磁仪反射镜角度的研磨问题,又试制成了300倍生物显微镜,之后又制造了平板仪、多倍制图仪及纠正仪的一部分零件,受到陆地测量局三角科科长曹谟的极力推崇,该局水利航测队曾世英检查使用后认为非常好,曾写文章赞扬。他认为,这些仪器的光学性能优于德国察司的产品。这对于当时科技落后的中国来讲,中国的光学仪器迈出了从无到有的第一步,赵元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1937年。国民党爱国军人拟将日本侵略军停泊在黄浦江上的 “出云舰” 炸毁,由海军军械处向物理所下达任务,必须在很短时间内设计制造出一台潜望镜做窥测工具,赵元从未见过潜望镜。更未见过设计图纸,制作难度很大,但他开动脑筋,克服种种困难,反复试验,终于如期完成任务。抗日战争期间,为躲避日寇耳目,仪器厂在沪多次搬迁,但仍坚持工作。1939年赵元带领几名工人首次制造了10台经纬仪,之江大学顾济之教授亲自来验收,对镜头清晰度极为满意。以后还制造了五六种不同规格的双筒显微镜。

由于赵元的出色成就,声名鹊起,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人士的注意,国内订购和修理仪器、学习技术者众,英国亦打起了主意。1941年英国提出,由英方出资,中方出设备、人员,中英合作在香港办厂,请赵元去研制军用光学仪器,迫于研究院当局意图,丁西林与赵元不得已赴港与英谈判并安装仪器设备,准备及早投产,但因太平洋战争爆发,此举夭折。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美货大量倾销中国,民族工业面临奄奄一息的局面,上海唯一的一家光学工场——华光光学仪器厂更是风雨飘摇,眼看即将倒闭。应该厂之邀,赵元当了该厂的工程师,想方设法为该厂制作了水准仪、解剖显微镜等该厂技术能力所及的一些产品,使华光厂得以度过最艰难的岁月直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元如鱼得水。为了加速发展我国光学事业,他辞去了上海科学馆馆长的职务,将全部精力倾注在光学仪器的研究设计和教学工作上,呕心沥血,先后研制成十余种光学仪器,填补了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空白。光学仪器工业的迅速发展,对他的启发和教育很大,促进他敢想敢干、敢于试制新产品,在他的鼓励与具体的帮助下,青年技术人员克服重重困难独立设计出多项产品,所以大家都乐于接近他,说他没有知识分子的架子,从心眼里喜欢这个白发的老人。1961年11月,在上海召开全国显微镜会议上,赵元作了多次报告,会议通过了由他亲自参加制定的显微镜检查方法和对金相显微镜、生物、实体、偏光显微镜四种产品的标准,这对全国统一标准、统一经济价值有重要的意义。

马不停蹄的实干家



我国的光学事业是一门年轻的工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空白点。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某些仪器还得依靠进口,但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任意抬价、刁难、封锁技术资料,这一切,更激励了赵元破除迷信、敢想敢干的雄心壮志,他将全部精力倾注在光学仪器的研究和设计上,经过他的努力,一系列国产光学仪器相继问世。1953年他在综合仪器厂解决了应力仪阻光板、偏光显微镜及偏振方向等关键问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偏光显微镜,它是一种精密的科学仪器,可用于纺织、医学、化学、采矿等方面,过去都依赖进口,在赵元的努力下,我国第一台偏光显微镜试制成功。1957年在仪器仪表研究所为上海机床厂搞了光学投影磨床。1958年大炼钢铁时,他想: 要是能试制成一种仪器代替原来的化学分析方法,使检验钢材性能的时间由一两天缩短到一两分钟该有多好!于是他二度留宿厂内,夜以继日工作达两月之久,验钢镜试制成功,投入了生产,紧接着,为支援炼钢,他又通宵达旦连续奋战校装了光电结合的尖端产品——中型摄谱仪,后来相衬显微镜制作出来了,但质量无人认定,当时赵元正患阑尾炎合并腹膜炎在华东医院手术,闻讯后他抱病赶来为该仪器作了肯定的结论。1959—1963年,赵元主持研制成功的光学仪器有高温金相显微镜、入射式金相显微镜、综合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光谱仪等等产品。这些高级、精密、复杂、尖端的新仪器,从设计到试制成功,碰到了无数困难,但他坚持亲自动手,与青年科研人员、工人密切配合,终于取得成功。

