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王之卓人物简介
Posted 测量
篇首语: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王之卓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王之卓人物简介
·王之卓
王之卓,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测绘教育家。我国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航测学者。在微分法加密、变换光束测图、近代摄影测量平差等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研究。提出空中三角测量理论奠定了中国航测发展的基础; 开辟了中国航测使用电子计算机的道路; 主持研制出中国最早的航测软件; 率先提出 “全数字化自动测图研究方案”,并达到实用化要求; 倡导了在线空中三角。测量、近景摄影测量、高精度摄影测量定位等高新技术研究。先后在中山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青岛工学院、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武汉测绘学院、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执教并担任领导职务,培养了大批人才。
1909年12月16日,王之卓出生在河北省丰润县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从小受到严父王绍曾、慈母庞伯坤严格的家教。其长兄之翰大他12岁,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美国攻读土木工程。父母常以之翰为榜样,并用古圣人读书的故事启迪他攻读。孩提时代,他随父亲跑了许多地方,亲眼看见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落后的中国已沦为帝国主义列强宰割的羔羊! 从小他就决心要以大哥为楷模,读书 “忘我入迷”,争取长大公费留学,到欧美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科学救国”! 18岁高中毕业时,写了一篇英文作文,题目是《一个青年人在他的一生中应该为什么而奋斗》。该文被选人《全国中学生英文成绩》一书,由世界分??在1928年出版。
1928年王之卓以优异成绩考取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32年毕业时成绩全校第一名。谢绝了清华大学请他去任土木工程系助教的聘请,来到铁路工地当实习生。他一边参加铁路支线选线、测量、购地、组织施工,一边利用工余时间攻读。而就在1934年春夏之交,他经过严格考试筛选,考取了第二届中英庚款公费留学生中的测量学名额; 7月,与25名庚款公费留学同学一起从上海登海轮远航赴英国伦敦求学,他憋着气苦读一年获得伦敦大学D.I.C文凭 (D.I.C——Diplom of Imperial College)。随后,他与同窗挚友夏坚白、陈永龄多方设法转学到当时在测绘科学领域名列世界最前茅的德国深造,1937年7月均获柏林工业大学特许工程师文凭 (Dipl—Ing),继而全力攻读博士学位。为了振兴中华测绘科学,三人分工合作各自主攻不同方向,夏坚白主攻天文大地测量,陈永龄主攻大地测量,而王之卓则选择20世纪20年代前后才新兴的边缘学科——航空摄影测量学。王的导师是德国摄影测量科学巨擘、曾创立缝隙纠正法和非地形摄影测量学的拉赫曼 (O.Lachmann) 教授。1939年初获工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航测科学第一位博士。他归心似箭,决定立即回国与同胞共赴国难。他目睹希特勒加紧德国法西斯化,欧洲大战迫在眉睫,很快辞别导师拉赫曼教授,扶着怀孕已8个月、伴读的妻子齐严淑,携着年仅5岁的长女守恬,踏上归国万里路。
1939年8月当他回到祖国时,半壁河山沦陷敌手,使得30年代初期起步的中国航测事业损失殆尽,他不得不为养家糊口奔忙,应聘为云南澄江中山大学教授,开设了 “测量平差” 等课程,每次上课要走很远的乡村小道,还得时常躲避日寇飞机轰炸。为了振兴中华测绘事业,他与同在昆明的夏坚白、陈永龄??始合编一整套测量学大学教科书,决定首先合著《测量平差法》,以满足各自在不同大学教学急需。1940年他应聘到四川北碚中国地理研究所大地测量组任副研究员。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研究机会,置日寇空袭、险恶环境、物资匮乏予度外,苦心钻研,短短三四年对航测微分法加密、变换光束测图、近代摄影测量平差等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研究; 在油灯下用土造的毛边纸,撰写了许多有独到见解的论文; 相继发表在他与同仁们所创办、中国地理研究所土纸石印的 《测量专刊》与 《测量》杂志上。1943年10月,为把测绘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他应聘任国民政府军令部第四所 (后易名为陆地测量局) 技术室主任,头衔为 “测量监” (同少将衔),主管测绘技术。到职后,他多方呼吁发展中国航测。但是,国民党政府倒行逆施,王之卓发展中国航测的理想无法实现,他又不愿意卷入蒋介石挑起的内战,1946年11月应聘回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任教授、工学院院长,1948年夏出任校长。