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相重扬人物简介

Posted 农业

篇首语: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相重扬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相重扬人物简介

·相重扬



相重扬,农学家,农业教育与农业管理专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园艺学会第六、七届理事长。长期从事农业教育、农业外事的管理和领导工作。组织论证并推动了中国农业教育制度的改革; 积极促进中外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海峡两岸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 为做好农技推广工作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对园艺产品产销问题有独到见解,为促进中国园艺学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重扬,1927年12月出生于江苏扬州。父亲相菊潭曾作过中学教师,先后在教育厅任科长、国民党教育部参事等职,后进入国民党政界。相菊潭教育子女一要读书,二要老实做人。相重扬上小学四年级时,日寇入侵,他被迫回到老家乡下,勉强维持学业。初中三年级时,家里设法送他到上海,在法租界入中学学习。珍珠港事件后,日本人进入上海租界,他又被迫辍学回家。此后,相重扬为求学辗转苏北、安徽等地,几经周折,终于到达重庆,才安定下来。这期间,相重扬亲眼目睹了日军的凶狠和残暴,目睹了中国民众在日寇铁蹄下的悲惨遭遇,更加深了他的爱国之情和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痛恨。在重庆,他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因此,学习非常努力。高中没有毕业,便人中央大学农学院学习。抗战胜利后,相重扬深感在战乱年代没能踏踏实实读书,于1946年重新考入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专业学习。金陵大学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当时学校里普遍使用英语。相重扬入学时基础比较薄弱,但他学习非常刻苦。在一位助教的热心帮助下,仅用半年时间便完全适应了学校的生活。在金陵大学学习期间,正值国内解放战争时期。相重扬不仅刻苦学习科学知识,而且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金陵大学地下党成员,他为党的事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1950年,相重扬大学毕业后被留校,在院长办公室任秘书兼助教。1952年随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到南京农林学院(后分为农学院和林学院) 任助教,兼任院党总支委员、农学系党支部书记。1953年调到高教部农林卫生教育司工作,1957年随机构调整,相重扬到农业部高教局工作。1982年以后在农业部历任教育司司长、外事司司长、副部长和机关党委书记等职,并先后担任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二届委员及第三、四、五届副主任和常委,兼任国务院技术职称改革领导小组成员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 (IFAD) 中国董事、中国农业交流协会会长、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会长、中国贸促会农业行业分会会长、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等多种职务。1989年春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农艺师。1991和1996年分别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在从事农业教育、行政管理和领导工作的同时,对园艺产品的生产和运销体制等问题也甚为关注。1989年以来,连任中国园艺学会第六、七届理事长和第八届名誉理事长,为推动中国园艺学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相重扬始终坚持 “做好工作,不与人争”。无论从事具体工作还是担任高级领导职务,他都非常注重深入实际,身体力行。他多年从事农业教育的管理和领导工作,经常下到各个学校,与农业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们交谈,悉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和看法,出差时经常住在学校里,以便有更多的机会与教师们接触。他尊重知识分子,特别是对那些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每到学校,必前去看望、拜访。相重扬勤于学习和钻研。1983年春,相重扬开始主管农业外事工作时已年近六旬。虽然早在金陵大学学习期间已打下较坚实的外语基础,但为了更好地适应外事工作的需要,他又开始自修英语,并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去实践。赴国外考察时,相重扬尽可能收集有关资料,带回来认真研究,并很快 “消化”,把国外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编译成中文,介绍给国内。他热心于学会工作,关注园艺学研究和生产中的热点问题,主张学会工作应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由于他工作作风深入,注重学习和调查研究,因而对所从事的业务领域极为熟悉,并体现于他的领导才能和决策才能中,熟悉他的人亲切地称他是 “专家领导”。相重扬严于律己。他身为农业部高级领导干部,但在工作和生活上从不提特殊要求。每次外出活动,他总是最先到达集合地点,从不让别人等他。他对子女要求也极为严格。1976年,长子相建响应上级号召 “上山下乡”,后考入北京化工学校,毕业后仍坚持学习,于1991年获得硕士学位。次子相宁立志学农,1986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1997年又获得硕士学位。相重扬为人谦逊,待人和蔼,虽身居高职,却从无官架,深受群众钦佩和尊敬。

