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侯仁之人物简介

Posted 历史

篇首语: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侯仁之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侯仁之人物简介

·侯仁之



侯仁之,地理学家、历史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发表的 《历史地理学刍议》、《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等专著,阐明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任务及研究方法,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长期从事北京地区的历史地理研究,著有《北京史话》、《北京历史地图集》,对北京的城市起源、城址变迁、建都的地理条件和社会因素等都有精辟的论述,从而开拓了城市历史地理研究新领域,为首都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提出向沙漠进军号召后,他积极参加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区的考察,提出了环境变迁的规律,将其理论应用于实际。他考察研究了许多在沙漠中残存的人类活动遗迹,揭示出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的关系,为沙漠历史地理学研究开辟了新方向。



侯仁之于1911年12月6日出生于河北省枣强县萧张镇的??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侯天成 (佑忱),毕业于通州潞河书院,携妻子刘毓兰到萧张镇的抡才学校任教。母亲知书识字,教子有方。侯仁之曾回忆说: “妈妈不但给我和弟弟以生命,她还独出心裁地教会了我和弟弟去劳动、去看书、去学习写作。我的妈妈也就是我最早的启蒙老师。”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又遇到另一位“启蒙老师”,这就是冰心。冰心的文学创作集《超人》深深感染了他。他说: 这部书 “像一泓清流注入了我儿时生命的小溪,也像一阵清风吹开了我少年时代的心扉。从此,我被引进了精神生活的新境界。”他后来在通州潞河中学上学。当时正在兴起的新文学出版物,占去了他课外阅读的大量时间,也传播给他一些新的思想,并引导他面对现实的世界。例如在初中二年级时,他曾参加演出新文学剧本 《山河泪》,剧本描写的是爱国青年反抗侵略者的斗争。这也大大激发了他自己的爱国热情。初中三年级他又参加了全校的演讲比赛,获得第一名,为此曾得到母亲的极大鼓励。可是就在他初中毕业的前夕,母亲不幸因病逝世。为寄托哀思,他用整个暑假的时间写成了剧本 “基甸救国。”这是母亲曾经讲给他听的一个叫做基甸的青年人抗敌救国的故事,故事的主题是 “被俘虏的一定要得释放,被压迫的一定要得自由。”这反映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里,人民群众的普遍渴望和心声。这个剧本被选中发表在济南齐鲁大学出版的 《鲁铎》杂志上。时代、家庭和学校,培育了他的文思,启发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

也就是在他高中的最后一年,震撼祖国大地的 “九·一八”事变发生了,他积极投身学校的抗日救亡活动,但为时不久,这些活动就被压制下去了。他感到格外寂寞、凄凉甚至痛苦。1932年初的寒假,他在迷惘和徘徊之中,独自一人,自潞河中学出发,沿着铁路走了50里路,一直来到北京前门外杨梅竹斜街的开明书店,买到了刚出版的一月号 《中学生》杂志,上面刊载了一组总标题为《贡献给今日青年》的文章,其中顾颉刚的文章??励青年人说: “不要空谈救国”,要 “到民间去”,“要把自己的脊梁竖起来,真正去唤醒民众”。他深受顾先生爱国热情所感动,于是他个人的心情稍稍安定下来。这时,他正面临着毕业,母亲生前希望他作一名教师。父亲希望他去作医生,可是,形势的变化迫使他要重新考虑自己的前程。他看了顾颉刚的文章就想进??步去了解他,于是又到图书馆去查找顾颉刚的其他著作,只借到一部《古史辨》第一册。先阅读了长达百余页的 “自序”,又为他治学的精神所感动。当时在同一期的《中学生》中还刊载了另一篇文章,阐述了东北三省在历史上一直是祖国领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又大大丰富了他的历史知识。他开始感觉到研究历史的重要性,这时,侯仁之在天津读高中的弟弟也写信建议说:“学医只能为个人治病,学习历史却能为社会治病。”并说鲁迅和郭沫若最初都是学医的,后来却投身到改造社会和挽救祖国于危亡的斗争中去。最后,侯仁之终于下定决心去学历史,投考顾颉刚担任教授的燕京大学历史系。侯仁之在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时,就开始把个人的兴趣与国家、民族的利益结合起来了。

