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王德宝人物简介

Posted

篇首语: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王德宝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王德宝人物简介

·王德宝



王德宝,生物化学家。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国外发现几种与核酸代谢有关的核苷脱氨酶、核苷水解酶、尿嘧啶氧化酶,还鉴定了辅酶A结构,发现了合成辅酶A与辅酶Ⅱ的酶系等,得到生物化学界公认。20世纪50年代中期回国以后致力于转移核糖核酸 (tRNA) 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担任人工全合成酵母丙氨酸tRNA工作的具体学术领导工作,在完成这项研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德宝,1918年5月7日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黄桥镇。1923年师从吴铁珊先生念私塾,1929年转入黄桥小学,1930年夏毕业,同年入南通崇敬中学读书,1936年中学毕业后考取中央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随校由南京迁重庆,1940年毕业后留校当助教,1943年转入成都中央大学医学院生化科任助教,在郑集教授指导下从事米、麦和豆类的营养价值方面的研究工作,1945年晋升为讲师。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中央大学迁回南京。同年王德宝在南京考取制糖专业公费留学。1947年初赴美国,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Baton Rouge,Louisiana)学习制糖,1948年被选为美国荣誉化学会 (Phi Lambda Upsilon) 会员。同年秋,王德宝转到华盛顿大学 (Washington University,St.Louis,Missouri) 生化系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柯里 (C.Cori) 实验室学习生物化学并完成了去美国后的第一篇研究论文 “胞苷的酶促脱氨”,获得硕士学位。1949年夏,王德宝转到西方保留地大学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Cleveland,Ohio,后改名为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微生物学系学习和做研究工作,1951年9月获得博士学位。

王德宝在美国四年半的学业结束后就准备回国。1951年,他到英国驻美国领事馆申请经香港回国的签证时,受到领事馆官员的刁难,经过努力得到了签证。同年9月,王德宝乘船离开美国旧金山,经过五天五夜的航行抵达夏威夷的檀香山,当地的美国联邦调查局和移民局却把他和另外几位中国科学家扣留下来,不允许他们离开美国。王德宝无奈只得逗留在檀香山。为了维持生活,他在一家木工厂当搬运工。

王德宝在檀香山住了约两个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夏威夷大学图书馆看到了新出版的当年的《生物化学年鉴》(Ann.Rev.Biochem.)第20卷上考罗维克(S.P.Colowick) 和卡普兰 (N.O.Kaplan) 合写的一篇综述文章中,对他发现的新核苷酶给予很高的评价。于是,王德宝就给他们写了一封信表示希望到他们的实验室工作。在收到他们的邀请信以后,王德宝又返回美国大陆,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Baltimore,Maryland) 的麦科勒姆—普拉特 (McCollum-Pratt)研究所工作了3年,1953年当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 (Sigma Xi) 委员。

1954年,朝鲜战争和越南抗法战争都结束了。我国政府通过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的斗争,一大批中国留学生获准回国,王德宝于这年9月第二次离开美国,花了三个月的时间,于1954年底回到祖国。

1955年初,高教部分配王德宝到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工作,他在这里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核酸研究组。1958年,该所分为生理研究所和生物化学研究所,他在生物化学研究所 ( “文化大革命”以后改名为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 工作,核酸组也于1961年扩建为核酸研究室,王德宝任室主任。王德宝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被选为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生化学会第一届、第二届常务理事。现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专家委员会委员。由于对生化事业的重要贡献,于1979年和1981年两次被授予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2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他曾任国际著名的《分析生物化学》(Anal.Biochem)编委。1985年应邀访问美国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授予他荣誉证书和奖章,并被选为约翰·霍普金斯学者会会员。1989年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授予 “全国优秀归国华侨知识分子”奖状,中国科学院授予 “荣誉章”。

