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张钰哲人物简介

Posted 小行星

篇首语:知识比金钱宝贵,比刀剑锋利,比枪炮威力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张钰哲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张钰哲人物简介

·张钰哲



张钰哲,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天文学主要奠基人。在美国发现第1125号小行星,命名为 “中华”。为全国各天文台、站的建设不遗余力,做出重要贡献。亲手创建我国小行星和彗星的观测、研究工作。在天体力学研究中奠定了我国轨道计算和人造卫星轨道研究的基础,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将该台发现的第2051号小行星命名为 “张”,以示对张钰哲的敬重和表彰。

张钰哲,1902年2月16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的一个职员家庭。他两岁丧父,弟兄四人及两个姊妹随寡母清贫度日。至入学年龄时,靠免费进入福州市的明伦小学。他自幼学习努力,在小学时读了很多古书,奠定了良好的古文学基础。1910年5月,恰逢著名的哈雷彗星出现,年仅8岁的张钰哲看到了拖着长长彗尾的明亮的彗星,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小学毕业后,随他二哥到了北京,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中读书。他天资聪颖,学习勤奋刻苦,各门功课都成绩优异,英语成绩尤为突出。1919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该校,接着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学堂高等科,这是留美预备学校,不收学费,毕业后可被选送出国留学,入学竞争非常激烈。1923年,张钰哲毕业于清华学堂,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开始了他称之为 “异邦羁旅,裘葛六更” 的留学生活。起先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建筑系,随后转到最合自己志趣的芝加哥大学天文系读书。1926年毕业,成绩优秀,被派往叶凯士天文台研读深造。1927年获硕士学位,硕士论文是以中星仪进行的纬度测定工作。随后继续在该台从事小行星、彗星的观测研究和双星研究,同时攻读博士学位。1929年,以关于双星轨道极轴指向在空间的分布的研究论文获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叶凯士天文台,1928年11月22日夜晚,张钰哲观测发现了一颗新小行星,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发现的小行星,国际编号为第1125号。按照发现者拥有命名权的国际规定,时年26岁的青年天文学者张钰哲,身居异邦,心怀祖国,把这颗星定名为 “中华”。

科技学应家国需,异邦负笈跨舟车。

漫言弧矢标英志,久缺晨昏奉起居。

乳育勋劳齐载覆,春晖寸草总难如。

喜把竹书传好语,明年渡海俱琴书。

这是张钰哲在1928年 “留美学业将毕,寄诗呈母” 的诗作。一颗 “中华” 星,一首七律诗,充分表达了这位青年学子对祖国母亲和生身母亲的眷爱之心,赤子之情。

1929年秋,张钰哲返回祖国。在归国途中,他专门去参观考察了美国的洛威尔天文台,立克天文台,威尔逊山天文台和加拿大的维多利亚天文台,以期作为国内创建天文台的参考借鉴。回国以后,应聘为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讲授天文学、理论力学、天体物理学和天体力学等课程; 同时被聘担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抗战时期,他举家随校内迁到重庆。1941年初,张钰哲受聘担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只身从重庆到昆明 (从南京迁来的研究所) 任职,研究设备简陋,生活条件艰苦。在那样情况下,他仍以一台破旧的台式计算机坚持研究工作。他当时在家书中写着: “圣战方殷,敢耽室家之乐? 步天有责,难辞蛮瘴之行。……”。热爱事业之忱,溢于字里行间。

1941年9月21日,在我国甘肃境内可见日全食,这是观测研究太阳的极好机会。作为天文研究所所长的张钰哲,决心排除万难,进行这数千里之外的远征观测。当时经费拮据,仪器缺乏。他千方百计募集款项,因陋就简地向各方借用仪器,于1941年6月底率领一支11人组成的观测队从昆明出发,穿越云贵高原,由娄山关入川,跨嘉陵江,过剑门关经栈道出川,再翻越秦岭,经天水而奔赴甘肃临洮。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艰难险阻,沿途及到达临洮以后,均受到日本侵略军飞机多次侵扰。日食发生的那天,天气晴朗,观测获得了圆满成功。对日冕总亮度的测定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进行了日冕的多色照相,并拍摄了日全食过程的彩色电影。随后,张钰哲专门写了题为 “在日本轰炸机阴影下的中国日食观测” 的论文,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表达了这位爱国、正直的科学家的心声。张钰哲自幼丧父,事母至孝,就在日食观测期间,老母不幸病逝。在那样兵荒马乱的年代,毅然进行如此长途远征的观测而又取得成功,是十分难得的。