燕京大学是美国教会创办的一所高等学校,在学生中却有??积极参加爱国运动的光荣传统。图书馆旁,在丘岗环抱的花木丛中,耸立着 “三·一八” 爱国运动死难同学魏士毅烈士纪念碑:“国有巨蠧政不纲,城狐社鼠争跳梁,公门喋血歼我良……”。??简意深的铭文,给初入燕京大学的侯仁之上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一课。当时,为了支援在长城沿线奋起抗日的士兵,在校园里相继发起了 “万顶钢盔运动”、“万斤咸菜运动”。在他大学要毕业的最后一年里,又爆发了伟大的 “一二·九” 学生运动。这一切他都亲身经历和参加了。

最重要的是,大学读书的四年间,在学术道路选择上深受业师洪业 (煨莲) 教授和顾颉刚教授的影响。

洪煨莲先生对西方的治学方法和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都有很深的造诣。他为了有效地利用和整理中国古代典籍,创立了 “引得”编纂处,编辑出版了古籍的 “引得”,是十分重要的研究工具。他研究的实践向人们证明,不仅中国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同时西方也向往和崇敬中国的优秀文化。他晚年写成的英文专著《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一书,是他长期研究的成果,向世界介绍中国古代优秀文化,士林推为权威之作。侯仁之一方面接受了洪业教授严格的历史学训练,另一方面从洪先生的为人治学中也接受了 “无言之教”,从而大大开拓了科学研究的视野,确定了人品规范的准则。洪先生又因才施教,有一次他问起侯仁之进一步研究的志愿时,侯仁之因为已逐渐对地理发生了兴趣,就情不自禁地贸然答复说是“地理学”! 洪业教授立即明确指出,他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应该是 “历史地理学”,并且告诉他说已经考虑到送他到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进修的计划,这是完全出乎侯仁之意料之外的。

侯仁之也是顾颉刚教授主讲 《中国疆域沿革史》班上的学生,并积极参加顾先生所创办的 “禹贡学会” 的学术活动。“禹贡学会” 开宗明义就宣称: “今日一言 ‘禹域’,畴不思及华夏之不可侮与国土之不可裂者。以此自明,言简意远”。又说: “当此国家多难之日,吾辈书生报国有心”,研究祖国历代疆域的变迁,在当时是 “为救亡图存之学,藉此以激起海内外同胞爱国之热忱,使吾国疆域之演变有所认识,而坚持其爱国、护国之意向”。在顾颉刚教授领导下,侯仁之积极研究我国边疆史地,介绍外国学者考察研究我国边疆地理和社会情况的作品。在学风上,他还深受清初学者顾炎武的影响; 坚持“经世致用” 的传统,在方法上重视实地考察,因此乃选定续编顾炎武的 《天下郡国利病书》山东之部,作为研究论文题目。至1940年夏毕业获得硕士学位,研究论文由燕京大学印刷出版。当时欧战正进行中,赴英深造的计划暂缓,就留在燕京大学任教。