发现新酶和研究辅酶方面的成就



王德宝在美国学习和工作7年期间,先后发现了胞苷脱氨酶、腺苷、胞苷和黄嘌呤核苷水解酶和尿嘧啶氧化酶、5′-核苷酸酶,DPN(NAD) 激酶和脱磷酸辅酶A激酶等六种新酶,并证明尿嘧啶的氧化产物是巴比妥酸。在巴尔的摩工作期间,王德宝与卡普兰等合作阐明了辅酶A中第三个磷酸根的位置,这个问题在当时是很重要的。李普曼 (F.A.Lipmann) 因发现辅酶A而获得了1953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当时辅酶A的结构大部分都解决了,就剩下一个磷酸根的位置还不清楚。王德宝等用酶法证明它是和核糖的第三位羟基结合的。此外,他们还从鸽肝中找到了合成辅酶A和辅酶Ⅱ的两个磷酸激酶,并建立了直接从辅酶Ⅰ制备辅酶Ⅱ的酶促方法。20世纪50年代初,辅酶Ⅱ的价格非常昂贵,他们的方法发表以后,30多年来为全世界各大药厂普遍采用,价格大幅度下降。

在美国期间,王德宝在世界著名的 《生物化学杂志》 (J. Biol.Chem.)、《美国化学会志》 (J. Am. Chem. Soc.)、美国 《细菌学杂志》(J. Bacteriol.)《美国实验生物学联合会会议记录》(Federation Proc.) 等杂志上发表了14篇研究论文。其中7篇后来被收入了著名的生物化学工具丛书《酶学方法》(Methods Enzymol.) 第2卷 (1955)和第3卷 (1957) 之中。

研究tRNA结构与功能方面的贡献



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起,王德宝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转移核糖核酸 (tRNA,当时称 sRNA) 的结构与功能。1953年沃森(J.D.Watson) 和克里克 (F.H.C.Crick) 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标志着生物科学走向分子生物学时代; 1957年郝格兰德(M.B.Hoagland) 等发现了tRNA。由于DNA分子量一般很大,当时的实验技术还无法研究DNA的一级结构,tRNA的分子较小 (由约70~90个核苷酸组成),而功能明确,20世纪60年代初期世界上许多实验室都集中精力研究tRNA的纯化和结构测定。王德宝领导一个课题组开展tRNA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反映了他对当时核酸领域的重要问题及其意义有深刻的了解。

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正处在经济困难时期,研究经费不足,实验室设备简单、陈旧,研究人员不多又缺乏经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王德宝领导他的助手和学生们开始了tRNA的研究。经过三四年的努力,实验室建设初具规模,年轻人受到了从事科学研究的训练,发表了一批质量相当好的研究论文。其中重要的有tRNA酶解碎片的分离和结构测定。家蚕丝腺体和酵母RNA结构比较,tRNA中碱稳定二核苷酸的分离鉴定,金属离子对tRNA酶解稳定性的作用和脱氨作用对tRNA结构稳定性的影响,苄氧羰酰氯对tRNA分子中碱基的选择性修饰,氨酰—tRNA和tRNA的超离心沉降行为的研究以及药物对肿瘤细胞tRNA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等。这些工作处于当时国际研究的前沿。1968年在美国出版的 《核酸研究与分子生物学进展》(Prog.Nucleic ACid Res.Mol.Biol.) 和 《美国实验生物学联合会会议记录》分别发表专文对王德宝这一时期领导的研究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 “上海王氏小组在核糖核酸研究方面达到了西方科学界同样的水平”这些成果与 “文化大革命” 以后关于5S rRNA结构与进化的研究成果一起获得1992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在从事理论研究的同时,王德宝也十分重视生产问题,20世纪60年代初,国内还没有一家工厂能生产核苷酸。王德宝指导他的学生利用味精发酵的菌体开展了自溶法生产4种5′-核糖核苷酸的研究,并与上海天厨味精厂协作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生产5′-核糖核苷酸的车间,生产出来的5′-肌苷酸和5′-鸟苷酸加到普通味精里面就成为特鲜味精。这项工作获得了1978年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科委为此组织出版了有关“核苷酸新味精的试制研究” 的科学技术专题研究报告。

“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科学研究工作遭到空前的大破坏,王德宝领导的核酸研究工作也无例外地完全停止下来了。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王德宝领导的一个课题组继续研究酵母丙氨酸tRNA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又取得了一些很有意义的成果:

1. tRNA的3′端第四位核苷酸是不是必需的?这个第四位核苷酸以前曾被认为具有识别作用。他们将酵母丙氨酸tRNA中3′端第四位腺苷酸 (A) 分别以鸟苷酸 (G)、胞苷酸 (C) 或尿苷酸 (U) 代替,实验结果说明,酵母丙氨酸tRNA中3′端第4位腺苷酸对这种tRNA与氨酰-tRNA合成酶的识别是重要的,但不是绝对必需的。

