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郭可大人物简介
Posted 真菌
篇首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郭可大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郭可大人物简介
·郭可大
郭可大,医学微生物学家,医学真菌学家。早年致力于医学微生物学的教育事业。长期从事医学真菌学、大骨节病病因和克山病病因研究。提出“克山病主因真菌毒素中毒学说”,受到克山病防治科研学术界的重视,目前仍为克山病病因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郭可大又名乐生,1912年11月26日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县丰利区吴陵乡(现如东县凌民乡)。1917—1924年就读于如皋县和丰利小学,1924年考入江苏省南通中学。1928年考入上海大夏大学预科。1929—1935年在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学习,1935年毕业后,赴德国汉堡留学,先在柏林大学医学院医院实习,后到汉堡,参加热带病研究所举办的热带病学、寄生虫学专业班进修,获热带病学、寄生虫学证书。随后在该研究所研究病原性锥虫、回归热螺旋体和肿瘤病毒。同时在汉堡大学医学院进修医学微生物学;1937年获汉堡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他在留学期间,先后在德国《中央细菌学、寄生虫学和传染病学杂志》上发表了 《病原性锥虫和回归热螺旋体在混合感染时的相互影响》和《休普氏纤维瘤病毒、粘液瘤病毒和嗜神经性牛痘病毒互相免疫关系的家兔实验研究》两篇论文。1938年,他建立了 “滤纸片法梅毒絮状反应”,这种方法适用于梅毒流行病学大量标本的普查,很受欢迎,原文发表于《德国医学周报》。40多年来,这一滤纸片干血方法经过多种改进,在人医和兽医方面广被应用。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于1938年毅然回到祖国,辗转广西、云南、陕西、四川等地从事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和生物制品研制等工作。先后被聘为同济大学医学院和西北医学院细菌学副教授,齐鲁大学医学院和上海医学院细菌学教授,以及中央防疫处技正。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沈阳医学院细菌学教授。1947—1948年间,郭可大到美国深造,曾先后在田纳西大学医学院、迪克大学医学院和国立卫生研究院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进修医学真菌学,从此他开始了对医学真菌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回国后,他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任细菌学主任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郭可大服从国家的调动,从上海调到北京,任中央卫生研究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前身)研究员、真菌研究室主任,1957年转到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1983年起改属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任真菌研究室和克山病研究室主任。郭可大调到北京后,把全部精力投入医学真菌和大骨节病、克山病的病因研究,做出了不少成绩。郭可大曾组织32位专家翻译《秦氏细菌学》第三版,参加编著6部专著,先后发表论文32篇。此外,他在1952年还与汤飞凡等微生物学家一同筹备中国微生物学会,并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 1978年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1980年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真菌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医学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医学真菌学的研究
