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王方定人物简介

Posted 化学

篇首语:少年负壮志,奋烈自有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王方定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王方定人物简介

·王方定



王方定,放射化学家。早期从事国产铀矿石的分析及从铀矿石中提取铀的研究。比较沉淀及溶剂萃取法的优缺点,建立了提取铀的萃取设备。研究了一些铀化物的性质。后从事核武器研制工作。制成了武器点火的核材料,完成了多次核爆炸的放化诊断。近期从事放射化学及核化学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进行了核裂变的电荷分布及裂变产物在乏燃料后处理工艺流程中的化学行为的研究,是中国核工业的创业者之一。

王方定,原籍四川自贡市人,1928年12月21日出生于辽宁沈阳。“九一八事变”后,随家迁到上海,“八一三事变”又随家回到四川。在战争的颠沛流离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日军的入侵和国民政府的腐朽统治,激发了他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热情。作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年轻知识分子,他带着极大的责任心和自豪感投身到了我国核工业创业者的行列,开始了他为我国核工业奉献至今的艰难历程。

王方定1953年毕业于四川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经国家统一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参加从国产矿石中提取铀及铀化学的研究。在杨承宗先生领导下,从事几种国产铀矿石的分析,及从合成磷酸三丁酯入手,研究了用萃取法从国产二号铀矿石中提取铀的工艺,并建立了我国第一套实验室规模的用于提取铀的脉冲柱萃取分离装置。

1954年王方定愉快地随所在的研究所从毗邻王府井的东黄城根迁到当时还很荒凉的中关村,1958年夏又从中关村迁到远郊的坨里。到坨里后钱三强先生告诉王方定,党委研究决定派他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并征求他个人的意见,王方定毫不犹豫地表示坚决服从组织决定。于是王方定成为九院组建初期的一员,负责研制原子弹计划中的放射化学工作。钱先生最先安排他的工作是:“……先做铀核裂变产物的分离、分析和产额测定,争取能拿出中国人做的质量一产额分布曲线……”

王方定和他的小组在刘允斌的领导下除了学习俄语,同时进行钱三强安排的工作外,还尽可能做一些接近核试验性质的工作。刘允斌曾具体安排他做核侦察试验。1958年,美国在太平洋地区进行核试验。在空军防化部支持下,魏启慧、徐颖璞、许廷宝、唐孝威、王方定以及空司防化部邢部长参加了航测分析工作。他们在伊尔—12型运输机里装上多道γ谱仪,打开一扇舷窗装上空气微粒取样器,从北京西苑机场起飞,经徐州、南京、长沙,直下福建沿海。那时台湾海峡形势十分严峻,飞机在长沙过夜时,机组同志和他们商量要不要再往福建方向飞。因为那样有可能和国民党的军用飞机相遇,弄不好这架毫无防卫的运输机会被打下来。同志们义无反顾地认为:为了完成任务一定要向前,决不后退。他们还与总参防化研究院、中央气象局合作,测定全国28个省、市的放射性沉降水平。经过空中和地面的监测,写出了一份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核试验对我国造成的放射性污染的报告。1958年9月,《人民日报》参考这些资料在第一版头条发表了谴责美帝国主义的声明。院党委书记郑林同志还带领王方定向苏联驻华大使馆官员通报具体测量数据。在刘允斌的安排下,他还与公安部王翰香等四人一同进行了放射化学在公安工作中应用的研究。1958年夏,他领导一个小组研制成功了用于引发核弹点火的中子源材料。他还参加创建了多种核试验的放射化学诊断法,如:裂变燃耗的放射化学诊断方法、聚变燃耗的放射化学诊断方法、混合核炸药分别贡献的放射化学诊断方法、快速测定燃耗的气体裂片法、脉冲高能中子总数内活化测量法、氢弹实验时氚及超钚元素的生成以及裂变中子总数外活化测量法等。

1959年6月以后,由于苏联撕毁合同,王方定和小组同志便由学习俄语准备接受苏联援助改而奉命自己动手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重要部件——点火中子源材料。由于原料困难,钱三强将王方定叫到办公室,给他好几个带磨口塞的玻璃(石英?)瓶,告诉他这是当年从法国带回来的RaD—E—F,并说“放了这么些年一直舍不得用,现在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了”。王方定从1953年开始做天然放射性矿物的研究以来,从未见到过这么大量的钋-210,一下子得到这么多,真是高兴极了。这些瓶子直径约3厘米,高约6厘米,内装黑色铅盐,在暗室里闪闪发光。由于存放日久,瓶子已经发黑,有的已经有了裂纹。王方定将它们拿回实验室,重新包装好,保存在铁皮柜内。处理完后,剂量监测人员在为王方定检查身体剂量时,发现连他的鼻子尖上都有α沾污。从此,王方定和同志们一起在一座工棚里开始了各种点火中子源材料的研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963年完成了任务,成功地研制出合乎要求的材料。

