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刘崇乐人物简介

Posted 昆虫

篇首语: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刘崇乐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刘崇乐人物简介

·刘崇乐



刘崇乐,昆虫学家、教育家。中国害虫生物防治的奠基人之一。毕生从事昆虫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早年特别致力于害虫的生物防治和昆虫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在害虫防治、紫胶虫利用和苏云金杆菌引进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昆虫学基础研究、名词统一和文献资料汇集等方面也有不少建树。培养了一大批生物学特别是昆虫学的人才。

刘崇乐,字觉民,1901年9月20日生于上海,祖籍福建省福州市 (闽侯)。祖母是林则徐的女儿,父亲逊补是清代举人,曾历任江苏省吴江、金山、松江等县的知县。异母长兄崇澍曾留学日本,对几个异母弟妹的教育比较关心和重视,于1923年早卒,刘崇乐对他十分感激。妻施慧元是外交家施肇基的侄女,曾协助他翻译过一些俄文生物学著作。

刘崇乐3岁丧母,随父辗转于金山、松江、上海和福州等地,就读私塾。1912年考入上海澄衷中学,旋入圣约翰大学的预备班 (中学部) 学习,1916年与其二兄刘崇宏一起考入清华学校,他以化学及生物学为主科,立下了终生从事科学工作的志向。他自幼受祖上抗清、抗英故事的影响,稍长大又目睹波澜壮阔的辛亥革命,1919年参加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逐渐滋长了爱国主义的思想。1920年赴美入康奈尔大学学习农学,毕业后入该校的研究院专攻昆虫学,从师于现行国际动物学命名原则及法规的起草者、知名的膜翅目昆虫分类学家布拉德利 (J. C. Bradley) 教授。1926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清华大学生物学系教授兼主任,并兼静生生物调查所研究员。1929年应中华文化基金会聘请,到东北大学建立生物学系。经他多方筹划经营,购置充实图书设备,仅两年即几乎可与关内有基础的大学生物学系相比匹。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东北大学遭到很大破坏,他被迫返回关内,受聘于北平师范大学任生物学系教授兼主任。1934年清华大学成立农业研究所,他被聘负责昆虫学组。次年赴欧、美考察生物防治,被英国皇家昆虫学会接纳为会员,1937年回国。不久七七事变爆发,他随清华大学南迁,在昆明艰难简陋的条件下,奋斗8年,重建了昆虫学组。抗战胜利后,1946年他重返北平,在新建的清华大学农学院任昆虫学系教授兼主任。1947年10月再度赴美考察深造,第二年回国时途经台湾,他婉辞了台湾大学的聘请返回清华大学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华北大学三校的农学院合并的北京农业大学,他被聘任为昆虫学系教授兼主任和昆虫研究所所长。1950年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昆虫研究室聘他为兼任研究员。此后陆续参加了灭蝗、反细菌战、黏虫防治和紫胶虫利用等项重要的国家任务。1953~1969年一直在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动物研究所任研究员,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5年底至1956年初,曾分别到印度和巴基斯坦参加国际的学术年会,1958年赴捷克斯洛伐克参加国际昆虫病理及生物防治会议。1958年后曾兼任中国科学院云南分院副院长、昆明动物研究??所长。

刘崇乐热爱祖国,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1953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自1954年起历任民盟中央委员。他是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还兼任《昆虫学报》主编、昆虫学中文命名委员会主任委员、林业部紫胶研究所顾问等职。1969年1月6日在北京逝世。

开拓我国害虫生物防治的新方向



刘崇乐长期从事害虫防治的研究工作。早在20世纪20年代留美期间,就已开始了橘叶蛾的生物学、环境因子及寄生现象的研究,20世纪30~40年代又继续调查研究害虫的种类和防治等有关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他热情投入了飞机灭蝗和反细菌战的研究。1954年又接受农业部的委托,研究为害严重的黏虫防治。他亲赴重灾区辽宁省新金县和在北京研究黏虫的生活习性及其在东北、华北的发生规律,发现在东北黏虫的任何虫态都不能越冬,得出春末第一次出现的成虫很可能是从南向北迁飞的结论,并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这个结论经深入试验也被昆虫学界所公认,为后来的黏虫防治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科学依据,仅冬春两季在东北不必兴师动众去挖越冬蛹??项即可节省大量的劳动力,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

