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李宪之人物简介

Posted 寒潮

篇首语: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李宪之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李宪之人物简介

·李宪之



李宪之,气象学家、气象教育家,是我国气象科学研究和气象高等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20世纪20年代,他参加西北考察团开创气象野外考察的先河,发表论著有 《塔克拉玛干沙漠对若羌天气的影响》,《东亚寒潮侵袭的研究》,《台风的研究》。上述论著都是世界上研究寒潮和台风的奠基性、经典性的著作,在国际气象界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后,他致力于旱涝灾害的气象研究,出版专著 《季节与气候》、?降水问题》、《论台风》。长期从事气象高等教育工作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任教,培养出了大批气象事业方面的优秀人才和教育家。



李宪之,字达三,1904年9月26日出生于河北省赵县南解疃。1924年毕业于保定河北大学附属中学,同年考入北京大学理预科,两年后升入物理系。1927年参加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

1927年,中国学术界和瑞典人、德国人、丹麦人联合组成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中方团长是北京大学教务长徐炳昶教授;1928年12月以后由清华大学教授兼北京大学考古学会教授袁复礼任代理团长; 外国人团长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博士(Dr.Sven Hedin); 负责气象工作的是德国人郝德博士(Dr.W.Haude)。考察团公开招生,经过考试选拔,李宪之被正式录取,为考察团的气象生。

考察团5月初出发,从北京乘火车到包头后,就靠骆驼为交通工具,到内蒙古、甘肃、青海和新疆,在荒无人烟的大沙漠进行地质、测量、天文、考古、古生物、气象和水文的多学科大型综合考察。一路经受饥饿、干渴、严寒、酷暑以及狂风、暴雪、冰雹等恶劣天气的困扰; 有时骆驼受饥饿劳累而倒毙,考察团员只能徒步前行; 每到一处,要自己架设帐蓬,自己砍树制作木筏漂浮于河心进行水文气象观测; 加之途中土匪抢劫,地方官兵阻挠袭击; 更有甚者,西行之初外国团员的语言和行动处处看不起中国人,污辱性的言词刺痛中国团员的心。于是年轻人聚在一起,决心要振作起来,要奋斗,处处要比欧洲人做得好,要为中国人争气。行动上吃苦耐劳,知难而进,迎接挑战。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拼博,全团中国人的成绩都非常好,打消了外国团员的傲气,并普遍称赞中国人的工作精神和学习热情,佩服中国人的记忆力。

李宪之一生所具备的奋发自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锲而不舍且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以及与同行相处精诚无间的协作精神,都与在考察团中受到艰苦的磨炼有关。

在人迹罕至的荒漠,夜以继日地工作了三年后,李宪之于1930年经考察团气象主任郝德博士的推荐,从乌鲁木齐赴德国,到柏林大学深造。因其学习成绩优异,科学研究很快取得突出成果,到德国4年,就从大学本科生获得博士学位。他整理、分析研究西北考察时收集到的材料,发表多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受世人瞩目。

1936年李宪之自德国归来,应聘为清华大学专任讲师 (相当于现在的副教授),一年后升为教授。因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清华大学南迁,11月和北京大学、天津南开大学在长沙合为临时大学,1938年三校迁至云南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李宪之任地质地理气象系教授,并应云南大学和空军气象训练班之聘,去那里兼课。

抗日战争胜利后,清华大学迁回京,成立气象系,李宪之任系主任。

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气象系并入北京大学物理系为气象专业。李宪之任大气物理教研室主任,并讲授气象学、气候学等课程,他又集中精力于地学类各领域的科学研究,发表论文,出版专著。

开我国气象野外考察的先河



西北科学考察团第一站选点在内蒙古包头以北的哈纳河畔,李宪之做地面气象观测和高空气球测风。接着,随徐炳昶团长在内蒙古西北部居延海进行了一次环湖水文气象考察。

1928年考察团进入新疆,李宪之随郝德在哈密、乌鲁木齐、若羌,后又到青海的铁木里克等地建立过多个气象台站。

考察团的气象主任郝德是典型的德国人,工作认真,要求严格。但李宪之不怕艰苦,工作和学习都非常努力,每天定时做气象观测,途中也不间断,郝德对此非常满意。1928年6月郝德带李宪之和另一名德国天文、气象观测员狄德满 (Dettman) 到新疆天山南麓,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方的若羌,于地势平坦的水渠边建气象站,又在南35公里处山上建一高山气象站,每天山上山下两处观测四次,郝德对李的工作很放心,经常批评狄德满,狄德满也承认自己工作不如李宪之,常夸赞说“中国人确是好样的!”后来狄德满回德国去了。郝德于9月离开若羌,越过阿尔金山到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的铁木里克建站,若羌的气象站交给李宪之一人负责,团里派了一名当地新招收的试习生做他的助手。铁木里克的台站建成后,郝德又要李宪之去替换他的工作,这期间李宪之在若羌—铁木里克之间往返四次,四次途经罗布泊,工作异常紧张和艰苦,但受到郝德异乎寻常的信任和重用。

