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李善邦人物简介

Posted 地震仪

篇首语: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李善邦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李善邦人物简介

·李善邦



李善邦,地震学家。我国最早的地震地球物理学家之一。1930年在北平 (即北京) 西郊创建我国第一个地震台——鹫峰地震台,成为当时世界第一流的地震台。1943年在重庆北碚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近代地震仪——霓式Ⅰ型水平向地震仪,20世纪50年代进一步设计制造了51式多种型号的地震仪,并领导建成我国第一批全国地震基本台站,负责提供国家基本建设地震烈变数据,同时编制我国第一幅 《全国地震区域划分图》,主编了第一部《中国大地震目录》,为中国地震研究奠定了基础。在北京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讲授地震学课程,为我国地震研究工作培养了大批人才。



李善邦,1902年10月2日出生在广东省兴宁县田心村一个农民家庭,家境清寒。191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物理系深造。1925年毕业后被南京一所私立中学聘用,讲授代数和化学课程。因病以及北伐军占领南京,学校停课,他即返回老家兴宁县在新民中学任教。

创建我国第一个地震台——鹫峰地震台



1929年,清华大学教授叶企荪推荐李善邦前往北平实业部地质调查所主持开展地震观测研究工作。地质调查所首先派他到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气象警报站学习地震观测技术,由于站长(意大利传教士) 格尔金 (中文名龙相齐) 对中国人封锁技术,李善邦感到收获甚微,遂回北平前往西郊北安河鹫峰建立地震台。

北平著名律师林行规捐赠了鹫峰别墅旁的一块山坡地,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在那儿筹建了地震观测用房。在清华大学吴有训教授指导下,李善邦安装好从德国进口的维歇尔特小型机械记录地震仪一套,后又引进苏联制造的伽利清—卫立浦电磁式照相记录地震仪一套,并招收贾连亨作为观测员协助工作。李善邦同时把家眷从广东老家接到鹫峰地震台,全身心地投入地震观测研究工作。

1930年9月20日国际标准时间13时02分02秒,鹫峰地震台观测记录到第一个地震,以后每月均能观测记录到10次左右地震。为进一步提高地震观测研究水平,1931年地质调查所派李善邦前往日本东京帝国大学 (今东京大学) 进修地震学,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李善邦毅然中断学习回国。1933年他又被派往德国波茨坦地球物理研究所、耶那地震研究所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震实验室作访问学者进行考察,学习了先进的地震观测研究方法,并结识了维歇尔特 (E. Wiechert)、卫立浦 (J. Wilip)、里克特(C. F.Richter)、古登堡(B. Gutenberg) 等世界著名的地震学家。回国后,他利用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充实完善了鹫峰地震台的观测研究和管理工作。当时,鹫峰至颐和园之间以毛驴为交通工具,颐和园至城里则乘人力车。1936年以前,鹫峰地区还没有交流电,晚上点煤油灯,仪器使用的蓄电池需经常用毛驴驮到清华大学充电,粮食、油盐等生活必须品也得由毛驴驮回,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李善邦数年如一日,把鹫峰台办成当时世界第一流的地震台。他按国际通用的格式编印地震观测报告——《鹫峰地震月报》和《鹫峰地震专报》,用作与世界各国地震台交换的观测资料。在短短7年中,鹫峰地震台共记录2472次地震,编印出版了60多期 《鹫峰地震月报》 和10余期?鹫峰地震专报》,受到各国地震学家的欢迎和重视。1937年抗日烽火燃烧到鹫峰地区,同年8月1日观测记录了山东荷泽大地震后,鹫峰地震台被迫停止了观测。

攀枝花大型钛铁矿开拓者之一



1938年地质调查所搬迁到重庆北碚,李善邦在北碚负责组建地震研究室。由于抗日战争旷日持久,没有条件恢复地震观测研究工作,他便带领秦馨菱暂时去湖南水口山开展地球物理探矿,探测铅锌矿,后又艰辛辗转于贵州、四川等省继续探矿工作。

