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杨士林人物简介

Posted 化学

篇首语: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杨士林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杨士林人物简介

·杨士林



杨士林,有机化学家、高分子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他从事化学教育和科研五十余年,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化学人才。他在有机合成、阳离子聚合及配位聚合等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并注重应用化学的研究,所研制的催化活化剂及原油输送减阻剂、降凝剂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近年来在医用高分子、有机高分子光电导材料的研究中做出了新的贡献。

杨士林于1919年10月18日出生于江苏省吴县一个普通职员家庭。5岁起就读于吴县甫里小学,学习成绩优秀,后毕业于苏州中学实验小学,以优异成绩考入苏州中学初中部读书。1932年发生“一·二八”事变,日机轰炸苏州,被迫休学半年。1936年在苏州高中化工科毕业后,在南开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当练习生,对化学有了较深了解,自此,与化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37年考入浙江大学公费生,不久抗日战争爆发,浙江沦陷,杨士林随浙江大学迁至天目山,再迁广西宜山,直至贵州遵义。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坚持学习,并积极参加抗日活动。

1948年杨士林考取公费生派往丹麦哥本哈根多科性工业大学有机化学系学习,至1950年底。此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杨士林毅然返回解放了的祖国,把自己的智慧和知识献给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1951年任浙江大学副教授,后任教授,195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50年代初院系调整,杨士林历任浙江大学化工系副主任、化学系主任、科研处处长、教务长、副校长、校长、学校顾问、校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为浙江大学的发展,呕心沥血,辛勤耕耘。他坚持竺可桢校长提倡的“求是”优良校风,熏陶青年学生,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高级专门人才。他还担任了各种学术职务和社会职务,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机化学评议组组员,浙江省第五届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现任浙江省科协副主席,浙江省化学会理事长,全国工科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指导小组组员,全国应用化学课程教学指导小组顾问,《高等学校化学学报》《高分子学报》编委,《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功能高分子学报》顾问。

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1978年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代表团赴日本考察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情况,1981年率领代表团赴澳大利亚考察高等教育,1983年率领代表团去西柏林工业大学考察,1984年应美国科学院邀请去纽约理工大学、阿克隆大学等校讲学,此后,陆续赴美国、日本等国进行考察并做学术报告。

长期从事化学教育工作 培育了大批优秀化学工作者



1961年以前,杨士林教授主要讲授有机化学,编写了国内首批工科有机化学教材。其后转向高分子化学,开设了高分子化学、立体化学、高分子化学选论(研究生课)等课程。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坚持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唯物主义思想。他认为真正的理论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真正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这也是人们所力求的,但在化学中现有的理论并不完全真正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所以他一再强调,学习理论决不能生搬硬套,而要以实验事实。他在讲授理论问题时,总是联系到实验事实来讲解,决不空洞地高谈阔论。在授课的教学方法上,则采取理论联系实际和逐步深入的方法。如在讲授某一类化合物时,首先让学生对该类化合物有一个概貌的认识,再介绍其合成方法,将有关的各种化学反应相互贯通; 进而讲解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并联系到该类化合物的实际应用。他授课的特点是内容精练、条理清晰、语言生动、联系实际。听过杨士林讲课的人都有这个感觉,那就是二节课下来,杨士林讲的内容似并不多,但一看讲义和书本,都吓了一跳,内容太多了。可见杨士林讲授的艺术是很高的。因此,杨士林在该校的主干课讲授中一直享有盛誉。

1960年杨士林开始招收研究生,1984年任博士生导师,注重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定期组织讨论会,由研究生报告工作进展,文献阅读收获,启发他们的新的思想。他培养的18名硕士生和6名博士生均已发挥骨干作用,有的已成长为学术带头人。

