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马廷英人物简介

Posted 地质

篇首语: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马廷英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马廷英人物简介

·马廷英



马廷英,古生物学家、海洋地质学家、海洋生物学家。是我国海洋地质科学的重要先驱者。早年从事珊瑚生长节律之研究,是 “古生物钟” 之最早发明者。又致力于 “古气候与大陆漂移” 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对台湾海峡地区石油资源的考察与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他领导台湾大学、文化大学地质系,培养了很多人才。

马廷英生于辽宁省金县一个小地主家庭。他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学习成绩优异,深得老师器重和同学敬佩。他假期中也常常住校学习,并爱读日、英两门外语,都达到了熟练的程度,为日后之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1914年,他15岁时,在金州中学毕业,当时,有一股“科学救国”的留东热潮,他也很受感染,于是,集资负笈,东渡扶桑,先考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博物系,并以第一名之优异成绩毕业。旋即考入仙台市日本东北帝国大学地质系,1929年毕业,成绩亦甚优异,并留校跟随著名地质学古生物学家矢部长克从事博士学位之研究工作。他专攻古今珊瑚礁生长率变化及相关之古生态、古气候、古地理乃至古大地构造问题,取得很大成绩。当时,由于日本侵占我国东北,实行疯狂的经济掠夺,马廷英的经济来源断绝,十分拮据。那时,担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的丁文江见到他的研究论文,十分赞赏,因而,慷慨解囊,每月资助他国币50元,使其继续完成博士研究生学业,并于1935年专门电邀他回国主持东沙群岛珊瑚礁调查研究工作,他于同年秋领导此项工作后,携资料返日本完成学业。1936年,他完成论文,荣获博士学位。在日本侵略加剧,国内抗日的情势下,他冲过阻碍,回到祖国。他携带着大批科学资料踏上秘密回国的旅途。日本宪兵当局得知,以“带走科学机密”为借口,派人对他进行追捕。正在十分危难之际,他的业师,日本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矢部长克教授毅然挺身而出,与宪兵当局交涉,在这位恩师掩护下,他得以顺利回国。他回国时,欲拜会丁文江,惜丁文江已于年初在湖南殉职。他初受聘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技士,又兼中央大学教授,从此开始了在国内的学术生涯。

开创了我国古生态、古气候、古地理研究的新局面



马廷英以研究珊瑚生长节律为重点,开创了我国古生态、古气候、古地理(简称“三古”)研究的新局面。由于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葛利普等地质古生物学大师们的积极倡导,以及他们培养的新一代地质古生物学家的奋发努力,中国的古生物科学在本世纪20年代有了迅速的发展。几乎各地质时代、各主要化石门类的研究都全面铺开,但绝大部分研究成果多限于分类、形态描述、生物地层学应用,在理论上的深入和提高还略显不足。马廷英自从在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后,即在矢部长克指导下,向 “三古”方向提高。1933年,他发表了 《论一些志留纪皱纹珊瑚的血缘关系》及《关于一些古生代珊瑚生长的季节变化》2篇论文。文内指出了古生代早期的四射珊瑚化石有反映气候季节变化的生长线。1934年4月,他在东京地质学会第41届年会上发表学术演讲,并将此内容相继发表了 《造礁珊瑚Favia speciosa (Dana)生长的季节变化和最近地质时期日本海的水温》及 《关于造礁珊瑚之生长率与最近地质时代日本列岛的海水温度》2篇论文,更进一步发展、充实了上述论点。这些都受到世界古生物学界之充分重视。

马廷英于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回国,他紧接着于1937年在英文版《中国地质学会志》上发表了《Calapoecia canadensis Billings的生长率与奥陶纪时期北极地区的气候》及《关于建造珊瑚礁所??时间的资料》2篇文章,并于同年将他在东沙群岛考察报告及其他研究成果以两部《中国古生物志》巨著形式出版,即:《造礁珊瑚的成长率及其与海水温度的关系》、《古生代四射珊瑚成长上的季候变化与泥盆纪的气候》。他指出,无论是古生代珊瑚化石(以四射珊瑚化石为主),还是中生代珊瑚化石(以六射珊瑚化石为主),或者是现代造礁的六射珊瑚,其组织内部和外部都有年生长现象和季候生长现象。以后,他又进一步指出,古今珊瑚的年生长和季候生长现象,犹如树木的年轮,可以称为“年层”,其密厚部分为寒季生长者,疏薄部分为暖季生长者,表现在外形上,则为膨大部分与缩小部分之交替。