1941年春,李善邦和秦馨菱深入交通闭塞、野兽出没的川西南攀枝花群山勘探铁矿。从矿区地形测绘、地质填图、地磁勘探等,直至对矿山作出评价,都是他们两人完成的,对渡口攀枝花大型钛铁矿的发现和开发,作出了最早的重大贡献。

1941年底,李善邦引进德国制造的地磁经纬仪和地磁感应仪,邀请刘庆龄做助手,前往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展地磁测量研究,他们共进行100多个测点的地磁偏角、倾角和地磁场水平强度的测量,再加上解放初期在华北、东北和西沙群岛的测量数据,李善邦主持编绘成中国第一套地磁图 (1955年出版),为航空、航海和科研工作提供了最早的重要地磁资料,为我国地磁观测研究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近代地震仪——霓式地震仪



1942年,李善邦回到重庆北碚重新开始地震的观测研究工作。那时日寇侵略气焰嚣张,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物价日日暴涨,民不聊生。李善邦一家靠数斗米的月薪和在重庆医学院兼授物理课的微薄收入补贴生活,孩子们经常欠学校学杂费。他本人的肺病又反复发作,陷入贫病交加的水深火热之中。来华访问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北碚看到李善邦生活艰苦,回国后来信说可以想办法在国外为他寻找一些赞助和生活的补贴。李善邦诚恳地回信说: 生活虽然清苦,但我更需要仪器,比想吃饱肚子还紧迫,想研制一个垂直向地震仪,如果能帮忙设法给弄点绕弹簧用的钢丝来就好了。当时,我国大片国土被日寇占领,与国外的正常交往已中断,从国外进口恢复地震观测研究所需的仪器设备已完全不可能,唯一的办法只有自行研制。在当时连交流电也没有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就用人力摇动车床; 车床缺少大飞轮,就请石匠打个石轮代用; 记录器的滚筒用空罐头盒代替; 在试制过程中连皮鞋油铁盒、自行车辐条等都使用上了,还要时时提防日机的空袭轰炸。历尽艰辛,终于在1943年夏天研制成功了一台水平向机械记录地震仪,并投入观测使用。同年6月21日清晨记录到发生在成都附近的5级左右地震。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共观测记录到109次地震。为感激地质调查所翁文灏 (字咏霓) 所长对地震工作的重视,李善邦把地震仪命名为霓式Ⅰ型地震仪,这是继公元132年东汉张衡发明世界第一台地动仪之后,中国人自己研制成功的第一台现代地震仪,标志着我国地震仪器的研制和地震学的研究跨入了新阶段。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李善邦随地质调查所迁回南京,并带领秦馨菱、谢毓寿修复1932年设于北极阁地震台的大型维歇尔特式地震仪,同时在鸡鸣寺地质调查所地下油库内架设霓式地震仪,恢复了地震观测研究。

1946年,应英国文化委员会、剑桥大学和地震学家杰弗里斯 (H. Jeffreys) 邀请,李善邦前往英国访问。翌年经美国回国时,接受美国地震学会会刊 (BSSA) 负责人约请,为该刊撰写?过去25年中国地球物理工作之回顾》,主要介绍我国地震学、地磁学和地球物理勘探工作的状况和成果,引起国际地球物理学界的极大关注。回国后,他又匆匆前往台湾接受台湾省气象厅赠送的三套地震仪,同时派人从北平找回原鹫峰地震台的伽利清—卫立浦式地震仪和其他残破的仪器,修配后安装在北极阁地震台,使该台的仪器设备迅速充实完善起来。

淮海战役后,国民党政府勒令地质调查所迁往台湾。李善邦和全所同仁一方面采取措施进行抵制,一方面坚守岗位,在时??极为紧急混乱的时日,地震观测工作没有中断。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了,李善邦为新中国的地震科研事业保存了最基本的力量——人才、仪器和资料。

创建我国第一批全国地震基本台站,服务于国家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4月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南京成立,赵九章任所长,李善邦任研究员、地震研究室主任、兼任代理所长,在南京主持地震研究工作。他首先把南京水晶地震台和鸡鸣寺地震台分散设置的地震仪集中在一起建立了鸡鸣寺地震台,并于1952年5月31日开始观测记录,新中国的地震观测研究事业就此起步。