当时,高温金相显微镜在国内外均系新产品,它可以直观金属在高温下的组织及转变过程,是金属高温测定金相分析所必不可少的仪器。技术难度高,牵涉高温热工、电学、机械各方面的知识,超长工作距离显微物镜是设计中的关键问题。经过赵元努力,终于设计制造了这一产品。他善于虚心听取各方面对此产品的反映,提高产品质量,综合显微镜就是根据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的要求,把明视场、暗视场、荧光及摄影四合一而成的显微镜,扩大了仪器的使用范围,大大提高了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设计复消色差物镜是一项高级的复杂的工作,不少技术人员感到有困难。有位工程师出国访问,想向国外人员索要一些关于该物镜的设计资料,但得到的答复是: “我们搞了40年,中国需要这种材料还早得很”,赵元知道后非常气愤,下定决心,一定要搞出来。他坚信,资本主义国家搞了10年,我们中国只需要一年就可以搞成,不出一年,果然完成了这项艰巨的设计任务。紫外光显微镜是一项无人涉足的产品,要使紫外光透过滤色片而可见光却不能透过,赵元共试验了八九种方法,失败了数十次,终于找到一种理想的方法,顺利完成了紫外光显微镜的试制研究工作。

赵元在研究工作中想出了许多以土代洋的办法,解决了不少光学测量问题,如偏光片的纯度、物镜鉴别率、透镜反射率、物镜球差、大曲率半径、物镜放大倍数、晶轴检查等一系列的测量试验工作。另外,他还提出许多试验急需的土设备之设计方案,如焦距仪及刀口法检验仪等。为了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他就是这样动脑筋想办法,既节省了外汇又解决了当时的急需。

1958年春天,赵元和上海市30多位工程师一起,联名向全国工程师挑战,决心为祖国争光、为祖国的光学工业填补空白,赵元是苦干实干的光学专家,虽然硕果累累,但他从不计较名利和个人得失。浙江大学光学仪器系和上海仪器仪表研究所曾先后多次要他担任行政工作,他一再谦让,希望领导能多多提拔青年人。自己会一如既往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辛勤育人的老园丁



1932年赵元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时,王守竞曾提议将赵元留校当助教。以使玻璃工艺研究工作能继续搞下去。面对旧社会 “毕业就是失业” 这一现状,赵元非常高兴地接受了北京大学助教的职位,同时还在北京女子文理学院兼课,历时一年有余,从此,开始了他集光学仪器研究、制作、教学于一身的人生道路。

1945年初,赵元随中央研究院迁至重庆北碚,中央测量学校校长曹谟邀请赵元教授几何光学达一学期。1947年6月赵元任上海科学馆馆长一职,此时中央测量学校迁址苏州,受曹谟二度邀请,赵元担当了该校专职教授,为新设立的测量仪器制造科教授几何光学、光学仪器和光学设计,往返于苏沪之间。由于校方设备的限制,一时难以开展实验,赵元亲自动手编写教材,又在上海科学馆布置了实验室,让学生由苏州来沪做实验,圆满解决了当时的困难。1947年9月同济大学亦要求赵元去授课,他虽身兼数职,工作繁忙,但他仍满口答应,并尽心尽力地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

1953年9月他接受了浙江大学的聘书兼任教授,挤出时间每周往返于沪杭之间,往往是清晨乘早车赴杭上课,课毕晚车抵沪往往已是深夜,为避免惊动家人,就在路边小摊上将就吃碗面条之类的点心,第二天照常上班。前后历时四年,系统培养了一批光学人才。1958年下半年,应交通大学之邀还专门为交通大学学生讲授了一个学期的光学设计课程。

1964年11月至1965年3月参加由一机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光学仪器专业教材编审小组组织安排的教科书审定工作,审阅《光学仪器设计手册》 一书。1965年1至9月又审阅了 《物理光学》 一书。