1963年,美国学者J. W. 威尔斯 (Wells) 发表成果,他在古今珊瑚上发现“日生长纹”,即反映昼夜生长变化的“日轮”,并统计每一“年层” 内之“日轮”数量,当今珊瑚之 “日轮”每年恰为365左右,因而可用以代表一年内之天数,而在化石珊瑚上统计,则此数不为365,在距今3亿多年的泥盆纪,约为400,距今约3亿年的石炭纪,约为390,也就是说,越古老的年代,每年的天数越多,而每天的时数越少,这便确立了“古生物钟”(“化石钟”)的概念,有力地配合了古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的研究。追根溯源,“化石钟”的概念正是建立在 “年层”概念的基础之上,马廷英是 “古生物钟”理论当之无愧的先驱者和奠基人。

本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马廷英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又发表了一系列 “三古”的文章,从研究珊瑚生长节律延伸到研究植物化石群的生态意义,从研究海水温度发展到研究大陆上的冰川、黄土等古地理问题,他眼界更宽,成就也更大了。例如,通过《亚洲最近地质时代气候的变迁与第四纪后期冰川消长的原因及海底地形问题》(1938年)、《由珊瑚化石生长率推导出的早更新世与晚更新世西太平洋之水温》(1938年)、《日本盐原化石植物群及日本海底寒水凝结物的时代与地质学上的意义》(1940年)、《亚洲第四纪中叶气候变迁与冰川的原因》(1941年)等文章,他全面论述了亚洲古地理、古气候发展历程,共分6个阶段,3次冷暖旋回,即:①第三纪末“茂木植物群”时代,大陆高起,气候冷,海退,陆岛相连; ②第四纪初,气候暖,海进,陆岛隔离; ③第四纪中叶“盐原植物群”时代,大陆高起,气候冷,有冰川,海退,陆岛相连;④第四纪中后期“馆山珊瑚礁”时代,气候暖,海进,陆岛隔离; ⑤第四纪末期,气候冷,大陆冰川最后一期 (相当于中国之“大理冰期”;⑥现代,气候暖,陆岛隔离,形成今日格局。

系统地研究大陆漂移说,有所建树



马廷英从“三古”研究出发,系统钻研了大陆漂移说,对以“新全球构造” 为核心的 “活动论地质学” 的发展有很大突破。

本世纪初,德国地质学家A. 魏根纳(Wegener)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在科学界引起极大轰动。本世纪20年代,我国地质学家翁文灏等撰文详细介绍了此学说。但由于此学说本身的弱点和不成熟之处,受到传统习惯势力的非难,所以,在30—40年代,此学说一度趋于沉寂。然而,马廷英这时却从造礁珊瑚生长节律为核心的“三古”研究中,认识到与大陆漂移学说的相契。例如,他在矢部长克指导下完成的专著《古生代四射珊瑚成长上的季候变化与泥盆纪气候》 中,就指出,造礁珊瑚生活在赤道两旁低纬度的温水海域 (以23°—25℃为最适合,最少不低于18℃),同种或同属珊瑚的年成长值,离赤道愈近则愈大,离赤道愈远则愈小,在赤道区域其成长值最大。另外,在离赤道愈远 (纬度愈高) 海域,珊瑚的季候生长现象愈清楚,而在赤道海域,由于没有四季或两季的变化,珊瑚季候生长现象则极为模糊或完全缺如。这样,珊瑚骨骼之季候生长现象反过来就可以作为推测气候和赤道位置之重要标志,无论对现生珊瑚或珊瑚化石都是一样。具体到泥盆纪,俄国乌拉尔、蒂曼山,中国的云南、四川等地珊瑚化石季候变化现象最弱或缺如,故推测其为当时赤道所通过,古今赤道有如此大之差别,这只能用大陆位置非固定性(发生漂移)来解释。

他自从出版了这部专著以后,就开始系统研究各时代的珊瑚化石之季候生长现象,反推各时代古气候,各大陆相对位置关系,从而论证大陆漂移学说。据他自述,这项工作是从“八一三”事变、全国抗战爆发,日寇对南京狂轰滥炸声中开始的。因此,他不仅是在“大陆漂移学说”遭到厄运之时,对它“雪中送炭”,而且,也是在国难深重、理论研究条件极端艰苦的情势下,顽强地担当起了这项意义深远的工作。1937年下半年,马廷英随中央地质调查所迁到了湖南长沙,他在那里抓紧完成了 《奥陶纪气候及当时欧亚与北美大陆相对位置论》、《志留纪气候及当时诸大陆相对位置论》、《泥盆纪气候及当时诸大陆相对位置论》3篇巨著的文稿及图稿。以后,他兼任东北中学校长,带领本乡流亡学生在鄂、湘2省辗转迁徙时,仍不辍研究工作,迁校途中,在湖南安化县烟溪镇,清绘了图件。后来,他随中央地质调查所迁至四川重庆北碚镇后,又将原稿加以更正、增补。他调至中国地理研究所后,又进行了重绘、清抄及最后完稿。在艰难的抗战年代,这种纯理论研究之成果是极不容易出版问世的,于是,他四出借贷及争取赞助。1942年,他去福建沿海考察,将此三巨著文稿及筹来的款项带去,在福建战时省会永安,他又得到省财政厅的协助,此3部著作于1943年同时出版。

