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刘东生人物简介

Posted 黄土

篇首语: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刘东生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刘东生人物简介

·刘东生



刘东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环境地质学家、地质学史专家。早期研究古脊椎动物学,发表过《南京五通系中的泥盆纪鱼化石》等重要著作。主要从事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其代表作《中国的黄土堆积》、《黄土与环境》等,论证并确立了黄土风成学说,提出第四纪240万年中经历了气候30余次主旋回和110多次亚旋回的理论。并进一步主攻 “全球变化”课题。领导并参与了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主持了考察报告和《青藏高原地质和生态研究》等成果之编写出版,并积极倡导对南、北极之考察研究。开创了我国环境地质学之研究,领导了 “环境质量的地球化学原理”、“地方病与地学环境因子关系” 等课题的探索。领导了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地学卷》之编撰,对地学人物史研究贡献尤大。



刘东生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自幼勤奋好学,并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青少年时期东北沦陷,遭受国破家亡之难,愈加刻苦读书。他不仅努力学习,也很注意锻炼身体,他是学校的游泳运动员。因而使他具备了以后从事地质事业的强健体魄。

1937年,他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时值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国内局势动荡。他抱着科学救国的思想,远赴云南昆明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该校聚集了当时国内许多知名的学者、教授,如孙云铸、袁复礼、冯景兰、王恒升,米士 (P.Misch) 等。同时地理学家张印堂,气象学家李宪之都在此任教。在这些地学前辈的悉心教育下,他在地质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东生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以后,全国抗日战争正处于紧急关头,当时有一批美国空军来华助战,需要翻译人员担任接待工作。刘东生满怀爱国热忱,欣然应聘。一年多的接待工作不仅为抗日战争做了他所能做的贡献,并且他抓住了机会与一起工作的著名考古学家吴金鼎先生朝夕相处,学习了不少考古方面的知识。

抗日战争胜利后,刘东生进入南京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开始了他的地质研究事业。在中央地质调查所,他得到了黄汲清、杨钟健、侯德封、李春昱等许多著名地质学家的指导,又接触到岩石、矿物、古生物、石器、考古和土壤学各方面的专家,珍贵的、丰富的各种地质标本和图书文献。地质科学在他眼前展现了一座宏伟的殿堂,其中有无数的奥秘和丰富的宝藏等待他去探索、去发现。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和钻研,寻找揭开地球秘密的钥匙。他尤其对古生物学深感兴趣,为了加强古生物研究的基础,他在工作的同时,还到中央大学生物系学习,得到秉志、欧阳署等教授的指教。这个时期他还在裴文中先生的率领下,在青海、甘肃进行史前考古的调查,并开始进行脊椎动物化石的研究,发表了数篇论文,由于研究成果优秀,中国地质学会授予“马以思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地质事业。刘东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满腔热忱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1949年他分配到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任工程师,该委员会后来改为地质部。从1949年到1954年期间,他先后调查了许多矿区,并提交了对内蒙古老哈河石门子水库坝址及黄河上游从李家峡到龙羊峡的坝址、选址勘查报告。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地质科学需要加强理论研究。1953年,刘东生被调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同时兼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工作,开始从事工程地质与鱼化石的研究。他对我国尚属空白的泥盆纪胴甲类及中生代古鳕类化石进行了骨骼系统的解剖学研究,对泥盆纪地层划分及恢复古地理做出了贡献。此后不久,我国著名的第四纪地质学家李四光、侯德封等倡导加强第四纪地质研究。于是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第四纪地质研究室,刘东生被任该研究室副主任(原主任为孙殿卿先生)。他放弃了自己熟悉的矿产地质、工程地质和鱼化石的研究,根据国家需要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第四纪地质研究工作中去。以他雄厚的地质学基础及科学家的远见卓识,很快确定把中国最重要的第四纪沉积——黄土堆积作为该研究室的主攻方向。以后的丰硕研究成果表明他当时对中国第四纪地质问题的深刻理解和高瞻远瞩的决策。