由于往年10月中下旬有寒潮入侵铁木里克,郝德派李去监视。1928年10月23日有一股强冷空气由北冰洋向南奔驰,25日开始已侵入新疆,26日越过昆仑山北支。李宪之在铁木里克观测到地面气温迅速降低,气压大幅度升高,高空风向转成北风的高度从25日的5公里日渐降低,但27日到2公里后气球进入密布的积云层。这时地面狂风摧毁了考察团的帐篷和蒙古包,风速仪达到最大值每秒33米后也被吹坏。观测不能继续,只好将风暴过程和物品损失情况作为气象实况记录下来。这场狂风袭击激发了李宪之后来从事寒潮研究的决心。

写出世界气象史上名著



1930年李宪之赴德国柏林大学深造。求学期间他一如既往,努力拼搏、默默无言地和外国人竞赛,使外国人诚服,说“中国人了不起!” 由于学习成绩优异,科学研究很快取得成果,不到四年就从大学本科生获得博士学位。他整理研究西北考察时亲自收集到的资料,发表多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分析在若羌观测到的一年多的资料,写出 《塔克拉玛干沙漠对若羌天气的影响》,该文提出沙漠对风向风速的影响和冷空气活动对天气的影响,修正了前人所谓中亚没有一般气旋的看法。

完成于1934年的 《东亚寒潮侵袭的研究》 是李宪之的博士论文,该文揭示了寒潮的发源、入侵路径、展布范围等诸多活动规律。由于国内气象资料缺乏,李宪之采用欧洲、亚洲、澳洲和太平洋包括印度、缅甸的高空探测资料,依据稀少的实测记录深入分析,发现源自北极的东亚寒潮可以越过赤道,侵入南半球,在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达尔文港造成暴雨和大风等猛烈天气。这一论断突破了传统的 “赤道无风带” 的地理气候概念,有人不敢置信。但李宪之对1928年10月的冷空气受崇山峻岭阻挡后还以强劲的势头侵袭铁木里克有深切的感受,他创造性地提出: 发源于极地的强冷空气可以跨越赤道,促使另一半球生成热带气旋。

李宪之的研究步步深入,连续发表论文数篇,最主要的是经他深思熟虑而写出的 《台风的研究》,发表在1936年德国柏林大学气象集刊上。文中独具胆识地指出: 北半球西南太平洋上台风的生成和发展与来自南半球强冷空气的侵袭有关,这是夏季东亚诸国台风的主要成因。他还从观测到的气象资料综合出台风有眼,并在世界上第一次给出台风眼的空间结构。

《东亚寒潮侵袭的研究》 和《台风的研究》 是气象科学史上两篇划时代的名著,是研究寒潮和台风的奠基性、经典性的著作,提出了预报寒潮和台风的理论依据。论文发表后,在国际气象界产生广泛的影响,好几位著名气象学家深入钻研并进一步发挥李宪之的论述,或以实例论证李宪之观点的正确性,如日本的荒川秀俊的 《南北太平洋热带飓风的发生与另一半球寒潮的关系》 (1940); 或高度评价李宪之的发现,如德国的Nothe将李宪之给出的台风眼空间结构图称之为 “李氏台风眼结构模式”(1940); 或将李宪之所创建的理论写入自己所编的教科书中,如美国的B.Haurwitz的 “Dynamic Meteorotogy” (1941); 日本的荒川秀俊的 《天气分析》 (1943); 中国的朱炳海,《气象学》(1946); 德国的R.Scherhag的 “Wetter Analyse und Vorhersage”(1947); 前苏联的 Хромоб, Оснобы сцноимцлеско

демеороюцц(1948)。李宪之为中国的气象事业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他是载入外国气象教科书的第一位中国人。“寒潮”、“台风” 两文原以德文发表,中译文刊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出版的 《中国近代科学论著丛刊——气象学卷1919—1949》 ??书中。

