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高尚荫人物简介
Posted 病毒
篇首语:知识是抵御一切灾祸的盾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高尚荫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高尚荫人物简介
·高尚荫
高尚荫,微生物学家,病毒学家,教育家。中国病毒学的奠基人之一。创办了我国最早的病毒学研究机构和我国第一个微生物专业、第一个病毒学专业。1958年完成的“培养家蚕脓病病毒的组织培养方法研究”是无脊椎动物组织培养和昆虫病毒研究中的开创性工作,所著《昆虫病毒理论及应用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1909年3月3日,高尚荫出生在浙江省嘉善县陶庄镇的一个书香世家。高尚荫7岁那年,进入他父亲办的一所乡间小学接受启蒙教育。1926年中学毕业后考取了苏州东吴大学。主修课是生物学,选修课是化学。他学习努力刻苦,对任何问题都喜欢追根溯源。他博览群书,在图书馆中如饥似渴地读书,对于生物学科的书籍更是如获至宝。这为他尔后献身于生命科学,成为著名的病毒学家奠定了牢固的基石。1930年完成了大学学业,获得理学士学位。同年,21岁的高尚荫由一位旅美亲戚的介绍,获得了美国佛罗里达州劳林斯大学的奖学金赴美国学习。在劳林斯大学,他各科成绩优秀,免修了很多课程,1年后就获得了文学士学位。
1931年秋,高尚荫转到美国耶鲁大学研究生院。头两年通过在实验室协助教授们工作以获得维持生活的费用。1933年,在美国著名原生动物学家L. L. Woodruff教授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1935年初,他的毕业论文“草履虫伸缩泡的生理研究”提前完成,在答辩过程中受到导师和专家们的好评,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
高尚荫获得博士学位后,他的几位美国朋友希望他留在美国工作,可是他想得更多的是贫穷落后的祖国需要掌握科学知识的儿女。1935年2月,高尚荫等不及5月底举行的毕业典礼,就提前离开耶鲁大学来到了欧洲,为的是利用回国前的宝贵时间学习和接触更多的先进技术,更全面地考察了解发达西方国家的科技发展现状,以便回国后更好地开展工作。他在英国伦敦大学研究院从事短期科学研究。
1935年8月,年仅26岁的高尚荫回到了祖国,受聘任教于国立武汉大学,成为该校当时最年轻的教授。1937年武汉大学因抗日战争迁至四川乐山,1945年迁回武汉。从1935年—1945年,他先后讲授过普通生物学、原生动物学、无脊椎动物学、微生物学、土壤微生物学等课程,其中普通生物学由他连续讲授了10年。除担任教学工作外,还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他和他的助手几乎每天都要在实验室工作,中午总是在实验室吃点自备的干粮。在教学、科研经费极度困难和工作环境很差的条件下,不知疲倦地工作,先后在《中国生理学杂志》、《武汉大学学报》、《新农业科学》等国内刊物及《德国原生动物杂志》、《科学》等国外刊物上发表了有关原生动物生理学和微生物固氮菌方面的研究论文20余篇。1937年,高尚荫与本校女教师刘年翠结婚。这一结合不仅使高尚荫在生活上得到了志同道合的终身伴侣,而且在科学事业上也得到了一位得力助手。
1945年,高尚荫获得校方同意,利用两年学术休假的时间,作为洛氏医学研究所访问研究员第二次去美国。在美国著名生物化学家、病毒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W. M. 斯坦利 (Stanley) 的实验室从事病毒学研究工作,从此开始了他在病毒学研究领域中的近半个世纪的奋斗。1947年回国后在武汉大学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病毒学研究室,这是我国最早开展病毒学研究的专门机构之一。
1949年5月,武汉市解放,军管会接管了武汉大学。此后不久,高尚荫应邀赴北京参加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会后,中央组织科学家们到东北解放区参观访问。他们跑遍了东北三省,每到一个地方都受到当地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高尚荫亲眼看到了工厂努力恢复生产,农村搞土地改革,人民群众拥护共产党的热气腾腾的景象。他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决心跟共产党走,把毕生的精力献给祖国的科学事业。这次北上,使高尚荫开始了一种崭新的生活。他除了担任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外,还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每当谈起参加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的情景时,他总是格外地感慨:“党是如此重视知识分子,如此重视我们为之献身的科学、教育事业,我感到自己就是学校的主人,我们是在为祖国、为人民办大学,因此有使不完的劲”。由于工作成绩斐然,1951年被评为武汉市劳动模范和模范教工,1952年,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195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孜孜追求的理想。