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施雅风人物简介
Posted 冰川
篇首语: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施雅风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施雅风人物简介
·施雅风
施雅风,地理学家、冰川学家。长期从事冰川学和地理学研究,是中国现代冰川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并领导和促进开展冻土学与泥石流的研究,在发展中国地貌学、干旱区水文学、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第四纪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他提出“开发高山冰雪水资源,支持西北农业生产”。并组织祁连山、天山、乌鲁木齐河等冰川考察,出版了我国第??本现代冰川专著《祁连山现代冰川考察报告》。在开展冰川冻土学研究方面,还发表有《中国现代冰川的基本特征》、《喀喇昆仑山巴托拉冰川及其变化》、《中国冰川概论》等专著,系统地总结了中国现代冰川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第四纪冰川和地貌学研究方面,并指出青藏高原从未出现过覆盖整个高原的冰盖; 撰写 《中国地貌区划》专著,编制《1:400万中国地貌图》。他还是??位出色的科研工作组织者,是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的创建人。
施雅风,曾用名厦峰、蒲良。1919年3月21日生于江苏海门,出身农家。1931年进海门县麒麟镇启秀初中读书,正值“九·一八”事变,日本暴力侵占我国东北领土,激发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对地理知识的爱好。1934年进省立南通中学高中读书,坚定长大后从事地理工作的志愿。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进浙江大学史地系地理组学习。1942年元月参加浙江大学倒孔(祥熙) 学生运动,曾援救过进步学生。大学期间,在著名地质学家叶良辅教授指导下,学习刻苦,成绩优良,1942年完成毕业论文《遵义南部地形》,获教育部奖,后留校当研究生。1944年以 《华中水理概要》论文得硕士学位。在校期间,读李四光?冰期之庐山》等中国东部古冰川的著作,深为其宏论所影响,产生了研究冰川的憧憬和兴趣。1945—1949年在中国地理研究??工作,从事区域地理研究,发表《遵义区域地理》、《成都平原的土地利用》 (与杨利普等合作)、《长江三峡鹞子砾岩成因探讨》、?川东鄂西区域发展史》等论著。1947年在南京,他成为当时科技界进步团体“科学时代社” 和 “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 的积极分子,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团结了南京部分科学技术工作者,迎接解放。1949年南京解放后至1952年间,参与创办 《地理知识》杂志,开展地理科学的普及工作; 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务秘书并任中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区的支部书记; 1953年调北京工作后,任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中国自然区划研究中的地貌研究,对地貌区划方案的拟定,对中国大地貌形成的构造条件和中国北部地貌区划都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当选为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地理学报》 副主编;1955年起兼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副学术秘书; 1956年参与我国第一次科学长远规划的编制,这项规划对促进我国科学??术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中国现代冰川科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1958年,施雅风基于西北地区干旱缺水,而高山冰川是重要的水资源,但其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提出 “开发高山冰雪水资源支援西北农业生产”。倡议并具体组织祁连山区的冰川考察。中国科学院成立了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施雅风任副队长。在甘肃省和有关高校支持下,初步查明了祁连山区冰川分布和资源数量,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现代冰川专著《祁连山现代冰川考察报告》。次年在新疆开展天山冰川考察,并建立天山冰川站。1960年起又组织青藏高原冻土考察,开辟第二个新的研究领域。1962年,施雅风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冰川冻土室主任。他领导并参与了乌鲁木齐河冰川与水文研究。1963年,召开第一次冰川冻土学术会议,会后,主编出版了两本专著《乌鲁木齐河冰川与水文研究》、《青藏公路沿线冻土考察》。1964年,施雅风组织??展西藏东南部冰川泥石流考察,为解决困扰川藏公路交通的泥石流问题而努力,开辟了第三个新的研究领域。
