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袁从祎人物简介
Posted 土壤
篇首语: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丢。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袁从祎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袁从祎人物简介
·袁从祎
袁从祎,土壤学家。早期从事土壤调查、土壤改良和土壤肥力研究,1962年提出板浆白土 “以磷增氮,绿肥养地” 的改良途径。研究总结出苏北花碱土 “种稻洗盐,绿肥培肥,养用结合” 的改良途径。晚年热心我国农业生态学的建立和发展,在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评价改进种植制度、农牧渔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都有建树。
袁从祎,1928年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5岁入小学,1936年抗日战争前回到老家武汉,1938年为避战火内迁四川,进入重庆南开中学就读,受到良好的教育。1945年毕业后,目睹中国农村的落后,深知广大人民受尽缺衣少食的煎熬,发愤学农,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1946年学校迁回南京,在当时动荡的年代里,他仍潜心读书,直至1949年毕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伊始,即着手恢复发展生产,于上海举办了华东农林水利部棉垦训练班,为开发苏北垦区培养人材。他与其他同学一道接受了3个月的培训后,被分配到华东农林水利部土壤肥料研究室,从此走上了毕生从事的土壤肥料研究道路。
原设于南京的中央农业试验所于1949年改为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 (现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充实新生力量,他和其他一些同学被调往该所土壤系,成为新中国的第一批土壤肥料科研骨干,并为此服务近50年。
在他最初的20多年的土壤肥料研究工作中,涉足了广阔的领域,打下了宽实的基础。他从沈梓培先生完成苏北盐垦荒地、淮河流域灌区土壤调查,又独立进行芜湖县、常熟县、响水县等土壤详查,主持贵池县肥料调查、参加苏南泥炭普查。在实验室的化学分析和物理分析上也有扎实的功底,对一些分析方法做了改进,还研制过土壤养分速测箱和半导体土壤测盐仪。也进行过较长期的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他还从冷福田先生做盐土改良研究。20多年来长期在农村蹲点,总结群众经验,和农民一道搞试验、做示范。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和手段,成功地进行了盐渍土、冷浸田、竖头乌山土、板桨白土的改良研究,提出的许多有效改良措施在生产中应用。他还是我国较早开展土壤肥力研究的学者之一,曾进行过砂姜黑土的水分物理性质、五种水稻土与作物的相互关系等研究。即使在 “文化大革命” 期间全家下放响水县,仍坚持盐土改良研究和关心农村面貌的改善。
1978年调回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后,他已是50岁了。因工作需要接受筹建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的任务,同时承担国家和农业部的攻关及重点科研项目。“江苏太湖地区 (无锡、吴县) 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试验基地” 的实践对南方地区的农业现代化的方向、途径和关键技术措施,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对全国起到了一个示范 “窗口” 作用。“南方高产水稻区区域性研究” 则以苏南和川西为目标区,研究提出了若干具有超前性指导意义的成果,指出了高产、高效、增收的方向。随着年事和经验的增长,他不仅是一个土壤学家,而且也是一个宏观农业学家。
70年代后期,随着农业生态思潮在我国的传播,他对这一新生事物注入了极大的热情。将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运用于种植制度的生态学和经济学评价,其关于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研究方法和基础数据得到同行的普遍赞同和引用。他还较早地开展了农牧渔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和南方丘陵地区土地—生物资源综合利用的单元模式研究。90年代又孜孜不倦致力于持续农业的概念、内容、技术途径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曾获部省级技术进步二、三、四等奖4项,发表论著50多篇。
