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吴襄人物简介

Posted 生理学

篇首语:不要让世界改变你的微笑,用你的微笑改变世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吴襄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吴襄人物简介

·吴襄



吴襄,生理学家,在血液、循环、肾脏生理及针灸机制、劳动生理方面研究甚多。他研究了中国人的生理水准,弥补了中国生理学这方面的空白。在中国的生理学教材建设中亦有许多贡献。

吴襄,字成之。1910年10月17日出生于浙江省平阳县(其出生地于1981年归属新设置的苍南县)。父亲是中医,在他幼时就施行严格的教育。吴襄青年时代就立志于教育和科学救国。曾辗转求学于上海、南京。

1930年秋,吴襄考入位于南京的中央大学教育行政系。翌年,行为学派心理学家郭任远教授来校任教(1931~1933)。吴襄为他的学术见解所吸引,乃于1932年申请转入心理学系,并以动物学为副科。当时与郭任远同来的还与他的助教沈霁春以及从浙江大学心理学系前来借读的朱壬葆(沈霁春、朱壬葆二人后来也转攻生理学,成为著名的生理学家)。1932年徐丰彦应聘来中央大学动物学系任讲师,吴襄选读他开的动物生理学课。1933年,郭任远和徐丰彦、沈霁春都离开南京。在最后一个学年,吴襄随心理学家潘菽教授学习实验心理学及其他有关课程。

1934年,吴襄从中央大学毕业,获教育学士学位。适逢那年秋天,中国动物学界老前辈秉志教授主持的中国科学院生物学研究所创设动物生理学研究室,吴襄由同乡前辈伍献文介绍进入该所为自费生理学研究生,在张宗汉教授指导下从事生理学研究两年。1937年,蔡翘应中央大学之聘来任医学院生理学教授兼科主任。吴襄在学生时代就读过蔡翘的《生理学》一书,久慕其名,乃申请为其助教而蒙蔡翘同意。从此他追随蔡翘达14年之久。他也在这些前辈的熏陶之下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1936年夏至1941年夏,吴襄任中央大学医学院生理学助教。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中央大学医学院于当年秋天西迁成都,直到抗战胜利才于1946年初夏迁回南京。吴襄亦随校西迁。1941年秋,他被提升为讲师; 1944年秋晋升为副教授。1945年秋,他得到美国医药援华会的资助,又被教育部派遣赴美留学。先在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生理学系学习1年,在生理学教授兼生理学系主任M. B. Visscher的指导下从事循环生理研究,获科学硕士学位。然后应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授兼生理学系主任M. I. Gregerson之邀,到他那里学习血量测定法以及其他生理测定法,历时半个月。随后吴襄返回中央大学医学院。1948年秋,经蔡翘推荐,中央大学批准吴襄晋升为教授。

1949年初,吴襄经老同学沈其益教授介绍,参加大连医学院的创建工作。7月,吴襄出席在北平(今北京) 召??的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会上沈其益介绍他认识其弟沈其震。沈其震曾任新四军卫生部部长,当时正按中共中央指示筹建大连医学院,就向大连大学校长李一氓推荐,请他聘吴襄为大连医学院生理学教授兼教研室主任。因为当年春季招收的本科生要到1950年秋才开始学习生理学课程,故商定吴襄继续留在南京1年。吴襄一方面在中央大学(1949年晚些时候改名为南京大学) 医学院教完最后一个年级的生理学课程,并在1950年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医科大学讲授生理学; 另一方面,他要加紧修订《生理学大纲》,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医科大学出资出版。同时吴襄又在为大连大学医学院聘请和培养两名生理学助教,定制若干套生理学实验仪器。这样,吴襄于1950年7月赴大连工作时,人才、教材、器材三者均已齐备。1950年冬,大连大学建制撤消,医学院独立,改称大连医学院,吴襄仍任原职。1954年,吴襄受中央卫生部委派,与张锡均、杨简组成代表团 (张锡均任团长),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莱比锡参加国际巴甫洛夫学术讨论会。1956年,他担任《生理科学进展》杂志主编。

