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王世真人物简介

Posted

篇首语:所谓活着的人,就是不断挑战的人,不断攀登命运险峰的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王世真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王世真人物简介

·王世真



王世真,生物化学家、核医学家,中国核医学事业的创始人。他在甲状腺素的研究中开拓了结构和功能关系的研究新领域; 在国内合成扑疟母星;研究、合成并生产了多种标记化合物。他在实验核医学与临床核医学的结合方面的研究,如放射免疫显像、稳核素的临床应用等,提高了对某些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效果,推动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发展。

王世真,曾用英文名Wang Shih-chen。福建省福州市人。1916年3月7日生于日本千叶。王世真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父王仁堪是清朝光绪年间的状元。父亲王孝湘是医生,曾留学日本,早年参加过辛亥革命。母亲林剑言是林则徐的重孙女,师范学校毕业,会赋诗填词,擅长书法,而且具有进步思想。

王世真11岁时入中学读书。他曾就读的福州格致中学是一所教会学校,要求十分严格。王世真受母亲的影响,非常好学,考试常常是第一名。他的一篇英文作文曾被教英文的美籍教师送到美国的一家杂志上发表。中学毕业以后,他只身北上继续求学。

王世真在17岁时考入燕京大学化学系,次年转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在学习期间他一直有志于制药化学,1938年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即到中央药物研究所做药物成分的分析工作。不久,他得到了中英庚款基金会的资助到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做研究助理。当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科研工作的条件十分艰苦。但是为了向奋战在云南、缅甸一带的部队提供特效的抗疟药,他克服重重困难开始研究扑疟母星的合成工作。扑疟母星是一种抗疟疾新药,需经14步反应才能合成。由于战争的关系,当时化学试剂及原料的来源极为困难,许多原料和试剂都要自己合成。当反应进行到第12步时,因为实在无法搞到必要的原料,研究被迫中断。直到1952年他从美国回国后才接着完成了扑疟母星的合成。

随着抗日战争形势恶化,北方的很多大学先后迁到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急需教师。经中国化学会秘书长、他在中央大学的指导教师袁翰青教授的推荐,他于1940年9月到贵阳医学院任化学讲师。两年后转任贵州大学化学讲师。1943年8月,由于出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他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

1945年夏,王世真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出国考试,得到了著名的Banting奖学金,在J. 李约瑟 (Joseph Needham) 的帮助下,出国深造。他先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攻读药理学博士学位。后又转到美国艾奥瓦大学化学系学习,主修有机化学,副修生物化学,同时进行抗甲状腺药物的研究工作。

王世真设想,如果能合成一种甲状腺素的类似物,它只有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TSH) 的作用,而无甲状腺素的其他作用,就可以找到新的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药物。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研究就取得了不少新进展,他也因此获得了硕士学位。在此期间,他的夫人黄景泉也携子到了美国,在一所儿童医院做研究助理。从1945年开始,王世真在继续研究甲状腺素类似物的同时,又申请到了艾奥瓦大学药理系的奖学金,研究神经系统的药物结构和活性的关系。这项研究对他研究甲状腺素类似物的构效关系也很有帮助。他先后发表了5篇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在实验室,他常常是同时合成十几种化合物。由于出类拔萃的学习成绩和研究工作,他于1948年1月被选入全美化学荣誉协会 (Phi Lambda Upsilon),1948年4月被选入全美科学荣誉协会(Sigma Xi Honorary Society)。他发现的两类甲状腺素类似物,一类具有很强的甲状腺素活性,一类具有抗甲状腺素的作用。由于他的突出工作的影响,当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研究甲状腺素类似物结构和功能关系的热潮,开辟了一个很广的研究领域。1949年,他以论文“两类甲状腺素类似物的合成”获得了化学博士学位。

