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周炳琨人物简介
Posted 知
篇首语:生活中若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一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周炳琨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周炳琨人物简介
·周炳琨
周炳琨,光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国际上率先研制出半导体激光 (LD) 泵浦钇铝石榴石(YAG) 固体激光器和窄线宽稳频YAG固体激光器,从而开辟了固体激光器的新领域,为发展我国光电子技术和科技研发组织工作作出了贡献。
周炳琨,1936年3月2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位律师,幼时在成都市上小学和初中,14岁随兄长离家到东北鞍山,就读于鞍山市第一中学,较早地开始了独立生活的历程。1953年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电真空专业。在清华大学优良学风的熏陶和师长们的教诲下,他勤奋学习,成绩优异,荣获学习优秀奖学金。他也喜爱体育运动,是清华摩托车运动队队员。他还积极担任班长等社会工作。1956年提前抽调留校任教。
他刚一留校任教就被派往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随苏联专家进修微波电子学。1958年回校讲授《微波技术》 课程,并从事微波电子管研究工作。1960年被派往苏联进修微波技术。1960年7月,当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在美国诞生时,正在苏联列宁格勒电工学院应用物理教研组进修的周炳琨,敏感地意识到这一发明的深远意义,决心抓住这一机遇,果断地将研究方向转向激光领域,参加了苏联第一批红宝石激光器的研究工作。1962年回国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立即组建了以他为首的激光研究小组,开始研究固体激光器及其应用,并以吸收学生参加研究的方式培养少量学生。20世纪60年代末,在 “文化大革命” 时期,他仍带队至常州、无锡等地工厂,研制出激光航空测高仪和炮兵测距仪等产品。
1970年,刚从无锡工厂归来的周炳琨随无线电系内迁绵阳,一边参加建校劳动,一边筹建激光教研组。在生活艰苦,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资料贫乏的情况下,他带领大家四处争取科研任务,进行固体、气体激光器、激光测距仪和激光陀螺的研究。他还组织大家跨出学校,把科研成果推向社会,帮助成都的一家工厂建立了气体激光的生产线。1979年清华大学绵阳分校迁回北京。此时,一个新的产业——信息光电子产业正在崛起,经过深入细致的分析调研,周炳琨和他的同事们果断地决定,将研究方向转向信息光电子学这一新领域。
1983年,周炳琨再一次受学校派遣,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应用物理系访问学习,在短短一年半中,他带领两名研究生取得了3项首创性成果,首次研制出高效率、长寿命、窄线宽、频率稳定的微型、全固态固体激光器。从而开辟了固体激光器的新领域,带动了固体激光器的更新换代。
回国后,周炳琨带领他的同事和学生们辛勤耕耘,在信息光电子领域的若干世界前沿研究方向上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成就。他们在国内率先开展晶体纤维生长及晶纤器件研究,率先研制出半导体激光器泵浦NYAB自倍频绿光激光器等系列全固态微型器件和光纤放大器,率先开展了波分复用和时分复用光通信技术以及基于波分复用的全光网络研究。他主持或指导研究的光纤高温传感器、窄线宽可调谐半导体外腔激光器、光纤环行腔及其应用、光纤激光器和放大器以及超短脉冲激光器等均达世界先进水平。
周炳琨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得专利10余项,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2项、四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教委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
周炳琨自1985年至今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7—1996年5月兼任国家 “863” 计划 “光电子器件与集成技术” 主题专家组组长。曾兼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光电子工艺中心主任,1996年至今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他是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1996—1999曾任美国光学学会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周炳琨为人谦和,平易近人,关心他人,善于听取大家意见。在学生中,他是循循善诱的导师。在同事中,他既是一位能在关键时刻指明方向的出色的学术带头人,又是大家的知心朋友。
开辟了固体激光器的新领域