他于1982—1990年期间任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为所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还任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江苏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壤学会土壤肥力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农业学报》 副主编,《土壤通报》、《Pedosphere》、《J.Asian Farming Systems Association》 编委。他还多次赴美、法、澳、泰、菲、马、尼泊尔、印尼、埃及等国出席学术会议和考察,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他还是江苏省第六、七届政协委员。
提出板浆白土 “以磷增氮,绿肥养地”的改良途径
白土是长江下游广泛分布的一种低产水稻土类型,其中丘陵地区的板浆白土尤为贫瘠。50年代对白土的地理、基本性质和形成过程等有过一些研究,但对其低产原因理解还不透彻,也未能提出可供实际应用的改良途径。
1960年袁从祎、白纲义等参加华东农科所工作组驻溧阳县丘陵地区,对白土等低产土壤进行深入改良研究。认为白土耕层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均极低是白土的显著特点,也是低产因素中的主要矛盾。
在这以前,白土地区从未用过磷肥。1961年他们试着在种植甘薯的地里施了一点过磷酸钙作追肥,获得出乎意外的效果。接着进行冬绿肥的正式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每公顷施150千克过磷酸钙区的绿肥鲜草产量较对照竟高出3~12倍之多,且绿肥产量与植株含磷量呈正相关。证实了磷是白土上绿肥生长的限制因子。
突破口找到以后,接着布置了一系列定位试验,在绿肥—水稻轮作制中,于水稻上每公顷施150千克过磷酸钙仅增产3%,而将磷肥施于绿肥,耕翻供下季水稻利用则可增产67%,且全年N、P均收支平衡有盈余,利于养地。在元麦—水稻轮作制中,施磷于元麦上全年粮食增产16%,但N、P均有亏缺。
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了一条 “以磷增氮,绿肥养地” 的独特的改良途径,并完善了配套技术。由于所花成本不多,技术简易,且效果极其显著,因此很快就在生产中迅速应用,成为60年代白土地区改变低产面貌的一项重大技术。这一突破性的改良途径还对其他的低产土壤也起到了借鉴作用。
提出苏北花碱土 “种稻洗盐,
绿肥培肥,养用结合”的改良途径
“花碱土”是广泛分布于苏北黄泛区的一个低产土壤类型。当地对 “花碱土” 的改良方法主要是翻黑土、扛油泥,既化工费力,效果也不太理想。60年代兴起了 “碱改水” 的群众运动,但缺乏科学的评价,配套技术也不完善。袁从祎等通过调查总结,肯定了种稻洗盐、绿肥培肥、养用结合的基本经验。实践表明,盐土上种植水稻,合理灌排,连续3~5年可基本脱盐或完全脱盐,没有发现土壤碱化的现象。但排水系统不健全,或改改停停的洗盐,效果则很小。地下水的淡化速度远较土壤脱盐速度为慢,因而大面积的根本脱盐应是一项更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他还指出: 由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的含量极低,单纯依靠洗盐不能达到土壤的根本改良。建议在施用磷肥的前提下种植苕子作冬季绿肥,实行稻—绿的轮作制,坚持数年,直至改土效果基本巩固后,再考虑稻绿—稻麦轮作制。
我国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卓有建树
70年代末,西方的 “生态热” 传来我国,并与当时开展农业现代化的大讨论相结合,影响遍及学术界乃至全社会。当时袁从祎正在江苏省太湖地区农业现代化基地从事研究,他对这一新生事物注入了极大的热情。于1978年开始进行了大量调查和田间试验,通过科学实验来探讨我国南方的生态农业之路。
实验始自1979年的用稻草和猪粪制作好气堆肥,接着是苏南主要种植制度的能量转换及物质循环的研究。研究发现,双季稻三熟制的产量虽稍高于稻麦两熟制,但转换效率明显降低,对土壤及其他环境影响也不利,从而为苏南地区一些不合理的三熟制改变为两熟制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结果与研究方法也为许多研究者引用或采用。研究还指出,麦玉米稻和麦大豆稻等水旱三熟制有可能在经济及生态效益方面兼顾,为此进行了长期的配套和组装技术研究,还发展了包括蔬菜等经济作物在内的多种新型多熟制,具有保粮、扩饲、增收和保持或增进地力的功能,如今在苏南和沿江等许多地区逐步推广应用。