从此,他就把自己的工作和党的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以后,高尚荫一直致力于微生物学和病毒学教学,亲自为本科生主讲基础课,积极招收、培养研究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层次的专门人才。组织和主持了 “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肿瘤病毒病因及其转化机制”等重大科研项目,先后在中、美、英、德、捷等国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10多篇,出版了《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等专著四部和《伊万诺夫斯基生平及其科学活动》译著一部,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高尚荫先后担任过武汉大学生物学系主任、病毒学系主任、教务长、副校长和病毒学研究所所长。1980年,他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曾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微生物研究室主任、武汉微生物研究所和武汉病毒研究所所长、武汉分院副院长。他还担任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物学科评议组副组长、教育部学位委员会生物学科评议组组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以及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病毒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高尚荫还是《病毒学杂志》、教育部《自然科学学报》、《生物学报》 以及《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和《病毒学报》顾问,并担任捷克斯洛伐克《病毒学报》编委。长期以来,他还担任了许多重要的社会职务。包括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政协副主席,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湖北省对外友协副会长。在国际上,他是美国西格马自然科学学会荣誉会员,国际无脊椎动物病理学学会终身会员。1981年,美国劳林斯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他先后9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出国访问和考察,与美国、瑞典、日本、德国、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10几个国家的学术界进行了学术交流活动,为促进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发展国际间的科技文化交流做了大量的工作。
高尚荫是中国病毒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在微生物学和病毒学的教学和科研中锲而不舍地奋斗了56年,对中国微生物学和病毒学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微生物学和病毒学教育的先驱
高尚荫从1935年担任武汉大学教授后,讲授过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课程。1942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武汉大学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导师之一。他认为,学生大学毕业后,只有掌握了广泛而牢固的基础知识,才能深入进行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他鼓励学生除掌握生物学广泛的基础知识外,阅读其它学科包括人文科学方面的书籍。他的教学方法灵活,提倡学生独立思考,不要死读书。高尚荫特别注重学生的外语学习,特别是英语学习,严格要求和教育青年教师和学生必须掌握外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尚荫尽管行政工作非常繁重,但他一直坚持亲自参加教学和科研工作。利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和外语水平,始终站在生物学科发展的前沿阵地上。1956年,当我国的生物学教学内容主要还是讲授整体水平和细胞水平时,高尚荫从国际上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核酸、蛋白质研究的突破中感觉到生物学已逐渐由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深入到认识生命活动的本质,进入到分子生物学阶段。他根据生物科学发展的新动向,及时给学校师生作了分子生物学的专题报告,使挤满了会场的听众耳目一新。
1955年,在高尚荫主持下,武汉大学创办了国内大学中第一个微生物学专业,重点放在微生物的生物学方面,从而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微生物学专门人才,至今这个专业仍然是国内学术水平和实力很强的专业之一。
