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章振大人物简介
Posted 日冕
篇首语:缺乏知识就无法思考,缺乏思考也就得不到知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章振大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章振大人物简介
·章振大
章振大,太阳物理学家。首次在可见光区发现90余个耀斑冕环的暂现增亮现象并提出理论解释,为发展我国的太阳物理事业做出了贡献。
章振大,1927年11月9日生于广东南澳县后宅镇的一个普通家庭。抗战时期,家庭遭到日本侵略军两度烧抢而陷于极度贫困状态,并逃往澄海县非沦陷区,在亲友的相助下他才得以继续上学。环境的艰苦也激起他更加奋发学习。抗战胜利后情况虽有较大改善,但家境仍难以供应上大学,因而在1949年春毕业于金山中学后,前往南澳中学 (初中) 任教,以便积蓄资金准备上学。是年夏天在已参加革命工作的同学的影响和帮助下,他放弃了上学机会而将南中一些已毕业和未毕业的学生秘密结成学习小组,学习马列和毛泽东著作等进步书刊,为迎接南澳解放而开展工作。不久他与当时南澳县委副书记林正昭取得联系,受命把学习小组改为地下情报组并被指定为组长,负责收集军事情报随时向上汇报等工作。后来因需要离开南澳并被派往第四野战军41军121师侦察科协助工作,为南澳的解放作出一定的贡献。南澳解放后开始在县民教科工作,后调往南中任教。1950年8月考入广州中山大学天文系,1951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后改为共青团)。1952年10月随天文系迁往南京,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并留校任教。
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天文系初创时期缺乏自编教材,他除了从事天体物理等课的教学辅导和教研室行政工作外,与戴文赛等人合作翻译前苏联的 “恒星天文学教程” 和 “普通天文学教程”,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1958年和1959年出版,这些书都曾作为当时的教学用书。此外,他还与戴文赛合作,进行恒星天文的研究,于1956年发表过 “B型发射星的空间运动” 文章。
1957年教育部拟聘请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太阳物理专家西特尼克教授来南京大学天文系工作,组织上便派他脱产在本校学习俄语口语半年。1958年初成为前苏联专家的业务翻译,除了翻译专家编写的天体物理方法教材外,还从事一些研究工作。1958年,中国科学院接受前苏联有关方面的要求,准备于是年4月19日在海南岛极南端用射电天文方法观测日环食。在太阳研究中,日环食本来不是重要的机会,但为了这个观测项目,紫金山天文台与南大天文系也联合组织了一个观测队(包括前苏联专家在内),从事日面临边昏暗的观测研究。他与紫金山天文台的陈彪一起,在3个月内装备了一只自动拍摄日环食时日面极边缘光谱的仪器,参加了观测并取得了结果,后来由他负责,其他同志配合,整理和分析了部分资料,发表了日面极边缘的临边昏暗规律、日面中心和边缘谱线总吸收的比较和日面中心及边缘生长曲线等论文。同时,他又协助前苏联专家装置一台光电光度计从事临边昏暗的光度观测,可惜由于资料不够理想而没有发表。这些观测工作,且不论其课题含义怎样,仅在装备制作水平的提高和观测经验的积累上,就有很大的收益。
天文系缺少太阳观测仪器,西特尼克建议在南京东郊建立一个太阳塔作为科研和教学基地。在校系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专门成立设计小组,在西特尼克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工作,他也参加部分光学设计和计算工作。1959年5月西特尼克回国后,他与其他同志一道继续进行太阳塔的建造工作。但是,由于当时机械设计水平有限,加上当时没有一个工厂愿承担整个太阳塔机械加工而被迫将各个部件分散由多个工厂负责加工,精度缺乏保证,所以加工部件大部分没有达到要求而报废,这是一个教训。同时因为当时已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太阳塔工作便处于半停顿状态。1965年初,浙江大学光械系张俊生和二位老师带领十多名毕业班同学来系重新帮助太阳塔机械设计,组织上安排他全力协同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完成了整个机械设计工作并写出说明书,为往后的机械加工提供了依据。可是,“文化大革命” 又使这项工作完全停下来,一直到1973年天文系才重新安排人员继续此项工作,并终于在1982年建成我国第一座太阳塔和通过鉴定。太阳塔于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也是主要完成人之一。
