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魏大昌人物简介
Posted 知
篇首语: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魏大昌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魏大昌人物简介
·魏大昌
魏大昌,纺织机械、化纤机械技术专家。长期从事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培养了硕士研究生9名。主编大学教材《化纤机械设计原理》,参与编写和翻译专业教材两本。1974—1991年承担国家“六五”、“七五”科??攻关项目和纺织工业部重点科技项目,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
魏大昌,1933年5月10日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霞朗桥村,1945年起先后在杭州蕙兰中学、省立杭州初级中学、省立杭州高级中学读中学,1949年秋考入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1951年转入华东纺织工学院攻读纺机专业,1955年毕业时留校担任教学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87年起任教授,先后开设了制丝机械设计和化纤机械设计等新课。1958年开始研究“离心纺纱”,试验样机曾在全国科技成果展览会上展出。1979年9月赴德国考察赐来福等五家著名纺织机械厂,并参观在汉诺威举行的第八届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考察国外化纤机械发展的现状和趋势。1980年11月参加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筹组的中国涤纶长丝考察团赴美国考察杜邦等三家大公司的涤纶长丝生产技术。在参观考察中,目睹国外化纤设备迅猛发展的情景,深感只有真正搞好消化、吸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逐步缩小差距。回国后他根据国外长丝、短纤维生产比重的变化趋势,向纺织工业部领导提出了加强研发长丝设备的建议。1986年5月,魏大昌出席了全国科技攻关表彰大会。由于他在纺织工业领域作出的卓越成绩,被授予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87年,先后获得了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络筒机和拉伸加捻机的革新者
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流行针织外衣化,针织机的喂入筒子要求大容量;但当时国内所有的络筒机只能绕出容重仅250克的小筒子。针织厂不得不采用进口大筒子,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魏大昌和几位同事一起深入生产现场,提出了不用花费大笔资金就可把老设备改造过来的方案,得到针织公司领导的支持。在半年多时间里,对不同性能的化纤长丝做了大量试验,解决了筒子增大容量后凸显出来的重叠、凸肩、胀边、台阶边、菊花边等众多技术问题,向全行业推广,双锥面筒子的容量增大到1千克以上,几乎和进口筒子不相上下。1974年,络筒机主要生产企业沈阳纺织机械厂决定研发换代产品,魏大昌和同事们带领近20名学生来到沈阳,参加新一代络筒机的设计,开发出了一种具有独创性的调速控制装置。1980年,这种新的VC605型络筒机获得了纺织工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直到20世纪90年代,这一型号的络筒机一直是我国纺织机械产品中的一个定型产品。
随着织造技术的发展,化纤厂中原来广泛使用的拉伸加捻工序变成了制约生产的瓶颈。近10千克的大容量常规纺丝筒子经过拉伸加捻卷绕得到的却是只有2.5—3千克的“炮弹形”筒子,后道还得重新复绕成大筒子。既增加生产成本,又增多丝的接头和损伤。国外在90年代初就开始改用拉伸卷绕工序。1992年,在魏大昌的倡议和指导下,利群机械厂开发替代“加捻卷绕”的“平行卷绕”新技术。不到十年时间,拉伸卷绕机遍地开花,为该厂增加了5亿元以上的产值。
攀登高速纺丝设备的技术新高峰
1972年,魏大昌得悉国外化纤长丝纺丝速度正在研究从1000米/分提高到3000米/分以上。他以前瞻性的眼光认定这是一个提高我国化纤机械水平的最佳切入点,于是积极奔走于纺织机械厂和化纤厂之间,呼吁厂、校联合起来开展探索研究。到1976年,国内自行研制的第一个高速卷绕头的雏形诞生了,运转速度达到预期的3000米/分。1978年列入了纺织工业部的重点科技项目。1981年,“涤纶长丝高速纺丝工艺与设备”被列为国家“六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与上海机床厂、江西纺机厂协同攻关。这是一个集机、电、气和工艺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其中高速卷绕头是整套设备的核心。为了攻克技术难点,魏大昌等人针对高速卷绕进一步发展了化纤长丝卷绕理论,全面分析了等升角卷绕的丝条分布规律以及有关重叠、胀边和密度不匀的形成机理,深入研究了导丝凸轮沟槽三维曲线的设计原理。机械设计和制造方面的机械动力学问题,筒管夹头高精度深孔加工和三维曲线沟槽加工,电气方面的卷绕速度控制,气动方面的逻辑控制回路设计,纺丝工艺方面的高速纺丝纤维成型机理和工艺参数选择等关键问题都需予以一一解决。刚开始阶段,配套件的供应也是困难重重,大到螺杆挤出机、外转子同步电机和计量泵,小到往复导丝器、瓷件和纸管等等,当时国内难以寻觅,只好到处求援。1984年底,样机试制出来了。