2.酵母丙氨酸tRNA的反密码子环是否参与tRNA和氨酰-tRNA合成酶的相互识别?他们首先制备了1-甲基肌苷酸(m1I)的专一性抗体,证明它能和酵母丙氨酸tRNA中1-甲基肌苷酸结合,但结合以后对酵母丙氨酸tRNA接受丙氨酸的活力无影响。第二,他们制备了以腺苷酸或鸟苷酸代替34位肌苷酸(I,酵母丙氨酸tRNA反密码子第一位核苷酸)的类似物,这些类似物接受丙氨酸的活力与天然酵母丙氨酸tRNA基本相同。第三,扩大或缩小酵母丙氨酸tRNA的反密三子环(以5,6,8或10核苷酸代替正常的7核苷酸),不改变接受丙氨酸的活力。第四,制备了以腺苷酸、鸟苷酸或胞苷酸代替37位1-甲基肌苷酸的酵母丙氨酸tRNA类似物,它们接受丙氨酸的活力不变。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王德宝和他的同事认为,酵母丙氨酸tRNA的反密码子环不参与tRNA和氨酰-tRNA合成酶的相互识别。

3.酵母丙氨酸tRNA中修饰核苷酸的生物功能: 第一,以腺苷酸或鸟苷酸代替34位肌苷酸的类似物能接受丙氨酸,但所携带的丙氨酸参入到蛋白质中去的程度则不同。以腺苷酸代替34位肌苷酸的类似物只有三分之一的活力,而以鸟苷酸代替34位肌苷酸的仍保留活力90%以上。这个结果和摆动假说以及兔珠蛋白合成时密码子的使用效率的计算结果相符合。第二,以腺苷酸、鸟苷酸或胞苷酸代替37位1-甲基肌苷的酵母丙氨酸tRNA类似物也能接受丙氨酸。但它们所携带的丙氨酸参入到蛋白质中去的活力都只有20%~30%,说明1-甲基肌苷酸对tRNA和信使RNA (mRNA) 的结合、反密码子和密码子的有效配对都是重要的。

此外,他们还合成了酵母丙氨酸tRNA基因和5′及3′两个半分子基因,T7RNA聚合酶体外转录成不含修饰核苷的tRNA类似物,和不含修饰核苷的5′半分子以及3′半分子。在T4RNA连接酶的催化下,转录的5′半分子和3′半分子分别与天然3′半分子和5′半分子连接成5′半分子不含修饰核苷和3′半分子不含修饰核苷的tRNA类似物,然后测定生物活力,发现修饰核苷特别是3′半分子中的修饰核苷对tRNA的接受活力和参入活力有密切关系。

以上这些成果都居世界上同类工作的领先地位。酵母丙氨酸tRNA的反密码子环不参与tRNA和氨酰-tRNA合成酶的相互识别的工作获得了198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完成世界上首次人工全合成酵母丙氨酸tRNA的工作



从1968年开始,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生物学系和上海化学试剂二厂等6个单位的科技人员合作,经过13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981年11月中旬完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这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全合成的一个和天然tRNA有完全相同的组成和结构并具有全部生物活力的tRNA。这项集体成果曾获得1984年中国科学院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一等奖,198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1991年陈嘉庚生命科学奖。

中国科学院组织参加此项工作的各单位负责人成立协作组,在协作组领导下,又成立了三个会战组和会战指挥组。王德宝先后任合成会战组组长和会战指挥组组长。作为该项工作具体的业务领导者,在制定和落实重大合成路线和方案以及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过程中,王德宝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获奖的群体成员中,王德宝名列首位。

这项工作的创造性和先进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成的酵母丙氨酸tRNA与天然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既含有4种普通核苷酸,又含有7种修饰核苷酸,并具有完整的生物活力,即既能接受丙氨酸,又能将所携带的丙氨酸参入到蛋白质中去。日本、加拿大和美国用人工合成的tRNA都不含有修饰核苷酸,实际上是一种tRNA类似物,接受氨基酸的活力都很低,都未进行参入活力测定。

