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徐光宪人物简介
Posted 化学
篇首语:我不是天生的王者,但我骨子里流着不服输的血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徐光宪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徐光宪人物简介
·徐光宪
徐光宪,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他在数十年的教育生涯中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物质结构、配位化学、原子能化学和稀土科学方面的优秀人材。在科学研究方面,他注意结合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在量子化学、化学键理论、配位化学、萃取化学、原子能化学和稀土科学等领域都做出了贡献。
徐光宪,1920年11月7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市。自幼勤奋好学,中学时曾获浙江省数理化竞赛优胜奖。由于家境清贫,1936年初中毕业后考入浙江大学附属高中,1937年转学浙江宁波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9年毕业。时值抗日战争,社会动荡不安。原拟赴昆明参加叙昆 (宜宾——昆明) 铁路的修建工作,因路费被领班私吞,滞留上海当家庭教师度日。就在这样困难的处境中,他强烈的求知愿望不泯,省吃俭用,积攒学费,挤出时间,考入交通大学学习。他夜晚兼任家庭教师,日间上学,焚膏继晷,刻苦攻读,于1944年7月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由于学习成绩优秀,1946年1月起被交通大学化学系聘为助教。他为了继续深造,于1948年初赴美国留学,1月至6月就读于华盛顿大学化工系。1948年夏,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暑期试读班中,成绩名列榜首,被该校录取为研究生并被聘为助教,不仅免交学费,还被正式列入教员名录。当时能得到这一待遇的留学生是极少的。他攻读量子化学,一年后即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理学硕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1950年7月被选为美国Phi Lamda Up silon荣誉化学会会员,荣获象征能打开科学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及荣誉会员证书。1951年3月完成博士论文 《旋光的量子化学理论》,并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并被选为美国Sigma Xi荣誉科学会会员,再次获得金钥匙一把。他从入学到取得博士学位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这在当时美国第一流水平的哥伦比亚大学,是很不容易的。
在美国留学期间,徐光宪不但热衷于攀登科学高峰,刻苦攻读,潜心研究,也时刻不忘祖国。他参加了进步学生组织 “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并成为该会纽约分会的负责人之一。他还参加了唐敖庆等人发起的 “新文化学会”和以唐敖庆为会长的“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同学会”,后一组织和其他进步中国留美学生组织于1949年10月在纽约国际学生公寓举办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大会,向联合国发了签名通电,要求接纳新中国代表参加联合国大会,驱逐国民党政府的代表,并在1950年初发起慰问人民解放军的“一人一元劳军运动”。这些组织在动员留美中国学生返回新中国参加建设方面起过积极的作用。徐光宪一直是这些组织中的积极活动分子。
徐光宪深受导师C. D. 贝克曼(Beckmann)的器重。导师极力挽留他继续留在美国进行科学研究,推荐他去芝加哥大学R.S.莫利肯(Mulliken)教授处做博士后。莫利肯是当时国际上最负盛名的理论化学家之一 (莫利肯后来以量子化学成就获得诺贝尔奖),到莫利肯的研究组工作是当时很多年轻学者努力追求的目标。他的夫人高小霞当时尚未获得博士学位,他去莫利肯处不但可获得最好的科研工作环境,而且也可为高小霞继续求学创造良好的条件。但当时美国侵朝战争已经爆发,徐光宪认为祖国更需要自己,应当尽快回国。当时美国政府极力阻挠留美中国学生返回新中国,1951年初,美国国会通过有关禁令,待美国总统批准后即正式生效。在这种情况下,徐光宪焦急万分,千方百计设法尽快离开美国,高小霞也毅然决定放弃再过一年即可获得的博士学位和他一起回国。他们假借华侨归国探亲的名义,于1951年4月乘船一同回到祖国。
徐光宪回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并兼任燕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1952年3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2年9月院系调整后,继续任北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受教育部委托,他和卢嘉锡、唐敖庆、吴征铠一起于1954年7月在北京举办“物质结构暑期进修班”,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物质结构课的师资。1957年7月,他被任命为放射化学教研室主任,1958年9月被任命为新成立的原子能系 (1960年以后改名为技术物理系)副主任,兼核燃料化学教研室主任。同年12月应邀访问苏联,参加在杜布纳原子能研究所召开的国际核物理与放射化学学术会议,会后访问了莫斯科大学和列宁格勒大学。1961年他晋升为教授。同年8月应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邀请,在该所讲萃取化学一个月。1964年12月他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在“文化大革命”中,徐光宪受到迫害。1969年底被迫离开技术物理系,到江西农场劳动。1971年底返回北京,到北京大学化学系工作。他不因为曾受到过错误对待而消极,仍是一如既往地积极努力工作。自1977年起,他被任命为化学系无机化学教研室主任。
