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周立三人物简介
Posted 农业
篇首语: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周立三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周立三人物简介
·周立三
周立三,地理学家、经济地理学家。对中国资源综合考察和农业区划进行了开拓性研究。一贯强调地理学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多次领导综合性科考队伍去新疆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提出了 “新疆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及农业合理布局的远景设想”,为新疆的自然资源开发作出杰出贡献。针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问题,亲自组织全国和江苏省的农业区域研究,为中央和地方的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并发表了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等专著. 由他主持组织和指导的国情分析小组,作出 《生存与发展》报告,明确要以 “认清国情,分析危机,清除错觉,寻找对策” 为主线,提出了宝贵意见。
周立三,1910年出生于杭州,学名祖豫。父周庆囊曾在北洋军阀政府任过职员。4岁时父母迁居北京,周随祖母生活,并接受旧式大家庭的教育,幼年在私塾读书,重礼教,尊重师长,安分守己。秉承父意考入浙江省商科中学,以期谋求诸如邮政海关那样稳定的职业。在中学时期国民革命军北伐,打倒列强、除军阀等反帝爱国民主思潮迭起,周受此影响,经常参加游行集会等活动。临近高中毕业时周立三已有了自主意识,不愿进入商界,适逢浙江省建设厅代为中山大学地理系招收新生,周乃报名投考,并与周廷儒、楼桐茂等一同录取。中山大学地理系首届??班,曾先后聘请德国教授克勒特纳和卞沙任系主任并授课,引入德国近代地理学术思想,注重区域概念和实地考察,这对于周立三以后的研究生涯具有很深的影响。
1933年大学毕业后周立三先在陆地测量总局边疆历史地图编纂委员会工作3年,而后转到国立编译馆担任中小学地理教科书的审定工作。因抗日战争爆发周立三迁到西南,由大学时代的老师推荐他到广西大学当副教授,因其勤奋备课,认真教学,深得学生和校方领导好评。1940年周立三几经辗转到重庆,进入中国地理研究所工作,并于1946年被送往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研究生院进修,翌年末回国。建国以来周立三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副所长、南京地理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等职,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院士)。他于1950年10月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曾为民盟江苏省委副主任委员,198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周立三于大学毕业开始从事地理教学与研究之时起,就重视地理学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他在纵览国际上近代地理学各名家的著述之后写道: “学术随时代而进步,故现代地理学之性质与研究方法,则与往昔已迥然不同,对于地表现象非仅以记述详尽为能事,而当以地域之观点,分析综合而比较之,进求合理之解释”。经过差不多15年的各项实际工作之后,1948年周立三著文 “地理区的涵义及区域特性的认识”,指出地理学最主要的目的是要确认区域的个性,区域内所呈现的一切地理现象,不外乎自然和人文两组因素合力构成的,认识区域最正当的方法是从构成形态各种现象的质、量、场所和时间上加以分析比较和综合研究。1981年周立三已从事过大量的有关地理学考察和研究工作,许多科研成果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在理论总结中他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在论文《农业地理学的性质及其发展方向的探讨》 中,指出研究世界和各地区现象及分布规律的地理学是一门极为综合的学科,“自然界影响着人类生产活动,人类生产活动反过来又不断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而两个方面作用与反作用的结果,构成了地表丰富多样、因地而异的地理现象。地理学主要就从自然和经济的这两个侧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来阐明这种错综复杂的现象,作为其主要任务,也正因此而具有生命力。” 他认为: 地理学本身也在阐明自然和经济现象的分布特征、发生发展的演变规律及形成条件的过程中,由简到繁,由描述到说明,由分析到综合,作为一个事物的过程而向前发展到现代地理学的新阶段。周立三长期所专攻的经济地理学与农业地理学在治学与实践上都体现和发展了上述理论基础。
组织新疆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为开发新疆而献力
1944年周立三被中国地理研究所推荐,派往西北科学考察团,当时的新疆,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野外工作相当困难,但是他怀着浓厚的兴趣,从准葛尔盆地穿过天山直到塔里木盆地北沿的阿克苏作了长达数千公里的线路考察。通过这次考察,对新疆的自然资源,经济特点,民族风情,社会状况有了深刻的印象,也是他以后多次考察新疆,为新疆的开发投入大量劳动并作出出色贡献的开端。
