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张英伯人物简介

Posted 树皮

篇首语: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张英伯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张英伯人物简介

·张英伯



张英伯,树木生理学家。他长期从事树皮研究,是中国树皮结构化学研究的创始人;在树木生理学领域中,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倡导发展了??门新学科—树木木质部生理学。

张英伯,1913年7月26日生于直隶省(今河北省)武清县王庆坨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祖父张瑞芬,是位颇受当地农民称赞的中医。父亲张振鸿,在小学教书,因收入微薄,还得兼任家庭教师,以维持一家七口的生活。张英伯自幼聪明好学,学习成绩好,课余喜好美术。他的画深得师长称赞。1932年,在北平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中毕业,因其成绩优秀,由学校保送到北平师范大学学习生物学(主系)与化学(副系),入学第二年父亲病逝,家庭经济严重困难。他为了坚持大学学习,除靠二姑(张淑洵)资助外,还到中学兼课,以弥补生活费用。1937年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芦沟桥事变爆发后,大学停课,他遂到天津志达中学(二姑创办) 任教一年。1938年经胡先驌教授招聘,到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工作。该所是为了纪念教育学家范源濂教授而成立的,所里设有范太夫人奖学金,张英伯在该所得到胡先驌、俞德浚等老前辈的关心与指导,工作成绩显著,入??第二年就得到了该所的奖学金。1939年,静生生物所迁??抗日大后方。张英伯携带该所材料,从上海乘船绕道香港、越南,到达昆明郊区黑龙潭后,在静生生物所、云南农林植物所工作。此时,张英伯在胡先驌、郑万钧领导下,从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到高寒山区,从平原到高山深谷,进行广泛的植物资源调查,写出了数篇关于云南植物资源的研究报告。面对南国浩瀚的植物资源,他考虑的是如何让它们为人民开发利用的问题。他首先对云南暖温带主要树种的树皮进行了收集、观察与研究。这为他后来长期从事树皮结构化学研究打下基础。同时,还对云南松扭曲与主干化学成分的关系、木荷木材的解剖构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此期间,张英伯还在西南联大工学院(原清华大学工学院)工学研究所吴柳生的指导下,对昆明至怒江沿线数十个树种的木材进行了力学试验,并在昆明附近的乌蒙山上发现了一片冷杉原始森林,为滑翔机制造提供了木材。结合以前的工作,他写出了《云南省六十种林木的木材构造与化学性质的研究报告》,这是当时国内少有的系统资料,为当时抗日战争中桥梁建设提供了材料力学的依据。这阶段的工作对张英伯后来的研究方向与思路影响很大,开始从植物学的大范围集中到树木学领域,对树皮资源利用,树皮与木材的关系,木质部生长等问题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张英伯在西南联大的工作,深受所长周仁的赞赏。不久,张英伯就被调到工学研究所工作。在周仁的鼓励与支持下,经与美国耶鲁大学研究生院联系,张英伯得到该校的奖学金,于1946年赴美国留学。

张英伯在美国留学期间,多为半工半读,靠在校兼任助教,课余或假期在农场、餐馆作工以补学费和生活费的不足。他学习刻苦勤奋,成绩优异。1947年获耶鲁大学科学硕士学位,1947—1951年在密执安大学,先后获木材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异常兴奋,立志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于祖国建设。但他的回国申请遭到美国移民局的拒绝,又因参加留美爱国学生组织“世界科协”聚会,受到移民局的审讯,1951年,他完成博士学位后,再次申请回国,又因朝鲜战争爆发而被驳回。1951—1955年,他被迫在威斯康星大学及农业部的林产研究所任协作研究员。张英伯是该所有史以来独立承担课题的第一个外国人。在此期间,他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完成10多篇被认为具有国际水平的论著,是该所当时成就突出的两位学者之一。

1955年,张英伯冲破重重阻力,终于回到祖国。由国务院分配到林业部林业科学研究所(1958年扩建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工作。他回国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组建树木生理生化研究室,并担任室主任,与7位年轻人共同工作,开展树木生理与树皮结构化学的研究。从1957至1960年,他还兼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正当他开始取得成果时,他所领导研究的课题遭到非难,本人也遭到无理批判。“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整个研究所人员下放劳动,致使他的研究活动被迫中断了12年。1978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恢复建制,张英伯重新回到研究工作岗位。1983年,他身患癌症,但仍顽强工作,躺在医院病床上还思考着出院后的研究课题和准备编写的50万字的巨著《树皮的科学与??术》。由于病情急骤恶化,张英伯留下未尽的事业离开了人世。