(2) 用于合成酵母丙氨酸tRNA的所有中间产物——寡核苷酸片段都经过严格鉴定,所使用的工具酶都经过反复纯化以除去杂酶,酶促合成产率大大高于国外同类工作。

(3) 建立了一种非常灵敏的测定酵母丙氨酸tRNA活力的方法。

我国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tRNA的成功,对于揭示核酸在生物体内的功能,进一步了解遗传规律和其他生命现象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酵母丙氨酸tRNA的全合成工作在国内外杂志上共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总结出许多有意义的规律。在工作过程中,一大批核酸研究的专业人才成长起来,为后来开展核酸结构、功能与合成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酵母丙氨酸tRNA的全合成受到国际科学界的好评和重视。王德宝曾多次代表协作组在国际会议上报告这项工作,并多次应邀到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德国、瑞典和日本讲学。1982年4~6月他应美中学者交流委员会的邀请作为杰出科学家曾在美国十余所大学和研究所报告这一成果。国外许多报刊杂志都登载专文评论这项工作。如英国《自然》 (Nature),美国的 《化学与工程新闻》 (Chem.&Eng. News) 和《科学的美国人》(Sci. American),德国的 《自然科学》(Naturwissenschaft),日本的 《读卖新闻》,法国的 《医生日报》 (Le Quotidien du Medecin)等。

王德宝十分重视培养我国的核酸研究与教学人才。30多年来,他培养了10多名研究生,还有许多年轻大学毕业生和进修生在他指导下成长起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是我国核酸研究与教学工作的骨干力量。他曾先后在复旦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等高等学校讲授核酸课,20世纪60年代初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核酸》讲义并在全国第??次高级生化训练班讲课时用作教材。核酸研究的进展日新月异,在王德宝主持下,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又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核酸专著:?核酸——结构、功能与合成》 (上、下册)。这些书对我国生化教学和研究工作中都有深远的影响。

简历



1918年5月7日 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黄桥镇。

1940年 毕业于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

1940~1943年 任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助教。

1943~1946年 任中央大学医学院生化科助教,1945年晋升为讲师。

1947~1948年 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读书。

1948~1949年 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生化系读书,获硕士学位。

1949~1951年 在美国西部保留地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读书,获博士学位。

1951~1954年 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麦科勒姆-普拉特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

1955~1957年 任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1958~1960年 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60年~ 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论著



1 Wang T P,Sable H Z,Lampen J O. Enzymatic deamination of cytosine nucleosides. J Biol Chem,1950,184 (1): 17—28.

2 Wang T P,Lampen J O. The Cleavage of adenosine,cytidine,and xanthosine by Lactobacillus pentosus. J Biol Chem,1951,192 (1): 339—347.

3 Wang T P,Lampen J O. Metabolism of pyrimidines by a soil bacterium. J Biol Chem,1952,194 (2): 775—783.

4 Wang T P,Lampen J O. Uracil oxidase and the isolation of barbituric acid from uracil oxidation. J Biol Chem,1952,194 (2): 785—791.

5 Lampen J O,Wang T P.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Lactobacillus pentosus nucleosidase. J Biol Chem,1952,198 (1) 385—395.

6 Wang T P,Shuster L,Kaplan N O. Nature of monoester phosphate group in coenzyme A. J Am Chem Soc,1952,74 (12): 3204—3205.

7 Wang T P,Shuster L,Kaplan N O. The monoester phosphate grouping of coenzyme A.J Biol Chem,1954,206 (1): 299—309.

8 Wang T P,Kaplan N O. Kinases for the synthesis of coenzyme A and triphosphopyridine nucleotide. J Biol Chem,1954,206 (1): 311—325.

9 Wang T P. Specific 5\'-nucleotidase from a soil bacterium. J Bact,1954,68 (1): 128—130.

10 Wang T P,Kaplan N O,Stolzenbach F E. Enzymatic preparation of triphosphopyridine nucleotide from dephosphopyridine nucleoside. J Biol Chem,1954,211 (1): 465—472.

11 Wang T P. Pyrimidine nucleoside hydrolase from Pseudomonas. Science Record,New Ser,1957,1 (5): 357—362.

12 刘望夷,王德宝. 可溶性核糖核酸的研究Ⅰ. 金属离子对可溶性核糖核酸酶解稳定性的作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63,3 (3): 319—328.

