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何炳林人物简介

Posted 树脂

篇首语: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何炳林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何炳林人物简介

·何炳林



何炳林,高分子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分子化学科技人才,并在功能高分子的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开创并发展了我国的离子交换树脂工业,发明了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并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

何炳林1918年8月24日生于广东番禺县沙湾村,早年就读于广州培正中学,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42年毕业后又在杨石先教授的指导下当研究生。他为人正直,治学严谨,受到杨石先的赏识,留校任教。又由于他办事积极、认真,大家推选他连任两年化学系秘书。

在西南联合大学期间,何炳林看到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人民生活极其艰难,他像许多科学家一样,想学习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走 “科学救国”之路。

当时西南联合大学正处在“反饥饿,反内战”的浪潮之中。他所敬佩的一些同学因参加民主运动遭到迫害,这些同学大都是共产党员,他开始同情共产党,并自觉地参加到民主运动中去。

1947年,何炳林怀着“科学救国”而又对国家前途担忧的复杂心情,去美国留学。临行前他的朋友问他何时回来,他说:“等共产党掌了权我就回来”。

到美国后他进入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研究生院,一面工作一面刻苦学习。经过4年的努力,于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国期间,他一直关注着国内局势的变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他异常兴奋。在国内的杨石先教授也写信给他,介绍国家开始经济建设的情况,国家需要大批科学家,希望他学习结束后早日回国。这正是他多年的心愿。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回国的愿望成了泡影,他只好到美国纳尔哥化学公司工作。先研究农药及用于水处理的药物,后又改为研究离子交换树脂。他的才干和优异的工作成绩受到公司的重视,被聘为高级研究员。

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美国政府的禁令都没能阻止何炳林对祖国的思念。他一面工作,一面四处奔走呼吁,继续向美国政府递交回国申请书。因此美国移民局多次对他们夫妇进行审讯,并明确表示不准他们回国。

1953年秋,他得知中美将在日内瓦进行停战谈判,便与十几位同学和朋友联名给周总理写信,要求回国。1954年周总理率政府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时,他们向国际上知名人士呼吁,配合了周总理在日内瓦与美国代表团的谈判,抗议美国阻挠他们回国。1955年春,美国政府终于同意何炳林等人回国。当时美国对中国采取了全面封锁、禁运政策。因此,何炳林把平时搜集的大量科技资料化整为零,分期分批地寄给国内的亲友。他还买了一些回国后工作急需的仪器和化学试剂,装在一只破旧箱子里,顺利地通过检查,于1956年2月回到了阔别将近十年之久的祖国,回到了他的故乡广州。

何炳林不久就直奔天津,来到他的母校南开大学,受到杨石先校长和其他老师、同学的热烈欢迎。他在南开大学有机化学教研室任教两年,便在农药及离子交换树脂的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1958年他建立了高分子教研室,并兼任教研室主任。1959年他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9月,周总理到南开大学时视察了他的实验室,与他长谈了半个多小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与鼓励使他万分激动。

在以后的几年里,他不断地取得新的成绩,受到各方面的重视。1964年他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的教学、科研工作不得不停顿下来,而他敢于直言、敢于坚持真理的刚直品格受到广大师生的尊敬。1978年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何炳林非但没有对中国共产党失去信心,相反,他通过深入的观察,得出了新的认识。他从周总理等老一辈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中看到了党敢于承认并纠正错误的大无畏精神,认为是党更加成熟的标志。所以他决定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4月他被批准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80年代以后,何炳林在事业上得到很大的发展。198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81年被评为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他的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使他永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1980年他担任了化学系主任,在全校第一个试行了党、政分工。1981年他兼任筹建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1984年将原化学系高分子教研室分成两个教研室和两个研究所,何炳林任高分子研究所所长。1986年又将他1958年创建的南开大学化工厂并到高分子化学研究所,实行所办厂,促进了化工厂的生产和高分子化学研究所的教学、科研的发展,并于1989年获得了国家教育委员会“建立教学与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新体系”优秀教学成果奖。1985年,国家教委指定南开大学与天津大学支援新建的青岛大学,何炳林兼任第一任青岛大学校长。