1959年6月,苏定强等在当时天文系的天文仪器厂研制出一架日冕仪,组织上安排他与苏定强等人一道前往甘肃祁连山上一个气象观测站 (海拔约4 000m) 进行试观测,并带了一台日晕光度计对当地日晕作测量。尽管由于当时日冕仪的制作精度有限,没能观测到日冕 (仅观测到几个小日珥),但这却是我国第一架日冕仪研制的尝试,其经验是值得后人借鉴的。可惜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没有继续这项工作,以致我国至今仍未能建成日冕仪,使得日冕的地面经常性观测研究成为一个空白。
1960年下半年,领导安排他到南京大学农场劳动锻炼半年。回校后他自编太阳物理教材并开讲太阳物理课; 1975年又重新改编。1992年以此教材为基础,结合近20年来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自己的研究工作,写出 《太阳物理学》 一书 (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为太阳物理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参考。此外,他还参加《天体物理方法》 (1962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的编写; 同时也进行过太阳耀斑电子密度的研究等。
1965年9月章振大到江苏海安县参加四清运动工作半年,紧接着 “文化大革命” 开始至1972年从南京大学溧阳农场返校,在这8年时间里一切教学科研工作都停止了。而在此期间,国际太阳物理研究进展迅速,无论是地面或空间观测研究还是理论研究都取得很大成就,而我们却一无所获,因此从1973年起他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去查阅国外极其浩瀚的文献和书籍,以便了解太阳物理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为往后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做准备。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整个大学和科学院的学术研究和学习环境有了根本性改善,这也促使他更加努力学习和工作。他先后曾与许敖敖等合作研究太阳黑子的威尔逊降落; 与李晓卿合作用等离子体理论探讨太阳色球—日冕过渡区和低日冕的加热问题,得出低日冕可被加热到百万度高温,与观测很符合; 与黄佑然和李晓卿合作分析了太阳风的加速机制,求得在地球附近太阳风可被加速到约每秒700km,与空间探测到的一致。此外,他还参加 《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卷》 的编写 (任太阳学科副主编,该书1993年曾获国家新闻出版署表彰); 参加 《辞海》 1979年、1989年和1999年版的撰写; 参加 《美国科技百科全书》 天文学卷的翻译; 与李晓卿合作翻译《等离子体天体物理》 (1982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等。
改革开放政策给知识分子与国外同行的交流带来很好的机遇。1981年9月至1982年11月,组织上派他到美国Sac Peak太阳天文台 (后改为美国国家太阳天文台) 进行合作研究,该台位于海拔2 880m高山上,拥有很好的太阳塔和日冕仪等设备。他克服了身体虚弱不大适应长期生活在高山上的困难,与R.N.Smartt教授合作进行了与日珥伴生的日冕辐射的研究,推求日珥—日冕过渡层的物理状况; 测定了太阳耀斑的电场,得出耀斑区存在着很强电场等结果,这些工作受到该台同行的好评。
1985年他升任教授后,教学和科研任务更加繁重,除了继续太阳物理课讲授和带研究生外,还开展繁忙的科研工作。1985年9月至1986年1月,他再次前往Sac Peak天文台工作,对个别太阳耀斑后环相互作用事件做了初步分析,并带回一些大耀斑资料在国内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教委基金的支持下,他先后负责并与王振一和林隽合作完成了 “太阳耀斑及其共生现象的研究”、“耀斑冕环系及其伴生爆发的分析”和 “冕环动力学及耀斑形成的研究” 等项目。他们系统地研究了耀斑环系的演化和冷却以及Hα和X射线环与双带的运动特性,提出阿尔文波作为冷耀斑环的加热机制等理论模型,与观测符合得很好; 同时也推求等离子体湍动电场对斯塔克致宽函数的贡献等。
1984~1998年他担任国际核心期刊Astrophysics and Space Science编委,在此期间曾多次为国内同行推荐一些优秀论文投往该杂志发表。1986~1988年他曾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10届委员会 (太阳活动) 委员; 1983~1985年任 《天体物理学报》编委; 1979~1992年任天体物理研究室副主任等。此外,他还参加 《天文学词典》 和 《英汉天文学词汇》 编写等。