他看到我国山区泥石流危害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强烈呼吁山区建设加强注意泥石流的危害,并于1966年率队考察西南地区泥石流并提出在兴建成昆铁路中如何比较安全和经济地通过西昌附近泥石流区的建议,为铁路部门所采纳。与此同时,施雅风还致力于高山科学考察,1964年任喜马拉雅山中段希夏邦马峰登山科学考察队队长; 攀登至海拔6200米处,与刘东生等共同取得最高山区冰川地质等方面的丰硕成果,在北京国际科学讨论会上报告和展览,受到高度评价。以后又积极参与筹备规模更大的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被任命为副队长。
1965年,原在北京的中科院地理所沙漠室迁至兰州,和冰川冻土室合并建立冰川冻土沙漠所,施雅风被任命为主管业务的副所长,并提出以冰川、冻土、沙漠和干旱区水文为新建所的研究方向。1966年 “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施雅风被迫停止工作。1970年,他被允许恢复研究工作,开始进行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的总结工作,以后又创议、参与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的总结学术会议,并在会议中拟订青藏科学考察计划。1974—1975年间,他率领一个考察队远赴巴基斯坦境内喀喇昆仑山巴托拉冰川区考察,他和合作者们一道在这一条59公里长的冰川区对冰川运动和变化特征进行深入的观测,较正确地预报了20世纪内冰川的前进值和21世纪的变化趋势,从而拟定了国际喀喇昆仑公路通过巴托拉段的修复方案。美国著名冰川学家M.F.迈耶(Meier) 教授认为中国学者在野外工作期间,没有利用计算机而作出这样的预报是非常出色的。整个研究成果后来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1978年他重新领导我国冰川冻土研究工作,贯彻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对经过十年动乱的研究所进行认真整顿; 又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提拔; 重视观测试验新技术; 恢复和发展天山冰川试验站; 重视基础研究与基础资料建设 (如编制 《中国冰川目录》); 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创建《冰川冻土》杂志和建立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等等一系列措施,数年之间,兰州冰川冻土所已建设成为国际著名的一个冰川冻土研究中心。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院士),地学部副主任,他的工作任务更加繁重了,但他仍然亲自领导若干重大研究课题,如《中国冰川概论》一书的编写、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的研究等; 多次出国访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978年以后,到过瑞士、法、英、美、前苏联、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奥地利、阿根廷和智利等10多个国家,其中1983年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去阿拉斯加参加第三届国际冻土会议,并和加拿大、美国、前苏联共同发起成立国际冻土协会。1984年,他已65岁高龄,愉快地交卸了冰川冻土所长职务,改任名誉??长。这年,他创议并主持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 “乌鲁木齐河水资源问题与研究”。1985年,兼任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从此经常往来于兰州与南京两地。这年他还被选为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冰川学会理事。近年他的学术兴趣转向全世界都关注的全球性的气候与环境变化问题。1987年起,他受委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与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 “中国气候和海面变化及其趋势和影响初步研究”。1990年,响应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的号召,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新设立的的自然灾害研究委员会主任,积极推进该方面研究。1994年时他已达75岁高龄,仍然奔走四方,非常忙碌,老当益壮,贡献余热。