侯仁之留校任教之初,还兼任学生辅导委员会副主席,利用职务之便,暗中负责协助自愿参加抗日工作的学生脱离沦陷区去大后方或者就近去西山里的解放区。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燕京大学立即被日本宪兵占领。洪煨莲、邓之诚、陆志韦、张东荪等老先生还有侯仁之和一些学生先后被日本宪兵逮捕。1942年2月,被押送到日寇军事法庭并转押日本陆军监狱。在囚禁中,他们无不表现出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侯仁之当时还是一个青年教师,他在最困难的时刻,关心年老体弱又在患病的老师邓之诚先生,夜间曾私自迁移铺位到他身旁,紧紧靠着他,用自己身体去温暖冻僵了的老师。他们在狱中更加坚定了抗日爱国的信念。至1942年夏,侯仁之被日本军事法庭判处徒刑一年,缓刑三年。取保开释,没有迁居旅行自由,还须随传随到。他只好随妻子张玮瑛寄居天津岳父母家。1943年2月,他为了避免敌伪的继续纠缠,曾先到达仁商学院任教,该学院是因故滞留天津的南开大学几位教授所创办。其后又转到天津法国天主教创办的工商学院任教,兼任该校女子文学院史地系系主任,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

1946年夏,侯仁之按预定计划,到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师从于世界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德贝 (H. C. Darby) 教授。德贝教授为当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他的影响下,侯仁之大大开拓了自己研究问题的思路。他的博士论文?北京的历史地理》,从大量事实的研究中揭示出北京城市发展的规律。为他回国后结合实际要求从事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留英期间,他曾当选为中国留英学生会的副主席。1949年春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他还积极参加组织留英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并进行有关的学习活动,为回国后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作准备。1949年夏,他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在9月底赶到北京,有幸参加了天安门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这是他终生难忘的伟大事件,是推动他奋发前进的巨大动力。

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在地理学的领域里,研究和继承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侯仁之长期努力的方向。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地理学家的爱国主义传统。侯仁之认为“我国古代一些杰出的地理著作渗透着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他举例说: “写成于春秋战国时代我国第一部重要的地理著作《禹贡》,以其简洁的文字描绘出一个大一统国家的版图。虽然出于理想,却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反映广大人民的热情期待。”他赞扬司马迁周览四海名山大川,进行地理考察,因而在其不朽的著作《史记》一书中,还包括了有重要地理内容的《货殖列传》一卷,引人入胜。郦道元热爱祖国、热爱自然,“访读搜渠”记述河流分合,并以水道为纲描述祖国大地,他虽然出生于政局分裂的时代,并没有把眼光局限在个人生活和工作的北魏王朝疆域之内。而是胸怀全国,在写作上断然超越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徐霞客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长期跋涉在高山峻岭之间,以其敏锐的观察,清新生动的文笔,满怀的激情,来进行描写和纵情歌唱,并进而揭示了大自然的奥秘,称得上是近代地貌学考察的先驱。”这些古代杰出的地理著作,都使侯仁之深受感染,并直接影响到他个人的研究和写作。

在这里还应该特别指出,明末清初的地理学家顾炎武对侯仁之的深刻影响。他回忆说,1931年 “九·一八” 事变之后日寇继续入侵,国难日深。就在这时,他阅读了梁启超的《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读到其中有关顾炎武的生平事迹,不禁为之泪下。顾炎武一生为抗击异族入侵和振奋民族精神而不懈努力,时至老年,虽希望愈来愈渺茫,而坚强的意志始终不衰。他曾提出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的豪言壮语,还亲自采集地方志书中有关经济发展及其利弊得失的资料,编辑了长达120卷的 《天下郡国利病书》,以备有朝一日作为地方上兴利除弊的参考。侯仁之后来在日寇占领下的北平,怀着对顾炎武的景仰,决心以 《续天下郡国利病书》 (山东之部) 为题,完成了硕士论文。

“经世致用”,关心国计民生,为生产建设服务。“经世致用”说穿了就是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侯仁之称赞顾炎武致力于 “实学”,主张“经世致用”,以与当时侈谈理性,崇尚虚浮的学风相对抗。继顾炎武之后,清初刘继庄也主张“经世致用”之学,为侯仁之所重视。刘继庄提出读书是为了 “识古今之成败是非,以开拓陶冶心胸”,使自己 “廓然大公,以天下为己任”。如果脱离实际,“率知古而不知今,纵博极群书,亦只半个学者”。侯仁之发掘并阐扬这一优秀文化传统,身体力行,以地理学的研究,为现实服务。早在三四十年代,天灾人祸接踵而至。1935年夏,长江中下游大水灾,他写有专文揭露政府的贪污腐败乃是加重灾情的一个原因。从此他十分重视水利问题的研究,先后写了 《靳辅治河始末》、《陈潢治河》等论文,研究水利问题。1936年夏,他还积极参加了禹贡学会所组织的黄河后套的水利调查。