开创中国树皮结构化学及利用的研究



树皮是树木整体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产物。不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如营养物质运输、贮藏、通气及自然防护等; 而且也是一项数量大、产量高的林木资源,一般可占原木材积的7~10%,其中含有多种独特的次生产物,在医药、造纸、制胶、地质、选矿、陶瓷、水泥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用途。张英伯的研究对活体树木生长理论和林产资源开发利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早在40年代初,他在考察云南植物资源时,就选中了树皮—一个在国内从未有人涉足过的研究课题,对云南温带树种的树皮进行收集、观察与研究。在美国求学时期,美国逐步将林学院改名为资源学院并突出环境学的含义,这给张英伯以很大启发,坚定了他从事树木资源研究的决心。他的博士论文就是题为《茜草科树木木材与树皮解剖学》的长篇论著。后来他在威斯康星大学及农业部的林产研究所树木生长与利用关系研究室和木材化学(包括树皮)研究室工作期间,进行了大量的有关资源利用的基础理论研究,研究对象涉及到竹子、树皮和木材,从活体树木到原料加工,都进行过探索。先后完成了十多篇论文或专著,如1954年的《北美洲造纸用材树种树皮解剖学的研究》,是美国纸浆与造纸工业技术协会(Technical Association of the Pulp and Paper Industry,TAPPI)专题评论丛书第14号,详细阐述了他的研究方法与20种针、阔叶树种的研究结果; 《北美洲针叶树种的树皮构造》,是美国农业部??术专刊第1095号; 还有《北美造纸材树皮化学组成的研究》,《花旗松水溶化合物的分离提取》(Weyerhaeuser公司研究报告)等。这些研究论著在国际上得到较高的评价,被认为具有国际水平的经典著作。当时还没有人进行类似的研究和发表如此有价值的研究论著,在此后的年代里,经常发现有关书刊文献引用他论著中的定义、论点和数据。由于他的学术活动和成就,1955年被列入美国科学家名人录。

张英伯在中央林业研究所担任树木生理生化研究室主任期间,指导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中国松杉目树皮基本性质的研究”,包括3科25属149种树皮的解剖结构与化学成分及其利用途径。为在中国开展树皮研究奠定了基础。其中杉木树皮的研究较为深入,不仅首次阐明了杉木树皮的构造与化学组成,而且制出了纤维板与刨花板。1978年,他重新??展了树皮综合利用的研究,作了树皮浸出液对种子发芽的影响,树皮改良土壤试验。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把工作集中到利用落叶松树皮试制木工胶的研究。1978年,落叶松树皮胶在中国首次试制成功,它具有资源广、得率高、质量好、成本低、工艺简单、易于推广等优点,用它压制的刨花板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为合理利用树皮资源开辟了新的途径。在国际上,利用落叶松树皮制胶的成功尚属首次,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好评。1982年,他所领导的树皮综合利用小组被评为中国农林科学院先进集体。

促进树木生理生化学科的研究



树木生理生化是林学中的基础学科,一向是较为薄弱的环节。张英伯一生为促进本学科的发展辛勤工作,不遗余力。从1955年回国后,不断发表文章,论述其重要性,总结我国在这个领域中发展历史及其经验。以“华北主要树种径向生长的研究”为课题预定研究的针阔叶树有20多种,取得一定成果,为树木生理生化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1960年在“科学研究面向生产”的号召下,张英伯领导全室人员转入苗木栽培生理的研究,包括生理代谢与解剖构造两个方面。“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研究中断,科研人员下放劳动。1978年,张英伯面对试验室的残败景象感到痛心疾首,但他并不气馁,和从各地回来的科研人员一起,积极收集资料,修整设备。在恢复过程中,同时开展树木生理生化研究工作,1980年国家正式批准将“树木生长发育理论与调控技术的研究”列入重点科研项目,张英伯为课题总负责人。这是他辞世前领导的最后一个课题。它包括了张英伯对树木生理生化研究所概括的三方面内容: 树木生长发育理论与改性; 林木栽培生理与调控; 木材的形成和其它经济产物的发生与调控技术。经过大家的努力,在“生物固氮”、“激素对泡桐丛枝形成的影响”、“几种树皮结构与化学成分”、“形成层活动规律”、“树木稳态营养研究技术与应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其中“杨树水分生理研究”通过了成果鉴定,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在国内外属先进水平。为了开拓树木生理生化学科研究领域,并促其发展。在他和汪振儒等人的倡导下,1978年10月于北京召开了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树木生理生化研讨会。1979年10月在南京召开的第二次学术讨论会,总结了我国树木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并邀请美国著名树木生理学家P. J.克累默尔 (kramer) 作学术报告,对引进国外近代树木生理理论与技术,起了积极的作用。会议宣读的论文反映了中国近年在树木光合、呼吸、水分、营养、代谢、生物固氮、激素、种子生理、抗性生理和实验??术10大方面的成就,这些工作的进展,是与张英伯、汪振儒的推动分不开的。这次会上由吴中伦、马大浦、汪振儒等10位学者联名倡议建立中国林学会树木生理生化专业委员会,于1983年10月在杭州正式成立,大家一致选举张英伯为主任委员。张英伯回国以后,虽然几经挫折,但他一直坚韧不拔地致力于树木形态解剖、生理生化、木材和树皮的性质及利用方面的研究,为吴中伦主编的《杉木》和成俊卿主编的《木材学》撰写了部分章节,发表了20多篇论文,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科学财富。