学识渊博,研究硕果累累
施雅风具有广泛的学术兴趣,急国家之所急,促进和承担多方面的任务。著作丰富,成果累累。现在已经出版的由他任主编的专著或文集8种; 专门论文和科普文章280多篇,以冰川和第四纪冰川为主,兼及地貌学、水资源、泥石流、区域地理、历史地理与科学史等。
在冰川学方面,根据我国冰川研究初期比较广泛的考察资料,1964年他和谢自楚合著的 《中国现代冰川的基本特征》??文,把阿尔泰山至喜马拉雅山中段北坡的很多山系的冰川划为大陆型冰川,西藏东南部至横断山脉冰川划为海洋型冰川,各有不同的水热发育条件,这样的划分方案为我国地学工作者所广泛应用,该文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成果奖。70年代经过喀喇昆仑山冰川考察,他了解到亚洲中部若干大冰川的特征,补充了复合型冰川类型。在希夏邦马峰、珠穆朗玛峰的冰川研究中,创造性的指出高山上升到后期,气候转入干冷,反而抑制冰川扩大; 关于景象奇异的冰塔林的形成,他解释是由于低纬高山强烈的太阳辐射作用于运动着的褶皱冰体上,呈差别性消融而发展,从冰塔林形成至消亡要经过上百年的时间。他主持撰写的集体成果 《珠穆朗玛峰地区冰川基本特征》 论文的发表,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并被日本著名的 《雪冰》杂志全文翻译刊出。在喀喇昆仑山巴托拉冰川研究中,他严密组织力量,进行连续2年的观测研究,弄清冰川进退与气候变化相关,它取决于冰川运动、消融和厚度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创造性地提出波动冰量法预报当前冰川前进值和不长时间后将再次转为后退,并判断新的冰融水道不会在短期内迁移和原公路路基下不存在埋藏冰川冰等结论,由此确定了节约投资的修复原路方案。以后实践证明,预报和方案都是正确的。80年代施雅风组织集体力量编著 《中国冰川概论》专著,系统地总结了近30年中国现代冰川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由施雅风主要执笔的西部高山冰川形成的地貌、气候条件和雪线分布的一章,将高山隆起与冰川发育、环流形势与冰川分布作了深入的阐述,推进了冰川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在第四纪冰川研究方面,他依据冰川地貌和沉积特征,首先指出了西部山区末次冰期和小冰期的遗迹位置; 计算了末次冰期雪线下降值,指出珠穆朗玛冰期实际包含着两个冰期 (末次冰期与倒数第2次冰期); 他和一道考察的同志们,在本部山区划分出3—4次冰期,并指出青藏高原从未出现过覆盖整个高原的冰盖。
在地貌学方面,主要是施雅风早期的研究,曾指出长江三峡中鹞子砾岩的砾石来源于其西侧的支流,是晚第四纪沉积,大江东流早已存在。在50年代初的中国地貌区划研究中,与周廷儒、陈述彭共同提出三大区 (东部湿润地貌区、蒙新干燥地貌区、青藏高寒地貌区) 和若干小区的方案; 在地形分类中增加中山(500—3000m) 二档,为以后自然地理工作中广泛引用。他与沈玉昌等人共同编制1:400万中国地貌图,撰写 《中国地貌区划》专著,他分工负责地貌形成的构造和外营力分析,华北西北和四川盆地部分的区划和说明,着重阐明新构造运动因素和气候与水文变化的影响,在当时条件下是比较先进的有影响的著作。
在水资源与气候变化研究方面,施雅风认为我国西北干旱区的水资源均来源于比较湿润的高山地区,应该山上山下一条龙,将降水、冰川、积雪、地表径流与地下水的相互转化,把开源与节流视为一体,综合研究。在此思想指导下,在乌鲁木齐河水资源问题研究中,组织各种力量,深入观测研究山区径流各种补给来源与数量特征及出山径流量对工业、农业用水的承载能力,研究从邻区调水开源和城乡节约用水的可能性,还从气候与环境变化预见水资源的变化方向,其研究结果,获得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有关方面的高度评价,代表了干旱区水资源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最后在中国气候与海面变化研究中,他从冰川与内陆湖的萎缩、降水补给河流的流量变化中指出中亚至华北一带的中纬度区,在本世纪存在气候暖干化趋势,令人担忧; 但若气候大幅度增暖,有可能重现中全新世高温期情景,变得湿润宜人。
此外,施雅风早期著作有 《遵义区域地理》、《华中水理概要》、《川东鄂西区域发展史》等论文。80年代倡导对我国杰出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的研究,撰著《竺可桢生平与贡献》,参与编辑《竺可桢文集》、《竺可桢传》等,与有关同志一道,使竺可桢热忱爱国、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精神和对地学事业与科学研究的开拓性贡献大放光芒。施雅风还热心科学普及工作,适应时代需要,撰写了不少科普文章,如1986年发表的 《全球行将出现气候和环境大变化》一文就受到广泛的重视与引用。
