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陈宗基人物简介
Posted 岩石
篇首语:少年乘勇气,百战过乌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陈宗基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陈宗基人物简介
·陈宗基
陈宗基,土力学家、岩石力学家。在国内外率先??辟了土流变学、岩石流变学研究。他提出的 “陈氏屈服值”,“粘土结构力学”,“土的三向固结流变理论” 和“岩石流变、松弛、扩容” 等创新性成果是国际上公认的。他的 《流变学》、《岩土的第三屈服值及其在工程上的重要性》、《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青藏高原隆起的热流变过程》 等著作,在国际上很有影响。他把理论成功地应用于国内外几十个重要工程,如三峡工程、葛洲坝工程、二滩水电站、南京长江大桥、麦积山石窟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等重大项目。他还建立了国际上第一流的土流变学、岩石流变学和岩石高温高压实验室,研制出40余种先进的仪器设备。
陈宗基,1922年生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苏加巫眉镇,祖籍福建安溪。1940—1942年在印尼万隆工学院水利系学习。1942年后,因日本侵略者占领印尼,辍学在家。1946—1955年在荷兰德尔夫特科技大学三年内读完五年课程,获技术科学博士学位及奖状。1955年响应周恩来总理号召回国,任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研究员兼土力学研究室主任,国家建委黄土研究组副组长。1958年任国家长江三峡岩基组组长。1963—1977年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第一副所长。1977—1990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79年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国家小组组长并率中国代表团参加第四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1985年发起、创建了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任理事长及《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主编。1977年以来,又开创了地球动力学研究,研制了三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温高压实验仪器设备,建立了中国科学院高温高压开放实验室。在国内先后参加并指导了三峡工程、葛洲坝工程、二滩水电站、南京长江大桥、麦积山石窟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镍都金川地下工程、抚顺西露天矿边坡工程、国防工程及攀西裂谷矿产资源、福建地热资源开发等重大项目,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宗基还是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曾当选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担任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及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及第二、第三、第四届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
国际岩土流变学的先驱
岩土流变学是流变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流变学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1929年,美国在宾厄姆 (E.C.Bingham) 教授倡议下,创建流变学会。1939年,荷兰皇家科学院成立了以伯格斯(J.M.Burgers) 教授为首的流变研究小组。当时,荷兰的流变学处于领先地位,1948年国际流变学会议就是在荷兰举行的。流变学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材料,如橡胶、塑料、金属等; 各种地质材料,如岩石、土、石油、矿物等; 以及各种生物材料,如血液、肌肉、骨骼等。在岩土流变学研究方面,陈宗基提出的??系列创造性研究成果,得到国际的广泛承认。
1948年,他在德尔夫特 (Delft) 科技大学学习期间,就对荷兰沃拉格曼斯 (Wlaggemans) 大桥桩基竣工两年后即发生破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当时工程界普遍认为这是由孔隙压力造成的。但陈宗基认为土中的空隙压力会随时间延长逐渐消失,而在剪应力作用下的变形却会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从而提出在土力学理论中必须考虑土的流变特性和三向应力、大变形这??新概念。为了发展这一新概念,荷兰德尔夫特科技大学专门拨给他经费从事研究。嗣后,德尔夫特土力学研究所聘请他到该所进一步开展有关研究工作。1952—1954年,他在荷兰皇家科学院著名物理学家、力学家波格斯教授指导下,引进近代流变学、塑性力学和胶体化学原理系统地进行了土流变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在国际上最早创立了土流变学,为土力学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途径。1954年,他在荷兰因研究土流变学卓有成就,获德尔夫特科技大学奖状。1955年回国后,又对我国黄土和沿海软土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土流变学,对我国黄土结构及其特殊的力学性质提出了微观流变的基本原理,并研制出新的实验仪器。1978年在全国第??次科学大会上获土流变学研究奖。
