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周太炎人物简介
Posted 植物
篇首语: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周太炎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周太炎人物简介
·周太炎
周太炎,植物学家、植物药学家。他长期从事十字花科植物和药用植物分类研究,是中国十字花科植物分类研究的奠基者。主编出版《中国植物志》 第33卷 (十字花科) 及其英文版 《Flora of China》 (Cruciferae)。是国内最早应用近代植物分类学,系统研究古今药用植物的带头人之一,编写?中国药用植物志》 9册,为我国传统药物的继承和开发利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周太炎,字慕莲,曾用名大贤。1912年7月28日生于江苏常熟县大河镇。他出生于世代中医家庭。曾祖父周景山和祖父周竹谦都曾经是当地著名的中医师。只在父亲一代,因受曾祖母的影响才放弃医道。曾祖母认为医生救死扶伤,职业虽高尚而光荣,但责任重大,难免会有所失误,于人于己都不利。于是,他的父亲虽已攻读了多部医药学书籍,??终也没有能拗过曾祖母的固执而弃医从商。周太炎幼年在大河镇读完初级小学,于1923年升入塔前小学读高小。1925年到常熟县中学念初中。1928年到太仓县中学读高中。1930年转学至上海大同大学附属中学读完高中。1931年8月考入南京金陵大学。金大为私立大学,系由美国人创办的一所基督教会学校。虽然学费较贵,但以周太炎家庭的经济情况,有足够的能力供给他上这样的贵族学校。仅管如此,周太炎仍然保持着生活的俭朴,甚至连西装都没有一件。当时的校长陈裕光,平时总是穿着中式长袍,要接待外国人时才着西装,这给了周太炎以朴实、好学的影响。在大学阶段由于学习环境好,师资水平高,为周太炎先生后来的事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周太炎就读的是农学院植物系。植物系是新成立的系,因此他成为该系第一个获得农学士学位的大学生。该系系主任是美籍教授斯图尔德 (A.N.Steward)。由于周太炎对专业兴趣浓厚,品学兼优,很得斯教授的关爱。开始时是每周六下午周太炎到系办公室,在斯教授的指导下,做1~2小时的工作,后来便正式被聘请为斯教授的助教。助教共做了3个学期。在此期间,给周太炎在植物学的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37年9月,周太炎受聘于国立药学专科学校 (即现今中国药科大学的前身),任植物学教员。在当时,药学专业在国内属新创学科,该校为国内惟一的一所药学专科学校,因此颇受各方面的重视,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立药专举校西迁。周太炎除父母外,还有兄嫂、侄儿等,全家十余口人,随他逃难到重庆。抗战期间在重庆生活十分清苦。1940年以前,全家基本靠周太炎的月薪勉强维持生活。1941年至1945年期间,重庆物价步步高涨。学校给他的待遇,除月薪之外,每月补贴一担当时戏称为 “八宝饭” 的大米 (即最差次的米)。尽管如此,仍然是杯水车薪,生活难以为继。周太炎不得已只好到校外谋兼数职。他曾经在同一时期内,在英庚款机构做过协助科研员,在私立乡建育才学院兼任讲师; 又在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做协助特种科学研究员。他在生活如此艰辛的情况下,仍然不放弃对专业的追求。在教学工作之余,与弟子徐国钧常外出调查采集植物标本,曾去峨眉山调查药用植物,并向当地有经验的老药师、老药农访问取经。1945~1946年,由国家选派周太炎赴美国进修。先到美国耶鲁大学研究生院进修,后又到农部麦迪逊木材利用研究所实习。期满回国时,国立药专已由重庆复原到南京。周受聘为该校副教授。1947年6月,他离开国立药专去上海,到原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工作。在此期间,周太炎开始进行十字花科植物的专科研究。1950年又开始药用植物的分类研究。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直至90年代末,50年的科研生涯中,周太炎主持和参加编写了大量的植物分类研究的书籍和专著 (包括药用植物) 共达20余部,研究论文50余篇。