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宋叔和人物简介

Posted 矿床

篇首语: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宋叔和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宋叔和人物简介

·宋叔和



宋叔和,地质学家、矿床地质学家。他早期致力于地质、矿产,特别是金属矿床的调查研究。发表有 《云南保山仁和桥中志留纪笔石》 等论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他深入西北地区地质工作第一线,参加并规划金属矿产的勘查工作。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国家急??的白银厂铜矿的研究和评价工作。以后他提出地槽海相火山岩的三分法,即分成碱性、偏碱性和钙碱性岩石系列,对指导找火山岩型矿床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他为首主编的 《中国矿床》 专著,对推动我国矿床地质学的研究贡献卓著。他从事地质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了??批高层次人才。



宋叔和,字克如。1915年7月14日出生于耕读之家,祖辈处于科举制度时代,父辈则已接受南开中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现代教育,因而他难免受到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思想的一定影响。7岁前从祖父受启蒙教育,之后在县立西阁寺高小读书。1928—1932年在河北省立唐山中学读完初中,1932—1934年转至北平东通县潞河中学读完高中。在唐山中学就读时,一位讲授博物课的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的教师,使宋叔和在青少年时代就接受了一些地质矿产知识的熏陶,产生颇大的兴趣。那时,唐山是一个工业区,除著名的开滦煤矿外,还有一些诸如洋灰厂、瓷器厂等小型企业。而临近唐山的塘沽,不但拥有盐厂、碱厂等,还有很有名气的大型企业,同时又是一些矿产产品的集散地。耳濡目染,青少年时代的宋叔和就领悟到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国家的振兴和富强、对民族的昌盛发达是何等的重要。因此,在他报考大学时就选择了化工和地质专业,并于1934年考取了清华大学地学系。1937年因侵华日军进逼北京,清华大学被迫南迁昆明,他继续在西南联合大学就读。大学时代的宋叔和十分勤奋好学,兴趣广泛,早在北京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就撰写了 《中国的玉石》一文,载于《清华大学学报》 (1936),后转载于 《北京晨报》。

1938年从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任教期间曾随冯景兰、张席褆教授先后赴云南西部和贵州西部进行地质及矿产资源的调查工作。当时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虽然十分艰苦,但却使他深深地认识到: 大自然之博大宏伟、地质现象纵横纷纭,有探索不尽的奥秘、驰骋不尽的广阔天地。他决心投身到地质工作第一线去,经受大自然的洗礼! 在他的坚决请求下,于1942年调到重庆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任技士、技正。1943年远去大西北,先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新疆地质调查队二组组长,后任该??西北分所技正兼地质室主任。1947年11月又调南京,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正,此间他参加了在台湾召开的全国地质学会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叔和任南京地质调查所工程师。当时,摆在刚刚从 “三座大山” 下解放出来的中国人民面前的迫切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医治连年战争的创伤,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为适应这一任务的需要,国家急需矿产资源,正当年的宋叔和立志把自己的全部知识和精力贡献给新中国的地质找矿事业。于1952年他赴大西北负责组建641地质队,兼任该队技术副队长,1956年任西北地质局副主任工程师,1959年出任甘肃省地质局总工程师。1960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兼职研究员。自1962年起,具有丰富实际经验的宋叔和转至地质部科学研究部门工作,他除亲自主持和指导很多重要研究项目外,还对地质科学研究机构的健全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62年参加组建西北地质科学研究所,出任首届副??长,1975年后参加 《地质学报》 总编工作,1978年又受命筹备恢复矿床地质研究所,任所领导小组组长。1980年任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在主持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的10年间,为我国矿床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宋叔和自1954年起,连任第二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57—1983年连任中国地质学会第30至32届理事,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 (院士)。这些任职他不仅仅只是把它当作党和人民给他的荣誉,还利用多种场合和机会发挥自己的作用,特别是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合理开发、地质行业部门间的分工协作、矿产有偿使用等许多重大决策性问题上多次提出过积极的建设性意见。