1964—1966年,受教育部委托高尚荫主办了全国高级病毒学讨论班,参加讨论班的学员都是来自全国有关单位的讲师或相当于讲师以上的病毒学工作者。这个讨论班受到教育部和全国同行的高度评价。70年代,病毒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病毒因其作为人类难以控制的病原体,作为防治农业害虫的有效手段以及成为研究生命活动的良好的分子生物学模型而受到广泛的重视。国内众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医疗单位及防疫检疫部门都迫切需要经过系统培养的病毒学专门人才。高尚荫经过努力,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又率先筹办了我国第一个病毒学专业,1976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始向全国招生。这个专业至今仍然是我国唯一的从事病毒学教学的专业,具有病毒学硕士、博士授予权,也是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家的重点学科点,成为我国培养病毒学专门人才的主要基地。
高尚荫作为中国病毒学及微生物学教育的先驱者,在其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中,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的专门人才,其中绝大部分已成为国家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有关部门的学术骨干,不少人已成为我国著名科学家。
在病毒学研究的前沿阵地上勇于进取
美国著名病毒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坦利对高尚荫的科学研究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斯坦利的实验室中,高尚荫发表了几篇很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他的 “从土耳其烟草和福录草分离出来的两株烟草花叶病毒的比较研究”论文,阐明了病毒理化性质的稳定性。证明病毒的性质,特别是理化性质不以宿主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这一研究成果得到病毒学研究工作者高度评价,并被苏联病毒学家苏可夫《病毒本质》一书和其它许多文献广泛引用。高尚荫从美国回国后继续在武汉大学从事这一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当时国内外有关流行性感冒病毒的研究一直是在孵育的鸡胚蛋中进行的,而他第一次成功地在孵育的鸭胚蛋中培养出流感病毒并且比较了鸡胚和鸭胚中的流感病毒的理化性质,再次通过动物病毒证实病毒的理化性质不以宿主的不同而异。
1962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高尚荫的第一部专著《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这是我国最早系统描述病毒形态结构的专著,国内许多病毒学的专著、教材、论文都引用了其中的有关内容。这本书出版后供不应求,1963年、1965年两次再版。
1963年,高尚荫领导的研究小组应用电子显微镜对昆虫病毒的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病毒束”的形态和结构的电子显微镜观察,在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这类病毒的帽状结构。
在病毒研究一个世纪的发展史中,以昆虫作为宿主,并在宿主中发生流行病的昆虫病毒研究起步较迟,落后于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研究。高尚荫认为,地球上昆虫种类达到100万种以上,而且昆虫病毒种类繁多,形态结构发生特异,普遍地存在着潜伏型,有的同一种昆虫病毒既能感染动物又能感染植物,这些独特的性质将会使昆虫病毒成为研究病毒特性、病毒复制、病毒与宿主相互关系、病毒生态学的最理想的材料,以及成为研究生命科学的良好的分子生物学模型,特别是它有可能在防治农林害虫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昆虫病毒研究在理论上和应用上都具有重要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高尚荫早在50年代中期就开始对我国重要的经济昆虫——家蚕的核型多角体病毒病进行系统研究,开创了中国昆虫病毒研究的历史。30多年来,他带领武汉大学病毒研究所的人员围绕昆虫病毒理论和应用技术,从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进行了系统研究,始终活跃在我国昆虫病毒研究的最前列。他们50年代应用昆虫单层组织培养法研究昆虫病毒; 60年代进行的昆虫病毒形态结构研究;70年代进行的昆虫病毒病原分离鉴定和生物防治研究;80年代进行的昆虫病毒基础理论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90年代进行的昆虫作为载体表达外源基因以及基因工程病毒杀虫剂的构建研究,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昆虫病毒资源调查中先后分离获得昆虫病毒170多株,成为目前我国拥有昆虫病毒资源最多的单位,其中60多株是国际上首次发现。