他以后一直继续这一重大课题之研究。他于50年代至60年代上半期,共计出版了 《古气候与大陆漂移之研究》系列著作将近20种。同时,他又以私人名义出版了 《中国海洋志》(Oceanographia Sinica)系列著作10多种,多半是属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在这些出版物中,他以研究和测算全世界古今珊瑚的年成长值和季候生长现象的发达程度为手段,详细地探讨了各个地质时代各大陆的古气候、地理位置及其变迁,叙述了每个地质时代的赤道和两极的分布及其迁移,列出了古今各个大陆的相对位置及其漂移程序。他的成果,不但证实了魏根纳的 “大陆漂移学说”,且对其作了重大补充。尤其是1953年,他发表了 《古气候与大陆漂移之研究》之第6号—— 《地球刚性外壳由于相对于固定旋转核心滑动而造成之突然整体位移》,提出了“地壳滑动学说”,以此解释大洋中岛弧、火山的成因,海平面变动的原因,以及其它各种海洋地质构造。他因此于1955年获台湾“教育部”第一届学术奖。

对海盐、石油资源之勘探有突出成绩



马廷英也是一位重视实践与应用的经济地质学家,他对盐类、石油等矿产资源的普查勘探都有突出的成绩。

1942年12月,他受重庆国民政府财政部福建盐务管理局之托,远走福建沿海,考察研究盐场之增产问题。他从东山岛至福州,历时2个多月,走遍了很多盐场,重点研究了东山县的诏浦盐场与惠安县的山腰盐场,解决了晒盐生产上的若干实际问题。他尤其从大地构造、地壳升降运动、海岸线变迁等根本问题之研究着眼,因而对生产实践提出了纲领性的指导意见。

马廷英于1953年在台湾发表了《地槽建造的沉积与石油的起源》 ( 《中国海洋志》,第1卷,第2期) 一文,从大地构造的观点探讨了石油的成因。1956年6月1日,台湾“中国石油公司”为庆祝成立10周年,举行石油地质讨论,马廷英在会上作了《地壳变动与石油》的报告。台湾油矿探勘处从1949—1958年间,在台湾西海岸进行了大规模的石油地质调查,北自台北之尖山湖构造,南至屏东恒春构造,所有可能储油的构造都详细地进行了调查研究,绘有地面地质图、地下构造图,写了调查报告。然而,12年的钻探收效尚微,且浅层油气井亦逐渐枯竭。马廷英根据对大地构造与油气关系的深入研究,提出向深层钻进。于是,先选定锦水第38号旧井于1958年12月进行加深钻探。1959年3月19日,马廷英和瑞士地质学家阿诺德·韩墨 (Arnold Heime) 到台湾立法院预算委员会去作证,分析台湾西部的地质构造,认为将来能发现很多产油地带,但油气藏位于很深处,必需打4200米以上的深井去探寻。果然于当年11月,锦水38号油井钻至4000米深时即获得大量油气(日产原油10公秉,天然气10万立方米),证实了马廷英与韩墨的预见。紧接着,宝山、出矿坑等原有油气田也都经过深钻而获大量油气,其它由地震勘测而发现之新油气田之深度也多深达三四千米。所以,1959年成为台湾石油地质勘探事业发展之极重要的转折点。

在台湾培养了地质界新一代人才



马廷英还是一位卓越的地质教育家,他培养了很多地质界新一代人才。

1945年,抗战胜利后,马廷英奉命去台湾,负责接收日本的台北帝国大学,不到1年的时间里,他就恢复、重建了台湾大学,创办了地质系,由他任系主任。初期教师和学生很少。到了50年代,该系师资阵容渐强,有阮维周、王超翔、毕庆昌、何春荪、孟昭彝等名教授加入,又成立了硕士班、博士班、研究所,学术声望日益提高,培养人才的数量与质量都大为增进。1970年,台湾文化大学成立地质系,马廷英亦担任系主任、教授,他以古稀之年仍继续为培养新生力量而努力工作。