他对药用植物的考证、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对十字花科的研究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周太炎1956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治学严谨、作风朴实,工作认真,一丝不苟,热心培养后生。1959年应邀赴北京参加国庆10周年庆祝大会,上天安门城楼观礼并获纪念章。1965年当选南京市第六届人民代表。1980年当选南京市第八届人民代表。1986年获中国植物学会颁发 “从事植物学工作50年的科学家” 证书。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周太炎曾任中国科学院南京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以及该所药用植物研究室主任; 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国药学会江苏分会理事和南京分会理事长; 中国药学会天然药物学科分会第一届委员; 曾担任《中药志》 (十字花科中草药) 的修订; 《中草药》、《中药通报》 编委以及《辞海》、《简明生物学辞典》; 中日合作编写《原色中国本草图鉴》 等书籍的编委及编审。
1981年6月周太炎受命于中国科学院率领中科院3人小组赴墨西哥考察访问,参观了墨西哥药物研究所; 自治大学生物系; 植物园以及南部动植物园等单位,收集了药物研究所有关治疗糖尿病的芸香科和木兰科植物药的丰富资料。回国后向中国科学院作了考察报告。
最先以近代植物分类学为手段系统而全面地研究古今药用植物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东方大国,有光辉灿烂的文化。就药文化而言,传统药物的丰富更是世界之冠。自公元1~2世纪《神农本草经》 问世以来的两千多年中,有关本草书籍层出不穷,浩如烟海。它们都是我国各族广大劳动人民几千年的医药实践和智慧的结晶。历代本草的作者,代代相传,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加上个人的艰辛劳动、考察、体验和实践,加以继承和发扬。明代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1552) 集历代本草之大成。到清代吴其睿的《植物名实图考》 (1848),不仅内容翔实,更配有精美的植物图画,可以说是我国历代本草中关于植物药的一个总结,在国内外都具有广泛影响。该书于1890年由日本人伊藤圭介翻印出版,以后日人松村任三在编著 《植物名汇》 和牧野富太郎编著?日本植物图鉴》 时,多数的植物名是以 《植物名实图考》为依据。我国现时的植物研究以 《植物名实图考》 的植物名称作为科名和属名的正式中名非常多; 以它的植物名称作为种名的也不少。然而仅管如此,由于时代不同,在鉴别植物种类的方法和手段受到局限,因此往往不免有一物多名或多物一名,种类混淆的现象。这对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遗产确是一个障碍,以至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内一些药用植物学工作者在野外采集标本或室内鉴定植物时,还以牧野富太郎的《日本植物图鉴》 作为重要工具书,遗憾的是,许多中文名称,虽然他依据的是《植物名实图考》,但由于上述原因,错误不少,以致以讹传讹。著名的植物学家裴鉴教授早已看出这一重要问题,要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遗产,必须以近代植物分类学的手段来认真考证古代本草中药物名称的真伪,以达到名符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裴鉴就着手进行古今植物药的研究,编写并出版了 《中国药用植物图志》 (1936) 和《中国药用植物志》 (1939)。50年代初期,周太炎与裴鉴先生合作,继续进行药用植物的研究。从1951~1966年的十余年间,编写出版 《中国药用植物志》7册,连同1939年的第1册共8册。70年代初,周太炎为纪念裴鉴,与郭荣麟合著《中国药用植物志》 第9册,每册50种,共计450种,包涵了我国传统药的大多数重要种类。书中对每一种药草,就本草所述的名称,包括异名,地方名,产地,医疗效用,植物形态描述及附图等等,进行综合研究和考证,用近代植物分类学的方法,将其归属于相应的科、属和种,然后给予正确的中文名和拉丁名称。每种均有详细的形态描述,清晰精美的原植物图版,包括有主要器官的解剖图。对于历史上有名称混淆的种类,加以引证注释,从而给医药使用和科研、教学部门以应有的方便。