在研究害虫防治的实践过程中,经过深入观察和思考,他逐渐认识到单靠药剂防治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虫害问题,而且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他是我国害虫生物防治研究的倡导者和先驱者,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已着手收集这方面的有关文献资料,并先后开展了以里缘江瓢虫防治杏球蚧、黑卵蜂防治松毛虫等一些试验。1953年又在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首先创建了生物防除研究室,计划系统??展昆虫生物防治的研究。1958年从国外引进苏芸金杆菌,在防治松毛虫、菜青虫等一些害虫的试验上获得成功,随即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1964年在刘崇乐的主持下,召开了全国性的生物防治座谈会和食虫微生物座谈会,这两个会议促进了全国同行的信息交流,总结了研究和推广中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改进和提高的办法,从而推动全国掀起了生物防治研究的高潮。刘崇乐不仅开拓了我国生物防治的新方向,而且在这个领域长期起到了学术带头人的作用。

扩展益虫利用的研究范围



昆虫种类繁多,全世界已经描述和命名的就近百万种,占已知动物界的3/4以上,其中有许多是有利于人类的益虫,加上更多尚为人所不知的种类,对于人类显然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我国昆虫资源丰富且具特色,刘崇乐对此极为重视。以前人们论述益虫式昆虫资源利用仅限于虫体和昆虫产物的利用,刘崇乐的工作不但超出了前人的范围,他在学术上的一个重要贡献还在于将其扩展到研究有益于人类的昆虫行为以及带菌昆虫的利用 (他认为这也是资源) 方面。前者如昆虫传粉、捕食和寄生的行为,后者则是人类利用昆虫带菌传病藉以治虫的一种新方法。

从20世纪30年代起,他就关心我国的胡蜂类群是否有新的利用价值,曾探索了其幼虫、蛹能否充作美味佳肴和蜂毒的价值,但这个有意义的课题却因七七事变的发生而被迫放弃。1937年在昆明又??展了瓢虫食性的观测,对捕食蚜虫、蚧虫的种类兴趣尤大,还指导姜淮章研究了白蜡虫的生物学习性及其利用。曾发现寄生于28星瓢虫(植食性害虫) 的寄生蜂28星瓢䖬姬小蜂Pediobius foleolatus(EWFD)。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他关于紫胶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紫胶是紫胶虫的一种分泌物,溶于酒精便是轻漆,是广泛用于家具、建筑、电子、军工等许多方面的不可缺少的原料。我国使用的紫胶过去长期依靠进口,所费外汇每年高达2000万美元。在昆明工作时期,他就撰文宣传开发利用紫胶对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极力提倡在云南建立发展紫胶生产的产业。1943年他赴印度考察,学习了紫胶虫增殖、化学分析、生产制造等技术,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他虽有报国之心,却无用武之地。1955~1957年中国和苏联两国科学院合作共同组织了云南生物考察队,他被聘任为中方队长,使他这个梦寐以求而长期被搁置的理想得以实现,因此他怀着满腔热情,认真负责地参加并领导了考察的全过程,圆满地完成了整个考察任务。

通过3年的考察和定点试验观测,查明了紫胶虫的种类、分布、生活史、天敌和生长发育所需的条件,发现我国紫胶虫的寄生植物十分丰富,弄清了寄生植物的种类、分布和主要病虫害,同时还在室内对紫胶虫的生理、生化、遗传等方面做了系统研究,为我国发展紫胶生产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由于借助于他们的研究成果,此后紫胶虫由自生自灭改变成可以人工放养,产区由滇西南扩展到我国南方8个省、区,产品变大量进口为基本能自给自足,有时还略有出口。在考察队的基础上,林业部在云南建立了紫胶研究所。据该所1989年报道,自1962年以来我国每年所产紫胶已由281吨提高到接近年产4000吨,跃居世界第3位,紫胶科学技术也跨进了世界先进行列。紫胶这一刘崇乐多年苦心经营的事业,在科技、生产、培养人才等各方面都已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其功在国家,利在人民,永远值得人们敬仰和怀念。