回顾归国十年历程,他从光明与黑暗的血肉搏斗中,看见了人心所向和新中国的曙光。他在困境中勉力维持局面,暗中保护进步师生,组织护校应变,巧妙摆脱逼他去台湾的胁迫,坚持留在上海迎接解放,为新中国保留了珍贵的人才,奉献出了一个完好的上海交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校务委员会常委; 1952年参与创建青岛工学院,并任教授、教务长。多次呼吁对新中国测绘科教事业统筹规划,振兴中华测绘。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下,他的呼吁得到实现,他积极投身到振兴中华测绘中去,1955年参与创建武汉测量制图学院 (1958年易名为武汉测绘学院,1985年又易名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2000年与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强强联合为新的武汉大学),执掌该校航空摄影测量系8年。1963年起出任副院长,是国家一级教授。还参与创建中国测绘学会,任筹委会副主任委员、副理事长。他经常到测绘生产单位了解情况,根据生产需要确定科研课题,用科研指导生产,促进教学。他进行了 《起伏地区航摄像片相对定向元素解算公式的研究》,提出了精度大大高于原苏联 “瓦洛夫公式” 的新解算公式。首次提出了偶然误差累积的规律。根据我国拥有较多大型纠正仪的实际,独创性地提出了利用常规,具有严格光学条件控制器的第二类型纠正仪进行正射影像地图制作的理论,为我国应用正射投影技术开创了条件。在我国率先提出 “利用电子计算机解算空中三角测量的基本公式”,开创了我国在摄影测量领域应用电子计算机的道路。为60级研究生制定了与国际摄影测量科学发展方向接轨的六大研究方向。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空中三角测量的理论,奠定了我国航测事业发展的基础。他发表了大量论文,并结合科研生产与以往教学经验主编了高等学校航测教科书——《航空摄影测量学》 (上册1959、下册1961)。“文化大革命” 中他虽遭种种磨难,却仍冒着风险默默收集航测外国文献资料暗中研究。1974年回到重建的武汉测绘学院即指出了解析空中三角测量、近景摄影测量、摄影测量自动化、数字地面模型、遥感及其应用等五大研究方向,并完成了国家测绘局紧迫重点项目——小比例尺放大成图的研究。我国航测科学因 “文化大革命” 造成的断裂带被他衔接起来了。1975年他主持编制出我国最早的航测软件——《航带法区域网平差程序》,成为我国航测生产的主要方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他开设了 “航测新技术” 课程,到各地讲学介绍推广,并主编了 《航测仪器资料汇编》。他于1980年被重新任命为武汉测绘学院副院长,同年11月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以后又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名誉校长、武汉大学教授、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届工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博士生导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测绘专业组成员,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荣誉会员。
他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湖北省第二届至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至第八届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第三、第五、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他1959年出席了全国工交财贸基本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1978年被评为湖北者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获1978年湖北省科学大会奖,还被评为全国测绘系统先进工作者,还获1977—1981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及全国优秀测绘教材一等奖、1989年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优秀奖及湖北省一等奖,1989年11月1日获中国科学院荣誉奖章。