论证并推动了农业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从大学毕业开始,相重扬即接触农业教育工作,此后在农业

部一直负责农业教育的管理和领导工作,多年来对农业教育事业有着特殊的感情。他经常深入学校,了解实情,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为进行农业教育制度的改革,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在农业高等教育方面,相重扬先后4次参加全国性农业教学计划的制定或修订工作,亲自起草文件,提出一系列教育改革意见,有力地推动了农业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1954年,相重扬参加教育部组织的高等农业院校统一教学计划的制定工作,草拟了 “执行教学计划的几点说明”; 1955年,为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他参与起草了 “关于高等农林院校1956—1957年教学工作中需要采取的若干措施”。这两个文件,使不同农业地区在执行统一教学计划的前提下,能根据本地区的特点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比较合理的选择性。“文化大革命” 以后,高等农业教育处于恢复整顿阶段。1978年,他组织论证并草拟了 “关于高等农林院校学制的意见”,提出高等农林院校学制以四年为宜,不应缩短,这一意见获得认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部科教局就农林院校专业设置问题召开会议。相重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 “高等农业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原则”,指出专业布局要结合地区特点,考虑实际需要,并对专业布局提出六点具体建议。他的建议被会议采纳,下达给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参考。1980年,相重扬主持制定高等农业院校教学计划的若干原则,1981年颁发执行。他的这些工作,使农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他还强调立足国内培养高级农业人才,加强对研究生的组织培养与管理工作。1983年,相重扬代部起草了关于农业院校教育改革的十点意见,对推动高等农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推动农业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同时,相重扬还非常重视农业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问题。为了解决农业中专人才 “下不去、留不住”,农村知识青年又 “上不来” 的矛盾,1984年,他与有关同志共同总结温江农校的办学经验,提出中等农业学校应多种形式办学,举办县校共管,不包分配班的试点工作,探讨培养的人才能 “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的新路子。1989年,进一步研究制定对不包分配班学生的鼓励政策,使这批学生能回到农村发挥作用。为了探讨中等农业教育的改革,相重扬积极支持并参与成立全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活动,提出农民职业教育应由种养业向加工业延伸,由单纯传授技术向与经营管理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由生产向生活应用技术方向开拓,并积极介绍国外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先进经验。他的建议大大扩展了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为科学技术服务于农村经济开创了新的思路。

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全国性的农技推广网络逐步建成,在传播科技知识、推动农业生产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90年代初,在中国农村经济转轨时期,一些地方农技推广工作也应随之被 “推” 向市场,甚至被随意撤并,或改为经济实体,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着 “线断、网破、人散” 的严重局面。相重扬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困境深感焦虑。他全面分析、总结建国以来中国农技推广工作发展里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认为这一时期农技推广工作产生波折的原因在于对农业的基础地位、对农技推广的作用认识不足,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宣传和执法力度不够,缺乏可操作的实施条例。与此同时,他积极介绍国外农技推广方面的先进经验,如国家办农业推广、农民团体办农业推广和企业办农业推广等,强调政府在农技推广工作中的领导作用。他提出,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中,首先要端正认识,即认识到农业是关系到国家安定的基础产业,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是国家重视农业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措施; 其次要增加投入,各级政府应增加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专用资金,乡站所需经常性费用纳入县财政支出; 再有要发展农民技术队伍,理顺乡站管理体制,同时应开拓农技站的服务内容,完善产中服务,开拓产后服务,并逐步向产业化发展,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民、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尽快扭转农技推广工作面临的不利局面,相重扬付出了不懈的努力。1994年,他在参加全国政协第八届第二次会议期间专门递交一份提案,提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稳,现状堪忧,政府应尽快采取措施,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要理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管理体制。这些意见和建议,对加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建设,尽快扭转农技推广面临的不利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促进中外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



