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陈邦杰人物简介
Posted 苔藓植物
篇首语: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陈邦杰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陈邦杰人物简介
·陈邦杰
陈邦杰,苔藓植物学家,教育家。中国苔藓植物学的奠基人。对中国苔藓植物的分类、区系、地理分布、生态、群落类型等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编著的 《中国藓类植物属志》一书,被认为是中国藓类植物学的经典。对中国苔藓植物学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热心教育和科普工作,培养了一批植物学人才。
陈邦杰,字逸尘,别号野蓼。祖籍江苏镇江丹徒县。1907年8月17日出生于江苏扬州江都狮子巷的一个商人家庭。家庭收入尚好,但因人丁兴旺,所以生活也不宽裕,仍然要勤俭度日。在这样的家庭成长的他,终身自奉简朴,勤勉于事。幼年 (1913~1918年) 入私塾随塾师许啸庭就读,在古文辞和书法上,都受到严格的基础训练。1918年入江都县第一高等小学学习,1921年毕业后,考入江苏省第五师范学校,1926年毕业。当年9月进入东南大学预科学习一年。1927年暑期考进第四中山大学植物学系。1928年,第四中山大学改名为中央大学,他于193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理学院植物学系,取得学士学位,并留系任助教一年。
早在求学期间,他就以勤奋好学,深得业师钱崇澍和裴鉴的赏识,并鼓励他从事苔藓植物的研究,以填补当时我国植物学研究在这个领域中的空白。他接受老师的教导,便立志献身于此,开始在苏南地区采集苔藓标本。1932年任江苏省立常州中学生物教师。1933年暑期受聘于四川重庆乡村建设学院任讲师,教授生物学并兼任行政部主任,直到1935年该学院改组才离开四川,返回江苏任教于省立苏州中学。在四川期间,他只身深入川东及川西地区的峨眉山、金佛山、大小凉山、马边以及雷波等地系统地采集苔藓标本及其他植物和一些小动物标本。
1936年9月赴德国留学,入柏林腓特烈-威廉大学数学-自然科学学院 (Mathematisch-Natur-wissenschaftlichen Fakultat der 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at zu Berlin) 攻读博士学位。他去德国时,带去了自己历年采集的以及国内有关科研机构和学校的苔藓标本作为研究材料。并且充分地利用了柏林-达莱姆博物馆的标本,以及向耶拿、北安普敦、赫尔辛基和维也纳等地学者所借用的标本。经过3年的学习和研究,于1939年完成博士论文《东亚丛藓科研究》 (Studien uber die ostasiatischen Arten der Pottiaceae),并在同年12月13日通过了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1940年,他带着用节省下的奖学金购买的专业书籍和自国内带去经与模式标本核对研究过的标本返回祖国,受聘于四川北碚中国科学社植物研究所研究苔藓植物。1940年8月,转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博物系教授。1943年8月兼任 《青年与科学》杂志的主编,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为止。在此期间,他一方面从事生物学和植物学的教学工作; 一方面还继续研究苔藓植物、写科普文章和主编科普杂志。
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改任理学院生物学系教授,兼任中央日报科学副刊主编。1948~1949年,在中央大学休假期间,除曾在南京边疆学校兼任过植物学教员外,还在上海同济大学任植物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大学改称为南京大学,他仍任生物学系教授。1951年11月~1952年7月,参加广西林垦调查队及华南林垦调查队工作,计划和勘察经济林木的种植,同时对特种树本的落果和其他种植上的问题提供了意见。在此前后,还分别为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审订《植物解剖学名词草案》和《隐花植物形态学名词草案》。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原属南京大学的师范学院调整为独立的南京师范学院,他即主动请求到南京师范学院工作,担任生物科教授兼科主任。1955年,生物科改建为生物系,乃任系主任。自1954年起,即兼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同年,由教育部委托南京师范学院主办苔藓植物进修班,由他主持并亲自任教。
