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傅承义人物简介
Posted 地震波
篇首语:智者不为愚者谋,勇者不为怯者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傅承义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傅承义人物简介
·傅承义
傅承义,地球物理学家,地球科学教育家。20世纪40年代,连续发表了一系列地震波传播理论的论文,严格地论述了反射波、折射波、首波和瑞雷面波的传播,开创了世界地震波研究领域。50年代以来,他为发展祖国的地球物理教育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在许多大学和高等院校创建地球物理专业,培养了大批地球物理勘探、理论地球物理和地震学方面的人才。他积极地投入国家发展地球科学规划工作,尤其在为地震预测科学规划提早进入先进国家行列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我国地球物理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傅承义原籍福建闽侯,1909年10月7日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幼年时期就认真地学习,成绩优异。1929年他从北京汇文中学毕业时,曾获得理化、数学两项银杯奖,随即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毕业,留校在物理系当研究生并从事教学工作。傅承义早期的研究工作是在实验物理领域中的: 1936年,他与黄子卿合作发表有关热力学的论文; 1936—1937年,他又与赵忠尧合作连续发表3篇核子物理方面的论文。抗日战争爆发后,傅承义随校南迁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继续任教。1939年,他考取第七届中英庚款留学,1940年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物理系进修。
傅承义认为,个人的学习应为祖国所用。在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时候,更应该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对祖国富强有实际意义的学科。因此,尽管他当时在核子物理研究中已取得一定的成就,而且麦吉尔大学又是核子物理的发源地,能够为他的进修提供良好的条件,但是,他经过认真考虑,最后毅然地放弃核子物理研究,投身于地球物理探矿事业。恰好,40年代初最有声望的物探权威凯斯 (D.A.Keys) 教授执教于麦吉尔大学,使傅承义获得一位良师。后傅承义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并经凯斯教授推荐去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继续深造。但是,傅承义在幼年受到损伤的腰部,脊骨弯曲,医生劝告不能再进行野外工作,他不得不于1942年转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师从地球物理学泰斗古登堡(B. Gutenberg),攻读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
在地震波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首创性成果
古登堡 (B. Gutenberg) 在课堂上讲授地震折射波时指出,这种波虽然已经观测到,但在理论上一直没有得到证明。傅承义以严格的数学论证了首波的存在,并从物理上阐明了首波和地震折射波之间的关系。此项研究得到古登堡 (B. Gutenberg) 的欣赏和赞扬,也受到加州理工学院师生的推崇。1944年,傅承义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又被聘为该校地球物理学助理教授、副教授。由于加州理工学院在美国是第一流学府,学术地位很高,而傅承义在地球物理科学中的贡献,不仅得到普遍承认,而且在这里获得副教授,从而使广大海外学子感到,中国人是勤奋的,是有智慧、有能力为世界作出贡献的。
在加州理工学院教学之余,傅承义还应一些物探公司和石油公司的邀请,作为顾问,曾提出20多份专题报告。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于1946年前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地震波传播理论论文,其中在美国 《地球物理》上发表的3篇 “地震波研究”,系统地研究了地震体波的反射与折射,地震面波以及首波的传播问题,不仅对地震波传播理论作出卓越的贡献,而且为以后地震波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这些论著在美国、苏联和我国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40年来一直是理论地震学家入门的向导。近10年来,地震波传播已广泛应用于资源探测、地震孕育过程以及其他多种研究,成为与国计民生紧密相关的重要研究领域,而傅承义具有首创性的这些论文,仍为广义地震波传播理论与应用研究者所称道。为此,1956年国家授予傅承义自然科学3等奖。1960年,美国 《地球物理》 杂志在纪念其创刊25周年时,评选出他发表在该杂志上的一组论文为地球物理经典著作,傅承义被评选为经典作家。一些国际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如美国前总统科学顾问,现任美国科学院院长普雷斯 (Frank Press) 在访华期间对他的研究工作推崇备至,并具体地讲述他自己就是在傅承义科学著作影响下,进入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并从事地震学研究的。同样,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克依科斯-博罗克 (B.U.Keu’ ∧uc-ъорок) 也以极其崇敬的心情讲述过他自己在学生时代从傅承义著作中所受到的启迪。