抗战胜利后,张钰哲再度赴美考查。1946年在叶凯士天文台观测发现了一颗新变星; 同时使用麦唐纳天文台口径2m的大型望远镜进行分光双星的光谱观测。同年底在美国天文学会年会上宣读了论文 “一颗新的食变星的速度曲线”,随后发表在美国《天体物理学报》上。他对于食双星光谱观测和研究的论文也发表在该杂志上。

1948年3月,张钰哲回国。当年年底,中央研究院所有机构撤往中国台湾,张钰哲毅然留下,把天文图书资料和仪器保存下来,迎接祖国的春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钰哲被任命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先后当选为中国天文学会第一至第四届理事长,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院士); 并先后当选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等职务。他肩负着发展中国天文事业的重任,而又同时孜孜不倦地从事天文科学研究。他积极参与制定天文科学远景规划,筹建北京天文台,从紫金山天文台向全国各天文台站输送大批骨干力量。他亲手创建小行星、彗星的观测研究工作,奠定了我国天体力学轨道计算研究和人造卫星轨道研究工作基础;领导紫金山天文台开拓了太阳物理、恒星物理、天文年历编算、天文仪器研制、射电天文、空间天文等分支学科。直至80高龄,仍然跋涉青海,远渡重洋,为发展天文科学而辛劳奉献。

在新中国的阳光沐浴下,和其他许多科学一样,天文科学有了一个良好的、安定的研究环境。张钰哲在努力推展全国天文工作的同时,夜以继日地潜心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工作。

创建小行星、彗星观测研究工作



小行星、彗星是太阳系特殊天体。对这类天体的观测研究,能够提供揭示天体物质运动规律和太阳系起源演化问题的重要线索,丰富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特别是一些近地小行星更有探索研究和开发利用的广阔前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紫金山天文台的60cm反光望远镜因抗战期间辗转迁徙而受到破坏,一架较小的20cm折光望远镜勉强修复,堪可使用。在条件匮乏的情况下,张钰哲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从1949年12月起,毅然创立了小行星、彗星的照相定位观测工作。他亲自带头观测,建立暗室设备,带领年轻人一起工作。当时紫金山天文台连最基本的坐标量度仪也没有,张钰哲就每隔一定时期,自己带着一大叠玻璃底片到上海的物理所去测量。首批观测成果在1953年创刊的第一卷第一期天文学报上正式发表。到1954年,张钰哲又指导年轻人一起开展了小行星摄动计算、轨道改进方面的天体力学轨道计算研究工作。观测使用的仪器由20cm折光望远镜 (实际观测用的是附在该仪器上的15cm折光照相镜筒),到60cm反光望远镜,最后转到最为有效的40cm双筒望远镜。1955年1月20日,张钰哲和他的年轻助手一起,首次在国内发现了临时命名为紫金一号的新小行星。张钰哲创建并亲身参加的这项工作,直到他逝世以后,持续40多年没有间断。共拍摄小行星、彗星底片近9000张,获得了近万次精确位置,发现了获国际永久编号的新小行星140余颗,新彗星4颗,新天体的轨道和观测精度居于国际先进水平。这项工作,曾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人造卫星工作



1957年初,张钰哲以科学家的远见卓识,在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发射人造卫星的情况下,应用天体力学基础理论和小行星轨道研究方法,在国内创先开展了关于人造卫星围绕地球运动的轨道研究。他带领研究助手一起,导出了在扁球形地球引力场下高斯形式的卫星轨道根数摄动方程。以小偏心率展开,求得运动方程的近似分析解,得出在地球扁率摄动下,卫星轨道半长径、偏心率和轨道倾角作周期变化,而轨道平面升交点将沿地球赤道面缓缓移动的重要结论。他们还进一步探研了大气阻力摄动,在给定的大气模型下,以偏近点角作时间变量,经推导变换,引入含虚变量的贝塞尔函数,得出了人造卫星受大气阻力运动方程的分析解,给出卫星轨道缩小直至陨落的变化规律。这项重要研究于1957年上半年完成,当即写成 “人造卫星的轨道问题”专题论文,年底在《天文学报》上发表问世。这项研究的理论在前苏联发射的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实际运动中得到了验证。当时世界上关于人造卫星轨道研究的文章屈指可数,张钰哲的这项研究受到普遍重视,在国内尤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用价值,指导了我国初期人造卫星的观测和预报工作,奠定了我国人造卫星轨道研究工作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初期,张钰哲又领导开展了月球火箭轨道研究,发表了论文 “定点击中与航测月球的火箭轨道”。1965年,他率领紫金山天文台有关科研人员进行了我国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轨道设计方案与测轨方案的论证工作。他满怀激情地参加论证会议,亲自做了大量计算分析,阐述指导性的学术意见。他的关于天体力学理论和小行星轨道计算研究的精深的学识和经验,在我国人造卫星的轨道工作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贡献。