我国摄影测量与遥感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中国的航测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王之卓是先驱者之一,他关于空中三角测量的理论,奠定了我国航测事业发展的基础。1939年他的博士论文精辟地论述了比例尺及交向误差对空中三角测量的影响,对发展双像测图仪具有深远的意义。40年代初,他对整个摄影测量的基础——“微分关系公式”进行了系统的推演研究,发表了 《航空测量空中三角计算之微分关系公式》 ??文,导出空中三角测量的实用计算公式,发表了摄影测量的基本理论; 被用于指导全能仪上定向作业、摄影测量的误差分析以及现代电子计算机上摄影测量计算工作基础。50年代他又发表?扩展平面摄影三角测量各种方法的精度分析》、《起伏地区航摄像片相对定向元素解算公式的研究》 等重要论文,进一步发展了微分法 (或称分工法) 加密理论。50—60年代,我国航测生产是用 “微分法” 测图,测图仪器简单,计算公式近拟,他提出了高山地区相对定向元素的公式及偶然误差累积的系统现象等理论问题,大大提高了航测成图的周期和成图的精度,可使最弱点的点位精度提高15%。1963年,他发表 《在全能仪上进行空中三角测量的精度估算》一文,提出严密的航带网加密的精度估算公式,为航测野外控制点跨度设计、系统误差的讨论、物理方向测定摄影外方位元素的精度讨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还在 《空中三角测量系统误差的研究》 一文中论证了二次多项式为航带网系统误差改正的主要形式,应用于航测生产减少了野外控制点,提高了生产效益。
20世纪40年代,他还对变换光束测图理论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发表了 《航测垂直摄影光束仿射性之变换》 一文,根据方位元素与视差的微分关系公式,导出了光束改变后测图时投影器方位元素与摄影时像片方位元素的关系; 推导出点位坐标由于仿射性改变后所发生的误差。他的仿射变换测图理论,对当时国际上发展反光镜式的立体测图仪,具有特别的意义。60年代初,他从分析二次四项变形的基础上直接导出了茹可夫公式,比茹可夫从几何原理引出公式的方法,结论简洁明了,全面分析与发展了前苏联学者关于变换光束测图利用过渡偏心的理论。他还分析了立体量测仪描绘等高线作业的理论问题,导出其基本关系式; 提出并解决了利用第二类型纠正仪进行微分法纠正的理论问题,创造了正射投影技术应用于中国的条件。他在我国首先导出 “利用电子计算机解算空中三角测量的基本公式”,为我国航测开辟了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道路。同期他洞察到国际摄影测量界对在线空中三角测量的酝酿,1979年起促成了我国在线空中三角测量方向的研究。1984年研制出 “联机空中三角测量”。1987年研制成 “具有通用接口的联机空中三角测量系统”,被列为国家测绘局 “七五” 重点项目——“摄影测量技术改造” 与 “摄影测量改造试点工程”,对我国传统模拟型光机仪器B8、B8s、A10等进行了成功的技术改造,为老仪器服务于现代化需求作出了贡献,奠定了我国摄影测量数字化道路的基础。该项目获1993年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70年代他还促进了我国独立模型法和光束法区域网平差程序的诞生,指导了对平差理论精度、系统误差补偿、分量估计等课题的研究。80年代及时介绍国际上摄影测量粗差理论,揭开了我国对粗差检测和可靠性的研究,并在这些领域获得具有同期世界第一流水平的成果。1974年他将近景摄影测量列为摄影测量的重要研究方向,随后对此作了详尽的论述,引导该项研究迅速发展。20多年来我国相继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近景摄影测量系统,将该技术用于大型工矿企业的建筑物变形和安全监视、古文物古建筑、汽车外型、水轮机叶片、生物、医学、公安侦破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扩大了摄影测量的应用范围,从传统测绘地形图单一产品向多种服务范围转移,展示了远大的发展前景。
如何实现摄影测量自动化? 这是国际测量界的重大课题。他在世界上率先提出发展 “数字摄影测量”,20世纪70年代多次指出中国摄影测量自动化要走数字化道路。1978年提出了 “全数字化自动测图系统研究方案”,比国际上提出 “数字坐标量测和测图仪研究方案” 要早3—4年。他促使该项目于1980年被列为国家重点科研课题,且连续为 “六五”、“七五”、“八五”、“九五”重点。在他直接指导下由张祖勋主持的课题组解决了摄影测量由模拟与解析向数字摄影测量发展一系列重大理论和技术问题,已达到实用化要求,该项目先后荣获1988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从1992年起该项目在他的指导下进行了产业化和国际化研究,该课题组开发的“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Virtuolo” 已商品化,由澳大利亚VSI公司和全球20多个代理商进行国际销售,成为国际上同类四大软件产品之一,实现了我国高科技产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的理想,有很高的声誉。1998年又研制出Virtuolo微机版本,经国家鉴定能满足当前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线划图生产的要求,正在全国测绘系统推广。
王之卓是我国学术界对遥感的先知者之一,1965年他分析美国利用人造卫星测绘月球表面的消息时即预见到航空摄影测量向遥感发展、相互融为一体、为环境科学服务等问题。70年代中又指出: “遥感是摄影测量科技的一种重要应用,或者也可以理解为摄影测量是遥感技术的一个分支”。1979年他随中国测绘考察团访问西欧,他尤其考察了国外遥感发展状况,回国后更加系统地论述了他关于遥感的思想,奔走呼吁,为推动中国的遥感应用技术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他促使武汉测绘学院在全国率先??设了 “遥感技术基础”等课程,增设了遥感技术专业,访问学者出国进修遥感新技术,招收遥感方向的研究生,开展遥感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教学科研成果。