1977年以后,徐光宪担任过许多重要社会工作。1977年11月他当选为北京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2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10月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蝉联四届,并曾当选为该会第二十二届理事会理事长。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同年12月发起成立中国稀土学会并当选为副理事长,蝉联至今。1981年被任命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理学评议组化学组成员。1983年6月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教育组副组长。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2月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这一年还被任命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理学评议组化学组成员。1987年5月当选为民盟中央科技委员会委员。1988年起,任北京大学化学系稀土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同年被选为第七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1989年被选为亚洲化学学会联合会当选主席(President elect),1991年当选为主席。80年代以来他还先后担任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 (1980年—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主编 (1980—1987年),《分子科学学报》主编 (1982—1986年),《中国稀土学报》主编 (1983年— ),《无机化学学报》副主编 (1985年— ),《中国科学》副主编 (1985年— ),《科学通报》副主编(1985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化学副主编和无机化学副主编 (1980—1989年),《国际量子化学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ntum Chemistry) 国际顾问编委 (1980—1987年),《镧系和锕系研究》(Lanthanide and Actinide Research) 国际顾问编委 (1985年—)。他多次率代表团出国考察或参加学术会议,并应邀做学术报告。他主持了1985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稀土开发与应用学术会议》,担任会议副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席,做了大会学术报告;主持了1987年8月在南京召开的《第二十五届国际配位化学会议》,任会议主席并做了大会学术报告; 还主持了1991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 《第四届亚洲化学大会》。
就在如此繁忙的社会工作中,徐光宪作为一位教育家和科学家,一刻也没有放松过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他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节假日也很少休息。10多年来,他带领和组织助手和学生奋发工作,教学和科研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教学方面修订出版了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教材《物质结构》一书,编写出版了研究生教材《量子化学基本原理和从头计算法》上、中、下三册,先后培养了10多名博士研究生和数十名硕士研究生。在科研方面发表了近300篇论文,出版了 《萃取化学原理》和 《稀土的溶剂萃取》两部专著,还主编了两部国际会议论文集《New Frontiers in Rare Earth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1985年,两卷) 和 《Pro 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are Earth De 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1991年,两卷)。
辛勤的劳动结出累累的硕果。几十年来,徐光宪为国家和人民培养了一大批教学和科研人材,并在物质结构、量子化学、配位化学、萃取化学、稀土科学等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党和人民对他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1994年徐光宪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热心培养人材 重视教材建设