光电测光工作的建立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开展小行星位置和运动的观测研究的时候,张钰哲就曾不断考虑同时开展关于小行星测光的物理观测工作。他亲自组织安排仪器研制和参加试验观测,经几年努力,直到1958年初步建立起来。这年冬天,在他主持下,在紫金山天文台的60cm望远镜上测出了堪与国外2m望远镜结果相媲美的完整的光变曲线。他以极大的热情和年轻人一起通宵达旦地观测,并亲自处理资料,分析研究。这项工作持续多年,得到了数十颗小行星完整的变光曲线。张钰哲等人在60年代初期发表的 “小行星光电测光” 的系列论文,被国外同行誉之为经典性文章。小行星的形状多不规则,其亮度随着面向地球的反射日光的面积大小而改变,而其亮度变化周期则反映了该小行星本身的自转周期。张钰哲的工作开辟了我国小行星物理观测领域,测定了许多小行星的自转周期,并探研了某些小行星的自转轴指向,为行星科学提供了珍贵资料。与此同时,由于技术设备的建立,也为紫金山天文台开展变星光电测光工作奠定了基础。

天文学多方面的研究贡献



在1978年8月1日出版的第4420期国际小行星通报中,宣布给正式编号的第2051号小行星命名为 “张” (2051Chang)。通报中说: “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这颗小行星的命名,是为了表示对张钰哲的敬意,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文学领导人之一,紫金山天文台台长,长期积极从事小行星、彗星的观测和轨道计算,他还测定了小行星的自转周期,进行过分光双星工作。……”。

张钰哲在天文学中的贡献是多学科多方面的。他多年致力于小行星观测和轨道研究,是天体力学专家,但他硕士论文是关于纬度测定的实用天文学工作,他的博士论文则是研究双星轨道面极轴指向的恒星物理工作。他1946年再度访美时用2m望远镜进行的是处于前沿的分光双星的光谱观测研究,当时在美国发表的论文 “大熊座W型交食双星的光谱观测” 被国际权威学者O.Struve在 《恒星演化》 一书中长篇地图文引用,给以高度评价。他在1941年接任天文研究所所长不久首次进行的重大工作,是率队观测甘肃的日全食,在国际上发表了著名论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致力于小行星观测研究的同时,应国内航海、航空等部门的要求,他曾积极指导并参加了天文年历试算的历书天文工作。他与人合作发表过 《光学的研究》,自己研磨过光学镜面,还曾亲自进行紫金山天文台60cm反光镜面的镀银工作,所有镀银的座架设备则自行设计,自己画图,再投交制作。1977年,张钰哲以75岁高龄,研究发表了论文 “哈雷彗星轨道演变的趋势和它的古代历史”。这项研究考虑九大行星摄动,上溯计算了哈雷彗星3000多年的运动轨道,对中国历史上早期哈雷彗星纪录作了分析考证,提供了几个有关年代学问题的解决线索,颇受到史学界的重视。张钰哲多年的研究工作,深入到了天体力学、行星科学、太阳物理、恒星物理、历书天文、实用天文、天文仪器、天文学史等天文学众多的分支学科。他一生共发表了100余篇学术论文和近10本专著、译作。

在潜心于研究工作的同时,作为中国天文界领导人,张钰哲对于创新建设全国各天文台、站不遗余力。早在1929年留美归国前夕,他就曾专程访问考察了北美的一些著名天文台,为建设自己国内的天文台做资料和知识积累。终其一生,他一直在想着建设天文台站,发展观测基地。可以说,我国国内几乎所有台站都有过他的足迹和倾注的精力,甚至直到1980年,张钰哲仍以78岁高龄,不辞劳苦地前往青海高原,登上昆仑山口,为我国建立在格尔木的第一座毫米波射电望远镜选址。1984年秋,82岁的天文学家张钰哲再次应邀访问美国,在哈佛天体物理中心作学术报告 “今日中国的天文台”。

张钰哲在天文科普、推进科技交流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他一贯积极倡导和支持天文普及事业。1929年回国不久,就在《科学》杂志上发表长文介绍蔡司天象仪和天文馆,是最早最详尽地介绍天文馆事业的人。1930年他创办中国天文学会 《宇宙》月刊,担任主编并撰写热情洋溢的发刊词。他一生发表过很多科普著作和文章。《天文学论丛》 (1934) 是张钰哲的重要科普文集之一,就是在近70年后的今天,也不失为一部寓文学于科学之中的优秀作品。