他在1931年就参加了旨在提倡科学、研究和普及科学的中国科学社和中华自然科学社,1933年参加中国植物学会。1967年当选为中国植物学会理事和江苏分会副理事长。1953年4月参加九三学社。曾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早在1952年,陈邦杰就提出以下的努力目标: “现仍拟继续中国苔藓植物的整理研究工作,因为中国产的苔类植物计有72属约500种,藓类植物计有251属约1500种,台湾产的种类尚未计入,另有许多地区尚未经调查。盼望增加人力参加此项研究工作,俾中国苔藓植物志早日完成,供农林开发的参考。今后服务师范学院,拟加强植物教学方法的研究,组织人力共同写著有关中级学校生物科学教学方面的参考资料。”他为此奋斗终身,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陈邦杰生活一向简朴,治学勤勉。在留学期间,仅靠微薄的奖学金生活,但仍节衣缩食,以购书刊。在一本德文原版藓类植物形态和系统学的书中,他题词: “民国廿七年拾月,购于柏林,时国土半已沦于敌手,节食购之,愿归赠国立图书馆,藉后之从事研究者之用。”爱国之心,溢于言表。他日常工作,也是白天忙不完,晚上继续干。就是过春节,他也是忙于鉴定标本。
他很讲究科学道德。例如,他一再教导学生们采集标本,不可只图个人利益,将一处标本一次采绝,一定要留下足够繁殖以保持生态环境的植株。又如,1962年,吴鹏程协助他鉴定海南苔藓标本,发现一个较为特殊的苔藓植物属,两三年来一直未找到过任何有关该属的资料,便于1964年作为新属撰文交植物分类学报发表,业已排版,此时他收到国外有关此属的资料,证实并非新属,而只是一个新分布的属,他立即写信给分类学报,要求撤消此属的报道,并“愿为此赔偿排版费的损失。“他如此重视科学的道德品质,严格要求自己,受到学生们的特别尊敬,也成为学生们的楷模。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到来,他即遭受诬陷,被非法关押,致使眼底出血,右眼失明。嗣后被迫去句容农场,结果脑溢血倒在水塘边。这才被送回家中,瘫卧在床。病中犹念念不忘中国苔藓研究工作的问题,并以此嘱咐前往探视的学生。但终以再次脑溢血,而于1970年2月28日去世,年仅63岁。
开拓中国苔藓学园地
中国苔藓植物的研究,自1846~1931年这85年期间,是外国人把持的时期。1920年以后,我国老一辈植物学家如秦仁昌、钱崇澍、刘慎谔和钟补求等开始采集苔藓标本。但这些标本多经外国学者如狄克逊 (H. N. Dixon)、雷默斯 (H. Remers) 等人研究发表。1930以后,也有少数国内植物学家如陈伯川、杨承元、赵修谦等人对苔藓植物从事过短时期的研究,并有数篇研究报告在国内科学刊物上发表。但是当时此项科学研究,尚未受人重视; 而且由于多数参考文献和对照标本均散处国外,阅读和征集,查核与考证均感不便。因此,当时虽有少数人曾为此项研究努力,但成效不大。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陈邦杰立志于苔藓植物的研究,终身不渝。赴德深造时,他就携带??自己采集和搜罗到的苔藓标本前往研究,经历3载,获得硕果。
他的第一篇苔藓植物的论文是他的博士论文《东亚丛藓科研究》。1940年发表在Hedwigia杂志80卷1、2两期。论文通论部分讨论了丛藓科的分类特征及内部变异,地理分布和系统发育,并提出了一个丛藓科的系统图解。在各论部分,一共表述了东亚所产的丛藓科植物155种,15变种及2变型 (包括中国产的104种,13变种); 其中新种5个,新组合47个,新变种和新变型各1个,发表了两个新属,新命名一个属。图82幅,都是他亲自按照实物及显微形态所绘制的。这篇论文不仅是他本人的第一篇专科著作,也是中国学者的第一篇全面、系统地研究东亚苔藓植物的一个科学的专著。功力深厚,富有创见。在这一论文中所提出的丛藓科系统,是一个新的系统,即陈氏系统。他根据研究的结果,将丛藓科分为6个亚科。德国著名苔藓学家H. 雷默斯1954年引用了他划分亚科的论点。在这篇论文中所发表的Bryoeryrhrophyllum (红叶藓属),是他新命名的。这个属的原名是Eryrhrophyllum,因该属名与一红藻植物的一个属重名,为了避免重名,他在eryrhrophyllum字首加了前缀,“Bryo”(藓状)。由此可见他的知识渊博和研究之精细。这一新命名至今仍为世界苔藓学家所承认。由于这一论著的真知灼见,为他在苔藓植物研究领域中的国际地位奠定了基础。
