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苏德隆人物简介

Posted

篇首语:发明是百分之一的聪明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苏德隆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苏德隆人物简介

·苏德隆



苏德隆,流行病学家,公共卫生学家。在血吸虫病防治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全面阐明了钉螺分布的规律,提出 “地域性防治血吸虫病” 的对策,发明防血吸虫感染的 “防蚴裤袜” 和 “防蚴笔”。他发现了江苏省启东、海门县等地肝癌发病率高与饮水有关。他倡导采用多学科的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和现场研究,以解决流行病学的问题。他曾历次主编 《流行病学》全国通用教材,曾被授予国际流行病学会名誉会员。

苏德隆,1906年7月9日生于南京。在家中他是长子,另外还有四个弟妹。其父母都是基督教徒,父亲没有固定职业,有时看守及打扫教堂,间或以卖糖果等小生意维持全家的生活。苏德隆从小勤奋好学,但父母只能供他读完小学。以后他就在一所免收食宿费的教会中学就读至中学毕业。后来他和弟妹们相继失学,他除帮助父母摆摊卖糖果,以求生计,并辅导弟妹学习外,便自修学业,经常在油灯下学至深夜。由于母亲体弱多病,使他萌生了学医的念头。1927年,他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预科。由于他的学习成绩优异,从第二学年起,便获得免交学费的奖励。以后他又升入国立上海医学院读医学本科,其生活零用费用全靠课余时间勤工俭学的收入来维持。他艰辛地读完了8年的医学课程。1935年大学毕业时,苏德隆的学习成绩全班第一,因此获得了金质奖章。在学期间,他还表现出了卓越的科学研究的才能,颇得教授们的赞赏。在分配工作时,当时的院长颜福庆举荐他到上海郊区颛桥乡办农村卫生所,作为上海医学院的一个教学基地。苏德隆欣然接受了。

苏德隆抱着为预防医学献身的决心,愉快地奉命赶到上海县颛桥乡。在那里他开办了一个农村卫生所,一方面为贫困的农民看看小毛病,打打预防针,一方面又同陶行知、黄炎培和钮永建三人各自创办的三所乡小学合作,为小学生和老师们讲卫生课,讲急救和疾病处理常识。他的生活自然比城市艰苦一些,但是却从心里感到高兴。

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变迫使苏德隆结束了沪郊的农村卫生工作,辗转湘、桂、黔、川等省,担任国民政府卫生署医疗队防疫大队长等职,在逃避战祸的难民中间,从事防治天花、霍乱、伤寒、痢疾和虱患等工作。1942年,他由卫生署选送前往印度孟买霍普金斯细菌研究所进修鼠疫学,直到1943年奉命回上海医学院执教。从1935—1943年的整整8年期间,他积累了不少防疫工作的经验,奠定了此后长期从事流行病学现场工作的基础。1944年,他考取洛克菲勒基金会奖学金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修卫生学和流行病学,并获得公共卫生硕士学位。在那里他结识了美国著名流行病学家K. H. 马克西(K. H. Maxcy)和L.J. 里德(L. J. Reed)等著名学者,这为以后他坚持的流行病学观点和建立数学模型打下了基础。由于他在去美国前同时也考取了英国庚子赔款奖学金,1945年转入英国牛津大学病理研究所,在因发现青霉素而获得诺贝尔奖金的H. W.弗洛里(H. W. Florey)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起初弗洛里并不想收留他,只因他告诉弗洛里,煤油灭孑孓,并不是因为油剂阻塞孑孓呼吸管,因为把其它油倒入水面,并不能使孑孓死亡。这个简单的试验,引起了弗洛里对苏德隆的注意,这才决定让他留下来。就在弗洛里的实验室里,苏德隆学习了化学、微生物学和病理学的实验技能,获得了坚实的实验医学基础。虽然他主要研究污水中的抗生素,但还经常到别的部门学习统计学,参加各种各样的学术报告会; 还加入英国皇家学会统计学会和微生物学会。194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那时上海仍处在黑暗之中,回国,还是在海外就职?考虑再三,他毅然回国到了上海。理由一是对母校的许诺不可食言; 二是坚信黑暗总有尽头。果然他回国几个月后,上海就解放了。