倡导创建树木木质部生理学



张英伯非常重视树木木质部生理的研究。早在1963年,他就提出建立杨树纤维用材林和短轮伐期集约栽培研究的建议,未受到重视。但他并不灰心,继续进行研究。晚年,他总结了国外关于木材形成的理论与研究成果、用图表方式描述了形成层活动与分化过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提出在中国创建一门新学科一木质部生理学,将树木生长、生理生化过程与木材数量质量的形成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木材形成的内外因素,为林木速生丰产提供优化技术方案。这是将树木生长与木材利用相联系,营林与利用相结合的科学设想,至此,他的学术思想又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张英伯是一位在科学道路上不畏艰难、执著追求的科学家。他是中国树皮化学研究的开拓者,新学科木质部生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并为这两门学科耗尽他一生心血。他深信中国林业科学发展大有前途,发展树木生理生化研究是林业现代化的需要,应加强应用生物学理论,以提高林业科学技术水平。晚年,他除担任树木生理生化研究室主任、领导重点课题外,还兼任林研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林学会第四届理事、北京植物生理学会理事,《林业科学》杂志副主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林业》卷树木生理生化分支主编,中国林学会树木生理生化专业委员会主任。1982年被国际林联(IUFRO)任命为树木生理学科部主席团成员,负责木材生理组的领导成员。他利用国际学术交往的机会,多次邀请国际著名树木生理学家、种子生理学家及木材解剖学家来华讲学,以促进我国的学术发展。张英伯在林业科学领域中辛勤耕耘47载,在被癌症折磨躺在病床上时,仍为研究室安排工作,构思着出院后预定编写的《树皮的科学与??术》一书的计划,但由于病情急剧恶化,1984年4月10日7时45公斤。心脏停止跳动,终年71岁。

简 历



1913年7月26日 生于河北省武清县。

1932—1937年 就读于北平师范大学学习。

1938—1940年 任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助理研究员。

1940—1946年 任云南农林植物所和中央研究院工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46—1947年 在美国耶鲁大学林学及理工研究院攻读学位,被授予“科学硕士”。

1947—1951年 在美国密执安大学资源学院及理学研究院攻读学位,获“木材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1951—1955年 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林产研究所研究员。

1956—1984年 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研究员,树木生理生化研究室主任。

1957—1983年 兼任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任中国林学会第四届理事。任中国林学会树木生理生化专业委员会主任。

1984年4月10日 病逝于北京。

主 要 论 著



1 Chang Ying-Pe. Anatomy of wood and bark in the rubiaceae.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Mich.333 pp。+38 Plates1951.

2 Chang Ying-Pe,Anatomy of common north american pulpwood barks。TAPPI,Monograph No 14,New York。1954:249 PP.

3 Chang Ying-Pe. Bare structure of north American conifers。Technical Bulletin No 1095,86 pp.U.S.D.A.1954.

4 Chang Ying-Pe,Mitchell R L.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common north American pulpwood barks. TAPPI,1955,38(5):315—320.

5 张英伯,王蕤,马荣芳等.八种针叶树的韧皮纤维观察.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研究报告摘要,1958.

6 张英伯,王蕤,马荣芳等.华北主要造林树种主干形成层动态初步研究.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研究报告摘要集,1956—1961:26—28.