相重扬在主管农业外事工作期间,始终积极贯彻中央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在外事活动中,既掌握原则,又不失灵活性,促成了多项中外农业科技合作、人才交流和经贸往来,为中国争取到国际组织的低息贷款和资助,在中国农业对外多边或双边外事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9年,相重扬陪同德国专家考察了国内数所农业院校,并积极介绍北京农业大学 (现中国农业大学) 在极为艰苦条件下的办学业绩,努力促成了北京农业大学与德国霍因海姆大学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当时,国门刚刚开放,一些人对与德国合作存有顾虑,也有些人认为学校条件差,对合作缺乏信心。相重扬热心地予以鼓励,并表示部里将积极创造条件予以支持。他的明确表态,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大家的情绪。此后,相重扬还委托部里有关同志到北京农业大学,与当时分占北京农业大学校园的有关单位进行协调,为项目的实施创造条件。当德方专家看到合作项目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圆满完成后非常满意。1984年,经相重扬和北京农业大学以及德国方面一批有识之士的积极努力,中德双方更大的合作项目 “综合农业发展中心 (CIAD) 项目” 正式确立。这一项目将通过双方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面向华北,着重解决黄淮海地区盐碱地的改良和粮食生产问题,其意义不仅对北京农业大学而且对全国农业生产和农业对外合作都将产生积极影响。此时,相重扬已任农业部副部长,并兼中德农业工作组组长。他对中德合作的CIAD项目继续予以关心和支持,并经常在百忙中抽身到学校,亲临实验室,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他不仅认识参加项目的每一位中方人员,了解他们各自的专业特长,而且用心记住每一位德方专家。他的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和惊人的记忆力,赢得了中方人员的钦佩和赞誉,也给德国专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CIAD合作项目圆满完成。10年间德国无偿提供援助1700万马克,北京农业大学建立了11个国内先进的实验室,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在多种层次的人才培养和人员培训、成果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德国总理科尔访华时高兴地称赞CIAD是中德合作的典范。毛达如校长在回顾CIAD的发展历程时感慨地说,如果没有相重扬同志的积极推动,CIAD这一重大合作项目的实现是难以想象的。

在积极推进官方外交的同时,相重扬积极倡导民间外事往来。他认为,民间外交有一定的灵活性,以民间身份出现,往往可以解决官方不便解决的问题,起到拾遗补阙的作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农业行业分会是半官方性质的民间组织。相重扬在任该会会长期间,充分利用这一特性,积极促成中外交流与合作,使中国农业开始了与当时尚未建交国家韩国、以色列等国的交往。1988年以来,中国贸促会农业行业分会积极牵头组织农业出国展览,又经农业部授权定期组织大型外商来华农业展览,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农业在国际上的影响。

致力于推动海峡两岸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



80年代后期,海峡两岸农业界有识之士开始接触。1989年5月,在有关人士的帮助下,相重扬与台湾农业界专家黄正华先生在广州见面。黄正华先生毕业于中山大学,此次二人见面,感触很深。相重扬提出,大陆和台湾的农业各有所长,应优势互补,利用各种可能的途径,加强合作。黄正华先生非常赞同。二人交流了两岸农业教育、科研和生产概况,沟通了情况,增进了了解。1993—1998年,相重扬3次赴台,会见亲朋好友,并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与农业界有关人士进行广泛接触。在台湾农业界,许多知名人士曾就读于中央大学或金陵大学。相重扬充分利用师生、校友的关系,广泛联络。在交往中,相重扬既坚持原则,又讲求策略。对台方人员,无论是专家、教授,还是普通农民,他都以诚相待; 对于我方不能参加的活动,相重扬便在诙谐、幽默的说笑中予以说明。他根据中央对台工作方针,广交朋友、求同存异、努力推动,积极促成海峡两岸的农业交流与合作。访台期间,他除了利用各种机会与有关人士交流,还非常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回来之后认真研究,并先后发表了 “台湾的农地转移”、“从金融风波看台湾农会”、“台湾农业转型及其走向”、“台湾农产品运销制度” 等多篇文章使大陆方面对台湾农业有了进一步了解。在相重扬等一批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下,海峡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逐步发展。至90年代中期,农业交流已从初期的一般性、综合性介绍到专题性研讨会; 由技术问题到农产品产销方式探讨; 由学者、教授参加到企业家介入; 由讨论、研究开始进入技术合作,进而发展到商贸往来。在人员交流方面由单向发展为双向。交流的内容、范围不断扩大,不仅有教学、研究单位参加,而且有基层同行的接触。在人员方面,从老年、中年扩展到青年的交流。1992年以来,北京农业大学橄榄球队与台湾球队进行了多次友好比赛,进一步增进了两岸青年人的友谊。正是在相重扬等一批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下,海峡两岸农业界在各行业中较早地打开了科技交流与合作的良好局面。