研究钉螺生态 指导“血防”实践发明系列措施 提出合理对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国家变了样。特别使他高兴的是人民政府把“预防为主”定为国家卫生工作方针之一。当时,驻沪的人民解放军部队正遭受血吸虫病的威胁。苏德隆作为一名预防医学工作者,深感自己有责任为此尽力,于是连夜写了一份长长的报告给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司令员,提出了自己防治血吸虫病的看法和建议。报告很快得到批复。1949年12月24日兵团司令员宋时伦召集上海医务界领导人士开会,宣布成立“沪郊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并委任苏德隆为副秘书长。他积极参加了动员和组织上海、沪宁、沪杭一带广大医务人员投入防治血吸虫病的工作。不久,感染血吸虫的战士们全部治愈,开赴了抗美援朝前线。为此第20军授予苏德隆“名誉教育主任”的荣誉称号。

人民解放军战士虽然摆脱了血吸虫病的威胁,但是,在广大农村中还有千千万万的农民兄弟深受此病的侵扰。从此,他呕心沥血研究血吸虫病历35个春秋。1954年,他发现人尿可杀灭粪中血吸虫卵。实验证明是人尿中的尿素分解产生的氨可以杀死血吸虫卵。温度愈高,粪液中氨的浓度愈高,虫卵死亡也愈快。在夏季,粪尿混合贮存2—3天,冬季6天,粪中的血吸虫卵就不能孵出毛蚴了。这一方法不必花钱,只需粪尿混合贮存即可奏效,当即将此法在水网型流行区推广应用,成为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一项有效措施。

我国30余年的血防经验证明,消灭钉螺是消灭血吸虫病的关键。化学灭螺是重要方法之一。苏德隆研究化学灭螺直至去世前从未间断。从实验室的药物筛选至中型试验,以至现场试验,他都亲自参加。他首创了“纸钱法”,用这一方法筛选灭螺药,不仅可获得显示药物毒杀作用的钉螺死亡率,还可得到是接触毒还是呼吸毒,以及药物对钉螺有无驱避作用等项信息。此方法简便,博得国内外同行的称赞。他在20余年中筛选了多种灭螺药物,有效的如砷酸钙、亚砷酸钙、茶子饼等,后来又先后找到杀螺有效、对鱼无毒的乙二胺和尿素。尿素用于鱼塘灭螺不仅对鱼安全无害,而且可以肥鱼。

灭螺必须讲究策略,必须因时、因地制宜。要知道如何制宜必须先研究生态学。通过实验室和现场研究,他判定??适宜于钉螺的温度是13℃,光线强度为3 600勒克斯(1x)。他还研究了昼、夜,晴、雨,季节不同时钉螺的变化等钉螺的生态学特性,从而对钉螺在我国分布区域的广度,及对江、湖、河、沟钉螺分布的特异性的解释有了科学的依据。他在江浙现场证实了钉螺的分布服从负二项分布的规律,是以钉螺生态学为基础的聚集性分布。这一钉螺分布的数学模型,经广西、湖南、安徽等地重复观察亦予证实。他深深感到对生态学研究得越彻底,控制血吸虫病的道路就越宽广,收效也就越大。上海青浦县朱家角镇,原是一个血吸虫病流行严重的镇。年年重复治疗,病人不见减少。1965年春,苏德隆率领教师和学生组成一支30余人的队伍,到朱家角镇开展灭螺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他们查明,在石驳岸和河埠中以及水上人家的屋下浅滩中,隐藏着无数钉螺。他提出了“毁其居,灭其族,防其入”的灭螺方针。因为通过生态学研究,他了解到干燥的石面上不适宜钉螺爬行、寻找食物和产卵,于是就发动镇上群众,抽干河水,铲除浅滩,喷药灭螺,再用大石块修砌镇河两岸,石块接头处用水泥抹缝,使钉螺接触不到可以生存的土壤。钉螺在镇河两岸绝迹了。至今20余年仍然无螺,血吸虫病人治疗后也不再有新病例。这个镇如今成了一个无血吸虫病镇。