吴襄为人热情而耿直,治学谨严,知无不言。1957年他经院领导动员在鸣放大会上提了些关于发展教育与科学事业的建议,受到批判,被划为右派,从二级教授被降为四级教授,生理学教研室主任、《生理科学进展》杂志主编、全国教材主编、民盟市委副主任委员等职务全被免除,许多科研工作都不能进行。一年后他被摘去右派帽子。但以后在各次政治运动,尤其是“文化大革命” 中他都受到残酷迫害。他后来却不愿意多提此事,却始终在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中默默奉献自己的力量。

1959年,大连医学院内迁贵州遵义,改名遵义医学院。吴襄随校内迁,任遵义医学院生理学教授。1978~1983年他因心脏病(心房纤维性颤动)应老友,位于通县的北京市结核病防治所所长之邀,到该处休养。在此期间他曾兼任该所和首都医科大学(即前北京协和医学院,后来的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的生理学顾问,并担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1983年,他调回大连医学院 (1995年改名为大连医科大学),任生理学教授兼生理学教研室主任。1984年因年老体衰辞去主任职务。他于1987年退休,但仍被聘为大连医学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988年被聘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生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顾问委员。1991年,他81岁时获得国务院颁发的证书,表彰他为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该年7月开始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他被聘为《生理科学进展》杂志的顾问。此外,他还曾任中国生理学会理事、辽宁省生理学会名誉理事长。

吴襄80多岁时,为提高年轻教师和研究生对生理发展过程的认识,以利于生理学研究的继承和创新,便广集资料,撰写了《近代生理学发展简史》,书中论述了中国著名生理学家的重要学术贡献。此书于1994年7月完成,1996年2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后获北京科学技术著作一等奖。

1995年12月,吴襄不幸跌倒,股骨骨折,后又继发肺梗死。1995年12月30日,他于大连逝世。

确定中国人的生理常数



1934~1944年,吴襄还是一名年轻教师。他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在蔡翘教授的指导下,做了大量关于中国人各项生理水准 (即生理常数),包括肺活量、血液、生长率、血型(ABO血型和MN血型)、感觉功能以及基础代谢率等的调查研究和统计工作。并陆续写成多篇论文,先后发表在1939~1945年的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 (《中国生理学杂志》)、Proceedings of Chinese Physiological Society Chengtu Branch(《中国生理学会成都分会会刊》) 各期以及1941年的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美国体质人类学杂志》28卷第4期) 上。1944年他又结合自己和他人的研究结果,写出长篇综合论文“国人生理水准之研究”,在中央研究院的《学术会刊》第一卷第二期上发表。1948年他研究中国人的血量,研究结果1952年发表于《生理学杂志》 (第1卷第1期)。

他在确定中国人的生理常数方面有突出的贡献,弥补了中国生理学研究在这个领域的空白。他在1949年代所确定的中国人生理正常值,有许多至今仍被学术界引用。

其他生理学研究



吴襄在1942~1944年间,在蔡翘的指导下与同事们探索了兔血清中有关平滑肌收缩物质的化学本质,曾在Proceedings of Chinese Physiological Society Chengtu Branch(《中国生理学会成都分会会刊》)上发表几篇讨论这方面研究的短文。这项研究后来因化学试剂来源缺乏而被迫中断。1951~1952年,他带领教研室部分人员研究献血者血液的亏损和恢复规律,发表论文“输血者血液的亏损与恢复”。1954和1955年,他与当时的中央卫生研究院合作,开展劳动生理研究,为改善产业工人的劳动条件提供参考资料。他率领两个单位的年轻研究人员深入钢铁厂的高温车间,亲自进行了生理调查,1956年他在中国生理科学会全国会议上汇报了这方面的工作。关于钢铁工人劳动生理的详细资料,后经整理发表于《大连医学院学报》1990年第一期上。