1940年回国到重庆以后,在生活和工作条件都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并没有停止在苔藓植物研究领域的垦荒工作,仍然不断地采集标本进行研究,完成了三篇论文,给许多苔藓植物起中文名称。他两次在四川工作,没有科研经费,没有标本柜,甚至买不起标本的包装纸,只能用旧肥皂箱改作为标本柜,用旧考卷和旧报纸包标本。在那艰苦的年代里,虽然他随着学校一再迁移,宁愿丢掉什物,而标本和资料却始终没有离开他的身边。这些都显示了他在开拓中国苔藓植物研究领域的艰辛。
中国苔藓植物研究的奠基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生活和工作的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陈邦杰在参加华南的林垦调查归来后,即在教学之余,忘我地投入苔藓植物的研究。鉴于国内植物学课本及科学文献中,存在着以Hapaticae为苔以Mosi为藓,或以Hapaticae为藓而以Mosi为苔的混乱现象。他在1952年将多年来所积累的有关解决这一问题的研究资料整理成《苔和藓名称的考订与商榷》一文,发表在中国植物学杂志第4期。该文认为苔和藓的字源和系统演化都难以作为确定名称的依据,因而提出采用出现最早的,并在大多数课本和文献资料中出现的以苔为Hapaticae以藓为Mosi的建议。这一建议为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所认可而采用,扫除了苔与藓名称混乱的困扰。
陈邦杰认为,要发展苔藓植物的研究,仅靠自己单枪匹马是不行的。于是谋思如何在建国后的大好形势下加速发展的办法,并积极采取了实际行动。
首先是大力宣传研究苔藓植物的重要意义,以引起植物学界的重视。其次是培养从事苔藓植物的教学和科研人才,扩大研究队伍。另外,还要同时进行研究条件的物质建设,即积极进行资料和标本的搜集。
当时在我国大、中学植物学课本中有关苔藓植物的内容,都是按照国外课本选用土马鬃作为教材。然而,土马鬃不仅不能体现苔藓植物的普通形态特征,并且在我国平原地区不易见到。因此他写文建议改用葫芦藓(Funaria hygrometria),并且积极参与了有关教学参考资料的撰写活动,撰文介绍苔藓植物的特性,苔藓植物研究对阐明植物学基础理论的贡献,与研究植物生态学、地植物学、细胞学、遗传学的关系,以及与森林发育和经营的关系,还着重指出研究苔藓植物,也是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一个环节。他曾协助北京大学鉴定苔藓植物教材,赠送北京大学植物学系苔藓标本60种。由于他的多方宣传和努力,促使不少大、中学师生对苔藓植物产生一定的兴趣,经常采集标本请他鉴定,或请求帮助解决教学上的问题。对此他都热情地给予帮助。他指导下的苔藓植物野外调查也在各地区的植被普查队和林业调查队中广泛开展,为我国苔藓植物的研究工作创造了极其有利的形势。
为了扩大苔藓植物研究的队伍,1953年起,陈邦杰就接受了其他学校派来进行短期进修苔藓植物学的教师。1954年正式承办由教育部委托开设的苔藓植物的进修班。在培养人才方面,他特别重视对学员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强调要亲自采集、观察和鉴定标本。要求学生 “要从标本鉴定入手,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好高骛远”。在进修班中,除讲授苔藓植物学的基本知识外,还亲自带领学员们前往各山区采集标本。回来后,在他指导下各自整理标本,查阅文献资料,进行标本鉴定。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研究方法,也培养了独立工作能力和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他的学生分布在全国各地科研机构和高等学府,许多人已成为教授级的苔藓植物研究与教学的骨干和专家。由于后生辈出,中国苔藓植物研究工作队伍日益壮大。
陈邦杰为发展中国苔藓植物研究的第三条措施是加强物质建设。1956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与南京师范学院合作,在南京师范学院校园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苔藓植物标本室。将历年来所积累的标本、文献资料集中在标本室中,并整理出一套资料卡片,为研究苔藓植物提供基本的研究条件。除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苔藓植物研究人员长驻标本室工作外,其他各地的研究人员也都经常在标本室工作。标本室的标本和文献资料也不断地增加。在陈邦杰逝世时,仅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就收存标本46000号左右,相当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30年搜集标本总和的4倍。此外,还有与国外交换的和赠送来的标本及文献资料。在他过世后,苔藓植物标本室所有的标本、文献资料都由植物研究所接收,移往北京。他私人的标本、藏书和手稿也遵从他的遗愿赠给植物研究所。
