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陈光旭人物简介
Posted 化学
篇首语:我们要像海绵一样吸收有用的知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陈光旭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陈光旭人物简介
·陈光旭
陈光旭,有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在有机合成化学方面,特别是在曼尼期(Mannich)反应的研究中曾做出贡献,并首先在国内制成液体感光树脂版。他毕生致力于化学教育事业,为我国培育了大批有机化学人才。
陈光旭于1905年12月1日出生于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其父陈子翘,母党世范。在家乡小学毕业后,1920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学习。1926年中学毕业时,适逢北伐战争,南北交通中断,且家庭经济困难,故辍学二年。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1929年与秦志超女士结婚,生有二男二女。虽系家庭包办婚姻,但俩人感情甚好。1933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七七”事变爆发后,陈光旭随校南迁,在昆明西南联大继续任教。1942年到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研究院深造,从师于著名有机化学家亚当斯(Roger Adams)。在此期间,袁翰青、蒋明谦、邢其毅等人也在亚当斯的实验室学习或工作。以后,他们都成为我国著名的化学家。1943年,陈光旭获理学硕士学位。1945年以《四氢大麻醇类似物的制备》的论文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在美国礼来(Eli Lilly)公司任研究员,从事药物化学的研究工作。1946年回国后,在当时的北平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同时在北京大学化学系、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等院校任兼职讲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化学研究所南迁上海,陈光旭留在北京,任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并于同年随土改工作队赴湖南省祁阳县工作。回北京后,一直在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发表论文数十篇。并先后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 (IUPAC)化学教育委员会中国代表,北京化学会副理事长,《化学教育》杂志主编、《大学化学》杂志顾问等职务,并当选北京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研究曼尼期反应有成就
陈光旭在有机合成化学领域有很深造诣,尤其对曼尼期反应的研究有贡献。自本世纪初曼尼期 (Mannich)发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曼尼期胺甲基化反应以来,几十年中,人们一直认为只有脂肪胺可以和含有活泼氢原子的酮及甲醛发生正常的曼尼期反应,从而使曼尼期反应的应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例如,为了制取β-芳胺基酮,只有先用脂肪族胺和酮、甲醛反应制得β-脂胺基酮,然后再用芳香胺和β-脂胺基酮进行胺基交换反应,才能得到β-芳胺基酮。这样不仅增加了操作步骤,产品收率也不高。对此,陈光旭提出是否可以利用芳香胺、甲醛、酮直接反应,不经胺基交换而一步生成β-芳胺基酮。他从5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首先发表了用酰亚胺类化合物和甲醛、芳香胺反应制取N-曼尼期碱的报道。这比国外同类反应的报道大约早了10年的时间。60年代中期又实现了以N-曼尼期碱和酮进行交换制取β-芳胺基酮的新的合成途径。最后,终于在80年代初期实现了直接用芳香胺、甲醛和酮进行曼尼期反应制取β-芳胺基酮的愿望,并对这一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探讨。这一研究成果纠正了人们长期以来认为芳香胺不能进行曼尼期反应的错误论点。现在已经可以使芳香胺和各种类型的酮类化合物发生曼尼期反应,得到高产率的β-芳胺基酮,大大扩展了曼尼期反应的应用范围,现已将曼尼期反应用于杂环化合物的合成之中。例如,将苯胺衍生物和丙酮、甲醛反应制得曼尼期碱,然后在FeCl3作用下合环,生成喹啉衍生物。陈光旭在曼尼期反应方面的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有机化学界的重视和赞赏。1984年获北京市学术成果三等奖。
首先制成液体感光树脂版
陈光旭在致力于基础学科研究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应用学科的研究。“文化大革命”初期的1968年,在工作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开始进行光敏树脂和不饱和聚酯树脂的研究。当时国际上已经采用树脂版进行印刷,而我国在这方面仍属空白。为了改变我国印刷工业的落后状况,使印刷技术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开始进行感光树脂版的研究工作。陈光旭在指导青年教师的同时,身体力行,经常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还经常利用节假日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进行调查研究。1971年在国内首次制成液体感光树脂版。1974年这一技术推广到全国
19个省、市,为我国印刷技术的革新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这项成果获得了全国科技大会的表彰,并获得了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光敏涂料方面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目前这些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印刷制版工业和涂料工业中,为我国工业技术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毕生致力于化学教育事业
陈光旭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是我国著名的化学教育家。建国初期,我国高等师范学校师资十分缺乏。为了满足这方面的需要,在陈光旭主持下,先后办起了三期高等师范学校有机化学研究班。在满足师资需求,提高师资水平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当年研究班毕业的学员,其中不少人已成为全国各地高等师范院校的骨干力量。1978年恢复学位制度以后,陈光旭成为第一批博士导师。
