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黄国璋人物简介

Posted

篇首语:知识养成了思想,思想同时又在融化知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黄国璋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黄国璋人物简介

·黄国璋



黄国璋,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是发展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者。曾在南京中央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任教。他较早引进西方先进的地理科学,对我国地理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首创我国地理教育刊物,如 《地理学报》、《地理教学》、《地理》 等,热心开展地理学学术研究与普及工作,是中国地理学会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个地理研究所的领导人。



黄国璋,字海平,湖南湘乡人。少年时期就读于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 1911年又入湘乡驻省中学本科班,曾和毛泽东两度同学。1919年毕业于长沙雅礼大学。1926—1928年,先后在耶鲁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1928年归国。

他从少年时代就喜欢地理。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是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列强侵凌中国的时代。他认为要想保卫祖国和热爱祖国,首先要学习和研究地理。他终生献身于地理事业,完全出于一片爱国心和一颗中国心。他在美国学习期间,始终没有忘记哺育过他的故土。他的导师曾经挽留他在美国进行研究,他诚恳地说: “在地理学家的眼里,地理不仅仅是一个沙盘,它牵连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政治文化历史、经济民风民俗。我的祖国连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统治者无心科学,连版图都绘得错误百出,家底不知,民事不晓,谈何图强?” 他谢绝了导师的好意,毅然束装就道,决心把他学到的东西无私地贡献给可爱的祖国。此后,终其一生,为发展中国近代地理学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而且正如吴传钧院士所说: “他在很多方面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曾任南京中央大学地理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兼系主任;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大学地理系教授兼系主任,西北师范学院史地系教授兼系主任,重庆中国地理研究所所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复任北平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兼系主任、代教务长、理学院院长; 1952年院系调整后,调任西北大学地理系教授、继任西安师范学院地理系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兼系主任。

20世纪30—40年代,黄国璋曾先后率团到云南车里 (今西双版纳) 地区和川康地区进行地理和科学考察。在其任教北京师范大学期间,把当时西方先进的地理科学引入国内,对地理系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36年,他还创办了 《地理教学》,成为我国向中小学教师传播地理新知和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一份刊物。1941年,他又创办了学术性刊物 《地理》。黄国璋一向热心地理学发展和普及工作,曾任中国地学会副理事长兼总干事,中国地理学会理事、理事长等职。1948年,他还和袁翰青等一起创建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北平分会。1944年,黄国璋是 “九三学社”前身 “民主科学座谈会” 发起人之一,1946—1952年,曾任 “九三学社”常务理事、秘书长等职,为 “九三学社” 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真诚敬业,力图改革高等地理教育



黄国璋是我国地理学界出国学习经济地理学的第一人,也是主持地理系领导工作时间最长 (1966年以前) 的一位。南京中央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大学、西安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等校,都留下了他艰苦创业的足迹和春风化雨的不朽业绩。

1936年,黄国璋来到北京师范大学主持地理系工作。众??周知,北师大前身为创建于清朝光绪二十八年 (1902) 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地理学受传统的舆地学、沿革地理等影响较深,教学内容多失于陈旧而不能与时代接轨。因此,他到任伊始,便针对当时北师大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大力进行改革,积极开拓创新,专心致志地想把地理系办成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地理系。

黄国璋是一位不怕困难、不畏艰辛、孜孜不倦、专心敬业的好主任。他不仅思维敏捷,做事果断,善于做领导工作,而且业务精深,语言风趣,教学深入浅出,深受学生欢迎。尤其对于经济地理学、北美经济地理等有较深的造诣。在美国留学期间,主要师从美国著名人文地理学家亨廷顿 (E. Huntington,1876—1947),这位学者虽然被认为是 “环境决定论” 的主要代表,但不可否认他本人具有气象学、气候学、地貌学、自然地理学、野外地理考察等诸多方面的基础,是20世纪美国以至全世界极具影响的地理学家。黄国璋有选择地把亨廷顿的地理研究范畴和方法,以及西方较先进的地理科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引入到中国来,对于我国地理学的发展,特别是对北师大地理系的发展起了极重要的作用。他特别重视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的关系,重视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重视加强地理学基础和地理实践等等。因此在地理系课程表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课程,如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地史学、构造地质学、自然地理学、地貌学、气象学与气候学、土壤地理学、地图测绘学、经济地理学、中外自然地理、中外经济地理、地理野外实习等课程。