多方面的研究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陈邦杰共正式发表了论文13篇,专著3册。在这些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中国苔藓植物学的学术建树是多方面的。除前文所讲过的在藓类系统学研究方面提出的陈氏系统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初步弄清了中国苔藓植物,尤其是藓类植物的家底。在《中国藓类植物属志》一书中即指出根据已有记录,初步估计,我国苔类植物计有24科,106属,约600种; 藓类植物计有62科,353属,约1500种。值得提起的是修正了不少外国人的错误定名,发表了许多新属、新种和新记录,且多为国际所承认。又对个别的科属提出了新的划分和新等级。
2.对中国苔藓植物地理学的研究,他指出苔藓植物的科属有??定的分布区域,也有一定的分布规律。首次将中国苔藓植物的地理分布划分为岭南、华中、华北、东北、云贵、青藏和蒙新7个大区。在大区之内,应当有许多较小的分区。这一论断,既为后人设计了初步方案,又为进一步调查研究指出了途径。
3.在中国苔藓植物区系方面,他指出中国藓类植物在世界地理分区上的重要性,大部分属于泛北极植物区系范畴,但由于中国藓类在种类上是寒温热带的种属代表兼收并蓄的,因而是世界上种属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4.国内外过去的研究者及采集者都很少论及苔藓生态学的情况,涉及苔藓群落关系的就更少了。陈邦杰在采集标本时,就特别注意这两方面的情况,从实地调查的资料综合研究后,率先提出中国苔藓植物群落类型的划分方案,对中国苔藓植物的群落组成、着生基质和??生方式,都作了虽然是初步的,但已涉及甚为广泛的讨论。
由陈邦杰主编,万宗玲、高谦、黎兴江和吴鹏程参加编写的 《中国藓类植物属志》一书,可以说是陈邦杰终身致力的巨著。该书依据中国藓类植物的丰富资料、中国科学工作者所发表的研究报告和搜集的标本,参考国内外有关的专著,系统地介绍了我国藓类植物的科属的概况,阐述了各属中分布最广的或是主要的代表和习见各种之间的区别,并结合生态和群落组合上的特性,讨论了中国藓类植物的地理分布,成为植物科学工作者、从事植被调查和林业经营等方面工作人员的重要参考书。上册于1963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下册直到1978年才由合作者整理出版 (罗健馨参加了部分修订工作)。本书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被行家们誉为中国藓类植物学的第一本经典,于1985年10月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
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本托 (C. T. Bemto) 博士在Bryologist (苔藓学家) 杂志第82卷638~640页对《中国藓类植物属志》 的评论中指出 “这两卷书看来会成为中国藓类学的经典,无疑其内容表现了陈邦杰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他的职业生涯高潮中所具有的丰富知识。”C. T. 本托还特别惋惜下册的出版推迟了20年,如果能按原计划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则大家将会更强烈地感到它对藓类系统学的影响,而且书中许多见解都被承认是作者所首创的。”
由于他的突出成就,得到了国际植物界的尊崇。
1956年,陈邦杰曾作为中国科学家的代表被邀请参加前民主德国格拉斯瓦特大学500周年校庆活动,并进行讲学。1958年,德国著名的地衣学家,Nova Hedwigia杂志主编米席克 (F. Mittick) 曾函??陈邦杰为该杂志撰稿,限于当时形势,他未能接受约稿。同年8月,也拘于形势,未能应加拿大植物学家,第九届世界植物学会秘书弗兰孔 (C. Frankon) 的邀请去参加第九届世界植物学大会。1978年12月,世界生物学会秘书长格林 (S. W. Greene) 寄来一封信给陈邦杰,信中写道: “……鉴于你在苔藓植物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我代表世界生物学会邀请您参加1979年8月27日至9月1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工作会议,会议将讨论这一学科的研究方法,国际现有水平和新的动向……我很希望在日内瓦见到您。” 遗憾的是陈邦杰已离??人世9年了,格林先生已不可能在日内瓦与他相见了!
