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冯克嘉人物简介
Posted 天文学
篇首语:宁可身骨苦,不叫面皮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冯克嘉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冯克嘉人物简介
·冯克嘉
冯克嘉,天文学家、天文教育家。创建北京师范大学天文学系,担任系主任长达25年,将该系建设成为我国天文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
冯克嘉,1923年8月23日生于绥远省归绥市 (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新城西街柴火铺巷1号的一个医生家庭。父亲冯振玺,祖籍四川龙安 (今四川省平武县),汉族,1914年毕业于北京陆军医学堂,因在归绥市行医,便在那里安家。母亲安淑祺,知书达理,善教子女,两人育有7个子女。
早年教育
冯克嘉及其6个兄弟姐妹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父母都认为要使孩子们将来能独立地走向社会,没有好的教育是办不到的;孩子们走向社会应当学实学,不仅有助于安身立命,而且也对社会有些用处; 不希望孩子们将来走仕途之路,就当时的社会而言,那是一条有危险的棘途。父母为他们安排了学前教育,家里请了一位姓郑的私塾先生,上小学前冯克嘉曾读两年私塾,7岁入归绥师范附属小学,有一位名叫郭际虞的老师对他深有影响。郭老师多才多艺,字写得漂亮,并能弹奏多种乐器,还经常带学生郊游,与大自然接触,激发了幼年冯克嘉对知识的渴求。有意思的是郭老师也告诉孩子们好好读书,但将来不要去做官。
1936年冯克嘉小学毕业后,因居住在北京的伯父冯振华膝下无子,他便被过继给伯父抚养。养父当时在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供职,任校长办公室文书,与许多教授有交往,其中有些是留学回国的学者。工作环境和与人的交往,促使养父决心要把冯克嘉培养成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学者。冯克嘉中学生活在北京市立第三中学度过,这个时期,养父常有意带他去师大一些教授家串门,体验书卷之风,树立追求上进的人生目标。在三中学习期间,教授自然地理的张泽潭老师对他颇有影响。张老师介绍的太阳系空间充满神秘、浩渺的太空,使少年冯克嘉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40年冯克嘉高中毕业后,恰遇养父失业在家,考虑到家计较紧,冯克嘉选择了上职业学校,目的是想早日谋生,减轻家庭负担。为此,冯克嘉考取了华北观象台技术学校,接受了气象观测职业培训。就养父的工作经历与能力而言,在当时谋一职务并不困难,何况他还有良好的日语水平。但自从北京沦陷以后,养父就不愿为日伪政权做事,宁愿赋闲在家。当时养父虽然支持冯克嘉考取技校,但总是说将来有机会还是要考取大学。在观象技校王应伟 (法维) 对他影响很大。王应伟宇硕辅,曾留学日本东京物理学校数学科。王应伟在华北观象台技术学校任教期间,不仅讲授地球物理学,还教授普通天文学,其中太阳辐射对地球气象的巨大影响给冯克嘉留下了深刻印象。博学的老师激发了冯克嘉学习天文学的热情,技校毕业后,冯克嘉便留校从事气象观测工作。当时观象台允许工作人员报考大学,于是冯克嘉于1943年7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学习。
从一名气象预报员走上天文教育岗位
1948年冯克嘉大学毕业后,经华北观象台原来同事的推荐,在北京气象台从事天气预报员的工作。1949年3月北京解放,北京气象台归为部队管理,气象台的多数工作人员都参军入伍,因此,冯克嘉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航空处的天气预报员,从事西郊及北京市的天气预报工作。当时从解放区来了一批气象兵,在北京西郊进行培训,冯克嘉除了从事天气预报工作外,还为这批新战士讲授气象观测、天文学、天体测量基本知识。这是他从事天文学教学的最初尝试。冯克嘉为了给战士们上好课,每次课前均做了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 他的教学受到战士们的欢迎和军区首长的赞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师范大学进行了院系调整,原属教会的辅仁大学合并到北京师范大学。这两所大学都曾开设过天文学选修课。合并后天文学教学队伍得到充实和加强,成为物理学系一个专门教研室。这个教研室不但负责物理学系天文学选修课的教学工作,还为地理学系的学生开设天文学选修课。当时开设天文学课的有祁开智、刘世楷、冯钟泰等教授。祁开智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33年在美国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后回国,对天体力学深有研究。1950年任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主任。为进一步加强天文学教研室,祁开智向冯克嘉发出加盟北京师范大学天文学教学的聘书。于是冯克嘉由北京气象台返回母校任教,曾先后为祁开智、苏士文、刘世楷等教授担任助教,辅导学生并带学生做普通天文学实验; 同时还为物理学系和地理学系开设气象学选修课。这期间的工作为他积累了天文学课程的教学经验。祁开智十分关心对冯克嘉的培养,有一次,祁开智在东安市场旧书肆上看到一套美国现代天文学家罗素等人的天文学原著,就买来送给冯克嘉,让他自学。罗素是现代解释恒星演化的赫罗图的创始人之一、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那时能读到罗素等人的原著,便可获取许多现代天文学信息。冯克嘉通晓英文,但他更擅长日文。他从书肆买来罗素等人著作的日文本,对照祁开智赠送的罗素等人的原著,既提高了外语水平,又增长了天文学修养。此后,冯克嘉独立开设了普通天文学课。1954年晋升为天文学讲师,同年加入了九三学社。当时学校中许多著名学者,包括祁开智教授都是九三学社成员。加入了该组织,增加了他与这些学者的交流,关于加强专业建设问题成为他们谈论的主题。在冯克嘉回忆这段历史的时候,他对引导他走上天文学教学岗位的各位老师充满了感激之情。