1950年代,吴襄接受筹办《生理科学进展》 (季刊) 的任务并亲自担任主编。1957和1958年他编辑了该刊的第??和第二卷,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960年代初,与同事们一起研究了针刺效应的神经机制。但直到1976年他就此写的论文才在《中华医学杂志》第12期上以遵义医学院生理组的名义发表。

重视培养年轻一代的生理学工作者



吴襄一贯重视培养年轻一代的生理学工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生理学师资极为缺乏,这状态不能适应医学教育的需要。从1951年起,吴襄受卫生部的委托,连续开办了3届生理学高级师资进修班,他亲自授课并指导实验。在3年时间内进修班共培养了26名师资。这些学员回到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成为所在单位的教学或研究骨干。1954年以后,吴襄又多次培养其他院校选送来的师资。1955年、1963年、1964年以及1985年他均招收过生理学研究生。50多年来接受过他教育的医科学生更是数以千计,“桃李满天下”对吴襄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在中国生理学教材建设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早在1930年代吴襄担任生理学助教时,他就在蔡翘指导下参考国外资料,译编专科用的“生理学实验”讲义。试用后他再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将讲义重写成《生理学实验》教材,此教材经蔡翘修改,他们两人共同署名,于1939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中国第一本用中文写成的生理学实验教材。1944年,吴襄应正中书局之约编写大学用生理学教科书。他利用业余时间和假期,两易寒暑,编写成50余万字的《生理学大纲》一书。初稿完成后曾请徐丰彦、朱壬葆等近十位师友分别审查部分稿件,然后请蔡翘审阅全书并作序。该书于1947年在上海出版。此书篇幅适中,逻辑性强,文字流畅精练,阐述深入浅出,备受读者欢迎,许多高等医学院校将它用作教材。吴襄还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生理学的进展,不断对此书进行修改乃至重写。该书先后修改6次。1950年春该书第一次修改后交由第二野战军医科大学出版。1952年和1954年第二和第三次修订后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55年的第四次修订本由北京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83年,吴襄回大连后又用两年时间对此书进行重写。此书的第五次修订本1987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1年他又邀集大连医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湖南医科大学以及中国中医研究所生理组部分生理学教授共8人参加对此书的第六次修订。第六次修订本由吴襄及林坤伟教授共同主编。1992年9月末该修订本交稿,1993年11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卫生部推荐教材出版,供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采用。这时吴襄刚过83岁生日。后该书获卫生部颁发的高等优秀教材一等奖。《生理学大纲》的第6次修订本经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还由台湾艺轩图书出版社用繁体字重排,1994年9月在台湾地区出版发行。

此外,吴襄还多次参加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用生理学教材的编写工作。1959年他参加徐丰彦主编的医药院校用教材?生理学》的编写,负责撰写“血液”、“新陈代谢”以及“尿的排泄”三章。1961年,卫生部委托大连医学院负责,会同其他三校编写主要供医疗专业用的《生理学》教科书,由吴襄主编。此书于1963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73年,他与遵义医学院生理组的同事一道参加上海第一医学院主编的大型参考书《人体生理学》中“血液”和“排泄”两章的编写,该书又由他负责整理和进行文字加工。成书后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于1978年出版。

吴襄的教科书编写得很有特色。他在选择和取舍教材的内容时,总是经过反复研究,深思熟虑后才作出决定。他既重视科学性,又充分考虑读者的需要以及接受能力。在文字表达上,他既强调用词准确,又力求流畅易懂,便于自学。定稿前总要多次虚心地广泛征求意见。往往为了一句话,甚至一个字是否得当而反复推敲,不惜数易其稿。例如,《生理学大纲》的原稿就曾修订和重写达6次之多,这在中国生理学教材的编写中前所未有。