深入开展瓢蝌基础研究 致力文献图书收集



刘崇乐不仅在研究昆虫学的重大生产实践问题上花了很大功夫,而且在基础研究上也颇有建树。他早年曾从事过膜翅目胡蜂总科(Vespoidea) 的分类工作,后因图书资料丧失而中断。继而他选择了文献资料方面较有条件的鞘翅目瓢虫科 (Coccinellidae) 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的钻研,曾就瓢虫的分类、形态、分布、习性、生活史、寄生天敌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在一些科技人员的协助下,20世纪60年代他对我国的瓢虫科作了比较系统的整理,完成了 《中国经济昆虫志——鞘翅目·瓢虫科 (一)》的编写,为我国瓢虫科昆虫的系统分类奠定了基础。

他还十分重视昆虫文献及有关图书资料的收集。他一生先后在东北大学生物系、清华大学农学院昆虫学系和昆虫研究所及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动物研究所的图书建设花了许多心血。1953~1966年他兼管中国科学院昆虫所、动物所的图书馆,在他的关怀和参与下,这个图书馆的藏书由几千册增至近10万册,中外文期刊将近千种,还收集到许多与农、林、动物、昆虫有关的我国善本古籍。这些宝贵的图书文献资料,为科技人员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了不可缺少的难得条件。

他对昆虫文献学有很高的造诣,曾陆续收集了不少资料,作了大量的卡片,他本打算编写具有较高水平的世界性和中国的昆虫文献学,惜未成书即已去世。

勤奋治学育人 热心为国为民



刘崇乐治学十分勤奋、严谨。他早起晚睡,除工作外总是手不释卷地阅读古今中外书刊,孜孜不倦。每看到有用的资料即作成卡片或剪辑记录,因此他的学识非常渊博,洞悉有关学科特别是昆虫学的??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在野外考察过程中,他每晚总是将当天采集的标本和调查资料整理、记录并统计出具体的数字,直到深夜工作完成后才去休息。他很珍惜时间,抗战期间昆明经常遭到空袭,他就在防空洞内简陋恶劣的条件下,跟同事们一起编译了昆虫学教学和科研的基本参考书 《英汉昆虫学辞典》。

他对青年的培养抓得很紧,勤于督促检查,对助手的各项工作经常询问指点。每周还要举行一次小型的学术座谈会,由大家轮流报告工作进展、成果、读书心得等,然后展开讨论,藉此进行学术交流,扩大年轻人的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由于他熟悉世界的科技发展情况和动态,富有科学的预见性和创造性,他常给青年指出本门科学的前沿领域和热点。他所倡导的生物防除、资源昆虫、天敌昆虫、遗传基因、昆虫病原微生物等的研究和开发利用,都为后来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研究方向。他毕生从事教学和研究,40多年时间里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其中不少人已成为生物学界特别是昆虫学界的知名专家和学者。昆虫学家朱弘复、陆宝麟、钦俊德、姜淮章、肖采瑜,动物学家刘承钊,植物学家吴征镒等等,都曾出自他的门下。

刘崇乐出身名门,祖上的作为和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的影响,塑造和培育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的新气象,更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爱民之心,使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和人民所急需的各项研究任务中去。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经济困难时期,他到南方视察发现芭蕉芋是一种速生丰产的淀粉芋类,出于对人民生活的高度关心,便带一些芋头亲自送到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手里,建议让人民在房前屋后种植以帮助解决缺粮的困难。当他了解到我国20世纪60年代还要进口紫粳 (紫胶的原产品) 和洋干漆 (紫胶初加工的成品) 时,便根据考察结果提出将南方紫胶产区再北延扩大到华中、华北,并亲自指导在北京进行夏季世代胶虫放养获得成功,提供了胶虫向北推移的线索。