徐光宪很重视教学工作,认为必须让学生牢固掌握科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将来献身祖国科技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1951年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讲授物理化学课,同时在燕京大学化学系为研究生开设量子化学课。院系调整后在北京大学开出 《物质结构》新课程,并担任了1954年的物质结构暑期进修班的讲课。1957年国家要求北京大学迅速培养原子能科学技术方面的人材。徐光宪当时虽对原子能化学并不熟悉,但在被任命为这项工作的负责人之一以后,日夜备课,充分准备,于两个月后就讲授放射化学、原子核物理导论等课程。他很注意让青年教师、研究生及时掌握学科最新成就,站到学科发展最前沿。50年代末期,国际上配位场理论在无机化学中的应用迅速扩展,萃取化学研究刚刚开始,他及时在技术物理系给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开设了配位场理论和萃取机理等课程。打倒 “四人帮”以后,国内恢复了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当时,量子化学经过十多年的迅速发展,在化学各分支学科得到广泛应用,并已渗透到与化学相关的其他学科领域内,他抓住时机开设了量子化学、分子光谱、高等无机化学等课程,直到1986年他还亲临教学第一线。他讲课内容丰富,注意启发学生深入到物质变化的微观层次运用基本规律分析复杂纷繁的化学现象,以求深刻理解这些现象的微观本质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能预见一些新现象。
徐光宪很重视教材建设工作,认为一本好的教材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50年代他根据自己在北京大学几年中使用的物质结构讲义,加以修改补充,精心整理,编写成《物质结构》一书,于1959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并由高教部规定为全国统编教材。1965年,为了适应工科、师范类院校的教学需要,他又编写了一本《物质结构简明教程》。《物质结构》一书,内容丰富,安排得当,条理清楚,概念表述准确、深刻,有关化学键理论的两章写得尤为精采,因此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成为在全国使用多年的教材,曾先后五次再版,发行了十余万册,在物质结构课的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8年1月获得国家教委颁发的“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该书还在香港被翻印,受到港台读者的欢迎。80年代初,他根据物质结构学科发展的情况,在王祥云协助下对原书进行了修改补充,于1987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了修订版,很受读者欢迎。1978年徐光宪在给研究生开设量子化学课时,针对化学系本科生数学、物理基础较薄弱的情况,和黎乐民等合作编写了一部研究生用的量子化学教材《量子化学基本原理和从头计算法》(上、中、下三册),分别于1980、1985、198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部教材内容比较丰富,能较全面地反映出这一学科发展的现状,在基本原理的叙述和公式推导方面又相当详细,较易为数学、物理基础较薄弱的读者理解,因而得到读者的好评。此外,他还在《化学通报》等杂志上发表过不少教学经验交流或专题讲座性质的文章,也使很多教师和学生读后受益不浅。
徐光宪对培养人材,特别是青年人材,非常热心。他经常对青年教师、研究生介绍自己的治学经验,鼓励他们刻苦钻研,锐意创新,做出第一流的工作,希望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国家民族争光。他向学生言传身教“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道理,强调出色的工作成果总是和刻苦努力分不开的。他很注意发扬学术民主,鼓励助手和学生们发表自己的科学见解,共同讨论,认为这样做不但能集思广益,有利于科研工作的进展,也是培养学生的很好方式。即使不是自己的学生,只要是向他求教的人,他也总是热情相助,毫无保留。他常常花费大量时间为他们修改论文,核对数据,帮助他们尽快成长。我国不少中、青年学者曾得到过他的热心帮助、鼓励和指导,他是一位受到中青年学者尊敬和爱戴的良师益友。
探寻物质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徐光宪自幼好奇心强,遇事爱问为什么,追根究底。他后来专攻量子化学与此颇有关系。他的博士论文以探索旋光现象的奥秘为中心就是一例。他思维敏锐,善于联想,能从纷繁的现象中理清线索,找出规律。70年代蒋明谦提出的新的同系线性规律公式是一项重要的成果,徐光宪后来运用近似的量子化学方法——休克尔方法,通过引入适当假定与一个定理的证明,导出了一个名为“同系能级线性规律”的公式,通过近似处理,可给出其他形式的同系线性规律公式。通过大量实验数据的检验证明该公式的精确度优于当时已有的其他形式的同系线性规律公式。这项工作曾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徐光宪很注意总结实验资料。他认为,当一个分支学科的实验资料积累到相当丰富的时候,应当及时总结,集其大成,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总结规律性,提炼出新概念,提高理性认识的水平,再反过来指导实践,提出要研究的问题,以推动该学科的发展。70年代初以来,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和原子簇化学迅速发展,有大量新化合物被合成出来,它们的结构及性质的研究也随之发展,因而金属有机化合物和原子簇化合物的结构规律成为众多学者关心的问题。徐光宪通过总结大量实验资料和已有的各种理论,提出了一个更普遍的,同时适用于金属有机化合物、原子簇化合物和一般分子的结构规则,取名为 (nxcπ) 格式。与此相关,还提出了原子共价的新定义。利用 (nxcπ) 结构规则,只要根据分子结构式即可估计分子的稳定性,从而可以预测可能存在的新化合物。这一结构规则和定义,已经通过了大量实验结果和量子化学计算结果的检验,显示出正确性与广泛适用性。