傅承义是一位热爱祖国的科学家。他总是把自己的命运紧密地和祖国联系在一起。他在美国留学7年,却每时每刻都在怀念自己的祖国。因此,虽然傅承义已经在国际地球物理科学界有较高的声望,并为祖国赢得荣誉,然而,在他的内心里却渴望着把自己的学识贡献给祖国。1947年,傅承义终于抛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和舒适的生活,毅然返回满目疮痍的祖国,就任前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研究员。当时,国民党南京政府贪污腐败,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很少有经费支持科学研究。这种情况时常使傅承义感到报国无门,可是,他仍严肃地工作,一丝不苟地进行地球物理研究,主编并出版《地球物理学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傅承义目睹了祖国的巨大变化,对比了解放前后的不同,不仅看到万民欢腾的新气象,而且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和伟大。他深信,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将逐步实现兴旺发达,繁荣昌盛。他决心急国家之所急,用全部精力投身于教育工作。傅承义意识到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是千百万人的事业,只有动员、培养大批地球物理专门人才去勘探开发地下埋藏的矿产资源,才是祖国富强的道路。傅承义的认识和当时党中央的想法完全一致。
1952年,国家决定抽调一批优秀的大学物理系毕业生从事地球物理探矿工作,同时决定由傅承义主持开办物探训练班。他在物探训练班工作期间,干劲十足。他既是教授,又是助教,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材、课堂讲授到实验、实习的安排,都由他具体实施。这样,傅承义亲手培育了新中国的第一批地球物理勘探工作者,为有关产业部门提供了物探技术骨干力量。
1953年,中国科学院接受北京地质学院的邀请,委托傅承义去该院任地球物理探矿教研室主任。当时,物探教研室初建,任务十分繁重,他不仅要向大学生讲授地球物理勘探课程,而且要给教师 (全部是物理系毕业生) 系统讲课; 为了使教师能够尽快走上讲台,他夜以继日地给每一位教师修改、审定讲稿; 为了使教师能够在讲台上站得住、讲得好,他亲自去听课并作讲授示范。一次,一位实验员在准备磁法实验时,失手将刃口式磁秤掉到地上,刃口出现一个残口。傅承义得知这件事后,立即将教研室全体人员召集到实验室。他首先指出,这件事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一个错误,特别是发生在教学实验室里。学校要培养学生爱护仪器,杜绝任何操作中的失误,否则就不能保证野外观测的质量。接着,他检讨了自己对实验室工作抓得不紧,随后,他又强调说,一个地球物理学家既要有理论,又要能够实践,并且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既要实践就必须懂得根据地质条件去部署工作,正确地进行观测,并对资料作出符合客观地质情况的解释。傅承义处理这件事,实际是对全体教研室人员的一次生动而又深刻的教育。
傅承义在北京地质学院创建中国第一个地球物理教研室 (当时长春地质学院整个物探教研室全部来北京地质学院进修) 的3年 (1953—1956年) 时间里,和教研室的同志们朝夕相处,言传身教,使每个人都深受教益。确实,除开展地球物理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之外,大家还看到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严肃认真的学术作风和对己、对人的严格要求。这些优良的作风,使学生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不仅如此,傅承义还和他培育的3届北京地质学院物探系毕业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学校里,他爱护每一位同学,耐心解答任何一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当第??届毕业生离校,即将分赴祖国各地生产第一线时,傅承义却为他们的豪情壮志而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从这里看到了祖国的希望,也从这里得到莫大的慰藉。傅承义亲自赶去北京前门站,为这批同学送行,并在站台上向同学们讲述了他的体会: 志向不是抽象的,真正的志向是为祖国效力,也只有把自己贡献给祖国,才是人生最大的价值。
此后,傅承义于1956—1961年间,在北京大学创建地球物理教研室,于1964—1966年间在中国科技大学创建地壳物理教研室,分别主持领导这些教研室的工作,并担任第一任教研室主任。1977年起,傅承义被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地球物理及空间科学系系主任。
30年来,傅承义不辞劳苦,辛勤耕耘。不论是训练班、讨论班,还是高等院校,他都不放弃机会,主持讲授。在中国地球物理界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在傅承义培养的学生中,许多人已成为今天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地球物理科研、教学和生产的基本骨干,不少人依然活跃在油气、金属等矿产资源普查勘探的第??线。傅承义对祖国地球物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傅承义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要求地球物理专业的学生,要以研究地震问题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而地震所造成的灾害,对国家,对人民都是十分严重的。