除行政职务之外,他还担任了许多学术职务。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常委,化学部副主任,并先后担任了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高分子化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编委、《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高分子科学》副主编、《Reactive Polymers》及《Bio-materials,Artificial Cells,Artificial Orgons》编委、中国生物材料和人工器官协会副理事长等,另外还担任了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顾问。

何炳林为促进国际学术交流进行了不懈的努力。1978年他参加了在加拿大召开的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 “化学化工在工业中的作用”会议,他代表中国代表团发了言。通过与各方面的接触,促成了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多伦多大学与南开大学的友好合作关系。1981年他去日本参加了中日高分子科学讨论会,在会上介绍了“中国离子交换树脂的发展”。1982年去美国参加国际纯粹化学与应用化学会议,恰巧一名瑞士人的论文题目与何炳林的报告题目 (关于模拟酶的文章) 相同,但在会上只让何炳林做了报告,说明了会议的组织者对中国的重视和对何炳林的尊重。1983年他负责筹备和组织了在天津召开的第五届血液灌流与人工器官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宣读了6篇学术论文,受到国内外与会者的好评。此后又去苏联、美国、日本等国参加学术会议,宣读论文,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

教学严肃认真 培育了大批人才



何炳林毕生致力于高分子学科的教育工作。自创建了南开大学化学系高分子教研室以来,他一直亲临教学第一线,先后讲授五门课程,编写并不断地补充、修改《高分子化学》讲义。他在教学中严肃认真。在他花甲之年的时候,由于地震的影响,他亲自指导的4名学生安排在两公里之外的化工厂做毕业论文,他几乎天天步行到厂去指导他们的实验,审核他们的实验数据。有一个研究生在毕业论文答辩时,有人对其中个别数据提出了怀疑,他安排了两名副教授对该研究生的8本实验记录进行核查,在弄清确无弄虚作假的情况后才决定授与他硕士学位。1982年以后,何炳林专心致力于研究生的培养。到1992年为止,他已为国家培养了94名研究生,其中有18名博士研究生和2名博士后。

考虑到科学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何炳林在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上特别注意了相关学科的互相渗透和交叉。将研究生学习的课程与毕业论文的选题扩展到与高分子化学有关的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技术方面。所招收的研究生也由高分子学科扩展到化学系的其他学科,生物系的生化、微生物、生物物理,化工和医药等专业,为国家培养了一批能够承担一些边缘科学技术工作的人才。

创建并发展了离子交换树脂工业推动了功能高分子科学的发展



何炳林从美国回来时带回了国内还不能生产的5公斤二乙烯苯和10公斤苯乙烯。利用这些原料开始了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性能测定和工业上的应用研究。由于工作勤奋,仅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当时世界上已有的离子交换树脂品种便全部合成成功。1958年他创建了南开大学化工厂,所生产的苯乙烯型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首先提供给国家工业部门,用于提取国家急需的核燃料——铀。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和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成功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后来生产的多种型号的离子交换树脂被广泛地应用到化工、轻工、冶金、医药、水处理等领域,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类功能高分子材料。

1958年何炳林发现,在一定的惰性溶剂存在时使苯乙烯-二乙烯共聚,可以制成大孔性树脂。1960年初又发现在线性聚苯乙烯存在下进行共聚,也能制成大孔性树脂。这类树脂与凝胶树脂相比,在结构上、性能上有许多特点。这一发现和以后对大孔性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的深入研究,推动了功能高分子的发展,在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D390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用于精制链霉素,具有良好的选择性,所生产的链霉素的质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所含毒性较大的二链胺远低于国外的产品,且每年还可增加3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D001-cc阳离子交换树脂用于催化莰烯水合制异龙脑,大大改革了国内外所采用的合成樟脑的工艺。

