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俞永明人物简介
Posted 茶树
篇首语: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占有,而在于使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俞永明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俞永明人物简介
·俞永明
俞永明,茶学家、茶树栽培育种专家。长期从事茶树栽培与育种研究和管理工作。在丰产栽培和种质资源研究中,建立茶资源综合评价体系,筛选出一大批适制红、绿茶和乌龙茶的优质资源。主持全国茶树品种审定,组织首次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参与筹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对研究所和学会发展作出贡献。
俞永明,1935年1月21日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县(今萧山市)河上镇黄通岭村一户贫寒农民家庭。父亲是一位忠厚老实的农民,深感种田人少文化,决心以苦力供其读书。俞永明中学毕业时,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苏联集体农庄的成就深深地吸引了他。1951年,他考入杭州农业技术学校茶科班学习。1953年毕业实习时,俞永明在张志澄教授的带领下,到江苏宜兴红茶区参加改制绿茶工作。
1954年农校毕业时,俞永明由学校选送考入浙江农学院茶叶专业(现浙江大学茶学系前身)学习。蒋芸生、庄晚芳、张堂恒等都是他崇敬的老师。庄晚芳教授亲自带领他和同学们去福建、江西、安徽、浙江等茶区生产实习,指导他们参加学生科研小组活动。
1956年浙江农学院毕业以后,俞永明被分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当时,正逢准备筹建全国性的茶叶研究所之时,他被指派到浙江农学院拜庄晚芳教授为师在校进修。1957年下半年,俞永明边在浙江农学院进修听课边参加建所筹备工作。
在完成研究工作的同时,俞永明还在1983~1994年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茶叶学会二、三、四、五、六届理事会的副秘书长、秘书长和农业部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茶叶专业委员会(1983~1996)委员、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中国农学会理事(1978~1993)、《中国茶叶》主编(1988~1998)、《茶叶科学》副主编(1984~1997)、《茶叶新闻》主编(1994~1999)、中华茶人荣誉理事等职。先后获得部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项。经国务院批准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为茶叶丰产提供理论依据
20世纪60年代初期,俞永明被分配到茶树栽培研究室,从事茶树丰产栽培和土壤肥料研究工作。他先后主持茶树综合丰产、茶树氮肥使用时期、磷肥吸收运转、茶树深耕深度与时期等课题的研究工作。他和他的课题组从调查分析不同长势、不同施肥水平的茶枝发芽数量和单芽重量入手,得出茶芽数量是构成产量的主导因素,茶叶增产主要依靠单位面积上芽叶密度的增加。只有保证一定数量的芽叶,才有可能实现茶叶高产。这一试验结论,为茶树丰产品种的选择和后来20世纪70年代我国茶区开展大规模的密植丰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0世纪60年代初,茶园深耕问题引起茶界广泛争议。有的说“七挖金,八挖银”是我国茶园深耕传统经验;也有人认为茶园深耕破坏茶树根系,影响产量,不宜采用。为此,俞永明和他的课题组,在不同类型茶园上进行了多年的深耕试验后认为:对丛式栽培老茶园,由于多年深耕,行间耕作层根系甚少,又很少施肥,茶树营养主要依靠土壤自身转化,因此深耕促进土壤风化,对这类茶园有利;而条栽密植新茶园,行间根系密集,深耕导致切断根系,产量下降。所以,同是深耕措施在不同类型茶园上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他的这些研究成果,都写成论文,分别在《浙江农业科学》杂志(1964)、《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年报》(1963、1964)上发表。
开拓茶资源研究新领域
自20世纪80年代起,俞永明的课题组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采取以农艺形态为基础,生化成分为依据,制茶品质为中心,辅之以抗性表现的研究路线,采取大协作,多学科交叉重复鉴定的形式,应用先进测试设备,对每份被鉴定资源材料分别从农艺、化学、细胞学、孢粉学、酶学及抗性等多学科交叉重复地进行了化学成分和外部形态表现的综合考察评价。并组织了云南、四川、广西、福建四个研究所的资源科技人员,分工协作共同进行研究。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世界茶叶市场低咖啡因茶紧俏,茶商纷纷用加工方法开发低咖啡因茶。俞永明和课题组同志分析后认为,从茶树资源角度开发低咖啡因茶要比从改进加工方法获得低咖啡因茶优越得多。中国是茶资源大国,从野生苦茶资源中,一定可以找到低咖啡因茶种。1992年,他虽已近六旬,但仍和课题组的同志一道,深入粤北少数民族地区调查,终于在乳源县海拔1500多米的原始森林中找到了真正的苦茶。经采样化验分析,咖啡因的含量低于正常茶树的5~10倍,为低咖啡因茶的开发提供了新种源。