他紧跟世界高科技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明确提出测绘学科内部各专业向综合发展的趋势,倡导了 “人工智能”与 “专家系统”在测绘中应用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由于高新技术发展和社会对信息要求的变化,测绘学科也有极大的变化,他又研究传统测绘学需选用新的学科名称,提出使用 “空间信息学”或“空间信息工程”,以避免与 “地理信息学” 之间理解上的混乱。这些论述对我国测绘科学在21世纪的发展,已显示出愈来愈大的作用。
执教63载如一日,测绘教育一代宗师
自1939年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归国以后,王之卓即致力于我国的测绘教育事业,在长达63年的教学科研生涯中历尽艰辛、呕心沥血、精心耕耘,培养了大批测绘高级人才,桃李满天下,深受广大师生、测绘界与教育界的敬重。20世纪40年代,他与夏坚白、陈永龄合编了 《航空摄影测量学》、《测量平差法》、《大地测量学》、《实用天文学》等四部整套测量学大学教科书,弥补了我国测绘高等教材之奇缺,满足了新中国建设的急需。50—60年代又合编 《平面测量教程》、《测量工程师手册》,主编了 《航空摄影测量学》(上、下册) 等大学教科书。1979年编著出版?摄影测量原理》一书,荣获1982年我国首次评选的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授奖通知指出: “此书理论严密、系统性强,反映了当前国际上摄影测量的最新成就,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此后,此书又相继荣获1976—1985年度全国优秀测绘教材一等奖和国家教委颁发的1976—1985年度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获得特等奖的全国仅22个,是从全国出版的数千种高等学校教材中评选出来的! 这部专著 “是一部代表我国摄影测量理论水平的科学著作”。1986年,他又编著出版了?摄影测量原理续编》,及时反映了摄影测量技术的新进展,其中遥感高技术占总篇幅的百分之四十。该书先后荣获1986—1988年度全国优秀测绘科技图书一等奖和1989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他仍以81岁高龄编著出版了科学巨著《摄影测量原理 (带遥感)》英文版,向世界各国展示了我国摄影测量与遥感的最新成就。这部近百万字的巨著先后荣获1991年度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和国家教委1992年颁发的全国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已成为我国培养测绘遥感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必修教材。他与时俱进,随着科学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造老专业为富有活力的新专业; 1989年由他倡导并与金为铣、李德仁主持的 “专业改造系统工程——由航测专业发展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和湖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名。国家测绘??指出: “王之卓教授把自己全部精力和心血无私地奉献给了他所从事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为我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的高级人才,为我国摄影测量与遥感事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积极推动中外学术交流,赶超世界测绘科技先进水平
王之卓高度重视国际学术交往,始终注意与测绘科学世界先进水平接轨,为促进我国摄影测量与遥感事业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而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上。1938年他还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就赴意大利罗马参加了第五届国际摄影测量学会大会。1944年参与商谈签署中美航测合同。1945年赴印度参与培训中美合作航测队两个多月,随后又为拟订 “中国航测十年规划” 赴美国考察航测事业一年多。1956年代表我国出席了在瑞典举行的国际摄影测量会议和在捷克布拉格召开的社会主义国家测量学术会议。1958年出席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的社会主义国家测量勤务会议。1960年参加了在前苏联莫斯科召开的有关青藏高原测图问题的中苏会谈。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他多次邀请国际著名测绘学者来华讲学,有时还亲自担任学术翻译; 他应邀访问考察了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 先后担任中国测绘学会代表团副团长、团长,率团出席了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第14届 (1980,德国汉堡)、第15届 (1984,巴西里约热内卢)、第16届 (1988,日本京都) 大会; 还率队代表中国出席了东南亚摄影测量与遥感会议(1983,马来西亚吉隆坡) 和第5届亚洲遥感会议 (1984,尼泊尔加德满都) 分别被推选为大会执行主席之一。