他生前还曾拟就发展另两项研究工作,一是昆虫体内抗生素的利用; 二是昆虫遗传基因的研究。遗憾的是因他过早谢世而未能实现。

刘崇乐的一生是热爱祖国和人民的一生,是科研、教育成果累累的一生,他为国为民赤诚磊落的精神和光辉业绩,将永远鼓舞着后来者奋勇前进。

简历



1901年9月20日 出生于上海市。原籍福建省福州市 (闽侯)。

1916~1920年 在北平清华学校学习。

1920~1922年 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学习,获农学士学位。

1922~1926年 在美国康乃尔大学研究院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6~1929年 任清华大学生物学系教授、系主任,兼任静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1929~1931年 任东北大学 (沈阳) 生物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1931~1934年 任北平师范大学生物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1934~1937年 任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昆虫学组负责人。

1937~1946年 任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昆明) 昆虫学组教授兼主任。

1946~1949年 任清华大学农学院昆虫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1949~1953年 任北京农业大学昆虫学系教授兼系主任。自1950年起兼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昆虫研究室、昆虫研究所研究员。

1953~1969年 任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1958~1969年 兼任中国科学院云南分院副院长、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

1969年1月6日 在北京逝世。

主要论著



1 Liu chunglo. Observation on the acroglosal buttons and the submentum of Hymenoptera.Annals of the Entomo 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25,18 (4): 445—454.

2 Liu Chung-lo. On somefactars of natural control of Malacosoma americana Harris,with notes on the biology of the host. Cornell university ph D Thesis Abstract published (Library of congress card SB 945,T.3615,1926) .

3 Liu Chung-lo. On some parasites of the castem tent caterpillar. Bulletin of the Peking Natural History Society,1928,3 (1): 19—29.

4 Liu Chung-lo. A bibliographic and synonymic catalogue of the Vespidae of China with a cross referring index to the genera and species. Peking Natural History Bulletin,1931—1937,11 (2): 99—114,11 (3): 205—232,11 (4): 331—350.

5 Liu Chung-lo. Revisional studies of the vespidae of China 1: The genus Pareumenses Saussure,with deseriptions of six new species (Hymenoptera,Eumenidae). Notes d\'Entomologie Chineiae,1941,8 (6): 245—289.

6 Liu Chung-lo. Occurrence of Perilitus coccinellae (Schrank),a parasite of adult Coccinellidae in yunnan (Hymenoptera,Braconidae),Entomological News,1944,55: 235—237.

7 Liu Chung-lo. On a new serphid parasite of the larva of Epilachna admirabilis in kunming. Entomological News,1945,59: 146—148.

8 Liu Chung-lo,Chiang H. C. Life history and bionomics of four Commoner kunming Coccinellidae. Journal of the Westchina Border Research Society Ser. B. 1946,16: 57—67.

9 Liu Chung-lo. Chromosom number of some Kunming insects. Tachina,1946,(9): 16—27.

10 Liu Chung-lo. Distribution and host records of Yunnan Coccinellidae. Acta Agriculturae,1948,2 (1): 75—83.

11 Liu Chung-lo. Occurrence of Perilitus coccinellae in North China (Hymenoptera,Braconidae). Entomological News,1950,61 (7): 208—209.

12 刘崇乐. 华北几种28星瓢虫的辨识和Epilachna operculata 新种记述. 中国科学,1950,1 (1): 95—103.

13 刘崇乐,杨济焜,廖定熹. 黑缘红瓢虫 Chilocorus rubidus Hope a. tristis Falderwann (Coleoptera,Coccinellidae) 的外部形态,中国昆虫学报,1950, 1 (2):164—185.

14 Liu Chung-lo. Monophagy versus polyphagy in the Choice of Entomophagous insects in Biological Control. Irans. I Int. Conf. Insect pathology and Biological Control. Praha,1958: 521—531 (English with Russ Summary).