尊重科学,敢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对国外个别学者不重视中国学者的成果与文献并武断宣传青藏高原大冰盖论,他在1989年国际地貌大会上发表《青藏高原末次冰期与最大冰期》论文,坦率指出这些外国学者的观察是错误的。在经过多年西部冰川研究以后,施雅风和崔之久、李吉均等合作着手解决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问题长期存在争论,对关键性的庐山地区进行考察,施雅风发表《庐山真的有第四纪冰川吗?》 的论文,从冰川侵蚀形态、冰川堆积和气候条件三方面否定流传已久的李四光先生的冰川解释,从而使这个重大学术问题,再次在地质、地理界展开争论,由于观测实验手段的改进,新事实、新知识特别是对泥石流沉积特征的认识,更多的学者站到否定论一边。由施雅风主编的《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专著已于1989年出版,系统地论述了东部除少数高山外,冰期时的中低山没有发育冰川的条件,过去认为的冰川堆积实际是泥石流沉积或其他成因的混杂堆积。尽管这个问题一时还难于取得共识,距最终解决还需相当的时间,但施雅风这种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勇于推翻传统见解的精神得到学术界许多人的赞扬。
出色的科研工作组织者
施雅风有非凡的科研组织管理才能,是个出色的科研工作组织者。他虽然是国内外知名度很高的科学家。但他从不以权威自居,盛气凌人,而始终是平易近人,胸怀宽厚,遇有意见分歧,总是虚心听取,使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他善于团结同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他知人善任,分配以合适的工作,充分发挥各人的专长。他任人唯贤,搞五湖四海,不搞亲疏厚薄。目前,中国科学院和高等院校有关学科不少中年优秀科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施雅风的精心培养和指导,得益非浅。1964年以来,国内新兴的泥石流研究主力原在兰州冰川冻土所,1978年院部拟将泥石流研究主力调往四川成都地理所 (现称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所) 在那里形成泥石流研究中心。当时就泥石流人员是否迁往成都问题存在着争论。施雅风认为西南山区泥石流灾害远较西北严重,从国家整体利益和泥石流学科发展有利出发,建议泥石流主力迁往成都,成都地理所可以山崩、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为主要研究方向。后来事实证明,泥石流研究集中成都发展是恰当的。
在长期左倾政治路线下,科研人员的基本业务训练和学术素质与国际上比较有相当差距,特别是经过 “文化大革命”,缺失了一代新人,“断层”现象相当严重,施雅风高瞻远瞩,将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年轻一代的业务水平,当作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他特别强调科技人员的外语水平,通过各种渠道,选送若干有培养前途的业务骨干到国外先进单位进修; 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扩大视野。1983年施雅风开始招收博士生,对他们严格要求,又放手工作,经过多年努力,使冰川冻土所多数业务人员水平有较大提高,新一代人员迅速成长,他们的多数经过现代新??术的训练,逐渐成为业务骨干,有些在国际前沿课题中崭露头角。在科技人员的培养中,他善于发现新人,敢于启用后生。
施雅风十分重视发展观测实验新技术和天山冰川研究实验站的建设。认为 “没有技术手段的先行,就不可能有科学理论的重要发展,不可能有效地解决经济建设提出的新问题”。因此,他积极鼓励与支持技术系统的发展,在允许的范围内充实技术装备,经过多年努力,使冰川所的实验技术水平有了较大发展,其中野外遥测与数据自动采集在国内地学单位居于先进地位。遥感应用开辟了融雪迳流预报新领域。冰芯实验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新进展,首次提供了以氧同位素变化为依据的5千年温度变化曲线。研制成测定冰川厚度的雷达和轻便的电动机械钻等。冻土实验设备更有重大改进,工程冻土实验室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之一。施雅风根据竺可桢指示精神,将冰川所“工作重点要放到野外和实验站” 的指导思想,把天山冰川站由单纯的观测站建设成为研究观测实验站,使天山冰川站成了我国冰川冻土研究所的研究和教育实习基地、野外考察仪器设备的试验场所,以及国内外冰川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的窗口。利用天山站条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1980年以来,该站在冰川物理、高山区水文气候、冰川冰缘沉积研究等方面均在国内领先。利用天山站站上条件培养的博士生、硕士生已有10多人。国外专程来站访问的科学家已超过100人。特别是1983年国际冰川学会组织了30多位知名学者访问天山站,给予很高评价。先后有英国、日本、美国、瑞士等国学者来站合作研究。1987年经院部组织评议,1988年决定天山冰川站列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开放实验观测站之一。
