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杨敷海人物简介
Posted 出血热
篇首语: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杨敷海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杨敷海人物简介
·杨敷海
杨敷海,中国第一代微生物学家。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创造了先进的黑热病病原体固体培养基,发现中国北方也有钩端螺旋体病。在防治牛胸膜炎、人类流行性出血热、森林脑炎、布氏杆菌病、梅花鹿和人的钩端螺旋体病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杨敷海,号粟沧。1896年6月15日出生于距吴淞口30多公里的江苏省宝山县罗店镇(今属上海市)。祖父、父亲均为前清秀才。家中虽有田亩、房屋,但因家庭人口多达30余人,还需祖父和父亲从事教书以补家计。由于家道艰难,无力雇工,家中诸事均由其母操劳。杨敷海7岁入小学,每日放学回家都要帮助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在祖父、父亲的熏陶下,他自幼爱好琴棋书画,尤其国画更是他的所长。
1916年,他从苏州晏成中学毕业,在父亲“不为良相,当为良医”思想的影响下,考入北京国立医学专门学校。初到北方,语言不熟,第一年他成绩一般。很快他的成绩扶摇直上,总在前10名之内。他上三年级时,正逢“五四”运动,曾与同学一同打进曹汝霖家中。四年级时面临就业问题,可巧他在表兄家里结识了一些昆曲爱好者,其中包括北京司法部模范监狱狱长王新之等人,因为杨敷海会吹笛子,又擅长国画,王新之等人与他结成忘年之交。杨敷海毕业后王新之介绍他进北京司法部模范监狱任狱医。
狱医工作清闲,单调,业务上无大发展。他不愿安于现状,恰逢父辈友人劝说他出国留学,加上当时家庭经济情况有所好转,他便从亲友处筹集了部分资金,于1922年只身赴德国柏林大学专攻卫生学和细菌学。他学习十分刻苦,除了偶尔看一场电影外不参加其他娱乐活动。他在著名细菌学家指导下,研究了维生素C缺乏动物对结核菌的感受性。1924年,他在Zeitschrift für Hygiene und Infe-ktionskrankheiten(《卫生学及传染病学杂志》) 上发表了“Beitrage zum Meerschweinchenskorbut” (豚鼠坏血病的进一步观察) 一文,描述了患维生素C缺乏症的豚鼠对结核菌的感受性。
1924年,杨敷海学成归国,回母校担任细菌学教授,曾编成《病原微生物学》4册。1926年,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经济拮据,处于停滞状态; 于是杨敷海离开北京到上海担任凇沪卫生实验所所长二年。1927年,奉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电召回去任教。不久,该校改为北京大学医学院。1928~1938年间,他的工作较为稳定。1931年他曾赴日本考察细菌学半年。这10年是他的鼎盛时期,他完成了对中国白蛉以及中国有无白蛉热问题的研究。在中国白蛉热和黑热病的研究方面,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1934年,他赴日参加了日本第九次全国医学大会,同年又参加了在南京召开的远东热带病学会会议,并分别在两个会议上宣读了论文“华北沙蚊之广播情况及北平沙蚊之形态特点及其与白蛉热病原的关系 (第一报)”和 “Zur Kenntnis der Phlepotomen-Arten in China und zur Aetiologie des Phlebotomenfiebers” (中国的白蛉种类及白蛉热的病原),引起与会者的关注。他改进了黑热病病原体利什曼原虫的培养方法,设计了一种新的固体培养基及与之相应的培养方法,改变了过去一直沿用的传统培养方法。这方法的建立,对黑热病病原体的检验和研究是一项重大的突破,它既方便了病原体的检出,又解决了纯种分离的技术问题,从而提高了病原体的检出率。本法不仅对临床家确定诊断作出了贡献,而且经济实用,操作方便。有关论文发表于《北平研究院生理丛刊》上,该培养基被命名为杨氏培养基。后来这方法又被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实用临床检验学》、《人体寄生虫实验手册》及日本出版的《竹内细菌学》所引用。