20世纪80年代,宋叔和还特别重视国内外地质科学技术思想的交流和致力于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他曾先后赴英国、葡萄牙、美国等进行讲学、考察 (1978年在英国地质学会上的报告: 中国主要地质构造特征和岩浆活动) 和与会交流,曾邀请世界著名的矿床地质学家D.F. 桑斯特 (Sangsten)、矿物学家G.H.莫 (Mohe) 教授等来华讲学,对促进我国矿床地质学和矿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叔和认为,当今各国地质科学也像其他学科一样发展迅速,新理论和新技术方法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因此需要有一大批年轻有为的优秀人才致力于不断深入研究独具特色的亚洲东部——中国的地质科学。这些人才一方面可以从生产第一线涌现,但更重要应十分注重硕士、博士生的培养。他对研究生要求非常严格,经常告诫他们: 理论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一定要多接触野外地质实际,宏伟博大的大自然才是真正的实验室,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研究要锲而不舍。他近年培养的和通过的博士毕业生,大多已成为学科研究的骨干,取得的研究成果经专家评审认为达到国内领先,有些还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他的学生先后均参加国际合作研究,有的被发达国家邀请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重视基础地质调查研究



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期间,他先后调查了云南、贵州两省西部的基础地质与矿产,撰写了 《云南保山仁和桥中志留纪笔石》一文,文章注重实际资料的收集、整理,详细地描述了笔石的结构特征,并科学地厘定了所在地层层位,为中国早期志留纪地层的划分提供了标准化石。此外,还协助张席提教授调查云南贵州间沿公路的地质剖面并研究了贵州海相三叠纪瓣鳃类化石,由张教授执笔撰写了 《贵州海相三叠系之新产地》一文。1942—1949年期间,他怀着开发大西北的强烈愿望,奔赴新疆、甘肃等地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和找矿工作。1943年他与关士聪一起研究了新疆八道湾早、中侏罗世煤田的成煤时代、成煤环境、构造特征、煤层特点等,最早划分出早、中侏罗世的燃料煤和三叠纪的炼焦煤,撰写了 《迪化八道湾煤田》、《对新疆八道湾煤田开采之意见》等文章。此间他还填制了伊宁至阿拉套山,乌鲁木齐至库鲁克塔格路线地质图。嗣后,应甘肃省原建设厅三酸公司之邀请调查白银厂古矿点黄铁矿藏的规模时,确定了原铁矿为铁帽,千枚岩围岩为变质火山岩,该矿床与世界著名的里奥廷托矿床相类似。此间,他编写了数十万字的路线地质和矿产普查报告,著有 《甘肃皋兰县白银厂黄铁矿》、《甘肃皋兰杂岩初步研究》、?甘肃皋兰白银厂火山岩系及其变质》 等论文。首次论证并肯定了白银厂多金属矿位于海相火山岩系中,属黄铁矿型矿床。解放前这一阶段对云南、贵州和东天山以及东祁连山的部分地区的路线地质调查,为后来的详细调查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基??作用。

新中国建立后急国家之所急为找矿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任南京地质调查所工程师时,曾于1950年率一分队到辽宁,对辽河群及其中的青城子铅锌矿和岫岩铅锌矿床进行了矿点评价和岩层层序研究工作。紧接着在1951年他再度赴大西北,对祁连山地区的地质和矿产进行了广泛调查研究。他借助于辽宁地区小铁帽之下往往赋存较大金属矿化的实践经验,结合矿床类型的有利地质环境极有信心地认为在白银厂赋存火山岩系中的铁帽发育地段有可能找到大而富的金属矿床,并积极建议应把白银厂作为找铜的有利靶区开展详细的地质工作。这一远见卓识的科学推断,经641地质勘探队的详查结果得以证实,终于在白银厂找到一个大型的黄铁矿型铜矿床,并于1955年为矿山开采设计提供了全套可靠的地质资料报告 (白银厂铜矿勘探报告,1956)。后经地质队进一步工作证实该矿床为一大型含金银的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成为我国早期开发建设的黄铁矿和多金属资源大型基地,对当时国民经济特别是制酸、冶铜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956—1962年,在他担任西北地质局副主任工程师和甘肃省地质局总工程师期间,负责地质工作的总体规划、业务指导和省储量委员会的业务工作。与此同时,宋叔和还身体力行,亲赴野外调查研究,为找矿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56年他与王恒升等根据秦岭地质分队报告发现含钼石英大脉的线索,到野外现场研究了金堆城含钼石英大脉的产出情况,根据与国外资料对比和他先期对新疆精河大脉型钼矿化的研究实践经验,认为大脉不能形成大矿床,根据白银厂经验而应把重点放在细脉浸染型矿化地段上。经过宋叔和亲自系统刻槽取样分析结果,其品位达到当时工业利用指标要求,组队经进一步详查、勘探结果,证实为一大型细脉浸染型钼矿床。1958年在宋叔和的倡导下,甘肃省地质局从641队分出独立组建了祁连山地质队,在祁连山海相火山岩系和基性超基性岩中追索白银厂类型矿床和寻找铬、镍矿床。严济南领导的小分队在镜铁山区的头道沟找到了镜铁矿型铁矿, 经宋叔和到现场与部检查组田奇㻪等共同研究确定该矿床属沉积变质型铁矿。根据这一类型矿床的特点,局立即调回在酒泉北山找矽卡岩型铁矿队重新组队进行普查,普查队充分重视群众报矿的线索,终于找到了主矿体,并命名为镜铁山式铁矿床,载入中国矿床学史册。

