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郑国锠人物简介
Posted 细胞
篇首语: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郑国锠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郑国锠人物简介
·郑国锠
郑国锠,细胞生物学家,教育家。长期从事植物细胞学的研究工作,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体细胞内出现染色体减数的一种新的机制,为国际所公认。1951年后一直致力于研究花粉母细胞间染色质穿壁的起因、机理及其生物学意义,取得了具有创见的成果。对我国细胞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也作出了贡献。
郑国锠,1914年3月30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东张乡。父亲郑咸棨一生从事农业劳动,母亲董宝瑜为家庭妇女。郑国锠6岁起在家乡上小学,12岁读完小学。因家境困难而辍学,随父亲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得到舅公、叔父的关照,读完了3年初级中学。由于家庭经济拮据,他只好进江苏太仓中学的高中师范科学习。1934年7月毕业后当了小学教员。1934年10月,郑国锠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新创建的江苏医政学院卫生教育科。1935年8月毕业,被委任为江苏常熟县教育局卫生教育指导员。1937年日本侵略军进占淞沪,11月初他离开了常熟,和几个同事历经艰辛,长途跋涉于12月中旬流亡到湖南长沙,在湖南省农民教育馆救护训练班当临时教员。1938年8月,考上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博物系,1943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年后又考取了本校在职研究生,攻读3年,完成了 “摇蚊唾液腺染色体的来源结构及其与核仁关系的研究” 的论文,于1947年夏毕业。过后不久,由于几位老师的推荐,他获得了美国田纳西大学的奖学金,于1948年初到美国留学。
他在田纳西大学动物昆虫系学习了两个学期 (半年),又获得了北方威斯康星大学植物系的奖学金。同年7月转学到该校的细胞研究室,当研究生兼研究助理。他的导师、细胞研究室的主任是原籍英国的赫斯金教授 (C.L.Huskins),这一年,赫斯金研究用药物处理洋葱根尖发现了体细胞减数的问题,非常高兴。可是他们做了大量显微镜切片,没有人观察、整理和分析。郑国锠去了之后,赫斯金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郑国锠夜以继日地干,不到两个月就完成了一个学期的工作。当他把整理好的材料、统计数据和照片交给赫斯金时,赫斯金对郑国锠完成任务之快,感到非常惊奇,但又怕他草率从事,便仔细检查了郑国锠交来的资料和照片,并认为一切都无差错后十分满意,从此以后赫斯金就对他特别关心和照顾。为了使郑国锠安心工作和学习,主动提出给他的妻子同允栩一份奖学金,并替她办理了入境和入学手续,让她也到威斯康星大学攻读学位,于是他们夫妻俩就在同一个研究室学习和工作。1950年12月,郑国锠以 “洋葱低温处理的体细胞染色体减数的数量分析” 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随即准备回国。当郑国锠夫妇向赫斯金告别时,赫斯金希望他们留下来继续工作。他们再三申述自己的爱国心情,婉言谢绝了导师的盛情挽留,于1951年2月上旬从旧金山乘轮船回国。
1951年2月下旬郑国锠夫妇抵达广州时,有所大学邀请他们去工作。郑国锠的父母则要他们留在离家较近的上海,亲戚朋友也都劝他们留在条件较好的沿海城市。但他们经过再三商量,最后选择了当时条件较差的兰州。他俩是这样想的: 如果是为了享受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当时就可以留在美国不回来。现在回来了,就应该到国家最??要的地方去工作。1951年五一劳动节前夕,郑国锠全家来到了兰州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兰州大学,师资缺乏,教学和科研设备十分落后。郑国锠夫妇所在的植物系,只有6位教师 (包括2位兼职的在内),14名学生。系里仅有的设备只是几架显微镜,1台切片机和1个都已损坏得不能使用的保温箱; 全系的图书和切片还不如他俩从国外带回来的多; 实验室也没有几间。面对这种情况,郑国锠没有丧气,而是知难而进。他立志在贫瘠的大西北这片土地上,为祖国的细胞科学和高等教育事业奉献青春和才智。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兰州大学的植物系和动物系合并为生物系,设植物专业,当年就招收学生60名。1953年10月,郑国锠当上了生物系系主任。