60多年来,李宪之所发现的寒潮、台风的活动规律不断被日益增多的地面、高空气象资料和气象卫星观测资料所证实,并且在天气和气候的实际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中国气象高等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936年李宪之自德国归来,任教于清华大学,到校后立即讲授内容截然不同的三门课程: 气象学、天气预报和理论气象。

因抗日战争爆发,李宪之随清华大学南迁,至长沙又到昆明,任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 (简称地学系) 教授,一年内??设: 气象学、气象观测、天气预报、理论气象、海洋气象和航空气象等六门课程。还应云南大学之聘,到该校农学院讲授气象学。抗日战争期间我国初建空军,空军军官学校创办气象训练班,李宪之应聘去兼课。抗战胜利后又到成都为空军气象训练班第七期学生授课,并开出新课——热带气象学。

在中华民族遭受深重灾难的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的教授生活极其清苦,但李宪之胸怀民族大义,毫无怨尤,把艰难困苦当作对自己的锻炼。他承担着超负荷的工作,克服物资匮乏、办学条件恶劣等不利因素,坚持气象高等教育事业,并为进一步发展积极准备条件。

抗日战争胜利后,清华大学迁回北京,成立气象系,李宪之任系主任。他除了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外,还统筹气象系全局,首抓教师队伍建设: 考虑长远发展,克服眼前师资短缺的困难,送三位助教讲师相继出国深造; 又逐年在毕业生中留下新助教; 1950年聘请刚获美国博士学位的谢义炳到清华气象系任教;为了教学和科学研究、与气象服务紧密结合,邀请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主任顾震潮、中央气象局局长涂长望到清华兼课。另??方面,他还不断增加新的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改善教学条件。为便于理论联系实际,恢复了清华大学气象台的观测和天气预报工作。

李宪之肩负重任,苦创育才基业,使清华大学气象系不断发展壮大。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清华大学气象系并入北京大学物理系为气象专业,并应国家急需招收新生100名,承担了比以往扩大10倍招生名额的艰巨任务,这全有赖于李宪之奠定了清华大学气象系的坚实基础。所以,气象界公认李宪之是高等气象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是我们的一代宗师。

学高德劭爱生如子的教育家



李宪之授课善于联系实际,善于从自然界的许多现象中找出其内在联系,提出新观点。课堂内外,他总是强调要 “广联系、深思考”。他平易近人,对学生谆谆教诲,循循善诱。指导做论文时,常亲自带领学生找资料,讲解怎样查阅和引证文献,对论文初稿逐字逐句地斟酌,并以自己在研究工作中的严谨勤奋、认真负责的精神言传身教。他重视实践,安排学生到气象台、测候所去参观和实习,作为必修课。由于在西北科学考察时积累了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遇到教学仪器缺乏时,他善于教导学生用土法观测。

李宪之爱生如子,早在西南联合大学时,学生就把他比作慈母。他对授业弟子直到系里的普通工作人员,无不宽厚慈蔼,关怀备至。对患病或有困难的同志,更是体贴入微,乘公共汽车进城,或步行一个多小时,甚至冒大雨,涉深水,到医院,到宿舍,携带营养品,亲自前去探望。

李宪之奖掖后进,诲人不倦。对登门求教的科学家或教师,总是耐心指点,认真讨论; 他鼓励学生同仁,只要锲而不舍,??定会有成就; 他把教研室成员的科研方向记在心中,上北京图书馆时,看到与哪位同志的科研题目有关的最新资料,回校后立即通知那位同志; 他帮助科研急需而外文有困难的同志翻译德文、英文资料,还负责难点释疑。

李宪之的关怀如春风雨露,滋润满园桃李。他既为业师,又为人师; 用丰富的知识教书,更以完美的人格育人。他培植了无数杰出的气象科学家、教育家、高级工程师。

奋斗不息 攀登科学高峰



李宪之治学严谨,分析精辟,思维纵横驰骋,博大精深,常有独到的见解。他发现天、地、气三者有统一的规律性。早在德国时,他就论述过大气环流与海洋环流的相似性; 解放初期,他发表了 《大陆起源和地球面貌发展的综合假说》 的论文; 20世纪90年代初,他对气候变暖和臭氧减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对不同地区的暴雨、地震、火山等很多地球科学方面的灾害现象,提出不少新观点。