1956年11月冯克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8年担任物理学系系主任的金永龄提出 “科学研究是提高大学水平的生命线”,一改原有的教育观念和既有的教育体制,激发了年轻教师和大学生的高度热情。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成立了多个科学研究室,其中第三研究室就是天文学科研室,冯克嘉是该教研室主要负责人,他带领物理学系部分在读本科生热情地投身到天文台和天文实验室的创建工作之中。由于冯克嘉工作出色,他被特邀出席1959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群英会; 1960年2月,他又被评为北京市文教战线先进工作者,并以正式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北京市文教战线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代表大会。天文台的建成和天文实验室的建立,导致1960年2月北京师范大学天文学系的正式建立,冯克嘉出任首任系主任。鉴于冯克嘉在建系工作中所作的贡献,1960年3月被晋升为副教授。1962年8月冯克嘉当选为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 1973~1982年曾任 《天文学报》 编委; 1977年当选北京天文学会副理事长; 1979年任 《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 卷编委; 1980年4月加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 1982年成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46委员会的中国代表; 1983年晋升为教授,同年当选为北京天文学会理事长;1990年5月离休; 1992年10月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创建北京师范大学天文学系
北京师范大学是一所有着天文学教学传统的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北平师范大学和辅仁大学都设有天文学选修课。北平师范大学在物理学系、地理学系均开设天文学选修课,任课教师有冯钟泰、祁开智等教授; 辅仁大学讲授天文学课程的教师有曾在中央观象台 (今北京古观象台) 工作过的刘世楷教授。祁开智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学习过天文学,了解美国许多大学都设有天文学系。1952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采取照搬前苏联的做法。当时前苏联在中学开设天文学课程,所以,前苏联的师范院校有的也设有天文学系。国内在这一形势下,陆续翻译出版了许多前苏联天文学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作为全国师范院校的“领头羊”,也开始酝酿建立天文学系。祁开智在担任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系主任时,很想在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一个天文台。为此,他向校领导申请从德国蔡司光学仪器公司购置了一部天文折射望远镜。就当时的条件看,北京师范大学有多年普通天文学课程教学的经验,有一批天文学教学人才,但是建立天文学系的条件还不成熟。首先,缺乏天文台和相应的天文学实验室; 第二,因为天文学专业人才匮乏,不具备分专业的条件。1957年在反浪费的展览中,那部口径130mm天文折射望远镜成为展览会上令人注目的展品,价值4万元人民币的设备没有派上用场,在当时也是一笔不小的浪费。
1958年,“大跃进” 在全国兴起,由于当时的口号是要改变我国 “一穷二白” 面貌,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愿,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干劲空前高涨。北京师范大学也和社会各行各业一样,出现不计报酬、苦干实干的热烈场面。新颁布的教育方针将教育纳入政治运动,要求学生下厂下乡作劳动者,打乱了学校原有的教学秩序。当时物理学系系主任金永龄提出 “科研是生命线” 的口号,一改过去的教研室为科研室。天文学科研室在冯克嘉领导下,分成几个工作组,日以继夜地投入工作。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要给那部天文望远镜找个 “家”。在校基建处和综合机械厂的协助下,一座崭新的天文台在物理楼顶平台矗立起来了。当那部被视为浪费的望远镜在天文台运转起来后,大家又投入到夜不成寐的观测当中。有了天文台,冯克嘉带领大家建成了配套的暗室和底片冲洗实验室。有了天文观测实践,冯克嘉领导大家编写天文学实习教材,同时又以前苏联天文学教材为参考,结合我国国情及日常天文观测的体会,编写出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制天文学教材,这两本教材于1959年编写完毕并在校内印刷成讲义。
