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支美英人物简介
Posted 知
篇首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支美英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支美英人物简介
·支美英
支美英,棉纺织技术与管理专家。毕生从事产品质量、品种开发。曾组织和参与人造棉布、中长仿毛隐条呢、纯棉宽幅布等产品的工艺质量攻关,取得成效。积极推行现代化管理,整顿企业工作标准和管理制度,制定出口棉布标准,使所在企业的鹏程牌2659、2559宽幅纯棉布荣获国家金奖,通过国家一级企业验收,跨入全国优秀企业行列。
支美英,女,1934年出生于上海市一个普通工人的家庭,父亲是铁路工人。支美英自幼勤奋好学,1939年随父亲迁居江苏省常州市,在常州市就读,1951年毕业于江苏省立常州中学,同年考入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工程系。1954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55年毕业留校任助教。
1956年随爱人调北京,由纺织部分配到正在筹建的北京国营第三棉纺织厂,在棉纺工场任棉检组组长。1958年“整风反右”斗争中被错划为右派,开除党籍,下放到并粗车间劳动。期间,既学会了一门劳动技能,又结交了许多纯朴的工人朋友。工人们没有因为她遭受挫折而看不起她,相反给了她勇气和力量。支美英内心深处始终认为自己出生在工人家庭,新中国成立前几次受到辍学的威胁,是共产党培养她成为一名大学生的。自己没有反党,相信总有一天会被解脱的。因此,她加倍地努力学习和工作。1961年摘掉右派帽子,1978年恢复党籍。
1963年任技术科纺部工程师,总结并编写了纺部试验操作规程,调查研究了人造棉产生规律性条干不匀的原因和预防措施,为提高人造棉布质量、提高出口合格率作出了贡献。
1965年,为了扩大棉纺织厂的原料来源,决定采用合成纤维维尼纶。当时是国内第一家试生产,只能借鉴国外资料;但又不可能更换大批设备,只能根据原料性能、生产工艺、技术装备等要求,对棉纺设备进行部分改造。考虑合成纤维与金属摩擦系数大的特点,在纤维通道加大了隔距,梳棉机改用金属针布,为了减少静电的产生,适当加大了生产场地的空气相对湿度。采取这些措施后,生产出了合格的维棉混纺布,扩大了原料来源,并且增加了新的产品品种。
1970年,天然纤维原料仍然供不应求,在外贸提供的样品信息下,采用国产涤纶中长纤维和粘胶中长纤维混纺生产仿毛外衣料。该产品从原料的长度来说,是介于棉纺和毛纺之间的一种规格,要在棉纺设备上生产,工艺要作大调整,设备也要作相应的改造。先后改造棉纺设备12000锭,到机械厂生产出中长纤维专用的细纱机,改用专用设备。该品种的试生产成功,开创了用棉纺设备生产仿毛产品的先例,而且由于比用毛纺机生产的效率高,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1984年,中长仿毛隐条呢被评为纺织部优质产品。
1978年,支美英被提升为技术科副科长,1980年任副总工程师。她组织领导了创纯棉宽幅品种银质、金质奖的工作。京棉三厂的出口宽幅纯棉布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年创汇高达4000万美元,居北京市前列。1980年,在纺织部的组织领导下,积极推广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提高工作质量;1982年首次将微型计算机应用于纺织生产,将多目标规划法用于配棉管理和计划管理,1983年,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2年,支美英任厂长,组织领导了创建二级、一级企业,使京棉三厂成为全国五个棉纺织一级企业之一,把企业管理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为了适应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品种,满足国际市场日益增长的需要,采用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方法,引进国外先进??术和设备,使全厂80%的关键设备达到当时先进水平。
1990年退居二线,建立了厂科技协会,对技术人员进行新??术的教育培训工作,恢复了刊物《三棉纺织》,为技术人员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继续组织并亲自参加开发新品种,利用引进的先进设备开发了纯棉100支、120支精梳纱、线,和北京第一针织厂合作加工针织内衣。
1985年起,支美英和北京市及全国各地的女企业家共同发起并组织了中国女企业家协会,任副会长兼秘书长;2000—2004年又任北京市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她还担任过北京纺织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棉纺织专委会主任。1987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妇联常委。1988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被纺织部授予优秀企业家称号,并多次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北京市优秀企业家称号,1993年10月获政府特殊津贴。
作为女性,处理好家庭、学习、工作三者关系是件不容易的事。支美英在身处逆境期间,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学习,生孩子刚两个星期就重返课堂。1962—1966年通过广播电视大学数学系五年业余学习,取得了数学系专科毕业证书。
钻研技术,努力提高产品质量