俞永明主持的茶资源课题组,经10余年的努力,从几万个测定数据中,筛选和发掘出60余份优质和特异资源材料。这些资源材料是几代育种家梦寐以求的,如低于2%咖啡碱和高于50%茶多酚含量的稀有种质。“茶资源的系统研究与综合评价”在1993年荣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茶区的延伸扩大作出贡献
1962年,我国茶叶产量倒退,国内市场供应紧张,少数民族饮用的边茶货源奇缺,尽管当时生产和贸易部门把各地轻修剪台刈的枝叶也用于加工边茶,但藏销砖茶仍未缓解。境外的扩张主义者则乘机将印度茶渗入西藏,引起中央高度重视。为了解决好西藏茶叶供应问题,中央决定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外贸部等派专家赴藏调研。俞永明奉命参加专家组考察西藏种茶问题。
茶是亚热带植物,我国茶叶产区都分布在南方,没有跨越二郎山的记录。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西藏没有系统的地质和水文资料,出发前考察组仅仅有一份中国科学院西藏综合考察队的报告。俞永明和考察组成员自1964年6月进藏,历时3个多月,依靠简单的设备和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写出了考察报告,得出结论:西藏可以种茶,雅鲁藏布江下游是最适宜发展茶树种植的地区。根据这一结论,在自治区各级政府多年的努力和重视下,西藏已发展成为一个新茶区,至20世纪90年代末察隅、易贡等地种植茶树数千亩,不但有茶叶供应当地市场,而且成为我国茶叶品质最好的地区之一。
主持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和首次区域试验
1983~1996年,俞永明接受农业部的委派,任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茶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等职,先后组织3次茶树良种审(认)定工作,推荐70多个茶树良种在生产中应用。
为加速我国茶树良种推广,俞永明和研究所育种室的同志??起,制定了良种审定标准和审定办法,由他们牵头,组建了全国第一次茶树品种区域试验,分别安排在10个省区多个试验单位??展。经过5年多的生长调查,产量、制茶品质测定与抗性考察,审定通过了25个无性系茶树良种,从而使我国国家级推广品种增加到77个(原有50余个)。
参加筹建茶叶研究所 办好茶叶学会
1957年7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筹备工作开始启动。俞永明奉命从浙江农学院脱产进修岗位上调来参加筹建工作。在筹备组主任蒋芸生教授的领导下,调查了杭州市周边余杭县茅草山、留下、闲林埠几个乡镇,走遍了西湖区的山山水水,并绘制梵村、感应桥、七佛寺一带的地形草图和土壤养分速测资料,为选择所址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后经过筹备组反复比较和论证,上报中国农业科学院批准,最后将所址确定在七佛寺一带。
195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正式成立以后,俞永明在李联标教授的领导下,着手土地征用、茶园整理和试验茶园、品种茶园的开辟等工作。
中国茶叶学会成立于1964年,“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停止活动,1978年重建并恢复活动。20多年间,他和其他理事共同努力下,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研讨和信息交流,并针对茶叶产销实际,开创“中茶杯”名茶评比,茶叶包装评比等茶事活动。目前,中国茶叶学会已由1978年恢复前的560名会员发展到有6600多名个人会员,120多个团体会员的全国性一级学会。1988年,俞永明被中国科协评为优秀学会工作干部,2001年5月被授予第三届中国科协先进工作者证书。
俞永明主编和组织撰写的《茶树优质高产新技术》、《茶树良种》、《茶园土壤管理与施肥》、《说茶饮茶》等科普书籍,为茶农提供了实用技术。
简 历
1935年1月21日 出生于浙江省萧山县(今萧山市)河上镇黄通岭村
1951年8月 毕业于省立绍兴中学
1954年7月 毕业于杭州农业技术学校
1956年7月 毕业于浙江农学院茶叶专业
1956—1957年 分配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由院派往浙江农学院进修
1958—1960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栽培研究室技术员
1960—1961年 由所派东北农学院外语班学习俄语
1962—1979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技术员、办公室负责人
1978—1993年 中国农学会理事
1978年至今 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二、六届副秘书长,三、四、五届秘书长
1979—1983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科研处长,助理研究员