为尽快加强地震观测基础研究工作,李善邦在霓式Ⅰ型地震仪基础上加以改进,重新研制成功了大型和小型两种51式水平向地震仪。同时亲自主办了三期短期地震观测员培训班,培养出100多名地震观测人员。从1953年底开始,在3年内建成兰州、包头、太原、北京、官厅、银川、西宁等第一批11个临时地震台。以后又相继研制成513型中强地震仪,增设了潼关、陕县、禹门口、天水、张掖、大连、长春、哈尔滨、绥化、佛子岭等??批区域地震台,在我国地震研究工作中发挥了作用。

1955年,李善邦主持引进苏联制造的基尔诺斯式和哈林式电磁式照相记录地震仪,充实了区域地震台网仪器装备,又新建上海佘山、北京白家疃、南京鸡鸣寺、长春、西安、兰州、包头、广州、昆明、成都、拉萨、武汉等12个全国基准地震台,达到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后来,他还主持建成黄河刘家峡(1958年)、长江宜昌三斗坪 (1958年)、北京 (1959年)、广东河源新丰江 (1961年)、甘肃昌马 (1964年)、四川西昌 (1965年) 和湖北丹江口 (1969年) 等7个区域地震台网,装备了我国科技人员自行设计制造的电子放大器地震记录系统,为这些台网地区尔后的大水库、大工矿企业、大交通枢纽、航天基地等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地震观测资料。

主编我国第一幅《全国地震区域划分图》



195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以李四光副院长为主任委员的地震工作委员会,李善邦任委员兼综合组组长及中国地震历史资料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善邦率领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年轻的地震工作者夜以继日地投入到编制 《中国地震历史资料年表》 巨著中去,两年内,查阅了8 000多种古今中外文献,从中摘录出有关地震的记载15000余条,包含自公元前1831年 (夏朝) 以来约1万次地震,成为研究中国历史地震最权威的基础资料,受到各国地震学家的推崇。接着他进一步亲自主持研究分析每一次破坏性地震的发震时间、震中位置、地震强度等参数和破坏范围、影响范围,并把近代有仪器观测参数的地震顺序编入,自公元前1831年至1955年共分析确定了1 180次地震,编辑成《中国地震目录》 (第一集)。后又以县为单位按地区分编,把全部地震分列到全国2000多个县名下,同时总结出各县的地震基本烈度,编制成《中国地震目录》 (第二集)。《中国地震目录》为研究中国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区域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制定全国建设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抗震参考数据。

为使我国丰富的历史地震资料得到充分的应用,发挥其在为国家建设服务和在地震活动性研究中的效能,李善邦根据对理论公式的推演和我国1906—1955年33个仪器的全部记录,分析总结出实用于处理历史地震的震级公式:M=0.58Ⅰ0+1.5,式中,M为历史地震震级,Ⅰ0为历史地震震中烈度。并进而编制成实用震级表,把历史地震资料与仪器记录资料联系起来,大大开拓和挖掘出历史地震记录的科学内涵和应用前景。

1955年,前苏联地震专家果尔什可夫 (Г. П. Горщков.)应邀来华协助编制 《中国地震区域划分图》。当年组成中国地震区划考察队,李善邦任队长,果尔什可夫任顾问,他们考察了西南、西北、中南、内蒙古和山西等多地震的地区,编制完成了?全国强震震中分布图》、《全国历史地震烈度统计图》、《全国等震线综合图》。在参考前苏联编制的地震区划图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地震地质特点,采用普通地震地质方法编制成我国第一幅1:500万的 《中国地震区域划分图》 (1957年出版),对我国经济建设和规划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地震区域划分图》完成之后,李善邦明确指出这幅图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烈度的评定问题; 二是地震回复性问题; 三是地震与地质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图上缺乏时间概念等。有待今后逐步予以修正。这种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正确指引着后人在编制第二幅、第三幅以及90年代的第四幅图的工作中不断有新的突破和重大改进。