黄国璋认为要把地理系办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支兵强马壮的教师队伍。1952年以前,在地理系先后任教的有刘玉峰、谌亚达、殷祖英、卢鋈、盛叙功、万方祥、邹豹君、王钧衡等教授。此外,还有许多应邀来系任教的知名兼课教授,如清华大学冯景兰、王成组、张印堂、张泽熙,北京大学王嘉荫、王鸿祯,以及著名地质学家王竹泉等。北平解放前后,许多留美学者心怀无限兴奋心情,纷纷踏上归途,以图报效祖国。黄国璋便千方百计地聘请他们来系任教。1950年,他获悉曾在中国地理研究所工作的周廷儒即将离美回国,便争先恐后地将其争取到北师大任教。后来周廷儒教授继任地理系系主任近30年,使地理系又步上一个新的台阶。饮水思源,这不能不说与黄国璋深谋远虑、知人善任的品质与作风密切相关。

着力改革地理基础教育



黄国璋认为要弘扬和发展地理教育,应该从改革中小学地理教育做起。所以他把系里最优秀的年轻教师派到中学去亲自实践,耕耘播种,以期探索经验和发现人才。这样做的结果确实得到很好的反映,许多听过课的学生都异口同声地称赞原来地理不仅 “讲地”,而且 “说理”,内容新颖,引人入胜,逐渐改变了那种地理只是讲讲山川都市、死记地名的传统认识。并且有些中学生受其影响,后来果然报考了地理专业,立志从事地理研究和地理教育工作。

黄国璋认为学习和研究地理必须要有精确的地图,但是在20世纪30—40年代出版的地图和中小学教科书中的地图,不讲求投影,比例尺也不准确,凡是山脉便都绘成一条条毛毛虫的形状,误导人们的认识,甚至耽误生产大事。1936年黄国璋到系不久便决心绘制出版一套新型科学投影、分层设色的世界各大洲地图和中国各省地图,以便在大学和全国中小学推广使用。众??周知,1933年丁文江、翁文灏、曾世英编著出版的 《中国分省新图》,被认为是 “中国地图学之新纪元”,引起很大震动。应该说,黄国璋的这一设想和实现,在丁文江等《中国分省新图》 出版之后,又一次在更广的范围里普及科学性较强的地图教育工作。事实上,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北师大地理系便正式绘制出版了亚洲地形图和河北省地形图。而欧洲地形图、北美地形图、江苏地形图等亦已编绘完成即将付梓印刷时,不幸日本侵略军侵华烽火燃起,这一系列计划未能全部完成,被迫终止。

除去上述,黄国璋还认为: “凡有利于中等学校地理教学之事项,而为本系人力财力所及者,无不规划周详,亟图充实。”1936年,在地理系除了设置中小学地理挂图绘制室外,还设置了地理教学咨询处、中小学地理课外读物编纂委员会、五年制中学地理教学研究会、地理丛刊委员会等,而且还成立了 《地理教学》 月刊社。黄国璋为我国的基础地理教育作出了很大贡献。

首创我国地理教育刊物



黄国璋认为要传播最新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学术水平、扩大地理教育影响、交流地理教学经验,必须创办有关地理的专门刊物。1934年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时,参与发起了创刊最具权威性的 《地理学报》。后来,在重庆任地理研究所所长时,又直接领导创办了学术性刊物 《地理》。其创刊号于1941年4月1日正式发行,在当时抗日战争极端困难条件下,提供了发表学术论文的宝贵园地。