1955—1958年,刘东生参加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踏遍了黄土高原的山山水水,观察绘制了千百个黄土地层剖面,采集和测定了无数个黄土样品。以丰富的实际资料做基础,从全新的高度和角度提出了黄土风成学说,并与一起工作的年轻的同志们共同出版《黄河中游黄土》、《中国的黄土堆积》、《黄土的物质成分与结构》等专著,奠定了黄土地质学和黄土风成学说的科学基础。

从1960年开始,国家组织多次青藏高原的登山和科学考察。刘东生先后任中国希夏邦马峰登山科学考察队副队长 (1964-1965年)、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科学考察队队长 (1966-1968年)、中国托木尔峰登山科学考察队队长 (1978-1979年),中国南迦巴瓦峰登山科学考察队队长 (1984-1986年)。在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等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率领年轻科学工作者在许多从无人类足迹的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探索着青藏高原的秘密。最后取得了丰硕的考察和研究成果,出版了多卷科学考察和研究报告,填补了这一地区地质研究的空白。1980年,刘东生在北京参加了由钱三强主持的青藏高原国际科学讨论会,任学术秘书,当时邓小平同志接见了与会的各国代表。由于刘东生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和研究工作中的突出贡献,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陈嘉庚地球科学奖等。

60年代初,国家开展 “三线” 建设,为加强西南地区的科学研究力量,决定成立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1964年刘东生被调往该所任研究员及第四纪地质研究室主任。但还未开展工作,“文化大革命”来临,严重干扰了他的科研计划。他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怀着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之心和对科学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从未中断过他对第四纪科学发展的关注。他根据国外科学发展趋势,积极倡导在我国开展环境地质学研究。他亲自参加了全国克山病和大骨节病调查、全国食管癌病因综合考察和全国癌症分布图集的调查与制图工作。由于他的多方努力,一门新的学科——环境地质学很快在我国兴起,国务院也成立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及有关研究院所。

“文化大革命” 以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给刘东生的科学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1979年刘东生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焕发了革命青春,以饱满的革命热情踏上了科学现代化的征途。同年,由于工作需要他被调回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重新领导该所的第四纪地质研究工作。他首先恢复在 “文化大革命” 中断的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的工作。1982年率领中国第四纪研究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第十一届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大会,中国被接纳为该联合会的正式成员国,刘东生被选为该联合会副主席。他紧紧抓住国际上第四纪研究的新动向,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选定陕西洛川黄土剖面做为典型,进行深入研究。通过野外调查、采集样品以及使用各种新手段、新方法以古地磁磁化率的强度为代用指标进行实验室测定,结果发现中国黄土在距今240万年前已开始堆积,到现在至少经历了30几个气候旋回。实现了国际上多年来寻求的第四纪大陆沉积和深海沉积岩芯测定的气候旋回的全球性的对比。这些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和高度评价。

自50年代以后,中国第四纪研究是一个飞跃发展的时期。刘东生作为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的秘书长和主席,随时以各种方式指引中国第四纪研究的方向,许多重大的研究项目都得到过他的关怀和悉心指导,凝结着他的心血。而且,黄土地层划分、黄土成因、第四纪气候旋回、青藏高原的隆起与冰期划分、环境地质等这些重要的第四纪研究成果,都是刘东生率领的研究队伍完成的。现在中国第四纪研究水平已进入国际行列,为世人所瞩目,这些都与刘东生的辛勤工作和指导分不开。他为我国第四纪研究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得到党和人民的信任。1978年被选为贵州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1988年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人大常委及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1987年刘东生率领中国第四纪研究代表团参加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举行的第十二届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大会。刘东生代表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提出申请在中国举办第十三届国际第四纪联合会大会,经过激烈竞争投票表决后获得大会通过。这将是第一次在中国,也是第一次在亚洲举行该联合会的大会,充分显示了我国第四纪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为我国争得了荣誉。刘东生担任这次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这是我国第四纪研究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全国各部门的第四纪学者都在积极努力,在刘东生的指导下开展各项筹备工作,1991年8月,刘东生在北京成功地主持了第13届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大会。来自六大洲41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人出席了大会。第12届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主席N.W.卢特尔 (Rutter) 在大会上作了题为 《中国黄土与全球变化》 的报告,盛赞以刘东生为首的中国科学家在黄土研究上的成就。由于刘东生在第四纪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及对这一国际学术团体之杰出功绩,他当选为第13届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主席。这是亚洲科学家在这一国际学术团体63年历史上第??次荣任此项要职,为中国乃至东方科学界赢得了殊荣。以后,他又参加了1995年在柏林举行的第14届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大会和1999年在南非德班 (Durban) 召开的第15届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大会,始终活跃在国际第四纪科学舞台上。1997年,各有关单位在北京举行了 “庆祝刘东生院士80寿辰及第四纪地质学术讨论会”,会前出了论文集《第四纪地质与环境》,以表彰这位卓越科学家的功绩。