同年,教育部给兰州大学拨了较多经费,郑国锠就亲自到上海采购了一些常用的仪器设备,又向国外订购了一批仪器、图书和杂志,为教育和科研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964~1982年的18年间,他连续被选为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1988年,连续担任中国植物学会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常务理事及植物细胞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78~1986年,任中国遗传学会第一届、第二届理事。1980~1983年,任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还担任过《植物学报》、?实验生物学报》、《西北植物学报》编委等职。郑国锠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1年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科学基金组成员。1991年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
献身于花粉母细胞染色质穿壁运动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内从事细胞核或染色质穿壁研究的有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吴素萱教授、北京农业大学的娄成后教授和兰州大学的郑国锠教授。吴素萱和娄成后注重体细胞核的穿壁研究,而郑国锠则侧重生殖细胞 (也就是花粉母细胞) 染色质穿壁的研究。他对染色质穿壁运动的机理曾作了深入的探讨,表达了他的独到见解。
花粉母细胞间染色质从一个细胞转移到相邻细胞中的现象,早在20世纪初就被发现,至今虽然已有90年左右的历史,但对它的起因,国际上始终存在着是正常还是不正常现象的争论。直到1985年Sinke还说: 细胞融合 (Cytomixis) 的起因和意义仍然是个争论问题,没有解决。郑国锠面对国际上细胞生物学界这一争论,他首先对细胞融合的起因进行了反复的验证。他们在被子植物18科30属41种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中观察到细胞融合现象,并发现出现的时期、顺序、形态、方向和方式,以及核重新形成的过程都很有规律,既有普遍性,也有一致性。证明染色质穿壁运动的主要原因是细胞生理状态的改变,而不是由于机械损伤和固定液所引起的。
1911年,盖茨 (Gates) 就试图解答细胞融合的机理问题,但没有明确答案。对染色质穿壁的机理,1973年郑国锠曾提出假说,即:“核液的川流运动对花粉母细胞间染色质穿壁运动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而原生质中收缩性蛋白质的主动收缩运动却是染色质穿壁转移运动的主要动力。原生质川流运动和染色质穿壁运动所需要的能源是通过有氧呼吸所生成的能、通过ATP释放高能磷酸键 (-P) 的形式供给的”。最近几年他的这个假说在百合、蚕豆、黑麦和洋葱中得到了直接证明。经凝胶电泳分析、超微结构观察和黑麦花药离体培养,说明收缩蛋白、原生质流动和细胞融合三者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经对ATP酶活性做细胞化学超微结构的定位发现的结果,这个假说得到了实验的证明。
为了解决为什么细胞融合一般都出现在凝线期的问题,郑国锠等人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和电镜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了次生胞间连丝形成过程的出没时间以及与溶酶体的关系等,发现次生细胞间连丝在细线期开始出现,偶线期数量增加,凝线期直径扩大,此时有大量细胞质和染色质从扩大了的通道转移到相邻细胞。粗线期通道又渐渐减少并堵塞,进入中期Ⅰ全部消失,说明通道的出没与细胞融合现象的出现有密切关系。关于次生细胞间连丝是如何形成的问题,琼斯(M.G.K.Jones) 于1976年提出了两种形成方式的假说,但没有直接证据。郑国锠等人用实验的方法,直接证明这两种假说都有可能存在,但也有所不同,除由内质网直接靠近膜向壁内凹陷而成外,还可以间接地通过内质网腔分离出来的 “类溶酶体”小泡分泌的酶穿孔而成。