特别是在担任北师大地理系系主任时,莅任伊始便着手筹划创办具有地理教育特色的刊物,不到半年时间,一个在全国首创的传播和论述基础地理教育的刊物 《地理教学》 月刊,便在1937年1月问世了。直到当年6月,共出版了1卷6期。不幸卢沟烽火,国难当头,被迫停刊。抗日战争胜利后,黄国璋重掌北师大地理系,在当时物价飞涨、资金极端匮乏情况下,他又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筹措复刊 《地理教学》,终于在1947年3月份第二卷复刊发行,至该年底共发行4期。后因经济形势日益险恶,人皆枵腹从公,书刊难以为继,又一次无奈宣告停刊。虽然如此,此刊发行遍及全国,而且为本刊撰稿者多为地理学界知名人士,如张印堂、洪思齐、周立三、鲍觉民、刘玉峰、邹豹君、王益崖、冯景兰、谌亚达、王德基、严德一、卢鋈、沙学俊、任美锷、徐近之、李海晨、傅角今、朱炳海等,故本刊对国内地理学界特别是中小学地理教育曾产生很大的影响。

20世纪40年代后期,黄国璋还组织了以王钧衡教授和北师大附中地理教师为主的中小学地理教材编写组,有计划地编写出版了大量中小学地理教材、教案和参考材料,绘制出版了多种地理教学用图和实习用图,对当时全国地理基础教育的改进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多次参与和领导地理考察工作



黄国璋作为一名经济地理学者,十分重视地理实践和地理考察工作。

1934年10月—1935年6月,黄国璋与中央大学德籍教授费师孟 (H. Von Wissman) 以及张凤岐、王德基、严德一等组成云南地理考察团,绕道安南 (今越南) 辗转入滇,对云南南部进行地理考察,时达半年多之久。他们重点考察了十二版纳 (即今西双版纳) 地区。在20世纪30年代,这一地区交通不便,地广人稀,瘴疠流行,疟疾为灾,野外工作十分艰苦。但他们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登哀牢山,跨澜沧江,穿热带林,访傣族村,测绘农田水利,踏勘云南边界,终于获得云南西南部地区的有关热带资源、农业地理、边界形势、民族历史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

1939年7月1日,中英庚款董事会主办成立了 “川康科学考察团”,武汉大学工学院院长邵逸国教授任团长,时任西北联大地理系系主任的黄国璋任副团长,全团由41人组成。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进行的一次规模较大的科学考察。他们在相当于现在的川西和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翻山越岭,崎岖跋涉,考察了地质地貌、地理环境、森林资源、宗教民情等情况,这也是一次比较全面的科学考察活动,填补了这些地区地理研究的“空白”。

1940年8月,黄国璋应中英庚款董事会的邀请,辞去西北师院史地系系主任职务,离开陕西城固到重庆北碚筹建中国第??个地理研究所并任所长。研究所下设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大地测量和海洋地理4个组,以后又设置土壤地理组。当时以研究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为主要课题。1941年他亲自组织并指派王德基等对汉中盆地进行实地考察,开启了我国综合性区域地理调查的先河。他又组织并指派李承三、周廷儒、郭令智等对嘉陵江流域以及青海、甘肃等地区进行考察,取得珍贵的区域性地理考察成果。黄国璋主持地理研究所工作5年之久,不仅获得大量的地理考察成果,而且在地理实践中也培养了许多地理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黄国璋主张地理为祖国的生产建设服务,1951年6月—10月,他指派周廷儒、宋春青参与当时由铁道部组织的以郑象铣为首的集 (宁) 白 (城) 铁路选线调查工作,历时4个月,取得了从多伦、克什克腾旗、锡林浩特、林西、巴林右旗、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扎鲁特旗、突泉、科尔沁右翼中旗到白城等沿线的大量自然和经济地理资料。

黄国璋任教陕西师大期间,同样关注地理考察工作。1958年还以62岁高龄,率领学生跋山涉水,考察陕南大巴山地区及汉中盆地,为开发山区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心地理知识普及,宣扬正确地理观念



