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戴自英人物简介
Posted 抗生素
篇首语:愿你纵踩淤泥,也要心向光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戴自英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戴自英人物简介
·戴自英
戴自英,传染病学专家、中国临床抗生素学的奠基人。1963年他率先在国内建立抗生素临床研究室,完成全国抗生素70个种类的临床药理和临床应用研究工作。他的临床抗生素学研究,对中国抗生素工业生产方向上具有指导意义。他提出的以小剂量氯霉素治疗伤寒、副伤寒的方法已被载入国内的教科书,被认为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案。
戴自英,原籍浙江省宁波市,1914年11月14日生于上海。幼年丧父,家庭生活的重担使他萌发了攻读医学的念头,他认为医学院不像其他大学,学医者很少有毕业后失业或用非所学的情况,做一名有真才实学的好医生,既可造福人群又可受到社会尊敬。1932年从上海光华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医学院。他学习勤奋,总是名列榜首,1938年毕业时获得全班第一名。1937年赴北平任北京协和医院实习医生,继又担任一年内科住院医师。他的工作获得协和医院内科副教授钟惠澜的好评。1939年回到上海,在上海医学院红十字会第一医院内科工作,很快被提升为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讲师,30岁时担任医院的副院长。1947年7月赴英国留学,他本想去医院进修,但事与愿违,报到地点却是牛津大学病理学院。中国流行学(流行病学) 家苏德隆当时正在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戴自英的导师弗洛里 (H. W. Florey) 是青霉素的发明者之一。苏德隆劝戴自英安心攻读博士学位。牛津大学一年三个学期,学费昂贵,幸好弗洛里教授为他申请奖学金和免去学费。他以坚强的毅力完成了研究工作,1949年获博士学位。当时牛津病理学院的条件不算好,新的仪器设备也不多,然而,一些病理学家、有机化学家、微生物学家、临床工作者密切合作,共同努力,终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弗洛里、钱恩 (E. B. Chain) 与最早发现青霉素的弗莱明 (A. Fleming) 共同分享了194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当时获得的青霉素产量很有限,常常需从病人的尿中回收,以供下一个病人应用。这些科学家严谨的学术作风给他带来了很大影响。
他的研究课题是 “微生物产生的溶菌素”。他从牛津的土壤中分离到数十种链丝菌,对其中活力较强的一株进行了重点研究。从这株菌的培养滤液中获得溶菌、抗生的物质,经过浓缩、提炼、冻干等步骤得到粗制品。然后再对粗制溶菌素进行一系列实险,证明其中至少含有两种蛋白分解酶,一种具有溶解菌体蛋白质的活性,另一种具有溶解酪蛋白的作用。经两年多的研究生学习生涯,掌握了做研究工作的基本功。1950年4月戴自英从英国绕道美国,然后经香港回上海医学院。
开创中国的临床抗生素学研究
他看到中国抗生素事业还是一个空白,而抗生素却是治疗许多感染性疾病的有力武器。初期他积极撰文,介绍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1952年他编著的《实用抗生素学》 出版。这本书经过不断充实、修改,在1956年、1964年、1977年再版,被认为是国内临床抗生素领域中唯一比较完整的专著。1985年在原版本的基础上扩大为 《临床抗菌药物学》。1992及1998年他又主编内容更充实、实用的 《临床抗菌药物学》。
他不仅介绍国外有关临床抗生素的研究成果,又开展这方面的临床与科研工作。1950年他大胆提出小剂量 (成人每日1克) 氯霉素治疗伤寒、副伤寒的方案,临床观察与医疗实践证明其疗效同大剂量 (成人每日3克) 疗法。此方案既能节约大量药物,又能大大地减少副作用,避免初次冲击量所导致的治疗休克。40年来,国内一直采用这种小剂量方案治疗伤寒与副伤寒,此法已载入国内的教科书。1963年他在国内首先建立抗生素临床研究室,兼任室主任。研究室完成了全国70种抗生素 (约占2/3) 的临床药理和临床使用研究工作。虽然多数药物是仿制品,但也有一些是国内首创和首先应用的,如头孢硫脒即是国内独创的头孢菌素。