陈光旭十分重视大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和教材建设。在教学工作中,他素以语言精炼,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著称。不管是讲授本科课程。还是研究生课程,他备课都十分认真。由于他讲课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而深受广大学生欢迎。1955年,陈光旭编著了我国第一部关于立体化学方面的教材。晚年,他还十分关心有机化学的教学改革,亲自过问化学系本科有机化学的教学改革工作,亲自设计和主持了有机化学教材的编写工作,出版了《有机化学(一)》和《有机化学 (二)》,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做出了贡献。
在重视基础教学工作的同时,陈光旭也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工作。他一贯主张高等师范学校的教师必须既会教学,也会搞科研,两者不能偏废。在这方面他不仅要求青年教师这样做,而且自己身体力行,为青年教师做出了榜样。解放初期,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学校的科研条件十分困难,许多科研仪器无法买到。陈光旭就自已动手创造条件。化学系的第一台元素分析仪就是陈光旭指导青年教师制作的。
陈光旭非常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不仅关心他们的业务,也关心他们的思想,鼓励青年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对所有留在教研室的青年教师,他都帮助他们制定业务进修计划,亲自帮他们选定科研题目,教会他们如何查阅文献资料,为何写综述报告等。50年代初国际上刚刚报道了二茂铁的制法,陈光旭就指导青年教师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当时教研室有不少青年教师是学俄语的,英语水平较低,查阅文献困难。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英语水平,适应教学,科学研究发展的需要,陈光旭在教研室内办起了英语辅导班,亲自为青年教师辅导英语,使他们的英语水平提高很快。在和青年教师的相处中,陈光旭不仅热情帮助青年人,也十分尊重青年人的意见。他经常主动听取他们对教学、科研工作的看法。
陈光旭十分关心我国普通教育质量的提高。他曾担任中国化学会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和 《化学教育》杂志第一任主编。在他主持《化学教育》期间,一直主张《化学教育》要面向广大中学教师,要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要扭转忽视化学实验教学、片面强调理论教学的倾向。要尊重教学规律,从实际出发。在编委会上,陈光旭多次强调要把《化学教育》办成学术刊物,要深入地、坚持不懈地开展化学教学研究,深入探讨适合我国情况的化学教学规律,从我国实际出发,在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开展研究,以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审阅和选定各类稿件时,陈光旭一直坚持“双百”方针,在杂志上发表不同观点的文章,以促进学术交流。陈光旭主持《化学教育》期间,《化学教育》成为广大中学教师学习和业务提高的园地。为了给中学教师提供有机化学学科发展的最新知识,陈光旭在晚年主持编写了《有机化学专题选》系列丛书,第一卷已于1987年出版。
陈光旭一生治学严谨,授业勤奋,为人光明磊落,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对广大青年学生和教师循循善诱,以诚相待,是广大青年的良师益友。他一生为我国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有用的人材,为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正如1985年9月中国化学会在为袁翰青、陈光旭、邢其毅、蒋明谦举行从事化学工作50周年祝贺大会所指出的:“陈光旭同志时刻关心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孜孜不倦于发展和提高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才”。
简 历
1905年12月1日 出生于河南省淅川县。
1933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33—1941年 在清华大学任助教。
1942年 在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研究院学习,并于1943年在该校获理学硕士学位,1945年获理学博士学位。
1945年 在美国礼来 (ELi Lilly) 公司研究部任研究员。
1946年 任北平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47—1949年 在北京大学化学系、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任兼职讲师。
1950年 任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
1951—1952年 参加土改工作队,在湖南省祁阳县工作。
1963—1986年 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化学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国
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化学教育委员会中国代表。
1980—1987年 任《化学教育》 主编。
1987年11月14日 在北京逝世。
主 要 论 著
1 Chen Guang Xu. p-Homosalicylic aldoxime as a Reagent for Cop-per. J. Chinese Chem. Soc.,1935,3 (缺期号) 22—26.
2 Chen Guang Xu. Synthesis of Homologous tetrahydrocannabinols.Dissertation. Univ. of Illinois.1945.
3 Adams R.,Chen Guang Xu,Loewe S. Tetrahydrocannabinol Ho-mologs with a s-alkyl group in the 3-position ⅩⅥ.J. Am. Chem.Soc.,1945,67 (缺期号),1534.
4 陈光旭. 立体异构化学基础.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
5 齐蕙珍,吴永仁,陈光旭. 以琥珀酰亚胺作芳香胺的鉴定剂.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57,(2): 91—92.
6 陈光旭,黄小凤.N-乙酰氧甲基邻苯二甲酰亚胺的制备和醇解.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59,(5):.25—27.