1986年6月荣获匈牙利测绘学会授予的 “名誉会员” 称号。1988年7月被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授予 “荣誉会员” 称号,成为世界上该领域获此殊荣在世的七名学者之一。1989年2月,他荣获?柏林工业大学金博士证书》,联邦德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为他获得博士学位50周年举行了庆典活动,出版了 《王之卓金博士纪念册》; 同年,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 《澳大利亚及远东名人录》 第二版及美国名人传记编辑所 (ABI) 《国际优秀领导人物人名录》 第三版与 《国际荣誉册 (第三世界版)》之中都载入他的传略。
1998年4月,他以九旬高龄参加中国陈嘉庚基金会代表团访问狮城。新加坡总统王鼎昌向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成就的8名中国科学院院士颁发了1997年度陈嘉庚奖,其中他荣获地球科学奖! 他鼎力促成了海峡两岸测绘学者的学术交流,使得 “第??届海峡两岸测绘学术交流会” 1992年7月在成都召开; 1998年9月又以90高龄不辞辛劳率队赴宝岛台湾,参加在台南成功大学举行的 “第二届海峡两岸测绘学术交流会”,并发表了专题讲演《当代测绘科学的发展》,内容新颖,见解独到,使与会者钦佩不已; 此外,他还与昔年庚款同舟留英、台湾科技之父李国鼎重逢,两位同为90高龄的科技泰斗的会晤,在宝岛媒体引起了轰动……
爱才育才不忌才,道德风范激后人
王之卓虽身兼多项要职,工作十分繁忙,但他从不离开教学科研第一线。他经常说: “光阴丢掉太可怕”。在会议间隙,在旅途中,在嘈杂的环境里,他手不释卷,挤时间学习。他说: “现在科学技术发展得很快,不紧紧跟上就要落后,所以,我还要补课,还要打基础”。为了保持充足的精力,他坚持清晨漫步锻炼;每天早上还坚持读外语,尽管早年留学西欧已掌握了英、德、法文,建国初又学会了俄文,但还要精益求精! 他生活简朴,最大的乐趣是啃专业书,最乐意去的地方是图书馆,最爱谈的话题是测绘科技!
王之卓 “爱才育才不忌才”,把他的研究生、同他一起工作的中青年教师都当作自己的助手,言传身教,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批学术带头人,组成了四代同堂的老、中、青三级学术梯队、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李德仁、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国家测绘局副局长 (前总工程师) 杨凯、国家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林宗坚、国家测绘信息中心主任陈军等等,都曾是他的学生和助手。他常说: “如果有什么王之卓学术思想,就是不断地向我的学生们学习”。除了助手和学生们之外,经他帮助指点科研方向、审定课题、查询资料、解决难题、批改论文的人不可胜数。他始终认为,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自己也会有所收获。
他一生豁达大度,清气若兰、宁静淡泊、勤勉认真。“王之卓公式” 是不少记者和青年学子喜欢大书特书的,都不知这是他十分反感的提法。20多年以前笔者最早的一篇通讯曾写有 “王之卓公式”,被他审稿时划去,但有关领导又给加上了,再审稿时他用废日历纸写来便条: “徐兴沛同志,再不要提王之卓公式了!” 写出便条: “我看过有关我的传略,很感谢撰稿人为此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我做了一些批注及改动,主要限于事实方面; 至于对我个人过分赞扬吹捧之词,我愧不敢当,我认为都应该删去,例如什么 ‘航测元勋’、‘轰动西欧测绘界’ 之类”。
他曾多次将所获各种奖励金捐给学校,如1982年所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奖金、1988年所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特等奖奖金、1993年所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奖金等等。1994年湖北省老区、贫困地区发展基金会成立,作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与省委、省政府领导一起率先垂范,捐资800元。1996年4月,他听说学校师生 “捐资修路迎校庆40周年”,责怪道:“这么大的事怎么不早告诉我?”他捐出2000元,“表达一个老武测人的心意。” 1998年获陈嘉庚地球科学奖后,他又捐5万元设立贫困大学生奖学金。他常说: “国家给了我这么高的待遇,我老了,要这么多钱干什么?” ……