在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在生产、生活中与疫水接触频繁,发生急性感染者甚多。60年代初,苏德隆研制了用氯硝柳胺浸布制成“防蚴裤袜”,防御血吸虫尾蚴感染。各种布料一经处理,则防御尾蚴侵入的效力经久不退。经动物试验证明,这种经过药物处理的布,虽经肥皂、板刷着力刷擦或搓洗数百次,日晒、夜露、雨淋,历时半年以上仍保持防御尾蚴感染之效。1974年,他又研制成功涂肤防护剂——“防蚴笔”。经试验,杀灭尾蚴的效果确实、可靠。药物涂在皮肤上,其效力持久,超过国内外以前所试过的各种药剂。现场试验证明,涂药一次可保农民在水田中连续劳动至少8小时不受感染。药物涂在皮肤上没有不适感,不污染衣服,很受农民喜爱。这两种防护方法的研制成功,为农民下水抢收农作物,工人下水施工,战士下水操练找到了防止血吸虫侵害的可靠方法。这项研究成果于1975年通过鉴定,并开办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医务人员培训班推广应用。原来我国派往非洲支援水利建设的人员中,因工作与疫水接触而感染??吸虫病的为数不少。1979年,应中央水利部的邀请,派员赴索马里应用上项研究成果,进行防护工作,再次证明其防护效果可靠,博得援外人员的欢迎。这项研究成果于1978年获得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及上海市重大科研成果奖。

由于吡喹酮的问世,血吸虫病有了高效的治疗药物,中外有些医务人员对血吸虫病只治不防,苏德隆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他认为单用药物治疗而不灭螺,人、畜治愈后将重复感染,并可发生急性血吸虫病。1981年,中国与美国合作在安徽省贵池县用条件相似的两个相邻的村庄进行两种对策的对比试验。试验三年,结果只治不防的村庄中人群感染率下降缓慢,并有急性血吸虫病出现,钉螺密度与钉螺感染率没有下降趋势。而坚持灭螺、防治兼施的村庄中,人群感染率与钉螺密度均直线下降,连续两年未查到感染性钉螺。

广大的湖沼型流行区的防治对策还在继续研究中。苏德隆的观点是明确的:他认为应以防护和“地域性”灭螺为主。地域性灭螺指在自然村附近和人常到的地方灭螺。苏德隆通过对钉螺生态的观察发现,钉螺是不善于迁移的,把钉螺消灭干净的地方,能够在1—5年内保持无螺。由于区域面积不大,重复灭螺也不难。事实证明这种地域性防治血吸虫病的对策是行之有效的。同时,人们在必须同有尾蚴的水接触时,可擦抹“防蚴笔”或穿着“防蚴裤袜”,这些措施能保证人们不受感染。但是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就在他去世之前,还在继续研制灭螺药物的新剂型——灭螺缓释剂。

1985年11月,上海市宣布消灭了血吸虫病。为了表彰苏德隆在血防战线上的卓越贡献,上海市委授予他血防战线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并记大功一次。

提出肝癌病因新假说



肝癌在启东、海门县一带发病率甚高。以前,人们对癌不知其病因,无从着手预防,人心惶恐,谈癌色变。1972年苏德隆开始涉入肝癌病因研究这一领域。他长途跋涉,历经海门、南通、如东、启东等地,调查长江水系分布与肝癌的关系。已年过6旬的苏德隆骑着自行车外出调查曾跌倒在河边。他用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肝癌发病率、死亡率与饮水类型的关系。他发现饮用沟、河地面水的居民肝癌发病率、死亡率,远远高于饮用井水和深井水者。1973年,启东县采纳了苏德隆改水防癌的意见,大力提倡饮用井水、深井水。??段时间后,改用井水的居民肝癌发病率有停止增长之势,而邻近的海门、南通和如东等地肝癌的发病率仍在继续增长中。由此,在1975年他提出饮水与肝癌发病有关的病因假设。他根据乙型肝炎感染标记检验结果发现,肝癌高发区和低发区的人群中,肝炎感染标记携带率是一致的,肝癌发病率高低不同的人群中,霉变食物(黄曲霉)的摄入量没有显著差异。苏德隆不相信肝癌是由于乙型肝炎和黄曲霉所致。在学术问题上苏德隆从不放弃自己的观点违心附和。1978年,美国病毒学家J. L. 梅尔尼克(J. L. Melnick)访华,对乙型肝炎为肝癌病因问题两人争辩激烈,争论虽不欢而散,但梅尔尼克在第二天的讲演中删除了乙型肝炎病毒为肝癌病因的提法。

经进一步研究,他发现肝癌发病率与人们的饮水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平行。即肝癌高发区人群所饮的沟水中,含有机氯农药量大; 而肝癌低发区人群饮的井水、深井水所含的有机氯农药少。这项研究尚未完成,下一步是用对肝癌敏感的动物进行有机氯农药促癌试验,据苏德隆估计,全部试验需4—5年时间。正在这位8旬老人雄心勃勃争取在有生之年完成这项工作时,1985年4月3日下午2时,苏德隆竟因车祸而离开了他未完成的事业。

