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一口气斩首56人 乾隆如何处理贪污窝案

Posted 乾隆 斩首

篇首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竟一口气斩首56人 乾隆如何处理贪污窝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竟一口气斩首56人 乾隆如何处理贪污窝案

清朝的监察制度是比较细密的,然而好多大案要案露出丑恶面目来,则与监督机构没有什么关系。最明显的是“王望案”。王望的案子引起乾隆的注意,并不是各路御史奏报、弹劾的结果,而是与阿桂、和糰在甘肃平定苏四十三作乱有关。

“穷藩司”拿出4万两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三月,甘肃省河州爆发了苏四十三领导的回民起义。经过几次交战,官兵损兵败北不能速胜。乾隆很生气,撤了陕甘总督勒尔谨的职。时任甘肃布政使的王廷赞,主动向乾隆上奏,说现在正是用兵之际,军费紧张,自己乐意把平时积攒的4万两廉俸银贡献出来,“以资兵饷”。乾隆皇帝见王廷赞一出手就是4万两银子,觉得奇怪:仅仅一个藩司(布政使),家计怎么那么充裕?是不是和当地实行的“捐监”有关?

清代的藩司是总督、巡抚的辅助官员,俸银、养廉银合在一起每年不足万两。尤其甘肃,偏远贫瘠,所得与富庶之地的布政使有差距。因此说,王廷赞无论如何也捐不出4万两私银。

于是,乾隆皇帝传谕大学士阿桂和署理陕甘总督李侍尧,严密访查王廷赞,看他是否染指捐监一事。

集体贪赃枉法

所谓“捐监”,就是允许一些有钱有粮的人通过捐粮换取“监生”资格,并可以应试入官,称“监粮”。捐交的谷粮,遇到灾荒用来赈济灾民。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当时的陕甘总督勒尔谨奏请,甘肃地瘠民贫,需要在辖区内实行捐粮为监。乾隆同意了勒尔谨的意见,并派出浙江布政使王望前往甘肃主持捐监。王望在乾隆眼里属于“能臣”,有在甘肃工作的经历。王望到任后,向勒尔谨建议各州县都可以收捐,这样可以解决内地粮仓储备不足问题。

乾隆三十九年十月,王望赴任已经半年了,他向乾隆帝汇报了甘肃省的“捐纳”情况:到九月底止,已有19017余人前来捐纳,共收得粮食82.75万余石。乾隆皇帝肯定了王望的工作成绩,说他“承办认真”。实际上,王望所谓的80多万石粮食只是个虚数,粮仓里一粒也没有。不久,勒尔谨又上奏,称甘肃省雨水稀少,连年大旱,需要大量的粮食赈济百姓,希望皇帝准许把粮食折成银两。

经此,甘肃这个不富裕的省份,就成了那里官员的“富贵乡”,民间的捐银巧妙地变成私有财产,自总督以下都有份,自然王望得银最多。最后,甘肃全省各级官员,“上下勾通一气”,毫无忌惮地侵吞国帑民膏。

由于捐监有功,乾隆四十二年,王望升迁为浙江巡抚,由王廷赞接任布政使一职。王廷赞 “知其弊,不能革”,甘肃一如从前,集体贪赃枉法。

斩首56人

实际说来,“甘肃贪污大案”的查处,并非单纯因为王廷赞捐银4万两一事。那件事不过提醒皇帝,甘肃捐监可能有问题。实际上,原任布政使王望的奢靡生活,乾隆一直印象深刻,也常有所思,但没有证据。韩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帝第五次南巡,王望接驾铺张奢侈。帝告诫:“南巡只是体查民情风俗,不是游玩观景,今添建屋宇,张灯结彩,朕实所不取。”

真正使这件“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启动大范围调查程序的,是大学士阿桂与尚书和糰初入甘肃时的报告。和糰奏折说入境即遇雨,阿桂也报告军队经常遇雨,道路泥泞,难以速进。一个“雨”字,使乾隆的怀疑之情有了涌泻的突破口,因为甘肃省的报告向来称少雨大旱,需要赈济。乾隆看了阿桂他们的报告很感慨,“可见该省亦并非竟少雨泽,人言俱未足信”。传谕阿桂、李侍尧确切访察。