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的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制定规划,迫切需要各项资源与区域经济资料,周立三深感应该进行地理学的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为国家提供建设的科学依据。在竺可桢副院长的关怀与支持下组织了多学科的新疆综合考察队,在连续5年的考察活动中,对新疆以农、林、牧、水利为中心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及生产布局为主要任务,??重查明水、土、气候、生物资源及其分布规律与开发潜力。新疆综合考察队是一个大型的考察队,除中国科学院下属的有关近10个研究所之外,还有全国各高等院校和新疆的产业部门10多个单位,参加人员达200多人。还有苏联专家10余人参加了3个年度的考察 (到1960年中止了合作)。周立三先后任副队长、队长,他和考察队的几位领导团结共事,克服种种困难,带领全队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工作,首次全面而系统地对新疆进行了自然资源考察,获得了大量的科学资料,1960年进行全面总结,提出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产合理布局的远景设想》 的综合报告,这个富于战略性和实践性的报告就新疆的热量、土地、草场及动物资源等质量和数量作出了评价和估算,提出农业生产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同时还附有13份专题报告,这些成果为中央和新疆的许多领导部门所重视,多年来一直是新疆编制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新疆考察队最后还完成了包括地貌、气候、水文、水文地质、土壤、植物、昆虫、农业、牧业等一系列科学专著,为新疆地区提供了比较完整的科学资料。周立三不仅花很大精力进行综合考察的业务组织,而且作为一位科学家,他身体力行投入自己专业的调查研究,他十分重视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如对玛纳斯垦区的棉花合理布局,发表了重要的见解,针对当时玛纳斯河流域迅速发展棉花并在规划中进一步将棉花比重提高到40%—50%可能产生的矛盾,从粮食供需平衡、劳动力季节平衡与新疆南部相比较的自然条件三个方面作出了深入的分析,建议玛纳斯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应以粮食为主,把发展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放在适当地位,这个建议受到军垦部门的重视,也为以后的生产实践证实是正确的。
1984年中国科学院根据国家21世纪开发大西北使新疆优先成为我国重要开发基地的战略布署,再度组织新疆综合考察,周立三虽70高龄仍接受委托,赴新疆指导考察工作,当年为配合新疆制定 “七五”计划,主编完成《关于新疆的农业生产发展的若干建议》,明确以下基本观点: ①山地与平原的统一性,山地的荣枯直接影响平原生产的丰歉,平原如能合理开发和建设,就会促进山地的保护; ②生产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密切联系性,避免图近利而乏远谋,只顾局部而无视全局,在新疆特殊环境条件下发展农业生产,不能低估生态环境的反馈作用; ③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发挥综合功能,实行综合经营是国民经济高涨的必由之路; ④质量第一,规划不要重量不重质,提高商品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实力。报告从9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这份报告论点鲜明,论据充分,得到经济计划和业务部门的很高评价。
倡议开展自然资源与农业区划的调查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起到开创性的作用
中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基础,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悬殊,但是,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不能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一刀切” 的指挥方法相当严重。周立三较早就看到这种情况,认为地学与农学、生物学、技术科学相结合正可以发挥长处,应该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解决农业布局上的这一宏观和战略性的问题。早在50年代,周立三就对农业区划的理论、方法与国内外动向作过研究,在地理研究所内组织过学习和研讨,在新疆综合考察的基础上,对农业区划及其原则方法与农业分区发展方向作过探讨。周立三认为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过程中人类参与和促控下进行的一种经济再生产活动,同时农业生产必须依靠大量土地才能进行,土地面积大小、位置优劣、质量高低,都直接影响农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正因如此,派生出农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严格的节律性、较长的周期性和生产的不稳定性,要实现农业的高产稳产,就特别要强调因地制宜,不违农时,多种经营,忙闲结合。关于农业生产地域的差异,他指出这是一种客观存在,有其历史形成过程,这种形成发展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办法就是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农业区划进行合理的分区,以利于有选择有重点地实行农业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以利于生产与流通的合理配置,为分区规划、分期指导、分级实施提供依据。他又认为,现代化的农业必须实行区域化、专业化生产,但必须结合我国国情有计划地逐步实现。60年代初,我国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挫折,农业生产下降,影响到全国的经济和人民生活,针对这一情况,周立三和许多知名科学家联名向国家建议开展农业区划的研究,得到周恩来总理的充分重视,1963年农业区划被列为全国10年农业科技规划的第一项任务。随着他担任江苏省农业区划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直接领导和参加了江苏农业区划的工作,到1964年就取得初步成果,国家科委在无锡召开了专门会议,总结江苏的经验,推动全国农业区划的开展。在多方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周立三发表了 《试论农业区划的形成演变、内部结构及其区划体系》 的论文,从理论上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他还对中国的农业区划就分区及命名原则、分区范围、特点及发展方向、进行农业区划的方法和步骤提出了设想。