1978年完成的菜粉蝶颗粒病毒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是国内外最详尽、最集中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研制的菜青虫颗粒体病毒杀虫剂是我国第一个经过国家科委鉴定的病毒杀虫剂,其鉴定资料已成为我国病毒杀虫剂鉴定的参考模式和样板。这些工作先后在许多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和交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84年高尚荫主持出版了论文集《病毒研究集刊》 (昆虫病毒研究专辑),这本书汇集了武汉大学病毒研究所1978年至1982年间发表的重要学术论文,反映了我国当时昆虫病毒研究的最新成果,是迄今为止我国最系统的昆虫病毒论文专著。
高尚荫还不遗余力地推动全国昆虫病毒的研究工作。在他的宣传和促进下,中国的昆虫病毒理论及应用研究得到很大的发展,全国已从170多种昆虫中分离获得200多株病原病毒,其中90多株为国际上首次发现,20株进入大田试验 (国际上不包括中国在内也只有50多株),研制了5种病毒杀虫剂,建立了棉铃虫NPV和菜青虫GV两座病毒实验工厂,用昆虫病毒进行生物防治的面积已达几千万亩。
高尚荫的渊博学识、精湛的学术水平和分析判断能力,赋于他具有难能可贵的特有的科学预见性。早在60年代,国内外科学家对家蚕软化病病原众说纷纭时,他在一次特邀的学术报告上明确提出这种病原可能是一种病毒,后来的实验证实的确是一种非包涵体病毒。1984年,高尚荫在向中国微生物学会、生化学会、植物病理学会联合举办的 “病毒与农业学术讨论会”提交的 “昆虫病毒在农业和分子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报告中指出:“昆虫病毒是极有效的杀虫微生物,必须开展理论研究,采取遗传工程手段,组建新的人工病毒以便提高毒力,缩短潜伏期。……或者组建含有几种病毒毒力基因的复合病毒、杀死多种害虫。”6年后也就是他逝世1年后,在1990年澳大利亚举行的第五届国际无脊椎动物病理学及微生物学术会议所报告的论文中,以基因工程手段构建新型病毒杀虫剂,已成为昆虫病毒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作为中国昆虫病毒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高尚荫对我国昆虫病毒研究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缩小了中国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凝聚着他的心血的研究成果《昆虫病毒理论及应用基础研究》,1990年被国家教育委员会评为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获199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一等奖空缺)。
无脊椎动物组织培养及昆虫病毒研究的重大突破
高尚荫1958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国际病毒学讨论会上报告了“培养家蚕脓核病病毒的组织培养方法研究”的论文,引起与会科学家的强烈反响。因为自从1935年Trager发表昆虫组织培养(组织器官培养)的研究成果以来,20余年国际上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未见有较大的进展。而高尚荫的研究小组在昆虫单层细胞培养上获成功,并且用于家蚕脓核病病毒研究,这是无脊椎动物组织培养和昆虫病毒研究工作的重大突破。当时在国外仅能培养家蚕的卵巢块,而高尚荫的研究室却成功进行了家蚕卵巢、睾丸和其它组织的单层细胞培养。当接种家蚕脓核病病毒于体外人工培养的家蚕单层细胞上时,表现出典型的细胞病变,并产生子代病毒和形成病毒包含体。他们的论文用英文在《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国际病毒学报》和用中文在《武汉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发表后,国内外有关杂志纷纷转载和评价。如国内 《蚕业科学通讯》转载这篇论文时,在编者按中指出:“这是家蚕脓核病研究上的一项重要科学成就,在国际上还是第一次”。美国新泽西州州立大学著名昆虫病毒学家、国际无脊椎动物组织培养会议主席K. Maramorosch教授在评价这一成果时指出:“……这方面的工作,第一次,也可以说是唯一的一次成功的培养是1959年中国高尚荫等人报告的工作。中国高尚荫等人的巨大成就是家蚕的卵巢表皮细胞与睾丸表皮细胞能传22代,继续维持培养亦无困难,传代细胞仍保持其原来的形态”。他还在给日本学者的信件中介绍了这项重要成果。国外不少专著和论文中也都引用了这篇论文。
1979年,为了纪念昆虫组织培养工作20周年,决定举行《国际第五届无脊椎动物组织培养讨论会》。在会议发给高尚荫的邀请书上写道:“我们认为您参加这次会议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盼望在这个会上见到您,您对家蚕组织培养的开创性工作,在无脊椎动物组织培养中最重要的突破以及您的单层细胞的经典实验,对于我们这些后来追随您的例子进行这方面工作的人来说都是记得的。因此,您若能出席这一次会议无疑将是一件鼓舞人心和重要的事……”