支美英从离开学校到工厂直至退休近40年,其中约32年的时间从事技术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因自然灾害棉花减产,为了企业的生存,引进国外的粘胶纤维加工成布销到国外,既解决了企业的原料供应,又为国家创外汇。由于粘胶纤维是等长纤维,在各道工序牵伸过程中容易产生规律性的牵伸波,在布面上形成云斑或搓板布。当时企业没有乌斯特条干均匀度仪,布机上出现了搓板布往前工序找原因要费很长时间。她当时负责纺部工艺,经常半夜被叫去厂里找原因,而将年仅3岁的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经过和老师傅一起做无数次的试验,支美英终于摸索出了从并条、粗纱的萨氏条干不匀找并条、粗纱机的问题,从细纱黑板条干找细纱、粗纱和并条机的问题,从布面的搓板布找纺部的问题的办法,并据以制定出一整套固定供应管理办法、设备维修检查办法和试验室抽样检查办法,做到预防为主,把问题尽可能消灭在本工序。在全厂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努力下,提高人造棉布质量,真正做出了能适应各种后加工要求的万能布,出口到英国、法国、意大利、芬兰、奥地利、瑞典等国,每年出口达2100万米,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量的21%,产品质量得到外商好评。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出口纯棉宽幅布的需求量大增。外商对布面质量要求很高,因此提高棉纱条干均匀度和减少棉结就成为攻关的重点。梳棉的低速度和并粗工序、细纱工序采用小牵伸倍数,是改进条干均匀和减少棉结的有效措施;但采取这样的工艺路线就会大量降低棉纱产量。需要寻找既不影响产量又能提高质量的措施。经梳棉工序与纺织科学研究院、金属针布厂合作,设计出了新型的金属针布。棉结的产生除梳棉机外,在后道牵伸过程中也会产生棉结。为此需要对棉结做量化分析,不仅要量化棉结的数量,还要量化棉结的大小,因为大小棉结对布面染色后的影响是不同的。在当时缺乏先进测试手段的条件下,支美英想出了笨办法:她和工人们一起将纱上的棉结和棉网上的棉结取下来称重,求出每个棉结的重量,据以在纱布一条龙试验中优选梳棉机及其针布型号。在分析研究减少布面条影改善棉纱条干均匀度的过程中,支美英等人发现了在细纱机后区采用大铁辊自重加压的条件下,由于种种原因会使大铁辊回转不一致而且差异相当大,会因此造成锭子之间牵伸倍数不一致,这是导致成纱重量不匀率加大的重要因素之一,反映在布面上就是条影。为了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支美英想到了1960年京棉一厂的廖思谦在三厂曾采用的方法,即利用束纤维强力仪测粗纱强力,因此就用这台仪器来测粗纱的滑脱强力,模拟细纱机的后区牵伸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得出的结论是:细纱机的后区牵伸要求粗纱有一定的捻度。粗纱捻度太大会导致细纱后区牵伸不开,细纱出硬头;粗纱捻度太小会造成粗纱机效率不高,经常飘粗纱头,影响粗纱产品质量。通过测试粗纱滑脱强力来控制粗纱捻度,可以解决这个矛盾,既保证粗纱机生活正常,又减少粗纱的意外牵伸,提高成纱质量。支美英和技术科的同事们又发现粗纱的滑脱强力与车间温湿度有关,冬天和夏天需要采用不同的粗纱捻度来保证粗纱活好做和细纱质量。
1980年,全厂提出创出口纯棉宽幅鹏程牌金奖和银奖的时候,京棉三厂出口的纯棉宽幅布质量已在全国名列前茅,瑞典客商给了它“24K金”的美誉。到1986年,京棉三厂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出口企业。经过技术上的攻关和管理工作的加强,1988年鹏程牌19.5号系列平布获纺织部优质产品奖,20多个品种获北京市优质产品奖。1988年,鹏程牌29/29(即英制20支)系列纯棉布在获银奖后又被评为金奖。
加强企业管理、技术改造,争创一流企业
1982年,支美英接任厂长。多年来的技术工作使她懂得了要搞好一个工厂不仅靠技术,更要靠管理。特别是具有10万纱锭、3600台织机,有11000多在职职工的大型棉纺织厂,没有严格的管理就很难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支美英上任后,一手抓??术,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品种;一手抓管理,对产品实施全面的、全员的、全过程的管理。她亲自参加QC小组的论文发表会,带领大家用科学的管理控制质量。在产品质量上采用国际标准,使每年的坯布出口从1980年前的1000万米提高到1985年的6000万米,占中国对欧洲共同体出口的20%。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愈来愈严格。按欧洲共同体规定,坯布每百米的小疵点不得超过10个,大疵点不得超过5个。支美英同意技术部门提出的按国际标准生产,并组织制定了出口棉布标准京Q/FJ—036-88(相当于德国CRTM—84标准)。按照这个标准生产的A级坯布价格可以高出0.3—0.6美元/米。按照国际标准生产使出口合格率在一个短时间内大幅下降,但她仍不动摇。
1986年,北京市经委在京棉三厂试点企业管理的检查和验收工作。支美英在原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和纺织部颁发的一级、二级企业标准,重新制定了京棉三厂的企业标准和各项规章制度,共修订技术标准87个,管理制度190个,工作标准151个。全厂将制定标准、制度的过程作为学习和提高的过程,目标是经过两年努力达到二级企业目标,再经过两年努力实现??级企业目标。经过市经委的检查验收合格,京棉三厂连续三年(1986—1988年)被评为优秀管理企业,1988年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1989年通过纺织部质量管理奖企业评审,同年经纺织部和国家验收评为国家一级企业。当时全国仅有五个棉纺织一级企业。
在一手抓管理的同时,一手抓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从1983年开始,京棉三厂就采取来料加工、补偿贸易的形式改造了1万锭,接着又改造了1万锭。此后,引进了日本和瑞士的清钢联合机,瑞士的精梳机,日本的并条机、粗纱机、自动络筒机,德国的浆纱机,瑞士的整经机、片梭织机等,全厂80%以上的设备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相应的试验设备也是世界一流的。