近20年来,国内外对稀土的研究兴趣与日俱增,积累了大量实验资料,但对稀土化合物成键情况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从70年代末开始,徐光宪主持开展了对稀土量子化学和稀土化合物结构规律性的研究。在建立适用于稀土元素电子结构研究的方法和计算程序的基础上,他对不同类型的稀土化合物进行了系统的量子化学计算,结合 (nxcπ) 结构规则和共价的新定义,对其成键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稀土化合物并不总是离子性的,在金属有机化合物中存在的是带有离子性的共价键,而在很多无机化合物中存在带有很大共价成分的离子键。共价键主要通过其5d轨道生成,4f轨道贡献相当小,因此稀土的簇合物和金属有机化合物服从推广的十八电子规律。目前他正在对稀土簇合物及多核、异核络合物的电子结构和立体结构规律性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徐光宪主持和指导的 “应用量子化学”项目的研究成果,包括同系线性规律和稀土化合物的成键特征,获得国家教委1985年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应用量子化学——成键规律和稀土化合物的电子结构”项目的研究成果,包括 (nxcπ) 结构规则及共价的新定义,同系线性规律以及稀土化合物电子结构的规律性,获得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徐光宪还在无机共轭分子的化学键理论,小分子的从头计算,过渡金属化合物电子结构的半径验算,定域化分子轨道方法,σ键对金属离子的配位作用等方面做过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有意义的结果。
中国溶液络合物化学研究的先行人
徐光宪对学科发展前沿的生长点很敏感,能把握国际学术发展的新动向,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及时选择有发展前途的研究领域和课题。1951年他回国初期仍在继续从事量子化学研究。当时,国际上对溶液中络合物平衡的研究正在兴起,他敏锐地感觉到这将发展成为无机化学的重要分支,国内也有条件做这方面的工作。于是他迅速抓住这一时机,率先在国内开展溶液中络合过程物理化学的研究。首先是测定溶液中的络合物平衡常数。他通过改进仪器设备,提高了测量精度,同时改进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因而能从测定结果得出更多的信息。例如当时用极谱法研究络合物,半波电位测定的误差为±10mV,他改进后的装置可测准到±0.1mV,使测量精度提高了100倍。加上用新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得到的结果就更多和更精确,对弱络合体系也可给出较准确的分级络合常数。他在络合平衡常数测定方面的工作迅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也带动了国内有关研究工作的开展。他根据络合平衡与吸附平衡的相似性提出络合物平衡的吸附理论,可以简便地描述溶液中弱络合物平衡过程。这一时期的工作成果对他后来成功地开展核燃料萃取化学和稀土化学研究有很大帮助。
70年代以来,他注意到生物无机化学的兴趣,立即意识到研究生物分子配体络合物的重要意义。他鼓励、支持和指导科研组的同志积极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例如研究胆结石的生成机理,稀土羊毛染色机理,抗癌药物分子对金属离子的络合作用等,其中“色素型胆结石的组成、结构及生成机理的研究”项目获得国家教委198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80年代以来,他在固体络合物的合成、结构测定和谱学研究等方面,指导助手和学生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稀土元素的多核、异核络合物方面,例如在国际上首次合成了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能的一系列四核稀土双氧络合物,引起国内外同行的重视。
开拓萃取化学研究新领域
1957年7月徐光宪奉调参加创办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工作。当时核燃料的分离、提纯是原子能工业中与化学有关的核心问题之一。1955年徐光宪就已注意到萃取过程与络合作用的联系以及萃取方法用于分离的可能性及其优点。于是他选定核燃料萃取化学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提出研究设想,迅速开展实验工作,在较短时间内就取得显著成绩,积累了经验。
60年代初国际上萃取化学这一学科分支尚未成熟。关于萃取体系的分类很不统一,对萃取机理的解释混乱,这种情况很影响对萃取规律性的认识。徐光宪认为正确的萃取体系分类是当时推动萃取理论向前发展的关键,因为必须对不同类型的萃取过程分别做具体分析研究才易于掌握其特殊内在规律,综合起来,最后才能取得对萃取过程整体规律性的全面认识。他发挥自己的擅长,从系统整理资料入手,做了上万张文献卡片,经过深入的思考、分析、归纳,于1962年提出了恰当而细致的萃取体系分类方法。他的分类法既考虑萃取剂的性质,又顾及萃取过程中生成的萃合物的性质。他把萃取体系分成六类,即简单分子萃取体系 (D)、中性络合萃取体系 (B)、螯合萃取体系 (A)、离子缔合萃取体系(C)、协同萃取体系(A+B或A+B+B′或A+B+C)、高温萃取体系。在正确分类的基础上,他对不同类型的萃取体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阐明了若干典型体系的萃取机理,提出了几个关于萃取的一般规律。他对协同萃取体系的研究工作更加系统、深入,研究了许多协同萃取过程,总结出关于协同萃取的若干规律,对预测协同萃取现象有指导意义。60年代,他研究的萃取体系主要涉及与原子能有关的铀、钍等元素。70年代以来则主要研究与稀土元素有关的萃取问题。他提出的萃取体系分类法在国内得到普遍的赞同和采用,对我国萃取化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徐光宪还改进了研究萃取平衡的两相滴定法。这一方法是1959年B. S. 詹森(Jensen)首先提出来的,但詹森的理论推导不但复杂而且包含着较多的简化假设,适用范围较窄,只能得到体系中络合平衡的较粗糙的信息。徐光宪和黎乐民采用严格而简洁的方法,除去詹森所加的限制,推导出两相滴定法的数据处理计算公式,使得这种方法不但适用于各种类型螯合萃取机理的研究,还可用于螯合与中性络合协同萃取机理的研究。在提高pH测量精确度的基础上,这种方法可以很快给出精确的各级络合平衡常数或协同萃取平衡常数,因而得到较广泛的应用。