60年代起,“三水” (水浮莲、水葫芦、水花生) 在水网地区开始推广,但有关的研究极少。袁从祎等实测出这些水生植物5个月内每公顷可收获生物量 (干) 22.5~27.0吨,回收养分N37千克,P2O55千克,K2O76千克,分别相当于500千克稻谷产量所吸收养分量的2.8,1.1和7.6倍。说明放养 “三水” 对于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物质循环,特别是回收紧缺的钾素有着重大意义。
对于苏南农牧渔复合生态系统的典型研究表明,它是一种集约综合利用土地、生物和劳力资源,充分发挥亚系统间互补互利作用,具有很高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生态系统。
在镇江驸马庄村基点研究建立起苏南丘陵地区土地—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单元模式: 丘陵岗地—林果茶草立体利用,岗塝冲耕地—粮饲经肥作物合理布局,动物养殖—猪禽奶牛鱼全面发展,资源利用—种养加工业配套成龙。不但给该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及于广大的丘陵地区。
在这一时期的研究中,他将土壤与作物种植制度相联系,再扩展到包括动物在内的农作制度,到至整个农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 在学科上也实践了从土壤学到生态农业和持续农业的飞跃。他在农业生态学的研究上进行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
致力于农业现代化的探讨和科学实验
70年代末,我国建立起首批农业现代化科学实验基地。由国家计委、国家农委、农业部下达的 “江苏太湖地区 (无锡、吴县) 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 的任务是: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综合研究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内容、技术途径和有关科学技术问题,为南方经济发达区提供先行经验。项目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承担,有30多个单位的2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共列出25项课题,还建立了无锡东亭和吴县越溪两个综合基点及养鱼、养鸡、蚕桑、果树等4个专业基点。该项目由著名农学家杨立炯主持,袁从祎参加了全部调查、计划和实施工作,并于1982年起接替主持。圆满完成任务后,进入 “七五”,农业部继续下达了重点科研项目 “南方高产水稻区区域性农业研究”,进一步围绕农业现代化深入开展高产地区提高耕地复种指数,优化种植制度; 建立主要作物高产、高效、简化的栽培技术体系和耕地、非耕地、庭院、水面等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技术。
1991年他辞去农业部重点项目指导后,继续关心苏南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先后发表了 《苏南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的探讨与实践》和 《苏南经济发达区农业现代化的新进展》等论文。
近20年来,苏南地区不仅仍然是我国生产力最高的地区之一,农业现代化的进展也一直居南方地区的前列。其基本经验被称为 “苏南模式”。袁从祎在1985年将其总结为: 在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大力发展以乡村工业为主体的集体经济,实行 “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工农相互支援。即工业以物化劳动支援农业,农业则以活劳动和农产品支援工业,从而形成工农协调同步发展,共同高涨。1996年进一步将苏南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概括为: 务农劳力转移,农用土地集中进行集约化规模经营,广泛应用机械和先进科学技术,合理配置与使用资源,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治学严谨 献身农业科学事业
袁从祎治学严谨,工作认真,事必躬亲,连一些重要的 “小事”也不轻易假手于人。文章和讲话都力求简练,言之有物,不讲空话套话,不写浮夸文章。他还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在所领导的研究组、研究所中倡导出良好的学风。
他为人正直,处事公正,对阿谀奉承、投机取巧、阳奉阴违等不正之风深恶痛绝。他貌似严肃,但实际上待人诚恳谦和。