陈宗基通过对粘土的试验研究,在国际上首次 (1954,1957) 提出 “粘土结构力学”新学说,用以阐明土的流变和破坏特性。1959年他的这一学说被挪威物理化学家罗森维斯特用电子显微镜的观察所证实。陈宗基的这个学说已被编入国外教科书。
陈宗基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土的三向固结流变理论 (1953—1956)。在这之前,国际上一般都认为时间因素是由固结引起的。而陈宗基的理论则强调由偏应力张量引起的土骨架流变占很重要的地位,而由球应力张量引起的时间效应是很有限的。他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得出了土力学中长期未解决的次时间效应问题。1956年,他以自己的三向固结理论,解答了一向、二向固结和次时间效应问题。1961年他将这一理论发展到线性各向异性的课题。1964年又发展到非线性流变固结问题。
陈宗基在国际上首先发现粘土存在着三个变形阶段和三个屈服值 (f1,f2,f3),其中,关于第三屈服值f3或叫最高屈服值的概念,对于工程的长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陈宗基于1961年建议在工程设计中采用第三屈服值f3进行稳定计算。这一观点,在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会大会及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学会流变力学和土力学大会上,得到普遍重视。这个屈服值已被称为 “陈氏屈服值”。
陈宗基还对动荷载作用下土的流变特性进行了探索,并于1958年在国际上首先研制出电动式和机械式两种土动力三轴仪。
陈宗基在土流变学方面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也适用于软弱岩体及坚硬岩体中的软弱结构面。
陈宗基在土流变学方面撰写了70多篇论文。这些论文在荷兰、法国、瑞典、葡萄牙、前苏联、日本、波兰、前南斯拉夫及美国等广为流传,引起国际土力学界的高度重视。
在岩石流变学方面,陈宗基率先于1959年在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现场平洞围岩中进行了流变试验,当时国际上只有少数人注意到这个问题。1961年,他将岩体流变理论推广到各向异性岩体。1965年,他根据对节理岩层的试验研究,从理论上解答了层状岩体中隧洞围岩应力分布课题,提出了围岩应力随时间而转动和由于岩体流变回弹,衬砌所受压力随时间而增加这两个概念,并指出当时普遍采用的普氏理论的不合理性。70年代,他又从岩石微观结构研究出发,考虑岩体的成因和历史,提出岩体内应力的来源与释放学说,指出天然岩体必须存在位错、裂隙和地应力,从而导致岩体具有流变特性。他还根据实验观察与理论分析,提出岩石扩容的本构方程。1979年发表了论文 《岩石封闭应力、蠕变、扩容及本构方程》。1981年他根据对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地基泥化夹层的研究,写出论文《泥化夹层的剪应力松弛和蠕变性质及其在坝工设计中的重要性》,在国际软岩学术会议上发表 (日本东京)。1983年,他进一步发展了流变扩容理论,在第五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 (澳大利亚墨尔本) 发表了论文?在岩石破坏和地震之前与时间有关的扩容》,并用流变学的观点研究了膨胀岩的变形机理。1984年在比利时皇家科学、文学与艺术院作了题为 《岩土的第三屈服值及其在工程上的重要性》学术报告,受到高度评价。同年,被聘为比利时皇家科学、文学与艺术院院士。1986年被比利时国王授予 “利奥波德二世(Leopold Ⅱ) 一级骑士” 称号,并授予勋章和荣誉证书。1988年陈宗基从流变学的原理出发,对新奥法 (NATM) 隧道施工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重点涉及围岩蠕变、扩容和构造应力等课题。根据他提出的本构方程,进行了围岩稳定有限元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隧洞围岩加固措施,提出了合理化建议。1989年陈宗基发表了论文 《用8000kN多功能三轴仪测量脆性岩石的扩容、蠕变和松弛》。该文全面地描述了新型8000kN伺服控制多功能三轴仪,系统地介绍了岩石在脆性范围内确定扩容参数的新方法,分析了与时间有关的扩容过程。试验中,采用的最高围压为400MPa,最高温度为250℃。
中国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的奠基人
岩石力学是近50多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国际上于1962年才成立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我国在1958年根据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岩基科研工作的需要,开始较大规模的岩石力学研究工作。当时国内岩石力学研究尚处于萌芽时期。为了开展三峡岩基科研工作,陈宗基建议从有关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抽调一百多名科技人员,组成国家科委三峡组岩基分组,陈宗基任科技组长。他亲自拟定 《三峡岩基研究计划纲要》,并全面指导室内与现场岩体力学试验、地下建筑物、岩质边坡、振动爆破、灌浆处理五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三峡岩基组的工作为我国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62年,在他的倡导下,中国科学院在武汉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岩土力学研究所。1963—1966年,为了解决大冶铁矿边坡稳定问题,在他的指导下,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室内与现场岩石力学试验和分析研究,收到良好效果。