在毕业前夕,他应邀参观了当时美国两家最大的制药厂埃利·礼来 (Eli Lilly) 和帕克·戴维斯 (Parke Davis)。尽管埃利·礼来的先进技术深深地吸引着他,但是他还是放弃了该公司的聘请,因为进入公司的条件是加入美国国籍。1950年,王世真进入新建成的艾奥瓦大学放射性研究所工作。当时许多放射性核素发现不久,标记化合物也很少,只有??个厂家能够生产,它们的和平利用有着巨大的潜力。他知道进入这个设备精良、由著名原子核科学研究专家T.C.Evans(埃文斯)任所长的研究所工作,可以为自己的祖国带回宝贵的先进技术。他在这个研究所工作了一年半,一方面继续进行甲状腺素的研究,同时参加了一项当时属开创性的利用组织培养的方法研究代谢产物的工作。另一方面他合成了许多新的标记化合物,如14C-天门冬氨酸、14C-甲状腺素等。在放射性研究所的工作,成了他以后几十年在这个领域里锲而不舍地致力于中国核医学事业的开端。在这段时间里,他任中国留美科协艾奥瓦地区的负责人,这是共产党的外围组织。1950年起,他开始设法回国,但遇到了重重障碍。由于他从事的放射性研究工作在当时具有保密的性质,美方不惜以加薪、破格提拔相利诱,以后又以莫须有罪名逮捕他的夫人相威胁,千方百计地阻止他回国。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终于在1951年8月以已受聘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副教授和赡养母亲为由获准回国。回国后,他与其他同期回国的留美学者一道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热烈欢迎。

1951年秋,王世真到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任副教授,从事生物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从1952年开始,他利用课余时间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兼进行药物合成的研究。先后进行了抗结核药、抗高血压药、X线对比剂、抗肿瘤药和核素诊断用药等多种药物的合成。同时他还在北京大学兼课,讲授高等有机化学。他还完成了扑疟母星的合成,并将研究结果上报轻工业部。

在1950年代,同位素技术还是一项新兴的生物医学??术,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无论是标记化合物的合成技术,还是新的放射性测量技术、同位素跟踪技术的发展都十分迅速。为了使这项新兴的技术能够在中国迅速普及、应用,为科研、医疗服务,王世真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委托与丁德泮一道于1956年主办了全国第一届同位素仪器训练班。在这个训练班上,他与青年教师蔡荣业等一起,带领学员们白手起家,自己设计、制造了盖革氏计数管、定标器等放射性探测仪器,为随后举办的同位素技术训练班提供了必要的核仪器。1956~1957年他先后主办了两届全国同位素训练班,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从事核生物技术应用的骨干。在这些骨干中既有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单位的教授,也有许多青年。这两个训练班的开办使中国的核医学、核生物学事业从无到有,为中国的科研和医疗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1956年他升任协和医学院教授。195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合并,成立了实验医学研究所(现基??医学研究所的前身)。王世真在该所生物化学系任教授。1958年他代表中国参加了在捷克斯洛伐克召开的国际放射性核素应用会议,报告了两年来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性核素应用方面的成就。