“文化大革命”后期,李宪之从卫星云图和环球暴雨区连续几个月的变化,发现一种从未被人发现过的南北半球间宏观天气系统——呈S型的宏观云带。这个发现在他后来的文章中常被深入论及,并用来说明多种灾害现象,诸如: 他发表论文分析1991年我国严重洪涝灾害的成因,又撰文分析1993年美国特大暴雨的成因。他认为,这种宏观系统能把全球范围内许多重大灾害现象有顺序地、有机地联系起来,进一步搞清楚这种宏观现象对于短期气候预报会起很大的推动作用。

李宪之的学术研究视野很广,关心地学类的许多问题,如地球磁场的起源问题,又如 “板块构造学说” 与地震的主要原因等等。对天文学中的某些问题也有独到的见解,他把极光结构同大气运动相对照,分析综合近百年来国际上极光研究中的意见分歧,提出上、下层离子流相结合而形成极光的理论,并用六个方面的实际资料来证实这一理论。李宪之从台风结构与星系结构的相似性出发,用内旋与等角速度解释了天文学上尚未解决的难题——棒旋星系的成因问题。

李先生的预言,有的已得到事实的证明,有的还没有资料,没有机会证实,但他对宏观天气系统动力作用的认识,对于天、地、气统一规律的认识,拓宽了科学研究的视野,给后学者以深刻的启迪。

李宪之90岁高龄,笔耕不辍,还常去校系图书馆,甚至自己乘公共汽车到北京图书馆查阅最新资料。直到去世前一年,96岁,自知重病在身,还完成1万多字的学术论文 《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大范围持续性强烈降水发生与发展机理问题》。

心怀天下 情钟祖国人民



李宪之洁身自好,安贫乐业,以天下为己任,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又富于正义感。解放前夕,清华大学气象系的工友、地下党员张文治被捕,李先生面对白色恐怖,不顾自身安危,多次到国民党特刑庭要求保释,并到监狱探监。当时他已联系好去瑞士作科研访问,为了做营救工作,他一再延迟行期。直到北京解放,张文治出狱,李先生再也没有出国。1948年12月23日晚上,清华大学校园内冲进不少国民党的军队。一个炮兵营长来到清华气象台,要求在气象台顶上架设大炮,准备轰击解放军,妄图负隅顽抗。李宪之挺身而出,以无畏的气概拒绝炮兵的要求,指出: “教育重地,决不可作军事设施来架大炮; 气象台内有许多贵重仪器,决不能被战争破坏。” 炮兵军官纠缠了很长时间,见李宪之态度坚决,便无奈地走了。李宪之还不放心,就和两位年轻教师一起守卫气象台到深夜。直到第二天,北京的西北郊未遭兵燹之灾,清华大学在静谧中得到了解放。

李先生胸怀坦荡,对同辈同行谦诚相待,团结共处。解放初期,他多次敦促在南京的气象研究所早日北迁,盼望竺可桢、赵九章来北京共事。他慧眼识英才,举贤任贤。1952年院系调整时,他还不满五十岁就退居二线,让年轻有为的谢义炳担任物理系副系主任兼气象专业主任。

1956年李先生加入“九三学社”,这说明一位高风亮节的科学家、教育家追求民主和科学、愿作党的助手、要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的决心。

“文化大革命” 中,李宪之也蒙受不白之冤,遭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不计前嫌,粉碎 “四人帮”后,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科研。平时除了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外,政治学习和其他各种会议从不缺席,从不迟到早退。

李宪之忧国忧民,立志科学救国,为使人类免遭自然灾害而刻苦钻研,殚精竭虑。因为黄河下游有许多地方河面高出陆面10多米,他特别担心在郑州附近发生地震和特大暴雨,于是研究地震中心的转移。他深切同情灾区人民,尽管手头并不宽裕,平日衣食住行都很简朴,连医疗费用都考虑节俭,但若有灾情,总是慷慨解囊。例如,1998年长江发大水,他捐出人民币1万多元。

李先生为人和而不流,宽而有制。胸怀洞然,彻视无间。淡泊名利,荣辱不惊。其学识之渊博,浩若沧溟之无际; 品德之高洁,纯如金玉之澄贞。待人接物,如春阳之温,如时雨之润。

简历



1904年9月26日 出生于河北省赵县南解疃。

1924年 考入北京大学理预科。

1926年 升入北京大学物理系。

1927—1930年 任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气象生,在内蒙古、青海、新疆等地作气象和水文观测。