1989年7月至1990年8月他第三次前往Sac Peak天文台工作,与Smartt教授合作详细分析了1979~1990年的大量日冕观测资料,首次在可见光谱区发现90余个由于耀斑环相互作用引起的暂现增亮事件,在太阳活动峰年期间,它们是活动日冕的特征现象,对理解耀斑的起因和日冕加热有很重要的意义。1992年美国杂志Sky and Telescope曾把此作为新发现而报道,也被国内杂志 《科学》 (1992) 转载,并被国际同行多处引用。正如Smartt (当时任美国国家太阳天文台副台长,分管Sac Peak天文台工作) 于1990年在向总台的会报中所指出的,章教授在美工作期间,对本台日冕研究计划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于1993年退休,后仍继续从事科研和著述工作。1995年曾任紫金山天文台客座研究员。在1994~1997年间,他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太阳22周耀斑和活动区的多波段观测和研究”,由张和祺和丁有济负责) 中的一个子课题 “耀斑磁环动力学的研究” 的工作。他与该课题组同仁一起出色地完成这一研究项目,获得基金委好评。在此期间他与李晓卿和Smartt继续合作分析了耀斑冕环相互作用的动力学问题,他们基于这种重大的观测事件而建立了新的磁重联理论,包括了由有质动力激起的快速磁重联机制和由调制不稳定性引起的爆发,它可解决由于磁能释放时电流片变宽,从而降低磁能释放率的困难; 同时可说明上述的可见光区耀斑环相互作用区的暂现增亮、阳光卫星观测的由X射线环相互作用引起的X射线耀斑和活动区环的暂现增亮等现象。此外,他还与李晓卿合作完成了 “自生磁场的调制不稳定性” 和 “极光区千米波辐射中的自生不均匀磁场” 的研究,以及与Smartt等合作对日冕辐射局部亏损等现象作了理论分析等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下,写出了 《日冕物理》一书并于2000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为我国同行今后的日冕研究提供参考。
章振大从事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近50年,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著作和译作近10部,其中他与李晓卿和林隽合作完成的项目 “太阳耀斑冕环暂现增亮的观测和分析以及磁重联理论” 获199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太阳物理学》一书获1993年南京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1993年起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他热爱祖国天文事业,治学严谨,实事求是的作风是他取得科学成果的保证。退休后尽管体弱多病,仍孜孜不倦地继续坚持研究和写作,所发表的论著具有一定的影响。他的生命与天文研究紧密相连,为发展我国的太阳物理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简历
1927年11月9日 出生于广东省南澳县后宅镇。
1949~1950年 在广东南澳县中学任教并参加革命工作。
1950~1952年 在中山大学天文系学习。
1952~1954年 在南京大学天文系学习。
1954~1961年 任南京大学天文系助教。
1961~1981年 任南京大学天文系讲师。
1979~1992年 任天体物理研究室副主任。
1981~1985年 任南京大学天文系副教授。
1981~1982年 在美国 Sac Peak太阳天文台工作。
1985年 任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
1984~1998年 任国际核心期刊 Astrophysics and Space Science编委。
1985~1986年 在美国Sac Peak太阳天文台工作。
1989~1990年 在美国Sac Peak太阳天文台工作。
主要论著
1 章振大,郑宁英,陈彪. 太阳圆面极边缘的临边昏暗规律. 天文学报,1961,9: 11
2 Zhang,Z. D.,Huang Y. R. and Li,X. Q. Acceleration of the solarwind by whistler Waves from Coronal Holes. Chinese Astron. Astrophys.,1982,6: 192
3 Smartt,R. N. and Zhang,Z. D. Visible Coronal Emission Associated with A Quiescent Prominence. Solar Phys,1984,90:315
4 Li,X. Q.,Zhang Z. D. and Zhang,Y. Y. A Heating Model for the Transition Zone and Inner Corona. Solar Phys,1984,91: 289
5 Zhang,Z. D.,and Smartt,R. N. Electric Field Measurement in Solar Flares. Solar Phys,1986,105: 355
6 章振大,林隽,王振一. 等离子体湍动电场对斯塔克致宽函数的贡献.天体物理学报,1989,9: 60
7 章振大,Smartt,R. N.,冕环相互作用. 天文学报,1991,32,233
8 Lin,J. and Zhang,Z. D. The Effects of Alfven Waves on HeatingPlasma in Post Flare Loops. Astrophys. Space Sci. 1992,187: 291