此套专著,因其成书早,研究方法对路,科学性较强,对我国传统药用植物的继承和开发利用,在国内同行中起到了带头和促进作用,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20世纪80年代,周太炎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征镒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肖培根教授共同主编、副主编出版了?新华本草纲要》 1~3册。该书是一部精简扼要、实用、系统地介绍我国药用植物的纲要式专著。全书3册,共收载药用植物6 000种,是建国以来出版的中草药书籍中载药种数最多的一部书,其突出的优点是对药物按植物分类系统编排,对每一科的药用植物有整体、全面性的概述,包括科内药用植物的种类,地理分布,化学成分,生理活性、医疗效果等等综合性的介绍和分析,让读者在正确使用药物名称的同时,还进一步得到开发新药的联想、思想的启迪和指南。周太炎在植物名称的考证上特别审慎,尽力做到了正确无误,纠正了以往误订的不少种类,例如甜茶的原植物,其中一种为绵石栎Lithocarpus litseifolius (Hance) Chun,《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误订为多穗柯L.polystachyus Rehd. 在以??药学文献中诸如此种误订种类还不少,《新华本草纲要》 都将它们一一纠正过来。周太炎及其合作者们倾注了大量心血,专著可以认为是一部当代既实用又极富学术价值的大型中草药工具书。
除上述两大部药学专著外,周太炎还参加编著和撰写多部药物书籍和研究论文,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志》、《天目山药用植物志》、《原色中国本草图鉴》 (中日合作编著)、《江苏植物性药材志》、《南京民间草药》 以及《常用中药载培学》、《药用植物载培法》 等。发表有关药物论文有“峨眉山药用植物调查报告”、“民间蛇药的原植物鉴定”、“我国华东地区可供筛选的抗肿瘤的植物科属”、“太子参、薄荷引种实验研究” 等数十篇。
中国十字花科植物分类研究的奠基者和该科植物志的主持人
我国本草学也代表了古代的植物学,如从《神农本草经》 开始到19世纪末,约有1 900年的历史,起始时间比西方国家早1 500年。西方国家到16世纪才处于本草学阶段,但他们起步虽晚,却发展很快。到18世纪中叶,林奈的《植物种志》 (1753) 就标志着近代植物分类学达到了成熟阶段。我国长期闭关自守,同时受到列强的侵略,从16世纪至20世纪40年代,先后就有16个国家200多人来中国采集植物,所订新属、新种的论文连同凭证的模式标本全部带走,标本存放在欧美各国标本馆,而我国还长期处于朴素的本草学,即实用分类学的阶段,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有近代植物分类的活动。1916年我国第一代著名植物学家钱崇澍发表 “华东毛茛科属二新种” 是我国第一篇以拉丁文命名的植物分类学文章。可以想像,20世纪的20~30年代,我国的植物分类学几乎还处于空白阶段。鉴定标本只能参考外国人的拉丁文记载,或者靠留学生出国查阅外国人收藏的中国标本,或者拍摄中国的模式标本将照片带回来以作参考。旧中国教育、科研经费匮乏,工作者要外出采集原产地模式标本都很困难,当然,十字花科也不例外,要做十字花科的分类研究也和其他科同样,犹如一个拓荒者。周太炎在40年代初期的植物学教学工作中深感国家植物资源不清,有宝不识宝,暗自下定决心去开拓这块分类学的荒地。当他进入前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时,欣喜万分,因为在中研院有条件来实现他的梦想。裴鉴先生帮助他选定十字花科,他很快地进入该科领域,潜心地研究起来。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中研院英文期刊《Sinensia》 上发表了研究论文 “华东十字花科植物志” 和 “中国之十字花科植物”。建国以后,单位改制为中国科学院南京植物研究所。周太炎助手多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借阅国内外植物标本比较方便。他带领弟子们赴苏、浙、皖、鲁以至新疆等地进行调查采集。60年代去新疆,他已是年过知命之年了,北疆气候多变化,风沙大,加上交通不便,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帮助下,周与助手们学着骑马行走,克服种种困难。在调查中为十字花科增补了一些新的分类群,也解决了某些疑难种类问题。在周太炎主持之下,指导编写组同志工作并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关克俭教授以及新疆八一农学院安争夕教授合作,大家同心协力,终于编写好《中国植物志》 第33卷(十字花科),并于1987年出版。全书含10族、6亚族、95属425种、124变种和9变型。周太炎除任主编外,还亲自参加编写,他本人或与弟子合作发表有20个新种和19个新变种。此部志书收载中国十字花科植物最齐全,中外文名称正确,图版清晰,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等有详细记载,实为一部高水平的十字花科专著。