13 刘新垣,王德宝. 核糖核酸结构的研究Ⅰ. 小型两向电泳层析方法.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63,3 (3): 329—340.

14 刘新垣,王德宝. 核糖核酸结构的研究Ⅱ.丝腺与酵母核糖核酸的结构比较.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63,3 (3): 341—350.

15 刘望夷,王德宝. 可溶性核糖核酸的研究Ⅱ. 脱氨作用对可溶性核糖核酸性质的影响.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64,4 (1): 127—136.

16 祁国荣,王德宝. 可溶性核糖核酸的研究Ⅲ. 酵母可溶性核糖核酸中抗碱二核苷酸的分离与鉴定.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64,4 (6): 673—679.

17 陶宗晋,胡世真,王德宝. 可溶性核糖核酸的研究Ⅳ. pH 10切除氨基酸前后sRNA沉降行为的比较,一个简便的分子量测定方法.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65,5 (1): 35—41.

18 刘望夷,王德宝. 腺嘌呤化合物与溴的颜色反应.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65,5 (1): 109—115.

19 韩锐,王德宝. 可溶性核糖核酸的研究Ⅴ. N-甲酰溶肉瘤素及5-氟尿嘧啶对吉田肉瘤可溶性核糖核酸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65,5 (1): 116—122.

20 王德宝,申同健,徐有成. 核苷酸新味精的试制研究. 科学技术研究报告,编写1370,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出版,1965.

21 刘新垣,张品生,王德宝. 利用核糖核酸T1研究丝腺与酵母可溶性核糖核酸的结构. 科学通报,1966,17 (8): 359—361.

22 刘新垣,张品生,王德宝. 核糖核酸结构的研究Ⅲ. 利用核糖核酸T1研究丝腺与酵母可溶性核糖核酸的结构.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66,6 (2): 181—189.

23 Wang De-bao (Wang T P). Synthesis of 3′-half molecule (nucleotides 36-76) of yeast alanine transfer ribonucleic acid. Nucleic Acids Res. Nucleic Acids Symp. Series No.7,1980: 325—333.

24 杨德平,王德宝. 1-甲基次黄苷抗体的制备、鉴定及其在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研究中的应用.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83,15 (1): 83—89.

25 金由辛,王德宝. 酵母tRNAAla3′端第四个核苷酸在rRNA-氨酰基rRNA合成酶识别中的作用.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83,15(5): 399—404.

26 王德宝,郑可沁,裘慕绥等. 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 中国科学 (B辑),1983,(5): 385—398.

27 王德宝,裘慕绥,梁镇和等. 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3′-半分子 (36-76)的合成. 中国科学 (B辑),1983,(5): 399—409.

28 王德宝,吴仁龙,郑可沁. 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5′-半分子 (1-35) 的合成. 中国科学 (B辑),1983,(5): 410—417.

29 王德宝,祁国荣主编. 核酸——结构、功能与合成. 北京: 科学出版社,上卷1986年,下卷1987年.

30 Wang T P. Total synthesis of yeast Alanyl tRNA.in “Chemical Synthesis in Molecular Biology”,pp 53—65,eds. Blocker H,Frank R and Fritz H J,Weinheim and New York: VCH Publishers,1987.

31 Jin Youxin,Qiu Musui,Li Wenqin,Zeng Keqin,Bao Junru,Gong Peijuan,Wu Renlong,Wang Debao (Wang T P).Effect of the anticodon loop size of yeast alany tRNA on its biological activity. Anal Biochem,1987,161 (2): 453—459.

32 裘慕绥,金由辛,李文琴,包俊茹,龚佩娟,吴仁龙,郑可沁,王德宝. 修饰核苷酸的生物功能——Ⅱ: 酵母tRNAAla类似物(用A34或G34代替I34) 的合成和生物活性. 中国科学 (B辑),1987,(12): 1272—1277.

33 王德宝. 酵母丙氨酸rRNA的反密码环不参与rRNA的合成酶的相互识别.前进中生物化学论文集,第117—121页. 沈昭文主编,北京: 中国科学??术出版社,1987.

34 裘慕绥,金由辛,李文琴,包俊茹,龚佩娟,吴仁龙,郑可沁,王德宝. 转移核糖核酸分子中的修饰核苷酸的生物功能——Ⅰ: 酵母tRNAAla5′-半分子类似物 (A34或G34代替I34) 的合成.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88,20 (2): 172—178.