傅承义本人,在系统地研究地震及其成因的基础上,于1956年率先提出在中国开展地震预测研究的规划,并提出了地震预测的科学思路、研究课题和实施办法。此项工作是具有远见卓识的,它使得我国地震预报的科学规划比其他先进国家提早了8年时间。在傅承义的影响下,许多中、青年地球物理工作者转入地震预报的早期研究工作。1971年,根据当时所观测到的地震前兆现象,傅承义周密地研究了地震的成因,并提出关于地震成因的 “红肿理论”。他阐明了地震前兆的出现与地震的发生在空间上的联系,在多次关于地震预报的讨论会上,他反复强调,地球内部的物理状态及其变化的原因是地震预报研究的关键??在。仅仅从孤立的现象出发而不涉及本质的研究,对于地震预报是难以奏效的。傅承义亲自指导周围的研究人员,积极开展地震前兆现象的观测与分析,深入地探讨地震的成因及其机理,从而得出一批出色的成果。1972年,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傅承义的倡导下,创建并由他主持震源物理研究室。从此,我国按计划、有组织地开始了震源物理的研究,在不长的时间里,从理论模型、实验室模拟到数值模拟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与成就,并造就了一代优秀的研究人才。
傅承义首先将20世纪地球科学的最新理论成就——活动论板块大地构造学说介绍到中国来。1973年他发表了 《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论述本世纪地球科学思想发展的脉络,总结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取得的成就与认识,全面而系统地阐明全球板块大地构造的理论和原则,为我国地球科学的发展指明方向。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国的科学春天来临。傅承义在欢欣鼓舞的同时,再次认真地考虑了国家对地球物理工作的要求。他在惋惜几代青年人在“文化大革命” 中失去了宝贵时光的同时,决心重新挑起培养人才的重担。于是,傅承义开始通俗而系统地讲授有关地球科学的知识,从宇宙到地球的起源与演化,进而从各种地球物理场的最新成就,直到对地球内部结构和大地构造运动的认识等,都作了阐述。这份讲稿最后汇编成册,定名为《地球十讲》 于1979年出版。随后,傅承义又主持编写?地球物理学基础》,并亲自在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讲授“地球物理学基础” 和 “地球物理学进展” 两门必修课。自1978年至今,傅承义还亲自培养了15名硕士和一位博士毕业生,其中6名硕士生已先后由国家派送美国继续深造。
傅承义是一位正直而勤奋的科学家,他始终站在世界和中国地球物理科学前沿,奋斗不懈。他忠于祖国,努力实践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981年6月25日,傅承义72岁高龄之际,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50多年来,傅承义坚守科研和教学岗位。1978年,他出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负责人,1983年任名誉所长迄今。他还担任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名誉理事、中国石油物探学会名誉理事长等。此外,他还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最近,傅承义不顾古稀之年和体弱多病,仍旧注视着国内外地球物理科学的进展,著述不停,并详尽地回答每一位来访者提出来的问题,使他们得到启示和帮助。
傅承义在地球科学中所取得的学术成就,以及他为发展我国地球物理事业而培育了众多的人才,使他受到广泛的尊敬,公认他是我国地球物理科学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简历
1909年10月7日 出生于北京市。
1929年 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
1933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留校当研究生并从事教学工作。
1940年 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物理系进修,先从事核子物理研究,后改为地球物理勘探专业。
1942年 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地震学与地球物理学。
1944年 获加州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并任该校助理教授、副教授。
1947年春 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研究员。
1949年 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级研究员。
1952年 主持中国地球物理探矿训练班。
1953年 兼任北京地质学院地球物理探矿教研室主任。
1956年 创建北京大学地球物理教研室。
1957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地学部常委。
1964年 创建中国科技大学地壳物理教研室。
1972年 创建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震源物理研究室。
1977年 任中国科技大学地球物理及空间科学系系主任。
1978年 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负责人。
1981年6月25日 参加中国共产党。
1983年 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
2000年1月8日 病逝于北京。
主要论著
1 C. Y. Fu. Der Joule-Thomson koeffizient des kohlendioxyds (mit Huang und Lin).Zeitschrift fur Physik,1936 (100):594-598.