1964年6月,王方定揣上户口关系,告别产后不到一个月的妻子和两岁的儿子、襁褓中的女儿,登上西去的列车,来到“前方”——青海高原上的“金滩”。那里原是一块水草丰美的地方,是一片好牧场。虽然那里高寒缺氧,生活不适应,拥挤的食堂、肮脏的厕所、狭窄的集体宿舍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无一不在烦扰着他,但每当把“前方”——这个富有战斗性的代号和自己联系起来时,他的内心都会涌动起一股英雄与自豪的感觉。他自觉地把生活上的困难当作对自己的考验,在“前方”这个大熔炉里,逐渐懂得了战斗精神在克服客观困难中的积极作用。

在“前方”困难的条件下,王方定这个30多岁的“老头”带领一批年轻人开始了核爆炸的放射化学诊断工作。当他们在简陋的条件下打开盛放射性样品的90千克重的铅屏蔽时,院领导就站在他们身旁和大家一起暴露于爆炸灰的辐射场中。领导同志亲临现场、深入第一线的作风也给了同志们很大的鼓舞。通过团结协作,他们圆满完成了我国第一次核试验的放化诊断工作,以后又不断创造条件,相继完成了我国第一颗航空核弹、第一颗导弹核弹头、第一颗氢弹以及地下核试验等多次核爆炸的放化诊断任务。在第一颗氢弹爆炸的诊断样品运到时,实验室空气剂量超标几百倍,他们并未等待剂量下降,而是为超标准意味实验成功而高兴地加速工作。

在回忆金滩生活、工作的情形时,王方定曾写到:“我在‘前方’的实际工作时间虽然不长,但却是我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日子。活生生的事实使我懂得了: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已是综合的、大规模的、集体的事业。它的性质决定了一个科技工作者必须大公无私,紧紧依靠集体,把自己的工作与国家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尊重同行,不畏困难,才能有所作为。”

“文化大革命”破坏了紧张、和谐的工作气氛。王方定也和许多无私奉献的同志一样受到迫害,失去了自由。在被隔离审查的3年里,他受尽折磨,甚至被押去看执行枪决的场面,当时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最后,他终于被押上闷罐车,离开了“前方”。

1979年,王方定重新回到了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当时,国家正在拨乱反正,百废待兴,新的形势使他又获得了从事自己喜爱的科研工作的自由,多年的磨难也使他格外珍惜这一机遇。他不顾多病的身体,全身心地投入了工作。在以后的岁月里,他先后参与和组织了许多科研项目,在乏燃料后处理、裂变化学、人工元素化学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果。

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教书育人,为我国的核科技事业培养人才,也是王方定近20年来十分重视的工作。他身体力行,为培养研究生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的学识、品行、作风,无时不在默默地教导着年轻人爱岗敬业、勤奋工作。他在担任院科技委主任期间,和院共青团一同建议原子能院每年“五四”举办青年学术报告会,并建立院青年科学基金,都得到院、所和青年研究人员的支持,一直坚持至今。1990年,王方定参加团中央组织的“奋斗者足迹报告团”,在全国各地作了几十场报告,用自己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几十年无私奉献的经历,感染和教育青年人,受到广大青年的欢迎。

王方定一贯谦虚谨慎。他从不为自己主动争取名利,所获的全部奖励,都是了解他工作的战友为他申报的。王方定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我国的核事业,在几十年的核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中勤奋耕耘。他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发明奖多项,例如由他主要负责的“特种中子源制备”、“Po-210及各种放射源的制备”、“核反应的放化分析测定”、“裂变燃耗放射化学诊断方法”、“快速测定裂变燃耗的氘体裂变法”等等工作均获奖;他所带的研究生在国内外发表论文多篇;80年代以后,他开展了多价态裂变产物化学状态和自发裂变电荷分布的研究,公开发表了一些有关的文章。由于他的突出贡献,1985年获核工业部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简 历



1928年12月21日 出生于辽宁沈阳。

1948—1953年 在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化工学院学习。

1953—1958年 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

1958—1978年 在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1978—1979年 在核工业部军工局工作。

1979—1990年 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任助理研究员、研究员、研究部副主任、科技委主任。

1990年至今 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任研究员。

1991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3—1997年 被遴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主 要 论 著



1 王方定.聚变化学及用放化法研究高能中子核反应.原子能科学技术,1982,357

2 平佩贞,王方定.95Zr在HNO3-HDBP-Kerosene体系中的萃取行为.原子能科学技术,1984,207

3 Sun Jianguo,Guo Jingru,Wang Fangding,et al. Independent Yield of 88Y from Thermal Neutron Induced Fission of 235U.J. Radioanal.Nucl. Chem.(Article),1986,108:347