倡导采用多学科的方法进行现场和实验研究以解决流行病学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一些研究人员在流行病学学术观点上,受苏联的影响很大,把流行病学的全部内容归结为“三环节”、“两因素”,这样一来就束缚了流行病学的发展。1963年,苏德隆主编《流行病学》全国教材,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流行病学学术观点。此后,在流行病学领域中,他一直倡导采用多学科的方法进行现场和实验研究以解决流行病学问题的观点。

苏德隆长期从事防疫工作,他曾在美国学习了流行病学理论,又在英国学习了实验医学和统计学。这些理论、经验汇集在一起,使他有可能采用多学科的方法进行现场和实验室研究,以解决流行病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他自己的理论体系。他认为: 流行病学研究疾病的分布、生态学与防治对策,流行病学研究从传染病发展到各种疾病,从定性的研究发展到定量的研究。

苏德隆流行病学观的第一个特点是,继承了K. F. 马克西(K. F. Maxcy)提出的流行病学研究疾病频率与分布的定义,又进一步提出用生态学的研究来解释疾病的频率与分布。他认为: 疾病的生态学,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何受到周围因素的影响。

流行病学并非研究自然界在其进化过程中的某一特定分枝,而是研究病原、人群、环境等几个方面的相互作用。苏德隆根据生态学的观点,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对流行过程各环节进行综合研究。他在血吸虫病、肝癌、副霍乱等研究中都是这么做的,这是研究得以成功的关键。

苏德隆流行病学观的第二个特点是,高度重视数学与统计学方法。他认为:流行病学与统计学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统计学是研究流行病学最重要的工具之一。1950年,他本人就修正了里德·弗罗斯特(Reed-Frost)数学模型,认为应将易感人数减去免疫人数再乘以有效传播率。他提出钉螺的分布服从负二项分布,表明钉螺分布有聚集性。他又证明钩虫病未治愈率按指数曲线下降,趋向于零而难以达到零。如果将其推广到除害灭病方面,则是一切病害均难彻底根除,因此对待病害必须坚持“反复斗争”,否则会“死灰复燃,前功尽弃”。

苏德隆流行病学观的第三个特点是,严密的逻辑推理。流行病学主要采用观测法,并将有关病因、人群、环境等多方面观测结果贯串起来,进行分析判断。因此,逻辑推理就很重要。他曾将流行病学称为“医学逻辑学”,并常用侦破一个案件来形容查清一次流行病爆发。侦察需要根据作案现场来判断时间、地点、人物、动机,以便获得有关案犯的线索,并进一步进行追查。流行病学方法则是根据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提出有关假设,并通过进一步的现场调查和实验研究加以证实。

1972年初夏,上海地区皮炎爆发,数十万人发病,不知其致病之因。苏德隆率众调查,发现工作服覆盖全身的电焊工患病率显著低于其他工种,估计病原可能由空气传播,并发现桑毛虫数量于当年突然迅猛增加。苏德隆等将桑毛虫毒毛放在自己身上实验,结果奇痒难忍。以后,他又查明:疫点周围树上有桑毛虫寄生,而非疫点没有或很少有桑毛虫寄生;皮炎病例增多的时间同桑毛虫大量出现的时间相一致;在皮炎患者的皮疹上找到桑毛虫毒毛。至此,苏德隆仅花了半个月时间就证明了桑毛虫身上的毒毛是这次流行性皮炎的病因。1980年,苏德隆在英国剑桥大学临床流行病学讲习班上宣读了有关上海爆发皮炎病的论文,受到来自世界各国学者的称赞,并在英国 《流行病学社会医学杂志》上发表了该论文。他还把这份精辟的调查分析资料编成为流行病学方法的教材。学生们学习后都感到获益匪浅。

苏德隆流行病学观的第四个特点是,深入现场,结合实际,开展科学研究。他一向认为,流行病学学科的核心,是在现场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苏德隆从事预防医学50年,他的研究课题大多来自各个历史时期的实际需要,并大多在现场进行,为防治疾病服务。