195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在北京成立,他任第一研究室主任、教授。这一年为了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成因,他合成了6-131I-胆固醇。这个化合物后来成为一个良好的肾上腺扫描显像剂。这是到目前为止中国惟一一个由中国人自己合成的、有应用价值的核素显像剂。1959~1979年,他在放射医学研究所主持合成了许多为科研、医疗所急需的标记物,其中重要的有14C标记的多种氨基酸、14C-甲酸、131I-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131I-甲状腺素 (T4)131I标记的二碘酪氨酸以及131I-邻碘马尿酸、131I-二碘荧光素和14C-腺嘌呤、15N-甘氨酸等。多达100多种的标记化合物的合成和生产,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许多基础与临床学科科研工作的开展,使核生物学和核医学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而且打破了某些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封锁,也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外汇。除此之外,他还在放射性核素应用技术方面做了很多??拓性的工作。在此期间,他不仅曾在北京大学生物系兼课,讲授放射性核素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同时从1956年开始培养研究生。30多年来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7名,博士研究生4名,造就了一批从事核医学、核生物学的骨干人才,大大提高了中国在这一领域中研究工作的水平。如液体闪烁测量技术、活化分析、放射免疫分析、微生物放射测定、放射受体分析、酶放射分析、稳定放射性核素的医学应用、质子激发X线放射分析、放射免疫显像等,都是在他指导下的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在国内首先开展的。与此同时,他始终没有间断从1940年代开始的对甲状腺素的研究。他在这一领域里做了大量系统性的工作,其中包括甲状腺素及一系列代谢物的标记,甲状腺素及类似物的合成,甲状腺素的生物合成,药物对甲状腺素作用的影响,以及甲状腺素与其他激素(如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 的相互作用等。通过这些研究,他提出了独到的新论点,他发现酪氨酸不但能够变为甲状腺素,也能够转变为甲状腺中的碘化酪氨酸。碘化酪氨酸的确是甲状腺素生物合成的中间物,而当时学术界错误地把它仅仅当作碘的携带体。他还发现甲状腺素可以不必经过与细胞信使RNA作用,而直接作用于线粒体,进而影响酶的活性。此外,他还提出了不同剂量的甲状腺素有双向性作用的观点。他的这些观点对进一步深入研究甲状腺素的作用机制有重要意义。

“文化大革命”期间,王世真受到无端的审查和批判。但这一切始终没有使他放弃对发展中国核医学事业的不懈追求。1972年他主持了全国原子核科学技术展览会医学部分的展出工作。同年还主持了全国原子核医学经验交流会。1973年他受卫生部委托,再次举办全国放射性核素技术学习班。为此他亲自主编了《放射性核素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一书作为学习班的教材。该书1977年出版,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一级成果奖。1989年该书获得中国科学院出版基金的资助,经过一些增补后以《核医学与核生物学》为名再版。他的这些工作对中国核医学从普及走向提高的转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78年黄景泉因病去世。同年他升任放射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并从1985年起任该所名誉所长至今。

1980年王世真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同年他与周前教授结婚。就在这一年,中华核医学在北京成立,他出任第一任主任委员。1981年《中华核医学杂志》创刊,他任第一任主编。

1979年王世真调到北京协和医院工作以后,将实验核医学技术与临床核医学以及其他临床学科的研究课题密切结合起来,在国内首先开展了放射免疫显像的研究工作。“七五”期间,他承担了放射免疫显像和导向治疗的国家重点攻关课题,取得了丰硕成果,大大提高了中国卵巢癌、肺癌、肝癌、结肠癌等恶性肿瘤的诊断水平。他还带领研究生利用稳定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研究了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白??病患者的蛋白质、氨基酸代谢,为这些疾病的病因学、治疗学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他们还在国内首先建立了呼气实验这一安全、简便的诊断方法,用13C-软脂酸和14C-甘油三油酸脂双标记呼气实验诊断患者脂肪泻原因的技术,受到了1985年维也纳国际核医学会议的高度评价。1984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核医学中心成立,他任该中心主任。

改革开放以来,王世真为中国核医学界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学术交流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曾率领代表团参加第3届世界核医学大会,先后出访过美、英、法、奥、印尼、以色列等十余个国家,并多次作为会议主席、主持人主持各种国际核医学学术会议,介绍中国核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他是第5届世界核医学联盟国际联络委员会委员。1986年在中国核医学会主办的中美核医学座谈会上,他与夫人周前教授一起被美方授予“核医学优异成就奖”,并荣获金质奖牌。1988年首都核医学中心出面主办,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在中国举办的国际核医学学术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来自28个国家的200多名代表,王世真任大会主席。

他历任中国核医学、中国生理科学会常务理事,中华核医学会名誉主任委员,卫生部科委常委,卫生部科委原子医学与放射医学专题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科委医学专业组、国家科委同位素专业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常务委员,卫生部核医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核医学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此外,他还是《中华核医学杂志》名誉总编辑,《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杂志》主编,《核技术杂志》、《中国医学科学杂志》 (英文版) 的编委,《同位素杂志》 的顾问。