1983年他回大连后,鉴于近年国内生理学虽蓬勃发展而肾脏生理的研究还是空白,故特地撰文在《生理科学进展》上发表,呼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设想。

勤于著述



吴襄几十年来总是将研究结果撰写成文,并积极编写生理学教材。此外,他于1978~1983年因病在北京休养期间,曾组织翻译了两本专著。一本是结核病和肺部肿瘤研究所集体翻译的J. H. Comroe所著《呼吸生理学》,吴襄负责对全部译稿进行最后的校阅和必要的文字修改。此书于1981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另一本是他主译的E.Koushanpour所著的《肾脏生理学》,主要由大连医学院的人员分工翻译,该书1984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他还应《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生理学》卷编辑委员会之聘,任该卷的副主编,负责呼吸生理和排泄生理两部分的条目。《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生理学》 已于1985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6年,他又应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之请,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卷编委兼动物生理学分支主编之一。?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已于1992年10月出版,他正好在82岁生日那天收到该书。

简历



1910年10月17日 出生于浙江省平阳县(今属苍南县)。

1930年秋 入中央大学教育行政系学习。

1932年 转入中央大学心理学系学习。

1934年7月 从中央大学心理学系毕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

1934年秋~1936年夏 入中国科学社生物学研究室为生理学研究生。

1936年夏~1941年夏 任中央大学医学院(1937年秋迁成都) 生理学助教。

1941年秋~1944年夏 任中央大学医学院生理学讲师。

1944年秋~1948年夏 任中央大学医学院 (1946年迁回南京) 生理学副教授。

1946年秋~1947年秋 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生理学系从事循环生理研究,获科学硕士学位。

1947年秋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生理学系进修血液生理学。

1948年秋~1950年7月 任中央大学 (后南京大学) 医学院生理学教授。

1949年7月 应聘任大连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授兼生理学教研室主任,筹建生理学教研室。

1949年秋~1950年夏 暂留南京大学医学院任教。兼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医科大学讲授生理学。

1950年7月~1957年 到大连大学医学院 (1950年冬后称大连医学院) 生理学教授兼生理学教研室主任。

1956~1957年 任《生理学进展》杂志主编。

1957~1969年5月 任大连医学院生理学教授。

1969年5月~1983年 任遵义医学院生理学教授。

1978年 任大连医学院生理学教授。

1983年春~1984年秋 兼任大连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主任。

1987年 从大连医学院退休。被聘为大连医学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1988年 被聘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生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顾问委员。

1992年 被聘为《生理学进展》杂志顾问。

1995年12月30日 因患肺梗死、急性呼吸功能衰竭于大连逝世。

主要论著



1 Tsai C,Wu CH. A statistical study of the vital capacity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and college students. Chin J Physiol,1939,14:95.

2 吴襄,蔡翘. 生理学实验.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7.

3 Wu CH,Tsai C.Hematological standards of the Chinese. Chin J Physiol,1940,15:289.

4 Wu CH,Soong SC.The growth rate of Chinese. Am J Physic Anthropol,1941,28:357?

5 Wu CH,Kuo ZC.A normal standard of basal metabolism for Chinese. Proc Chin Soc,Chengtu Branch,1941,(1):11.

6 吴襄. 生理学大纲. 第1版. 上海: 正中书局. 1947. 第2版,南京: 第二野战军医科大学,1950. 第3版,上海: 商务印书馆.1952. 第4版.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54.

7 吴襄. 国人生理水准之研究. 中央研究院学术汇刊,1944,1 :31.

8 Wu CH,Visscher MB.Adaptation of the tail plethysmograph to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 in the mouse with some observation on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m J Physiol,1948,153:330.

9 吴襄. 输血者血液的亏损和恢复. 科学通报,1952,3:100.

10 吴襄. 第六章. 血液,第十一章. 新陈代谢,第十三章. 尿的排泄. 见: 徐丰彦,主编. 生理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第2版,1962. 157~184. 315~341. 342~376.