刘东生自1946年从事地质事业以来,兢兢业业,不畏艰辛,锲而不舍,至今已50多年。由于他勇于探索,治学严谨,精益求精,在学术上获得极大的成就。

中国黄土地质学的奠基人



黄土是中国分布最广的第四纪沉积物,黄土高原是我国独有的黄土地貌景观,黄土研究对国计民生关系重大。在50年代,地学界对中国黄土的认识尚很肤浅,研究黄土首先遇到的是黄土地层划分问题。刘东生经过多年野外调查,发现和研究了黄土中埋藏的哺乳动物化石。于1961年他与孙殿卿一起代表中国参加在波兰华沙召开的第六届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大会。在会上宣读的他与张宗祜合著的论文《中国的黄土》一文中根据李四光的建议提出把中国黄土地层划分为 “午城黄土”、“离石黄土”、“马兰黄土”。这一划分方案至今为国内所采用。1998年出版的国际地层年表中,正式以午城黄土阶、离石黄土阶命名中国的早、中更新统地层。

黄土研究必须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黄土成因。黄土堆积的性状十分特殊,不同学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对黄土成因提出了许多不同观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当时对黄土成因有风成说、湖成说、河成说、海成说、风化成因说,甚至有人认为是宇宙成因的。但这些假说都缺乏足够的证据,不解决这一问题,黄土研究便无法深入,甚至会走上歧途。刘东生对黄土成因并未急于下结论,而是进行大量实地调查,采集样品,进行各种实验室分析。他研究了黄土的分布、颗粒组成及其空间变化。分析了黄土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物理性质,鉴定黄土中的动植物化石及孢粉化石。然后他得出结论,认为黄土是风成的,它们是西北地区戈壁、沙漠中的细粒物质被风吹到黄土高原堆积而成的。他所证实的黄土风成说是建立在大量实际资料基础上的,得到地学界大多数学者的赞同。即便持不同观点的学者,也都承认黄土的原始物质是风搬运而来的。中国黄土风成说的鉴证,为世界黄土风成说奠定了基础。

60年代以前,第四纪学者认为第四纪以来,地球发生过四次大的冰期,这一模式长期以来被奉为经典,作为第四纪研究的基础。黄土剖面是黄土层和古土壤层叠覆而成的,有时一个剖面上古土壤层可达30多层。刘东生紧紧抓住黄土和古土壤层是在不同气候环境下形成的这一基本事实,把黄土研究从黄土成因,黄土沉积与深海沉积比较研究这两方面再深入一步以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作为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信息库,进行高分辨率的全球变化研究。从70年代开始,有条件应用各种现代分析测试??术,提取其中保存的环境信息,重建了第四纪环境历史。发现240万年以来,至少经历了30几个气候旋回,并且可以和深海岩芯氧同位素曲线进行对比,从而得到国际上的承认。目前,国际第四纪研究已进入多旋回气候变化模式的新阶段,中国黄土研究为此作出了贡献。