1972年,陈宗基应邀参加长江葛洲坝工程设计方案讨论会,对原设计方案及爆破施工方案提出带根本性的修改意见,为工程单位所采纳。1973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聘请他担任坝基工程的技术顾问,要求他全面指导岩石力学试验研究工作。在工程兴建过程中,他多次深入工地指导工作,对葛洲坝工程诸多复杂的岩石力学问题,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对室内、外力学试验,坝基稳定计算,施工爆破方法,基础处理措施及监测系统布置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指导工作。1981年应邀到中南海参加国务院由总理亲自主持、全体副总理参加的商讨葛洲坝大江截流的会议。会上,他对大坝稳定问题发表了结论性意见。当时,葛洲坝号称 “万里长江第一坝”,规模宏大,地质构造复杂。在极为复杂的岩基上兴建如此巨大的工程,当时在国内外均无先例可循。通过兴建葛洲坝,不但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坝工技术的全面发展,而且在岩石力学发展史上,也堪称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978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科学院、外交部联合呈送的请示报告,决定成立以陈宗基为组长的中国国家岩石力学10人小组,并以团体会员名义加入国际岩石力学学会 (ISRM)。1979年陈宗基亲自率领10人代表团,参加了在瑞士蒙特诺 (Montreux) 召开的第四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为我国融入国际社会打开了大门。在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理事会及学术大会上,陈宗基作了中国岩石力学学科发展及工程应用的报告,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82年,在陈宗基倡导下,成立了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筹备委员会。经过3年多的不懈努力,1985年成立了全国性一级学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对外称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国家小组)。此外,在水利、水电、煤炭、冶金、铁道、建筑等部门也根据行业特点建立了各自的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1983年,第五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在澳大利亚墨尔本 (Melburne) 召开,陈宗基率代表团参加会议。在会上他当选为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 (1983—1987)。1985年,陈宗基受国际岩石圈委员会委托,主持了在我国成都召开的 “深部过程与大陆裂谷国际学术讨论会”。1986年,又受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委托,组织了在北京香山召开的复杂岩石中的建筑物国际会议暨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年会,为我国赢得了荣誉。
逝世以前,陈宗基一直担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理事兼中国国家小组组长。1981年任国际岩石圈委员会委员。1984年被比利时皇家科学、文学与艺术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1990年被阿根廷自然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
目前,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的会员,已从成立时的2000名左右,发展到12000名左右,约为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员总数的两倍。历年来,学会充分发挥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人才荟萃、知识密集的优势,为学科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许多贡献。我国在岩石力学与工程方面的成就,在国际上受到普遍重视。这些成就是与陈宗基的名字分不开的。
赤诚爱国、无私奉献的典范
陈宗基是一位赤诚的爱国者,“志在振兴中华”是他毕生的信念。早在学生时代,为挽救民族危亡,捧着小铁盒在印尼华桥中募捐,支援抗日战争。出于对黄河泛滥成灾的忧虑,他立志到荷兰德尔夫特科技大学攻读水利工程系,以便学成后报效祖国。经过刻苦学习,3年读完5年的课程。1954年,他获得优秀技术科学博士学位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 (UNESCO) 和美国、荷兰、印尼等国家曾以高薪相聘,他毫不动摇,决心响应周恩来总理号召,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深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全国人民把祖国建设好,实现华侨世世代代的理想。
在荷兰留学期间,陈宗基曾参加并指导一个华人学生组织,不遗余力地启发华侨爱国热忱,积极动员华侨学生回国参加建设。回国后,先是在哈尔滨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工作。当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刚到哈尔滨就遇上零下45℃的寒冬,冻得害上了肺炎。他身在病房中,心在研究所,不等病情彻底好转,就急不可待地出院工作。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把新中国第一个土流变学和土动力学研究室建立起来。