对于细胞融合及出现的染色体基数的改变能否保留到精子形成,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这种变异不能传到后代,对进化也就没有意义; 也有人认为缺少1~2个染色体的也能形成精子。郑国锠等在百合、曼陀罗的实验中,对染色质穿壁后减数分裂中期Ⅰ、中期Ⅱ、形成小孢子和精子的两次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数目作了统计,两者基数改变的百分率基本上相似,没有显著差异。特别是在花粉管的中期,不少染色体是可以数清楚的。还明显地观察到缺少1~2个染色体的也能形成精子。如果这种精子有机会授粉,后代将发生变异,并有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郑国锠认为,细胞融合对加速生物进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B染色体也叫超数染色体,自1928年发现以来,它的起源尚不清楚。甚至1990年出版的 《遗传学词典》 (G.G.King等著,四版)仍然认为B染色体不是由正常染色体基数中任何成员重复而来。郑国锠等在蚕豆、黑麦和百合中都发现有B染色体。通过采用染色体分带技术,表明它的出现可能是染色质穿壁运动所引起的染色体断裂的结果,仍然来源于A染色体。早在1975年他就提出了这个观点。最近,郑国锠等在黑麦中得到的照片和数据,又进一步论证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花粉母细胞染色质穿壁运动这一理论研究还具有较普遍的实践指导意义。国外学者将DNA直接注入植物器官获得外源基因转入的结果,并以染色质转移理论作解释。根据郑国锠的观点,他的学生吴伯骥 (现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用人工方法 (简称ACHT人工细胞融合杂交技术),将烟草 (茄科) 和菠菜 (藜科) 两种愈伤组织的细胞混合在一起,结果也出现了细胞融合现象,并首次获得了科间杂种。经过大面积试种,这种科间杂种烟草植株,既能改善烟草的品质,又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项研究在《中国科学》19.91.2 (B辑) 上发表后,引起了国内外生物学界的重视。
郑国锠从事细胞生物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曾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然而,有着追求科学真知炽热之心的他,并没有在重重的困难和严峻的考验面前退缩。20世纪50年代,当他发表了关于百合花粉母细胞染色质穿壁运动具有独到见解的几篇论文之后,有人指责他这种研究是理论脱离实际,他也因此受到了批判。1959年,当他的细胞学研究处于停顿状态时,有幸得到了当时任兰州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的江隆基的支持,要他把花粉母细胞染色质穿壁运动的研究课题继续搞下去。很快,郑国锠的研究课题被列为全校的五个重点科研课题之一,在当时的形势下,这确实是十分难得的。1962年,郑国锠筹建了细胞研究室,有专职科研人员5名,研究生4名,并配备了一台国产电镜和其他一些必要的实验设备。这为当时科研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和后来获得大量科研成果奠定了基础。可是,正当郑国锠的细胞学研究进展顺利,成果即将公布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对他的多次批判,无端的指责,并没有使郑国锠丧失对自己工作的信念和对科学的执著追求。他暗地保存了 “花粉母细胞染色质穿壁运动机理的探讨” 和 “细胞融合的光学与电子显微镜观察及其变异和进化关系的探讨”两篇论文的研究资料。在无法公开进行实验研究的情况下,他仍然秘密地思考、研究和整理资料。直到1973年和1975年他的这两篇论文在《植物学报》上发表后,立即受到国内外同行的极大关注。
从1955~1991年的30多年中,郑国锠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有关花粉母细胞间染色质穿壁运动的起因、机理及其生物学意义的论文30余篇。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曾展出过这项工作的历年成果。“高等植物染色质穿壁机理”等论文1985年获国家教委自然科学进步二等奖。
1978年以后,郑国锠又积极领导细胞生物学研究室开展细胞工程研究,并不断取得新成果。有些已跨入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先进行列。郑国锠和他的同事用禾谷类粮食作物小麦、谷子、玉米,药用植物欧当归、当归以及豆科牧草红豆草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原生质的分离、培养,成功地从小麦甘麦8号、欧当归、红豆草、谷子等植物原生质体培养成了再生植株。
从1975年以来,郑国锠等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有关植物细胞工程方面的论文60余篇。关于植物原生质体培养的成果,1986年获国家教委自然科学进步二等奖。红豆草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的研究1988年获甘肃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最近发表的小麦原生质体培养与植株再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990年获甘肃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努力培养细胞学的专门人才