1959年,广东省河源县新丰江水库发生地震,于1960年正式组建考察队,建立了装备有高灵敏度仪器的地震台网,这是我国第一个用现代仪器装备的地震考察队,对新丰江水库区的地震活动性、地震地质、水库地震成因等进行了全面的综合考察研究。以后他多次召开了水库地震科研讨论会,使我国水库地震的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对新丰江水库大坝的及时抗震加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完成《中国地震》巨著,为我国地震事业作出贡献



李善邦不仅亲自主持了地震仪器设计研制、地震台建设、地震现场考察、历史地震研究、地震区域划分和地震活动性研究等科研项目,还承担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研究室的组建、制定发展规划、干部培训、科研组织管理等许多繁重的工作。为尽快培养急需的地震科技人才,他在北京大学、中国科??大学兼课讲授地震学和测震学课程,节假日经常为地震培训班的学员补课。他不仅向年轻一代传授知识,而且还以亲身经历教育年轻人要克勤克俭珍惜学习和工作的机会,不要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文化大革命” 时期,李善邦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但对于奋斗了一辈子的地震科研工作并没有失去信心,仍十分关心我国的地震预报事业。那时他虽已年近七旬,又病魔缠身,仍坚持每天凌晨三点半就在病榻上著书立说,在常人难以承受的各种压力下,认真总结一生从事地震科技工作的主要成就和对中国地震问题的认识及见解,终于写成50余万字的 《中国地震》专著。

《中国地震》专著是李善邦从事地震工作50余年全部心血的结晶,它全面反映了中国地震科学技术集体的研究成果和水平,反映了世界地震科技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一本纵横古今、驰名中外、深入浅出、涉猎渊博的学术专著。?中国地震》显示了李善邦研究中国地震的精深程度; 《地震预报》 以纵横交错为骨架,以地震预报的物理基础和预测预报的各种手段为血肉,展示了地震预报研究的全貌。遗憾的是,该书在付印之际,李善邦尚未看到辛勤创作的成果就溘然长逝了。

李善邦共完成30多篇地震科技论文,赢得国内外地震学界的高度评价,其中 《中国地震目录》 (一、二集) 和《中国地震区域划分图及其说明》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中国地震》专著获1977—1981年度国家地震局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这是国家和人民对李善邦一生辛勤耕耘的最好评价。

李善邦是中国地质学会早期的终身会员,1947年参与创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任常务理事,1979年参与创建中国地震学会任常务理事。他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李善邦为开拓中国地震科学研究事业百折不回,他热爱地震科研事业和具有艰苦创业的精神,他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他不计较个人名利和恩怨得失的高尚品德,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简历



1902年10月2日 生于广东省兴宁县田心村。

1925年 毕业于东南大学 (今南京大学)。

1929年 在农矿部 (后为实业部) 地质调查所主持地震工作。

1931年 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 (今东京大学) 学习。

1933年 赴德国波茨坦地球物理研究所、耶那地震研究所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震实验室考察访问。

1938年 赴湖南、贵州、四川探矿。

1941年 赴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测量地磁。

1946年 赴英国访问。

1950年 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研究室主任、代理所长。

1953年 任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委员、综合组组长和中国地震历史资料编委会副主任委员。

1955年 任中国科学院仪器委员会副主任。

1980年4月29日 病逝于北京。

主要论著



1 李善邦.地震物理述略.科学,1932,16 (3).

2 李善邦.加利清地震仪构造及其理论.科学,1934,18 (3).

3 李善邦.新疆地震.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1934,5 (1).

4 李善邦.四川叠溪地震记录简报.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1934,5(3).

5 李善邦.地震与地动.地质论评,1940,5 (5).

6 李善邦.霓式地震仪原理及设计制造经过.地球物理专刊,1945 (3).

7 李善邦.三十年来我国地震研究.科学,1948 (30): 6.

8 S P Lee. Reflections on the last twenty-five years of Geophysical work in China.B. S. S. A.,1948,38 (2): 81-87.

9 李善邦.地震强度.科学通报,1952 (1-2): 42-47.