徐光宪很重视萃取机理的研究。他认为只有了解萃取机理才能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萃取的规律性。渊博的物理化学和物质结构知识以及水溶液络合物平衡研究的成就和经验,使他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得心应手。60年代他主要用化学平衡移动方法研究萃合物的组成。他发展和完善了研究萃取机理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如对应溶液法、对数函数外推法等,使得可以从测定数据提取出尽可能多的可靠而详尽的萃取机理信息。70年代以来,他根据学科发展的国际动态,进一步使用红外光谱监控,制备萃合物并测定其组成及晶体结构等方法,使萃取机理的研究工作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他指导的 “萃取机理与稀土络合物的红外光谱研究”获得198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稀土萃合物结构及萃取机理的研究”获得198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对萃取过程中的活度系数、溶剂效应、界面分配现象等问题也进行过研究。
徐光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在核燃料萃取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不但在基础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对我国萃取化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在我国的原子能工业发展中发挥了作用。在1963年青岛决策会议上,他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提出用萃取法分离铀钚(采用PUREX流程后处理工艺),废除原来的由某外国给我国设计的落后的沉淀法流程,得到与会者的支持并被采纳,对我国原子能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徐光宪对待科研成果态度严谨,对国家和人民认真负责。1958年领导上曾让他主持一项重要的原子能科研任务。由于当时刚开始接触这方面的工作,研究人员对分析方法未能很好掌握,给出了错误的分析结果,造成研究获得成功的假象,一度决定根据这一次的实验结果投资建厂。徐光宪坚持要进行更多次的试验后再做结论。在改进分析方法以后,排除了实验假象,否定了原来的结论,未投资建厂,避免了浪费。
发展串级萃取理论并用于稀土工业生产
徐光宪热衷于搞基础研究,但也很注重应用研究。他认为搞基础研究应当考虑其远期的应用背景,使基础研究的成果尽可能应用到实际中去,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应用研究应扎根于自己的基础研究成果上,否则就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走,不可能创新和超越别人。他在稀土萃取化学及其工业应用方面的工作很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点。
1971年底徐光宪从江西农场返回北京大学化学系工作。当时化学系在搞稀土元素的分离提纯。他认为,稀土元素在我国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应该让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而萃取法用于稀土分离提纯是大有可为的,于是他积极参加这项工作,运用过去在络合物平衡和萃取化学基础研究中得到的成果和积累的经验,很快就对稀土萃取分离工艺做出了突破性的改进。镨钕分离是稀土元素分离中的难点,当时又是一项急需完成的军工任务。他通过选择萃取剂和络合剂,配成季铵盐——DTPA“推拉”体系,使镨钕分离系数从一般萃取体系的1.4—1.5提高到4以上,这是当时国际上最高的数值。但这类体系直接用于工业生产有困难。美国曾有过一个专利报道,提出用推拉体系萃取分离稀土,但从未用到实际生产中去,因为无法实现串级萃取过程。当时国际上流行的串级萃取理论是L.阿尔德斯(Alders)提出来的,徐光宪仔细分析了在串级萃取过程中络合平衡移动的情况,发现阿尔德斯串级萃取理论的基本假定:“在串级过程中萃取比保持恒定”,在稀土推拉体系串级萃取过程中是不成立的。于是他精心设计出一套化学操作流程,并导出与此相应的一套串级萃取理论公式,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种回流串级萃取新工艺。1974年9月他亲赴包头稀土三厂参加这一新工艺流程用于分离包头轻稀土的工业规模试验,获得成功,从而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用推拉体系高效率萃取分离稀土的工业生产。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他随后陆续提出了可广泛应用于稀土串级萃取分离流程优化工艺设计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极值公式,分馏萃取三出口工艺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建立了串级萃取动态过程的数学模型与计算程序,回流启动模式等。1976年在上海跃龙化工厂举办了 “全国串级萃取讲习班”,把这些成果向全国有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稀土工厂推广。这些原则和方法用于实际生产,大大简化了工艺参数设计的过程,减少了化工试验的消耗;特别是能适应原料和设备不同的工厂,因而能普遍使用。