1980年,Taxon杂志29卷5/6期刊登了陈邦杰的照片和生平事迹。这是国外首次讣告他的逝世消息。美国密苏里植物园制作发行了一套世界植物学家相片的明信片,其中有一张是专门纪念陈邦杰的。
忠诚的教育家和热心的科普工作者
陈邦杰大学毕业以后,即立志终身以教育工作为主要职业。实际上他基本没有脱离过教育工作岗位。1952年,南京师范学院建立,即主动要求到该院任教,并担任生物科的主任。在建科伊始,人手不足,他除主持科务、亲自担任教学工作外,还亲自刻写讲义,收发显微镜,为校园树木写名牌,亲自带领学生到青岛、庐山进行野外实习,一同爬山涉水,并和学生一起借住在小学的教室中。生物科改为生物系后,陈邦杰担任系主任,虽然苔藓标本室科研工作十发繁重,但他仍然亲自过问系务,检查教学。
陈邦杰认为,要办好生物系科,必须扩大教师队伍,不断提高师资水平。所以即使在1953年仅有教师10人的情况下,仍然先后把青年教师4人分别送到京、沪去进修。他一贯认为无论是大学教师还是中学教师,都不能仅以会教书为满足,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惟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为此,他有计划地帮助青年教师确定科研方向,从而,为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树立了教学与科研并重的艰苦朴素的优良学风。
陈邦杰一生教过多门课程,如普通生物学、普通植物学、农科植物学、植物解剖学、植物器官学、植物系统学、经济植物学和苔藓植物学等。他讲课生动有趣,旁征博证而又重点突出,效果良好。他在讲述植物器官时,改变了过去孤立讲述的偏向,而能从发育发展来阐述有关器官的特征和相互关系。为了教学的需要,他编写过植物学形态解剖学部分讲义。这部手稿后来即成为由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编写的,1960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学校教学用书 《植物学》上册的底本。此外,陈邦杰还参加G. M. 史密斯 (Smith) 的 《隐花植物学》苔藓植物部分的翻译。翻译时,为了使该译本更有利于我国广大的植物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参考和利用,他对译文加了许多结合我国情况的深入浅出的译注。
陈邦杰也很重视科学普及工作。认为科学只有普及了,才更易于提高。他积极地以其广博的知识,风趣的笔法撰写过不少科普读物如?读科学博物馆》、《无土农场之回顾与前瞻》、《生存竞争》等等。他还在许多地方作过科普的演讲,如“生命的起源”、“生物遗传物质基础的争论”等。他把一生都献给了苔藓植物的研究和教育事业,也同时献给了科普工作。
简历
1907年8月17日 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县。
1927~1931年 就读于中央大学理学院植物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31~1932年 任中央大学理学院植物学系助教。
1932~1933年 任江苏省常州中学生物教师。
1933~1935年 任乡村建设学院讲师。
1935~936年 任江苏省立苏州中学生物教师。
1936~1939年 留学德国柏林腓特烈-威廉大学,获得理学博士。
1940~1949年 任中央大学教授。
1948~1949年 任同济大学植物学教授兼系主任 (中央大学休假期)。
1949~1952年 任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
1952~1970年 任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
1954~1970年 兼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1970年2月28日 逝世于南京。
主要论著
1 Chen P C. Studien uber die ostasiatischen Arten der Pottiaceae. Ⅰ.Hedwigia,1940,80: 1—76.
2 Chen P C. Studien uber die ostasiatischen Arten der Pottiaceae.Ⅱ.Hedwigia,1941,80: 141—322.
3 Chen P C. Beitrage zur Moosflora von Hainan Insel. Sunyatsenia,1943,6 (2): 185—194.
4 Chen P C. Musci Sinici Exsiccati 1. Contr. Inst. Biol. Coll. Sci. Nat. Centr. Univ.China,1943,1: 1—12.
5 Chen P C. The genus Cyathophorella in China,Journ. West China Bord Res. Soc.,1946,16 (ser B): 142—148.
6 陈邦杰. 苔和藓名称的考订与商榷. 中国植物学杂志,1952,6 (4): 134—140.
7 陈邦杰. 葫芦藓(Funaria hygrometrica Hedw.).生物学通报,1953,10: 370—373.
8 Chen P C. Bryophyta nova Sinica. Fedde Repert,1955,58 (1/3):23—52.
9 陈邦杰,黎兴江. 中国泥炭藓属植物的初步观察.植物分类学报,1956,5(3): 165—203.
10 陈邦杰,万宗玲. 中国黑藓属植物的初步观察. 植物分类学报,1958,7 (2):91—104.