郭可大从1948年以来长期从事医学真菌学的研究与教学。真菌的分类和鉴定主要依据菌体和菌丝的形态,在菌丝体内、菌丝体上和由菌丝体所产生的孢子的类型。为能观察真菌在生长过程中的连续过程及菌丝和孢子自然的排列,郭可大于1951年建立了显微镜下研究生活真菌的微型培养皿。该培养皿是由不锈钢制成的培养圈、载玻片和盖玻片组成。培养圈侧面有两支内塞棉花的微型漏斗式管,可从这小管注入培养基,接种待检的菌培养物。它有利于真菌生长时所需氧气的进入,但培养皿内外的真菌孢子都不能出入,因此适用于病原真菌、奴卡氏菌和抗生性放线菌等生长发育过程的追踪观察和显微摄影,特别适用于对烈性呼吸道感染真菌的鉴定和研究。使用该培养皿不致污染实验室环境,因此为许多真菌学工作者所使用。早年,由于没有特效的抗真菌药物,给临床医学工作者在真菌病的治疗,尤其是深部真菌病的治疗上带来很大困难。李群和郭可大曾从事研究大蒜对于病原性真菌的抑菌作用,证明了大蒜水浸液对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铁锈色毛癣菌、皮炎芽生菌、白色念珠菌和新生隐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或杀菌作用。1954—1957年,他和胡毓涵等用28种中药挥发油对15种病原真菌进行抑菌和杀菌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中药挥发油和黄连素对多种深部和皮肤真菌有显著的抑菌或杀菌作用,其中宫桂、紫苏叶、羌活、土荆芥、川芎、当归挥发油和黄连素的作用较强。这一研究成果为采用中国传统医药治疗真菌病开辟了新的途径。他和刘兴玠、张树波还从事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和芽生菌等深部真菌的研究,填补了我国在这些方面的空白。
郭可大还编写了一系列有关医学真菌学的著述。在中国微生物学会1979年年会上,郭可大发表了《30年来我国医学真菌学研究的主要成就和展望》的论文。在1980年的全国真菌学术讨论会和中国微生物学会真菌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他作了《我国医学真菌学研究的历史回顾和今后10年有关病原真菌毒性与致癌性真菌及其毒素研究的初步建议》的发言。
大骨节病病因的研究
大骨节病是主要流行于我国东北、西北一些山区和半山区的地方病。患者从童年开始,自觉关节疼痛,指、踝、肘、膝等关节逐渐增粗,重者四肢短小畸形。但其致病因子还不清楚,给控制和治疗这种病带来很大困难。郭可大从1954年起曾先后多次带领调研组深入病区,与当地的地方病防治机构协作,对大骨节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可能的致病因子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研究。调查结果发现,从流行区粮食检出的一些镰刀菌所产生的毒素的毒性较强,用毒性菌粮饲喂实验动物后能引起类似人的大骨节病的病理变化。
为了进一步验证大骨节病的致病因子是否存在于流行区所产的粮食中,他们与地方有关行政部门和地方病防治研究机构协作,用非大骨节病流行区所产粮食供应流行区的部分居民,而另一部分居民仍食用当地所产的粮食,从而观察两组人群大骨节病的发病和发展情况。他们从换粮试验观察到,食用非流行区粮食的居民大骨节病的发病率低于食用流行区粮食的居民。
根据我国东北和西北大骨节病流行区的调查,流行区粮食中真菌的侵染情况、动物试验及换粮试验,并参考苏联“乌洛夫病”防治研究经验,1956年郭可大等发表了《大骨节病镰刀菌中毒病因的实验研究》一文。他们认为,大骨节病流行区的粮食在收获及储存中,受到产毒真菌的侵染,真菌在粮食中生长并产生毒素。这种粮食中的真菌毒素致使人中毒可能是大骨节病病因中的主要因素。其它因素,特别是营养缺乏也在该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这种真菌毒素中毒的病因学说,现在仍然是许多学者和大骨节病专业防治研究人员的主要研究课题。
提出克山病病因真菌毒素中毒学说
克山病是一种以心肌变性为主的地方病。自1935年在黑龙江省克山县首次发现该病爆发以来,先后在我国17个省、自治区发现该病。关于克山病的真正原因,一直是许多医学家长期探索的一个难题。他们提出许多假说和学说,但确实病因仍未查明,从而影响了对克山病的特异性预防。
1956年,郭可大受命带领调查组,结合对大骨节病的调查研究,到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克山病区进行考察。1958年,郭可大带领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真菌研究室、克山病研究室的科研技术人员,深入病区,把实验室搬到现场,和黑龙江、陕西、甘肃等省的地方病研究所协作,对克山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病原体分离等做了近4年的调查和实验研究。在黑龙江省,急型克山病的发病明显集中于11月到翌年2月期间,郭可大等冒着北方冬季的严寒,深入病区进行调查,与当地的老人、病人家属和村干部座谈,了解病区居民的生活、生产情况以及风俗习惯、气候、农业收成与克山病流行轻重的关系等。他们掌握了许多第一手材料,并从各型克山病患者采取新鲜血液,从病死者尸体中采取血液、心肌和各种脏器等标本,进行了各种培养和血清反应,接种到包括猴子等各种实验动物身上,但都未能证明在克山病人血清和病理组织中存在有致病性细菌、真菌、螺旋体、立克次体和病毒等。郭可大等还用电子显微镜检查病死者的组织标本,也未发现特殊病原体。