1930—1934年 赴德国柏林大学深造,1934年获博士学位。

1934—1936年 在柏林大学作博士后研究工作。

1936年11月 从德国回来,任清华大学副教授,《气象学报》特约编辑。

1937年 升任清华大学教授。

1937年11月 任长沙临时大学 (清华大学南迁) 教授。

1938—1946年 任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教授。

1946—1952年 任清华大学气象系系主任,教授。

1950年 任北京市气象学会理事长。

1950—1958年 任中国气象学会常务理事。

1952—1958年 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大气物理教研室主任,教授。

1954—1958年 任 《气象学报》 编审委员会主任。

1956年 加入 “九三学社”。

1958—2001年 任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教授。

2001年3月21日 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主要论著



1 Sjan-zsi Li, Bemerkungen über den Einfluβ der Wüste Taklamakan auf die Witterung in Tjarchlik,Meteorologischen Zeitschrift,1934,8: 296—301

2 Hans Ertel und Sjan-zsi Li,Der Advektionsmechanismus der atmospharischen Druckschwankungen, Zeitschrift für Physik, 1935, 94 (9/10): 662—673

3 Sjan-zsi Li,Die Kalteeinbruche in Ostasien,Inaugural-Dissertation zur Erlangung der Doktorwurde genehmigt von der Philosophischen Fakultat der Friedrich Wilhelms-Universitat zu Berlin,Tag der mundlichen Prufung: 29. November 1934,Tag der Promotion: 8. Februar 1935:1—80

中译本: 东亚寒潮侵袭的研究. 《中国近代科学论著丛刊——气象学卷1919—1949》,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5

4 Sjan-zsi Li,Die Typen ostasiatischer Kaltewellen,Gerlands Beitrage zur Geophysik,1936,48 (2): 188—192

5 Sjan-zsi Li,Uber Analogien zwischen atmospharischer und ozeanischer Zirkulation, Gerlands Beiträge zur Geophysik, 1936, 48 (2):183—187

6 Sjan-zsi Li, Untersuchungen über Taifune, Veroffentlichungen des meteorologischen Instituts der Universitat Berlin,1936,5

中译本: 台风的研究. 《中国近代科学论著丛刊——气象学卷1919—1949》,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5

7 李宪之. 气压年变型. 地学集刊,1943,1 (3): 129—131

8 Sjan-zsi Li. On the solution of some geographical and geological problems,The science reports series C. Vol. 1,No. 2 of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sing Hua,Oct. 1947: 70—84

9 李宪之. 现阶段的中国气象教育工作和将来展望. 气象学报,1951,22(1): 15—17

10 李宪之. 台风生成的综合学说. 气象学报,1956,27 (2): 87—100

11 李宪之. 大陆起源和地球面貌发展的综合假说. 北京大学学报,1956:219—232

12 李宪之. 关于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的两个问题. 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之二十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1991,1

13 李宪之. 1991年中国严重洪涝灾害主要成因. 灾害学. 1993,8 (1):60—70

14 李宪之. 1993年美国特大暴雨成因问题.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97,33 (1): 73—76