王世真一生十分刻苦勤奋,在工作中,有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他头脑清楚,思路敏捷,善于接受新事物,即使到了晚年仍然坚持读书,不断更新知识,开拓思路。

王世真在科学研究中从不故步自封,从不保守自大。许多做过他助手和学生的人都认为: 与他在一起工作决无被束缚、被限制之感。他一贯倡导实事求是、一丝不苟、踏踏实实搞研究,一心一意做学问的精神。他总是认为: 衡量一个学者的学术水平并不是仅看其文章发表的数目,更要看他研究内容的质量。科学研究需要的是锲而不舍、始终如一的钻研精神,而不是赶时髦、巧钻营,片面追求文章数目,对科学不负责任的态度。王世真一直遵循着这一原则。

王世真性格和善、随和,从不粗暴地训斥他的下级和学生。国际上搞甲状腺素研究最有名的权威欧本海默 (Oppenheimer) 的实验室里也挂有他的照片。他对生活要求不高,但总是服装整洁。从青年时代起就喜爱骑自行车,打乒乓球,曾得过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艾奥瓦大学乒乓球竞赛的冠军。即使到了60岁以后,他的球艺依然在研究所有名气。老年后逐渐喜欢打太极拳。在他74岁时,他依然可以轻轻松松地骑自行车,走较远的路。

王世真一生工作十分勤奋,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主编和编写了十多本专著及工具书。曾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核医学》 (1986)。

有关甲状腺素的研究



从1940年代开始,王世真对甲状腺素做了大量系统性的研究工作。

1950年和1951年,他首先发表了两类甲状腺素类似物的结构。其中一类具有拟甲状腺素的活性,另一类具有抗甲状腺素的作用。他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一系列的结构改造,并对这些化合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他的这些工作在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结构和功能关系的研究。

为了深入研究甲状腺素的作用机制,他于1952年研创出14C标记的甲状腺素,这个化合物的制备后来被作为国家级文献保存在美国文件研究所 (ADI)。此外,他还制备了131I标记的二碘酪氨酸、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甲状腺素。

王世真在甲状腺素生物学作用的研究方面做了多方面的工作。其中包括甲状腺素对各种酶的作用,对代谢的影响,对微生物的影响,对外分泌激素的影响以及甲状腺素与其他激素 (如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 的相互作用等。通过这些研究,他提出了许多有独到见地的新的论点。例如,他利用14C-酪氨酸示踪的方法研究甲状腺素的生物合成。结果发现,酪氨酸不但能够转变为甲状腺素,也能够转变为甲状腺中的碘化酪氨酸。碘化酪氨酸的确是甲状腺素生物合成的中间物,当时流行的观点仅仅把碘化酪氨酸当作碘的携带体,他证明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他还发现甲状腺素在体外可以改变大鼠脑线粒体单胺氧化酶 (MAO)的活性,这种改变与激素浓度有关。当时一般认为甲状腺素的作用机制是激素与细胞核上的受体结合,增加基因信息的转录,诱导特定蛋白质的合成,产生激素的生理效应。但他在采用纯线粒体组分进行实验,而不涉及细胞核受体及蛋白质合成体系时,仍可见到激素对酶的影响。因此他认为甲状腺素可以通过细胞核以外的其他途径产生作用。此外,他还提出了不同剂量的甲状腺素具有双向性作用的观点。他的这些观点对进一步深入研究甲状腺素的作用机制有重要意义。

标记化合物的研究和制备



早在1950年代,王世真留美时就标记合成了14 C-天门冬氨酸、14C-甲状腺素等许多新的标记化合物,这些标记化合物也是世界上最早一批放射性标记化合物之一。回国以后,他在国内首先开展了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研制工作。他先后研制出14 C-甲酸、14 C-标记的多种氨基酸、14 C-腺嘌呤和??系列131I标记的标记化合物,如邻碘马尿酸、二碘荧光素、甲状腺素及其衍生物等。除此之外,他还为中国培养了第??批放射性标记化合物工作者。特别是他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任标记化合物研究室主任期间,在他的领导下,从1959年到1979年共合成、生产了总计多达100多种的标记化合物,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许多基础与临床学科科研工作的开展。