坚持科学原则 从不违心逢迎



苏德隆在学术上一贯坚持真理,从不违心逢迎。1957年初夏,他向在上海的毛泽东主席诚挚谏言,提出 《农业发展纲要》中规定12年消灭血吸虫病的规划是难以实现的,并根据他的研究生已从黄浦江水中分离到伤寒菌的情况,劝毛主席不要在黄浦江游泳。在1958年“拔 (资产阶级) 白旗运动”中,他受到了批判,其罪状是他在一份中央血防委员会文件中有关灭螺一段落的旁边,用铅笔批注了 “夸大狂”三个字。1961年春,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同志来到上海,查看了有关他的材料,认为此人耿直,应予甄别。中共上海医学院委员会当众向他道歉。

苏德隆一生培养了2 000多名大学生、研究生和进修生,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他的培养原则是:“下水游泳”,在导师指导下,自己游过去。他要求青年人要创新,而不满足于 “填补空白”。

苏德隆的一生是孜孜不倦为人民奉献的一生。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公共卫生事业。他先后发表的论文共有171篇。他的发明创造在我国预防医学界是杰出的。他倡导的理论体系和观点,在我国流行病学界有着最为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他曾任全国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卫生学会委员、名誉顾问,中华医学会流行病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卫生杂志》(1978年改称《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的编辑委员,?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的名誉总编辑,国际流行病学会名誉会员。

简 历



1906年7月9日 生于南京。

1935年 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

1935—1938年 任上海医学院助教兼上海医学院上海颛桥卫生所医师。

1938—1941年 任国民政府卫生署医疗队防疫大队长。

1941—1942年 任贵阳卫生人员训练所教务长。

1942—1943年 在印度孟买霍普金斯细菌研究所进修鼠疫防治学。

1943—1944年 任上海医学院 (重庆) 副教授。

1944—1945年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毕业,获公共卫生硕士学位。

1945—1948年 英国牛津大学病理研究所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8—1985年 任上海医学院教授,流行病学教研组主任,公共卫生系主任,副院长,预防医学研究所所长。

1985年4月3日 在上海逝世。

主 要 论 著



1 Su DL. Antibiotic-producing organisms in faeces and sewage. Br J Exper Path,1948,29: 466—473.

2 Su DL. Microccin:antibacterial substance formed by a strain of mi—croccus. Br J Exper Path,1948,29: 473—481.

3 苏德隆. 近年血吸虫病研究之进展. 中华医学杂志,1950,36 (1):35—50.

4 苏德隆.化学灭螺在预防血吸虫病上的地位. 中华卫生杂志,1954,2 (2): 81—94.

5 苏德隆.人尿杀灭血吸虫卵的研究.血吸虫病研究资料汇编,1955:249.

6 苏德隆. 嘉兴河岸夏季钉螺分布的观察. 中华卫生杂志,1955,3(3): 179—186.

7 苏德隆. 数种胺化合物杀灭血吸虫卵作用的比较. 血吸虫病研究资料汇编,1956,: 147.

8 苏德隆. 钉螺对光之反应. 中华卫生杂志1957,5 (3): 137—141.

9 苏德隆. 温度对钉螺生活起居的影响. 中华卫生杂志,1957,5(4): 196—202.

10 苏德隆.痢疾噬菌体究竟有无治疗和预防痢疾的作用.中华卫生杂志,1957,5 (4): 304—306.

11 苏德隆. 利用人尿迅速杀灭虫卵的研究. 中华卫生杂志,1957,5(1): 10—24.

12 苏德隆.杀灭尾蚴及防御尾蚴化学药物过筛试验.血吸虫病研究资料汇编,1957: 146.

13 苏德隆.茶子饼杀灭及防御日本血吸虫尾蚴作用的研究.全国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论文,1958: 38.

14 苏德隆. 农村卫生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

15 苏德隆. 钉螺分布的研究: 钉螺分布的探讨. 上海市寄生虫学会1963年年会论文,1963,11: 1—4.

16 苏德隆.钉螺分布的研究:二年来河岸钉螺密度自然消长观察.上海市寄生虫学会1963年年会论文,1963年,11: 5—7.

17 苏德隆.钉螺负二项分布规律. 中华卫生杂志,1963,8 (1): 59—61.

18 苏德隆. 流行病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

19 苏德隆,俞顺章.水流速度影响血吸虫尾蚴逸蚴、移动及感染宿主的实验观察. 中华卫生杂志,1965,10 (4): 246—248.

20 苏德隆. 桑毛虫皮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1972年上海中华医学会特刊.