张钰哲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天文学家。他具有相当好的古文学修养,吟诗作词,对仗工整,意味隽永。他的书法苍劲有力,篆刻也有相当水平,且善于素描绘画。

……

百战艰难拼汗血,三山摧毁坐观成。

步天测度原无补,病榻栖迟负国恩。

……

这是张钰哲1963年住北京医院作胃切除手术时所作感事诗中的诗句。他在诗中慨叹自己坐观革命,而又测天无补,栖迟病榻。其报国热忱,跃然纸上。

张钰哲生性淡泊,学风严谨。他在研究工作中的最大特点是非常重视天文观测,重视实践。他认为天文科学主要是观测科学,首先是获取资料,才能进一步探索研究。在他年近花甲的整个50年代,他和年轻人一起轮班观测,通宵达旦。天寒地冻的严冬之夜,坚守在望远镜旁,浸注了火一样的热情。用他的话来说,就是 “不知者以为苦,知之者以为乐也”。年近八旬之时,他还兴致勃勃地去云南观测1980年2月16日的日全食。张钰哲的另一特点,是有一股锲而不舍的韧劲和毅力,一旦建立起来的事业,就毫不动摇地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他认为天文台一定要有一些长期坚持的有传统特色的工作,经过长时期积累,就会产生深远影响,做出扎实的贡献。有一个例子很能够说明他的恒心和毅力: 他的第一外语是英语,其次是法语和德语,俄语是他50岁以后才学的。60年代初期,当他以花甲之年作出要翻译俄文专著《行星物理》 的决定并着手进行以后,不论是外语上有多大困难,不论是工作有多忙,也不论是在本台或出差,他都坚持不懈、每天挤出一定时间来作翻译。积之以数年,他的译稿竟已高达数尺,终竟完稿交卷。

张钰哲是一位渊博古今的学者,也是一位宽厚的师长。他毕生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精心培育人才,诲人不倦,受业于他门下的学生遍布海内外。他在工作中培养青年人,特别注意身教重于言教,不是简单地安排工作,而是循循善诱,积极耐心地启发青年人对该项科研工作的认识,激起自发的兴趣和主动的责任感,从而以加倍的热情去完成科研任务。张钰哲认为,从事科研工作,一定要有高度的事业心、浓烈的兴趣和坚韧的毅力。

张钰哲已经去世多年,作为我国近代天文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他的一生是开拓和振兴中国天文事业的一生。他对天文工作的贡献,将载入我国天文科学发展史册,他的优良品德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当中。

1990年10月,国家发行了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其中有一枚为张钰哲头像的邮票,以纪念这位对祖国天文科学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天文学家。①

简历



1902年2月16日 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

1919年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1919~1923年 在北京清华学堂高等科学习、毕业。

1923~1926年 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建筑系学习,后转到芝加哥大学天文系学习、毕业,获学士学位。

1926~1927年 被派往叶凯士天文台研究深造,1927年获硕士学位。

1927~1929年 继续在该台研究,1929年获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

1929~1941年 回国任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特约研究员。

1941~1949年 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1946~1948年期间,曾赴美考查,在叶凯士天文台和麦唐纳天文台作观测研究。

1949~1984年 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并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二、三、四届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

1955~1986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 (院士)。

1984~1986年 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名誉台长。

1986年7月21日 在南京病逝。

主要论著



1 Y. C. Chang. New elements of Comet Stearns,1927d,Astronomical Jour-① 李元先生为本文提供了许多珍贵资料,谨致谢意。nal,1928 (38): 124

2 Y. C. Chang. On the supposed identity of comet Reinmuth (1928 Ⅰ )and Tailor\'s comet (1916 Ⅰ),Astronomical Journal,1928 (38): 156

3 Y. C. Chang. A spectroscopic study of the visual binaty systems ζ Herculis and β Delphini,Astrophysical Journal,1928 (68):319

4 Y. C. Chang. A spectroscopic study of the visual binary systems 51 ξ Scorpii and 2 η Coronae Borealis,Astrophysical Journal,1929 (70): 182

5 Y. C. Chang. A study of the orientation of the orbit-planes of 16 visual binaries having determinate inclinations,Astronomical Journal,1929(40): 11

6 Y. C. Chang,K. T. Li. The total light of the solar corona of September21,1941,Astrophysical Journal,1942 (96):421

7 Y. C. Chang. Solar eclipse observed in China under the shadow of Japanese bombers,Popular Astronomy,1942 (50): 198

8 Y. C. Chang. Solar apex derived from the proper motions in Boss\'s General Catalogue of 33342 Stars,Astronomical Journal,1944 (51)