1990年,支美英退居二线。由于当时厂里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技术人员的知识需要更新。为此,厂里成立了科协,支美英任科协副主任,由科协组织全厂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上新技术课,每周半天,雷打不动,定期考试,成绩优秀的还给予奖励。同时又恢复了停办20多年的《三棉纺织》季刊,给技术人员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通过总结引进设备的使用经验,进一步发挥了引进设备的效益。
为了扩大品种,利用引进的精梳机开发100支、120支纯棉纱、线,与北京第一针织厂合作生产高质量的针织内衣。用新疆棉和进口的埃及棉混纺可适当降低成本。生产高支纱,既锻炼了技术干部队伍,又为北京添加了新的品种。
1985到2004年,支美英担任中国和北京市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她深知女人当厂长的艰辛,在位期间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关心女职工,退休后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协会工作中去,为女企业家办实事,受到女企业家的一致好评。
简历
1934年2月28日 出生于上海
1948年9月—1951年7月 江苏省立常州中学学习
1951年9月—1955年7月 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棉纺专业学习
1955年7月—1956年5月 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助教
1956年6月—1958年8月 北京第三棉纺织厂棉检组组长、技术员
1958年8月—1959年12月 北京第三棉纺织厂并粗车间劳动
1960年1月—1963年5月 北京第三棉纺织厂筹建印染车间
1963年6月—1966年8月 北京第三棉纺织厂技术科技术员、工程师
1966年8月—1980年5月 北京第三棉纺织厂技术科工程师、副科长
1980年5月—1982年5月 北京第三棉纺织厂副总工程师
1982年6月—1990年1月 北京第三棉纺织厂厂长1990年1月 退居二线
1995年1月 退休
主要论著
1.支美英.人造棉生产技术研究.全国人造棉交流会,1961
2.支美英,韩长海,汪时爱.鹏程牌2659、2559名牌产品的介绍.北京纺织,1980(4)
3.支美英.开展方针目标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北京纺织,1987(2)
4.支美英.北京纺织贸易小组赴欧洲参观访问.北京纺织,1988(6)
相关参考
攻克柏林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已进入第4个年头,苏军和英、法、美军队先后攻入德国领土,苏军已进抵奥得河、尼斯河,美英军队先头则前出支易北河畔,东西两线相距仅150至200公里,纳粹德国首都柏林已处于
1944—1945年美英空军猛烈轰炸德国城市美英空军自1943年起就对德国及其占领国实行“战略轰炸”,以摧毁和打乱德国军事、工业及经济体系,瓦解德国居民的士气,使其军事力量大大削弱。仅1944年,盟军
美英苏首脑伊朗会晤——德黑兰会议举行二战中,美英苏三国曾多次想举行首脑会晤,但直到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三国首脑才实现这一心愿。1943年,由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北非战役的胜利,太平洋战局的转机以及德
1944年元旦刚过,中缅印战区司令官、驻华美军司令、中国战区统帅的参谋长史迪威中将便急匆匆飞往昆明。在春城昆明的一间密室内,史迪威向其副手多恩将军传达了一项来自罗斯福总统被称之为「蓝鲸行动」的秘密
1941年9月29日-10月1日苏美英莫斯科会谈苏美英莫斯科会谈,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美国和英国三国代表的政府间会晤,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关系的重要事件。1941年8月,美英两国领导人罗斯福和丘吉
1934年10月美英日三国关于海军问题的伦敦会谈鉴于美英日三国在太平洋地区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日趋激烈,及1922年的《华盛顿海军条约》和1930年的《伦敦海军条约》均将于1936年底期满。1934年1
战舰上诞生的巨人宣言——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1941年8月9日,在大西洋的一艘军舰上,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坐在一起促膝长谈。几天之后,美英各报都以头版头条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美国总统和英
蒋介石亲美、亲英,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国共内战中,蒋介石都得到了来自美英,尤其是美国的大量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但在蒋介石日记中,屡屡有他暴跳如雷,怒骂罗斯福、丘吉尔、马歇尔等人的
1933—1934年美英日海军军备竞赛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曾经规定英国、美国和日本海军的主力舰及航空母舰吨位总数的比例为5:5:3。但会后三国在巡洋舰和其他舰只的建造方面展开了新的竞赛。1
波茨坦公告发表于1945年7月26日,全称《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简称《波茨坦公告》或《波茨坦宣言》。这篇公告的主要内容是声明三国在战胜纳粹德国后一起致力于战胜日本以及履行开罗宣言等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