侧重于区域地质、成矿规律的科学研究,为推动我国矿床学的发展成绩卓著



1960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兼职研究员期间,他倾注很大的精力对祁连山火山岩系和铁、铜、铅、锌、铬、镍等金属矿床成矿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综合研究,发表了 《北祁连山细碧一角斑岩建造有关问题》、《祁连山一带黄铁矿型铜矿的特征与成矿规律》、《中国已知铜矿主要工业类型以及最近几年内找矿方向》 等具参考价值的论文。

宋叔和调任地质科学研究部门后,虽身居领导岗位,主要精力用于组织、领导和规划工作外,始终没脱离具体的研究工作。此间,他主要侧重于区域地质和成矿规律的研究,特别是注重较大区域内,乃至全球性的岩浆活动、构造演化和成矿作用关系方面的总结和对比研究。值得称道的是他提出岩浆岩的三分法,即分成碱性、偏碱性 (富钠和富钾) 和钙碱性岩石系列,强调火山喷出—沉积岩包括大量凝灰质岩层是有利的成矿环境。并指出优地槽区的岩浆活动期次往往是海相火山岩在前,基性、超基性岩随后,最后是大范围中酸性花岗岩类的侵入,强调祁连山早期岩浆活动对成矿的重要性。此外,通过多年取得的地质调查和找矿经验,强调指出: 不应把 “普查勘探” 仅仅看成是一个找矿方法问题,它实际上是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科学——“普查勘探地质学”。尤其是像中国这样地域大、地质构造复杂、矿床多具特色的情况下更应如此。他还在 《矿床地质学——地球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一文中详细地论述了普查勘探、矿床地质和矿山地质之间分工协作的密切关系和它们各自的研究对象。所有这些,都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矿床地质学、普查勘探地质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80—1989年任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期间,我国的矿床地质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这亦与宋叔和领导的委员会的积极努力是分不开的。这十年间,他主持召开了三次大型全国矿床会议,每次会议都有数百名来自科研、教学、生产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不但广泛交流和展示了矿床地质研究的优秀成果和经验,还及时地指出不同时期研究的主攻方向。1980年宋叔和负责创办并主编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所刊》,1982年创办并主编 《矿床地质》 杂志。《矿床地质》 不但在国内有重大的影响,在国际上也得到同行们的高度重视和赞誉,目前交换的国家已近30个之多。尽管中国在利用矿产资源方面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十年来在矿床地质研究方面取得了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宋叔和积极倡导编著 《中国矿床》 一书,终于在1983年成立了 《中国矿床》 专著编辑委员会,宋叔和任主编。该专著分三卷出版,第一卷中、英文版于1990年已与读者见面。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除煤和石油外的重要金属、非金属矿床的利用、研究史,矿床的分类、典型矿床实例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它们的时空分布规律。1991年开始主编中国金属、非金属和能源资源图集 (1:500万)。以上图书的出版不但对促进我国矿床地质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

为促进我国矿床地质研究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全部心血



从清华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毕业算起,宋叔和已在祖国地质战线上拼搏了50余年。在50多年的地质生涯中,前半段主要战斗在野外生产第一线,在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的普查勘探上贡献卓著; 后半段一直奋战在地质科学研究部门,对促进我国矿床地质研究事业的发展倾注了他全部心血,其成就不但为国内广大地质工作者所熟知,而且在国际上也有些影响。他除用大量的时间主编 《矿床地质》 等刊物和专著《中国矿床》外,还先后发表数十篇论文,主持并编写了上百万字有关金属、非金属、煤、金等的地质普查报告。近年来宋叔和发表的论文多属于岩石学、矿床地质学方面,如: 《我国一些岩浆岩主要类型及其特征》,《黄铁矿型多金属矿床——世界范围的一些主要矿带和矿床类型的对比研究趋势》,《秦祁地轴两侧古生代断陷地槽海相火山活动与多金属成矿》,《海相火山活动与层控多金属矿床》,《中国主要金属矿床类型及其时、空分布规律》,《关于沉积岩层中层状金属和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问题》 等。近期正从事矿床地质学发展方向和我国金属矿床时、空分布规律以及进一步找矿问题的探讨研究工作。