刘东生对上述黄土重要问题的研究,使黄土的地层学、年代学、岩石学、地貌学、孢粉学、古气候学、工程地质学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从而形成了完整的黄土地质学体系。它不仅丰富了地质学的理论,也在黄土区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刘东生不愧为黄土地质学体系杰出的奠基人。

青藏高原第四纪研究的开拓者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脊,是我国独有的地貌景观。青藏高原的强烈隆起和第四纪冰川的发育是具有全球意义的地质事件,对我国和全球第四纪环境历史有深刻的影响。因此,青藏高原新构造运动和第四纪沉积的研究在地质学上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青藏高原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也需要首先研究该区的地质和环境条件。但是这里人烟稀少,气候严酷多变,空气稀薄,野外调查极为困难。直到60年代,国家组织大规模的青藏高原考察前,绝大部分地区仍为地质工作的空白区。从1964年开始,刘东生参加和领导了多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工作,考察内容涉及地层、构造、第四纪地质、地貌、动植物等许多学科。他不辞辛劳带领考察队攀登高山,考察冰川沉积,长途跋涉,寻找第四纪沉积剖面和古生物化石。考察队张康富、王新平等终于在喜马拉雅山希夏邦马峰北坡5900米高度上发现了栎树叶子化石,经徐仁鉴定为高山栎(Quercus semicarpifilia) 及氈毛栎(Quercus pinnosa),为确定喜马拉雅山抬升速度找到了可靠的证据。由此推算,自上新世以来,喜马拉雅山上升大约3000米,平均每年上升约1毫米。此外,1966年在珠穆朗玛峰考察时刘东生与郑本兴、赵希涛等通过考察划分了青藏高原地区的第四纪地层和冰期,其中划出的冰期有希夏邦马冰期、聂聂雄拉冰期和珠穆朗玛冰期及相应的间冰期,为以后青藏高原冰川的研究打下了基础。青藏高原考察队获得了极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刘东生参加和主持编写了希夏邦马峰地区科学考察初步报告、希夏邦马峰科学考察论文集、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报告十四卷、希夏邦马科学考察图片集、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图片集以及南迦巴瓦峰科学考察论文集等。这些报告全面总结了青藏高原地区的地层、地质构造、青藏高原隆起、第四纪地层、第四纪冰川、古气候历史等。这些考察结果开创了我国青藏高原地质研究的新纪元,推动了我国高山科学考察事业,为开发青藏高原资源,发展该区经济作出了贡献,为此,刘东生主持的 “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的综合研究”成果于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特等奖,并于198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90年再获陈嘉庚自然科学奖 (地学奖)。他是青藏高原第四纪研究最早的开拓者,至今仍在继续研究青藏高原地区的第四纪气候变化历史。

刘东生由于对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的卓越贡献而担任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他于1992年初去南极考察,以后担任了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4年,他在北京主持了 “北极—赤道—南极环境地质大断面学术讨论会”。1997年他乘机去北极圈内的挪威斯匹茨卑尔根群岛考察。他大半生足迹遍及世界各地,直到地球三极。因而,他又担任了中国科协探险协会主席。

中国环境地质学的开创者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科研工作基本停顿的困难条件下,刘东生大量阅读国内外科学文献资料,发现由于人类生产规模扩大,各方面的活动加强,生活环境正遭到严重破坏和污染,人类生存和发展已受到威胁,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场新危机,国际上正在兴起一门新学科——环境地质学。而我国正处在“文化大革命” 的动乱之中,这一严重问题还没有引起国家领导人和科技界的重视。于是刘东生发表了许多文章和讲话,大声疾呼,倡导??展环境地质学研究。他特别注意到地方病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和李长生、洪业汤等青年地球化学工作者共同与全国地方病工作者一起对克山病、大骨节病、食管癌多发地区进行了调查和地质环境研究,初步查明这些地方病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些工作开创了我国环境地质学的新领域,推动了我国医学和地质学的渗透,促进了我国环境保护科学的发展。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有: 《环境地质学的出现》、《环境地质展望》、《当前环境科学中的若干问题》、《国际环境科学的发展》、《从肿瘤看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氟骨症与氟的地球化学环境》、《环境地质学》等。由于他是我国最先提出并开展环境地质研究的科学家,所以他是我国环境地质学的开创者。目前他担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家科委环境保护专业组成员,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由他主持的 “环境质量的地球化学原理”课题成果获1991年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他作为我国环境地质学和环境地球化学的先驱和奠基人,于1993年荣获首届中国绿色科技奖特别金奖。