1958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极大地震动了我国天文学界。1958年又适逢太阳活动丰年,冯克嘉便在天文学科研室组建了人造地球卫星、太阳射电望远镜研制组、太阳分光观测台 (太阳塔) 研制组。1959年年底,太阳塔拍摄了太阳光谱,3cm波段射电望远镜安装调试完成,接收到了太阳的射电信号,这样北京师范大学天文台成为拥有光学观测、分光观测和射电观测等较齐全的小型综合天文台。与此同时,北京师范大学天文台开展的天体摄影、人造地球卫星目视及无线电观测、太阳黑子与太阳光谱观测也取得成功,并建成了光学冷加工车间。这样,冯克嘉领导的天文学科研室不仅成为天文学实践的基地,而且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为创立北京师范大学天文学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在天文学科研室工作的学生们也在完成上述任务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成为后来新建的天文学系教学与科研的主力。鉴于冯克嘉出色工作,他获得了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1960年2月经高教部批准,北京师范大学天文学系正式成立,同年9月招收了第一届本科生和研究生,冯克嘉荣任首届系主任,他担任这一职务一直到1985年。他在卸任时说: “系主任这一职务,应该让精力充沛、有能力的年轻人来担任,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北京师范大学天文学系的活力,也才能为我国的天文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建设天文教育重要基地
冯克嘉作为天文教育家,在创建北京师范大学天文学系过程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北京师范大学天文学系创建人,为我国天文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冯克嘉为人谦虚,教育思想朴实。他认为建系要有 “三才(材)”,这就是人才、器材、教材。在他的领导下,北京师范大学天文学系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他先后把在天文学科研室成长起来、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送到南京大学天文学系、北京天文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学习进修,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 另一方面,他还陆续引进兄弟院校的教师加盟天文学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又分别把他们派送到国外学习交流,建立国际学术交往。冯克嘉十分强调科研在提高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求教师编写适合天文学各专业的教材。现在,当年在天文学科研室成长起来的教师中,有许多人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天文学家。在他担任系主任的20多年里,共有12届大学毕业生,为我国天文事业输送了新生力量,使北京师范大学天文学系成为我国天文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
在教材建设上,冯克嘉也是身体力行。他考虑到日地空间物理是与天文学密切相关的学科,国外天文学系有这门选修课的设置,主动承担了这项调研任务。在比较该领域国外教材与专著后,他认为日本东京大学宇宙航行研究所大林辰藏教授所著 《宇宙空间物理学》是一本比较合适的教学参考专著。此书1976年由日本裳华房出版,既有定性叙述,又有定量解释,同时对太阳风和行星际空间、太阳耀斑及抛射粒子、地球磁层的边界范围、辐射带、磁层大气及磁层内波动都有较全面的涉及。冯克嘉在征得日方出版商同意后,将该书翻译成中文。此书1984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国内有关日地空间物理的第一本译著。冯克嘉离休后,在家仍笔耕不止,与同事合作于1993年出版了《中国业余天文学家手册》 一书; 此外,冯克嘉还有其他专著和多篇论文发表。
简历
1923年8月23日 (农历7月12日) 出生于绥远省归绥市 (现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1940年7月 北京市立第三中学高中毕业,考入华北观象台技术学校学习,毕业后在该台从事观测技术工作。
1943年7月 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学习,1948年7月毕业后,在北京气象台作天气预报员。
1949年3月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般空处作天气预报工作。
1950年9月 转业到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任助教。1955年获得讲师职称。
1959年10月 以先进工作者名义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全国群英会。
1960年2月 以先进工作者的名义出席北京市文教战线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代表大会。
1960年2月~1985年10月 任北京师范大学天文学系首任系主任。
1960年3月 被评为副教授。
1962年8月~1986年12月 被选为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
1979年1月 任 《中国大百科全书》 天文学学科分编委委员。
1980年4月 加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IAU),为第46 (天文教学) 委员会及第10 (太阳活动) 委员会成员至1995年。