他和李标国、严纯华等共同研究成功的 “稀土萃取分离工艺的一步放大”技术,是在深入研究和揭示串级萃取过程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以计算机模拟代替传统的串级萃取小型试验,实现了不经过小试、扩试,一步放大到工业生产规模,大大缩短了新工艺设计到生产的周期,使我国稀土分离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十多年来,他和李标国等在全国各主要稀土生产厂,如上海跃龙化工厂、广州珠江冶炼厂、包头稀土厂等推广应用了这些研究成果,为国家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为此,有关的项目得到过多次奖励: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获得国家经委颁发的奖励和荣誉证书;“串级萃取理论及其在稀土和金川钴镍分离中的应用”获得198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串级萃取理论及其应用”获得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轻稀土三出口萃取分离工艺理论设计及其工业实践”获得198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获冶金部和全国稀土推广应用领导小组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0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稀土萃取分离工艺的一步放大”获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等等。
徐光宪在稀土开发应用方面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取得了突出成就。他认为这一成果的取得是和他多年搞基础研究的积累分不开的。正是他在络合平衡和萃取平衡理论上过人的造诣,使他能在萃取体系的选择上超过别人,克服了外国人未能克服的困难而实现了推拉体系的工业应用。因此在1978年国家恢复对基础研究的重视以后,他在继续搞稀土开发利用的同时,大力开展基础研究。在他看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并行不悖、相互促进的。
几十年来,徐光宪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矢志不移,献身科学研究与教育事业。他在生活和工作的进程中遇到过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从不气馁,而是百折不挠,坚定地向前奋进。他勤奋过人,从不懈怠,正如他自己说的,他的每一项成果都是和刻苦努力联系在一起的。现在,他虽然年事渐高,还是争分夺秒,不知疲倦地辛勤工作,仍在实现着他“志在千里”的壮心。
简历
1920年11月7日 生于浙江省绍兴市。
1940年 入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学习,于1944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46年1月—1947年12月 任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助教。
1948年7月—1951年3月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助教兼研究生。
1951年3月获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被选为美国Sigma Xi荣誉科学会会员,荣获金钥匙一枚。
1951年5月 受聘为北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兼任燕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1952年9月—1958年8月 任北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1957年7月 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放射化学教研室主任。
1958年9月—1971年 任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副主任兼核燃料化学教研室主任。自1961年起任该系教授。
1972年1月— 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其中1977至1987年任该系无机化学教研室主任,1988年开始任稀土化学研究中心主任。
1978年— 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至二十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第二十二届理事会理事长。
1980年5月 担任中国科学院稀土考察团团长,率团赴美国、法国考察稀土科学研究并做学术报告。
1980年11月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80年12月— 当选为中国稀土学会历届副理事长。
1981—1991年 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第二届理学评议组化学组成员。
1986年2月— 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
1986年 任日本学术振兴会高级研究员并应邀到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京都大学、大阪大学、名古屋大学、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等单位讲学。
1987年6月— 任第二届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
1989—1993年 当选为亚洲化学学会联合会当选主席 (President elect),
1991年当选为主席。
主要论著
1 徐光宪. 旋光理论中的邻近作用. 化学学报,1955,21:14—32.
2 徐光宪,谭曾振,王之朴.氢分子的自洽势场多中心分子轨道处理法.化学学报,1955,21:103—114.
