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李继硕人物简介
Posted 知
篇首语:不亏待每一份热情,不讨好任何的冷漠。一旦攒够了失望,就离开。从此再也不见,友情如此,爱情亦如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李继硕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李继硕人物简介
·李继硕
李继硕,神经解剖学家,医学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初期即在第四军医大学创建解剖学科教学科研基地。1989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他还创办并主编了 “神经解剖学杂志”,为推动我国神经解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荣获解放军总后勤部一代名师称号。
生 平
李继硕,1920年9月9日生于吉林省榆树县一个地主家庭。1941年3月毕业于长春医科大学,留校任解剖学助教,在任助教的四年中,打下了坚实的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及体质人类学的专业基础。1944年12月升任讲师。
1945年8月,日本侵略军投降,长春处于无政府状态,学校解体,学校财产面临被破坏的严重威胁。李继硕出于爱国热忱和保护祖国财产的正义感,与学校药学部讲师纪有恒 (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东北药学院院长) 一起冒着生命危险,组织二十余名中国学员进住学校,维护学校财产。当时环境非常危险,又无经费来源,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了整整一年,保存了学校财产,学生也继续了学业。
1946年8月国民党政府接收成立国立长春大学,学校改为长春大学医学院,李继硕仍任解剖学讲师,同时还协助郭松根院长做医学院教务工作。1947年5月,因长春大学的 “接收大员”孙某公开侮辱郭松根院长,激起公愤,李继硕同纪有恒组织医学院全体教师罢教抗议,又通过医学院学生自治会主席郝世魁 (后改名郝水,新中国成立后任东北师范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 发动医学院全体学员罢课示威,学生捣毁了学校训导处。这次“学潮”迫使长春大学当局不得不向郭院长公开道歉并开除孙某。不久我东北野战军发动五次攻势,长春局势紧张,长春大学向北平迁校。在北平的一年中,李继硕受到北平各大学民主空气的感染逐渐对共产党有所了解,产生了积极参加新中国建设的意愿。1949年2月,晋绥军区卫生部长贺彪等同志去北平招聘医教人员,李继硕毅然放弃北平的城市生活参加了到西北工作的队伍。经过3个月采购仪器、图书等准备工作,5月到达当时尚在山西农村的西北人民医药专门学校 (即第四军医大学前身)。经过在农村边教学、边学习政治的半年生活,他的人生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坚定了投身革命熔炉的决心。当时因生活艰苦、学校设备??陋,部分人产生动摇,返回城市,而李继硕却十分安心工作。同年11月随学校进驻西安,立即投入建校工作。
20世纪50年代初 《毛泽东选集》 出版,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自觉地改造人生观和世界观,1956年6月28日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学科建设过程中,他勇于接受新事物,重视教师队伍的基础业务知识的提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四处奔走收集无主尸体、建立标本陈列馆。经过10年努力,他所领导的解剖学科在教学质量、教学条件以及师资水平各方面都达到了当时国内同专业的前列水平。
尽管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但他坚信党的政策,不动摇信念; 更加刻苦学习 《毛泽东选集》 四卷及《共产党宣言》 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从理论上加深了对共产主义的理解。
文化大革命后,在四个现代化号召的鼓舞下,他立志加快步伐将损失的时间夺回来。他积极探索学科加快发展的道路,提出将学科“由单纯教学型向学术型转变” 的方针,集中人力、物力向神经学进军,并制定了 “镇痛机制的神经学基础” 的具体研究方向,引导学科向新的方向发展。
李继硕在学术上高瞻远瞩,从不满足现状。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他又提出学科 “由单纯形态学向综合的神经科学转变”的新方针,将学科向国际水平方向引导。在学术界,他极力促进将过去长期分立的神经学互不渗透的四个分野向统一的神经科学方向转化。1995年他制订了学科发展五年规划,结合 “211工程”建设,将学科发展推向与国际水平接轨的新阶段。直至李继硕已年逾八旬,身患多种疾病,但仍孜孜不倦地工作,被誉为敬业精神的楷模。