现在国内外大孔性离子交换树脂的种类远远超过了凝胶性树脂,应用领域也由以处理水中的无机离子为主要目标扩展到化工催化、药物提取纯化、天然产物的提取与精制,一些产品还应用到非水体系。

大孔性离子交换树脂的发现还导致了另一类功能高分子材料——吸附脂的问世。1971年,何炳林在《石油化工》上发表了题为《吸附与吸附树脂》的文章,推动了我国对吸附树脂的研究和发展,为后来的许多研究人员引用。现在吸附树脂也成为一类许多工业和科研领域不可缺少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像离子交换树脂一样,在何炳林的领导下,南开大学成为国内外闻名的研究和生产多种高质量的吸附树脂的单位。1979年,在他领导下用一种特殊的方法合成的H系列吸附树脂在昆明全国“功能高分子学术讨论会”上宣读,引起了美国Rohm & Haas公司的著名离子交换树脂专家柯宁博士的极大兴趣。他表示愿与何炳林合作在美国生产此类吸附树脂,愿意代为H系列吸附树脂在美国申请专利。除H系列外,现在南开大学化工厂还生产碳化吸附树脂和多种规格的吸附树脂,这些新产品的开发都是在何炳林领导下取得的。

重视大孔树脂基础理论研究扩展到有关边缘学科的应用



在积极开发新的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同时,何炳林还开展了有关大孔树脂基础理论的研究。他研究烯烃和双烯烃的共聚动力学和孔结构的形成机理,发展了大孔树脂的合成方法,可根据需要合成比表面从几个m2/g到1300m2/g、孔径从几十到几万埃的大孔树脂; 他研究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孔结构测试方法,阐明了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证明了大孔树脂的孔结构与功能基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开发出一批多功能树脂。关于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及吸附树脂的结构与性能的研究,对功能高分子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获得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何炳林在离子交换树脂与吸附树脂研究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发展了边缘科学技术。上述的材料用途极广,但以往多集中在化学、化工领域。80年代以来,他将离子交换树脂与吸附树脂的研究扩展到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技术领域:将H-107吸附树脂用于血液灌流去除安眠药,仅天津市于80年代初就已救活了七十多人、全国共一百多名重症安眠药中毒患者;以NKA-9用于腹水透析机,可以从肝损伤患者的腹水中去除胆红素; 将球形碳化吸附树脂用于人工肾,可从血液中去除肌酸酐、尿酸; 以大孔树脂为载体,将某些酶固定化,能将氨基酸进行光学拆分,也可以实现某些化学法难以实现的分离。以上这些新技术的研究,大大丰富了离子交换树脂与吸附树脂的内容。

何炳林还以高分子材料为载体,使其负载某些过渡金属,制成了多种聚合物异相催化剂,成功地用于催化氢化、氢甲酰化等反应。



何炳林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成绩是突出的,到1995年为止,已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510多篇。先后获得了国家科委一等奖,国家发明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天津市科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等奖励。

简历



1918年8月24日 出生于广东省番禺县。

1938—1942年6月 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学习。

1943—1946年 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1946—1947年 南开大学任教。

1947年9月 赴美留学。

1952年 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获博士学位。

1952年3月—1956年1月 在美国纳尔哥化学公司任高级研究员。

1956年 回国,到南开大学任教。

1958年 创建南开大学化学系高分子教研室和化工厂。

1961—1965年 任《南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编委及副主编。

1978年 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理事会理事,第二十一届、二十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及高分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80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常委,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顾问,《中国科学》编委,《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高分子学报》副主编。

1980—1983年 任南开大学化学系主任。

1984年 任南开大学高分子化学研究所所长。

1985年 兼任青岛大学第一任校长。创办《离子交换与吸附》期刊,任主编。任《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顾问编委。

1986年 任《应用化学》顾问编委。

1988年 任《功能高分子学报》顾问编委。

主要论著



1 何炳林等. 离子交换剂的制备及其性能测定Ⅰ. Ⅱ. Ⅲ. 化学学报,1958,24(1):36—41.1958,24(4):295—299.1959,25(6):360—365.