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为侯仁之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拓了广阔的道路。首先是在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方面,由于北京城已经建立为新中国的首都,急需进行新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这就需要对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地理特点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和内在规律,进行研究和说明,而这项工作正是侯仁之兴趣之所在,因此被邀参加1949年秋成立的 “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 并为委员,是他解放后参加城市规划工作的开始。

探求新知,重视实地考察。侯仁之总结了中国古代一些有成就的地理学家,无不重视实地考察。他以徐霞客为例着重说明“其所以不朽,则在于他逐步深入去探索自然的规律,揭发自然的奥秘。”他经过长期研究,多次撰文,阐述徐霞客的学术贡献,并着重指出在我国地理学的发展史上,徐霞客乃是时代的先驱。正如谭其骧教授所指出的那样: “中国研究徐霞客,1948年以前是丁文江先生带出来的; 1949年以后是侯仁之先生带出来的。”

侯仁之早就提倡历史地理的研究要 “走出小书斋、走向大自然”。他一直热衷于野外旅行,由此而引发了他对地理考察的兴趣。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他积极响应 “向沙漠进军” 的号召,多次深入西北沙漠进行历史地理的考察。1990年他虽年近八旬,还亲自带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到承德和围场进行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探求新知” 已成为侯仁之历史地理研究的一大特色。而这一特色可以说正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开拓历史地理研究的新领域、新方向



旧时代的历史地理,称为 “沿革地理”。它是以研究历代疆域的消长和行政区划的演变为主要内容,兼及考证古今地名的更易、城关都邑的兴衰、站道途程的变化、地方民族的迁徙、以及水道湖泊的变迁。过去进行这些研究,主要借助于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实际上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

现代的历史地理学乃是地理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地理环境在历史时期主要是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不断发展变化着。要了解当前的地理环境,就必须了解它的过去。从理论上讲,今天的地理,明天即将成为历史地理。

1950年夏,他在 《新建设》上发表了 《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一文,建议把教育部所规定的大学课程 “中国沿革地理”,根据新内容的要求改为 “中国历史地理。” 在这篇文章中,他以自己的研究心得为例,简明扼要介绍了西方先进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国内第一次明确了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和任务。1962年他又发表了 《历史地理学刍议》一文,进一步指出: 历史地理学在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中,不仅要 “复原”过去时代的地理环境,而且还须揭示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当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这一研究对当前地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有极大关系,同时也直接有助于经济建设。

侯仁之还格外强调: 历史地理的研究要跳出故纸堆,走出小书斋,摆脱繁琐考证,积极进行野外调查,以解决现实任务中的课题。这样就必然有利于历史地理研究领域的开拓,并加强了和相关科学的协作,从而使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此后,他在《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进一步补充: “历史地理的研究,不应只局限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还应当追溯到文字出现之前人类活动明显地影响了地理环境的原始农业开始出现的时期。”

总之,侯仁之学贯中西,首先探索和发展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明确了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方法以及它和相邻学科的关系。