宋叔和勤奋好学,事业心很强,对待主编的刊物、专著、研究生论文和科研成果评审等工作,他都认真负责,从不敷衍了事。他始终淡泊名利,从不主动向党和人民索取什么。宋叔和为人忠厚,平易近人,深得大家的拥戴和尊敬,是始终不断地在地质学领域中努力工作的科学家。

简历



1915年7月14日 出生于河北省迁安县。

1938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

1938—1942年 在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任助教。

1942—1949年 先后任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技士、技正和西北分所地质室主任。

1949—1952年 任南京地质调查所工程师。

1950年 加入 “九三学社”。

1952—1956年 组建地质部641地质队,任该队技术副队长。

1956—1962年 先后任地质部西北地质局副主任工程师及甘肃省地质局总工程师。1960年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兼职研究员。

1962—1978年 任地质部西北地质科学研究所业务副所长。

1978年后 任地质部 (原地质矿产部) 矿床地质研究所领导小组组长、名誉所长、研究员。

1954—1992年 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至第七届委员。

1957—1984年 被选为中国地质学会30届至32届理事。

1980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 (院士)。

1980—1989年 任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

1982年 创办 《矿床地质》 (学术季刊),担任主编。1984年后任 《地质学报》 副主编。

主要论著



1 Sung,S. H. Wenlock Graptolites from Jenhochiao,Baoshan District,Yunnan Bull. Geol. Soc. China,1941,21 (2—4): 257—260

2 宋叔和. 甘肃皋兰县白银厂黄铁矿. 地质论评,1949,14 (1—3):31—39

3 Sung,S. H. On the Rocks and Metamorphism of Peyingchang Volcanic Series,Kaolan,Kansu. Pnovimec. Bull. Geol. Soc. China,1949,29 (1—4): 145—156

4 宋叔和. 祁连山一带黄铁矿型铜矿的特征与成矿规律. 地质学报,1955,35 (1): 1—22

5 宋叔和. 地质部地质会议文献汇编. 中国已知铜矿主要工业类型以及??近几年内找矿方向. 1955

6 宋叔和. 对祁连山黄铁矿型铜矿地质的一些补充意见. 地质学报,1957,37 (1): 57—78

7 宋叔和. 关于祁连山东部的 “南山系” 和 “皋兰系”. 地质学报,1959,39 (2): 135—146

8 宋叔和. 关于细碧—角斑岩系. 西北地质科技情报,1962,创刊号

9 Song Shuhe. On the prohlem of the spilite-keratophie formation of northem Qilianshan. Scientia Sinica,1963,12 (11)

10 宋叔和. 关于火山岩的岩浆源和分类. 西北地质科技情报,1973 (4):1—13

11 侯世军,李先梓,宋志高,宋叔和. 我国一些岩浆岩主要类型及其成矿特征. 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 (3).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79:125—133

12 宋叔和. 黄铁矿型多金属矿床——世界范围的一些主要矿带和矿床类型的对比研究趋势.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所刊,1982,总5号 (第三号):1—33

13 宋叔和. 在矿山地质实践中发展矿山地质学. 矿山地质,1983 (1):1—2

14 宋叔和,宋志高,任丰寿,鲍道崇. 伊比利亚黄铁矿带西带的火山岩和复合金属黄铁矿型矿床地质. 地质矿产部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1985 (10): 1—14

15 宋叔和. 甘肃境内秦祁地轴两侧古生代断陷地槽海相火山活动与多金属成矿的探讨.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所刊,1985,(2):1—16

16 宋叔和. 矿床地质学——地球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百科知识,1986(12): 40—42