7 张英伯.从树木解剖生理基础浅谈年轮的形成与变化.北京: 中央气象局研究所印,1976.

8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树皮综合研究小组.利用落叶松树皮溶解物试制木工胶.森工科技通讯,1978(8):10—11.

9 树皮综合研究小组.落叶松树皮胶初步试制成功.林业科学实验,1978(8):1—2.

10 张英伯.树木生理生化研究对实现林业现代化的作用.中国林业科技三十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情报所,1979: 351—370.

11 张英伯,周银莲,杨炳才.杉木树皮的构造及化学组成.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研究报告,1980.

12 张英伯,刘奉觉,施培青等.落叶松树皮胶的提制及其应用于刨花板的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1981,1(2):1—12.

13 张英伯,魏舜明,周银莲等.毛白杨树皮的形成及其化学组成的研究.林业科学,1981,17(4):351—362.

14 张英伯,郑槐明,龙瑞芝等.八种华北树木形成层季节活动及韧皮部与木质部形成的研究.林业科学,1982,18(4):366—379.

15 张英伯,郑槐明,王蕤等.环孔材树种主干形成层在春季恢复活动顺序及激素水平的特点.第二次全国树木生理生化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1983: 30—31.

16 张英伯,周银莲.莽草酸在泡桐体内的存在和木质化作用初探.第二次全国树木生理生化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1983: 22.

17 张英伯,杨炳才.水分条件对四种杨树年苗木材形成的影响.第二次全国树木生理生化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1983: 13.

18 张英伯.杉木树皮的形成、性质与用途. 《杉木》,吴中伦主编.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88—101.

19 张英伯,蔡少松.树木生长与构造. 《木材学》,成俊卿主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1—56.

20 张英伯,郑槐明,龙瑞芝等.华北落叶松幼树的营养生长及木材和树皮形成的研究.林业科学,1987,23(2):129—137.

相关参考

清朝 张英生平简介?张英历史评价?

张英安徽桐城是个人杰地灵、风景秀美的地方。有清一代,这里出了不少名士显宦。康熙年间的宰相张英便是其中之一。关于张英,有这样一个传说:某年,有孕在身的张母做了一梦,梦见一位异人来到家中,自称东晋大臣王敦

知名人物 张英人物简介

·张英张英,石油储运工程专家,教育专家。组织创建我国石油储运教学工作,培养了大批人才。参加我国第一条长距离输油管道建设工作,解决了重要技术难题。主持研制出水套加热炉油气集输工艺流程,解决了我国大庆等油

历史人物 清朝人物张英简介

清朝人物本名:张英字号:字敦复,一字梦敦号乐圃,又号倦圃翁谥文端所处时代:清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安徽桐城出生时间:1637年去世时间:1708年主要作品:《笃素堂诗集》主要成就: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

历史人物 三国人物张英简介

三国人物本名:张英字号:字敦复,一字梦敦号乐圃,又号倦圃翁谥文端所处时代:清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安徽桐城出生时间:1637年去世时间:1708年主要作品:《笃素堂诗集》主要成就: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

历史人物 张英第三子 清朝榜眼张廷璐简介

张廷璐(1675-1745),字宝臣,号药斋,张英第三子。康熙四十一年(1702)应乡试列副贡;五十二年再应乡试中举;五十七年赴会试中一甲第二名(榜眼)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入值南书房,迁侍讲学士。雍正

简单家族树图片大全集,求一张英语家庭树图片,简单一点的~

求一张英语家庭树图片,简单一点的~英语家庭树图片如下:称谓介绍:一、mum1、含义:n.<英口>妈妈,母亲。2、用法作名词含有沉默,<口>妈咪,妈,妈妈,烈性啤酒,摩姆啤酒,马

“让他三尺又何妨”的故事,造就一个景点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

历史人物 盖叫天个人资料

盖叫天www.cha138.com姓名:盖叫天原名:张英杰,号燕南出生年月:1888年籍贯:中国河北高阳县人盖叫天,1888年生于河北高阳县。原名张英杰,号燕南。工武生。他长期在上海、杭州一带演出。他

历史秘闻 “让他三尺又何妨”的故事,造就一个景点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

历史人物 项伯历史评价 项伯人物生平 项伯人物简介 项伯的死因

  中文名:项伯  别名:刘缠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下相  逝世日期:公元前192年www.cha138.com  职业:大谒者、楚国左尹  主要成就:起兵灭秦  主要事迹:鸿门宴  爵位:射阳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