9 章振大. 太阳物理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10 Smartt,R. N.,Zhang,Z. D.,and Smutko,M. F.,Post-FlareCoronal Loop Interaction. Solar Phys,1993,148: 139
11 Zhang,Z. D.,Li,X. Q. and Smartt,R. N. Analysis of Loop Interaction in the Visible Emission Corona. Adv. Space Res.,1994,14: 14
12 Li,X. Q.,Zhang Z. D.,and Smartt,R. N. Magnetic Reconnection Theory for Coronal Loop Interaction,Astron,Astrophys.,1994,290: 963
13 Zhang,Z. D.,Li,X. Q. and Smartt,R. N. Magnetic Reconnection Model for X-Ray Flare Loop Interaction,Astrophys. Space Sci.,1995,226: 31
14 Li,X. Q. and Zhang,Z. D. Magnetic Reconnection by LangmuirSolitons,Astrophys. J. 1997,479: 1026
15 章振大. 日冕物理.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6 Zhang,Z. D.,Smartt,R. N. and Landman,D. A. Interpretationof Localized Deficits in Coronal Emission,Solar Phys. 2002. Vol.207: 63
相关参考
貂蝉个人简介,本站网小编整理,欢迎阅读! 貂蝉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人物,生于河南洛阳。 与西施、杨玉环、王昭君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在民间传说中她原名任红昌
历史人物 “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候选人简介,“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候选人简介
“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候选人简介 ●孙家栋 87岁,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
蔡简介 简介:蔡(?-1174)字正甫,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蔡松年子。 天德三年(1151)进士。历澄州军事判官,三河主簿。召为翰林修撰、同知制诰,改户部员外郎兼太常丞。大定十四年,由礼部郎
关于乔丹简介 迈克尔·乔丹(MichaelJordan),1963年2月17日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前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司职得分后卫,绰号“飞人”(AirJordan)[1]。
尧 中文名称:尧 又 名:尧帝 性 别:男 生平简介 中国历史上传说的古帝王之一。始见于《楚辞·天问》、《国语》、《左传》等书。尧、舜禅让,是流传很广的故事。《山海经》神话中有“帝尧
黄帝 中文名称:黄帝 又 名:号轩辕氏有熊氏 性 别:男 民 族:华夏族 生平简介 黄帝,中国古史传说时期最早的宗祖神,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黄帝为少典之子,有土德之瑞,土色黄
朱熹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哲学家。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
徐渭简介及个人资料 徐渭(1521~1593年)明代杰出书画家、文学家。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又号青藤道人、田水月等。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自幼聪慧,文思敏捷。且胸有大志。 参加过嘉靖年
曾巩简介及个人资料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佑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
王勃简介及个人资料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畴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 王勃与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