3 徐光宪,任觉,严隽粹. 金属络合物的极谱研究 (Ⅰ). 从极谱半波电势求络离子的逐级稳定常数的一般方法. 化学学报,1956,22:447—454.
4 徐光宪,吴瑾光,严隽粹. 丁二酸的电离常数及其与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离子的络合常数. 北京大学学报,1957 (3):357—373.
5 徐光宪,蒋洪圻.金属络合物的极谱研究(Ⅳ).亚铊与硫氰酸根络合物.化学学报,1958,24:277—280.
6 徐光宪. 物质结构.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1961,1963,1978,1983.
7 Xu Guangxian,Tan Zengzhen,Yan Jimin. The Evaluation of Successive Stability Constants of Mono-and Polynuclear Complex Ions from Solubility Data. Scientia Sinica,1960,2:232—239.
8 徐光宪. 溶液中络合物的平衡理论. 化学学报,1961,27:93—96.
9 徐光宪.核燃料萃取化学研究的展望和关于萃取体系分类法的建议.原子能科学技术,1962 (6):412—424.
10 官宜文,徐光宪. 溶液中络合物的平衡理论(Ⅱ).对应溶液法研究硫氰酸氧铀络合物. 化学学报,1963,29:37—43.
11 徐光宪,王文清,吴瑾光等.核燃料萃取化学(Ⅰ). 螯合与中性络合协同萃取. 原子能科学技术,1963 (7):487—508.
12 徐光宪,高宏成. 溶液中络合物的平衡理论(Ⅲ). 对数函数外推法求各级络合物的稳定常数. 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化学、化工版,1965(5):439—449.
13 黎乐民,徐光宪. 溶液中络合物的平衡理论 (Ⅳ). 用Sips吸附等温线公式表示络合物平衡. 科学通报,1966 (1):20—22.
14 徐光宪. 串级萃取理论Ⅰ. 最优化方程及其应用. 北京大学学报,1978(1):51—66.
15 徐光宪. 串级萃取理论Ⅱ. 纯度对数图解法. 北京大学学报,1975(1):67—75.
16 金天柱,徐光宪.稀土串级萃取理论—多组份串级萃取体系质量分布的计算方法. 稀有金属,1979 (3) :1—14.
17 李标国,徐献瑜,徐光宪. 串级萃取理论Ⅲ. 逆流萃取动态平衡的数学模型. 北京大学学报,1980 (2):66—84.
18 徐光宪,黎乐民. 同系线性规律的量子化学基础.中国科学,1980 (2):136—151.
Xu guangxian,Li Lemin. Quantum Chemical Basis of the Rule of Homologous Linearity for the Energy of Molecular Orbitals and Related Properties. Scientia Sinica,1980,23 (5):574—589.
19 徐光宪,黎乐民. 量子化学基本原理和从头计算法. 卷Ⅰ.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0.
20 黎乐民,徐光宪. 研究螯合萃取和协同萃取机理的两相滴定法.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1,2 (1):12—24.
21 黎乐民,徐光宪. HPZL和TBP对金属离子的萃取和协同萃取机理.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1,2 (3):265—274.
22 徐光宪.原子簇与有关分子的结构规则Ⅰ. (nxcπ)格式.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2,专刊:114—123.
23 徐光宪. 原子簇与有关分子的结构规则Ⅱ. 共价的新定义. 分子科学与化学研究,1983 (2):1—10.
Xu Guangxian. Stuctural Rules of Cluster Compounds and Related Molecules Ⅱ. New Definition of Covalence. J. Mol. Sci.,1983,2(1):1—14.
24 Li Lemin,Ren Jingqing,Xu Guangxian,et al. INDO Studies on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Lanthanoid Compounds. Intern. J. Quantum Chem.,1983,23:1305—1316.
25 徐光宪,王文清,吴瑾光等. 萃取化学原理.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26 Xu Guangxian,Ren Jingqing.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Chemical Bonding and Coordination Chemistry of Lanthanide Compounds. In: New Frontiers in Rare Earth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Edited by Xu Guangxian and Xiao Jimei. Beijing: Science Press,1985:11—16.
27 Xu Guangxian,Li Biaoguo,Yan Chunhua. Theory of Countercurrent Extra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Rare Earth Extraction Industry. In:New Frontiers in Rare Earth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Edited by Xu Guangxian and Xiao Jimei. Beijing: Science Press,1985:429—437.