《经济报》记者曾问他: “当年你没有去台湾,而留下来的这几十年里,挨了不少整,吃了许多苦。从事业发展上讲,你是否后悔过? 如果去台湾或者国外,你在事业上的发展会更大吗?”他认真想了想回答: “在日本京都,我碰到20多位台湾学者,其中不少是我的学生。我看我们的航测科学发展水平,比他们还是更高一些”,“不管政治怎么安排命运,我只想社会会进步,会??好处发展,要搞好自己的事业。” 1983年在他75诞辰前夕,他曾噙着泪花对师生代表说: “我从1934年到现在,50多年基本上没有离开测绘事业……测绘事业在国家建设上应更加引起重视,但我们的工作做得不够; 在国际上应占重要地位,但我们却没有做到。遗留的大问题,有待大家共同努力。我75岁不放松”! 此后直至90华诞,耄耋之年的他老当益壮,争分夺秒为我国测绘科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他虽早已誉满海内外,但当1998年12月16日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在帅府餐厅举办的庆祝他执教60周年暨90诞辰庆典盛会,面对中外学者、来宾和八方来的贺电贺信,他深感不安,在会上致答谢辞,回顾从青年时代以来走过的路,引用高尔基的话与大家共勉: “世界上最快又是最慢,最长而又是最短,最平凡而又是最珍贵,最容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期望中青年一代珍惜光阴,充实知识,把自己的才智献给祖国。笔者触景生情,欣然填词一首:
沁园春 贺王老之卓院士九秩华诞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六日,武汉
帅府餐厅,花艳灯红,满挂贺联。喜群英纷至,芬芳桃李,众贤齐聚,几代同欢。遥感航天,敦教修学,测绘高峰奋勇攀。宗师乐,度九旬华诞,益寿延年!
“科教兴国”压肩,跨世纪人才猛著鞭。惕白驹过隙,宏图初展; 创新开拓,四化可观; 业业兢兢,勤勤恳恳,科技高新再向前。希泰斗,仍老当益壮,头雁领先。
2002年5月18日6时20分,王之卓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昌逝世,享年93岁。
简历
1909年12月16日 出生于河北省丰润县。
1922—1927年 南京市东南大学附中读书。
1927—1928年 江苏省立南通中学读书。
1928—1932年 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读书。
1932—1934年 陇海铁路工程局工务处实习生。
1934—1935年 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土木工程系读书。
1935—1939年 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测量学院读书。
1939年8月 由德国柏林回国到云南省昆明市。
1939—1940年 任云南澄江县中山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
1940—1943年 任四川重庆北碚中国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任四川南溪李庄同济大学测量系兼职教授。
1943—1946年 任国民政府军令部第四所 (后改名陆地测量局) 技术室主任 (测量监)。
1946—1949年 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及工学院院长。代校长、校长。
1949—1952年 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校务委员会常委。
1952—1956年 任青岛工学院教授、教务长。青岛市首届人大代表、市政协常委。
1955年 任中国测绘学会筹委会副主任、武汉测量制图学院筹委会委员。
1956年 被批准为我国首批研究生导师。
1956—1963年 任武汉测量制图学院 (1958年易名为武汉测绘学院) 国家一级教授、航空摄影测量系首任系主任。
1963—1970年 任武汉测绘学院副院长。
1974—1980年 任武汉测绘学院教授。
1980—1984年 任武汉测绘学院教授、副院长。
1980年11月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
1984—1985年 任武汉测绘学院教授、名誉院长。
1985—2000年 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名誉校长、教授,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1980年起 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工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测绘专业组成员。
1956—1998年 任湖北省遥感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名誉院长等职。
2000年8月—2002年5月 任武汉大学教授。
2002年5月18日 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昌逝世,享年93岁。
主要论著
1 WANG ZHIZHUO. Der Einfluβ Systematischer Maβstabs-und Konvergenzfehler bei Aerotriangulationenmittels Mehrbidkartiergeraten. 德国柏林: Konrad出版社,1939: 1—228
2 王之卓. 航空摄影测量的应用问题. 测量 (四川北碚: 中国地理研究所),1941,1 (1):6—10
3 王之卓. 利用倾斜摄影求高度法. 测量专刊 (四川北碚: 中国地理研究所),1942,1 (1): 1—10
4 王之卓. 航空测量空中三角计算之微分关系公式. 测量专刊 (四川南溪李庄: 中国地理研究所),1943 (4):1—32
5 陈永龄,夏坚白,王之卓. 测量平差法.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47: 1—423.