在完成《中国植物志》 (十字花科) 的基础上,周太炎又参加中美合作编著该科植物志的英文版《Flora of China》(Cruciferae),此书在原书的基础上略有改变,已于2001年出版,是一本具有世界影响的书。
热心育人,不遗余力,为祖国科教事业培育英才
周太炎治学严谨,刻苦钻研,一丝不苟,数十年如??日。他言传身教,热心帮助青年人,培养了两代学人。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对青年人就开始倾注了满腔热情。最成功的事例是对徐国钧的培养。周太炎与徐国钧同是常熟人,但徐家住东乡,周家住西乡,他们素不相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周太炎全家逃难到重庆,徐也去重庆,在逃难的过程中,徐与周相识。徐当年只有16岁,周看重他聪明、细心、精干、素质好,有意培养他。经联系,国立药专同意让徐国钧做周太炎的助手。在工作中,周太炎指导他学习植物学知识,带领他上峨眉山采集植物标本,认识药草,教他学习实验室操作技术。徐国钧进步很快,最后考进本校国立药专。毕业后留校任教。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徐国钧升为教授。因其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上做得非常出色,特别在生药粉末的显微鉴别方面独树一帜,具有实用和学术双重价值。1995年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全国生药学界的带头人。徐国钧能有今日的功成名就,登上学术界的最高峰,这当然是他本人异常努力的结果,但同时也有周太炎的精心培养分不开。徐国钧青年时代求学的机遇、环境以及学习条件等等,无一不是周太炎精心安排、提供和扶持的。周太炎是他的引路人,启蒙人,是亲密的朋友,也是他慈祥、至诚、至善的老师。
除了徐国钧,周太炎在中国科学院南京植物研究所工作的数十年中,培养了众多弟子,包括从事药用植物和十字花科分类方面当年的青年人,如方瑞征、郭荣麟、丁志遵、袁昌齐、王铁僧、蓝永珍等,都曾经是他手下的得力助手和学生。周太炎对于他们每个人都是满腔热情,悉心指导,无论是室内查阅文献、收集资料或鉴定标本以至论文的撰写、新种拉丁文描述等基本功,还是野外调查采集、压制标本,认识中草药等等都是身体力行,亲手指教。在野外工作中,周太炎特别能吃苦耐劳。一次在浙江天目山,为了搞清竹节人参和黄连,冒着酷暑,又遇大雨,山坡路滑难行,周老师在助手们的帮助下,三次上华亭寺附近的山谷灌丛中,观察两种药用植物的生长环境及伴生植物,他不顾山蚂蝗咬伤颈部和脚部,坚持写记录,测量根部生长长度,做样方。他的这种忘我精神,深深感动了随行人员,使学生们也以老师为榜样苦干、实干。周太炎对弟子们的常用语是: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他的弟子们现在一个个都已成长为教授、研究员,在教学和科研上取得丰硕成果,或登上一门专业的高峰,这要归功于周老师的教诲,使他们一个个不畏艰险,深入虎穴,并从中取得虎子的结果。
简 历
1912年7月28日 出身于江苏省常熟县大河镇。
1931—1935年 在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植物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1936—1937年 留校任教。
1937—1945年 任国立药专讲师、副教授。
1945—1946年 在美国耶鲁大学研究生院进修。
1946—1947年 回国立药专任教。
1949—1950年 在上海原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工作。
1950—1995年 在中国科学院江苏植物研究所药用植物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
主要论著
1 裴鉴,周太炎. 中国药用植物志. 1-8册.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1-1965.