施雅风以敏锐的科学目光,勇于开拓新的科学领域,是我国冰川科学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从不哗众取宠,随波逐流,始终言行一致,实事求是,尊重科学,敢于向旧观念挑战。为发展中国的地理学,特别是冰川冻士事业,身先士卒、呕心沥血、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从无到有培养了一支思想过硬的冰川冻土科研队伍,使我国冰川冻土科学在世界冷区科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人们将永远记住他为此而付出的辛劳。
简历
1919年3月21日 出生于江苏省海门县树勋乡。
1937—1942年 浙江大学史地系毕业,获学士学位。
1942—1944年 浙江大学研究院史地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1944—1949年 任中国地理研究所助理员、助理研究员 (先在重庆,后迁南京)。
1945年 在重庆参加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和科学时代社。
1947—1950年 任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南京分会干事,科学时代社南京分社负责人之一。
1947年10月 在南京参加中国共产党。
1950—1953年 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所务秘书。1953年升任为副研究员。
1954—1957年 兼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副学术秘书。
1958—1961年 任中国科学院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副队长。
1962—1965年 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冰川冻土室主任。
1965—1966年 任中国科学院冰川冻土沙漠所副所长,并任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队副队长。
1974—1978年 领导并参与巴基斯坦境内喀喇昆仑巴托拉冰川考察研究。
1978年5月 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所所长; 兼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副院长。
1979年 升为研究员; 创建《冰川冻土》杂志,任主编。
1980年 成立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当选为理事长。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院士),地学部副主任。
1983年 招收博士研究生; 获中国科学院野外工作奖。
1984年 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所名誉所长; 当选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
1985年 兼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研究员,当选国际冰川学会理事。
1991年 兼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灾害研究委员会主任。
主要论著
1 施雅风.华中水理概要.经济建设季刊,1944,3 (2): 37—53; 1954,3(3—4): 168-191.
2 施雅风.遵义附近之地形. (1) 地质论评,1945,10 (3—4): 113-121. (2) 遵义新志,杭州: 浙江大学史地研究所,1948: 57-62.
3 施雅风.三峡区鹞子砾岩成因的探讨.地理,1948,6 (1): 7-10.
4 施雅风.川东鄂西区域发展史.地理,1948,6 (1): 7-10.
5 施雅风,周廷儒,陈述彭.中国地形区划草案 (中国自然区划草案)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6: 21-36.
6 施雅风.中国地貌区划 (集体撰写其中第二章一、二节,分区说明十、十一等章节)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6: 21-36.
7 施雅风主编.祁连山现代冰川考察报告.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9: 1-291.
8 施雅风.5年来的中国冰川学、冻土学与干旱区水文研究.科学通报,1964,(3):218-225.
9 施雅风,谢自楚.中国现代冰川的基本特征.地理学报,30 (3): 183-208.
10 施雅风,刘东生.希夏邦马峰地区科学考察初步报告.科学通报,1964,(10): 928-938; 北京科学讨论会论文集 (英文) .1964: 279-292.
11 施雅风,杨宗辉,谢自楚,杜榕桓.西藏古乡地区的冰川泥石流.科学通报,1964,(6): 542-544.
12 施雅风主编.天山乌鲁木齐河冰川与水文研究.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5: 1-131.
13 施雅风,刘东生等.我国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地质发展史.科学通报,1973,18 (1): 11-21.