一流学科的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
作为学科的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他严以律己,言传身教。他认为作为学科带头人应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要作风正派、办事公道; 二是要一心扑在学科建设上; 三是在科学上要有远见。几十年来,他身体力行,矢志不渝。
1949年学科创建伊始,从铺地面、安装门窗到收集尸体、建立实验室、培养师资,李继硕一切亲自动手。经过两三年的艰苦努力,学科初具规模。1954年第四、第五军医大学合校,师资力量加强,他团结老、中、青三代教师,在 “学习苏联教学改革” 以及后来的教育革命和教学改革过程中,勇于吸收新鲜事物,不断地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他用两年时间组织教师学习与专业有关的基础科学——胚胎学、组织学、比较解剖学、??般生物学、达尔文主义和教育学,克服了师资队伍基础知识面窄的弱点,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为以后开展实验性研究打下了基础。为了培养学员独立工作能力,他不辞劳苦、四处奔波,收集无主尸体,保证了4名学员解剖一具尸体,至今在全国仍是独一无二的。为了建设高质量的标本陈列馆,他精心设计、亲自示范,坚持十余年建成了拥有1420件标本的陈列馆,这些标本内容系统、制作精细,有些堪称 “精品”。如此规模的标本陈列馆国内外都为数不多。
由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条件不断提高,师资队伍迅速壮大,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招收全国首批硕士研究生,学科地位在 “文化大革命” 之前已跃居全国同专业的前列。
文化大革命后期他为了加快学科建设,根据国际上科学发展的动向,毅然地集中人力、物力开展向国际上飞跃发展的神经学进军,拟定了以 “镇痛机制的神经基础” 为中心课题,克服困难、自力更生,建立实验室、引进新技术。经过4~5年的拼搏,到1982年学科的科研工作已走在全国神经解剖学界的前列。他又积极开展国际交流、精心培育青年师资。1978年招收研究生制度恢复后,李继硕被评为首批硕士研究生导师,1981年又被评为首批博士生导师,1994年被评为博士后导师,他所领导的学科也被评为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学科。1989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随着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生命科学的研究目标面临着由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过渡的挑战,李继硕不失时机地又提出将学科“从单纯形态学 (神经解剖学) 向综合的神经科学转变” 的方针,提倡神经学四个分野 (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神经药理学和分子神经生物学) 互相渗透,综合运用它们的技术方法进行研究工作,并积极引进分子神经生物学技术和膜片钳技术,实现了课题研究由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过渡。
1994年11月他取得香港知名实业家梁銶琚博士父女500万元港币的赞助,经总后勤部卫生部批准在学科内成立了 “梁銶琚脑研究中心”,学科设备条件得到更大的改善。到1996年,脑研究中心在原有的基础上已形成为拥有5个实验系列 (形态学实验系列、电生理学实验系列、分子神经生物学实验系列、影像实验系列、附属系列) 共16个单项实验室,面积1500m2以上,设备总值1100万元以上,并配有图书资料室、脑博物馆和 《神经解剖学杂志》编辑部等配套设施的科研实体,不仅在国内同专业中堪称一流,许多来参观的外国专家也莫不啧啧称叹。
近几年在 “211工程”建设的推动下,李继硕所在的学科已成为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在2001年12月国家级重点学科的遴选中,该学科以解剖学界第一名的优异评分入选。
热心学会工作,推动我国神经解剖学高速发展