在兰州大学,郑国锠主讲普通细胞学和生物显微技术两门课程。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于受原苏联李森科遗传学派观点的影响,细胞学的教学不受重视。郑国锠讲授细胞学,可说是特设,在全国各综合大学的生物系中,可能只有兰州大学生物系自50年代以来一直坚持开设这门课程,这对细胞学教学和研究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77年9月,郑国锠参加制订国家长远科学规划。与会专家发现国际上细胞生物学的发展突飞猛进,但我国当时全国的高等院校既无教材又缺师资,因此,这次会议决定先由兰州大学设立细胞生物学研究室,并于1978年初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1977年8月,教育部决定由郑国锠编写《细胞生物学》高等教材和草拟《细胞生物学》教学大纲。同年10月,他编写的教学大纲被审议通过,《细胞生物学》一书也于1980年3月出版。《细胞生物学》是我国自己编著的第一本这门学科的书籍,被列为全国高校试用教材并广泛采用。出版以来已连续重印8次,印数达7.5万册。1988年,该书获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他主编的《生物显微技术》一书,虽经多次印刷,仍供不应求。1987年获甘肃省优秀教材奖。这两种书1993年将出第二版,供读者选用。
1980年,兰州大学生物系在国内首次创建了细胞生物学专业。该专业自成立以来,共招收10届本科生。已毕业6届共132人,还有在校生85人。郑国锠培养的硕士生已毕业28名,博士生已毕业4名,在读的5名。另外还培养了2名朝鲜留学生。郑国锠所带的几名博士生,已分别获中国科学院青年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细胞生物学会青年科学奖金、霍英东青年教学奖金、英国皇家学会奖学金、欧洲共同体奖学金,并分别赴英国、荷兰进修。另有一名硕士生获1988年韩素音奖学金赴美国深造。经他培养的学生,不少人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业务骨干。
简历
1914年3月30日 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市。
1938~1943年 在中央大学师范学院博物系学习,获学士学位,留校任助教。
1944~1947年 在中央大学研究生院学习细胞学,获硕士学位。
1948年 在美国田纳西大学动物昆虫系学习;兼研究助理。
1948~1951年 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学习,任细胞学和细胞遗传学研究助理,并获博士学位。
1951~1952年 任兰州大学植物系教授系主任。
1953~1981年 任兰州大学生物系教授、系主任。
1981~ 任兰州大学生物系教授、名誉系主任。
主要论著
1 Wilson G B,Cheng K C. “Segregation and Reduction in Somatic Tissue”,Ⅱ.The segregation of homologous chromosomes in Trillium species. J Heredity,1949,40: 3—6.
2 Husking C L. Cheng K C. Segregation and Reduction in Somatic Tissue,Ⅳ.Reductional Grouping induced in Allium cepa by low temperature. J Heredity,1950, 41 (1): 13—18.
3 Cheng K C. A Quatitative Analysis of a Type of Reductional mitosis induced in Allium cepa by low Temperature. Ph D Thesis,1950.
4 郑国锠. 百合花粉母细胞中染色质胞间转移及新核形成的过程. 植物学报,1955,4 (3):223—238.
5 郑国锠,王耀芝. 花粉母细胞中染色质穿壁转移现象普遍性与一致性. 植物学报,1956,5 (4): 363—376.
6 郑国锠,聂秀菀,杨庆兰等. 小孢子发生过程中花粉母细胞间染色质穿壁转移现象与机械损伤和固定液作用的关系. 植物学报,1964,12 (4):289—308.
7 郑国锠,聂秀菀,杨庆兰等. 花粉母细胞间染色质穿壁运动机理的探讨. 植物学报,1973,15 (1): 53—63.
8 郑国锠,聂秀菀,杨庆兰等. 细胞融合在物种起源上的作用. 科学通报,1973: 279—282.