2 何炳林等. 离子交换剂的制备及其性能测定Ⅵ. 高强度多孔性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型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 高分子通讯. 1965,7(3):185-192.

3 何炳林等. 离子交换剂的制备及其性能测定Ⅳ. 多孔性高强度树脂.原子能科学技术,1964,5:515.

4 何炳林等. 特大孔苯乙烯——二乙烯苯共聚合物的制备和孔结构研究.高分子通讯,1982(4):278—283.

5 何炳林等. 含α——氨基酸功能基的聚苯乙烯——二乙烯苯不对称树脂的合成. 高分子通讯,1982(3):219.

6 何炳林等.手性聚合物与光学拆分Ⅳ. DL-组氨酸的配位体交换色谱.科学通报,1987(10):748—751.

7 何炳林等.新型大孔吸附剂——H系列吸附树脂的合成和应用.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1,2(3):397—399.

8 何炳林等.一种新型除酚吸附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高分子通讯,1983 (5):356—361.

9 何炳林等. 新型吸附剂——球形碳化树脂的研究.高分子通讯,1982(4):271—277.(5):338—341.1984(4):283—287.1985(2):100—104.离子交换与吸附 1986(4):36—92.1987(2):14—19.

10 何炳林等.聚合物键铑络合物的合成及其在催化二异丁烯氢甲酰化反应中的应用. (1)(2). 中国科学B辑,1985(3):201—208.1986(6):593—599.1987(8):799—808.1986(5):465.

11 何炳林等. 2’-5’连接寡聚核苷酸——2’-5’A核的固相合成. 中国科学B辑,1985(12):1071—1080.

12 何炳林等.高分子支撑液膜固定化细胞甾体△1——脱氢转化的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6,7(10):941—945.

13 He Binglin,et al.. The Synthesis of Macroporous Crosslinked Polystyrene Amidophosphonic Acid. Polymer Communication,1984(2):177.

14 何炳林等. 烯烃与双烯烃共聚反应机理Ⅴ. 苯乙烯与—缩二乙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的共聚反应动力学、凝胶化及相分离的研究.高分子通讯,1986(2):144—149.

15 何炳林等. The Mechanism of Copolymerization of Vinyl and Divinyl Monomer Ⅵ. A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the structural Formation of crosslinked Polystyrene.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1987,5(1):26—33.

16 He Binglin,et al. Syntheses of Polymeric Ligand-Bond Rhodium Complexes and their catalytic application for the Hydroformulation of Diisobutylen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1988,31(3):269.

17 He Binglin,et al. Metathesis of 1-Hexene over Mo and W Catalyst Immobilized on Polymers. Chinese Joum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1987(1):35—41.

18 He Binglin,et al. Study on Immobilization of Aminoacylace from Aspergillus Oryzae on Macropous Copolymers. J. Biomaterial,Artificial cells and arrificial Organs,1987,15(4):709.

19 He Binglin,et al. Investigation on Copolymerization Kinetics of pchloromethylstyrene with mand p-Divinylbenzen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89,34(11):925.

20 何炳林等.高交联大孔苯乙烯——二乙烯苯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孔结构的研究. 高分子学报Ⅰ. 与Ⅱ. 1988,(3):202—206及207—212.

21 He Binglin,et al. Synthesis of the Novel chiral Polymers with multidentate Ligand and Resolution of DL-Amino Acid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1989,32(6):650.

22 He Binglin,et al. Hydrogenation of Olefins Catalized by Polymer-Bound Pd Complexes of Different Valance states. Reactive Polymers,1989,10(1):73—78.