袁从祎是位无党派人士,他热爱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中国,在政治思想上也严格要求,将全身心奉献给农业科学事业。他任副所长和所长近10年,锐意改革,尽心尽力,得到党员和党组织的支持,相处关系很好。在任第六、七届江苏省政协委员期间,积极参政议政,参加过多次考察,写过许多提案,较好地发挥了委员的作用。
在国际交往和合作方面他也是位积极分子,曾9次出国考察和参加学术会议,学习外国的长处,也把我国在农作制度和生态农业方面的经验传播到海外,1996年在菲律宾举行的第三次亚洲农作制度学术讨论会上宣读的论文被大会授予最佳论文奖。
简 历
1928年8月22日 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 | |
1941—1945年 在重庆南开中学学习。 | |
1945—1949年 在重庆—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学习。 | |
1949年7—9月 在华东农林水利部棉垦训练班学习。 | |
1949年9月—1950年3月 在华东农林水利部土壤肥料研究室工作。 | |
1950年3月—1969年 在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任助理研究员。 | |
1970—1978年 下放响水县农村,后至响水县农科所工作。 | |
1978年至今 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农田生态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 |
主 要 论 著
1 袁从祎,袁一琴. 淮北砂姜土 (砂姜黑土) 水分性质的一些特点. 土壤学报. 1962,10 (4): 361~373
2 袁从祎,顾荣申,尤德敏,白刚义,邱嘉璋. 板桨白土的改良途径. 中国农业科学. 1963 (8): 44~48
3 袁从祎. 江苏省响水县种稻改良盐土的初步调查. 土壤. 1974 (6):240~248
4 袁从祎,白纲义,孙庚寅. 苏南五种水稻土的肥力与作物的相互关系.土壤学报. 1980,17 (4): 328~335
5 袁从祎,赵强基等. “三水”作物在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潜力.江苏农业科学. 1983 (9): 27~29
6 袁从祎,赵强基等. 江苏太湖地区几种种植制度的物质循环状况. 土壤通报. 1983 (3): 1~5
7 袁从祎,赵强基等. 江苏太湖地区几种种植制度的能量转换状况. 生态学杂志. (6): 19~22
8 郭俊尧,袁从祎. 张庄村农牧渔复合生态系统功能. 生态学报. 1987,7 (1): 12~19
9 袁从祎. 关于持续农业的探讨. 见: 张先琬主编. 土壤肥力研究进展.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61~66
10 袁从祎. 苏南经济发达区的农业现代化实践. 农业现代化研究. 1992,13 (6): 321~324
11 袁从祎,赵强基. 持续农业是生态农业的继续与发展. 生态学杂志.1993,12 (2): 13~15
12 袁从祎,赵强基,郑建初等. 苏南丘陵地区土地持续利用模式的建立.应用生态学报. 1994,5 (4): 360~364
13 Yuan C,and L He. A Case Study of Sustainable Farming Systems,Fumasite,China,J. Asian Farming Systems Association. 1993,1 (4): 589~601
14 Yuan C,Q Zhao,J Zheng. Comparing Crop-hog-fish Agroecosystems withConventional Fish Culturing in China. Ecolological Engineering. 1993 (2):231~242
相关参考
毛文龙是明末大将,在镇守东江方面屡立战功,但是此人却在后来袁从焕节制四镇之时,被袁崇焕斩杀。袁崇焕当时决定斩杀毛文龙的时候,是这样对毛文龙说的,“余节制四镇,严海禁者,恐天津莱登,受心腹之患。今设东江
毛文龙是明末大将,在镇守东江方面屡立战功,但是此人却在后来袁从焕节制四镇之时,被袁崇焕斩杀。袁崇焕当时决定斩杀毛文龙的时候,是这样对毛文龙说的,“余节制四镇,严海禁者,恐天津莱登,受心腹之患。今设东江
毛文龙是明末大将,在镇守东江方面屡立战功,但是此人却在后来袁从焕节制四镇之时,被袁崇焕斩杀。袁崇焕当时决定斩杀毛文龙的时候,是这样对毛文龙说的,“余节制四镇,严海禁者,恐天津莱登,受心腹之患。今设东江
毛文龙是明末大将,在镇守东江方面屡立战功,但是此人却在后来袁从焕节制四镇之时,被袁崇焕斩杀。袁崇焕当时决定斩杀毛文龙的时候,是这样对毛文龙说的,“余节制四镇,严海禁者,恐天津莱登,受心腹之患。今设东江
毛文龙是明末大将,在镇守东江方面屡立战功,但是此人却在后来袁从焕节制四镇之时,被袁崇焕斩杀。 袁崇焕当时决定斩杀毛文龙的时候,是这样对毛文龙说的,“余节制四镇,严海禁者,恐天津莱登,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