在这一阶段,他先后完成了 “利什曼原虫的固体培养法”、“黑热病病原体在固体培养面(杨氏培养基) 之发育过程”、 “用Näller氏培养法及杨敷海氏培养法观察Leishmania donovani和L.tropica发育状态之异同” 等论文,在黑热病病原体的培养方法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他还利用这项成果帮助天津总医院确诊了一例30年未得确诊的皮肤利??曼原虫病,杨氏培养基一直应用至今。同时,他没有放弃对国画的爱好,他认真钻研画法、画技,并加入了中国画研究会,他画的竹梅堪与国内名流所画者争衡。
1938年,他在北平街头被日军军车压伤,折去左足。因失血过多,生命垂危,幸救治及时,几经手术,方转危为安,但已落下残疾。此后十余年,由于时局动荡,加之他残肢经常发炎、疼痛,他常感精神忧郁、烦躁,工作及生活极不稳定。
1942~1945年,他曾任上海佑宁制药厂生物制品部主任。1945~1946年任北平交通部保健科科学研究所专员。1946~1949年任交通部铁路医院院长。
1949年7月,他应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医科大学副校长陈淇园之邀,任该校校长。但因腿疾未愈,没有到职。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医科大学迁至天津,并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杨敷海也到天津担任第一军医大学细菌科教授。不久,朝鲜战争爆发,美军使用了细菌武器。作为细菌学家,他担负着从山海关到天津市区域的细菌战防御检验工作,进行了各种细菌检验工作500余件。
1952年,杨敷海随第一军医大学集体转业到吉林省长春市,学校改名为吉林医科大学,后又改名白求恩医科大学,(今吉林大学医学院)。他依然担任微生物教研室主任兼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敷海积极投身国防建设和为部队培养人才的工作。他作为中国第一代的微生物学家和细菌学家,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威望。他在教学中认真负责,诲人不倦。初期由于教材不足,他自己动手,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编写了《病原微生物学》4册。他除了完成教学工作外,还坚持在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科学研究。他在自然疫源地疾病研究方面有较大贡献。在研究工作中,他一贯坚持面向应用,面向基层的方针,注意解决与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密切相关和对农副业生产有影响的重大问题。不论是人体的微生物疾病还是动物的微生物疾病,只要是防病治病的需要,他都尽其所能,积极热情地协助解决。特别是在防治牛胸膜炎,人类流行性出血热、森林脑炎、布氏杆菌病,梅花鹿和人的钩端螺旋体病中贡献最为突出。
杨敷海曾任中国微生物学会长春市分会理事长。
杨敷海在国内外的刊物上发表论文甚多,从德文翻译过来的肝炎资料、用组织培养法证明病毒的存在及生长情况的资料亦有数十篇。他指导的论文也涉及多个领域,如王振业关于镰刀菌分离的研究,时常仁对抗酸杆菌的研究,张绍伦、方希哲关于克山病患者血清学检查及病毒分离的研究等。
杨敷海1972年患癌症和肺炎于长春逝世。
防治牛胸膜炎
1952年,天津突然发生一种原因不明的牛疫病,此病蔓延迅速,病牛的死亡率高达90%左右,严重威胁着奶牛的生存,影响着奶制品的供应。杨敷海应天津市农林水利??的请求,亲自到疫区调查疫情。通过观察分析,最后他确定奶牛患的是胸膜炎,病原体是一种菌质体 (支原体),并决定用疫苗接种进行防治。当时全国的兽医防治部门均不能供应此种疫苗。为了解决燃眉之急,他建议采用病牛胸水加青霉素制成的制剂代替疫苗给健康的牛进行预防注射。经过试用,证明本法效果明显。经推广使用后,牛胸膜炎的流行和蔓延很快得到控制,避免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对流行性出血热的研究
1955年,吉林省境内林区出现了疾病流行,八家子林业局是个重要的疫区。杨敷海应有关部门的要求,组织了传染病、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学等有关教研室的教师迅速赶到现场调查疫情。根据流行情况,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理解剖所见,他们很快作出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并提出了防治方案,很快就控制了疫情发展。