热心于学会工作 推动中国园艺学会的发展



1989年初,已连任三届中国园艺学会理事长的著名园艺学家沈隽教授年事已高。他与相重扬交往颇深,深知相重扬的领导才能和组织才能,并且对园艺产品的产销体制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因此,积极举荐相重扬为其后任理事长候选人。1989年11月,相重扬当选为中国园艺学会第六届理事长。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学会工作也开始面临着新的问题。相重扬认为,学会具有学科和人才的优势,在新形势下,学会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农业经济建设服务。在组织工作方面,他继续坚持学会民主办会的传统,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定期召开的学会工作会议上,对要研究的每一个问题,他都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然后很快理出条理,作出归纳和总结,行成明确的决议,使会后各项工作得以尽快落实。他思维敏捷,条理清楚,概括能力很强。他的发言总是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学术交流方面,相重扬认为,单纯开展学术活动缺乏活力,应结合农业发展需要,开展相应的学术活动,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在促进园艺研究水平提高的同时,推动园艺生产的发展。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学会各专业委员会积极组织实效性学术活动,如结合日光节能温室发展、果树生产合理布局、西瓜种子进口等举办相应的研讨会,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对指导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90年代初,学会西瓜甜瓜专业委员会向有关部门提出 “关于停止进口新红宝、金钟冠龙等西瓜种子的建议”,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农业部立即下达文件,转发了田纪云副总理的批示,对限制西瓜种子进口、理顺市场、促进国内西瓜育种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相重扬积极支持中国园艺学会的对外学术交流。他充分利用担任中国农业交流协会会长的有利条件和他自身的优势,积极促成中国园艺学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1993年,中国园艺学会继1988年举办 “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国际学术讨论会” 之后,又成功地举办了 “园艺作物品种改良国际学术讨论会暨桃国际工作会议”,1995年举办了 “园艺作物采后处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先后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来华交流、参观,大大提高了中国园艺学会的知名度,加强了国内有关单位与国外同行的联系。1994和1998年,相重扬两次率团赴日本,先后参加 “第24届国际园艺大会” 和“日本园艺学会成立75周年纪念大会”,并应邀在大会上作专题报告,会议期间与国际同行进行广泛接触,介绍中国园艺事业发展现状,受到与会者的热切关注。这些活动,对促进中国园艺事业的对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相重扬还非常关心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他积极主张学会要为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他建议 “青年人的会应放手让青年人去办”。1990年以来,中国园艺学会多次举办青年学术讨论会、青年优秀科技论文评选、青年科技奖的评选等活动,大大激发了青年园艺科技工作者的热情,使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已成为不少单位的青年学科带头人。

1997年10月,相重扬连任两届中国园艺学会理事长以后,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有关章程规定,不再继续连任。中国园艺学会真诚地聘请他为名誉理事长,他欣然接受,并一如既往地关心着学会的工作。目前,他仍担任中国农业交流协会会长、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会长、中国农学会副会长、农业部农业教育司督学等职务,虽已年逾七旬,却仍然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参与多种社会活动,为繁荣中国的农业事业继续作出贡献。

(李亚新)

简 历



1927年12月 出生于江苏扬州。

1950年 毕业于金陵大学农艺系。

1950—1953年 金陵大学农学院、南京农学院任助教。

1953—1957年 中央高教部农林卫生教育司干部。

1957—1979年 农业部宣教局、科教局干部。

1979—1983年 农牧渔业部教育局副处长、处长、司长。

1983—1984年 农牧渔业部外事司司长。

1984—1989年 农牧渔业部、农业部副部长。

1985—1991年 农业部机关党委书记。

1993—1998年 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主 要 论 著



1 相重扬.总结经验,推进改革. 中等农业教育.1989 (4): 7~13

2 相重扬.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探讨.中等农业教育.1993 (4): 16~19