深化和发展了高分子配位聚合理论



配位聚合是合成高分子材料的重要反应,大品种的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均是按配位聚合反应机理进行合成的,杨士林及其科研组在配位聚合机理的探讨方面做了系统深入的工作,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乙丙橡胶的生产至今仍以钒催化剂为主,为提高催化效率,70年代世界各国均进行了添加活化剂的工作,活化机理也有所报道,但缺乏更直接的实验证据。杨士林指导科研组,从分离、鉴定中间产物入手,提出了两大类活化剂不同的活化机理,一类属于稳定催化剂,一类属于自由基氧化反应。他预言,若添加在反应中能产生自由基的活化剂一定能提高催化效率。实验证明,一般的自由基引发剂确已提高了配位聚合反应的活性。长链α-烯烃如1-辛烯的聚合反应在80年代初期研究的人较少,聚合反应动力学的报道更少。杨士林不仅发现了特殊的各阶段增长机理,而且用实验证明了引起这种多阶段独特现象的机制。在配位聚合反应中,多种活性中心存在是大家公认的,但多种活性中心到底是什么结构,不同的活性中心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一直是研究者感兴趣但又未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对GPC峰的分峰,ESR跟踪聚合过程,计算了各种活性中心的分量和稳定性,推动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配位聚合是一个复杂的聚合,反应条件苛刻,要求在无水、无氧的条件下进行,实验结果的重复性很难控制,但为了得到准确的结论,提出可靠的机理,有的实验要重复多次甚至几十次。他们对催化剂络合反应的中间产物分离出来并加以鉴定做了大量的艰苦工作。有些研究生、教师看到别的科研组撰写了不少文章,而他们还在做重复实验,认为杨先生太严格、太苛刻了,但杨士林认为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伪的,他亲自在实验室帮助解决难关,终于取得了可靠的结果,发表了一系列有水平的学术论文。杨士林现已发表论文60余篇。

关注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 敢于开展国际竞争



80年代以来,功能高分子在高分子合成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成了当前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尤其是从分子设计的高度来指导功能高分子的合成,以获得所要的性能,成了化学和物理的热门前沿课题,也是化学和物理学交叉学科要解决的课题。杨士林一直密切关注这一发展趋势,抓住研究开发复印机、高速电子计算机和太阳能电池的关键材料——光电导材料这一具体对象,于1986年果断地组织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固体物理、电子学、光学等方面的力量,开展了有机高分子光电导材料研究。杨士林及其科研组在有机高分子光电导材料的研制和光电导机理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988年杨士林根据科研组的大量实验事实,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复印技术国际学术讨论会上,首次提出了酞菁类化合物的共混复合技术是改善酞菁类化合物光电导性能的有效途径之一,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注目,已有九个国家的学者来函索取论文。多年来,国内外学者都认为有机固体的光电导机理要比无机固体的光电导机理复杂得多,但迄今尚没有比较统一的理论模型,各国学者对此都兴趣很大,但难度也很大,进展缓慢。敢不敢开展国际竞争,在竞争中跻身于国际先进的行列? 就成了杨士林及其科研组急需解决的问题。他们的工作条件比国外差,人力、财力和设备同国外的差距都很大,但他们采用了该校已有的近代物理分析设备,通过反复多次的实验研究,发挥了多学科交叉的优势,首次提出了 “酞菁固体中的光电子过程是“不完全的电子转移”过程的理论模型。同时在实际应用上也取得了小试的可喜成绩。从而在有机光电导材料研究的某些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的研究水平。



杨士林为人正直,待人诚恳,不为名不为利,在教学和科研的园地里辛勤耕耘了大半辈子。他严格的科学态度在国内化学界享有盛誉,他不争名争利,不夸耀自己的成绩,反对夸夸其谈的不良作风,在记者采访时,他反而介绍别人的成就。在治学态度上,他刻苦、严谨。夏天,在38℃高温下仍坚持在浙江大学图书馆里认真查阅资料; 寒冬,在深夜仍然伏案备课。他的文献摘录本、备课笔记本里,写满了他的心得、设想……。看到堆得那么高的笔记本,不禁使人油然产生崇敬爱戴之情,祝愿他为祖国化学事业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简历



1919年10月18日 出生于江苏省吴县。

1936年9月—1937年8月 任南开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练习生。

1937年9月—1941年8月 就读于浙江大学化学系。

1941年9月—1991年 历任浙江大学教师、副教授、教授、化工系副系主任、化学系系主任、科研处处长、教务长、副校长、校长、顾问、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1948—1950年 考取公费留学,被派往丹麦哥本哈根多科性工业大学有机化学系学习。

1963—1992年 任浙江省科协副主席兼浙江省化学会理事长。

1978—1986年 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二十一届理事会理事。

1984—1988年 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机化学评议组组员。

1982年— 任《高等学校化学学报》《高分子学报》编委。

1986年— 任《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功能高分子学报》顾问。

主要论著



1 范志强,封麟先,杨士林. 异相Ziegler-Natta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多分散性 (Ⅱ).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2,13(1):137—140.

