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王镇恒人物简介

Posted 茶树

篇首语: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王镇恒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王镇恒人物简介

·王镇恒



王镇恒,茶学家、茶学教育与茶树栽培专家。长期从事高等茶学教育,培养了大量茶学人才,为我国茶学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茶树解剖、茶树生态研究方面成果显著,丰富了茶树高产优质栽培理论;在科技扶贫,指导创制品名优茶中,取得显著成绩。

王镇恒,1930年9月3日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永昌镇新城村的一个医生家庭。青少年时代,他便立志献身科学事业。1950年,王镇恒同时考取清华、南京、齐鲁、复旦4所大学,但由于生长在茶乡,耳濡目染,对茶叶发生兴趣,遂入复旦大学农学院茶叶专修科学习。1952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安徽省农业厅工作。适逢六安实验茶场筹建,王镇恒遂被派去茶场担任技术员。凭着对茶叶事业的执著追求,他不畏艰苦,跋山涉水,对六安地区的茶业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在参加茶园管理和茶叶生产实践的同时,他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总结群众经验,撰写了《六安地区茶树栽培技术经验》。

1956年,安徽农学院茶叶专修科改制为本科,王镇恒调入安徽农学院茶业系从事茶树栽培学的教学工作。在执教的同时,他积极开展茶树栽培、解剖、生态、生理的研究。他崇尚科学精神,不顾条件艰苦和酷暑严寒,常常是晚上干,假日干,夜以继日,不知疲倦,不仅在艰苦的条件下取得科研成果,还以身作则,以对待科学的认真态度教育青年人。1976年4月,应摩洛哥王国邀请,王镇恒赴摩洛哥王国实地考察,对种茶可能性进行论证。经考察、论证,认为摩洛哥王国某些地区可以种茶。后来果然种茶成功,从而纠正了一些西方国家的专家关于摩洛哥不能种茶的错误结论,于1984年被英国科技中心授予“世界农业科技名人”称号。他先后多次赴日本、英国讲学、访问,进行学术交流,也曾接待过法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和中国台湾的茶业界同行,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

王镇恒1974年担任安徽农学院茶业系主任,1981年出任安徽农学院副院长,负责教学、科研及日常行政工作。1983年8月,他作为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考察团”成员,赴美国考察高等教育。在美考察期间,他被任命为安徽农学院党委书记。主持校党委工作期间,他大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学为中心,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的,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稳步前进;同时承担教学、科研工作,培养研究生,实现“双肩挑”。

王镇恒历任中国茶叶学会第四、第五届副理事长,中华茶人联谊会第一、第二届常务理事,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第一、第二届顾问,安徽省茶业学会第三、第四届理事长,安徽省农学会第四、第五届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安徽省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农业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指导委员会学科组成员及茶学专业组长。他还是《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委及其《茶业卷》副主编,《茶叶科学》副主编,《茶业通报》主编;安徽省政协委员,日本茶业技术协会会员,日本中国茶协会首席顾问,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皇家农学会特别会员。

开拓茶树解剖学研究领域



王镇恒是我国早期从事茶树解剖学研究的学者之一。从20世纪60年代起,他便开始对茶树内部结构进行解剖研究。当时,国内的茶树解剖研究尚属空白,学校的科研条件较差,他克服困难,仅凭一架普通光学显微镜,一边观察,一边用手描绘茶树内部结构图。1963年,他在全国园艺学会上宣读了论文《茶树叶片内部结构的研究》。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王镇恒继续开展对茶树内部结构的研究,于1978年10月在全国农学会学术讨论会上宣读论文《茶树根的内部结构研究》。此后,他带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运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陆续对茶芽、叶片、茶根、茶花、茶果、茶枝、茶籽以及胚胎、茸毛的内部结构进行了系统的解剖研究,从而摸清了茶树内部显微结构,掌握了其变化规律,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

20世80年代,王镇恒对茶树的维管组织进行了解剖研究。他从整体出发,对茶树维管组织结构形态以及在各个发育阶段的特点作了全面研究。

王镇恒对茶树植物学的特征、特性所作的内部结构研究,将不同部位的组织开展较为系统的解剖,为茶叶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奠定茶树生态学基础



王镇恒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六安实验茶场工作期间,便从茶树栽培实践中对茶树移栽与茶园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有所发现,其论文《六安地区茶树栽培技术经验》对此有阐述。此后,在从事茶树栽培学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他更加重视茶树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间相互关系规律的观察与研究。1961年和1988年,他两次参加由庄晚芳主编的《茶树栽培学》教材的编写,所写章节的内容涉及茶树与环境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初期,王镇恒组织有关专家,主持编写、出版了第一本高等农业院校茶学专业教材《茶树生态学》。全书除绪论外,设茶树与环境、茶树与光的生态关系、茶树与大气的生态关系、茶树与水分的生态关系、茶树与土壤的生态关系、环境对茶树物质转运的作用、茶树生态在生产上的应用、茶树生态型共九章。该书全面阐述了茶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对茶树的作用,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研究各种环境因子及其对茶树的作用,在环境因子中着重研究光、大气、温度、水分和土壤等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与生态意义,同时研究茶树与这些因子的耐性和适应性及其生态类型;另一方面,研究茶树对这些因子的反作用,以及茶树对环境的改造和保护。茶树生态学是一门年轻的综合学科,教材的出版,为茶树生态学这门新的茶学分支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扶贫 指导创研名优茶