3 相重扬.丹麦的绿色证书制度.中等农业教育.1990 (4): 41~43

4 相重扬.联邦德国的农业职业证书制度. 中等农业教育.1991 (1):48~51

5 相重扬.加强农业推广工作的几个问题.农业部农业政策研究会主编.中国农业问题研究.第4集.146~152

6 相重扬.国外农业推广的几个问题.聂闯等主编.国外农业推广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 40~50

7 相重扬.搞好乡站建设.健全推广体系.中国农技推广.1996 (5): 6~8

8 相重扬.关于创汇农业的几点思考.农业部农业政策研究会主编.中国农业问题研究.第3集.北京: 农业出版社,321~325

9 相重扬.台湾的农地转移.世界农业.1998 (2): 12~14

10 相重扬. 台湾农业与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农业部农业政策研究会主编.中国农业问题研究.第3集.北京: 农业出版社,505~510

11 相重扬. 台湾农产品运销制度.世界农业.1995 (12): 6~8

12 相重扬.台湾农业转型及其走向.中国农村观察.1995(3):57~59

13 相重扬.依靠科技,迎接挑战.中国果树.1999(1):3~6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廷扬个人资料,王廷扬个人资料

  王廷扬个人资料  王廷扬(1866—1937),字孚川,金华蒲塘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士,任工部屯田司主事,江苏、广东知县加同知衔。曾襄办龙州边防,历任留日学生监督、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监督

历史人物 孙扬个人资料,孙扬个人资料

  外文名:SunYang  别名:大白、孙萌萌、大白杨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杭州市  出生日期:1991年12月1日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研究生  身高:198cm  体重:

历史人物 春秋战国人物王子扬简介

春秋战国人物中文名:王子扬国籍:中民族:汉出生地:江苏省镇江市出生日期:1967职业:艺术家结业院校:南京艺术学院信奉:无重要造诣:国度一级美术师王子扬1、王子扬师长教师(英文名STEVEN.YANG

历史人物 春秋战国人物姬扬简介

春秋战国人物中文名:姬扬外文名:姬扬身份:《九州》系列小说人物被称为:“屠龙者”姬扬姬扬之死(历史lishixinzhi.com)然则当白清羽代表的帝党在与宗祠党的妥协失利以后,姬扬作为白清羽的死忠,

历史人物 春秋战国人物解扬简介

年龄战国人物中文名:解扬国籍:年龄时晋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晋国霍邑(今山西霍州)职业:晋国医生重要造诣:“解扬守义”故事解扬人物平生楚国攻击宋国睢阳,宋向晋国求救。晋派医生解扬去宋国转达敕令,说晋军曾

历史人物 清代画家徐扬简介

清朝人物中文名:徐扬字号:字云亭出生地:江苏苏州职业:画家(历史lishixinzhi.com)(历史lishixinzhi.com)徐扬人物徐扬(生卒年不详)江苏苏州人,清代画家。字云亭。家住阊门内

历史人物 近代人物李随扬简介

近代人物中文名:李随扬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郑州博爱街(历史lishixinzhi.com)出生日期:1890去世日期:1966清光绪三十六年(1900年)入郑州中学堂肄业,同年转河南高等学堂文

历史人物 近代人物游好扬简介

近代人物中文名:游好扬国籍:中国出生地:江西省赣县出生日期:1916年逝世日期:1991年职业:军人信仰:共产主义游好扬(1916年—1991年),江西省赣县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军部警卫排副

历史人物 云南回民起义军女首领杜凤扬简介

清朝人物中文名:杜凤扬国籍:中国民族:回族出生地:云南职业:云南回民起义军女首领主要成就:反抗满的清暴政时期:清朝杜凤扬人物杜凤扬传(历史lishixinzhi.com)罗尔纲杜凤扬,杜文秀长女,童年

扬振宁简介

一、生平简介杨振宁(ChenNingYang1922~)美籍华人,理论物理学家,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含合肥市)。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在吴大猷指导下完成学士论文,1942年毕业后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