1978年周立三再次接受并主持了全国和江苏省的自然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工作,在全国农业区划的研究中,他与其他合作者一道,从科学的事实出发,破除陈旧观念,大胆尖锐地指出:“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掠夺式经营、严重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问题”,同时也指出 “粮食问题在我国农业生产上的特别重要性”。这一观点是对旧观点的突破和挑战,引起了许多部门和社会人士的关注,中央领导也充分肯定了全国农业区划这一成果,并在农业发展的决策上采纳了综合报告的许多建议。周立三注意对全国农业区划的方法和农业区划的体系进行探索和适时的总结。他强调一方面要从全国到县都划分不同等级的农业区,构成一个自上而下的纵向的区划体系,按大小不同的等级区域,按不同的深度乃至不同的方法,采取中央与地方并举来进行综合自然资源与农业区划的调查研究; 与此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生产力,要深刻查明各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析自然条件的地区结构及其潜力,进行为农业服务的自然区划; 为研究农业各部门、各作物的分布现状及其原因,需要分析其适生条件和分布规律、集中产区的形成过程和扩大新产区的潜力,进行专业区划的研究。这样,与纵向的区划体系相对应,形成一个横向的区划体系,即自然区划、专业区划、综合区划。周立三等也正是按照不同等级的地域系统来组织全国和省的农业区划的,如对全国划分为10个一级农业区和34个二级区,对江苏省划分为6个省的一级区和45个二级农业区,就各一、二级区的农业发展方向、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生产布局、农业技术改造等重大问题进行了论述,这些研究报告都被中央和省的领导部门广泛参考和利用。由于周立三和其他许多学者的建议,一大批从事农业区划工作者的努力,如今我国从中央到大多数省、地(市)、县都在政府部门中设有农业区划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成为党和政府指导农业生产的得力参谋部门,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农业地理学研究。
为开展国土整治与国情分析尽心竭力
周立三通过多年的考察,对中国的国情有多方的了解并写了多篇论文,如《关于我国国土整治的方针与任务的探讨》指出国土整治的中心任务就是要使全国的自然和经济资源充分而合理地利用起来,在改善经济发达地区的同时,特别要着重开发落后的地区,以期达到地区间生产力相对平衡发展。他认为一国的土地基本上是一个常数,人口和食物都是变数,一个地方的土地负载量毕竟是有限的,国土整治中将有限的财力物力投放到哪里值得慎重研究; 80年代初在经济发达的太湖地区社会经济和农业问题刚露苗头,他就著文 《太湖地区经济发展面临人口、土地和粮食三大问题的挑战和对策》。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他针对我国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问题,提出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 提倡 “贸、工、农”,不要忘记“农、轻、重”,大力发展外向不能忽略内联,重点建设沿海不要放松内地开发,增强沿海物质基??设施也不能忽视精神文明建设,认为我国处于新旧交替的转折时期,要在生存中求发展,发展中求生存。
国情分析是周立三主持研究并产生很大社会影响的一项成果。在接受国务院农村发展中心委托的国情分析任务之后,周立三带领研究小组确定了国情分析的第一步以生存与发展的主题,他亲自撰写了一万多字纲要以指导这项研究任务。他们认为认清国情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包括改革开放的任务、动力和转变的基本依据,而我国国情的主要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农村人口比重大,文化素质低,环境基础脆弱,人地矛盾突出,人均占有资源量少等,我们正在低收入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面临着庞大的人和恶化的环境这双重压力的挑战。根据这一特点,我国的改革要力戒急于求成,不能过高估计经济发展的形势,不能过高提出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不能过高估计处理困难的能力和群众承受的能力,而应该争取我国国民经济取得持久、稳定、协调的发展,预言我国现代化进程将是一个不断渐变、积累、进而部分质变的长历史进程,只能选择非传统的现代化模式。他经过几年努力,完成的 《国情分析之一——生存与发展》 的研究报告,以认清国情,分析危机,清除错觉,寻找对策为主线,有大量的数据和事实论证,发表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认为是警世之作,受到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的称赞,并决定进一步深入研究对策作为国情分析的第二期任务。
1989年周立三还主编完成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地图集》,这是国家大地图集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他的主持和指导下,这本图集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我国农业生产条件、特点、分布规律以及建国以来的农业生产成就,不仅选题新颖,制图工艺??术也有所创新,被誉为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地图作品。