林区的防治工作结束不久,杨敷海又受军委总后勤部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卫生部的委托,率领一个医学考察团赴朝鲜前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驻地,实地考察军中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情况。考察期间,他白天到现场进行调查,晚上在艰难的条件下整理材料,还经常抽空为志愿军医务人员作学术报告,提高部队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有效地防止了流行性出血热的蔓延。
证明中国北方存在钩端螺旋体病
梅花鹿是吉林省的特产之一,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但自1953年以来,许多鹿场不断出现一种病死率很高的鹿“血尿病”。仅1960年11月,一次就有60多头梅花鹿病死,疾病并有逐步蔓延的趋势。为了弄清病因,找出根治的方法,杨敷海组织校内的教学和科研人员与吉林省特产研究所的人员合作,共同研究梅花鹿“血尿病”。经流行学调查、临床观察、实验室检验,他们提出这种疾病可能是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但钩端螺旋体以前在中国北方从未发现过。不少学者也认为,在吉林省的地理、气候条件下,不可能发生钩端螺旋体病。杨敷海不为旧框框所囿,而是扎扎实实地寻找依据。他首先从血清学入手,大胆提出采用大剂量青霉素进行试验治疗,结果95%的病鹿得到治愈。随后,他们又进一步深入研究,终于在梅花鹿身体里分离出钩端螺旋体的纯株。至此,梅花鹿“血尿病”的病因有了肯定的结论,首次科学地证明在吉林省有钩端螺旋体病的存在。
从1963年起,杨敷海将研究的重点转向人体钩端螺旋体病。他用血清学方法证明,鹿场工作人员曾受该病原体的感染,接着又证明吉林省内不仅存在着鹿的钩端螺旋体病,还存在着人的钩端螺旋体病,从而证实中国北方也存在钩端螺旋体病。
简历
1896年6月15日 出生于江苏省宝山县罗店镇 (今属上海市)。
1906~1912年 在宝山县高等小学学习并毕业。
1912~1916年 在苏州晏成中学学习并毕业。
1916~1920年 在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并毕业。
1921~1922年 任北京司法部模范监狱狱医。
1922~1924年 在德国柏林大学留学,专攻卫生学及细菌学。
1924~1926年 任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细菌学教授。
1926~1928年 任上海凇沪卫生试验所所长。
1928~1942年 任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
1942~1945年 任上海佑宁制药厂生物制品部主任。
1945~1946年 任北平交通部保健科科学研究所专员。
1946~1949年 任交通部铁路医院院长。
1949~1950年 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医科大学教授 (未到职)。
1950~1958年 任第一军医大学教授,兼微生物学科主任。
1958~1972年 任吉林医科大学 (后改名白求恩医科大学) 微生物教研室主任兼教授。
1972年 因癌症及肺炎病逝于长春市。
主要论著
1 Yang FH. Beitrage zum Meerschweinchenskorbut. Zeitschrift für Hygiene und Infektionskrankheiten,1924,102:493.
2 杨敷海. 鸽脚气病实验上证明北平几种食米中维生素B的缺乏及其与卫生上之关系. 北京大学自然科学季刊,1930,1 (4):341~347.
3 杨敷海. 华北沙蚊之广播情况及北平沙蚊形态特点及其与白蛉热病原上之关系 (第一版). 日本传染病学杂志,1934,8 (9):20~23.
4 Yang FH. Zur Kenntnis der Phlebotomen-Arten in China und zur Aetiologie des Phlebotomenfiebers. Trans Ninth Congress Far-East Assoc Trop Med,Nanking,1934,I,495~502.
5 Yang FH. Züchtung des Leishmania donovani auf festen Nährboden. 北平研究院生理学杂志, 1935.
6 杨敷海,出血热调查过程中对本病流行病学、病原问题及预防措施的体会. 人民军医,1954.
7 杨敷海,张临源,毕无邪,等. 吉林林区森林脑炎病毒显性感染及病毒血清学试验. 森林脑炎防治调查论文汇编. 北京: 林业出版社,1956
8 杨敷海. 吉林省八家子林区流行性出血热调查报告 (流行病学部分). 北京: 林业出版社,1956.