9 郑国锠,聂秀菀,杨庆兰等. 细胞融合 (Cytomixis) 的光学与电子显微镜观察及其变异和进化关系的探讨. 植物学报,1975,17 (1): 60—69.
10 郑国锠. 细胞融合与生物进化 (评述). 科学通报,1976,(6):259—264.
11 郑国锠. 细胞工程学在遗传与育种上的应用.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1978 (2): 33—40.
12 郑国锠,聂秀菀,王以秀等. 黑麦 (Secale cereale L.) 花粉母细胞间染色质穿壁转移与染色体数目改变的关系. 植物学报,1980,22 (3): 216—220.
13 郑国锠,杨庆兰,郑永人. 曼陀罗 (Datura stramonium L.) 花粉母细胞染色质穿壁转移的方式与染色体数目改变的关系. 植物学报,1982,24(2): 103—108.
14 张世瑜,郑国锠. 当归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 植物学报,1982, 24(6):512—518.
15 谷祝平,郑国锠. 百合未授粉子房的培养及其胚胎学观察. 植物学报, 1983,25(1):24—28.
16 郑国锠. 从植物的进化看细胞融合与染色体畸变. 进化论选集 (纪念达尔文逝世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编),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3.
17 王耀芝,郑国锠. 春小麦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及细胞融合 (Cytomixis) 的观察. 植物学报,1983,25(2):115—118.
18 张举仁,郑国锠. 天仙子花粉植株形态发生的途径. 实验生物学报,1984, 17 (3): 369—372.
19 王以秀,聂秀菀,郑国锠. 松胞素B对花粉母细胞染色质穿壁的影响. 植物学通报,1984,2 (4): 39—41.
20 聂秀菀,王以秀,郑国锠. 百合花粉母细胞间胞间连丝通道的透射与扫描电镜观察. 植物学报,1984,26 (1): 34—37.
21 郑国锠,聂秀菀,王以秀等. 百合花粉母细胞间细胞融合期间腺苷三磷酸酶活性的细胞化学定位及其与染色质胞间转移的关系. 植物学报,1985,27(1):26—32.
22 王新宇,郑国锠. 蚕豆花粉母细胞间染色质穿壁转移现象与染色体畸变的关系. 植物学报,1985,27 (2): 141—147.
23 郑国锠,聂秀菀,陈尚文. 百合花粉母细胞染色质穿壁前次生胞间连丝形成的研究. 实验生物学报,1987,20 (1): 1—5.
24 Zheng Guochang,Yang Qinglan,Zheng Yongr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ytomixis,Chromosome mutation and karyotype evolution in lily caryologia. 1987,40 (3): 243—259.
25 王崇英,郑国锠. 洋葱雄配子发育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与染色质胞间转移的关系. 植物学报,1987,29 (3): 247—252.
26 张树录,郑国锠. 谷子幼穗培养胚胎发生的组织学研究. 植物学报,1989, 31 (2): 158—160.
27 路铁刚,郑国锠. 红豆草体细胞胚胎发生早期DNA. RNA和蛋白质合成动态变化. 植物学报,1989,31 (10): 757—762.
28 许耀,贾敬芬,郑国锠.TIT-DNA基因在天仙+烟草体细胞杂种培养细胞中导入、表达及再生. 中国科学,1989: B辑488—493.
29 任延国,贾敬芬,李各杨,郑国锠. 小麦幼穗愈伤组织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珠. 科学通报,1989 (9): 693—695.
30 任延国,贾敬芬,郑国锠.Plantlet Regeneration from protoplasts of Millet (setavia italica L.). Chinese J Bot,1990,2 (2): 103—108.
31 路铁刚,王义琛,郑国锠. 玉米花粉胚状体发育过程中DNA、RNA、蛋白质含量及合成动态变化. 遗传学报,1990,27 (6): 449—454.
32 Xu Yan(许耀),Jia Jingfen(贾敬芬),Zheng Guochang(郑国锠). Intera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ereal cells with phenolics-pretreated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Chinese J Bot,1990,2 (2):81—87.