他领导的临床抗生素 (或抗菌药物) 方面的研究不仅对临床有实际意义,而且在工业生产的方向上具有指导意义。例如四环素和土霉素在中国抗生素产量中占首位,中国出口的盐酸四环素质量优良,被誉为 “中国黄金”,但国内所用的口服制剂则是四环素碱片或土霉素碱片,其生物利用度远比相应的盐酸四环素胶囊低,且含有较多的对肾小管有毒性的异构体。常见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对四环素耐药者达80%~90%以上。肺炎球菌对本品耐药者也占一半以上。这一耐药变迁的情况很值得重视,说明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炎、细菌性肺炎、腹泻等患者应用四环素一般不会得到什么效果。1971年他曾参加燃化部、商业部和卫生部联合组织的抗生素、磺胺调查团,在调查中了解到很多基层卫生组织的用药情况,获得了较多的第一手资料。调查表明,国内四环素和土霉素滥用和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他曾向抗生素工业生产部门建议减产四环素和土霉素,停止生产四环素碱片和土霉素碱片。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生产耗费大量粮食,有人估计消耗粮食每年在10余万吨。因此,这一建议显然是既利国又利民的。
长期以来,磺胺嘧啶 (SD) 被作为短效磺胺使用,因此,用药剂量大、次数多,引起的副作用如血尿、结晶尿等也多。他在1972年就提出,根据半衰期,磺胺嘧啶应属中效磺胺; 通过大量实验和临床实践,证实磺胺嘧啶减量、减次应用后疗效不变,而副作用大大减少。又磺胺嘧啶与甲基氧苄氨嘧啶 (TMP) 合用,其疗效与复方新诺明 (SMZ +TMP)相似。鉴于磺胺嘧啶在国内大量积压,工艺路线??单,价格较SMZ为廉,因此,SD+TMP (双嘧啶) 完全可以替代复方新诺明,这就是国内一度推广应用双嘧啶的由来。
随着中国抗生素事业的蓬勃发展,抗生素的品种越来越多。他原来领导的抗生素临床研究室已不能适应工作的??要。在他积极的筹建下1985年8月成立了上海医科大学抗生素研究所。
戴自英是一位有创建的临床医学家。1957年上海第二医学院 (现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附属瑞金医院抢救大面积烧伤的炼钢工人邱财康,他参加了工作。这一奇迹曾轰动全国。戴自英不但参加各种治疗方案的制定和研究,而且守在病员身边观察病情变化。邱财康的一条下肢感染绿脓杆菌,感染难以控制,多数医生倾向于截肢以保全生命。戴自英等提出了既不截肢又能保全生命的方案,同时发动微生物工作者和医学院学生到处找寻绿脓杆菌噬菌体。最后在综合措施和噬菌体的应用下,患者保全了生命和下肢。
50年代戴自英曾多次到上海郊区青浦、金山等流行区参加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70年代后期,他指导科内医生进行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的研究,与徐肇玥教授亲临现场??展科研工作。50年代后期,他曾多次到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区进行防治工作。他将流行性出血热列为科内重点研究的题目。在他的倡导下特别对其发病机制与治疗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异常的免疫反应在本病的发病中具重要意义。应用免疫调节药物治疗后病死率有显著的降低。80年代后他领导教研室工作人员和研究生进行病毒性肝炎免疫学方面的研究,研制了具国内先进水平的乙型肝炎特异性的抗HBC-IgM诊断药盒。他还指导教研室全体人员向新的领域进展,在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医院内感染、条件致病菌感染、免疫抑制者中的感染等问题,尤其是对厌氧菌和细菌性腹泻病原学研究方面做了较多的工作。
积极教书育人,编写教材
在医学教育方面,他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曾主编上海医科大学传染病学教材,参加了全国通用传染病学教材的编写。他主编了多部医学参考书。戴自英讲课生动、声音洪亮、条理清晰、富有哲理与逻辑,深受学生的欢迎。1972年他在全国20余省市作 《对抗生素和磺胺药正确评价》 的报告,听众达7万~8万人之多,单在北京就讲了6次,??大的一次在天坛体育场,由北京市卫生局组织,听课者6000余人。他一口气讲了4个半小时,听众秩序井然,无人退席,其报告印成单行本分发10余万份。1978年以来,他招收了10余名硕士研究生和3名博士研究生。在他担任华山医院副院长期间,他负责整个研究生的领导和培养工作。1978年华山医院共招收343名研究生,这对一个设备比较简陋和落后、床位仅700张的医院来说,要同时培养这么多研究生,确是一副沉重的担子。他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戴自英在50余年来撰写论文160多篇,编写过近20部教材和参考书。教研室和抗生素研究室的每篇论文他都亲自修改,他是中国10余家全国性和地方性杂志的编委,每日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稿件请他审阅。