2 周太炎,郭果麟. 中国药用植物志. 9册.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5.
3 周太炎,丁志遵. 南京民间草药.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6.
4 周太炎. 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9.
5 周太炎. 江苏野生植物志.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1959.
6 周太炎. 辞海生物分册.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7 周太炎. 山东经济植物志.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8.
8 周太炎. 原色中国本草图鉴. 1-4册.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984.
9 周太炎. 简明生物学词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
10 周太炎. 江苏植物志. 上、下册.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1982.
11 周太炎. 江苏维管束植物检索表.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12 周太炎. 中国植物志 (33卷).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7.
13 周太炎. 中药志. 第三册.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4 周太炎. 新华本草纲要. 1-3册.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1991.
15 周太炎. 辞海. 上、中、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厉害上真实的章太炎_章太炎生平事迹_章太炎女儿_章太炎后代
中文名:章太炎外文名:ZhangBinglin别名:章炳麟、学乘、绛国籍:中国(晚清→民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余杭出生日期:1869年(己巳年)1月12日逝世日期:1936年(丙子年)6月14日职
疯魔章太炎,人称“章疯子”。别看这称号好像不怎么好,但实际上这是带着赞誉意味的。俗话说疯子和天才只在一念之间,章太炎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能力出众,后面跟着“清
知名人物 章太炎是什么样的人?怎样评价章太炎?章太炎的人物生平
一九○六年七月十五日,日本东京神田区的锦辉馆里举行了一个盛大的欢迎会。会场内外挤得水泄不通,许多人爬在窗台上,拥在屋檐下,踮起了脚尖,伸长了脖子,以求一睹从上海租界的监狱里出来的革命英雄。主办这个欢迎
疯魔章太炎,人称“章疯子”。别看这称号好像不怎么好,但实际上这是带着赞誉意味的。俗话说疯子和天才只在一念之间,章太炎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能力出众,后面跟着“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学家,小学大师,朴学
历史人物 清末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章太炎简介,章太炎作品集
人物生平早年时期同治七年十一月三十日(1869年1月12日),章太炎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章太炎起初跟从外祖父朱有虔(左卿)学习,自称:“余十一岁时,外祖朱左卿授余读经,偶读蒋氏《东华录》曾静案,外祖谓
稍有近代史知识的人都知道>二次革命失败之后>章太炎被袁世凯囚禁了。这件事>在历史上>既算是章太炎反袁的光荣>也算是袁世凯虐待党人的暴行。不过>章太炎的这份光荣>实际上却是他自己找上门去>从袁世凯手
章太炎是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国学大师。当然,如他的学生鲁迅所言,章太炎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其次才是国学大师。自晚清以降,章太炎一直就是立于潮头的革命先行者。作为同盟会资深会员,他跟康有为、梁启超这些保
章太炎是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国学大师。当然,如他的学生鲁迅所言,章太炎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其次才是国学大师。自晚清以降,章太炎一直就是立于潮头的革命先行者。作为同盟会资深会员,他跟康有为、梁启超这些保
说起近代史,有一个人的名字绕不过去,这就是章太炎。近现代史上许多重大事件与他有着直接的关系,有些他甚至在其中是决定性人物。“中华民国”之名称出自章太炎,“五色旗”是他提出的,身后他用“五色旗”结爻,而
章太炎是鲁迅在日本求学期间的老师,并且一直都受到了鲁迅的挂念,在章太炎死去的时候,鲁迅曾经为章太炎写下了极为著名的追悼文章,可以看出章太炎与鲁迅之间的师生情谊是极为的深厚。章太炎对于鲁迅的影响是极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