17 宋叔和. 海相火山活动与层控多金属矿床. 见: 同生论与层控矿床.北京: 学术书刊出版社,1988: 122—131

18 宋叔和,李章大,季克俭,石准立. 中国矿产、矿床地质发展简史.[中国矿床 (上册)],北京: 地质出版社,1988: 1—539

19 宋叔和. 地球科学应用学科之一的普查勘探地质学. 见: 中国矿床学.北京: 学术书刊出版社,1989: 181—188

20 Song Shuhe and Han Fa. Time and Space distribution of major types of metallic ore deposits of China. Progress in geosciences of China,Beijing: Geolagical Publishing House,1989,Ⅲ: 109—112

21 宋叔和,王之田,刘湘培,等. 有色金属矿床研究现状和趋势. 见:当今世界地球科学动向.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0: 96—102

22 宋叔和. 国外矿床地质学的一些发展趋势——28届国际地质大学见闻. 矿床地质,1990,9 (2): 183—191

23 宋叔和. 我国矿床地质学发展趋势问题. 青海省地质学会会刊,1990,1 (2): 1—5

24 宋叔和,邬介人. 青海省海相火山岩的时空分布与成矿问题. 青海省地质学会会刊,1990,1 (2): 58—69

25 宋叔和. 祁连山系地槽褶皱系的地质构造演化与区域成矿的探讨.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所刊,1990,第1号 (总23号):11—21

26 宋叔和. 冯景兰教授诞辰90周年纪念文集·关于沉积岩层中层状金属和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问题.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0:93—99

27 宋叔和. 矿床地质学的新发展. 大自然探索,1991,10 (4): 28—30

28 宋叔和. 中国一些主要金属矿床类型及其时空分布规律问题. 矿床地质,1991,10 (1): 10—18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叔和简介 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王叔和生平

  (201—280年),名熙,汉族,西晋高平(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之际的著名家、医书编纂家。在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  生于达官贵族家庭,宗族中数

历史人物 晋朝人物王叔和简介

晋朝人物人物名:王叔和别名:王叔和主要成就:编辑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代表作品:《脉经》出生日期:公元210年逝世日期:公元280年所在朝代:晋代(历史lishixinzhi.com)出生地:山东微山王

晋朝历史 名医王叔和

  王叔和(201—280年),名熙,高平(今山东微山县)人。魏晋之际的着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王叔和幼年时代是在缺衣少食的贫寒中度过的。严酷的生活现实,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好学,谦虚沉静的性格。他特

王叔和

  王叔和,中国魏晋间医学家。名熙。高平(今山东邹县,一说济宁或山西高平)人。活动于公元3世纪。曾任曹魏时太医令。性情沉静,精通经史,重视养生之术,对切脉诊法尤有研究。认为脉理艰深精微,为关系到性命安

历史人物 春秋时期的晋国,曲沃恒叔和晋昭侯一系得斗争是怎么回事

晋国的第一代受封者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晋国位于今天的山西,北方是各族混居的大草原,晋国国内生活着大量戎狄部族。>周公制定周礼颁行天下,唯独晋国以戎狄习俗治国而不依周礼,这可以说是西周版的一国两制,晋国

历史人物 宋琪简介 宋琪是怎么死的 宋琪的贡献 宋琪是怎样的人

  本名:宋琪  别称:宋叔宝  所处时代:宋代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北京大兴www.cha138.com  去世时间:至道二年(996年)  主要成就:周世宗征淮南时,从赵赞出征,以功特加散

国民党史 张子春

张子春字叔和,山东馆陶(今属河北)人。1911年4月26日生。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炮兵科及高等军官教育班第一期和中央警官学校高级研究班。曾任排长、连长、团长、旅长、师长,山东省政府警务处副处长、处长

历史人物 清朝著名藏书家傅增湘简介,堪称一代宗主

履历傅增湘(1872~1949),四川泸州江安人(今属宜宾)。字叔和,号沅叔,别署双鉴楼主人、藏园居士等。工书,善文,精鉴赏,富收藏。以藏书为大宗,世所闻名,历任贵州学政,教育总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

历史有孙玲珑吗

一、历史上真有刘学栋这人吗应该没有,是剧组杜撰的抗日战争时期,山东跤王刘学栋的传奇一生。刘学栋自幼学习跤术,生性耿直,嫉恶如仇,自父母死后,他来到济南跟玉泉酒楼掌柜的二叔和二婶生活。刘掌柜夫妇害怕刘学

伤寒学派有着怎样的医学价值

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把古代理论医学和临床医学结合起来,内容明确系统,理法方药完备,确立了临床辨证论治的方法,在中医学的发展中占有承前启后的地位。王叔和整理编辑《伤寒论》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