15 Liu Chung-lo. Contribution to generic definition of Telenomus by two new Chinese species (Hymenoptera,(Scelionidae) Casopis Ceskoslovenske Spolecnosti,1959,C. S. Z: 155—159.

16 刘崇乐. 十年来昆虫资源工作进展情况的综述. 昆虫学集刊 (Opera Entomologica),1959: 331—333.

17 刘崇乐. 紫胶研究的展开与成就.昆虫学集刊,1959,334—376.

18 刘崇乐,吴征镒,吕炯. 云南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的综合考察. 十年来的中国科学,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9.

19 刘崇乐,蔡剑萍,王淑芳. 关于在我国北方试放夏季世代紫胶虫试验. 科学通报,1963,12: 51.

20 刘崇乐. 中国经济昆虫志. 鞘翅目. 瓢虫科 (一).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3.

21 刘崇乐,傅贻玲. 黏虫Pseudaletia separata (Walker) 血细胞的类型辨识和病态变化. 昆虫学报,1964,13 (4): 542.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五代十国时期北汉开国君主刘F简介,刘崇的后代有谁

五代十国时期北汉开国君主刘F简介,刘崇的后代有谁?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本站网www.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人物生平早年经

中国历史 公元951年刘崇建北汉

公元951年刘崇建北汉北汉(951~979年),立国29年,传4主。其疆域为今今山西北部和陕西、河北部分地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北汉建国者刘崇,沙陀人,后汉太祖刘知远从弟,曾任后汉北京留守兼河东节

国民党史 刘崇杰

刘崇杰字子楷,福建闽侯人,1880年生。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曾任学部咨议官、视学员,福建法政学堂监督等职。民国成立后,任驻日本公使馆翻译、横滨领事等。1916年任驻日本使馆代办使事。1917年1月任北

北汉历史资料简介 北汉怎么灭亡的

五代十国之:北汉历史资料简介  北汉附辽前面在叙五代后周代汉时,已经提到后汉高祖同母弟刘崇以郭威建立后周,便在晋阳称帝,仍用乾年号,时为乾四年(公元951年)正月。  为复后汉沦亡之仇,北汉刘崇使其子

北汉

  北汉(公元951-979年),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之一。刘崇所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南),称太原府。盛时疆域12州(一作10州),约为今山西省中部和北部。后汉隐帝时,刘崇官至河东节度使、太原尹。隐帝年

战国墨子的非乐思想是什么意思 墨子非乐简介

非乐思想:中国古代战国时期,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提出了一个提出“非攻”,“兼爱”等思想,非攻就是不要打仗要看和平,兼爱就是爱百姓。但是,墨子还有一个“非乐”思想。非乐是什么?难道是不要快乐吗?非乐,读作

历史人物 近代人物周文乐简介

近代人物中文名:周文乐出生地:武强县周家窝村出生日期:1923年逝世日期:1985年周文乐人物周文乐(1923年-1985年),武强县周家窝村人。中共党员。周文乐人物生平(历史lishixinzhi.

历史人物 杨乐乐个人资料,杨乐乐个人资料

   中文名:杨乐乐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星座:巨蟹座  血型:A型  身高:168cm  体重:46kg  出生地:重庆市江北区  出生日期:1978年6月23日  杨乐乐演艺经

历史人物 五代十国时期北汉末代君主英武帝刘继元简介,刘继元是哪人

生平介绍刘继元本姓何,其母是北汉建立者刘崇的女儿,先嫁薛钊,生子继恩,后嫁何氏,生继元,二人都做了舅父刘承均(刘崇之子)的养子。天会十二年(公元968年)七月,北汉睿宗刘承均因宋军压境,国势日窘忧愤而

历史人物 代乐乐个人简介,代乐乐个人简介

   代乐乐,1982年7月6日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内地女演员。  1997年首次出演电视剧《小鬼鲁智胜》。2000年出演了偶像情景喜剧《网虫日记》。2004年在情感剧《动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