黄国璋尊重知识,热爱地理,他希望把地理知识也普及到群众特别是青年中间。他希望通过地理教育的普及和传播,使全国人民都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他曾这样说: “历史和地理,一经一纬,交织而成,是近代国民的必备要素。” 他还说: “学习本国地理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呢? 简单地回答就是为着要明了我们国家的伟大、我们国家的可爱,唤起一般国民共同的国家观念。”

黄国璋强调青年一代不仅要认识自己的乡土,热爱自己的国家,而且要具有面向全球的宽阔视野。他认为 “由于近代工业的发达和运输交通的便捷,已使距离和时间缩短,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任何国家不可能闭关自守,自足自给。” 这话的实际意义就是教育学生思想要开放,要胸怀祖国,面向世界。

黄国璋还教育青年一代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即 “人地关系论”。他认为 “近代地理学的核心是推求人地相关之理,它不但是一门理论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实用的学问。” 他认为地理知识的最大实用价值在于知己知彼,人类对自然不只是消极的适应,而且要积极地改变和利用,利用的基础就是对生存环境的了解,并强调利用方式的合理性。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黄国璋敏感地注意到航空技术的进步和迅速发展,而这种变化必然促进国际间贸易更大范围、更加迅速地发展和开放。他认为 “通商是交换和传播文化的主要酵母。历史明显地告诉我们,文化的进程几乎和商业接触的增进平衡发展。”他还认为由于航空技术的发展,必须 “改变大陆地块之间的隔离作用”,以北极地区为例,它将成为 “欧亚大陆和北美之间的地中海,把握世界最大人口中心交通路线的枢纽。” 他也预见到南极大陆的重要性,而感慨 “却只是美国、英国、苏联、挪威、日本、新西兰、智利、阿根廷八个国家追逐的新天地。” 总之,黄国璋对于地理学的研究有这样一种理念: “地理学家的思想,随着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而演变,而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又随??人类活动的范围而与时俱进。”

黄国璋的上述观点,主要是在20世纪30—40年代提出的,具有一定预见性,时至今日还有其一定的现实意义。

热心从事地理公众活动



黄国璋是地理学会的积极分子。1934年3月,中国地理学会在南京成立,黄国璋是发起人之一,并当选为理事。1937年4月在南京中央大学举行的中国地理学会第四届年会上又当选为理事。以后在1943年在重庆北碚举行的第五届年会和1947年在上海举行的第六届年会上,黄国璋继续当选为理事,并当选为 《地理学报》 编委。

1936年11月,成立于1909年的中国地学会,在北京召??第二十五届年会,修改会章,明确以普及地理知识,促进本国地理研究为宗旨,会上选举张继 (溥泉) 为理事长,黄国璋为副理事长兼总干事。地学会领导机构改选后,《地学杂志》 在内容和印刷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进,其中黄国璋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不久因 “七七事变”,学会终止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黄国璋和张星烺等一起,在北平恢复地学会活动,黄国璋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重新登记和发展会员,王成组、姚从吾、王钧衡、阮维周、杨曾威、冯景兰、张印堂、王鸿祯、杨遵仪、刘迪生、毛子水等均为会员。1948年10月9日,中国地学会还参加了由华北十二科学团体联合举行的学术年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8月,中共中央统战部在北京召集全国自然科学界部分科学家筹组全国科联和科普组织,与会地理界代表李春芬、李旭旦、黄国璋、周立三、王成组等会商中国地学会与中国地理学会合并事宜,决定合并后称中国地理学会,并推选黄国璋为理事长,王成组为总干事。这是一次在新形势下由分而合、团结一致、共谋发展的集会,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黄国璋不仅热心地理学会的公众活动,而且也非常关注整个科学界的民主与科学活动。先是在1945年8月1日经40多位科学工作者的发起,在重庆沙坪坝正式成立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继而成立了重庆、成都、兰州、上海等分会。后经黄国璋、袁翰青等发起,于1948年3月28日在欧美同学会正式成立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北平分会。会上推选严济慈为理事长,袁翰青、黄国璋、马大猷为常务理事,黄国璋兼任总干事。不久分会又酝酿成立了科学推广、科学教育、福利等三个委员会,积极??展工作。当年10月出版了 《北平科协》 月刊,10月9日还参加了华北十二科学团体年会。黄国璋为庆祝北平分会成立,在《大公报》发表了 《科学工作者要联合起来》,其中言道: “大家应当团结起来,为科学在促进人类的福利与和平上能达到最充分的利用而努力……五四运动发源在北平……五四当时的一句口号是科学与民主,到现在仍然可以作为我们努力的指南针。”可以看出,黄国璋很早便怀有科教兴国、奋发图强的抱负。