9 Y. C. Chang. Velocity-curve of BD-6°2376,a new eclipsing variable,Astrophysical Journal,1947 (106): 308

10 Y. C. Chang. Spectrographic observations of the eclipsing binaries ofthe W Ursae Majoris type AH Virginis and TZ Bootis,Astrophysical Journal,1948 (107): 96

11 张钰哲. 中国天文事业的古代成就和近来情况. 科学通报,1953,3(3)

12 张钰哲,贺天健. 紫金山天文台1949~1950年小行星位置的摄影观测. 天文学报,1953,1 (1)

13 张钰哲. 造父变星CZ Cas的研究. 天文学报,1954,2 (1)

14 张钰哲,张家祥. 紫金山天文台初次发现的小行星. 天文学报,1955,3 (1)

15 张钰哲,张家祥. 人造卫星的轨道问题. 天文学报,1957,5 (2)

16 张钰哲,徐婉青,顾福元. 两颗小行星的光变曲线. 天文学报,1959,7 (2)

17 张钰哲,张家祥. 七颗变光小行星的观测研究. 天文学报,1962,10 (2)

18 张钰哲,张家祥,冼鼎璋,等. 定点击中与航测月球的火箭轨道. 天文学报,1965,13 (2)

19 张钰哲,张家祥,董明. 彗星紫金山1和紫金山2的轨道演变. 天文学报,1974,15 (1)

20 张钰哲. 哈雷彗星的轨道演变趋势和它的古代历史. 天文学报,1978,19 (1)

21 张钰哲. 地球之天体观. 南京: 钟山书局,1933

22 张钰哲. 天文学论丛.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34

23 张钰哲译. 白拉喜尔自传.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37

24 张钰哲. 宇宙丛谈. 重庆: 正中书局,1945

25 张钰哲等译. 行星物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4

26 张钰哲. 小行星漫谈.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7

27 张钰哲. 哈雷彗星今昔. 北京: 知识出版社,1982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张钰琪个人资料,张钰琪个人资料

  中文名张钰琪  外文名Rael  别名钰琪、琪琪、音乐核武器、甜甜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星座金牛座  血型A型  身高160cm(成长中)  体重36kg(成长中)  出生地湖北省

南宋抗元名将张钰简介 张钰是怎么死的?

  公元1235年,宋蒙战役全面爆发,基本上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在一系列的宋蒙斗争中,公元1239年发生在四川合州的钓鱼城之战是非常重要的一场战役,无论是对宋朝而言还是对蒙古帝国而言都足以影响一国

历史人物 南宋抗元名将张钰简介 张钰是怎么死的

  公元1235年,宋蒙战役全面爆发,基本上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在一系列的宋蒙斗争中,公元1239年发生在四川合州的钓鱼城之战是非常重要的一场战役,无论是对宋朝而言还是对蒙古帝国而言都足以影响一国

蒙古国蒙哥汗是被张钰杀死的吗?如何评价抗元名将张钰?

  北宋和南宋是中国古代封建历史上,遭受外族侵略十分严重的一个时代。从建国初期开始,宋王朝就一直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党项族、女真族以及蒙古族,一直都在不断侵略宋王朝的国土。基本上这种侵略从未停止,

历史人物 蒙古国蒙哥汗是被张钰杀死的吗

  北宋和南宋是中国古代封建历史上,遭受外族侵略十分严重的一个时代。从建国初期开始,宋王朝就一直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党项族、女真族以及蒙古族,一直都在不断侵略宋王朝的国土。基本上这种侵略从未停止,

历史人物 川岛芳子_川岛芳子到底死了没

川岛芳子到底死了没?  可能是没死  2006年,长春女画家张钰向人道出了一件难以置信的事情。她说以前有个方姥,姥爷说她是川岛芳子,然后还说要找“小方阁下”,将方姥的一件遗物——掐丝景泰蓝座狮摆件交给

方姥,那个方姥到底是不是川岛芳子

那个方姥到底是不是川岛芳子不是,这新闻一出我就觉得张钰是有目的的,她本身是个画家,她的目的就是为了给自己的画创造噱头,而且我早就觉得她拿出的证据是研究了川的资料而仿造的,她曝光时互联网已经非常发达了,

川岛 芳子处决时被秘密进行,不让围观,60年后竟发现她还活着

张钰和记者说到:当年我曾报道过一件事,就是我的姥爷临去世前和我说小时候抱过我的方姥就是川岛芳子,她在1948年那时候没有被枪毙,她后来活下来了,然后一直隐居,在长春新立城。战钰的爆料也让媒体目光都锁定

历史人物 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