10 李善邦.地震活动区域烈度划分问题.科学通报,1953 (12): 66-68.

11 李善邦.地震及其地理分布.地理知识,1957 (2).

12 李善邦.地震烈度表的运用问题.地球物理学报,1954,3 (1): 35-54.

13 李善邦,Г.П.果尔什科夫.中国地震区域划分图及其说明.地球物理学报,6 (2): 127-158.

14 李善邦.实用震级表.地球物理学报,1958,7 (2): 98-102.

15 李善邦主编.中国地震目录(第一集、第二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0.

16 李善邦.中国的历史地震资料及其利用.1964年北京科学讨论会论文集(理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出版,1965.

17 李善邦.地震与地质.地质快报,1966 (10).

18 李善邦.中国地震.地震战线,1974 (1): 15-18.

19 李善邦.我国的地震.地理知识,1975 (3).

20 李善邦.最早的地震记载.地震战线,1978 (1): 17.

21 李善邦.我国早期地震工作发展概况.西北地震学报,1980,2 (1):1-5.

22 李善邦.中国地震.北京: 地震出版社,1981.

23 李善邦.过去25年中国地球物理工作之回顾.世界地震译丛,1985(5): 1-4.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李善兰简介

李善兰(1810~1882)清代数学家。字壬叔,号秋纫。浙江海宁人。自幼喜好数学,后以诸生应试杭州,得元代著名数学家李冶撰。《测圆海镜》,据以鉆研,造诣日深。www.lishixinzhi.com道光

历史人物 李善兰简介

李善兰(1810~1882)清代数学家。字壬叔,号秋纫。浙江海宁人。自幼喜好数学,后以诸生应试杭州,得元代著名数学家李冶撰。《测圆海镜》,据以鉆研,造诣日深。www.cha138.com道光间,曾向经

历史人物 李善兰是谁

  李善兰,原名李心兰,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力学家和植物学家,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学者,创立了二次平方根的幂级数展开式。他对于正反三角函数以及对数函数和幂级数展开式的研究,不仅是他本人的最高

历史人物 李善兰是谁

  李善兰,原名李心兰,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力学家和植物学家,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学者,创立了二次平方根的幂级数展开式。他对于正反三角函数以及对数函数和幂级数展开式的研究,不仅是他本人的最高

李善兰是谁?李善兰是怎么死的?

  李善兰,原名李心兰,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力学家和植物学家,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学者,创立了二次平方根的幂级数展开式。他对于正反三角函数以及对数函数和幂级数展开式的研究,不仅是他本人的最高

历史人物 清末数学家李善兰与风尘女子

  图:修心(国画)/陈昌裕  清末数学家李善兰,早年即显露出在算学方面的天赋,咸丰初年流落沪上,与一帮科场失意的书生为伍,甚至一度在由来华传教士主办的墨海书馆寄生。尽避他协助翻译的,多为当时中国急需

李善兰

李善兰(中)与国子监算学馆学生合影(清末)  李善兰(汉语拼音:lǐshànlán;1811~1882),中国清代数学家、天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原名心兰,字壬叔,号秋纫,浙江海

历史百科 数学家李善兰

李善兰(1810—1882),字壬叔,号秋纫,浙江海宁人。自幼爱好数学,10岁便热心攻读《九章算术》,后在上海学习、研究中国古代算经及西方传入的微积分学。1868年,由郭嵩焘推荐进入京师同文馆任算学总

朱元璋為何要處死七十多歲的李善長,看李善長做的這些事就知道了

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了明朝,朱元璋成為了明朝的開國皇帝。當然,朱元璋這個開國皇帝在後世的評價中,並不是特別好,主要是他濫殺無辜太多。在他晚年的時候,很多官員都被殺殺了,而且他對於貪官更是毫不手

李寻欢的徒弟和后人结局如何

李寻欢的后人有哪些?《小李飞刀》里李寻欢与孙小红孕育了一个孩子,名叫李曼青。而李曼青又有两个孩子,名字分别为李正和李善,李善有一个孩子叫李怀月,而这些儿孙都是李寻欢的后人。李寻欢的儿子李曼青文武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