自1960年第一个红宝石固体激光器在美国诞生后的20余年间,固体激光器一直采用闪光灯泵浦的方式。这种泵浦方式构成的固体激光器效率低,体积大,寿命受闪光灯寿命的限制。虽然人们早就提出了用半导体激光器 (LD) 泵浦的设想,但一直没研制出性能良好的LD泵浦的固体激光器,因而没有实用价值。周炳琨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带着两名20多岁的研究生,研制出全固态,长寿命,高效率的微型LD泵浦钇铝石榴石 (YAG) 固体激光器,其电-光转换斜效率达到6.5%,比闪光灯泵浦固体YAG激光器的效率有量级的提高。他们研制的窄线宽稳频YAG固体激光器是当时世界上线宽最窄 (10Kz) 和频率最稳定的LD泵浦固体激光器。他参与发明了LD泵浦单片环行单模YAG激光器,创造性地在一片YAG材料上实现了环行单向单模激光振荡,以此为基础开发的产品在1987年被评为美国光电子技术十佳产品之一。以上成果在世界上开辟了固体激光器的新领域,从此开始了固体激光器更新换代的研究热潮,现在半导体激光器泵浦的固体激光器已发展成为一类重要的激光新产品并获得广泛应用。周炳琨等于1985年2月发表在Optics Letters上的论文 “Efficient,frequency-stable laser-diode-pumped Nd:YAG laser (《高效率、频率稳定的激光二极管泵浦掺钕石榴石固体激光器》)” 论述了以上突破性进展,以后被引用了120余次。
周炳琨回国后,立即在他所领导的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激光教研组内推动LD泵浦固体激光器的研究。他与霍玉晶合作于1988年研制出国内第一台LD泵浦的Nd: YAG晶体光纤激光器,并率先在国内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LD泵浦的LNYAB自倍频绿光激光器等十几种近红外和可见光、连续与脉冲全固态激光器。
在信息光电子学领域中硕果累累
1979年,周炳琨便为他领导的激光教研组 (后更名为信息光电子研究所) 制订了信息光电子学的研究方向。此后在他的主持或指导下,开展了光纤有源和无源器件、光通信传输系统与网络技术及光纤传感三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
20世纪80年代始,他与张汉一教授合作,在国内率先开展“单模窄线宽外腔半导体激光器” 的研究,推动了半导体激光器在光纤通信,激光测量与分析技术中的应用。取得了 “短耦合腔 (SCC) 半导体激光器”,“程控/手动单模窄线宽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器” 等成果。经过实用化开发已经在相关领域应用。
80年代末,国外研制出掺铒光纤放大器 (EDFA),周炳琨随即意识到它的出现会从根本上改变光纤通信的发展格局,因此立即着手推动掺铒光纤放大器的研究。他与彭江德、刘小明等合作在1993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掺铒光纤放大器,1995年研制出低噪声、高增益、大输出功率的系列掺铒光纤放大器。他们研制的16台掺铒光纤放大器已成功地用于1999年开通的广州与汕头间的8×2.5Gbit/s、500km波分复用光通信系统。在产业化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进展。近年来,针对掺铒光纤放大器在波分复用光通信系统中应用时工作状态失衡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同时实现增益谱平坦和锁定的动态均衡放大器的技术方案,并于1997年底推出了动态均衡系列产品样机,性能指标与1998年国际市场上出现的新产品持平。
在光纤无源器件方面,研制出细度300的光纤F-P滤波器和细度1260的光纤环行腔,后者达国际领先水平。利用这些器件,研制出了可调谐光纤激光器。
在光通信系统技术研究方面,他与谢世钟,高以智教授等合作,较早地开展了波分复用光传输技术的研究,建立了4×622Mb/s、8×2.5Gb/s和16×10Gb/s波分复用光通信系统,完成了16×10Gb/s密集波分复用系统400km现场传输实验。在高速光收发端机的研制,光源频率稳定技术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在国内首先研制出2.5GHz、5GHz及10GHz光孤子源,并实现光孤子传输。在国内首次实现了40Gbit/s时分复用(OTDM) 光通信系统330km色散补偿传输实验。
在宽带光网络技术研究方面,他与张汉一、郭奕理、谢世钟教授等合作参加了 “中国高速信息示范网CAINONet”、“中国高速互连研究试验网NSFCNet” 和完成 “清华大学实验研究光网THEONet”等建设,对光网络的系统规划与设计、WDM全光网络元件及系统、光网络模型及模拟、光网络智能化管理及运行和高速大容量光交换等技术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在全光波长转换、光网络中的高速自动保护、新型光交叉连接 (OXC) 和光分插复用 (OADM) 节点和光网络动态路由算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并较好地掌握了光网络的核心技术。
光纤传感器因其灵敏度高,抗电磁干扰,耐腐蚀,体积小等优点而应用广泛。他从70年代末开始与廖延彪等教授合作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光纤传感的研究工作。他还与陈家骅教授合作指导研究生研制出温度范围为400~1200℃的高温光纤传感器。