11 吴襄,主编. 生理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12 吴襄. 见: 上海第一医学院,主编. 人体生理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

13 Comroe JH著. 吴襄,等译. 呼吸生理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14 吴襄. 我国生理学界急需把肾脏生理学的研究开展起来. 生理科学进展,1984,15:98.

15 Koushanpour E著,吴襄,等译,肾脏生理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16 吴襄,副主编.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生理学. 上海: 上海科学??术出版社. 1985.

17 吴襄 (编委,分支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2.

18 吴襄,林坤伟,主编. 生理学大纲. 第5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 第6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19 吴襄. 近代生理学发展简史.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相关参考

三藩之乱简介,吴三桂简介

吴三桂简介吴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长伯。明辽东人,祖籍江苏高邮。武举出身,锦州总兵吴襄子,以战功及父荫授都指挥,崇祯四年(1631)八月,皇太极发动「大凌河之役」,吴襄在赴援时逃亡,导致全军

吴三桂为何对闯王李自成穷追不舍

吴三桂对闯王李自成,穷追不舍,誓要赶尽杀绝,有三方面原因:一、报杀父、灭家、夺妻之仇。李自成攻打北京城时,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提督京营,城破被俘,李自成逼迫吴襄写信劝吴三桂投降大顺军。但吴三桂一面受到清多

历史人物 子孙后代被彻底杀光

  吴三桂简介:吴三桂(1612年——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辽东人、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高邮),明末清初著名军事家,吴周政权建立者吴周太祖。锦州总兵吴襄之子,以父荫袭军官。明崇祯时

历史人物 如何客观地评价吴三桂

  (1612年-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辽东人、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高邮),明末清初的将领,吴周政权建立者吴周太祖。锦州总兵吴襄之子,以父荫袭军官。明崇祯时为宁远总兵,后退守山海关

历史人物 吴三桂生平简介与历史评价及典故

吴三桂,字长伯,又字长白(公元1612年—公元1678年),明朝辽东广宁前屯卫中后所人士(今辽宁绥中),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祖大寿外甥,锦州总兵吴襄之子。早年时期>吴三桂祖籍南直隶高邮,万历

吴三桂的真实历史

吴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长伯。明末清初辽东人,祖籍江苏高邮身高约合现今1.73米。武举出身,锦州总兵吴襄子,以战功及父荫授都指挥。明天启末年曾带二十余名家丁救其父于四万满洲人之中,孝勇之举

袁崇焕吴三桂之间的关系

袁崇焕吴三桂之间的关系吴三桂,字长伯,明朝时期辽东人,祖籍位于江南高邮,其父吴襄任职锦州总兵。明朝崇祯年间吴三桂手握重兵,任职辽东总兵,镇守山海关。吴三桂其人在武术上极有天赋,崇祯皇帝初登基时,开科取

历史人物 吴三桂简介 吴周政权建立者吴周太祖吴三桂生平

  (1612年-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辽东人、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高邮),明末清初著名军事家,著名的汉奸,吴周政权建立者吴周太祖。锦州总兵吴襄之子,以父荫袭军官。明崇祯时为宁远总

历史人物 吴三桂为什么忌讳多尔衮,直到他死后才敢称王

吴三桂1612年出生自军事贵族世家,父亲吴襄曾任锦州总兵。吴三桂获得武举出身,少年时代曾带领20多名家丁“敢死队”救父于满清万军之中,忠勇过人,被称为“勇冠三军,孝闻九边”,之间成为袁崇焕关宁铁骑军种

历史上备受争议的将领 明末大将袁崇焕

吴三桂,字长伯,明朝时期辽东人,祖籍位于江南高邮,其父吴襄任职锦州总兵。明朝崇祯年间吴三桂手握重兵,任职辽东总兵,镇守山海关。吴三桂其人在武术上极有天赋,崇祯皇帝初登基时,开科取士,吴三桂为当届武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