在1957年1月至1960年8月间,为了观察克山病流行区所产粮食是否对本病的发生和发展起一定的作用,郭可大等人和黑龙江省地方病研究所协作,用北京地区和黑龙江省非克山病区所产粮食,在黑龙江省的一个重病村进行了换粮试验。在近4年的试验期间,对试点村居民进行了7次流行病学、临床、心电图和X线检查,并与相邻的村屯食用本地所产粮食的居民克山病的发病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换粮对克山病起到了较良好的预防效果。
1958—1959年间,郭可大所领导的研究室对克山病病区和非病区所产粮食受有毒真菌侵染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初步表明,克山病区产的玉米等粮食可较严重地被数种毒性真菌所污染,就中不同强度毒性镰刀菌污染的程度与当地克山病发病的轻重似具有一定的正比关系。郭可大等用从重病区所产粮食中分离出的两株强毒性镰刀菌进行动物实验。结果,多数实验动物的胃肠粘膜充血、出血,有些心肌纤维发生肌溶坏死,横纹肌也有坏死病变。
郭可大等根据克山病的流行特征认为,生物性病因的可能性大,而其临床、病理特征又似非生物性因子所致。结合他们的实验研究及换粮试验等的结果,在1961年发表了《克山病的本质和病因问题综述》一文,论文提出了 “克山病病因真菌毒素中毒假说”。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克山病研究的逐步深入,1981年,郭可大等将这一假说修改为“学说。”他们认为克山病的主要病因很可能是由病区所产粮食上繁殖的毒性真菌,特别是镰刀菌属真菌所产生的毒素所致。郭可大在说明他们提出的 “克山病病因真菌毒素中毒学说”时解释道:“由于毒性真菌是微生物,生态环境可决定其本身的消长和产毒能力,从而形成了克山病流行病学的特征。但这类真菌在自然界适宜的基质 (如发霉的粮食) 上所产生的毒素都是无生命的低分子化学物质,一般的煮沸温度不能将它破坏。”他还说: “当这类毒素随食物长期、多次、少量进入机体后,如果对心肌等组织有特别侵犯力时,那就可能经消化道吸收进入血循环,侵入心肌以及其它脏器细胞,从而使人体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当人的心肌病变较重并失去代偿能力时,就因心力衰竭而发病,以至死亡。这就可能解释克山病临床和病理特征似非生物性因子所致的原因。克山病的地区性分布主要取决于病区的土壤类型、粮食种类、毒性真菌区系及气候条件,受自然环境生态、生产、生活和机体状态等变动着的因素所制约。”郭可大等的“克山病病因真菌毒素中毒学说”可将克山病在流行规律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矛盾对立辨证地统一起来。他们的这一学说受到有关学者的重视,成为从事克山病防治研究专业人员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郭可大等的 “克山病病因真菌毒素中毒学说”的提出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该学说是他们长期深入病区进行较系统的调查和实验研究,并吸收了各家对本病在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学、超微病理学和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而形成和逐渐充实的,其间经过了十分艰难曲折的道路。80年代,病理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证明克山病患者心肌线粒体被损伤。生物学家发现克山病患者心肌线粒体一系列酶系被抑制、破坏。化学家合成了串珠镰刀菌素结晶。这一切,为支持和进一步阐明克山病真菌毒素中毒病因提供了帮助。郭可大结合这些进展先后在1986年、1991年著文进一步阐述了克山病真菌毒素中毒病因研究的科学依据和发病机制。
简 历
1910年11月16日 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县丰利区吴陵乡。
1935年 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士学位。
1935—1936年 于德国汉堡热带病研究所进修班进修。
1936—1937年 于德国汉堡热带病研究所研究锥虫、螺旋体和肿瘤病毒。
1937年 获德国汉堡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
1938年 于德国汉堡市立医院研究血清学。
1938—1939年 任同济大学医学院 (该院址先后在广西八步和云南昆明) 细菌学副教授。
1939—1940年 任西北医学院 (在陕西汉中) 细菌学副教授。
1940—1942年 任齐鲁大学医学院 (在四川成都) 细菌学教授。
1942—1943年 任中央防疫处 (在云南昆明) 技正。
1943—1944年 在昆明平安医院筹备生产兽用生物制品。
1944—1946年 在重庆任上海医学院细菌学教授。
1946—1947年 任沈阳医学院细菌学教授。