实验核医学与临床核医学的结合



1979年王世真到北京协和医院工作以后,一直致力于将实验核医学技术充分运用到临床医学研究中去。他在国内首先开展了放射免疫显像的研究工作。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肿瘤抗体与人体内肿瘤抗原特异性地结合,就能将标记核素带到肿瘤部位,而同位素扫描仪,伽玛相机可以在体外准确地对其进行定位,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1984年王世真指导的博士研究生首先完成了抗人卵巢癌多克隆抗体的131I标记并在临床上成功地进行了肿瘤定位,迈出了中国放射免疫显像研究的第一步。此后,他的研究生们先后开展了肝癌、结肠癌、肺癌的放射免疫显像研究。特别是在“七五”期间,肿瘤的放射免疫显像研究作为重点攻关项目得到了国家的资助以后,为了进一步提高放射免疫显像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他们又在多种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标记以及单克隆抗体F(ab’)2片段的分离、提纯、标记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取得了很大进展。

早在1970年代末,王世真就提出在实验核医学的领域内开展以无放射性的稳定同位素作为示踪原子来进行临床医学的研究。1982年,在王世真的领导下,他的实验室首先制备出了15N标记的甘氨酸,同年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G C-M S)联用仪进行生物样品中放射性核素的定量,并将此法正式用于人体的代谢研究。以此为开端,他们用稳定放射性核素标记多种氨基酸,以此种示踪的方法较系统地进行了对慢性肾功能衰竭以及白血病患者中蛋白质、氨基酸代谢紊乱的研究,并针对其代谢特点开展了用必需氨基酸治疗的研究。除此之外,他们还相继开展了稳定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的研究、双标记呼气实验、药物代谢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他主要从事标记奥曲肽(octreotide) 的合成。过去此显像剂为荷兰独家生产。现该剂应用很广泛,适用于许多肿瘤的诊断。此外,他还筹建了正电子发射X线体层摄影 (PET PECT) 中心。现在该中心的图像水平不亚于国外先进水平。动物实验也在进行。

简历



1916年3月7日 出生于日本国千叶。

1927年 入福州格致中学。

1933年 考入燕京大学化学系。

1934年 转入清华大学化学系。

1938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到中央药物研究所工作,不久得到中英庚款的资助到中央大学任研究助理。

1940年9月 到贵阳医学院任化学讲师。

1942年 任贵州大学化学讲师。

1943年8月 晋升为贵州大学副教授。

1945年 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攻读药理学博士学位,后又去美国艾奥瓦大学化学系主修有机化学,副修生物化学。

1947年 得到艾奥瓦大学药理系的奖学金,在该校研究神经系统的药物结构和活性的关系。

1949年 获得艾奥瓦大学化学博士学位。

1950年 到新建成的艾奥瓦大学放射性研究所工作。

1951年 回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副教授。

1952年 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兼做药物合成的研究,在北京大学兼课。

1956年 升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

1957年 任实验医学研究所(现为基础医学研究所) 生物化学系教授。

1959年 任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主任、教授。

1978年 升任放射医学研究所副所长。

1980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任中华医学会主任委员。

1981年 任《中华核医学杂志》主编。

1984年 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核医学中心主任。

1985年 任放射医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主要论著



1 Wang SC,Hummel JP,Winnick T. Synthesis of radioactive DLaspartic acid. J Am Chem Soc,1951,73:2390.

2 Wang SC,Hummel JP,Winnick T. Synthesis of thyroxine-C-14.J Am Chem Soc,1952,74:2445.

3 王世真,刘秀明,毓景华,等. 甲状腺素的生物合成. Ⅰ. 酪氨酸转变为甲状腺素的途径. 实验生物学报,1964,9:185.

4 王世真,主编. 同位素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1977.

5 王世真,刘承斌,陈重. 以放射性碘标记的胆固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79,1 : 29.