周立三具有丰富的地理考察经验和敏捷的地理思维特点。不论处于40年代的艰苦条件还是到了古稀耄耋之年,他从不放弃野外考察的机会,尽力接触实际,收集丰富的信息,从而为科学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他注重地理学的综合分析和区域对比,又不墨守陈规,不满足于传统的地理方法。他重视当代众多科学技术的进步,提出地理学除了发挥区域性、综合性以外,更要重视系统性,从系统科学及耗散理论等横断学科中吸取营养,丰富地理学的内涵。在研究的方法、手段上也不断力求改进,特别是对计算机、遥感等新技术的应用,他强调既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及应用方法,又要符合国情,融会贯通于我国的地理学研究之中。
周立三还具有许多优良的品德,他顾全大局,秉公办事,为人谦和,善于与合作者共事,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即使对待和他年岁相差很大的年轻人,他也能虚心求教,他说 “你有的东西,我不懂,我就向你学; 你不懂,我就教你”,很使青年学子感动。他寄希望于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常说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科学事业才有发展。受周立三指导和教诲的学者已有几代人,其中不乏在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中任重要职务者,他们在学术上碰到问题都愿意向他讨教,取得新的启迪。
由于周立三在科研上的重要贡献和工作上的突出成绩,曾多次获得荣誉和奖励,1980年、1981年两次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被评为全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先进工作者,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工作奖,1988年得到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荣誉章。由他主持和负责的新疆综合考察和江苏省综合农业区划获得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状,中国结合综合农业区划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农业大地图集获1989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历
1910年 9月20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
1929年 毕业于浙江省商科中学。
1929—1939年 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地理系。
1933—1936年 任陆地测量总局边疆历史地图编纂委员会技士。
1936—1948年 任国立编译馆编辑。
1939年 任广西大学文史地科副教授。
1940—1949年 任中国地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其间于1946—1947年末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研究生院进修。1949年曾兼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地理系教授。
1949—1958年 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1956—1960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副队长、队长。
1958—1983年 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
1978年末 重新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所长至1983年。
1980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院士)。
1984年7月 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其间于1980年兼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委员,1983年改任该委员会科学顾问组副组长。
1989年 江苏省农业区划学会名誉理事长。
1998年5月27日 病逝于南京.享年88岁。
主要论著
1 周立三.地理学之对象及其任务.地理,1941,1 (2): 127-133.
2 周立三.新疆经济建设之诌议.边政公论,1945,4 (1): 15-18.
3 周立三.哈密——一个典型的沙漠沃洲.地理,1948,6 (1): 26-32.
4 周立三.新疆的民族.地理知识,1950 (9): 4-6.
5 周立三.生产力的合理配布——新经济地理学的一个中心课题.地理知识,1951,2 (1):4-6.
6 周立三.新疆综合考察《十年来的中国科学——综合考察》1949-1959.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9.
7 周立三等.新疆农业区划及其划分原则和方法的探讨.1960年全国地理学术会议论文选集 (经济地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2: 112-127.
8 周立三.试论经济地理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中国地理学会1961年经济地理学术讨论会文集.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2: 94-103.
9 周立三.论省级农业区划的几个问题.江苏农学报,1963,2 (3): 1-6.