为了取得第一手的试验数据,他深入试验现场,和同事们一起日夜守候在机器旁边,时刻关注机器的运转状态。试纺长丝的品质指标达到了纺织工业部颁行的质量标准。1985年底,纺织工业部组织考核小组进行72小时连续运转考核,顺利通过了国家鉴定,认为在技术上属国内首创,达到国外70年代末的水平。1986年,受到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以及纺织工业部的表彰。魏大昌以项目代表的身份出席全国科??攻关表彰大会。1987年,“涤纶长丝高速纺丝工艺与设备”项目获得了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同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86年,魏大昌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6000米/分超高速纺丝工艺与设备”,机械速度要从4000米/分跃升到6000米/分。在机器速度已经很高的情况下,再要大幅度提高速度,难题一个个接踵而来。例如:往复速度更高的导丝机构如何解决使用寿命问题;长大的悬臂式筒管夹头如何解决振动问题;筒管夹头由被动改为主动之后如何解决筒子直径不断变大所引起的卷绕线速度变化问题。此外,纺丝和拉伸两个工序合并在一起,工艺上同样有新的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必须开拓新的思路,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方案。
1991年,“6000米/分超高速纺丝工艺与设备”项目完成,标志着纺丝设备又上升了一个台阶,达到国外80年代后期的水平。同年,超高速纺丝项目获得上海市第一届科技博览会金奖,项目组被评为纺织工业部科技攻关先进集体。
1985年,我国的化纤工业正处于发展时期,化纤厂家需要扩大生产能力。高速纺丝重点项目鉴定一结束,学校就要求魏大昌和他的同事们尽快把这项科技成果推向市场。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推出了年产长丝达4000吨规模的成套纺丝设备和相关工艺技术。无锡化纤总厂、张家港涤纶长丝厂、绍兴弹力丝厂和江阴化纤厂投产后的年产值可达6000万元,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魏大昌和他的同事们第一次领略了成果转化带来的兴奋和喜悦。项目组被评为上海市教育系统科技服务先进单位。
1991年,我国的化纤工业进入了又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国内外纺丝设备的供应十分紧缺,不少化纤厂家希望学校能提供成套纺丝技术。魏大昌和同事们回顾总结了1986—1988年期间在??术开发、成果转化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分析了国内外纺丝技术的进展现状,向学校领导提出建议:学校应当抓住有利时机,主动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学科齐全、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组建专门机构,强化工程项目的经营管理,提高设备的??术性能和生产能力。学校领导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组建了一个集土建、机械、电气、工艺于一体的工程组,配备了能够承担厂房土建设计和工艺设计,以及成套纺丝设备的供应、安装、调试和试运转等各项工作的能力。两年多的时间里,学校承接了无锡化纤厂、无锡马山化纤厂、绍兴马鞍化纤厂(远东化纤公司)、上虞化纤厂(大普化纤公司)、南海化纤厂、顺德化纤厂等年产3.5万吨生产能力的工程项目,经营金额达到8000余万元,科技创收近2000万元。到2000年底,由利群机械厂(9327厂)投放市场的设备总量达到了年产长丝34万吨以上,纺丝设备总产值达5.5亿元以上。
多年来,凡是有企业在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前景预测方面的问题向魏大昌请教时,他总是尽力提供帮助、提出建议。仅丙纶高速纺丝设备的开发一项,就为有关企业增加了1.5亿元的产值。
辛勤耕耘,为国家培育经济建设急需的人才
魏大昌在华东纺织工学院担任教学工作之际,正是我国丝绸行业蓬勃发展的时期,急需一批既熟悉制丝工艺又懂机械设备的高学历专业人才。魏大昌接受的第一个教学任务就是要为制丝专业开设一门制丝机械的新课程。没有什么可供参考的现成资料,只能到生产现场中去学习。在制丝厂里,许多设备依赖手工操作,劳动环境十分恶劣,这让他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之重。在对原有设备和引进的半自动化设备进行机械结构、性能和工作原理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他编写出了比较系统的教学讲义。制丝过程中产生的废丝,可以织成绢丝绸,在绢丝的生产线上,有着针梳机等一类动作相当复杂的机器,以前曾经有同事翻译过俄文版?纺机设计原理》中的有关内容,但因对这类机器不太熟悉,未能准确地用中文清楚表达出来而被删去了。此时,由于教学上的??要,魏大昌参加了重译工作,为了搞清楚原文的含义,一次次去工厂现场实地了解机器的工作机理。重译完成后,俄文版《纺机设计原理》出版了完整的汉译增补本。