11 陈邦杰. 中国苔藓植物生态群落和地理分布的初步报告. 植物分类学报, 1958,7 (4):271—293.
12 陈邦杰. 苔藓植物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南京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62,4: 23—24.
13 陈邦杰. 珠穆朗玛峰地区的苔藓植物. 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三).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2,215—239.
14 陈邦杰,万宗玲,高谦等. 中国藓类植物属志. 上册.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3.
15 陈邦杰,胡人亮. 中国绢藓科的研究之一,中国赤齿藓属 (Erythrodontium Hampe) 的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4,(2): 107—115.
16 陈邦杰,吴鹏程. 中国叶附生苔类植物的研究(一). 植物分类学报,1964,9 (3):213—276.
17 陈邦杰,黎兴江. 中国烟杆藓二新种.植物分类学报,1964,9 (3): 277—281.
18 陈邦杰,吴鹏程. 黄山苔藓植物的初步研究,黄山植物的研究.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5,1—58.
19 陈邦杰,万宗玲,高谦等. 中国藓类植物属志. 下册.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8.
20 陈邦杰,吴鹏程. 中国羽苔属一新种. 植物分类学报,1979,17 (2): 93—95.
相关参考
·杨邦杰杨邦杰,蚕业教育家,蚕业科学家。华南地区蚕桑高等教育的创始人,为振兴粤桂湘蚕业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最先为广东育成优良白茧蚕品种,并在整理地方品种、蚕的遗传研究和改进温汤浸种等方面取得开创性的
夏鲁奇别名李绍奇,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著名将领,官至武信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忠武军节度使等职。夏鲁奇因英勇善战而出名,给世人留下英勇风姿。夏鲁奇>夏鲁奇生平简介>夏鲁奇(882年-931年),字邦杰,
夏鲁奇(882年-931年),字邦杰,曾赐名李绍奇,青州(今山东青州)人,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名将。>>夏鲁奇原为后梁军校,归附后唐后成为庄宗的护卫指挥使。他以骁勇知名,曾在护卫庄宗时独杀百余人,因功获赐
夏鲁奇别名李绍奇,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著名将领,官至武信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忠武军节度使等职。夏鲁奇因英勇善战而出名,给世人留下英勇风姿。夏鲁奇>夏鲁奇生平简介>夏鲁奇(882年-931年),字邦杰,
夏鲁奇(882年-931年),字邦杰,曾被赐名为李绍奇,青州(今山东青州)人,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名将,古代有史记载四大百人斩之一。> 夏鲁奇原为后梁宣武军校,后归顺庄宗李存勖,以骁勇著称,曾在护卫
五马山寨五马山在庆源府赞皇县境,靖康元年(1126)冬,武翼大夫赵邦杰就在这里组织义军进行抗金斗争,并建立了山寨。五马山寨的另一首领是保州路廉访使马扩,他曾在真定的和尚洞组织义军抗金,在一次战斗中被金
历史人物 夏鲁奇李存孝谁厉害_残唐五代史武将排名_夏鲁奇生平事迹介绍
本名:夏鲁奇别称:李绍奇字号:字邦杰所处时代:五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青州出生时间:882年去世时间:931年2月1日主要成就:生擒王彦章官职:武信军节度使、同平章事爵位:齐国公(赠)生肖:虎夏鲁奇
历史人物 夏鲁奇李存孝谁厉害_残唐五代史武将排名_夏鲁奇生平事迹介绍
本名:夏鲁奇别称:李绍奇字号:字邦杰所处时代:五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青州出生时间:882年去世时间:931年2月1日主要成就:生擒王彦章官职:武信军节度使、同平章事爵位:齐国公(赠)生肖:虎夏鲁奇
陈文帝陈(522―566年),又名昙、荃,字子华,陈武帝陈霸先之侄,始兴昭烈王陈道谭长子,陈宣帝陈顼长兄,南北朝时期陈朝第二位皇帝,559年566年在位。早年深受叔父陈霸先的赏识与栽培,更令其总理军政
陈文帝陈`(522―566年),又名昙`、荃G,字子华,陈武帝陈霸先之侄,始兴昭烈王陈道谭长子,陈宣帝陈顼长兄,南北朝时期陈朝第二位皇帝,559年D566年在位。早年深受叔父陈霸先的赏识与栽培,更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