21 苏德隆.氯硝柳胺浸布防御血吸虫尾蚴感染试验.上海第一医学院防治血吸虫病研究资料汇编,1973,7: 1—10.

22 苏德隆. 防御血吸虫尾蚴氯硝柳胺涂肤剂“防蚴笔”的研究.上海第一医学院防治血吸虫病研究资料汇编,1975,10: 1—5.

23 苏德隆. 防御血吸虫涂肤剂“防蚴油”. 上海第一医学院防治血吸虫病研究资料汇编,1975,10: 6—7.

24 苏德隆.血吸虫病疫区安全用水试验.上海第一医学院防治血吸虫病研究资料汇编,1975,10: 8—9.

25 苏德隆.防御血吸虫感染研究和应用.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1979,6 (1): 31—33.

26 苏德隆. 指数曲线在除害灭病工作中的应用. 寄生虫病防治简报,1979,4 (1): 1.

27 苏德隆. 联系与因果.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79,13 (2): 106—113.

28 Su DL. Drinking water and liver cancar an epidemiologic approach to the etioloty of this disease in China,Chin Med J,1979,92(11): 748—756.

29 Su DL. Mulberry tussok moth dermaticis.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1981,35: 164.

相关参考

历史上德高望重的人

德高望重相关历史人物德高望重是谁发明的百度百科读音dégāowàngzhòng易写成德高望众释义德:品德;望:声望。品德高尚,声望很高。出处《晋书·简文三子传》:“元显因讽礼官下仪,称已德隆望重,既录

历史秘闻 历史上德高望重的人

德高望重相关历史人物德高望重是谁发明的百度百科读音dégāowàngzhòng易写成德高望众释义德:品德;望:声望。品德高尚,声望很高。出处《晋书·简文三子传》:“元显因讽礼官下仪,称已德隆望重,既录

人物志 项英 生平事迹简介,项英个性品质,项英怎么死的?

项英(xiangying,1898—1941)原名项德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主要领导人之一。项英,1898年出生于湖北武昌的贫苦店员家庭,幼年丧父,小学毕业后辍学。1913年考入武昌模范大工厂做工

苏味道简介 苏味道号什么

  苏味道  苏味道是大文豪苏轼的先人,与李峤并称苏李,与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文章四友”,代表作有《苏味道集》《正月十五日夜》等。  苏味道简介  苏味道(648—705),唐代政治家、

历史人物 苏小小简介 苏小小墓 苏小小哪个朝代的 苏小小是怎么死的

  中文名:苏小小  国籍:南齐  出生地:钱塘西泠桥畔  出生日期:公元479年  逝世日期:约502年  职业:名妓、才女www.cha138.com  代表作品:《同心歌》  葬处:西湖西泠桥畔

历史人物 苏元春的主要事迹 苏元春的人物生平 苏元春的人物简介

  中文名:苏元春  别名:苏子熙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西蒙山镇城北街  出生日期:1844年2月8日  逝世日期:1908年6月13日www.cha138.com  职业:广西提

中共人物传 苏炳文人物传,苏炳文生平事迹,苏炳文评价

黑夜漫漫寻路难苏炳文,字翰章,别号铁盦,一八九二年十月二十二日生于辽宁省新民县中古城子屯一个富裕农家。这个家五世同堂,三十余口人,有土地二十余垧,主要以农业为生。苏炳文的父亲多年从事教育工作,比较开明

知名人物 苏炳文生平故事简介,苏炳文历史评价,苏炳文怎么死的?

苏炳文,字翰章,别号铁盒,辽宁新民县人。1892年10月22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初二)生于一个富裕农民家庭。父苏京洵为晚清秀才,为人开明正直。1899年初,苏炳文入私塾就学。十三岁时,他鉴于国家衰弱,

历史人物 清末湘军将领苏元春简介 苏元春怎么死的

  苏元春广西永安人,清末著名湘军首领,字子熙,生于公元1844年,去世于公元1908年。  苏元春的父亲苏保德曾任永安州团总,后来太平天国起义被太平军杀死。苏元春上面还有一个哥哥苏元璋,为了给父亲报

历史人物 苏元春简介 广西提督苏元春的后代

苏元春苏元春是清朝末年湘军将领,官至广西提督,曾在中法战争的镇南关之战中帮助冯子材抵御法国军队,后因租借广州湾而备受指责,最终于1908年病逝迪化。  苏元春简介苏元春(1844年2月8日1908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