35 王德宝. 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 化学通报,1989 (10):8—13.

36 李文琴,包俊茹,龚佩娟,金由辛,裘慕绥,王德宝. rRNA分子中修饰核苷酸的生物功能——Ⅲ:酵母rRNA类似物 (A37或G37代替m1I37) 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中国科学 (B辑),1989,(10): 1035—1040.

37 Qi Guorong,Liu Wangyi,Wang T P. Thirty Years of Study of Ribonucleic Acids. in “Current Bio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a”,pp187—203. ed. C. L. Zhou,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89.

38 刘建华,王德宝. 酵母丙氨酸rRNA类似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力的测定. 中国科学 (B辑),1991,(1): 43—49.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思礼简介 王思礼是谁 王思礼是汉人吗

王思礼是唐朝时期的将领,高句丽人,出身将门之家,自小熟悉兵法,颇有谋略。王思礼曾在攻打叛军、收复两京等方面贡献巨大。公元761年,王思礼病逝,追赠太尉,赐谥号武烈。王思礼简介王思礼是谁王思礼(?—76

历史人物 王思政生平_王思政简介_王思政人物评价

本名:王思政字号:思政所处时代:南北朝民族族群:汉人出生地:太原祁县主要成就:坚守颍川,抵挡东魏十万大军官职:大将军,都督河南诸军事(东魏)官职:都官尚书、仪同三司(北齐)王思政  王思政,字思政,生

历史人物 楚声王的主要事迹 楚声王的人物生平 楚声王的人物简介

  本名:熊当  别称:楚声王、声桓王www.cha138.com  所处时代:东周战国时期  民族族群:华夏族楚声王——被“盗”所杀  楚声王六年(前402年),楚声王被“盗”所杀,其子熊疑继位,是

历史人物 楚幽王的主要事迹 楚幽王的人物生平 楚幽王的人物简介

  本名:熊悍  别称:楚幽王  所处时代:战国时期www.cha138.com  民族族群:华夏族  主要成就:于幽王三年击退秦魏联军楚幽王——于幽王三年击退秦魏联军  楚幽王,楚考烈王之子(一说经

历史人物 王满堂是谁 王满堂简介 王满堂与明武宗的故事

王满堂又称王浣衣、浣衣皇后,生于霸州,是当地有名的美人。虽说是“浣衣皇后”,但她一辈子都没有做过真正的皇后,却也和皇后这个名号扯上了不少关系。王满堂>王满堂是谁王满堂简介>王满堂,河北霸州人。王满堂就

历史人物 王翠翘简介 王翠翘的芗剧剧目 王翠翘的传奇人生 王翠翘怎么死的

  中文名:王翠翘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明朝  出处:《西湖二集》  王翠翘,明朝江南地区的著名传奇女子,她的悲剧故事广泛流传,被写入多部文学作品与大量民间传说中。关于王翠翘故事,在明代嘉靖年间

历史人物 王翠翘简介 王翠翘的芗剧剧目 王翠翘的传奇人生 王翠翘怎么死的

  中文名:王翠翘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明朝  出处:《西湖二集》  王翠翘,明朝江南地区的著名传奇女子,她的悲剧故事广泛流传,被写入多部文学作品与大量民间传说中。关于王翠翘故事,在明代嘉靖年间

历史人物 王伯当的主要事迹 王伯当的人物生平 王伯当的人物简介

  本名:王伯当  所处时代:隋朝  去世时间:619年www.cha138.com  主要成就:隋末瓦岗军将领  王伯当,是李密的学生,随李密一起投奔瓦岗寨,为李密的心腹。李密与王世充在偃师决战,命

王简介 王怎么死的

  王简介王怎么死的  王怎么死的  汉武帝刘彻的生母王,观其一生,她是个非常幸运的女人。为什么说是幸运的呢?其实纵观历史,如同王一样是平民出身最后一步步成为皇后的人也有。然而王不仅是平民,在嫁与刘启

历史人物 王克敏简介_王克敏生平_王克敏下场如何

中文名:王克敏别名:王叔鲁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广东出生日期:1876年5月4日逝世日期:1945年12月25日职业: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首脑王克敏——“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首脑之一  王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