2 王立,封麟先,杨士林. TiCl4/MgCl2/Nay复合载体催化剂催化乙烯丙烯共聚的研究. 浙江大学学报,1992,26(2):147—152.

3 杨士林,徐志康,封麟先. Copolymerization of propene with High-1 olefin using A MgCl2/TiCl4 Catalyst. Makromol Chem; Macromol Symp.,1992,63:233—243.

4 邱永兴,俞小洁,杨士林等.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mphiphilic and microphase-separated grast Copolymers,Ⅰ. Makromol Chem.,1992,193:1377—1385.

5 范志强,封麟先,杨士林. 1-辛烯Ziegler-Natta聚合的活性中心多分散性——分子量分布及动力学的研究. 高分子学报,1992(5):577—584.6 王立,封麟先,杨士林. ESR Study on VO2+ Probed Zeolite Carriers of Catalysts for Copolymeriz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1993,10(1):25—30.

7 陈红征,汪茫,杨士林等. Synthesis and Photoconductivity Study of Phthalocyanine Polymers. Ⅰ. PAA-CuPc(NO)2.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1992,46:1033—1037.

8 陈红征,汪茫,杨士林等. Photoconductivity Study of Cloping in PVK bonded Phthalocyanine. J. Photochem. Photobiol. A: chem.,1993,70:179—182.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以诗歌名满士林

  徐祯卿: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徐祯卿祖籍常熟梅李镇,后迁居吴县。徐祯卿是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徐祯卿是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

历史人物 革命义士林觉民结局 他与林徽因的关系

  中国的近代历史,是一部血泪史,是一部让人永远无法忘怀,当需后世之人铭心刻骨永记的历史。在这个历史篇章中,我泱泱华夏之国,经历了几千年来最大的痛苦与悲哀。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国近代是最痛苦的

最初以文学闻名士林 宋朝科学达人沈括

在宋朝士大夫中,沈括是最博学、最富于创造激情、人生经历最丰富者之一。在学术上,他于文学、史学、天文、地理、历法、数学、医药……几乎无不涉猎,无所不通;在经历上,他科举出身,任过地方小吏,州郡长官,在京

最初以文学闻名士林 宋朝科学达人沈括

在宋朝士大夫中,沈括是最博学、最富于创造激情、人生经历最丰富者之一。在学术上,他于文学、史学、天文、地理、历法、数学、医药……几乎无不涉猎,无所不通;在经历上,他科举出身,任过地方小吏,州郡长官,在京

佛教与儒家的交游和互通 憨山德清与晚明士林

憨山德清禅师,原姓蔡。字澄印,号憨山,法号德清,谥号弘觉禅师。憨山德清是安徽全椒人,为临济宗门下,被认为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德清能够成为禅师、大师,跟他的家庭有很大的关系。憨山德清禅师的父亲是一个

佛教与儒家的交游和互通 憨山德清与晚明士林

憨山德清禅师,原姓蔡。字澄印,号憨山,法号德清,谥号弘觉禅师。憨山德清是安徽全椒人,为临济宗门下,被认为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德清能够成为禅师、大师,跟他的家庭有很大的关系。憨山德清禅师的父亲是一个

为何说魏明帝是导致士林风气败坏的元凶?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魏明帝曹睿是一个很不错的皇帝,少年即位,却年轻有为。在即位之初,就大力起用贤臣,比如说司马懿,于是成功阻止了诸葛亮气势汹汹的第一次北伐,街亭之战打出了曹魏的威风,也让魏明帝在

为何说魏明帝是导致士林风气败坏的元凶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魏明帝曹睿是一个很不错的皇帝,少年即位,却年轻有为。在即位之初,就大力起用贤臣,比如说司马懿,于是成功阻止了诸葛亮气势汹汹的第一次北伐,街亭之战打出了曹魏的威风,也让魏明帝在

为何说魏明帝是导致士林风气败坏的元凶?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魏明帝曹睿是一个很不错的皇帝,少年即位,却年轻有为。在即位之初,就大力起用贤臣,比如说司马懿,于是成功阻止了诸葛亮气势汹汹的第一次北伐,街亭之战打出了曹魏的威风,也让魏明帝在

魏明帝为何会成为导致士林风气败坏的元凶?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魏明帝曹睿是一个很不错的皇帝,少年即位,却年轻有为。在即位之初,就大力起用贤臣,比如说司马懿,于是成功阻止了诸葛亮气势汹汹的第一次北伐,街亭之战打出了曹魏的威风,也让魏明帝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