文化大革命后学会活动恢复,李继硕被推选为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陕西省解剖学会理事长、省科协委员。1986年出席了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国代表大会。在1982年的中国解剖学会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学会常务理事兼新成立的神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此时,国际上神经解剖学空前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而我国则尚处于既往基础薄弱又耽误了10年的落后状态。作为主任委员他十分重视每两年一次的学术年会,收稿、审稿、会议安排和编辑论文汇编等工作,事必躬亲。他认识到引进和??展新技术是学术发展的关键,因而从1981年到1994年他前后共筹办了14次全国性的新技术讲习班、经验交流会或研讨会。如1985年他邀请日本大阪大学远山正弥教授来西安帮助举办为期3周的免疫组织化学实验讲习班,1年后又邀请日本近畿大学高木宏教授来西安帮助举办为期4周的免疫电镜技术讲习班。两次讲习班各吸收全国约50个单位的青年学者参加。通过这两次讲习班,在1984年的全国学术年会上尚为空白的免疫组织化学,到1986年的学术年会上即已收到论文60篇。这些讲习班、交流会促进了神经解剖学在我国的飞跃发展。当时全国共有72个单位开展神经解剖学研究工作,盛极一时。
科研工作开展起来后科研成果苦于不能及时发表,学会又无力办刊。李继硕挺身而出,不要国家经费补贴,代表学会热心奔波,终于于1985年经国家正式批准创刊《神经解剖学杂志》,李继硕担任主编。
办刊初期收取版面费制度尚未设立,李继硕坚持自力更生精神,一切自己动手、白手起家,在总后勤部卫生部、第四军医大学支持下杂志质量逐年提高。杂志迄今已经历了18个年头,被评为源期刊、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1998年在全国1286种自然科学源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中,名列第82名,进入前100名。??近几年,刊物内容已从单纯神经解剖学转向神经科学,兼登四个分野的稿件,中、英文论文兼收。除国内发行外,并和美国、日本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等国家和地区的有关单位和专家进行交换或赠送。
李继硕以敏锐的科学思路,不仅领导本学科从单纯形态学向综合的神经科学方向转变,而且在学会范围内极力提倡各分野有关学会在统一的神经科学方向上合流。1994年他应邀参加成立全国神经科学学会的筹委会,做了很多促进和团结工作; 1995年中国神经科学学会成立,他被选为常务理事。他建议并帮助解剖学会和神经科学学会下设的神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合为一体,用一套班子协调两个学会工作。他积极促进神经解剖学向神经科学的方向发展,1997年他在第四军医大学成功地为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举办了全国第二届学术年会,这次会议邀请了28位外国专家、400多位国内代表,收到论文600多篇,盛况空前,充分体现了神经科学四个分野的合流和发展。
1999年11月,李继硕虽已辞去学会职务但仍十分关心学会工作,针对国内开展膜片钳技术在人才和技术方面困难较多的现状,他在梁銶琚脑研究中心为学会筹办了为期20天的 “膜片钳实验技术学习班”,吸收正在开展或准备开展此技术的单位派人参加,收效甚大。
李继硕深刻理解在我国生命科学界神经科学还处于发展中,在高等院校开设《神经科学》课程和普及神经科学基本知识对促进基础课程的全面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他愉快地接受了国家教育部的委托,担任编写 “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 的 《神经科学》教材主编。在无蓝本可借鉴的情况下,他精心筹划,用??年半的时间,反复推敲和修改、精心组织内容,完成了 《神经科学基础》教材。此书已在2002年2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为了尽快改变我国神经科学的进展迟缓状态,他又筹划在2002年3~4月邀请20位国内造诣较深的专家共商在高等院校开设?神经科学》课程的大计。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精心培养跨世纪人才
李继硕把人才培养看做是学科建设的核心。他深深体会到过去长期闭关锁国造成人才学术水平偏低、外语能力不强,是学科走向国际舞台的主要障碍。他大声疾呼培养跨世纪人才,有机地把国际交流和人才培养统一起来,20年来取得了超乎寻常的效果。
1981年3月,他凭借精通日语的优势,战后首次去日本考察访问一个月。通过对不同类型的7所大学、两所著名的神经科学研究所的全面考察,仔细了解了日本战后的科学、教育以及解剖学、神经科学的发展状况,结识了一些当时在神经解剖学方面造诣颇深的学者,开始建立了学术交流的关系。首先与京都大学、大阪大学等知名大学建立了 “请进来,送出去” 的关系。??请日方教授来西安传授新技术或办新技术讲习班,请他们资助中国的青年师资去日本学习。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交流范围逐步扩大,该学科已和9所大学的有关科室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交流方式也从单纯接收留学生提高到互通有无进而达到开展协作研究。20年来共为该学科向日本送出青年师资25人,近40人次; 并为学校和日本国京都大学、大阪大学等7所大学或学部建立了校际友好交流关系,签订了交流协议; 还为学校其他学科送出留学生近30人次; 多次邀请日方知名教授来校讲学或帮助开展新??术,为学科及学校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又建议学校聘请国外6位、国内5位同行知名专家为本学科的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扩大了交流面。