从1952年开始,他就是上海第一医学院编著的 《实用内科学》一书的编委。此书从1952年问世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发行,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1970年第六版的发行量达100万册,医学专著发行量如此之大,实属少见。第六版的编写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在这个时期出书,既不署名,又无稿酬。他刚恢复工作,就与其他编委在一起住在北京,集中精力审稿。1979年他与林兆耆主编的第七版《实用内科学》,字数扩大一倍 (近400万字),被评为1981年十大畅销书之一。1986年及1992年,他再次主编了第八版及第九版《实用内科学》。他还担任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副秘书长和编写工作。又担任《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综合本的主编。他也关注对科学知识的普及,曾在?医学与哲学》杂志上发表了通俗易懂的 《漫谈抗生素》??文。1986年出版了 《从名人谈疾病》一书,以富有趣味性的格调介绍医学知识。
简历
1914年11月14日 生于上海市。
1932年 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附中。
1937年 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
1937~1939年 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实习医生、住院医师。
1940~1947年 任上海医学院附属红十字会第一医院内科总住院医师、讲师。
1943~1984年 任上海医学院红十字会第一医院 (后改称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 副院长。
1947~1950年 为英国牛津大学博士研究生。
1947~1953年 任上海医学院内科副教授。
1955 ~1984年 任上海第一医学院传染病教研室主任。
1963~1984年 任上海第一医学院抗生素研究室主任。
1958~1985年 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理事兼内科学会及传染病学会主任委员。
1978年 任《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
1980年 任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学会副主任委员。
1985年~ 任上海医科大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论著
1 Ling CC,Tai TY. Granulocytopenia successfully treated by intramedullary bone marrow transfusion. Chin Med J 1946,64:263.
2 Tai TY.The production of bacteriolysins by microorganisms[Ph D thesis].Oxford University,1949.
3 Tai TY,Van Heyningen WS. An easy method for counting bacterial colonies in roll tubes. Brit J Exper Path,1950,31:155.
4 Tai TY.Bacteriolysis by a species of streptomyces.J Microbiol,1951,5:110.
5 戴自英.实用抗生素学.上海: 华东医务生活社,1952.
6 戴自英.内科学和内科护理.上海: 广协书局,1952.
7 林琦,戴自英.小剂量氯霉素治疗伤寒、副伤寒的探讨.中华内科杂志,1953,1:241.
8 戴自英.细菌学纲要和实习.上海.广协书局,1953.
9 戴自英.葡萄球菌败血症92例临床分析抗生素联合疗法. 见:1954年抗生素会议——中国科学院抗生素论文集.
10 戴自英. 临床抗菌素学 (第三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11 戴自英,徐肇玥,张孝秩,等.伤寒、副伤寒与血吸虫病. 中华内科杂志,1957,5:606.
12 戴自英.伤寒、副伤寒1000例的临床分析.中华寄生虫病传染病杂志,1958,1:50.
13 金问涛,戴自英.氯霉素的毒性反应 (临床治疗392例的分析).中华医学杂志,1958,44:474.