14 施雅风,谢自楚,张祥松等.我国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地区冰川的基本特征.中国科学,1974 (4): 383-400; 牛木久雄译成日文,在日本“雪冰”杂志刊出.
15 施雅风主编.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1966—1968)现代冰川与地貌.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6: 1-201.
16 施雅风,王富荷,王宗太.珠穆朗玛峰地区冰川消融区的冰塔林及其他冰面地貌. [珠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 (1966—1968)] 现代冰川与地貌.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6:77-91.
17 施雅风,郑本兴.珠穆朗玛峰地区第四纪冰期探讨. [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 (1966—1968)],第四纪地质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6: 29-62.
18 施雅风,张祥松.喀喇昆仑山巴托拉冰川的近期历史变化.地理学报,1978: 33 (1):40-47.
19 Shi Yafeng,Zhang Xiangsong et al,The Batura Glacier in the Karakoram Mountain and its variation,Scientia Sinica,1979,22 (8): 958-974.
20 施雅风,王宗太.历史上的木扎特冰川谷道和中西交通.冰川冻土,1979 (2):22-26.
21 施雅风,许良英,黄秉维等.竺可桢的生平与贡献(竺可桢文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9.
22 Shi Yafeng,Hsieh Tzechu,Cheng Penhsing and Li Chichun.Distribution features and Variations of glaciers in China. World Glacier Inventory,Proceedings of the Riederalp Workshop,Sept,1978: IAHS,Publ,1980,126: 111-116.
23 施雅风主编.喀喇昆仑山巴托拉冰川考察与研究.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0.
24 施雅风,王文颖,张祥松.巴托拉冰川本世纪前进的定量预测和下世纪趋势预测. 喀喇昆仑山巴托拉冰川考察与研究.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0: 173-190.
25 施雅风,张祥松.巴托拉冰川第四纪与近代的历史变化. 喀喇昆仑山巴托拉冰川考察与研究.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0: 173-190.
26 施雅风,任炳辉.中国冰川地貌(西部地区). 中国自然地理,地貌.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0: 202-231.
27 Shi Yafeng and Li Jichun,Glaciological research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in China. Geological and Ecological studies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Science press,1981; 2: 1589-1589.由关口武全文译成日文,于日本地学杂志刊出.
28 Shi Yafeng and Wang Jingtain,The fluctuations of Climate and Sea level since late Pleistocene in China. Sea level,Ice and Climatic change. (Proceedings of thd Canberra Symposium,Dec,1979),IAHS Publ. 1981,131: 281-293.
29 施雅风,刘东生主编. 希夏邦马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2: 1-475.
30 施雅风,季子修.希夏邦马峰北坡冰川的冰塔林及有关消融形态. 希夏邦马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74-91.
31 施雅风,杨针娘.我国冰川资源估算及其对河流的作用. (1) 中国水利,我国水资源专集,1982: 69-70; (2)水文、水资源专辑,1982,增刊: 6-12.
32 施雅风.庐山真的有第四纪冰川吗? (1) 自然辩证法通讯,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 (2)冰川冻土,1982,4 (1): 64-68(转载).
33 施雅风,崔之久,郑本兴.希夏邦马峰地区冰期探讨. 希夏邦马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2: 155-176.
34 施雅风,郑本兴,苏珍,牟昀智.天山托木尔峰—汗腾格里地区第四纪冰期探讨.冰川冻土,1984,6 (2): 1-14.
35 施雅风,杜榕桓,唐邦兴等.四川西昌泸沽段的泥石流与铁路建设问题. (1)供成昆铁路定线参考.1966,6,写于西昌; (2) 中国科学院冰川冻土所集刊,第5号.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4.
36 施雅风,崔之久,李吉均,周尚哲.桂林地区古冰川遗迹何在?冰川冻土,1986,8 (2): 97-106.
37 施雅风.中国现代冰川研究简史.中国科技史料,1986,7 (3): 42-53.
38 施雅风主编.中国冰川概论.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8.