精心培养光电子科技人才
周炳琨不仅是一位有事业心、有才能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忠于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他常说 “20世纪后要靠现在的年轻人,培养更多的接班人是我最感迫切和高兴的事情。” 他把满腔的希望和深沉的爱倾注在学生身上,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他在70年代着手筹建光电子技术专业,主持了光电子系列课程建设。80年代后期,又着手建设物理电子学和光电子学博士点。“光电子技术系列课程建设” 和 “物理电子学和光电子学博士点建设” 分别于1993年和1996年获北京市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物理电子学和光电子学学科及后来更名的物理电子学学科两次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他培养了几百名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他总是乐意为大学生们一次又一次地作光电子技术的科普报告,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为培养祖国光电子技术事业的接班人倾注了满腔的热诚并为此感到骄傲。他先后讲授“激光原理”、“量子电子学” 和 “激光技术应用” 等课程。“激光原理” 课多次被评为清华大学一类课。他的讲课思路清晰,内容精辟,富有启发性,引人入胜。他还注意结合课程基本内容,介绍国际上光电子技术领域的新进展和新思想。凡是听过他讲课的人无不称赞他的讲课有很高的水平。他讲授 “量子电子学” 课程时用一半的学时举行《量子电子学学科前沿》 课堂讨论。由同学们独立选题,独立查阅文献并上讲台讲演,开展讨论,启发同学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和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被学生们誉为收获大的课程之一。他于1980年主编的 “激光原理” 统编教材以电磁场和物质相互作用为主线,脉络清晰,概念准确,文字通顺,适于自学,内容紧跟科技发展,受到兄弟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和科技人员的欢迎。该书第2版于1987年获电子工业部优秀教材特等奖,1988年获国家优秀教材奖。第3、第4版也于2001年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 (高等教育) 一等奖自1985年至今,周炳琨和他领导的博士生指导小组培养了30余名博士生,指导了多名博士后的研究工作。他对博士生高标准,严要求,尤其看重博士生的创新精神。他的博士生全都参加难度很大的高技术课题研究,其成果大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开拓祖国科技事业的园丁
80年代,他在美国短短一年半内就取得了3项首创性成果,斯坦福大学将他聘为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访问教授并有意请他留在美国。但是,丰厚的年薪没有拴住他的心,他只有一个信念: “我的事业在中国!”,并于1984年回国。90年代,历史将潜心于科研和教学的周炳琨推上了科技管理的岗位。1987—1996年他被聘为国家“863” 计划 “光电子器件与集成技术主题” 专家组组长。1995年至今,他又被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参加基础研究的组织管理工作,于是他从自己搞科学研究转为组织全国科技工作者的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在新的重任面前,他感受到新的压力: 一是要不辜负国家的希望和大量投入,一定要使我国的科学技术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是要培养更多的优秀接班人。就是在这种理念下他度过了1987年至今的15年科技管理的生涯。在这期间,他认真学习党中央有关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潜心研究科技创新的历史规律和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努力思考问题,调查研究,做好本职工作。
简历
1936年3月2日 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
1953—1956年 在清华大学学习。
1956—1965年 任清华大学助教。
1956—1958年 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随苏联专家进修。
1960—1962年 在苏联列宁格勒电工学院物理教研组进修。
1965—1978年 任清华大学讲师。
1979—1984年 任清华大学副教授。
1983—1984年 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应用物理系访问学者。
1985年至今 任清华大学教授。
1987—1996年 兼任国家 “863”计划 “光电子器件与集成技术主题” 专家组组长。
1989—1995 兼任国家光电子工艺中心主任。