高尚荫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工作使他在国际上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先后应民主德国科学院的邀请作“昆虫病毒”的专题讲学并访问了苏联、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等国家。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病毒学报》聘请他担任编委。1978年“昆虫病毒单层组织培养的研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和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
生命不息 壮心不已
高尚荫不但始终站在当今世界生物科学的前缘,而且非常重视结合我国国情,指导研究那些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科研课题。他亲自参加和直接指导了烟草花叶病毒研究、流感病毒研究、鸡新城疫病毒研究、家蚕脓病病毒研究、肿瘤病毒病因研究和十几种昆虫病毒的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在他的指导下,武汉大学的许多昆虫病毒研究成果已进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实用阶段。我国第一个病毒杀虫剂——菜青虫GV杀虫剂中试生产已经完成,应用面积已达100万亩。防治蔬菜害虫的小菜蛾GV杀虫剂,防治茶树害虫的茶小卷叶蛾GV杀虫剂,油桐尺蠖、茶毛虫、茶尺蠖NPV杀虫剂;防治粮食作物害虫的粘虫NPV、EPV杀虫剂和防治森林害虫松毛虫的CPV杀虫剂等都进入了大田试验,将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高尚荫不担任学校领导后,有人说他辛苦了一辈子,已经功成名就,可以坐享清福了。可他为了国家的科学、教育事业,照样不停地工作。他频繁地接待国内外的来访者,审阅大量的研究报告和论文,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工作,还不断为刊物撰写病毒学的稿件。他年逾古稀,仍每天坚持四点多钟起床看书、读报、处理各种文件。并且利用一切机会和干部、教师交谈,了解教学和科研中的各种情况。就是在他住院治病期间也从不放松工作和学习。1989年高尚荫病重治疗期间,为了组织科研队伍,出版高质量的《病毒学》教材,为了国家重点学科及国家专业实验室建设,经常在病房召集有关领导、教师开会,分析问题,提出设想,制定措施,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他的工作。
1989年4月23日高尚荫利用星期天医院人少清静,又工作了整整一天。到了晚上8点钟,他感到身体很不舒服,还是坚持对一位美籍华人科学家第二天的访华活动进行了精心安排。晚上12点钟,他因心脏病突发,多方抢救无效,瞌然辞世。他为我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高尚荫常常说: “努力在我,评价在人”。在庄严隆重的追悼大会上,武汉大学校长在悼词中给这位杰出的科学家以崇高的评价:“高尚荫教授是一位学术造诣很深,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科学家、教育家。在半个多世纪的科学、教育生涯中,高尚荫教授始终如一地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忠诚党的科学教育事业,并为之呕心沥血,锲而不舍,奋斗不息,为我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高尚荫教授学识渊博,但却虚心好学,手不释卷,密切注视世界科学的新进展,始终使自己站在当今世界生物科学的前缘。他光明磊落,刚直不阿、顾全大局,始终维护党和人民的最高利益。他为人师表,严于律己,谦和平易,为党的科学、教育事业终身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简历
1909年3月3日 出生于浙江省嘉善县。
1930年 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30—1931年 美国劳林斯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
1931—1935年 美国耶鲁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博士学位。
1935年 英国伦敦大学研究院短期科研。
1935—1945年 任国立武汉大学教授。
1945—1947年 美国洛氏医学研究所访问研究员。
1947—1989年 任武汉大学教授、系主任、教务长、副校长,病毒学研究所所长。
1989年4月23日 逝世于武汉。
主要论著
1 高尚荫. 纤毛虫伸缩的生物学研究(Ⅰ、Ⅱ、Ⅲ、Ⅳ). 德国原生动物杂志 (英文),1936.
2 高尚荫.从土耳其烟草和福录草分离出来的两株烟草花叶病毒的比较研究. 美国生物化学杂志 (英文),1947,167: 765.
3 高尚荫. 从土耳其烟草和叶渣中获得的两株烟草花叶病毒的比较研究.德国病毒学杂志 (英文),1947,BⅢ,6: 347.
4 高尚荫. 在鸭胚中培养流感病毒. 科学记录 (英文),1949,2: 318.
5 高尚荫.培养于鸭胚中流感病毒的氨基酸成份. 实验生物学报(英文),1951,3: 93.
6 高尚荫. 培养于鸭胚中流感病毒的物理性质. 科学记录(英文),1951,4: 235.
7 高尚荫. 感染新城病毒鸡胚的尿囊液及羊水的pH. 中国生理学杂志,1952,18: 2.
8 高尚荫. 培养于鸭胚中流感病毒的性质. 微生物学报,1953,1: 36.