1958年国家决定开发长江水利资源,兴建三峡工程,陈宗基知道后,激动不已,认为是施展才能报效祖国的好机会,便主动提出了若干意见和建议上报国家科委。随后,国家科委决定成立三峡岩基研究组,挂靠在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 (长办),任命陈宗基为科技组长。于是他又举家从冬天滴水成冰的哈尔滨搬到夏天酷热难当的武汉市。长办的领导得悉陈宗基即将到来,十分高兴,特意为他安排了宾馆,配备了专车,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认为自己从海外归来,应该尽量和群众打成一片,不需要特殊的生活待遇。在他的再三要求下,长办只好在附近为他提供了两间简易住房。陈宗基对此毫不介意。安家后,立即率领大家投入紧张的战斗,日以继夜,奋不顾身,在短期内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试验研究成果,不但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发展,也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科技骨干力量。
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他曾携家人回印尼探亲。到期后立即回国,与全国人民一道节衣缩食,共渡难关。
在 “文化大革命”初期,陈宗基遭受到极不公平的待遇。但他能坦然处之,未曾动摇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信心。被“解放”后,立即全心全意地投入到长江葛洲坝水利工程建设中。
此外,陈宗基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对南京长江大桥、五强溪水电站、二滩水电站、黄河龙门坝基、麦积山石窟国家重点文物加固工程、镍都金川地下工程,以及国家防护工程,进行了深入研究,解决了一系列有关岩石力学问题,为国家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唐山大地震发生以后,陈宗基心急如焚。为了减轻地震灾害,他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于1977年开创了地球动力学这一新学科的研究。他亲自指导筹建地学高温高压实验室,研制出一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温高压实验仪器设备,其中最大的一套公认是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这些仪器设备为研究地震预报、成矿机制等重大课题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他对唐山大地震的机制,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和青藏高原的隆起原因作了研究。1979年,他的论文 《唐山大地震的物理流变模式》 在澳大利亚召开的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议上发表。1980年,他的论文《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和青藏高原隆起的热流变过程》在北京召开的青藏高原国际讨论会上发表。1982—1984年,他先后发表了 《关于中国板块动力学》、《关于某些类型地震带的正交性》、《中国华北地区地震图像及其分析》 等论文,受到国际上的注意。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响应中央狠抓能源和资源的号召,积极组织力量考察了攀西地区的矿产资源、福建地热以及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矿产资源。
作为中国科技界的杰出代表,陈宗基从20世纪50年代??始,就在国际交流中崭露头角。先后参加了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会 (ISSMFE),两次被聘为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 (IUTAM),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国际岩石力学学会 (ISRM) 的重要会议。在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曾任副主席兼中国组主席。1981年,任国际岩石圈委员会 (ICL) 委员。曾担任 《国际岩石力学与采矿科学学报》编委、《岩石与岩石工程》 国际学报顾问委员会顾问,国际岩石力学学会膨胀委员会委员,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会本构方程委员会委员,并受国际岩石圈委员会及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的委托,分别于1985年、1986年在我国组织召开两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同时担任大会主席。历年来曾应邀赴美国、日本、法国、荷兰、比利时、东南亚等国讲学。在国际活动中,他能流利地运用英、法、德、荷、印尼五国语言进行交流,为我国赢得很高的荣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陈宗基经常带病坚持工作,终因积劳成疾,不幸于1991年9月在上海逝世,终年69岁,他的逝世是我国科技界的重大损失。
简历
1922年9月15日 生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苏加巫眉镇,祖籍福建安溪。
1949年 毕业于荷兰德尔夫特 (Delft) 科技大学水利工程系,获工学士学位。
1954年 获德尔夫特科技大学优秀技术科学博士学位并获奖状。
1955年 响应周恩来总理号召,回到祖国。
1955—1958年 任哈尔滨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土力学研究室主任,兼国家建委黄土研究组副组长。