致力地质学史研究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刘东生早年在杨钟健指导下从事古脊椎动物学研究。他参加了1947年底在南京召开的 “中国古生物学会复活大会”,会前,他总结了当时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研究成果,写出了 “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发展” 一文,发表在1948年的 《中国古生物学会会讯》第一期 (创刊号) 上,这是中国古生物学史的重要研究成果。

刘东生作为我国环境地质学的开拓者、奠基人,时时注意学科动向,他发表的 《环境地质学的出现》、《环境地质学展望》、?国际环境科学的进展》 等文,也是环境地质学史研究的重要文献。

刘东生多年活跃在中国地质学界,老少几代地质学家都十分熟悉他。他对自己的老师、学术前辈孙云铸、杨钟健等的高风亮节极为崇敬,对同行友人的成就和优点也大力效法,对后来居上的晚辈也热情扶掖。1986年6月中国科协 “三大” 决定编纂出版《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丛书。作为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的刘东生积极热情地投入这项工作中。他担任了这套丛书总编委委员、理学编副主编、地学卷主编。对于这三级编委会的工作他都极为认真负责,在多次的编委会议上陈述意见,苦心筹划。尤其对于地学卷的编撰工作,他事必躬亲,召集并主持了多次编委会议、仔细讨论起草和修改前言以及每位入传人的导言,对传稿具体内容也仔细推敲。他要求对科学史上的人物生平事迹的叙述做到实事求是,评价做到客观公正,既不夸张溢美,也不埋没贬低。他还特别强调: “科学家的传记——科学家的生平和事迹,不仅是科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研究科学史的重要依据,而且还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好素材,是树立革命的、进步的人生观的好借鉴。因此本书之编撰,其意义也就更为深远”。

在刘东生的领导下,以及全体编委、作者们积极努力下,克服了时间、经费等方面的困难,《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地学卷》的第一册终于在1996年底出版。该书按入传人出生年月为序编排,从章鸿制 (1877年生) 到方俊 (1904年生),共有38位地学家的传记。他们都是中国地质科学事业开创时期的元老,他们的传记也是研究中国地质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在改革开放时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蔚然成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出版社争相出版各种各样的科学家传记,版本成百上千,然而,《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丛书是最为庞大的工程,它分为4大编,约30卷,各卷从第1册以至多册地出下去。在这一庞大工程的运作中,刘东生确实是功不可没的。

刘东生领导上述工作,致力于科技人物史之研究,而且更进一步关心由此而上升到科技人才学的研究。1997年底,中国科协科技人物研究所发起策划一个研究课题——《中国地质学家成才之路》,即以中国地质学发展史的简要叙述开头,选取《传略》丛书“地学卷”有代表性的老、中年地质学家传记作为基础实例,并进行定量统计,又对年轻一代地质学家成长状况进行调研,再找若干有关方面专家进行座谈、访谈,最后总结出地质人才成长之规律,指导今后培养人才之决策,鼓舞广大青年在成才道路上奋进。这种 “史、传、论”相结合的研究是别开生面、没有先例的。刘东生热情支持了这一课题之研究,担任了课题的顾问。

严谨的治学态度,刻苦认真的工作作风



刘东生所以在学术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刻苦认真的工作作风分不开的。他严于律己,勤奋工作。野外工作不怕艰苦,细心观察和记录。他的野外记录本,描述详尽、清楚整洁。近来年事虽高,但每年一定要尽量抽时间做野外考察。日常上班,从不迟到早退。出国和野外回来后,总是第二天照常上班,许多节假日都放弃休息。工作不讲求条件,生活??朴。但对他人,总是想办法创造更多更好的工作条件。