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



1944年下半年,中共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 “立即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的主张。当时在以救国会北方代表身份参加国民参政会的许德珩的倡导下,发起成立 “民主科学座谈会”,呼吁要民主,要团结,要抗战到底,黄国璋积极响应,成为其发起人之一。1945年上半年,黄国璋到兰州西北师院讲学,还亲自介绍在该院任教的知名教授黎锦熙、袁翰青教授加入这一组织。1945年9月3日,日本政府签字投降,“民主科学座谈会”成员在重庆集会庆祝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这次会上决定将 “民主科学座谈会” 定名为 “九三座谈会”,并开始筹建 “九三学社”。1946年5月4日,在重庆举行“九三学社” 成立大会,会上黄国璋发表演说: 呼吁国民党当??必须无条件停止内战,应该遵守“双十协定” 和政治协商会议决议,实现全中国的民主和平。随后在5月12日召开的理监事联席会议上,黄国璋当选为常务理事兼总干事 (秘书长)。

1947年8月,“九三学社” 中央迁到北平。黄国璋以常务理事兼总干事的身份,兼管组织和财务工作,成为九三中央领导许德珩的重要助手。从是时起直到1949年初,黄国璋在繁重的教学和教务工作之余,仍不辞辛苦,按月组织社员集会,指点江山,抨击时事,多次发表爱国言论。在反独裁、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等爱国民主运动中,黄国璋总是站在进步立场上,大力支持广大青年的爱国行动。1948年3月29日下午,在北大民主广场举行纪念黄花岗烈士讲演大会,沙滩一带突然被宣布戒严,气氛非常紧张。“九三学社” 的许德珩、袁翰青、樊弘三位著名教授,临危不惧,如约到会,慷慨讲演,要学习黄花岗烈士精神,为解决中国当前问题而奋勇前进。结果受到当局的严酷镇压和杀人的威胁,从而引起北平各界强烈反对,北大、清华、师大、燕京等四大学90名教授发表联名抗议书,黄国璋是其中??积极的一位。1948年4月9日在北师大发生 “四九血案”。当天一早,北师大广大师生直奔西长安街北平行辕门前,进行抗议示威,强烈要求立即释放被捕学生。黄国璋走在游行队伍前列,不时振臂高呼,情绪慷慨激昂,并静坐到学生释放。

北平解放前夕,黄国璋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同广大师生??起保护校系财产,兴奋而愉快地迎接北平的和平解放。北平知识文化界知名人士,包括黄国璋在内,发表声明,表示坚决拥护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八项和平主张。

1949年1月31日,北平解放,万众欢腾,迎来了渴望已久的新时代。这一年的6月17日,毛泽东主席亲自光临和平门内的北师大教师宿舍来看望和宴请他的老师和同学。参加宴请的有北师大代理校长汤璪真、文学院院长黎锦熙、理学院院长兼地理系系主任黄国璋、数学系系主任傅种孙等。当毛主席知道黄国璋、黎锦熙、汤璪真都是 “九三学社”社员、有的还是 “九三学社” 的发起人和重要负责人时,表示赞赏和感谢,要求 “九三学社” 的朋友们积极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为新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和新中国的建设而继续努力!