1958—1962年 任国家科委三峡工程岩基组科技组长。
1962—1978年 任指导大冶铁矿及塘沽港码头的岩土工程顾问。
1964—1973年 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专家、顾问,指导我国核爆炸效应实验及防护工程研究。
1972—1988年 任指导长江葛洲坝岩基工程的专家和顾问。
1978—1990年 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兼地球动力学研究室主任。这期间指导了三峡、二滩水利枢纽,金川镍矿,抚顺露天煤矿等工程建设问题。
1979—1991年 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国家小组组长。
1983—1987年 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
1984—1991年 任比利时皇家科学、文学与艺术院外籍院士。
1990—1991年 任阿根廷自然科学院外籍通讯院士。
1985年 发起、成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担任理事长兼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国家小组组长及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主编,直至1991年。
1991年9月25日 在上海逝世。
主要论著
1 Tan Tjong Kie,The mechanical behaviour of clays. Publ. Delft Soil Mechanics Laboratory,Holland,1953
2 Tan Tjong Kie,Consideration on the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a Swedish quick-clay from Guntorp,Publication,Delft Soil Mechanics Laboratory,Hollad,1954
3 Tan Tjong Kie,Investigations on the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Clays,Dr. Sc. Techn. Thesis,Delft Technical University,1954
4 Tan Tjong Kie,Three-Dimensional Theory on the Consolidation and Flow of Clay Layers,Scientia Sinica Ⅴ,1957,Ⅵ(1):203—215
5 Tan Tjong Kie,Structure Mechanics of Clays,Publication of Soil Mechancis Dept. Academia Sinica,1957
6 Tan Tjong Kie,Determinations of the rheological parameters and hardening coefficients of clays,IUTAM Symp. “Rheology and Soil Mechanics”,1964: 266—273
7 Tan Tjong Kie,A study of the deformation of some types of jointed rocks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ir rheological parameters in the field. Publication,Institute of Rock and Soil Mechanics,Academia Sinica,Wuhan,1965
8 Tan Tjong Kie,Eine Untersuchung der Verformung einiger. Arten Von. Zerklufteten Gesteinsformationen und die Bestimmung ihrer rheologischen Eigenschaften in situ. Abhandlungen der deust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zu berlin,Klasse fur bergbau,Huttenwesen und Montangeologie,1966 (1): 214—223
9 Tan Tjong Kie,Determinations of the coefficients of clays,rheology and soil mechanics IUTAM Symposium,Grenoble,1966: 256—273
10 Tan Tjong Kie et al,1980,Locked in Stresses,Creep and Dilatancy of Rock and Constitutive Equations,Rock Mechanics,1980,13: 5—22
11 Tan Tjong Kie,Discussion,Proc.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eak Rock,Tokyo Weak Rock: Soft,Fractured and Weathered Rock,1981,3:1373—1375
12 Tan Tjong Kie et al,Relaxation and creep properties of thin interbedded clayey seams and their fundamental role in the stability of dams. 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eak Rocks,Tokyo,1981:369—374
13 Tan Tjong Kie and He Zhitong,A physico-rheological model for the large Tangshan earthquake,Tectonophysics,1982 (85): 123—148
14 陈宗基. 地下巷道长期稳定性的力学问题.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82,1 (1): 1—20