2 C. Y. Fu.The resonance absorption of neutrons (with Chao).Science Reports of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1936 (3): 451-455.
3 C. Y. Fu. The resonance levels of neutrons in silver nuclei (with Chao).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1936 (2): 135-144.
4 C. Y. Fu. Resonance levels of neutrons in silver nuclei (with Chao). Nature,1937 (139): 325.
5 C. Y. Fu.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Thickness of Overburden by Geophysical Methods. Mater Thesis,McGill University,Canada,1941.
6 C. Y. Fu. The Theory of Flank Waves. Ph. D. Thesis,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USA,1944.
7 C. Y. Fu. On the origin and energy of oscillatory earthquake waves. Bull.Seism. Soc. Amer. 1945 (15):17-12.
8 C. Y. Fu. Rayleigh waves and free surface reflections (with Dix and McLemore).Quarterly of Appl. Math.,1945: (3) 151-156.
9 C. Y. Fu. Studies on seismic waves: Ⅰ. Reflections and refractions of plane waves. Geophysics,1946 (11): 1-9.
10 C. Y. Fu. Studies on seismic waves: Ⅱ. Rayleigh waves in a superficial layer. Geophysics,1946 (11): 10-25.
11 C. Y. Fu. Studies on seismic waves: Ⅲ.Propagation of elastic waves in the neighborhood of a free boundary. Geophysics,1947 (12): 57-71.
12 C. Y. Fu. On seismic rays and waves (Part One). Bull. Seism. Soc. Amer,1947 (57):331-346.
13 C. Y. Fu. Remarks on multiple reflections (with Gutenberg). Geophysics,1948 (13): 45-48.
14 C. Y. Fu. Methods and problems of geophysics. J. Chinese Geophys. Soc.,1948 (1): 1-15.
15 C. Y. Fu. A note on the determinations of seismic wave velocity. Science Record,1948 (2): 196-199.
16 C. Y. Fu. Energy flux of seismic surface waves. Science Record,1949 (3):322-327.
17 C. Y. Fu. On the irrelevant roots of the Rayleigh wave equation. Science Record,1949 (2):388-392.
18 C. Y. Fu. Free vibrations of an inner stratum. Science Record,1950 (3):81-85.
19 C. Y. Fu. Some problems on the propagation of elastic waves in a horizontally stratified medium. J. Chinese Geophys. Soc. 1950 (2):40-50.
20 C. Y. Fu. A study of seismic refraction shooting,Science Record,1951 (4):6570.
21 C. Y. Fu. On a modification of the method of measuring horizontal magnetic anomalies with a Schmidt type horizontal magnetic balance (also in Chinese).Science Record,New Ser. 1957 (1):33-38.
22 C. Y. Fu. Advancement of geophysical sciences in China (with Chao),Scientia Sinica,1950 (8): 910-920 (also in Chinese).
23 C. Y. Fu. On macroseismic determination of the depth of an earthquake (with Liu). Science Record,New Ser. 1960 (4):349-354 (also in Chinese).