9 杨敷海. 流行性出血热调查研究资料汇编. 北京: 林业出版社,1956.
10 杨敷海. 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病原问题及预防措施的综述. 北京: 林业出版社,1956. 121.
11 杨敷海,等. 传染性肝炎的补体结合试验——以肝炎病员研究组为单位.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59,(5):
12 杨敷海,等. 极谱法应用于传染性肝炎患者血清的研究.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60,(10) 3.
13 杨敷海. 捷克Matol株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观察. 传染性肝炎论文季刊,1961.
14 杨敷海,等. 正常鸡胚肝脏及接种传染性肝炎患者血液之鸡胚肝脏的电子显微镜现象. 第一军医大学: 传染性肝炎论文专刊,1961. 11~14.
15 杨敷海. 吉林省梅花鹿钩端螺旋体病的调查研究. 全国钩端螺旋体病专业会议论文汇编,1964.
16 杨敷海. 黑热病病原体在固体培养基面 (杨氏培养基)之发育过程. 北京大学医学院论文集,2 (2).
17 杨敷海. 用Näller氏培养法及杨敷海氏培养法观察Leishmania donovani,L.tropica发育状况之异同. 北京大学医学院论文集,2 (2).
18 杨敷海. 犬型利什曼原虫的干碟固体培养所见.
19 杨敷海. 天津市乳牛胸膜肺炎流行的预防措施及其病原研究问题.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20 杨敷海. 朝鲜志愿军各分部的流行性出血热 (调查报告).
21 杨敷海. 内蒙图里河林区二车间工作地区流行性出血热的调查报告 (内部资料).
22 杨敷海. 黑龙江北部梧桐河某农场流行性出血热的调查报告 (内部资料).
23 杨敷海. 1955年以来我们在东北及内蒙地区流行性出血热调查实况(流行病学及病原学部分).
24 杨敷海. 传染性肝炎病原学的研究. 吉林省防治传染性肝炎专业会议第二次会议专刊.
25 杨敷海. 海宝的本质.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26 杨敷海. 鹿血清在组织培养上的应用.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27 杨敷海,等. 白城专区布氏杆菌病的调查报告 (细菌学部分).第一军医大学教学简讯.
28 张绍伦,王振纲,杨敷海. 布氏杆菌病血清学诊断的对比观察.
29 梁希若,徐德芳,杨敷海. 几种动物对流行性出血热的感染试验.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30 杨敷海,徐德芳,毕无邪. 鸡血球溶解试验对出血人实用诊断价值的初步观察 (未发表资料).
31 Yang FH.Über die Larven van Oestrus ovis und Rhinostrus.
相关参考
杨素(544年-606年8月31日),隋朝权臣、诗人、军事家,北魏谏议大夫杨暄之孙、北周骠骑大将军杨敷之子。主要成就>杨素出身北朝士族,建德四年和五年,两次参与北周伐北齐之役。建德六年,杨素随王轨在淮
杨素素有隋朝第一名将之称,是隋朝著名的宰相和军事将领,是隋文帝的三大重臣之一。杨素,字处道,弘农杨氏之后,先祖世代为官,祖父杨暄是北魏辅国将军、谏议大夫,父亲杨敷是北周汾州刺史,从小生在贵族家庭,家境
杨素素有隋朝第一名将之称,是隋朝著名的宰相和军事将领,是隋文帝的三大重臣之一。杨素,字处道,弘农杨氏之后,先祖世代为官,祖父杨暄是北魏辅国将军、谏议大夫,父亲杨敷是北周汾州刺史,从小生在贵族家庭,家境
杨素素有隋朝第一名将之称,是隋朝著名的宰相和军事将领,是隋文帝的三大重臣之一。杨素,字处道,弘农杨氏之后,先祖世代为官,祖父杨暄是北魏辅国将军、谏议大夫,父亲杨敷是北周汾州刺史,从小生在贵族家庭,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