7 陈光旭等译. 功能团有机定量分析. (S.席吉雅著).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60.
8 陈光旭,徐静娴. 以甲醛和酰亚胺的缩合为基础的化学研究Ⅰ. N-羟甲基-d-樟脑酰亚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64,(2): 173—182.
9 陈光旭,余尚先等. 一种新型感光性涂料.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学科学版),1979,(40): 19—21.
10 陈光旭,余尚先,王传淑等. 含1,3-二氧戊环结构单元的树脂初步组分剖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学科学版),1980,(1): 69—76.
11 钟维雄,陈光旭. 蒽-9,10-桥-α,β-琥珀酰亚胺的N-Mannich碱的制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1,2 (4): 450—454.
12 徐秀娟,陈光旭.苯骈咪唑-N-Mannich碱与苯乙酮的交换反应.化学学报,1982,40 (4): 362—365.
13 徐秀娟,陈光旭. 芳香胺参加的Mannich反应. 化学学报,1982,40 (5): 463—467.
14 Chen Guang Xu,Xu Xiu Juan,Liu Li Jun. Mannich Reaction with Arylamine as Amino—Component (Ⅱ). Chem. J. Chin. Univ.(English Edition),1984,1: 88—94.
15 徐秀娟,袁其彬,陈光旭. 芳香胺参加的Mannich反应Ⅳ. 用芳香胺盐酸盐与杂环酮合成β-芳胺基酮. 化学学报,1984,42: 688—692.
16 陈光旭,徐秀娟,赵冬. 芳香胺参加的Mannich反应Ⅴ.芳香胺与叉丙酮的Mannich反应. 化学学报, 1986, 44 (8): 846—849.
17 Zhao Dong,Xu Xiu Juan,Chen Guang Xu.Mannich Reaction withArylamine as Amino-Component Ⅶ.Chem.J.Chin.Univ.(EnglishEdition),1987,4 (2): 67.
18 陈光旭主编.有机化学专题选(一).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9 陈光旭主编.有机化学(一).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0 陈光旭主编.有机化学(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相关参考
本名:陈光别称:陈世椿所处时代: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族群:汉出生地:湖南宜章县栗源堡人出生时间:1905年2月24日去世时间:1954年6月7日主要成就:八路军一一五师代师长、广东军区副
中文名:陈萼别名:陈光蕊职业:江州知州配偶:殷温娇www.cha138.com儿子:陈玄奘仇人:刘洪参考资料:盘点《西游记》剧里的美女资料殷温娇 “陈光蕊”拼音:[chénguāngruǐ]陈者,东
陈光甫,名辉德,江苏镇江人,1881年12月17日(清光绪七年十月二十六日)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里。1892年,陈光甫的父亲陈仲衡到汉口祥源报关行任职,他随父到该行学徒,工余跟随比利时人狄来学习英语。1
近代人物中文名:陈光全国籍:中国出生地:四川宣汉出生日期:1916年12月(历史lishixinzhi.com)陈光全人物入伍后,先后担任红四方面军总部电台二台传令排战士、副班长、班长、第二局传令排副
历史人物 费丹旭的简介 费丹旭的作品 费丹旭十二条屏 费丹旭对后代的影响
本名:费丹旭别称:费晓楼字号:字子苕,号晓楼所处时代:清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出生时间:1802年1月29日www.cha138.com去世时间:1850年12月4日主要
高旭,名堪,字天梅,号剑公,别号钝剑、汉剑,又署名慧云、哀蝉等[1]。1877年出生于江苏松江府金山县张堰镇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便在家庭中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七岁学诗文,十七岁即以诗名噪乡里,后来又
中文名:鲍旭 别名:丧门神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北 职业:步军将校 梁山排名:60 登场回目:067回www.cha138.com 上山回目:067回 星号:地暴星
陈光远,字秀峰,河北武清崔黄口人。1873年10月8日(清同治十二年八月十七日)生。早年在北京玉器铺为学徒,因与掌柜不睦被辞退。1892年进入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后分至小站,任新军督操,后任南洋自强军营
陈光甫婉拒了孙中山先生邀他加入兴中会的美意,决定先好好学本领,走实业兴国的道路陈光甫(1881-1976),江苏镇江人。原名辉祖,后改名浑德,字光甫。早年留学美国,获商学学士学位。1909年回国,辛亥
任旭个人资料 任旭(?—327),字次龙,章安(今属椒江区)人。幼孤弱而勤奋好学,长成后,清高绝俗,为乡里所推重。临海郡太守蒋秀慕名邀其出任功曹。蒋秀贪滥放肆,旭每直言规谏,见其无心悔改,辞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