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化纤工业迅速发展,全国几个大型纺织机械厂首次承担制造化纤机械任务,迫切需要充实了解化纤工艺的机械设计人才。1960年,学校决定在纺织机械专业中增设化纤机械专门化,魏大昌积极参与设立新的专门化的筹备工作,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教学讲义,建设专业实验,安排实习场所,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新的专门化开始接受第一批学生。从事化纤机械需要的知识涉及化工原理、化工机械、塑料机械和纺织机械等诸多领域。1982年,专业教材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魏大昌担任了《化纤机械设计原理》教材的主编,他把1975年以来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攻关中取得的理论研究成果融入编写的教材中去。1984年,《化纤机械设计原理》作为高等学校专业教材由纺织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专门讨论化纤机械设计制造问题的著作,与国外同类教材和书籍相比,在取材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从1980年起,魏大昌开始招收研究生,在十年多的时间里,先后招收了9名研究生。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中,他善于联系科研攻关实际,结合国内外化纤机械发展趋势,恳切勉励学生为我国的化纤机械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作出自己的贡献。
简历
1949年9月—1950年7月 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学习
1950年8月—1951年8月 上海纺织工学院学习
1951年9月—1955年7月 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机械系纺织机械制造专业学习
1955年9月—1982年5月 华东纺织工学院助教、讲师
1982年5月—1987年5月 中国纺织大学副教授1987年5月— 东华大学教授
主要论著
1.[苏]B.H.阿诺索夫等著.华东纺织工学院机械教研室集体翻译.纺织设计原理(增订本).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59
2.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机械教研室集体编写.纺织机械设计原理.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63
3.魏大昌等,络丝机大卷装.上海纺织工学院学报(上纺科技),1974(1):14—20
4.魏大昌,吴让泉.高速导丝机构的研究.华东纺织工学院学报,1979(1):29—42
5.魏大昌主编.化纤机械设计原理.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4
相关参考
1940年,在琼岛抗日最艰难的时期,琼山大昌(今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大昌村委会田边村)热血少年陈光璧,在海口市区打工时无法忍受日本宪兵的欺侮,夜间潜入日军司令部的营房,手刃4名日军宪兵,然后连夜泅渡南渡
宋朝人物中文名:完颜陈和尚别名:完颜彝、完颜良佐民族:女真族出生地:丰州(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出生日期:1192年逝世日期:1232年职业:将领主要成就:大昌原、卫州、倒回谷之胜官职:忠孝军提控、御侮
1.地方志的起源和来历中国的地方志有着悠久的历史。方志起于何时,渊薮所在,历代学者曾经作过多方面的考辨,并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宋代学者王存、程大昌、王象之等人推《禹贡》、《山海经》等古代地理书为方志之祖
知名人物 李康年生平故事简介,李康年历史评价,李康年怎么死的?
李康年,1898年9月11日(清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出生于浙江宁波。父李国盘,清末秀才。李康年少年时由父教读,有较好的古文和书法基础。十五岁时,进宁波乾大昌纸号当学徒,满师后任该店司账,使用当时
金朝在蒙古军的迅猛打击下,被迫放弃中都(今北京),退守汴京。金军在与强悍的蒙古军交锋中几乎每仗皆败,不复祖先当年破辽灭宋的雄风。不过在1228年的大昌原之战中,金朝忠孝军提控完颜陈和尚却以400骑兵大
金朝在蒙古军的迅猛打击下,被迫放弃中都(今北京),退守汴京。金军在与强悍的蒙古军交锋中几乎每仗皆败,不复祖先当年破辽灭宋的雄风。不过在1228年的大昌原之战中,金朝忠孝军提控完颜陈和尚却以400骑兵大
1935年9月,毛泽东、周恩来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到达迭部县腊子口。当时甘肃军阀、国民党陆军新编第十四师师长鲁大昌奉命在腊子口部署了两个营的兵力,妄图凭借这道天然屏障把红军消灭在崇山峻岭之中。“
《宋元公案》说:“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这里的元公实际上指的是周敦颐,你没有听错,就是那位写下《爱莲说》的周敦颐。从
知名人物 叶鸿英生平故事简介,叶鸿英历史评价,叶鸿英怎么死的?
叶鸿英,名逵,福建同安人。1860年5月6日(清咸丰十年闰三月十六日)生。其父叶丽水在沪经商。叶鸿英七岁时随父母迁居上海,就外傅读书。十四岁在其父自营的大昌杂货店学徒。满师后,随父执张尚德赴日本北海道
《宋元公案》说:“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这里的元公实际上指的是周敦颐,你没有听错,就是那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