李继硕有着十分明确的为国家、为学校培养有用人才的目的。他不支持个人联系、无目的出国和学非所用,主张 “洋为中用”、“知己知彼” 和 “买米下锅”,即去国外主要是学习我国和本学科需要开展的新技术; 熟悉对方的实力且熟知对方能为我??用的技术专长; 学到的技术能立即为本学科所用。他十分重视出国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出国后书电往来不断; 归国前,将他们所需的仪器设备备齐,使他们回国后能立即建立实验室、开展工作。既使出国人员感到责任重大又无后顾之忧,因而出国人员绝大多数能按期返校。
李继硕对青年人才在政治上、生活上关心,在业务工作和学习上严格要求。他亲自抓政治学习,帮助青年辨别是非; 对于学科内青年人才的具体困难及合理要求,都满腔热情地亲自出面帮助解决。李继硕还十分重视青年师资的基础培养,除抓紧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培养外,要求教研室青年师资都必须掌握两门外语——英语和日语,不惜投资请外教来练习英语口语; 利用晚上时间亲自教授日语、帮助出国人员进行口语练习。在国家实行双休日制度之后,他安排每星期六上午都用做学术讨论会,形成制度,日积月累,扩大了青年人才的知识面,活跃了学术思想。
凡与李继硕接触过的人无不为他呕心沥血地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精神所感动。为此,他的日本老同学森田梶太郎博士私人捐赠给他1000万日元作为青年人才去日本深造之用。日本九州大学药理学伊东祐之教授感叹地说: “李教授,我看出了你的特点是爱国、爱校、爱青年。” 近20年来,他送出大批出国人员没有用国家一分钱,都是他争取到的对方资助。他还根据自己的思想和工作经验,写了关于研究生培养、出国留学、学科建设等五篇论文,得到领导机关的高度重视。
李继硕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精神,结下了丰硕的成果。他领导的学科已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110余人,他亲自培养了博士后2人,博士20人,硕士近30人。培养的青年人才基础好、外语水平高、独立工作能力强,无论去国外学习或去其他单位工作都受到欢迎。有的博士生毕业立即被国内著名的大学聘为副教授; 有的博士毕业方任讲师,即被比较有名的大学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这个学科后继有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各级人员水平都较高。现在的正、副主任两人均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还有两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另有一人获国家优秀博士论文奖。
先进的科学思路,一流的研究成果
李继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指导教学和科研实践。他认为基础理论研究应以探索自然界的未知问题为目标,不应搞“短、平、快”; 主张一个学科应只选本专业领域某一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形成特色,不应多头分散; 提倡发挥集体作用进行 “接力式” 工作,不搞单干; 将研究生培养融于学科科研方向,使之成为一支重要科研力量。
他有较好的体质人类学基础,1979年中国解剖学会编写?中国人体质调查》 时,他应邀参加主编工作。此书及他个人都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但他从不保守,当他看到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飞跃进步时,断然为学科选择了向神经解剖学继而向神经科学转变的方向。25年来发挥集体的作用,奋起直追,全学科每年发表的论文平均50篇以上,其中近半数在国际刊物上发表; 每届神经解剖学学术年会上发表论文数都占全国的1/6~1/5。
1977年以来,他以探索镇痛机制为目标,采用当时新兴的HRP跨越神经节追踪等技术,以当时还处于空白状态的内脏初级传入途径为突破口,进行了十余年的系统、深入研究。他的科研组共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取得了不少新发现、提出一些新观点,并在实践中为探索镇痛机制找到科学的研究途径。主要成果有:
发现三叉神经领域本体感觉中枢通路,填补了一百年来的空白。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