刘东生对待学术问题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凡是他主持的研究项目,总是亲自带队做野外工作,有的实验室工作也亲自动手。总结工作中,更是反复思考推敲,反复修改订正,做到每个结论都有足够的证据。凡是证据不足的,都不急于下结论。刘东生作为国内外知名科学家,在第四纪研究中发生不同观点的争论时,双方都希望他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如果他未涉及这方面的研究,从不轻易发表意见。可是他对学术上的争论,总是积极支持他们多做工作,百家争鸣。刘东生发表论文已达100多篇。他的文章结构严谨,文字精炼,插图精确美观,有许多论文可称为科学论文的典范。

刘东生待人诚恳,平易近人,热情奖掖后进。因此与他共事的同志能够几十年来一直团结在他的周围,共同为第四纪研究事业努力奋斗。凡是与刘东生共同工作过的人都从他那里得到过悉心的指导和帮助。

刘东生组织能力强,谦虚谨慎。处理问题考虑周到严密,虚心听取不同意见,凡是他组织的工作,很少出现失误,因此能得到全国第四纪地质学界同事的信赖和敬佩。

刘东生随时注意国际地学界发展的新动向,对本学科发展趋势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并且反应迅速,及时组织人力对新方向、新的生长点开展研究。他尤其注意把新的技术、新的研究手段引进第四纪研究中来。我国14C实验室、第四纪孢粉实验室都是在他的研究室首先建成的。正因为如此,他的研究工作能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

近年来,全球环境变化成为国际地学界的前沿研究课题。我国有许多自然环境特殊的地区,它们是开展全球变化研究的优越条件。目前,刘东生正组织相应的研究队伍开展 “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会作出新的成绩,并把我国第四纪研究提高到新阶段。

简历



1917年11月24日 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

1937年 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

1942年 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加入中国地质学会。

1942—1945年 在成都、西安空军招待所接待来华的助战美国空军,任股长。

1946年 任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技佐,加入中国古生物学会,并就读于中央大学生物系。

1949年 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工程师。

1953—1964年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黄土研究及青藏高原科学考察。

1957年 任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第四纪研究” 主编。

1964—1978年 任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任全国食管癌病因综合考察队队长 (197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四届及第五届环境理事会中国代表。(1975年、1976年)

1972—1979年 任“环境地质与健康” 主编。

1978—1983年 任贵州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1979年至今 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席。

1980年 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院士)。

1982年 任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副主席。

1982—1985年 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

1983年至今 第六届和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及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1984年至今 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主任。获竺可桢野外科学考察奖。

1984年 因黄土研究工作成绩显著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85年 任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

1986年 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特等奖。

1987年 因青藏高原科学考察成绩卓著,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当年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1988年至今 任国际山地综合开发中心理事会理事。

1989年 因青藏高原科学研究成果获陈嘉庚奖。

1990年 获陈嘉庚自然科学奖(地学奖)。

1991年 主持了在北京召开的 “第13届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大会”,当选为第13届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主席。

1993年 获首届中国绿色科技奖特别金奖。

1995年 获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

1996年 主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地学卷·第1册》 出版。

1997年 在北京举行“庆祝刘东生院士80寿辰及第四纪地质学术讨论会”,并出版论文集《第四纪地质与环境》。

1998年 任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主要论著



1 刘东生.湖南临澧形类一新种.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报, 1958, 6(2).

2 刘东生.甘肃玉门下惠回堡系中的一种新古鳕鱼.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报,1957,1 (2).

3 刘东生,潘江.南京五通系中的泥盆纪鱼化石.中国古生物志丙种15号,1957.

4 刘东生.黄河中游山西、陕西一带黄土的初步观察. 中国第四纪研究,1958,1 (1).

5 刘东生.山西、陕西黄土分布图. 科学记录,1958,2 (5).