28 Xu Guangxian,Xiao Jimei (Editors). New Frontiers in Rare Earth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Two Volumes. Beijing: Science Press,1985.
29 徐光宪,黎乐民,王德民. 量子化学基本原理和从头计算法. 卷2.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5.
30 Xu Guangxian. The Development of Rare Earth Research for Advance Materials in Beijing University. (Plenary Lecture,IUPAC Chemrawn Ⅵ,World Conference on Advanced Materials for Innovations in Energy,Transportation & Communications,May 17—22,1987. Tokyo,Japan). In: Perspectives and Recommendations. 103—108.
31 徐光宪,袁承业. 稀土的溶剂萃取.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7.
32 徐光宪,王祥云. 物质结构 (第二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33 黎健,陈敏伯,徐光宪. 邻近C—H键对中心金属原子的配位作用—TiCl3Me (dmpe)的电子结构和化学键.科学通报,1987 (4):270—272.Li Jian,Chen Minbo,Xu Guangxian. Coordination of Neighboring C—H σ Bond to Transition Metal Center (Ⅰ)——Studies on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and Chemical Bond of TiCl3Me (dmpe) by Localized INDO Method. Kexue Tongbao,1988,33 (3):212—215.
34 Xu Guangxian,Ren Jingqing,Huang Chunhui,et al. Coordination Chemistry of Rare Earths: Syntheses,Structure,Spectroscopy and Chemical Bonding. Pure &Appl. Chem.,1988,60 (8):1145—1152.
35 Huang Chunhui,Xu Rongfang,Xu Guangxian.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Studies on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Anions on the Extraction of Neodymium with a Neutral Organophosphine Extractant. Solvent Extraction and Ion Exchange,1989,7 (3):489—497.
36 徐光宪,黎乐民,王德民等. 量子化学基本原理和从头计算法.卷3.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9.
37 Xu Guangxian,Xiao Jimei,Yu Zongsen,et al. (Editors).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are Earth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Two volumes. Beijing: 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1991.
相关参考
说到徐光启,许多人第一次接触到这个名字应该是初中历史,以及他闻名中外的《农政全书》。徐光启应该可以说是一个很有才的人,他在科学发明、农事政务甚至在军事上也有很大的贡献。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汉族
【徐光启简介】徐光启军事改革因它断送 对于热兵器方兴未艾的明朝末期来说,谁拥有了先进的火器,无疑就是拥有了决定战争胜利的不二法宝。有徐光启等精通西学的科技人才,明王朝不仅改良了大炮的铸造技术,还引进
说到徐光启,许多人第一次接触到这个名字应该是初中历史,以及他闻名中外的《农政全书》。徐光启应该可以说是一个很有才的人,他在科学发明、农事政务甚至在军事上也有很大的贡献。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汉族
徐光启徐光启是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古代著名的科学家,也是明末崇祯年间的一个宰相。在科学家中,像他那样能继承中西两方面的科学传统,既精通多门科学知识又懂得治国安邦之道的,已属罕见,在宰相群中,像他那样“
说到徐光启,许多人第一次接触到这个名字应该是初中历史,以及他闻名中外的《农政全书》。徐光启应该可以说是一个很有才的人,他在科学发明、农事政务甚至在军事上也有很大的贡献。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汉族
人物生平徐氏祖居苏州,以务农为业,后迁至上海。徐光启的祖父因经商而致富,及至父亲徐思诚家道中落,仍转务农。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徐光启出生于太卿坊(今上海市黄浦区乔家路)。少年时代的徐光启在龙
人物传记是对人物的典型生平和精神等进行系统记述、介绍的一个文学形式,是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关于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徐光启的传记对于对徐光启著作的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
人物传记是对人物的典型生平和精神等进行系统记述、介绍的一个文学形式,是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关于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徐光启的传记对于对徐光启著作的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
徐光启传人物传记是对人物的典型生平和精神等进行系统记述、介绍的一个文学形式,是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关于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徐光启的传记对于对徐光启著作的研究也具有
徐光启传人物传记是对人物的典型生平和精神等进行系统记述、介绍的一个文学形式,是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关于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徐光启的传记对于对徐光启著作的研究也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