6 王之卓,陈永龄,夏坚白. 航空摄影测量学.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49:1—304
7 王之卓,纪增觉,等. 测量实习. 上海: 龙门联合书局,1951: 1—236
8 陈永龄,夏坚白,王之卓. 大地测量学.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51:1—530
9 王之卓,纪增觉等. 平面测量教程. 上海: 新亚书店,1952: 1—286
10 王之卓,李青岳. 测量工程师手册. 上海: 龙门联合书局,1952: 1—214
11 夏坚白,陈永龄,王之卓. 实用天文学.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53:1—264
12 (前苏联) 斯基里多夫著,王之卓,孙护译. 立体摄影测量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4: 1—480
13 王之卓. 航空测量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测绘通报,1955,1 (1):12—15
14 (前苏联) 德洛贝雪夫著,王之卓,孙护译. 摄影测量仪器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6: 1—370
15 王之卓. 起伏地区航摄像片相对定向元素解算公式的研究. 测量制图学报,1957 (1): 87—116
16 王之卓. 偶然误差累积的系统现象及其在摄影测量的应用. 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学报,1957,1 (1): 23—33
17 王之卓主编. 航空摄影测量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上册,1959: 1—238; 北京: 中国工业出版社,下册,1960: 1—312
18 王之卓. 利用电子计算机解算空中三角测量的基本公式. 测绘学报,1962,5 (1)
19 王之卓. 在普通全能仪上进行变换光束测图的一些理论问题. 测绘学报,1962,5 (2)
20 王之卓、郑肇葆、失肇光. 空中三角测量系统误差的研究. 测绘学报,1965,8 (3): 188—198
21 王之卓.关于发展我国1:1万测图技术的一些意见. 武汉: 武汉测绘学院,1974: 1—78
22 王之卓. 全数字化自动测图系统的研究方案 (讨论稿). 武汉: 武汉测绘学院,1978: 1—9.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1998,23 (4): 287—296
23 WANG ZHIZHUO. Photogrammetry in China,Nachicheen aus dem Karten-und Vermessungswesen. Reihe I: Heft Nr. 80. 1980
24 王之卓. 摄影测量原理. 北京: 测绘出版社,1979: 1—377
25 Wang Zhizhuo. A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in Phog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in China. (马来西亚吉隆坡). Kuala Lumpur. 1983:1—8. (与杨凯合著)
26 Wang Zhizhuo. Remote Sensing Activites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Asian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 (尼泊尔加德满都). 1984:1—11. (与郑肇葆合著)
27 Wang Zhizhuo. Feasibility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ducational System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on a High Academic Level for the Region of Southeast Asia and Its Possible Curriculum. 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Part A6. 1984:1—8 (英文)
28 王之卓. 东南亚地区建立高等测绘教育机构的可能性及教学内容. 测绘学报,1985,14 (1): 1—6
29 王之卓. 摄影测量原理续编. 北京: 测绘出版社,1986: 1—252
30 王之卓. 三十年我国航测技术发展回顾. 国家测绘总局成立30周年纪念册,北京: 国家测绘局. 1986
31 王之卓. 从航空摄影到遥感技术. 中国科协三届二次全体委员学术论文,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1987
32 Wang Zhizhuo. Keynote Speech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Symposium of Commission Ⅲ. ISPRS. Proceedings of the Symposium Commission Ⅲ. WUHAN. 1991, Zeitschrift # für Photogrammetrie and Femer Kundung. 1991: 26—32. (英文)
33 Wang Zhizhuo. Principles of Photogrammetry (with Remote Sensing).摄影测量原理 (带遥感). 英文版,武汉: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北京: 测绘出版社,1990: 1—575