城市历史地理研究领域的开拓者



把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建设密切结合起来,从而开拓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领域,并赋予它以前所未有的现实意义,这是侯仁之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他认为研究一个城市首先就需要深入了解这个城市的起源和城址选择的地理条件及其社会因素; 进而探讨在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功能的发展和城市形态的特点,以及城市的给水、排水和交通条件。如果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发生变化,就须进一步阐明其变化的原因。这一系列的研究,对于一个历史悠久而又经过详细规划的城市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如果在今天,由于社会的发展必须对这样的一座城市进行改造,重新加以规划和发展,上述这些问题,都是必须进行研究和解决的。实际上首都北京就正是这样一座城市,侯仁之也是在结合首都城市规划进行工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开展了对于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的专题研究,从而为我国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同时,这也直接影响到关于北京城市历史的研究。为此,有人发表评论说: “自北京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迄今,研究北京历史与地理的范围之广,撰述之丰,观点之新,造诣之深,侯仁之堪称首指。可以说,侯仁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北京史的第一人,也是新中国北京史研究的奠基者。” (见《北京日报》 1981年6月5日)

北京作为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又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人民首都,考虑到她今后的规划建设,侯仁之曾提出了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第一,一定要站在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高度上,来看北京城的规划建设——特别是北京旧城的改造。不然,就会丢失了大方向。第二,一定要在北京城的规划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旧城的改造中,坚持突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题思想。不然,就要陷于支离破碎,面目全非。

他鉴于西方资本主义大都市的畸形发展,才提出了他的这??高瞻远瞩的见解,是富有时代特征的。

沙漠历史地理考察的先驱



我国有着十几亿亩为害很大的沙漠,1958年召开了西北六省、区治沙会议。侯仁之代表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出席这次会议,并组织自然地理专业、地貌专业的力量投入此项研究。随后中国科学院治沙队又向他提出研究西北干旱区历史地理的要求,他毅然决然表示决心: “走向沙漠、走向实际、走向科学实验??提出来的现实要求。” 于是,从1960年夏开始,每年利用暑假,跋涉于西北地区,先后带领师生深入宁夏河东沙区、鄂尔多斯高原南部、内蒙中部的毛乌素沙地和内蒙西部的乌兰布和沙漠。经过调查他撰文说: “我国西北部的广大沙漠中,掩藏有大量古代人类活动的遗迹,就以不同时代的古城废墟来说,其数量之多,也是很惊人的。其中有的已被发现,有的沉睡在茫茫沙海之中。”他深入其中,考察了统万城兴废的历史过程; 城川古城与古代湖泊的消失; 铁柱泉城与草原的退化; 红山堡的草原破坏; 黄河故道与屠申泽故址; 鸡鹿塞石城与塞上通道; 乌兰布和沙漠北部的汉代垦区、陶升井古城、汉代墓群与烽燧遗迹……等等。他考察与研究了沙漠中众多的人类活动遗迹,从而揭示了这些沙漠近??两千年来变迁的过程与规律,以及沙漠变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从此,他为历史地理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1963年在国务院农林办公室的直接领导下,结合治沙科学研究组的工作,制定了沙漠历史地理考察的十年规划 (1963—1972),准备从内蒙中部沙区,逐步向西推进,直到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可是,研究的计划,经过两年暑假刚刚完成了毛乌素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的考察之后,就由于“文化大革命” 而中断了。

“文化大革命”后,他以67岁的高龄,又一次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的考察队,继续西进到甘肃北部的古居延地区和西部的古阳关地区进行考察。这就进一步扩大了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领域。

1979年,他应邀在中国林学会召开的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学术讨论会”上,作了关于西北风沙区历史地理的学术报告。1990年9月他还参加了全国政协组织的甘肃省 “三北防护林”视察团,再到河西走廊,远至敦煌市的古阳关地区,并就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保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侯仁之沙漠历史地理的考察与研究,提高了他对环境变迁的认识。他在《环境变迁研究》发刊词一文中说: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界的影响日益加深。原始森林逐渐被砍伐,湖泊沼泽逐渐被排干,气候、土壤以及动植物都发生了变化。由此而引起的自然环境中各个因素的连锁反应也日趋复杂。……在旧社会……往往是为了少数人的目前利益而盲目地掠夺自然,从而造成人为的严重破坏。这种情况屡见不鲜。……我们现在更需要认识自然界本身的变化规律,更需要去探讨人类在历史上对自然界进行干预的经验教训。”