6 刘东生.西安蓝田间新生界地层剖面. 地质科学,1960 (4).

7 刘东生.气候标志及中国第四纪地层划分.中国地质,1962,(6).

8 刘东生,张宗祜. 中国的黄土.地质学报,1962,42 (1): 1-14.

9 刘东生.中国黄土分布图.北京: 地图出版社,1965.

10 刘东生.记陕西蓝田等地点的利齿猪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报,1963. 7 (4).

11 刘东生.关于中国第四纪地层划分问题. 第四纪地质问题.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4.

12 刘东生.黄河中游黄土.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4.

13 刘东生,施雅风. 希夏邦玛峰地区科学考察初步报告. 科学通报,1964,10月号.

14 刘东生等. 中国的黄土堆积.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5.

15 刘东生等.黄土的物质成分和结构.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6.

16 刘东生.环境地质学的出现. 环境地质与健康,1972,(4).

17 刘东生.中国黄土的地质环境. 科学通报,1978,(10).

18 刘东生.黄河中游的古气候记录和第四纪以来的古气候演化. 第三届全国第四纪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9.

19 刘东生,文启忠,郑洪汉.中国黄土的古气候记录及其反映的古气候演化. 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1980 (5).

20 刘东生,袁宝印.第四纪气候波动的形式——黄土和深海沉积记录的对比.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质科研成果选集,第一集.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2.

21 刘东生.天山的风成黄土. 科学考察专集——天山托木尔峰地区的地质和古生物. 新疆出版社,1983.

22 刘东生,安芷生.洛川北汉寨黄土磁性地层初步研究.地球化学,1984(2).

23 刘东生,丁梦麟.中国早期人类化石层位与黄土——深海沉积古气候旋迴的对比. 人类学学报,1984 (3).

24 刘东生等.黄土与环境.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5.

25 刘东生.中国第四纪研究新进展.中国第四纪研究,1985,6 (2).

26 刘东生,丁梦麟.中国第四纪地层和更新统上新统界限.中国第四纪研究,1985,6 (2).

27 刘东生,袁宝印.论第四纪湿润期和干旱期 (雨期和间雨期). 中国—澳大利亚第四纪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5.

28 刘东生,袁宝印,高福新.中国黄土中脊椎动物化石与它们的生活环境. 中国第四纪研究,1986,7 (1).

相关参考

国民党史 刘东隆

刘东隆台湾省桃园县人,1953年6月21日生。台湾辅仁大学毕业。曾任国民党中央组织工作会编审,后务军人辅导中心委员等职。1996年3月当选台湾第三届“国大代表”。1997年8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十五届候补

知名人物 陆皓东生平故事简介,陆皓东历史评价,陆皓东怎么死的?

陆皓东,名中桂,字献香,号皓东,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1868年9月30日(清同治七年八月初十)生。他父亲陆晓帆一向在上海经商。陆皓东与孙中山是同乡,两家相距不远,两人年龄相若,从小交好。陆八岁入乡

历史人物 解放战争烈士耿纪东简介

近代人物中文名:耿纪东国籍:中国汉族出生日期:1929.10逝世日期:1948.12(历史lishixinzhi.com)主要成就:夏津县雷集镇耿庄人,解放战争烈士。性别:男耿纪东生平1945年5月入

几乎打满建国初全部战争

原题:开国少将中战术最牛的不是“钟伟”而是此将!一生战衡宝平西康攻瓦弄在开国少将中战术打仗比较厉害的有贺晋年,解方,贺东生,肖全夫,还有钟伟,了解历史的朋友对钟伟将军事迹肯定都有所了解,林彪眼中的猛将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一木难支的故事

  南北朝(刘)宋顺帝的时候,萧道成把持政权,杀害忠良,横行恣肆,大有篡夺王室的企图,当时大臣袁粲和刘东两人,秘密商量要杀死萧道成,但事机不密,被萧道成同党褚渊知道了,把秘密告诉萧道成,萧道成十分恼怒

历史人物 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