马廷英热心学术团体的活动,重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他于1955年出席了在东京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物理海洋学讨论会”,宣读了论文《用以证明地壳块体中存在漂移和证明赤道的造礁珊瑚以及用以证明刚性地壳突然整体位移的海底地形》。1956年,他出席了在菲律宾举行的“第8届太平洋科学会议”,宣读了论文《刚性地壳在流体地核之上突然滑动理论之地质证据》。1957年,他在墨西哥索布列蒂罗 (Sobletiro)城举行的第20届国际地质学大会上,宣读了与潘家麟合著的论文《从由于刚性地壳新生代突然整体移动而引起的地壳块体转换出发来讨论火山带》。这些文章都反复深入地宣传了他的“地壳滑动学说”,对“活动论地质学” 的创立与发展贡献很大。1960年,他出席了在诺尔登(Norden) 举行的 “第21届国际地质学大会”上又宣读了 《澳大利亚和南美晚古生代冰川的原因》一文,这是他多年研究 “古气候与大陆漂移”专题的重要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更大的反响。

马廷英治学谨严,工作认真负责。他常说,文不成熟时,决不轻易发表。他待人平等,遇人有困难时,总是热情帮助。他于70年代初虽已退休,但仍致力于教学与科研。1977年,他被确诊患有胃癌,入台湾大学附属医院手术治疗,但他毫不悲观气馁,仍然奋发工作与学习,并与医护人员配合,与疾病顽强斗争,终因劳累过度,于1979年9月15日在台湾大学附属医院逝世。

简 历



1902年 诞生于辽宁省金县。

1914年 毕业于金州中学,到日本留学。

1929年 毕业于日本仙台东北帝国大学地质系,获理学士学位。

1935年 应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丁文江之邀,主持领导东沙群岛造礁珊瑚和珊瑚礁的调查研究工作。

1936年 在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矢部长克指导下,以珊瑚礁论文获理学博士学位,后秘密回国。应聘任实业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技士,兼中央大学教授。

1938年 兼任东北中学校长,率师生长途迁徙,经鄂、湘等省而安抵四川。1940年 任中国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兼海洋组主任。

1942年 率中国地理学会海洋组专家考察福建沿海。

1945年 去台湾接收日本台北帝国大学,新建台湾大学地质系,任系主任。1946年 创办台湾省海洋研究所,任所长,直至1950年该所被撤。

1957年 台湾省 “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当选为监事。

1970年 台湾文化大学设立地质系,任该系教授 (后为系主任)。

1979年9月15日上午10时 在台湾大学附属医院逝世,终年77岁。

主要论著



1 Ma Ting Ying H.On the Descent of Some Silurian Rugose Corals.Proc.Imp. Acad.,1933,9(4),Tokyo.

2 Ma Ting Ying H.On the Seasonal Change of Growth in Some Palaeozoic Corals. Ibid. ,1933,9(8).

3 Ma Ting Ying H. On the Seasonal Change of Growth in a Reef Coral,Favia speciosa (Dana),and the Water-Temperature of the Japanese Seas during the Latest Geological Times. Ibid.,1934,10(6).

4 Ma Ting Ying H. On the Growth Rate of Reef Corals and the Sea Water Temperature in the Japanese Islands during the Latest Geological Times. Sci. Rep. Tohoku Imp. Univ. znd Ser. (Geol.),1934,16(3),Sendai,Japan.

5 Ma Ting Ying H. On the Growth Rate of Calapoecia canadensis Billings and the Climate of the Arctic Regions during the Ordovician Period.Bull. Geol. Soc. China,1937,17(2).

6 Ma Ting Ying H. Data on the Time Required for the Building of Coral Reefs. Ibid,1937,17(1).

7 Ma Ting Ying H. On the Ordovician Climate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Deduced from the Growth Rate of Tabulate Corals. Trans. &.Proc. Pal Soc. Japan,Tokyo,1937(19).

8 Ma Ting Ying H. On the Seasonal Growth in Palaeozoic Tetracorals and the Climate during the Devonian Period. Pal. Sinica,1937,B,2 (3).

9 Ma Ting Ying H.On the Growth Rate of Reef Corals and Its Relation to Sea Water Temperature. Ibid. ,1937,B,16(1):also Mem. Nat. Res.Inst. Biol. Academia Sinica,Zool. Ser. No. 1.

10 马廷英.亚洲最近地质时代气候的变迁与第四纪后期冰川消长的原因及海底地形问题. 地质论评,1938,3(2): 119—130.

11 Ma Ting Ying H. On the Water Temperature of the Western Pacific during Early and Late Pleistocene as Deduced from the Growth Rate of Fossil Corals. Bull. Geol. Soc. China,1938,18(3—4):349—418.