1991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6—2003年 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2001年 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现在任教育部科技委副主任,信息科学部主任。
主要论著
1 周炳琨,高以智,陈倜嵘,等. 激光原理 (第一版) .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1980
2 Bingkun Zhou,T.J.Kane,G.J.Dixon etc.Efficient frequency-stable laser diode pumped Nd: YAG laser.Optics Letters,1985,10 (2):62—64
3 B.k.Zhou,T.J.Kane,R.L.Byer.Frequency jitters and linewidth of a single-mode monolithic Nd-YAG Laser.J.of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1984.1 (3): 438—440
4 B.K.Zhou,J.L. Wang,H.Y.Zhang.Improvement of Side Mode Suppression Ratio of a SingleMode Short Coupled Cavity Semiconductor Laser.Electronic Letters,1985,21(19): 877—878
5 Zhou Bingkun,Zhang H.Y,Wu Y.X.etc.24h frequency stabilization of a SLM external cavity semiconductor laser.Electronics Letters,1987,23(5): 194—196
6 Chen Zhihao,Peng J.D.,Zhou Bingkun.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ndwidth ingain- clamped erbium - doped fiber amplifiers.Chinese J.of Lasers,1997. B6 (2): 97—102
7 Y.Xie,S.Z.Xie,B.K.Zhou.System Performance Degradation Due to Non-linear Signal Distortion in Spectral Inverter.Journal of Optical Communication,1998.19 (4): 133—137
相关参考
中文名陈琨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河南省新乡市职业主持人主要成就中国收藏界十大风云人物代表作品《华豫之门》 陈琨,女,河南新乡人,河南电视台主持人。河南卫视品牌栏目《华豫之门》的当家花旦,
中文名:康逸琨 外文名:Kathleen 别名:人大女神、康易困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河北省石家庄市 出生日期:1990年12月27日 职业:在校学生 毕业院
三国人物本名:徐琨别称:徐安王字号:帅比所处时期:年龄早期民族族群:东夷诞生地:徐国都城诞生时候:公元前540作古时候:公元前456重要作品:《论语》《徐子兵书》等等重要造诣:曾消亡吴国,越国,齐国,
党玉琨(1887—1928),陕西富平人,早期革命党人,字宝山,小名根宝。陕西靖国军将领。党玉琨可谓破坏周秦文化的千古罪人,同时堪称与孙殿英、靳云鄂齐名的民国三大盗宝枭雄。1928年9月5日,被宋哲元
知名人物 石友三生平故事简介,石友三历史评价,石友三怎么死的?
石友三,字汉章,吉林白城县人,生于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家贫,其父石玉琨在北小龙湾开荒落户。石友三有兄弟九人,他行三。年少时,经人介绍到长春一家粮店当徒弟,后进当地小学读书。成年后与刘氏结婚,后
民国初期军阀割据,党玉琨盘据陕西凤翔一带,其部队军纪败坏,经常骚扰百姓,党玉琨为筹措军费,更多次盗墓窃取文物,当地百姓都相当不满。在一次战败后,其部属5千多名官兵遭俘,敌军首领一声令下,这些俘虏逐一遭
李祎(?-743年),唐朝宗室、名将,神武军的创建者,唐太宗李世民曾孙,吴王李恪之孙,张掖郡王李琨之子。少年有志,历任诸州刺史,治理有方;进而执掌帅印,战功卓著。729年(开元十七年)石堡城一役大破吐
李祎(?-743年),唐朝宗室、名将,神武军的创建者,唐太宗李世民曾孙,吴王李恪之孙,张掖郡王李琨之子。少年有志,历任诸州刺史,治理有方;进而执掌帅印,战功卓著。729年(开元十七年)石堡城一役大破吐
一南一北。刘琨是中山魏昌人,祖逖是范阳遒人,用今天的话说,他们一个是定州人,一个是涞水人。在生命最为辉煌的后期,他们亦是一南一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但这个时候时空调换了,刘琨在北,在并州,在幽州...
一南一北。刘琨是中山魏昌人,祖逖是范阳遒人,用今天的话说,他们一个是定州人,一个是涞水人。在生命最为辉煌的后期,他们亦是一南一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但这个时候时空调换了,刘琨在北,在并州,在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