1983—1996年 农业部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茶叶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
1984—1994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
1984—1997年 《茶叶科学》副主编
1988年至今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
1988—1998年 《中国茶叶》副主编、主编
1994—1999年 《茶叶新闻》主编
1996年 退休
主 要 论 著
1 俞永明.茶树丰产综合因子的初步分析.园艺学报,1962(2):89~98
2 俞永明等.我国各地几年来茶叶主要高产经验的分析.园艺学报,1962(3):155~158
3 俞永明等.论茶园深耕.浙江农业科学,1964(10):35~40
4 俞永明.茶树氮素营养与氢肥施用.浙江农业科学,1964(3):137~141
5 俞永明.茶树磷肥吸收运转规律研究.茶叶科学,1964(1):28~32
6 俞永明等.改革中茶叶科研面临新任务.中国茶叶,1986(1):32~39
7 俞永明等.低丘红壤茶园的磷素营养及转化.茶叶科学,1989(1):23~34
8 俞永明等.茶园土壤农化研究进展.中国茶叶,1989(6):22~23
9 俞永明等.茶树优质资源的系统鉴定与综合评价.茶叶科学,1992(2):95~125
10 俞永明主编.茶树高产优质栽培新技术.北京:金盾出版社,1990
11 俞永明.苏联茶叶生产与科技考察.中国茶叶,1990(1):2~4
12 俞永明.浙江茶叶生产概况.韩国,茶读杂志,1992(6):40~43
13 俞永明.中国大陆茶叶科技成就与进展.中华茶人,1994(1):21~25
14 俞永明.产业化是茶叶生产发展必由之路.茶报,1999(2):6~7
15 俞永明.名茶生产中的良种问题.中国茶叶,1996(4):22~23
16 俞永明主编.茶树良种.北京:金盾出版社,1996
17 俞永明等.Agrotechnology of Tea in China(英文).Global Adv.in Tea Science(印度),第四部分第七章,1999,481~500
18 俞永明主编.无公害茶的栽培与加工.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
相关参考
永明公主(?—906年),唐昭宗李晔女,母不详。死于天佑三年(906)七月二十日,哀帝为之罢朝三日。相关史料《新唐书列传第八》昭宗十一女。新安公主。平原公主,积善皇后(何皇后)所生。帝在凤翔,以主下嫁
·陈永明陈永明,数学家。在傅里叶级数,单复变函数论与常微分方程论方面,都有杰出贡献。尤其在傅里叶级数方面致力于著名的卢津猜想的研究,结果深刻。他长时间在香港大学数学系任教,培养了不少优秀数学家。陈永明
知名人物 俞济时生平故事简介,俞济时历史评价,俞济时怎么死的?
俞济时,字良桢,号邦樑。1904年6月14日(清光绪三十年五月初一)生。浙江奉化人。父亲俞阿城,清末小吏,在奉化县衙任税务、田赋员,生有十几个子女,贫困拮据,难以度日,有的孩子出生不久就给别人寄养。俞
知名人物 俞承修生平故事简介,俞承修历史评价,俞承修怎么死的?
俞承修,字志靖,江苏常熟人。1894年5月3日(清光绪二十年三月二十八日)生。其父俞钟銮,清光绪丁酉科举人,是翁同龢的外甥,爱好文学。后因翁支持戊戌变法被黜受到牵连,遂改业中医;并在本邑创办“儒英两等
俞通海,明朝开国将领,是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时候的重要辅助。俞通海,字碧泉,生于公元1329年,去世于公元1366年,是河间郡公俞廷玉的长子。 俞通海虽说是明朝开国大将,但是在元朝末年俞通海却是草
俞通海,明朝开国将领,是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时候的重要辅助。俞通海,字碧泉,生于公元1329年,去世于公元1366年,是河间郡公俞廷玉的长子。 俞通海虽说是明朝开国大将,但是在元朝末年俞通海却是草
中文名:俞济时别名:俞良桢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省奉化县城奉南村出生日期:1904年逝世日期:1990年职业:军人毕业院校:黄埔军校第一期信仰:三民主义主要成就:与王耀武共创第74军代表作品
俞国宝(约1195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号醒庵。江西抚州临川人。南宋著名诗人。江西诗派著名诗人之一。国宝性豪放,嗜诗酒,曾游览全国名山大川,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胜炙人口的锦词佳篇。著有《醒庵遗珠集》1
俞飞鸿,1971年1月15日出生在杭州,祖籍浙江诸暨市璜山镇,中国内地导演、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本科1989级(1993年毕业留校)。 1998年,因电视剧《牵手》而成名,后接
俞飞鸿,1971年1月15日出生在杭州,祖籍浙江诸暨市璜山镇,中国内地导演、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本科1989级(1993年毕业留校)。 1998年,因电视剧《牵手》而成名,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