9 高尚荫. 烟草花叶病毒的电镜研究. 微生物学译报,1954,1: 251.
10 高尚荫等. 单层组织培养法的改进. 科学通报,1957,11: 334.
11 高尚荫等.用单层组织培养法培养家蚕的各种组织.科学通报,1958,7:219—220.
12 高尚荫等.培养脓病病毒的组织培养方法的研究.捷克斯洛伐克国际病毒学报,1959,3: 50—60.
13 高尚荫.伊凡诺夫斯基生平及其科学研究活动.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14 高尚荫. 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第一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2.
15 高尚荫等. 病毒的结构研究(Ⅰ). 实验生物学报,1965,10 (4): 299—303.
16 高尚荫.疱疹病毒Ⅱ型与致癌作用.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5.
17 高尚荫. 中国病毒研究30年. 重庆:科技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0.
18 高尚荫.核型多角体病毒囊膜的体外获得(英文).美国耶鲁生物医学杂志,1981,54: 27—32.
19 高尚荫. 20世纪病毒概念的发展. 病毒学杂志,1986,1 (1): 1—7.
20 高尚荫. 昆虫病毒在农业和分子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 病毒与农业 (田波 龚祖埙主编)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6,18—27.
21 高尚荫. 病毒学: 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病毒学杂志,1988,2: 107—110.
相关参考
穆荫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翌年(1861)8月病死,遗诏载垣、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穆荫也是这顾命八大臣之一,但因“辛酉政变”而被革职流放。一穆荫,字清轩,托和
知名人物 王荫泰生平故事简介,王荫泰历史评价,王荫泰怎么死的?
王荫泰,字孟群。祖籍浙江绍兴。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出生于山西临汾。父亲王式通(字书衡),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进士,京师大学堂提调兼办学务处,以文辞名当世。民国初年,王式通担任司法部次长,因
秋意愈来愈浓了。 静静地徘徊在枫树旁的小亭台,看那满山的枫叶,在轻风的诱惑下,悠悠地舒展、舞动,像是一片火红的海卷起了浪花千万重。 片片枫叶叠成无边的思念,把我的眷恋,化为深秋那场骤降的雨,密密
·高尚武高尚武,防沙治沙学家,中国治沙造林学创始人之一。主持完成的“大范围绿化工程对环境质量作用的研究”,揭示了人为活动与荒漠之间相互作用规律,阐明了荒漠水土资源产业潜力和以防护林为主体的资源开发的综
高允:直言不讳,一位情操高尚的史官!下面历史新知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北魏的统治者是鲜卑族拓跋部人。在东晋初年,拓跋部还是我国东北的一个游牧部落,后来吸收了中原文化,逐步建立了封建的经济制度
邢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的“贤达之士”,以品德高尚、做事正直、重情义,有远见而名重当时,颇受曹操器重。邢年轻时,正值东汉末年的战乱岁月,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各地军阀互相混战。他对这种形势十分不满,所以,地方
元德秀(约695–约754),字紫芝,唐朝河南(今河南洛阳市)人。约生于唐武后万岁通天元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三年,年约五十九岁。少孤,事母孝。举进士,自负母入京师。既擢第,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
▲荫余堂的坡屋顶与马头墙在遥远的美国波士顿东北边,有座名叫赛勒姆的小镇,那里完整地保存着一座中国清代的徽派建筑,这座古宅叫「”荫余堂”,它是全世界第一个、也是唯一建置在海外的徽州古建筑。▲荫余堂荫余堂
▲荫余堂的坡屋顶与马头墙在遥远的美国波士顿东北边,有座名叫赛勒姆的小镇,那里完整地保存着一座中国清代的徽派建筑,这座古宅叫「”荫余堂”,它是全世界第一个、也是唯一建置在海外的徽州古建筑。▲荫余堂荫余堂
历史人物 付心德横跨三个世纪抗战老兵 他的爱国情怀与高尚的医德让人佩服
原中国国民革命军十一集团军71军少校军医主任--付心德于2013年9月逝世,享年113岁。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先后参加了“8·13淞沪抗战”、“南京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战役。>>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