黄国璋没有辜负毛泽东主席的重托和期望,更加积极地投入“九三学社” 的发展建设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1950年11月29日—12月5日,“九三学社” 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工作会议,在会上黄国璋当选连任中央理事会理事并兼任秘书长。正当他以满腔热情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时,在1951年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中,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对待,被撤销了他在 “九三学社”、中国地理学会中的所有职务。1966年9月6日,黄国璋和夫人范雪茵女士在 “文化大革命” 中双双含冤逝世。1979年12月—1980年1月,中国地理学会第四届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上为黄国璋正式恢复名誉。1996年5月31日,在陕西师范大学隆重举行纪念黄国璋诞辰一百周年暨学术思想研讨会,会上回顾和充分肯定了他在地理科学、地理教育、地理事业以及爱国民主运动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简历



1896年8月5日 生于上海,籍贯湖南湘乡县城 (今湘乡市) 黄泥坪。

1905—1906年 湘乡东山小学读书。

1907—1910年 湘潭益智小学学习。

1910—1913年 长沙湘乡驻省中学学习。

1913—1919年 长沙雅礼大学中学部本科学习。

1920—1926年 任长沙雅礼大学中学部地理、英文教员兼教务长。

1926—1927年 美国耶鲁大学理科研究院研究生。

1927—1928年 美国芝加哥大学地理系研究生。

1928年10月 归国,任南京中央大学地理系教授,直到1936年7月。

1930年 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兼任教授。

1934年 中国地理学会在南京成立,黄国璋当选为理事。10月至翌年6月,领导 “云南地理考察团” 入滇考察。

1936年 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兼系主任。是年11月,中国地学会改选,黄国璋当选为副会长兼总干事 (即秘书长)。

1937年 主编并出版《地理教学》,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北平师大等校在西安组成西安临大,任地理系系主任。

1938年 西安临时大学南迁,4月在陕西城固成立西北联合大学,继任地理系系主任。

1939年 任 “川康科学考察团” 副团长,9月1日,西北联大改组为独立的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等院校,任西北师院史地系系主任。

1940年 任西北师院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主席、地方教育辅导委员会委员; 4月,一度代理西北师院院长; 8月,应聘筹建和担任重庆中国地理研究所所长,至1945年9月。

1943年 任中央设计局委员及区域设计组组长。

1945年5月 当选为 “九三学社” 常务理事兼总干事 (秘书长)。9月,由渝返平,再任北平师范学院 (1948年恢复北京师范大学名称) 地理系教授兼系主任,兼代教务长。

1947年8月 “九三学社” 总社迁至北平,黄国璋身兼常务理事及总干事。中国地学会恢复活动,继续当选为副会长兼总干事 (秘书长)。

1948年3月 同袁翰青等创建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北平分会。

1949年5月 任师大校务委员会常委。6月,毛泽东主席亲自到师大宿舍看望并宴请黎锦熙、黄国璋等。

1950年 中国地学会与中国地理学会合并,黄国璋任合并后第一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至1952年。12月,连任 “九三学社” 中央理事会理事及秘书长,至1952年。

1952年9月 院系调整,调任西北大学师范学院地理系教授。

1954年8月 任西安师范学院地理系教授。

1960年 任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兼系主任,并任校务委员会委员。

1966年9月6日 因受迫害与夫人范雪茵女士一同含冤逝世,终年70岁。

主要论著



1 黄国璋. 上海港地理位置的择决因素 (英文),第四次太平洋科学会议会刊,1929,2 (1): 351—355

2 黄国璋. 社会的地理基础. 上海世界书局,1930

3 黄国璋. 爪哇——低纬农业之研究. 地学杂志,1932 (1): 35—54

4 黄国璋. 中国地形区域. 中华民国统计提要,1935

5 黄国璋. 《地理教学》 发刊词. 地理教学,1937 (1): 2—3

6 黄国璋. 学习本国地理的第一要义. 地理教学,1937 (1): 44—49

7 黄国璋. 滇南人生与自然. 地理教学,1937 (3): 39—43

8 黄国璋. 我国国防与地理. 地理教学,1937 (3): 44—51

9 黄国璋. 《地理》 发刊词. 地理,1941 (1): 1—4

10 黄国璋. 《地理教学》 复刊词. 地理教学,1947 (1): 1

11 黄国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地理教育应有的趋向. 地理教学,1947 (4): 1—4