阿桂、李侍尧奏报了王望等令监粮改输银及虚销赈粟自肥各种情况,甘肃的弥天大案才揭开了暗幕。乾隆表态:“案内各犯,俱属法无可贷。”对于这起特大贪污窝案的处理是:王望处斩刑,王廷赞处绞首,勒尔谨赐死;贪污数万两的巨犯斩首56人,免死发遣46人,革职、杖流、病故、畏罪自杀数十人。

相关参考

五十多名各级官员被判斩首示众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发生了一件清朝建立以来最大的贪污案。自封疆大吏到州牧县令,被判处死刑的多达100多人,其中56名被砍掉了脑袋。这就是轰动朝野的甘肃全省官员谎报灾赈、贪污捐监粮的大案。这场

乾隆皇帝是怎样处理贪污案的

在养心殿乾隆帝办的另一件大案是王望贪污案。王望,山西临汾人,江苏巡抚王师之子。望考取举人后,没有参加会试和殿试,虽没取得进士功名,但花钱买了个知县。先后任甘肃山丹、皋兰等县知县,后升为云南省武定府知府

清朝巨贪和如何成为乾隆皇帝贪污受贿代理人

导读:乾隆帝处理贪污官员不可谓不严厉,整个清朝因贪污被处死的二品以上高级官员共41人,而被乾隆帝处死的就高达27人,占了三分之二。在乾隆帝的意识里,天下是属于他一人,他是国家的唯一所有者,绝不会容忍臣

清朝巨贪和如何成为乾隆皇帝贪污受贿代理人

导读:乾隆帝处理贪污官员不可谓不严厉,整个清朝因贪污被处死的二品以上高级官员共41人,而被乾隆帝处死的就高达27人,占了三分之二。在乾隆帝的意识里,天下是属于他一人,他是国家的唯一所有者,绝不会容忍臣

一场大雨揭开的一桩贪案,57人被斩首,56人被发配为奴

清朝初期,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朝廷沿用明朝旧制,下令准许「”甘肃士民捐纳豆麦者,可取得国子监生资格”,由此参加乡试或取得官衔,此办法称「”监粮”。也就是乡绅、财主、平民都可以利用捐粮、捐财的方

一场大雨揭开的一桩贪案,57人被斩首,56人被发配为奴

清朝初期,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朝廷沿用明朝旧制,下令准许「”甘肃士民捐纳豆麦者,可取得国子监生资格”,由此参加乡试或取得官衔,此办法称「”监粮”。也就是乡绅、财主、平民都可以利用捐粮、捐财的方

历史人物 清朝巨贪和珅如何成为乾隆皇帝贪污受贿代理人

  导读:帝处理贪污官员不可谓不严厉,整个因贪污被处死的二品以上高级官员共41人,而被帝处死的就高达27人,占了三分之二。在乾隆帝的意识里,天下是属于他一人,他是国家的唯一所有者,绝不会容忍臣下的贪腐

张廷玉得意门生竟大肆贪污 军机大臣于敏中

于敏中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军机大臣,是张廷玉的得意门生。他前半生处事谨慎,后结交太监,贪污数百万两。死后被撤出贤良祠。于敏中出生在江苏金坛,于氏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乾隆二年,二十四岁的于敏中考中状元,在

张廷玉得意门生竟大肆贪污 军机大臣于敏中

于敏中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军机大臣,是张廷玉的得意门生。他前半生处事谨慎,后结交太监,贪污数百万两。死后被撤出贤良祠。于敏中出生在江苏金坛,于氏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乾隆二年,二十四岁的于敏中考中状元,在

和珅被赐死之前,说出了自己贪污的理由,嘉庆皇帝竟无言以对

导读:中国古代历史当中,曾出现过很多大贪官,而清朝的和珅,无疑是其中最为知名的一个。和珅为官的二十多年间,从一个三等侍卫,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乾隆皇帝最宠信的大臣,甚至没有之一。得宠之后,和珅的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