15 陈宗基.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发刊词.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82,1(1): Ⅲ—Ⅳ
16 Tan Tjong Kie,et al,Time Dependent Dilatancy Prior to Rock Failure and Earthquake,Proceedings of the 5th Congress ISRM,1983:95—102
17 Tan Tjong Kie,Future trends in weak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Special Report on 5th Congress ISRM,Melbourne Australia,1983
18 陈宗基. 流变学. 见: 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卷.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19 Tan Tjong Kie,“Rock burst,case records,theory and control”,Procee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gineering in Complex Rock Formations,1986:32—47
20 Tan Tjong Kie,Hypothesis on rockburst,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ock Stress,Stockholm,1986: 515—522
21 Tan Tjong Kie,Geodynamics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Panxi rift,Tectono-physics,1987 (133): 287—304
22 Tan Tjong Kie,The NATM studied from the viewpoints of geodynamics and rheology,Proceedings of 6th ISRM Congress,Montreal,1987,1:1265—1270
23 Tan Tjong Kie,Seismic patterns in North China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the medium strong earthquakes before the large events. Tectonophysics,1987 (138):45—53
24 Tan Tjong Kie,Foundamental properties of loess from Northwestern China,Engineering Geology,1988 (25): 103—122
25 Tan Tjong Kie et al,Dilatancy,Creep and Relaxation of Brittle Rocks measured with the 8000kN Multipurpose Triaxial Apparatus,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 V.Amsterdam-Printed in The Netherlansd,1989 (55):335—352
26 陈宗基. 第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开幕词.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0,9 (2): 85—87
27 Tan Tjong Kie,Important Consequences of Stress Release in the Stability of Excavations,Proceedings of the 7th Congress ISRM,1991:1217—1221
28 白武明. 傅冰骏选编. 陈宗基论文选.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放开我北鼻噗噗陈宗鋈俗柿,放开我北鼻噗噗陈宗鋈俗柿
放开我北鼻第一期开播啦,想知道小胖胖叫什么名字呢。噗噗一出场就让人感觉到圆嘟嘟的挺可爱的,想知道噗噗的真实姓名吗,下面带来放开我北鼻噗噗陈宗「鋈俗柿! 放开我北鼻噗噗陈宗「鋈俗柿 姓名:噗噗(
近代人物中文名:陈宗兴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河南正阳出生日期:1943年6月毕业院校:北京师范大学陈宗兴履历1962—1967年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学习1967—1968年留校待分配1968—19
陈数个人资料 原名:陈澍 家庭成员 父亲:陈宗善 母亲:李克立 哥哥:陈丹 婚姻状况:已婚(赵胤胤) 籍贯:湖北黄石 身高:1.68米 生日:1977年3月9日 星座:
陈数个人资料 原名:陈澍 家庭成员 父亲:陈宗善 母亲:李克立 哥哥:陈丹 婚姻状况:已婚(赵胤胤) 籍贯:湖北黄石 身高:1.68米 生日:1977年3月9日 星座:
入侵者最后的哀鸣国家二级文物:1945年陈宗煊缴获日本军士签名的太阳旗规格:纵70厘米,横80厘米198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一位60多岁的漳平县(1990年12月撤县建市)永福镇佳山
秋官又正丞相陈宗扬和妻子私会,二人都被斩决。镇国候卢贤拔和妻子也犯了此罪将被处决,但因为是东王九千岁杨秀清的亲戚而且还是杨秀清的党羽,杨秀清想将其轻判。但是众人不服,杨秀清不得已说是天父下凡附身,要求
秋官又正丞相陈宗扬和妻子私会,二人都被斩决。镇国候卢贤拔和妻子也犯了此罪将被处决,但因为是东王九千岁杨秀清的亲戚而且还是杨秀清的党羽,杨秀清想将其轻判。但是众人不服,杨秀清不得已说是天父下凡附身,要求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