12 黄国璋. 科学工作者要联合起来——庆祝中国科学工作者北平分会成立. 大公报,1948,3,28

相关参考

知名人物 冯国璋生平故事简介,冯国璋历史评价,冯国璋怎么死的?

冯国璋,字华甫(符),河北省河间县诗经村人,生于1859年1月7日(清咸丰八年十二月初四)。其父冯春棠务农,家境不很宽裕,荒年常不能自给。冯国璋在家乡读私塾度过童年,青年时代到保定莲池书院求学,一边读

三国刘璋简介 刘璋怎么死的

  刘璋剧照  刘邦生性比较懦弱,却当上了一方诸侯,不具备统帅的素质,是三国时期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刘璋是怎么死的?  刘璋简介  刘璋生于何时不是很清楚,但是卒于何时却非常的明白,刘璋因病死于公元22

历史人物 冯国璋简介及子孙 冯国璋与冯巩关系 冯国璋冯玉祥关系

  中文名:冯国璋  别名:冯华甫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  出生日期:1859年1月7日  逝世日期:1919年12月28日  职业:直系军阀首领、中华民国副总统  

电视剧风云里的全部歌曲的歌名

电视剧风云里的全部歌曲的歌名:1、《真爱你的云》,歌手:黄国俊;2、《永远永远》,歌手:李翊君;3、《风云》,歌手:江得胜;4、《狂风卷奔云飙》,歌手:江得胜黄国俊;5、《一千颗眼泪》,歌手:赵文卓;

历史人物 冯国璋跟冯巩是什么关系?冯国璋有什么作为?

冯国璋跟冯巩是什么关系?冯国璋有什么作为?  冯国璋是民国时期的军阀,字华符,一作华甫,直隶河间县西诗经村人,直系军阀的首领,与王士珍、段祺瑞并称为“北洋三杰”。冯国璋早年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曾任北洋

北洋军阀冯国璋简介 冯国璋是怎么死的?

  人物档案  姓名:冯国璋  别名:冯华甫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朝代:中国近代  祖籍:河北省沧州市  出生地: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  出生时间:1859年1月7日  去世时间:1919

历史人物 刘璋简介 刘璋怎么死的 刘璋和刘备

  中文名:刘璋  别名:刘季玉  国籍:东汉  民族:汉族  逝世日期:220年www.cha138.com  职业:军阀  籍贯:江夏竟陵(今湖北天门)  官职:益州牧刘璋——东汉末年割据军阀之一

三国东吴名将率部生擒关羽的潘璋生平 潘璋简介

潘璋(?-234年),字文珪,东郡发干(今山东冠县东)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潘璋年轻时家贫,跟随孙权后得到其赏识,加上其作战勇猛,不断升迁,其一生为孙权东征西讨,在合肥之战、追擒关羽、夷陵之战、江陵保

三国东吴名将率部生擒关羽的潘璋生平 潘璋简介

潘璋(?-234年),字文珪,东郡发干(今山东冠县东)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潘璋年轻时家贫,跟随孙权后得到其赏识,加上其作战勇猛,不断升迁,其一生为孙权东征西讨,在合肥之战、追擒关羽、夷陵之战、江陵保

历史人物 三国人物刘璋简介

三国人物本名:刘璋字号:季玉所处时期:东汉民族族群:汉人出生地:江夏竟陵作古时候:220年职业:军阀官职:益州牧刘璋人物平生承继父位刘璋为刘焉季子,母费氏,是厥后娶了刘璋女儿的费观的族姑。中平五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