4 Qi Zhanshun,Zhang Pilu,Wang Fangding,et al. The Chemical Statesof Tellurium produced by S.F.of 252Cf.J.Radioanal. Nucl. Chem.(Article),1988,125:271

5 张艳玲,李学良,王方定等. 252Cf自发裂变电荷分布研究. 中国核科技报告,1990,CNIC-00421

6 王冬梅,张春华,王方定等.24.4Kev中子诱发 235U裂变的产额测量.核化学与放射化学,1991,13(4)237

7 王方定,齐占顺. 核武器控制与放射化学分析技术.CNIC-NMC-30,核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1992

8 王方定,齐占顺. 嬗变处理高放核废物. 乏燃料管理及后处理,1994,(8):1

9 Zhang Anyun,Hu Jingxin,Wang Fangding,et al. Hydroxylamine Deravitives in PUREX Process I.Study on the Kinetics of Reductionbetween N,N-diethyl-hydroxylamine and Nitrous Acid. J.Radioanal.Nucl.Chem.,1997,(1)224

10 Jia Yunfen,Zhang Pilu,Wang Fangding,et al. The Reduction Kinetics of Pertechnetate by Thiocyanate in Perchloric Acid Medium. J.Radioanal. Nucl. Chem.,1998,(3):227

相关参考

唐初名将王方翼:因唐高宗的后宫争斗抱憾而终

王方翼(625年-687年),字仲翔,唐代并州祁(今祁县)人。其祖父王裕,武德年间官至隋州(今湖北随州)刺史,其祖母为唐高祖李渊之妹同安大长公主。其父王仁表,贞观时曾任岐州(今陕西凤翔)刺史。王方翼幼

唐初名将王方翼:因唐高宗的后宫争斗抱憾而终

王方翼(625年-687年),字仲翔,唐代并州祁(今祁县)人。其祖父王裕,武德年间官至隋州(今湖北随州)刺史,其祖母为唐高祖李渊之妹同安大长公主。其父王仁表,贞观时曾任岐州(今陕西凤翔)刺史。王方翼幼

击败西突厥平定西域的股肱重臣 唐初名将王方翼

王方翼(625年-687年3月18日),字仲翔,并州祁(今祁县)人,唐朝名将。唐高宗李治第一任妻子王皇后的堂兄。少号孝童,唐太宗时为右千牛。唐高宗时随裴行俭讨伐李遮匐,为副将,兼检校安西都护,修筑碎叶

击败西突厥平定西域的股肱重臣 唐初名将王方翼

王方翼(625年-687年3月18日),字仲翔,并州祁(今祁县)人,唐朝名将。唐高宗李治第一任妻子王皇后的堂兄。少号孝童,唐太宗时为右千牛。唐高宗时随裴行俭讨伐李遮匐,为副将,兼检校安西都护,修筑碎叶

知名人物 方定一人物简介

·方定一方定一,家禽传染病学家。发现和分离小鹅瘟病毒,并研制出抗小鹅瘟血清及疫苗,在防治仔猪大肠杆菌病等方面的研究获重大成果。方定一,浙江省嘉兴市人,1911年10月12日生于书香门第。1935年考入

3月18日去世的名人大全

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3月18日去世的名人约有59位,年代最早的是王方翼逝于687年3月18日,如有谬误,敬请包涵。3月18日去世的名人(一)1、687年3月18日——王方翼(修筑碎叶城,平定阿史那车薄

历史人物 他是王羲之后人,狄仁杰帮助他从武则天手里要回传家宝

《万岁通天帖》是唐代流传下来的王羲之家族书法的临摹品。武周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王氏后裔王方庆将王羲之、王献之等七位家属的十通书翰进献。>>王方庆将传世法帖进献武则天后,夜不能寐,茶饭不思,后悔

历史人物 他是王羲之后人,狄仁杰帮助他从武则天手里要回传家宝

《万岁通天帖》是唐代流传下来的王羲之家族书法的临摹品。武周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王氏后裔王方庆将王羲之、王献之等七位家属的十通书翰进献。>>王方庆将传世法帖进献武则天后,夜不能寐,茶饭不思,后悔

苏轼用情最深的一首词,被誉为千古佳作,开篇7个字让人泪流满面

公元1055年的某一天,眉州眉山(如今的四川眉山市)城内,正在举办一场盛大婚礼仪式,新郎名叫苏轼,即日后闻名天下的大文豪苏东坡,新娘王弗家世也不错,她父亲乃进士出身的王方,在当地颇有名望。王方不仅是苏

鲁军以弱胜强战胜强大的齐军 齐鲁长勺之战简介

...乾时(今山东桓台南),鲁军惨败,军力大损。齐桓公君位方定,不听主政大夫管仲“国未安”,不可轻动的意见,急于对鲁用兵,以报鲁助公子纠争夺君位之仇。次年春,齐出动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