14 戴自英,徐肇玥,张其英,等.周期性发热的淋巴瘤. 中华内科杂志,1958,6:113.
15 戴自英,徐肇玥. 1947至1957年间应用于临床上的抗生素.中华医学杂志,1958,44:73.
16 戴自英.国产合霉素的临床应用.上医学报,1958,(4):297.
17 Tai TY.Pulmonary manifestations of acute Schistosomiasis japonica Chin Med J,1958,76.
18 戴自英.抗菌素的临床应用. 上海医学讲学组讲稿汇编. 昆明:云南省卫生厅,1960.
19 金问涛,费益能,戴自英. 爆发性传染性肝炎. 中华内科杂志,1961,4:33.
20 上海第一医学院传染病教研组、医疗系1960及1962级肝炎科研小组 [戴自英,徐肇玥. 费益能,等整理].传染性肝炎的转归中华内科杂志,1961,9:33.
21 戴自英,徐肇玥.抗菌素临床应用的进展. 中华内科杂志,1962,10:312.
22 戴自英.国产苯甲异唑青毒素的实验室及临床观察. 中华内科杂志,1964,12:506.
23 戴自英.合理使用抗菌素的重要意义. 中华内科杂志,1965,13:267.
24 戴自英.抗菌素的严重副作用. 中华内科杂志,1966,14:320.
25 戴自英.抗菌素的副作用.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66.
26 戴自英.磺胺、抗菌类药物评价和合理使用. 医药工业 (特刊).1972.
27 戴自英. 内科学 (高等院校教材).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28 戴自英.感染性休克的治疗. 中华内科杂志,1:177 1976.
29 戴自英. 临床抗菌药物手册.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30 戴自英.硫脒头孢菌素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 上海医学,1978,(9):78.
31 戴自英.环磷胺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疗效观察和发病机理的探讨. 中华内科杂志,1979,18:49.
32 戴自英,主编. 实用抗菌素学.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33 戴自英.对磺胺嘧啶的重新评价.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8 (4):24.
34 戴自英.磷霉素的实验和临床研究重新评价.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1981,8 (5):321.
35 林兆耆,戴自英,主编. 实用内科学. 第七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36 戴自英.特殊情况下的抗生素应用. 中华医学杂志,1984,64:768.
37 戴自英,主编.临床抗菌药物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38 王季午 (主编),钱惪,杨超前(副主编),戴自英等 (编委).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传染病学.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39 戴自英.感染性疾病治疗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40 戴自英.传染病学.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
41 戴自英.传染病学 (高等院校教材).上海: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0.
42 戴自英,主编. 实用内科学. 第八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43 戴自英,主编.实用抗菌药物学.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第二版,1998.
44 戴自英,主编.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相关参考
我們在看清宮戲的時候,可以看到電視劇里面的古代非常輝煌,還很好看,古香古色的,生活水平看起來還過得去,但事實上卻和電視劇里面的相反,電視劇多少有點虛假的,那么清朝百姓到底有多窮呢?這是來自英國攝影師拍
我們在看清宮戲的時候,可以看到電視劇里面的古代非常輝煌,還很好看,古香古色的,生活水平看起來還過得去,但事實上卻和電視劇里面的相反,電視劇多少有點虛假的,那么清朝百姓到底有多窮呢?這是來自英國攝影師拍
我們在看清宮戲的時候,可以看到電視劇里面的古代非常輝煌,還很好看,古香古色的,生活水平看起來還過得去,但事實上卻和電視劇里面的相反,電視劇多少有點虛假的,那么清朝百姓到底有多窮呢?這是來自英國攝影師拍
英國藝術家的鵝卵石DIY畫很漂亮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本站网www.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一位來自英國的藝術家純手工畫的鵝
今天推薦一套書,這是引進自英國的一套兒童經典STEM叢書。STEM是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的簡稱,這個名詞在前兩年的時候特別火,我給憨憨選的這所學校也是以STEM見長,他們從六年級起,就開始學物理、化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