以茶树栽培为中界,向前延伸是茶树解剖、生态、生理,向后覆盖是茶叶加工、贸易。20世纪90年代以来,王镇恒将研究的重点由产前向产中、产后扩展。他坚持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常年奔走大江南北茶区,指导茶园管理、茶树栽培、鲜叶采摘,传授茶叶制作技术,创研名优茶,致力发展茶业经济。

王镇恒与歙县科委合作,在黄山绿牡丹花型特种茶基础上,研制成“海贝吐珠”和“锦上添花”两个新名茶。“海贝吐珠”选用高山良种茶树的一芽一二叶嫩芽为“贝壳”,精选含苞待放的绿梅花数朵和贡菊花一朵为“花蕊”,经杀青、造型等工序精制而成。冲泡后如海贝下水,张开贝壳,数朵梅花如金珠环绕着一朵贡菊,冲破茶芽吐珠献美。“锦上添花”亦选用高山良种茶树的一芽一二叶嫩芽为“花瓣”,贡菊花为“花蕊”,经杀青、造型等工序精制而成。冲泡后从茶芽中跳出一串贡菊花,分层次悬立于茶花中央。这两种茶融物质与文化于一身,集观赏、保健和饮用为一体,均获第二届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远销日本、美国和东南亚各国,经济效益显著。

六安市华山名优茶开发中心,特邀王镇恒为技术指导,经过3年多的开发,研制成“华山银毫”名茶。该茶连枝杀青,半成品取芯,外形呈独一芽芯,秀细如毫。精品茶每500克有芽芯17万个。该茶被评为省级名茶、中国名茶,以芽蕊茶之最被列入吉尼斯大全。

王镇恒帮助金寨县开发研制成“金寨翠眉”名茶。因其外形纤秀若画眉,色泽翠绿似��玉,曾获农业部优质产品奖、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远销海外,备受青睐。

王镇恒长期坚持到安徽黄山茶区、大别山茶区等茶叶生产第一线,多次赴歙县、石台、旌德、宣州、青阳、六安、金寨等县市,深入茶园、茶厂、茶市,向茶业技术干部及茶农传授茶业技术,并帮助金寨县等贫困地区发展茶叶生产,改善生产条件,提高茶叶品质,增加农民收入,使科技扶贫取得成效。通过科技服务,促进了安徽农村茶业经济的发展。

茶学教育治学育人



王镇恒治学严谨,实事求是,撰文著书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字斟句酌,逻辑严密。他从事茶业科学研究、农业教育40多年来,编写、出版高等农业院校茶学专业教材、教学参考书及农业工具书10余种,发表论文60多篇。他作为副主编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于1997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及省科??进步奖多项。他的多篇论文获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

王镇恒自1983年起任研究生导师,长期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任务。他言传身教,以身作则,鼓励学生学农爱农,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对学生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视同子弟。

王镇恒从1960年起任安徽农学院茶业系副主任、主任长达20多年。这期间,他兢兢业业,作风踏实,工作有条不紊;实行管理民主,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致力于开拓茶学教育新局面。他受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委托,创办机械制茶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茶业科技、教育、生产、经营人才。

王镇恒在主持茶业系工作期间,力抓师资、学科、教材和教学基地建设。以每年的修订专业教学计划为例,他首先广泛听取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再在此基础上提出初步的修改计划,公开张贴,进一步征集意见后,才最后定下来。这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常有改进。正是由于安徽农学院茶业系对教学计划的修订比较认真,20世纪80年代,农业部委托安徽农学院茶业系牵头,召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茶叶专业教学计划修订会议。

王镇恒从1981年至1991年,先后出任安徽农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在主持学校工作期间,他积极推行教育改革,大力培养各级各类农林专门人才,使学校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1991年,国务院表彰他为发展高等教育作出的突出贡献,授予证书,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王镇恒从事教学、教育40多年,为国家培养了众多英才,桃李满天下,而且一生事茶,教书育人,为发展我国的茶学教育乃至高等农业教育作出了贡献。