1947—1948年 先后在美国孟菲斯城田纳西大学医学院研究医学微生物学,在北卡罗来纳州迪克大学医学院研究医学真菌学,在华盛顿国立卫生研究院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进修医学真菌学。
1948—1950年 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细菌学教授。
1950—1957年 在北京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前身)任研究员,真菌研究室主任。
1952年 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
1957年—现在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1983年改属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 任研究员、真菌研究室和克山病研究室主任。
1980年 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真菌学会真菌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 要 论 著
1 Guo KD. Die gegenseitige Beeinflussung zwishchen pathogenen Trypanosomen und Rekurrensspirochaeten bei Mischinfektionen.Zbl Bakter I Orig,1937,139 (3/4): 113—125.
2 Guo KD. Ueber die Immunitaetsbeziehungen zwischen dem Shopeschen Fibrioma-Virus,dem Myxomatose Virus und dem Neurolapine-Virus bei Kaninchen. Zbl Bakter I Orig,. 1937,139(5/6): 308—314.
3 Guo KD. Ein Fliesspapierverfahren zur Flokungsreaktion der Syphilis. Ⅰ &II Mitteilungen. Deut Med Woch,1938,64: 675-677、1035-1037.
4 Dulaney AD,Guo KD,Packer H. Donovania granulomatis:cultivation,antigen preparation and immunological tests. J Immunology,1948,59 (4): 335—340.
5 Smith DT,Martin DS,Conant NF,et al (谢少文,郭可大,陶善敏等译). 秦氏细菌学. 第3版. 上、下册.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1951.
6 郭可大.真菌微量培养法. 中华医学杂志,1951,37 (9):741—745.
7 Guo KD.A culture chamber for the microscopic study of living fungi. Chin Med J,1951,69 (3): 187—198.
8 郭可大. 真菌的免疫现象. 见:谢少文主编. 免疫学丛刊,第1卷.第1册. 中南军政委员会卫生教材编制委员会,1951: 17—40.
9 李群,郭可大. 大蒜液对于病原性真菌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 中华医学杂志,1954,40 (3): 189—193.
10 郭可大. 新中国微生物学研究进展. 光明日报,1956-08-15.
11 郭可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大骨节病调查研究工作队总结报告.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预防司编.大骨节病资料汇编,1956:2—38.
12 郭可大.皮肤真菌概论.见: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性病研究所编著.皮肤真菌病图谱.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 1—8.
13 黑龙江省地方病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 黑龙江省北安县和克山县克山病患区和非患区粮食中有毒真菌的比较研究. 黑龙江省地方病研究所克山病资料汇编第1集,1959: 225.
14 黑龙江省地方病研究所及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克山病地区粮食中有毒真菌的进一步实验研究.克山病研究资料汇编第2集,1961: 183.
15 郭可大.四年换粮对克山病预防效果的观察研究.克山病研究资料汇编第2集,1961:283.
16 郭可大.积极开展农村真菌病和致病真菌病的防治研究工作.中华医学杂志,1965,51 (12): 783—784.