理论联系实际是赵元一贯的工作作风,也是他取得众多成就的主要原因。他经常深入车间。在他年事已高时,仍不厌其烦地一遍遍亲自动手示范操作,或进行系统指导,具体而切实地解决许多技术问题。遇到难题,他总是反复地思考,连回家途中也在竭力寻找问题的答案,直到圆满解决为止。有次他刚下班到家,一进家门立刻打电话到厂里询问情况,挂断电话后又马上赶到厂里投入工作,真是冥思苦索,废寝忘食。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特别重视培养青年人。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工人提出问题,他都想方设法、因人制宜地有问必答、诲人不倦。在他的努力下,还培养出了不少工人出身的技术干部,包括工程师、技师等,有些人成了有相当技术水平的骨干。1962年赵元偕弟子一起参加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大会,正如他在即兴诗中所述: “衣钵有传欣后启,门生门下见门生”。由于他的辛勤耕耘,为光学事业作出了贡献,并为它培养了一大批新人。

简历



1904年7月19日 出生于江西省奉新县。

1925—1926年 在北京法政大学学习。

1926—1932年 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获理学士学位。

1932—1933年 任北京大学助教兼北京女子文理学院讲师。

1933—1947年 任中央研究院助理员、副研究员、专任研究员。

1947—1953年 任上海科学馆馆长 (1945—1948年兼任中央测量学校教授、同济大学教授)。

1953—1957年 任上海综合仪器厂顾问、工程师兼任浙江大学教授。

1957—1958年 任上海光学仪器仪表研究所顾问工程师。

1958—1977年 任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上海光学仪器厂工程师。(1958年下半年兼任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

1977年 退休。

1986年5月8日 病逝于上海。

主要论著



赵元.测距仪之内校正. 中英文对照稿摘要刊于《中央研究院院刊》,1942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赵元俨造反是真是假

赵元俨的谎言被拆穿,宋仁宗以德报怨,赵元俨造反一事孰真孰假?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本站小编一起看下去。>话说在那个封建、男尊女卑的年代,一个男人可以有几个老婆,但她们的孩子只能管正室夫人叫“娘”,管自己的

历史人物 赵元俨造反是真是假

赵元俨的谎言被拆穿,宋仁宗以德报怨,赵元俨造反一事孰真孰假?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全榜网小编一起看下去。>话说在那个封建、男尊女卑的年代,一个男人可以有几个老婆,但她们的孩子只能管正室夫人叫“娘”,管自己

历史人物 赵元俨真的是八贤王的原型吗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带来的赵元俨是手执金锏的“八贤王”的原型吗?>大宋历史上有个八王爷吗?应该说,有。只是他的名字叫做赵元俨,他和前文提到的“八贤王”赵德芳是堂兄弟。此人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八个儿子

赵元俨才是真正的八贤王

  赵元俨  赵元俨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八子,人称“八大王”,其人品事迹妇孺皆知,故而很多人认为他才是历史上的“八贤王”。那么赵元俨他到底贤在哪里?  赵元俨八贤王  在赵宋帝国宗室中,赵元俨是一位真正

赵元吴建立西夏

西夏

赵德芳的儿子介绍 八贤王赵德芳赵元俨的关系

在关于杨家将、包拯等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八贤王赵德芳这么一个人物。他风趣幽默,儒雅正气。经常在忠烈之士收奸臣排挤陷害时,挺身相救。让人们十分喜爱这个人物角色。除了影视剧作品,八贤王的角色,也出现在一

赵德芳的儿子介绍 八贤王赵德芳赵元俨的关系

在关于杨家将、包拯等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八贤王赵德芳这么一个人物。他风趣幽默,儒雅正气。经常在忠烈之士收奸臣排挤陷害时,挺身相救。让人们十分喜爱这个人物角色。除了影视剧作品,八贤王的角色,也出现在一

历史人物 赵元僖为什么会死在宫门口?他的死因是什么

今天本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太宗赵光义儿子死后哭了一夜,还追封其太子,知道死因后随便埋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历史上很多皇帝的位置都是被后人质疑的,他们得到皇位的过程并不那么光彩。>历史上皇位坐的不安

当过赵元任、钱穆老师的史学家吕思勉和他的中国史著作

中国的新史学,王国维、顾颉刚是开山之人和奠基者。之后,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史学家,皆有影响不小的中国史著作问世。之前,已用若干文章介绍过。关于新史学,有一个人不能遗漏,这就是赵元任、钱穆都师从过的史学家吕

历史人物 宋朝人物赵恒简介

宋朝人物中文名:赵恒别名:赵德昌,赵元休,赵元侃国籍:北宋民族:汉族出生地:开封出生日期:968年12月23日逝世日期:1022年3月23日职业:皇帝信仰:道教主要成就:咸平之治、澶渊之盟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