15 李宪之. 季节与气候.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7. 11

16 李宪之. 论台风. 北京: 气象出版社,1983. 12

17 李宪之. 降水问题. 北京: 海洋出版社,1987. 12

18 李宪之. 大气现象影响地震的物理过程的初步探索. 见: 寒潮·台风·灾害——庆贺李宪之教授九十五华诞文集. 北京: 气象出版社,2001,160—162

19 李宪之. 昆明上空气流的初步探讨. 见: 寒潮·台风·灾害——庆贺李宪之教授九十五华诞文集. 北京: 气象出版社,2001,163—167

20 李宪之. 东风波形成的和所起的主导机制作用. 见: 寒潮·台风·灾害——庆贺李宪之教授九十五华诞文集. 北京: 气象出版社,2001,168—171

21 李宪之. 龙卷风发生问题. 见: 寒潮·台风·灾害——庆贺李宪之教授九十五华诞文集. 北京: 气象出版社,2001,172—193

22 李宪之. 极光形成的综合理论. 见: 寒潮·台风·灾害——庆贺李宪之教授九十五华诞文集. 北京: 气象出版社,2001,194—203

23 李宪之. 关于地球磁场起源问题. 见: 寒潮·台风·灾害——庆贺李宪之教授九十五华诞文集. 北京: 气象出版社,2001,204—208

24 李宪之. 历史上的自然灾害. 见: 寒潮·台风·灾害——庆贺李宪之教授九十五华诞文集. 北京: 气象出版社,2001,337—353

25 李宪之. 旋涡星系与大气涡旋. 见: 寒潮·台风·灾害——庆贺李宪之教授九十五华诞文集. 北京: 气象出版社,2001,354—360

26 李宪之. 试论 “板块构造学说” 与地震主要原因. 见: 寒潮·台风·灾害——庆贺李宪之教授九十五华诞文集. 北京: 气象出版社,2001,361—368

27 李宪之. 减轻几种主要自然灾害的途径.见: 寒潮·台风·灾害——庆贺李宪之教授九十五华诞文集. 北京: 气象出版社,2001,369—374

28 李宪之. 月球为什么永远同一面向着地球. 见: 寒潮·台风·灾害——庆贺李宪之教授九十五华诞文集. 北京: 气象出版社,2001,375—381

29 李宪之. 半球间宏观天气系统问题. 见: 寒潮·台风·灾害——庆贺李宪之教授九十五华诞文集. 北京: 气象出版社,2001,384—392

30 李宪之. 对极地大气认识的进展与极地大气的热状况. 见: 寒潮·台风·灾害——庆贺李宪之教授九十五华诞文集. 北京: 气象出版社,2001,398—407

31 李宪之. 亚太地区1991年春夏两季自然灾害的探讨. 见: 寒潮·台风·灾害——庆贺李宪之教授九十五华诞文集. 北京: 气象出版社,2001,408—413

32 李宪之. 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大范围持续性强烈降水发生与发展机理问题. 见: 寒潮·台风·灾害——庆贺李宪之教授九十五华诞文集.北京: 气象出版社,2001,418—425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李宪的李宪的生平介绍_李宪让皇帝

本名:李宪别称:宁王字号:李成器参考资料:《旧唐书》、《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四·唐纪三十》李宪–唐朝让皇帝  李宪(679-742年1月5日),原名李成器,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唐睿

宋朝宦官李宪简介 李宪是怎么死的?

  李宪是北宋一朝著名宦官,在宋神宗时期深受信任和重用。李宪在宋朝历史上有着很大的影响,因为他是宋朝历史上第一个以监军起家,最终执掌兵权的太监。使得宦官渐渐的从后宫走上前朝,并逐步掌握大权。  大概是

太尉之足,何其香也

李宪,北宋时期著名的太监,出生于京城开封,十四岁入宫做了太监,关于他为何要当太监,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也许是因为家境贫寒吧!行有行规,宫中制定了不少规矩,李宪一开始啥也不懂,经常因做错事被责罚,有时还被

历史人物 唐睿宗李旦为何不立长子李宪

这个事情还得从唐隆政变说起。唐中宗李显发动神龙复辟之后,第二次当上了皇帝,可大权却被武三思、韦皇后以及安乐公主等人把持。>>公元701年,即唐隆元年,唐中宗李显被毒死,韦氏扶持李重茂登基,继续把持朝政

揭秘让皇帝李宪如何让出了一个大唐开元盛世

让皇帝李宪是唐睿宗李旦的大儿子,也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哥,被封为宁王。皇帝不做让给弟弟做,李宪是一个,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在武则天死之后的第六个年头,韦皇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和武延秀合谋毒死了中

历史人物 宦官名将收复兰州

李宪精通兵法,深得神宗信任,曾协助王韶征战河湟,立下战功无数,但由于他的宦官身份遭到群臣的歧视,一开始就很反对他带兵,尤其是知枢密院孙固一直想杀他。本来李宪被任命为安南行营道副都总管,征交趾,但由于和

中国出皇帝最多的姓氏之二--李姓58位皇帝

中国历史上的李姓皇帝一共有58位,分别是:1.新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李宪于更始元年自称淮南王。建武三年,遂自立为天子,置公卿百官,拥九城,众十余万。2.公元304年,巴氐人李雄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

历史人物 童贯

人物生平收复四州童贯少年时在宦官李宪门下。性情乖巧,从做给事宫掖时起,就善于揣度皇帝的意旨,预先做出顺承的事。宋徽宗即位,在杭州置金明局,童贯以供奉官的身份主管此事,开始和蔡京交往。蔡京进京任官,得力

历史人物 童贯是谁

  是谁?(1054年—1126年),字道夫(一作道辅),开封人,北宋权宦,「六贼」之一,性巧媚。>  收复四州>  少年时在宦官李宪门下。性情乖巧,从做给事宫掖时起,就善于揣度皇帝的意旨,预先做出顺

历史人物 不敢穿龙袍,不敢进后宫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本站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李宪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皇帝是至高无上的,拥有最高的权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以说全天下所有东西都是皇帝的,因为权力的吸引力太大,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