39 施雅风主编.中国冰雪冻土图1:400万.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8.
40 施雅风.30年的回顾与教训.冰川冻土,1988,10 (2): 201-214.
41 Shi Yafeng. Reassesment on problems of Quaternary Glaciation in East China.Advances in Science of China: Earth Science,Science Press and John Wiley and Sons,1988: 2.
42 施雅风,崔之久,李吉均等著.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与环境研究.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8.
43 施雅风,郑本兴,李世杰.青藏高原末次冰期与最大冰期.冰川冻土,1990,12 (1): 1-16.
44 施雅风.山地冰川与湖泊萎缩所指示的亚洲中部气候干暖化趋势与未来展望.地理学报,1990,45 (1): 1-13.
45 Shi Yafeng and Ren Jianwen. Glacier Recession and Lake Shrinkage Indicating Climatic Warming and Drying Trend in Central Asia. Annals of Glaciology,1990,14: 261-265.
46 Shi Yafeng. Glaciers and Glacial Geomorphology in China: A Review,Supplement Volume of Zeitschrift für Geomorphologie-Polar Geomorphology, 1991.
相关参考
知名人物 施肇基生平故事简介,施肇基历史评价,施肇基怎么死的?
施肇基,字植之,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1877年4月10日(清光绪三年二月二十七日)生于江苏震泽。其父施则敬举人出身,后从商,经营蚕丝出口业务,家道殷实。施肇基五岁时即习读中国典籍,1886年至南京
历史人物 温迪施格雷茨简介_阿尔弗雷德·坎迪杜斯·费迪南德生平事迹_温迪施格雷茨怎么死的_温迪施格雷茨评价
中文名称:温迪施格雷茨外文名称:AlfredCandidusFerdinandzuWindischgrätz出生地:布鲁塞尔出生日期:1787年5月11日逝世日期:1862年3月21日温迪施格雷茨——
1演艺经历 梁洛施(Isabella),香港著名女艺人,于1988年6月23号在澳门出生,出生后不久,父亲即过世。梁洛施从小跟母亲与姊姊相依为命,家庭经济全靠母亲一个人支持。 1999年梁洛施
(?-589)南朝陈吴兴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家本吏门。初事太子陈叔宝,拔为主书。叔宝即位,迁中书舍人,与幸臣沈客卿共掌机密。隋军欲南下,四方州镇相继表闻,与客卿抑而不言。群臣共议自京口(今江苏镇
历史人物 江南第一清官施世纶简介,施琅之子施世纶为什么叫施不全
人物生平少年时代顺治十六年(1659年),施世纶出生于福建晋江县衙口乡,他是“水霹雳”施琅的次子,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六月,时任福建水师提督的施琅受命武力平台。他的儿子施世纶和施世骠都参与了武力
施闰章别名施佛子,是清朝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从小就好学勤奋,擅长诗词和古文学,诗歌方面与宋琬并称“南施北宋”,地位可见一斑。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施闰章的代表作之一《钱塘观潮》。施闰章>施闰章的简介
阿尔弗雷德·坎迪杜斯·费迪南德,温迪施格雷茨亲王(AlfredCandidusFerdinandzuWindischgrätz,1787.05.11~1862.03.21)奥地利陆军元帅。在1848年
年龄战国人物中文名:施之常别号:施子国籍:战国民族:汉族出生地:鲁国重要造诣: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施之常施之常,字子恒,又称“施子”,是鲁惠公第八世孙。年龄末年鲁国(今山东)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清朝人物中文名:施闰章国籍:中国出生地:江南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出生日期:1619年逝世日期:1683年代表作品:《蠖斋诗话》施闰章人物生平施闰章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619年
春秋战国人物本名:栾盾所处时期:春秋时期重要造诣:晋国卿大夫性别:男(历史lishixinzhi.com)栾施平生前618年,赵盾拉栾盾入六卿,为下军将。栾盾在晋国不满于赵盾的专制,既不拉帮结派,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