23 He Binglin,et al. Synthesis of Anchored Rh-Co Cluster Catalysts and their Hydroformylation Properties. J. Macromol Sci. ——Chem.,1989,A 26(2&3):417—431.

24 He Binglin,et al. Synthesis,Resolution and Protection of 4-Cy cloaminomethyl Phenyalanine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89,34(12):997.

25 He Binglin,et al. Chiral Polymers and Optical Resolution: Investig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Ligand Excharnge for Resolution of DL-Amino Acids. Journal of Liquid Chrmatography,1989,12(4):501—513.

26 He Binglin,et al. The Synthesis and Studies on Pd Catalyst Anchored on Chelate Resin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1990,33(2):151.

27 He Binglin,et al. Preparation of Polyvinylamine Resi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Resolution of DL-Amino Acid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0,35(9):736

28 He Binglin,et al. Synthesis of Polymer-Supported Heteronuclear Rhodium-Cobalt Bimetallic Carbonyl Cluster Catalysts and their Hydroformylation Properties. Chem. J. Chinese Univ. (English Edi. ),1989,5(4) :357—362.

29 He Binglin,et al. The Study of Hydrogenation of Olefins Catalyzed by Polymer-supported Palladium-Lanthanoid Bimetallic Catalyst. Reactive Polymers,1990,12:45—50.

30 He Binglin,et al. Antagonists of Luteinizing Hovmone Releasing Hovmone with Novel Unnatural Acids et Position Six. Int. J. Peptide and Protein Res,1990,35(2):157.

31 He Binglin,et al. The Stability of a Polymer-Supported Rhodium Complex in the Batch Hydroformylation of 1-hexene,Ⅱ,Effect of Reaction Conditions. Reactive Polymers,1990,12(2):177—186.

32 He Binglin,et al. Hgdroformylation Catalyst Using Polymer-Supported Multinuclear Rhodium carbonyl Cluster Catalysts.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1990,8(2): 158—164.

33 He Binglin,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Immobilized Aminoacylase from Aspergillus Oryzae on Macroporous Copolymers,Biomaterials. Artificial Cells and Artificial Organs,1990,18(3):375.

34 He Binglin,et al. The Mechanism of Copolymerization of Vinyl/Divinyl Monomers Ⅶ. The Role of Pendent Double Bonds in Network Formation During Co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 and Divinylbenzene. Reactive Polymers,1990,12(3):269—275.

35 何炳林等.系列新LHRH拮抗剂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中国科学,B辑,1990(2):163—169.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何炳松个人资料,何炳松个人资料

  何炳松个人资料  何炳松(1890—1946),字柏丞,金华后溪何人。13岁进金华府中学堂。1912年毕业于浙江省高等学堂,公费选送美国留学。先后就读加利福尼亚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继进普林斯顿大学

史学家何炳棣笔下的胡适,目空一切粗犷不拘、恣意戏谑大失公允

胡先生一生虽以博雅宽宏,处世「”中庸”着闻于世,但由于他深深自觉是当代学术、文化界的「”第一人”,因此他自有目空一切、粗犷不拘、恣意戏谑、大失公允的一面,而这一面是一般有关胡先生书文中较少涉及的。这是

日本的“大元史”與“新清史”

“新清史”興起於美國,到底屬於中國研究(Studies),還是屬於阿爾泰研究(AltaicStudies),鮮有人追究。如果“新清史”屬於前者,堪稱“旁枝”,這是何炳棣(Ping-tiHo)在與羅友枝

知名人物 何香凝生平故事简介,何香凝历史评价,何香凝怎么死的?

何香凝是著名的女革命家和政治活动家。原名谏,又名瑞谏,广东南海棉村乡人。1879年7月16日(清光绪五年五月二十七日)生于香港。何香凝父亲何炳桓,早年在香港药材店当店员,后为茶商,并经营地产,逐渐发展

历史人物 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