对盆腔内脏初级传入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次证明盆腔内脏初级传入在背根节水平既有集中的传入节段,又广泛而弥散地与很多节段发生联系。此点可以解释内脏痛的感觉定位不明确的原因,并对牵涉痛的原因探讨有所裨益。继之证明盆腔脏器初级传入主要投射于骶髓后连合核,并发现此核和脑干孤束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两者上、下遥遥相对,是机体接受内脏传入的两个主要核团。又进一步研究,完善了对内脏初级传入的全面认识。另外,既往由于方法学限制长期未能证明内脏初级传入的存在,因而将内脏传出神经 (交感、副交感神经) 误解为孤立的传出系统而称为 “自主神经”。李继硕根据对内脏传入的系统研究,结合对神经活动规律的新认识,进行了正本清源工作,他建议取消沿用近百年的 “自主神经”代以 “内脏神经”,用新的观点重写了“内脏神经系” 一章编入 《神经科学基础》 教材。1997年他又总结整理了十余年对内脏初级传入的新研究成果,出版了 《初级传入中枢联系的形态学基础》 专著,丰富了神经学的内容。
他的另一重大发现是在骶髓后连合核中发现既有传递盆腔脏器内脏痛信号的细纤维投射,又有传递来自躯体性的坐骨神经或阴部神经非痛信号的粗纤维的投射。发现双方的终末会聚于同??后连合核神经元的树突。据此,他认为这种汇聚神经元是研究镇痛机制的理想模型,这种会聚意味着两种不同信号在此进行整合产生新的效应。他还发现孤束核、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处也存在着这种会聚。
上述的以骶髓后连合核为中心的形态学研究部分,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
反复实验、反复思考的结果,他悟出了一条从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过渡、综合运用神经科学各分野先进技术的技术路线。即以形态学证明的会聚神经元为模型,通过突触传递和跨膜信息转导的研究,再进一步在分子水平观察和分析两种信号的互相作用和变化,最终搞清镇痛效应的本质。现正通过膜片钳技术进行跨膜信息转导的研究。
正直无私、淡泊名利的典范
李继硕在党的长期教育下,坚信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树立了一心为公的人生观,严格要求自己。
他正直无私、不图虚名、不谋私利,以 “不做违心事,不讲违心话”作为人格标准,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他在工作上,不拉私人关系,不搞亲疏远近、个人恩怨; 在是非面前,不隐瞒自己观点、敢于直言; 对待工作以大局为重,个人利益或小单位利益服从大的、整体利益。凡是对学校和学科发展有利的事,他不分分内、分外,主动去做,且不表现自己。
他廉洁自律,从不损公肥私。多年来为学科购买仪器设备经手的经费至少六七百万元,但从不滥用和大手大脚,订货时要“货比三家”,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 自觉地抵制社会上不正之风,未拿过任何形式的 “回扣”。多次出国为教研室和学校联系工作,不仅未要过补贴,反而经常用自己的钱购买礼品。
他从未计较过个人职称、待遇,不为个人问题伸手。有了荣誉和成绩,总是想到党和人民的抚育,群众智慧和集体力量。除工资外,科研奖金、稿费等额外收入自己从不多取,按比例分给所有参与过工作的同志包括实验人员和工人。被评为一代名师时,他将发下的5000元奖金的一半分给教研室低工资的同志。发表论文时,除自己写的或亲自指导的论文外,从不署名; 从不参加国家规定以外的社会上流行的各种形式的 “名人录” 和 “展览会”等活动。
李继硕无私奉献精神,受到广泛的钦佩。他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节假日也很少完全休息,即使因病住院或手术后,也在病房中坚持工作,医护人员都为此深受感动。
“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是他用以自勉的座右铭。进入耄耋之年,他仍精神饱满、更加勤奋地工作,每天仍然坚持到科室工作,著书立说、审阅稿件,指导研究生并参加实验。他常说: “宁可干着死,也不坐着等死。” 这正是他人生观的生动体现。如同老牛一样,他辛勤地耕耘着……
简 历
1920年9月9日 出生于吉林省榆树县东北关元安胡同3号
1937年4月~1941年3月 在长春医科大学医学部学习 (长春)
1941年4月~1944年11月 任长春医科大学解剖学科助教 (长春)
1944年12月~1946年7月 长春医科大学解剖学科讲师 (长春)
1946年8月~1949年1月 国立长春大学医学院解剖学科讲师 (长春、北平)
1949年2月~1953年8月 西北人民医药专门学校、西北人民医学院、第一军医学院、第四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副教授,教研室主任 (西安)
1953年9月—1984年 第四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教授,教研室主任(西安)
1984年—1994年12月 第四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教授