33 郑永人,杨庆兰,于玲,郑国锠. 黑麦及染色体起源的研究. 中国科学, 1990 B辑(7):701—707.
34 吴伯骥,陈毅平,崔亚玉,郑国锠. 人工促使细胞间细胞质和染色质穿壁实现外源遗传物质导入途径的研究. 中国科学,1991 (B辑) (2):145—150.
35 王新宇,聂秀菀,郑国锠. 黑麦小孢子母细胞分离、培养及细胞融合现象的观察. 西北植物学报,1991,11 (4): 261—265.
36 王新宇,聂秀菀,郑国锠. 黑麦小孢子母细胞核基质超微结构研究. 电子显微学报,1991,10 (3): 238—243.
37 王新宇,聂秀菀,郑国锠. 二甲基亚砜对黑麦根尖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影响.西北植物学报,1992,12 (4): 272—276.
38 郑国锠主编. 生物显微技术,第二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9 郑国锠编著. 细胞生物学,第二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相关参考
近代人物中文名:郑国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历史lishixinzhi.com)出生地:湖南郑国人物生平郑国(1919—1983),少将,湖南省石门县人。一九三五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
人物生平早期经历郑国鸿(1777—1841),字雪堂,回族,湖南凤凰县茶田镇人。曾祖父郑智文和祖父郑恂均为朝廷封赠武功将军;父亲郑朝柱,历任贵州守备和镇竿左营游击、贵州上江协副将,伯父郑廷松是镇m千总
历史人物 春秋时期郑国第一美男子公孙阏简介,公孙阏的结局如何
人物简介公孙子都,周朝末年,春秋时期郑国国都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原名公孙阏(è)本姓为姬,与周王同宗,字子都,是郑国的宗族子弟(郑国贵族)。为郑国公族大夫,春秋第一美男,武艺高超,相貌英俊,因此
年龄战国人物本名:公孙阏,姬阏(yān)别称:年龄第一美男子字号:子都所处时期:年龄郑国民族族群:宗族后辈出生地:郑国重要作品:技艺高明容颜漂亮本姓:姬公孙子都人物公孙子都,周代末年,年龄时期郑国人,
子丰(?-?),姬姓,名平,字子丰,是郑穆公的儿子,子罕、子驷的同母兄弟,郑国卿大夫。 前575年,郑国的太子髡顽与子罕前往晋国,对他不加礼遇。太子髡顽又与子丰前去楚国,也对他不加礼遇。前570
驷带(?-前536年),姬姓,驷氏,名带,字子上,谥定,是公孙夏的儿子,郑国的卿。伯有之难前543年七月二十四日,逃亡在外的郑卿伯有秘密潜入,进攻郑国的旧北门,驷带率领国人攻打伯有,两家都召请子产相助
驷带(?-前536年),姬姓,驷氏,名带,字子上,谥定,是公孙夏的儿子,郑国的卿。伯有之难前543年七月二十四日,逃亡在外的郑卿伯有秘密潜入,进攻郑国的旧北门,驷带率领国人攻打伯有,两家都召请子产相助
人物生平名侨(?-前522),字子产,又字子美,郑国贵族,郑国国都(今河南郑州新郑)人,与孔子同时期。他是郑穆公的孙子,公子之孙,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公孙侨、郑子产。又因以父为氏,故又称国侨。他自郑简公时
其实,春秋时期要说到形势最凶险的小国,那无疑就是郑国了。郑国的北面是晋国,南面是楚国。晋国和楚国之间的三次大战,其中两次是因为郑国。郑国在春秋早中期,郑国一开始是谁来就抵抗谁,结果被打得很惨。后来改变
邓析(前545-前501),河南新郑人,郑国大夫,春秋末期思想家,“名辨之学”倡始人。与子产同时,名家学派的先驱人物。他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革新派,他第一个提出反对“礼治”思想。他的主要思想倾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