简 历



1930年9月3日 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永昌镇新城村

1950—1952年 在复旦大学农学院茶叶专修科学习,并毕业

1952—1956年 任安徽省六安实验茶场技术员

1956—1957年 任安徽农学院茶业系教员兼教学茶场场长

1958—1959年 任安徽农学院茶业系茶树栽培学教研室副主任

1960—1974年 任安徽农学院讲师兼茶业系副主任

1960—1962年 兼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

1974—1981年 任安徽农学院茶业系主任、副教授

1981—1983年 任安徽农学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3—1991年 任安徽农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1991年以后 任安徽农业大学教授

1997年 退休

主 要 论 著



1 王镇恒.六安地区茶树栽培技术经验.农业专刊,1955:31~34

2 王镇恒.茶树叶片内部结构初步研究.见,茶叶论文集.北京:农业出版社,1964:100~104

3 王镇恒.茶树根的内部结构初步研究.见,中国农学会编.1978年全国农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摘要选编.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170~175

4 王镇恒.茶花内部结构研究.安徽农学院学报,1983(1):8~11

5 王镇恒.茶籽萌发过程中胚芽内部结构研究.茶业通报,1983(4):26~28

6 王镇恒.茶树栽培.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13~79

7 王镇恒等.英汉茶业词汇.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8 江昌俊,王镇恒.茶树胚胎发育的解剖学研究.茶叶科学,1987(2):23~28

9 王泽农,王镇恒等.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10 王镇恒等.茶树维管组织结构的研究.茶业通报,1989(4):1~4

11 王镇恒.茶树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12 王镇恒.农业大词典,茶业学科条目.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13 王镇恒.世纪之交的中国茶业.福建茶叶,1998(4):2~4

14 王镇恒,王广智主编.中国名茶誌.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15 王镇恒等主编.中国茶文化大辞典.上海: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镇恶简介

王镇恶王镇恶(373.6.11—418.3.7),北海剧县(今山东寿光东南)人,东晋著名将领。王镇恶的祖父是前秦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王猛。王镇恶的父亲王休,曾为河东太守。王镇恶出生于公元373年6月1

历史人物 王镇恶简介

王镇恶王镇恶(373.6.11—418.3.7),北海剧县(今山东寿光东南)人,东晋著名将领。王镇恶的祖父是前秦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王猛。王镇恶的父亲王休,曾为河东太守。王镇恶出生于公元373年6月1

人物志 王镇恶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王镇恶历史评价,王镇恶人物生平事迹简介

北海剧县(在今山东昌乐县西)人。祖父王猛,为前秦苻坚丞相,有文武才能。父王休,为前秦河东太守。镇恶五月五日生(古代迷信,以五月为恶月),家人欲以送人。猛曰:“昔孟尝君(即田文,战国四君之一)恶月生而相

历史人物 东晋征虏将军王镇恶简介,王镇恶怎么死的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王镇恶出生于宁康元年五月初五(公元373年6月11日)。按习俗,五月初五是不吉利的日子,家人便想把他送给别人家养活,以免对本族有害。可王猛见了王镇恶后很惊奇,说:“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历史人物 晋朝人物王镇恶简介

晋朝人物中文名:王镇恶国籍:东晋民族:汉族出生地:北海剧(今山东昌乐西)出生日期:373年6月11日逝世日期:418年3月7日职业:将领主要成就:助刘裕平定叛乱,灭亡后秦官职:征虏将军封爵:汉寿县子追

中国历史 《足智多谋的王镇恶》的历史故事

足智多谋的王镇恶刘裕能推翻东晋王朝,建立刘宋政权当上皇帝,除了他自己具有非凡的能力之外,他手下那一批能征善战的武将也做出了很大贡献,王镇恶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人物。王镇恶的祖父就是前秦著名大臣王猛,父亲

虢王镇的历史

一、虢王镇有趣的地名作文350字以上泉州古时候叫温陵,在一些古建筑上,常常看到有温陵的名称,市北通清源山旧亭上的匾额写有"温陵山门",城隍庙的临街正门楣上有"温陵古地"等等,其实它的出现比"泉州"还要

玉蝉镇历史

谁知道户县赵王镇的历史和来历赵王镇位于户县老县城东北旮旯方向的13公里,与长安区东西中轴线最西部灵沼街办海子村毗邻。据旧《户县志》,赵王镇始集镇于明代年间,兴盛于乾隆年间,与户县同时单日逢集,根据历史

辛氏族人

   在周至县富仁镇恒州村,有一套保存了数百年的挂轴,是辛氏族人祭祀祖先用的,除了高2米、宽1.5米的大幅规格让人惊奇外,其供奉的“达鲁花赤神主”辛德禄的画像,无论是金发碧眼的长相还是红袍长翎的服饰,

孝贞王皇后简介 孝贞王皇后的最终结局

  人物档案  姓名:王氏  谥号:孝贞纯皇后  国籍:中国(明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南直上元县  出生时间:不详  去世时间:1518年  丈夫:明宪宗朱见深  父亲:中军都督追赠阜国公王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