10 周立三.试论农业区域的形成演变、内部结构及其区划体系.地理学报,1964,30 (1) 3月刊: 14-24.
11 周立三.农业区划问题的探讨.地理科学,1981,1 (1): 11-21.
12 周立三.农业地理学的性质及其发展方向的探讨.经济地理,1981创刊号: 1-7.
13 周立三.国土整治与新疆农业的发展.新疆地理,1983 (1).
14 周立三.关于我国国土整治的方针与任务的探讨 (中国国土整治战略问题的探讨)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3.
15 周立三.太湖地区经济发展面临人口、土地和粮食三大问题的挑战及其对策.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集刊,第一号,1983: 73-81.
16 周立三.《关于新疆农业发展的基本建议》前言,1984.
17 周立三.我国农业的现状、发展前景及与地学研究有关的若干重大问题.中科院地学部学部委员会议报告,1984.
18 周立三.要进一步发展我国农村经济,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学技术 (在全国政协六届五次大会上的发言) .1987.
19 周立三.发展我国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要正确处理几个特殊关系 (在全国政协七届一次大会上的发言) .1988.
20 周立三.认清国情、寻找对策、走出困境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在全国政协七届二次大会上的发言) .1989.
21 周立三.人口、资源、环境与农业发展——从国情分析看农业发展战略.农业区划,1989 (2): 15-22.
22 周立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地图集.北京: 地质出版社,1989.
相关参考
清朝人物中文名:杜立三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880年逝世日期:1907年职业:土匪主要成就:反抗清廷,抗击沙俄入侵杜立三子承父业绿林人物中子承父业的有不少,杜立三就是其中之一。12岁那年杜立
人物档案 姓名:袁可立 别名:袁节寰、袁礼卿、袁军门、袁石仙 外号:袁青天、铁面御史、袁军门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时代:明朝 出生地:河南睢州 出生日期:明嘉靖四十一年(公
张作霖号称「”东北王”,但有人认为,如果杜立三没死,那么「”东北王”的称号,就轮不到张作霖了。(杜立三剧照)那么,杜立三是谁,他究竟有多厉害,又是怎么死掉的呢?杜立三出生在1880年。尽管他的年纪,比
人物档案 姓名:袁可立 别名:袁节寰、袁礼卿、袁军门、袁石仙 外号:袁青天、铁面御史、袁军门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时代:明朝 出生地:河南睢州 出生日期:明嘉靖四十一年(公
汉文帝后六年(前158年),匈奴骑兵大举入侵边塞,烽火直传到首都长安。汉朝便设立三支部队拱卫长安:宗正刘礼领军驻扎霸上,祝兹侯徐厉领军驻扎棘门,河内郡守周亚夫领军驻扎细柳。文帝亲自慰劳部队,先到霸上和
沙陀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北方少数民族。他们杀进中原,在中原连续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三个朝代。这三个朝代,给中原百姓造成的危害其实是很大的。因为君王不思进取,家族内部互相残杀,让这三个王朝都成为短命王
...太子孙鲁班是孙权和步练师的长女,步练师去世后,孙权立三子孙和为太子。孙权准备立孙和的生母王夫人为皇后,但孙鲁班一向憎恨王夫人,又迁怒于太子孙和。孙权卧病在床时,孙和到宗庙为孙权祈神求福,孙和妃子的叔父...
...太子孙鲁班是孙权和步练师的长女,步练师去世后,孙权立三子孙和为太子。孙权准备立孙和的生母王夫人为皇后,但孙鲁班一向憎恨王夫人,又迁怒于太子孙和。孙权卧病在床时,孙和到宗庙为孙权祈神求福,孙和妃子的叔父...
东北王张作霖曾经是土匪,但他的发迹去与另一个土匪有关。这个人叫――杜立三。杜立三原名杜国清,祖籍天津,祖上闯关东才到了东北。杜立三十几岁就出来混,枪法精准、心狠手辣,很快在江湖中便小有名气。这也难怪,
东北王张作霖曾经是土匪,但他的发迹去与另一个土匪有关。这个人叫——杜立三。杜立三原名杜国清,祖籍天津,祖上闯关东才到了东北。杜立三十几岁就出来混,枪法精准、心狠手辣,很快在江湖中便小有名气。这也难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