6 王世真,主编.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核医学·上海: 上海科学??术出版社,1986.

7 王世真. 临床医学的一个新领域——首都核医学中心开展稳定同位素临床应用的概况. 见: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建校70周年纪念学术文集.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8 Zhu XM,Wang SC,Chou C,et al. Radioimmunoimaging of malignant tumours. In: Klapdor,R,ed. New tumour markers and their monoclonal antibodies. Stuttgart/New York: Georg Thieme Verlag,1987.

9 Wang SC,Chou C.A brief overview of nuclear medicine in China.Sem Nucl Med,1989,19:144.

10 王世真,林汉,周前,主编. 核医学与核生物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0.

11 Wang SC. Nuclear medicine training in China. Eur J Nucl Med,1996,23:1405.

12 王世真,周前,李世军,等. 1-131-层粘连九肽的合成及在荷乳腺癌裸鼠中的显像和分布. 中华核医学杂志,1998,18:77.

13 Wang SC,Chou C.Current status of nuclear medicine in China.Chin Med J,2000,113:387.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世则的王世则的生平介绍_王世则宋朝状元

中文名:王世则出生日期:963年逝世日期:1008年主要成就: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癸未科状元籍贯:桂林永福(今广西永福)参考资料:《王世则:北宋“连科状元”,上疏立储遭贬》王世则–宋朝状元  

历史人物 王世贞简介,王世贞简介

  王世贞  (1526~1590)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又号m州山人。江苏太仓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刑部主事,屡迁员外郎、郎中,又为青州兵备副使。三十八年,父王予以滦河失

王世充生平简介 王世充是好人还是坏人?

  王世充,字行满,王世充的先祖是西域胡人,常年居住在新丰,也就是现在的陕西临潼,他是隋朝时期末年的英雄之一。因为是西域胡人,所以王世充本姓不姓王,而是姓支,他祖父支颓耨年纪轻轻就死了,他父亲支收跟随

王世充是好人还是坏人? 王世充生平简介

王世充,字行满,王世充的先祖是西域胡人,常年居住在新丰,也就是现在的陕西临潼,他是隋朝时期末年的英雄之一。因为是西域胡人,所以王世充本姓不姓王,而是姓支,他祖父支颓耨年纪轻轻就死了,他父亲支收跟随他的

王世充是好人还是坏人? 王世充生平简介

王世充,字行满,王世充的先祖是西域胡人,常年居住在新丰,也就是现在的陕西临潼,他是隋朝时期末年的英雄之一。因为是西域胡人,所以王世充本姓不姓王,而是姓支,他祖父支颓耨年纪轻轻就死了,他父亲支收跟随他的

王世充简介 隋朝末年起兵群雄之一王世充

  王世充(?-621年),字行满,本来姓支,是西域的胡人。寄居在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中国隋朝末年起兵群雄之一。  王世充自小喜好经史和兵法,开皇年间,因军功升至兵部员外郎,大业年间,至江都宫监,

历史人物 王世恽是什么人

王世恽(?—621年),隋末唐初起义军首领,唐初中原割据势力王世充之兄。>>王世充杀死元文都、赵长文、卢楚、郭文懿之后,以王世恽为内史令。619年四月初五,皇泰主杨侗被迫禅位于王世充,王世恽将杨侗软禁

“后七子”领袖王世贞简介 王世贞是怎么死的?

  “后七子”,是明朝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王世贞与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其中王世贞是“后七子”的领袖,在李攀龙

历史人物 “后七子”领袖王世贞简介 王世贞是怎么死的

  “后七子”,是明朝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王世贞与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其中王世贞是“后七子”的领袖,在李攀龙去世之后,文坛二十多年他一人独领风骚。  “后七

历史人物 王世芳个人资料,王世芳个人资料

  王世芳个人资料  王世芳(1669—1808),字徽德,一字芝圃,临海县(今临海市)桐峙岭根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40岁时中秀才;乾隆十三年(1748)80岁为贡生;二十九年96岁官遂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