1995年1月—2006 第四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梁銶琚脑研究中心教授
主要论著
1. 李继硕等主编. 中国人体质调查. 第一卷.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2. 张培林主编. 神经解剖学 (李继硕编写第一章,第八章).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3.李继硕. 初级传入中枢联系的形态学基础.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
4. 李继硕主编. 神经科学基础.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 李继硕等. 家兔躯体 (坐骨神经) 和内脏 (膀胱) 初级传入神经元向骶髓后连合核区的投射. 神经解剖学杂志,1987,3: 49
6. 王百忍,李继硕. 中脑核—丘脑投射通路研究之一、二、三. 神经解剖学杂志,1988,4: 35,41,53
7. 李继硕等. 脊髓初级传入神经系统的形态学研究进展及其瞻望. 解剖学报,1989,20: 439
8. 李继硕. 关于骶髓后连合核和 “内脏面” 的知见补遗. 复旦神经生物学讲座,1991,Ⅶ: 19
9. 罗丕福,李继硕. Synaptic contacts between jaw-muscle spindle afferents and trigeminothalamic neurons. Brain and oral functions (国际会议专著).Elsevier,1995,299~305
10. 李继硕. 三叉神经领域本体觉中枢传导通路的发现. 复旦神经生物学讲座,1996,Ⅻ: 139~150
11. 吕岩,李继硕. 骶髓后连合核SP受体免疫阳性神经元与SP阳性终末的突触联系. 神经解剖学杂志,1996,12: 109
12.李继硕. 研究生制度促进了学科建设——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和体会.医学教育与管理,第四军医大学出版,1989
13. 李继硕. 学科建设也必须两手抓——学科建设的点滴体会. 总后干部工作,1992,第2期
14. 李继硕. 关于出国留学问题的诌议. 总后干部工作,1993,第6期
15. 李继硕. 试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关系. 总后干部工作,1996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李继隆简介 李继隆是谁 李继隆父亲 李继隆和耶律休哥
本名:李继隆 别称:李忠武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上党(今山西长治) 出生时间:950年 去世时间:1005年3月17日www.cha138.com 主要成就:参与
李继迁李继迁原名拓跋继迁,宋朝赐名赵保吉,是北魏鲜卑后裔,因先祖归降唐朝而被唐太宗赐姓李。他依辽附宋,势力日益强大,收复了故土,还攻下灵州,其子李德明即位后追封其为皇帝,孙子李元昊追尊为夏太祖。李继迁
李继迁李继迁原名拓跋继迁,宋朝赐名赵保吉,是北魏鲜卑后裔,因先祖归降唐朝而被唐太宗赐姓李。他依辽附宋,势力日益强大,收复了故土,还攻下灵州,其子李德明即位后追封其为皇帝,孙子李元昊追尊为夏太祖。李继迁
李继和是北宋初年宦官,因为父亲的关系,得以任内侍黄门。后来因为在镇压叛军之时,有出色表现而升迁。 人物档案 姓名:李继和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时代:宋朝 出生地:开封 出生时
李继和是北宋初年宦官,因为父亲的关系,得以任内侍黄门。后来因为在镇压叛军之时,有出色表现而升迁。 人物档案 姓名:李继和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时代:宋朝 出生地:开封 出生时
本名:李继迁别称:拓跋继迁;赵保吉(宋朝赐名)所处时代:辽宋时期(夏国)民族族群:党项族出生地:银州(今陜西榆林米脂县)出生时间:963年去世时间:1004年1月26日主要成就:奠定西夏基础,占据西平
李继隆的父亲是谁李继隆的父亲李处耘简介李继隆(950年—1005年3月17日),字霸图。祖籍上党(今山西长治)。北宋名将,李处耘长子,以荫补供奉官。善骑射,晓音律,好读《春秋左氏传》,以礼待儒士,多智
李继隆的父亲是谁李继隆的父亲李处耘简介李继隆(950年—1005年3月17日),字霸图。祖籍上党(今山西长治)。北宋名将,李处耘长子,以荫补供奉官。善骑射,晓音律,好读《春秋左氏传》,以礼待儒士,多智
李继迁是党项族平夏部人,银州防御使李光俨之子,生于公元963年,去世于公元1004年。李继迁先祖原本姓拓跋,唐贞观初年归傅唐朝,后来因为在镇压黄巢起义中功勋卓著,因此得唐朝皇室赐国姓“
·李继明李继明,我国棉纺设备设计、制造的先行者。20世纪50年代组织开发54型开清棉联合机,装备了国内众多棉纺工厂并出口缅甸、罗马尼亚等国家。50年代后期组织领导了第一代印染机械中多色滚筒印花机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