12 马廷英. 古生代的气候. 地质论评,1939,4(6): 392—412.

13 马廷英. 最近地质时代以降亚洲地理环境的变迁与中国黄土平原的形成. 地质论评,1940,5(1—2):1—20.

14 马廷英.日本盐原化石植物群及日本海底寒水凝结物的时代与地质学上的意义. 地质论评,1940,5(6):483—492.

15 马廷英. 亚洲第四纪中叶气候变迁与冰川的原因. 地质论评,1941,6(3—4): 221—230.

16 马廷英. 中国新生代冰川分期与时代问题. 地理 (中国地理研究所),1942,2(1—2): 15—19.

17 马廷英. 闽海岸线变异与亚洲第四纪冰川之关系. 中国地理研究所,海洋集刊,1942(1): 19—26.

18 马廷英. 山腰盐场埭港菜堂两区盐之减产原因及其补救方策. 中国地理研究所,海洋集刊,1943(2): 38—39.

19 马廷英. 闽南海岸线之变动与恢复已废弃之旧晒盐坝问题. 中国地理研究所,海洋集刊,1943(2): 40—42.

20 Ma Ting Ying H. The Climate and the Relative Positions of Eurasia and North America during the Ordovician Period as Determined by the Growth Rate of Corals. Research on the Past Climate and Continental Drift,1943,1.

21 Ma Ting Ying H. The Climate and Relative Position of Continents during the Silurian Period as Determined by the Growth Rate of Corals.Ibid,1943,Ⅱ.

22 Ma Ting Ying H,The Climate and Relative Position of Continents during the Devonian Period. Ibid,1943,Ⅲ.

23 马廷英.东亚第三纪末叶以降地壳运动与哺乳类动物之演变.地质论评,1949,14(3—4): 107—122.

24 Ting Ying H Ma. The Deposition of Geosynclinal Formations and the Origin of Petroleum. Oceanogr. Sinica,1953,1(2):22.

25 Ting Ying H Ma. The Sudden Total Displacement of the Outer Solid Earth Shell by Slidings Relative to the Fixed Rotating Core of the Earth,Research on the Past Climate and Continental Drift,1953,6:15.

26 Ting Ying H Ma. Geological Verif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Sudden Slidings of the Solid Earth Shell over the Liquid Core. 8th Pacific Science Congress,Philippines,Proc.,1956,11—A: 731—742.

27 Ting Ying H Ma and Chia-Lin Pan,Volcanic Belts Discussed with Respect to the Shifting of Crustal Masses due to the Cenozoic Sudden Total Displacement of Solid Earth.

28 Ting Ying H Ma. The Cause of Late Palaeozoic Glaciation in Australia and South America,Intern. Geol. Congr,21st Session,Norden,1960,pt. 12: 111—117,3figs.

29 Ting Ying H Ma. Climate and the Relative Positions of Continents During the Permian as Deduced from the Growth Rate of Reef Corals.Geol.Soc. China,Proc.,1961(4):91—102.

30 Ting Ying H Ma. The Causes and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Palaeozoic Glaciation. Research on the Past Climate and Continental Drift,1962,17:115,pls. 6.

相关参考

宋朝 马廷鸾生平简介?马廷鸾历史评价?

马廷鸾马廷鸾,字翔仲,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出生于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一个世代务农的贫寒之家。伯父马光死后没有孩子,父亲马灼就把马廷鸾过继给马光为子。马光家也仅有几亩薄田,自马光死后,其妻孤苦伶

宋朝历史 南宋大臣马廷鸾生平简介,马廷鸾是怎么死的

马廷鸾(1222年—1289年),字翔仲,号碧悟。宋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市)众埠乡楼前村人。幼年丧父,贫不改志,刻苦读书,淳v七年(1247),马廷鸾赴京参加乙未科省试,获进士第一,殿试为第四,一举成

历史人物 南宋诗人、宰相马廷鸾简介,《创木行》作者马廷鸾有后代吗

简介马廷鸾的父亲马灼生有三子,他排行老二,因伯父马光无子,便过继马光为后,正当马廷鸾七岁时,生父和养父不幸病故,于是马廷鸾三兄弟与母亲相依为命,甘贫力学,既冠乡里,在二十岁时,被乡人聘为童子师。但马廷

历史人物 南宋史学家马端临简介,《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有何经历

综述家庭中国宋末史学家。字贵与。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其父马廷鸾为南宋右丞相,曾任南宋国史院编修官与实录院检讨官,以忤贾似道归里。端临侍父家居,博极群书。咸淳年间,漕试第一,以荫补承事郎。宋亡,隐

历史人物 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