24 C. Y. Fu. Seismic phases (with Mei).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Geophyscis,Pergamon Press,London,1967.
25 傅承义.地球物理之意义.气象研究所纪念竺可桢先生60诞辰学术报告 (气象所论著),第182号.
26 傅承义.地球的内部.气象研究所纪念竺可桢先生60诞辰学术报告(气象所论著),第185号.
27 傅承义.地表层的本质对于地震勘探的几种影响. 中国科学,1951(2):271-281.
28 傅承义.地球的密度.地球物理学报,1954 (3): 23-24.
29 傅承义.地震波.物理通报,1955 (6): 321-329.
30 傅承义.天然地震的灾害及其防御 (与刘恢先合写) .科技长远规划,第33项,1956.
31 傅承义.科学干部培养工作及其有关的一些问题 .光明日报,1957.4.8.
32 傅承义,李善邦,谢毓寿等.十年来的中国地震学.十年来的中国科学1949—1959,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0.
33 傅承义.有关地震预报的几个问题.科学通报,1963 (3): 30-36.
34 傅承义.地震学讲义.中国科技大学,1964.
35 傅承义.地球介质中的面波与导波.声学学报,1965 (2): 49-55.
36 傅承义.地球起源的假说.科学通报,1965 (9): 778-782.
37 傅承义.关于地震发生的几点认识.地震战线,1971 (8): 35-36.
38 傅承义.地球物理学简介.现代科学技术简介.北京: 科学出版社.
39 傅承义.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2.
40 傅承义.地球十讲.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6.
41 傅承义,陈运泰,陈颙等.我国的震源物理研究.地球物理学报,1979 (22):315-320.
42 傅承义.地球物理学近年来发展的轮廓.物化探科技消息,1980 (13,14).
43 傅承义.谈理想.科学家谈理想.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44 傅承义.地球.百科知识,1984 (4).
45 傅承义.地震学在中国的发展.百科知识,1984 (11).
46 陈运泰,祁贵仲,傅承义等.地球物理学基础.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5.
47 傅承义.固体地球物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固体地球物理学卷条目.
48 傅承义.地球的起源.中国大百科全书·固体地球物理学卷条目.
49 傅承义.地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固体地球物理学卷条目.
50 傅承义.地震波.中国大百科全书·固体地球物理学卷条目.
51 傅承义.板块大地构造学说.中国大百科全书·固体地球物理学卷条目.
52 傅承义. 科学的真理性.西北地震学报,1985,7 (1).
相关参考
寇恂简介寇恂(?-36年),字子翼,汉族,上谷昌平(今北京市)人,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第五位。寇恂出身世家大族,原是新朝上谷功曹,后与耿弇一起投奔刘秀,被任命为偏将军、承义侯。此后,寇恂镇守河内
历史上所记载的李渊的儿子,还挺多,共有22个。 1、太子李建成(太子妃郑氏;长子太原王李承宗早卒,次子安陆王李承道,三子河东王李承德,四子武安王李承训,五子汝南王李承明,六子钜鹿王李承义;长女李
历史上所记载的李渊的儿子,还挺多,共有22个。 1、太子李建成(太子妃郑氏;长子太原王李承宗早卒,次子安陆王李承道,三子河东王李承德,四子武安王李承训,五子汝南王李承明,六子钜鹿王李承义;长女李
寇恂(?-36年),汉族,上谷昌平(今北京市)人,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第五位。寇恂出身世家大族,原是新朝上谷功曹,后与耿弇一起投奔刘秀,被任命为偏将军、承义侯。此后,寇恂镇守河内,治理颍川、汝南
寇恂(?-36年),汉族,上谷昌平(今北京市)人,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第五位。寇恂出身世家大族,原是新朝上谷功曹,后与耿弇一起投奔刘秀,被任命为偏将军、承义侯。此后,寇恂镇守河内,治理颍川、汝南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