34 Wang Zhizhuo. Drastic Chan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hotoq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Address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the 58th FIG Pe Meeting. 北京: 1991
35 王之卓. 关于摄影测量、遥感及空间信息系统的学科分类问题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年报. 武汉: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 1—7
36 Wang Zhizhuo. The Recent Evolution in Surveying and Mapping Discipling-Address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Photogrammetry. Remote Sensing and GI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Photogrammetry. Remote Sensing and GIS.WUHAN: Wuhan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1992: 26—34
37 王之卓. 遥感与地球的全球性观测. 环境遥感,1994 (8): 1—5
38 Wang Zhizhuo. Address at the Opening Session of ISPRS Commission Ⅵ Symposium. ISPRS Commission Ⅵ Symposium. 北京: 1994
39 王之卓.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发展过程及其集成.RS. GIS. GPS的集成与应用. 北京: 测绘出版社,1995: 1—6
40 Wang Zhizhuo. On the Renaming of Discipline Photogrammetry.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1996. 51 (1).(论 “摄影测量” 学科之重新命名. 武测译文. 武汉: 武汉测绘科??大学,1996 (3)1-5)
41 Wang Zhizhuo. From Surveying and Mapping to Geomatics. 在陈嘉庚科学奖授奖仪式上的报告. 新加坡: 第七届陈嘉庚奖颁奖大会 (1998.4. 21). 1998: 1—3. 从测绘学到Geomatics.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1998,23 (4): 294—296
42 王之卓. 当代测绘学科的发展. 海峡两岸测绘学术交流会第二次会议报告. 第二届两岸测绘学术研讨会暨第17届测量学术及应用研讨会论文集. 台湾省台南市: 成功大学,1998: 1—4. 北京: 测绘学报,1998,27 (4):1-4
43 王之卓. 地理信息系统是空间信息系统的一种. 北京: 中国测绘报,1998. 10. 30. 第三版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之涣的主要事迹 王之涣的人物生平 王之涣的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之涣 别名:王季凌 国籍:唐朝 民族:汉 出生日期:688年www.cha138.com 逝世日期:742年 信仰:儒家 代表作品:《登鹳雀楼》、《凉州词》 籍贯:晋阳(
八王之乱是中国西晋的一场动乱,起因是为了争夺皇族的中央政权。自公元291年一直到公元306年结束。一共持续了十六年之久,是中国皇室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动乱。简单的可以将八王之乱概括为最开始的杨骏的单独政
八王之乱是中国西晋的一场动乱,起因是为了争夺皇族的中央政权。自公元291年一直到公元306年结束。一共持续了十六年之久,是中国皇室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动乱。简单的可以将八王之乱概括为最开始的杨骏的单独政
晋朝八王之乱是西晋时统治阶层历时16年之久的战乱。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 301年,赵
·王之玺王之玺,钢铁冶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云南钢铁厂创建者之一;制订解放初鞍山钢铁公司复工计划并参加组织实施;参加建国初期鞍钢扩建设计的审查;推行技术管理,组织制订我国第一套钢铁产品标准和全国
唐朝人物中文名:王之涣别名:王季凌国籍:唐朝民族:汉出生地:绛州(今山西新绛)出生日期:688年逝世日期:742年信仰:儒家代表作品:《登鹳雀楼》、《凉州词》王之涣人物生平为官不顺武后垂拱四年(688
王之仁,老家在现在的河北省保定市,据说是明朝崇祯年间朝中东厂提督太监王之心的族弟。明朝灭亡时,王之仁官居浙江防倭总兵,清军南下时降清,后来又反正归明。>在时间上,王之仁是南明历史上叛清反正较早的一位级
西晋八王之乱是怎么开始的?引起八王之乱的人是谁?不知道没关系,本站小编告诉你。>晋武帝认为魏朝的灭亡,是因为没有给皇族子弟权力,使皇室孤立了。所以,他在即位以后,封了二十七个同姓王。每个王国都有自己的
晋朝那些事儿——八王之乱(中)——小人物,大人物 西晋是中国史乘上一个长久的一致政权,自晋武帝一致天下到再次进入团结盘据形状不外仅
晋朝那些事儿——八王之乱(中)——小人物,大人物 西晋是中国史乘上一个长久的一致政权,自晋武帝一致天下到再次进入团结盘据形状不外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