17 郭可大,王德彬. 无菌动物简介. 中国医学科学院,1978.
18 郭可大,胡毓涵,刘爱璧等. 中药对病原真菌抑菌和杀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第二次微生物遗传与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1978: 180—182.
19 刘兴玠,张树波,郭可大. 球孢子菌素、组织胞浆菌素和芽生菌素的试制及其特异性和安全性的实验研究. 第二次微生物遗传与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1978: 193—194.
20 郭可大,曹守理,刘兴玠等.大骨节病镰刀菌中毒病因的实验研究.第二次微生物遗传与育种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1978: 185—187.
21 郭可大.三十年来我国医学真菌学研究的主要成就和展望.中国微生物学会1979年年会论文,1979.
22 郭可大. 真菌中毒症和真菌毒素致癌性研究简史. 见:孟昭赫,张国柱,宋国菊主编.真菌毒素研究进展.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1—34.
23 郭可大. 我国医学真菌学研究的历史回顾和今后十年有关病原真菌、毒性与致癌性真菌及其毒素研究的初步建议.全国真菌学术讨论会和中国微生物学会真菌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1980.
24 郭可大. 放线菌与奴卡氏菌;医学真菌概论. 见:余主编. 医学微生物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949—956;957—968.
25 郭可大. 抗真菌免疫. 见:谢少文主编.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免疫学.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54.
26 Guo KD. Epidemiology of cryptococcosis,chromomycosis and sporotrichosis i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bstracts,The Third International Mycological Congress,1983,Tokyo,Japan,1983: 84—85.
27 郭可大. 医学真菌检验法提要.见:钟惠澜主编.热带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1411—1417.
28 郭可大.三十年来克山病病因真菌毒素中毒学说的研究概况.医学研究通讯,1986,15 (10): 289—294.
29 郭可大,王德修. 传染病病理(四)——真菌、放线菌及诺卡氏菌病. 见:胡正祥,秦光煜,刘永原编. 白希清,刘永,吴在东主编.病理学. 第3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481—535、图版:945—955.
30 Guo Ke-da:On theory of mycotoxin-intoxication as etiology of Keshan disease. Abstracts,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ycology,Xi,an,1987: 148—149.
31 郭可大. 我国克山病真菌毒素中毒病因研究的进展和发病机理探讨.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91,10 (5): 258—259.
相关参考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貂蝉个人简介,本站网小编整理,欢迎阅读! 貂蝉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人物,生于河南洛阳。 与西施、杨玉环、王昭君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在民间传说中她原名任红昌
历史人物 “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候选人简介,“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候选人简介
“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候选人简介 ●孙家栋 87岁,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
蔡简介 简介:蔡(?-1174)字正甫,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蔡松年子。 天德三年(1151)进士。历澄州军事判官,三河主簿。召为翰林修撰、同知制诰,改户部员外郎兼太常丞。大定十四年,由礼部郎
关于乔丹简介 迈克尔·乔丹(MichaelJordan),1963年2月17日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前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司职得分后卫,绰号“飞人”(AirJordan)[1]。
尧 中文名称:尧 又 名:尧帝 性 别:男 生平简介 中国历史上传说的古帝王之一。始见于《楚辞·天问》、《国语》、《左传》等书。尧、舜禅让,是流传很广的故事。《山海经》神话中有“帝尧
黄帝 中文名称:黄帝 又 名:号轩辕氏有熊氏 性 别:男 民 族:华夏族 生平简介 黄帝,中国古史传说时期最早的宗祖神,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黄帝为少典之子,有土德之瑞,土色黄
朱熹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哲学家。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
徐渭简介及个人资料 徐渭(1521~1593年)明代杰出书画家、文学家。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又号青藤道人、田水月等。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自幼聪慧,文思敏捷。且胸有大志。 参加过嘉靖年
曾巩简介及个人资料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佑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