侯仁之开拓了历史地理研究新领域,对自然环境背景与人类经济开发的历史活动,作出了贡献与启示。

完成《北京历史地图集》巨著



侯仁之先生在历史地理研究领域中的成就,也同样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重视。

1980年以来,他先后作为 “格林氏客座教授”、“福布赖特访问学者”、“路斯基金研究员” 和加中文化交流的应聘学者,先后数次到加拿大和美国讲学和进行专门研究,他的一位同行——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寇尔·哈瑞斯 (R. Cole Harris) 在第一次听到他的学术演讲后,曾回忆说: “一种地理学的想象力,远渡重洋来,有力而清晰。” 这位哈瑞斯教授是极为重要的 《加拿大历史地图集》第一集的主编,而侯仁之也一向重视历史地图的绘制。他经过长期计划和准备,终于在集体协作的努力下,主编完成 《北京历史地图集》。这部图集出版后,受到国外有关学者的高度评价。例如在美国十分重视城市历史地图的专家、康奈尔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的约翰·瑞浦思 (John.Reps) 教授看了 《北京历史地图集》之后评论说: 这是 “一部历史性研究的典范著作。这部著作本身以及它所显示的卓越成就,都是极可珍贵的。”他又说: “在中外地图学界还未曾见过有同样内容和如此丰富、精细的城市历史地图集。”英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史》 的作者李约瑟(Needham,Joseph) 博士评论说: “这部著作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它是十分精心地完成的,对北京城在历史中的发展,提供了令人惊奇的图画。在未来的长时间里对我们的研究者都将是极为有用的。”

以上只是国外学者众多好评的几例,也足以说明他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他用自己长期不懈的努力和坚持务实的学术实践,去探索一条荟萃中西文化的精华、从而去开拓现代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道路。在东西方文化撞击的时代激流里,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挺起了自己的“脊梁骨”。在学术领域里,侯仁之信守的誓??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人民多作贡献。” 在他年近70时,健步登上了黄山的最高处 “天都峰” 和 “莲花峰”。现在他年将九旬,谈起学问来,仍春风满面,精神饱满。他经常清晨四五点钟就起来从事写作。他做学问也一如他的登山活动,历来反对“划地为牢、固步自封”,并与朋友相约,计划再去登“造化钟神秀” 和 “鲁邦所瞻” 的 “岩岩泰山!”

简历



1911年12月6日 出生于河北省枣强县萧张镇。

1936年 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历史系,获文学士学位。

1940年 获燕京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学位,留校任教。

1943—1944年 任天津达仁商学院副教授。

1944—1946年 任天津工商学院教授兼女子文理学院史地系系主任。

1946—1949年 在英国利物浦大学进修,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9—1952年 任北京燕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

1950—1954年 任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

1952—1956年 任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及地质地理系教授,并兼系主任至1962年。

1952—1985年 历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9—1988年 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至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78—1983年 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兼系主任。

1978—1981年 任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1年12月至今为学术委员会顾问。

1980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 (院士)。

1981年 当选为中国科普创作协会荣誉会员,并获爱国主义通俗读物奖。

1982年至今 北京市文物古迹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3年至今 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顾问 (首都发展战略组)。

1984年 获英国利物浦大学“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1984年至今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顾问。

1985年 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奖。

1986年 应聘为国际地理学会联合会(IGU)及科学历史与哲学国际协会(IUMPS) 所属地理学思想史专业委员会常任委员。获北京大学首届科学研究荣誉奖。

1987年 以北京市文物古迹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的身份,前往美国华盛顿,参加世界《文物建筑及历史遗址理事会》 (ICOMOS) 召开的以?古文化在新世界》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宣读论文《古长城在新时代》。

1990年 作为主席之一,主持召开在北京举行的《历史城市与现代化建设》国际学术讨论会。

主要论著



1 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9.