1982年5月 经张钰哲先生推荐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46委员会中国代表至1988年8月。
1982年5月~1984年10月 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亚洲太平洋地区天文会议科学组织委员会组织委员。
1983年 获得教授职称。
1983~1987年 任北京天文学会理事长。
1990年5月 离休。
1990年12月 国家教委授予从事高校科技工作40年成绩显著奖。
1992年10月 中国科协授予从事天文工作40年成绩显著奖。
1992年10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论著
1 [日] 大林辰藏著. 冯克嘉译. 日地空间物理.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2 冯克嘉,都祖尧,堵锦生. 日汉天文学词汇.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5
3 朱光华,冯克嘉,彭望琭. 普通天文学 (地学用).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4 冯克嘉,杜升云,堵锦生. 中国业余天文学家手册.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 Feng Kejia. (1981).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Department of Astronomy in th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Commission 46-Teaching of Astronomy. Newsletter
6 Feng Kejia. (1982). Report on Astronomy Education in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IAUCommission 46 Reports
7 Feng Kejia. (1984). The Present State of Astronomical Education in China. Department of Astronom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China. Supplement to Proceedings of Third Asian-Pacific Region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September 30-October6,1984,Kyoto,Japan. 18~22
8 Feng Kejia. (1990). The Teaching of Astronomy in China. IAU Colloquium 105,July 1988:The Teaching of Astronomy. Jay M,Pasachoff and John R Per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3~25
9 Feng Kejia. (1988). The Catalogue of the Chinese Astronomical Material. IAU Commission 46 Press
相关参考
申屠嘉申屠嘉出生秦末汉初的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早年跟随刘邦起义,南征北战,打过项羽、攻过黥布,功勋卓越不言而喻。申屠嘉因战功显赫被誉为汉朝开国功臣之一,身居高位、位极人臣。申屠嘉简介>申屠嘉(
历史人物 仓央嘉措的主要事迹 仓央嘉措的人物生平 仓央嘉措的人物简介
本名:仓央嘉措 别称:六世达赖喇嘛、罗桑仁钦仓央嘉措 所处时代:中国清朝 民族族群:门巴族 出生地:藏南宇松地区邬坚岭 出生时间:1683年www.cha138.com 去世时间:17
申屠嘉罚邓通申屠嘉以武士的身份加入刘邦起义,担任过淮阳郡守、丞相、御史大夫等职,出将入相,文武皆能。申屠嘉为人耿直清廉,最看不惯仗势欺人之人,就算他是汉文帝的宠臣邓通,申屠嘉也一样惩罚。申屠嘉罚邓通>
仓央嘉措个人简介,本站网小编整理,欢迎阅读! 仓央嘉措(藏文:ཚངས་དབྱངས་རྒྱ་མཚོ།;Tshangs-dbyangs-rgya-mtsho1683.03.01-1706.1
仓央嘉措简介中介绍仓央嘉措于康熙二十二年的时候出生于西藏南部地区的一个农奴家庭之中,约死于1706年。仓央嘉措是门巴族,他的父亲叫做扎西丹增,母亲叫做次旺拉姆,他的家族世世代代信奉宁玛派佛教。虽然他的
仓央嘉措简介中介绍仓央嘉措于康熙二十二年的时候出生于西藏南部地区的一个农奴家庭之中,约死于1706年。仓央嘉措是门巴族,他的父亲叫做扎西丹增,母亲叫做次旺拉姆,他的家族世世代代信奉宁玛派佛教。虽然他的
历史人物 乾隆第四女和硕和嘉公主简介 和硕和嘉公主的生母是谁 和硕和嘉公主的丈夫是谁
本名:和硕和嘉公主 所处时代:清朝 出生时间:1745 去世时间:1767 父:乾隆www.cha138.com 母:纯惠皇贵妃苏佳氏 丈夫:福隆安 和硕和嘉公主——乾隆与纯惠皇贵妃
本名:李雪 本籍:大陆 英文名:Kuanaslater 出生地:英国 身高:170cm 体重:40kg 血型:O型 乐嘉老婆李雪资料 星座:双子座 学历:哈佛大学英文系
汉朝人物中文名:申屠嘉国籍:中国(汉朝)民族:汉族出生地:梁郡(今河南省商丘市)出生日期:?死日期:前155职业:宰相重要造诣:汉朝开国功臣,出将入相册封:故安侯申屠嘉人物平生晚期阅历申屠嘉是梁地人。
梁汝嘉个人资料 梁汝嘉(1096—1153),字仲谟,丽水人。以外祖父宰相何执中故入仕,调中山府司议曹事。宋建炎初(1127),知常州武进县,时金兵入侵,众官骇散,独汝嘉浚筑防守,是以升任常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