2 侯仁之.步芳集.北京: 北京出版社,1962; 1981再版.

3 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2.

4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第一版); 1984(第2版).

5 侯仁之,金涛.北京史话.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第一版);1982(再版).

6 Hou Ren Zhi. Historical Geography in China.Geography in China.Science Press,1984.

7 Hou Ren Zhi. Ancient City ruins in the Desert of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1985,11 (3).

8 Hou Ren Zhi. Les origines de pekin chine 1986: 59-73.

9 Hou Ren Zhi. Evolution of the city plan of Beijing,Third world planning Review,1986,8 (1).

10 Hou Ren Zhi.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city of Beijing,China-A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new China’s Cultural Reconstruction,world Patterns of Moderm Urban change,chapter ×1,1986.

11 Hou Ren Zhi.The ancient Great Wall in a New Era. old cultures in New worlds.Symposium pap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1987,1.

12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四论.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相关参考

历史秘闻 侯仁之为什么说“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

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作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李蕾恭王府恭王府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柳荫街,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5A级景区,也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是和珅、永璘

申报全国文保 筹建遗址公园 北京唤醒 ”上宅”

新京报讯(记者景啸尘)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曾说,「”西有周口店龙骨山,东有上宅,东西文化遥相辉映,珠联璧合,填补了北京史的空白。”然而,北京人都知道周口店,却少有人知道「”上宅”。这个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

北京城的“根”在广安门,您家乡城市的“根”在哪里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而每一个城市又都有它的肇始之地。这是它的“根”。  侯仁之先生说:“一个人,绝不可以忘记自己的过去;一个如北京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也绝对不可以忘记自己的起源。”  北

历史人物 文武双全抵抗突厥入侵

  (?-647年),字景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朝宰相,中书令杨恭仁之弟。>  出身弘农杨氏观王房,隋亡后投奔唐朝,拜上仪同、都尉,娶桂阳公主为妻,后出任灵州总管,多次击退突厥入侵。历任吏部

历史人物 蔡襄是怎样的人

人物生平蔡襄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二月十二日(1012年3月7日)。家族世居仙游县枫亭驿,初务农,曾为泉州吏员。母亲卢氏,惠安县德音里(今后龙乡)圭峰村名士卢仁之女。蔡襄童年时受到外祖父的严格教育。蔡

历史人物 抗倭名将戚继光为什么怕老婆

  1467年,日本发生应仁之乱,各地大名纷纷崛起,日本自此进入战国时代。战国之时,“诸国”混战,日本本土战火纷飞,百姓生活困苦。  远本只是岛国内部战争,却不想影响到了中国。中国当时正处于明朝,明朝

历史人物 日本史上第一位战国大名

历史背景>经“应仁之乱”,日本进入了内战频繁的“战国时代”。这一时代的社会特征是“下克上”,即旧有秩序和旧的权威阶层的倾覆。各地百姓和国人(地方的地主)纷纷展开反抗领主,争取自由的斗争。>其中规模最大

历史人物 日本战国时期美浓国大名

早年经历>约1494年,斋藤道三出生于山城国乙训郡西冈,其父为松波基宗,是负责天皇皇宫的护卫的北面武士。道三幼名峰丸,从小长相美貌而且聪明伶俐。由于爆发应仁之乱而使松波基宗失去俸禄,道三于11岁被迫在

话说日本战国

 话说日本战国  日本战国时代,一般是指从应仁之乱(1467)到德川幕府建立(1603)这一百三十余年的断代史。在这百余年中,日本全国各地被封建军阀割据,大家为了利益而相互征伐不休,真个是天

日本历史 话说日本战国

 话说日本战国  日本战国时代,一般是指从应仁之乱(1467)到德川幕府建立(1603)这一百三十余年的断代史。在这百余年中,日本全国各地被封建军阀割据,大家为了利益而相互征伐不休,真个是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