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朱棣文——第一个移动“原子”的人
Posted 原子
篇首语:人总要找点事情做,让自己忙起来,忙起来才知道生活不易,才明白平时的忧伤都是矫情。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朱棣文——第一个移动“原子”的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朱棣文——第一个移动“原子”的人
朱棣文——第一个移动“原子”的人
朱棣文——第一个移动“原子”的人
朱棣文简介
诺贝尔得奖者小简介
姓名:朱棣文(StevenChu)
出生年代:1948年-
职称:物理科学家
国家:美国
个人情况:朱棣文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他的父母是江苏太仓人,20世纪40年代来到美国。朱棣文排行老二。
朱棣文197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78年,朱棣文进入美国贝尔实验室任研究员;1983年他加入美国著名的电话、电报公司贝尔实验室,担任量子电子学研究部主任。1987年开始,他在史丹福大学任教物理和应用物理,成为该校首位华人教授,1990至1993年他还担任了该校物理系第一位华人主任。
朱棣文是第一个可以控制和移动一颗原子的人。这成就使他在1987年获得美国物理学会在激光光谱领域的布洛依达奖;1993年他更获得费塞尔国王国际科学奖;1997年12月10日是他一生最光辉的一天,他步进殿堂,领取了举世瞩目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朱棣文是第五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再一次为中国历史写上了辉煌的一页。他得奖是因为他研究出新的方法,用激光把原子冷冻至超低温。他一直醉心于原子物理和激光物理的研究,发展出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技术。这些技术不但可以用来制造先进的医学仪器,还可用来设计更精确的原子钟,以改善太空航行和定位的问题。
朱棣文成功故事——不骄不躁
一旦选择了科学研究的目标,就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发现。
——朱棣文
朱棣文小时候喜欢动手做一些组合、操作的事情,从而造就了他一双灵巧的手。
他从小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和培养,从父母那里学会了刻苦、勤劳和谦逊的精神和品德并不宽裕的生活环境也造就了他不骄不躁、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
中学毕业,他进入美国知名学府、也是华裔较多的加州伯克利大学深造,1970年又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78年,朱棣文进入美国贝尔实验室任研究员;1987年起斯坦福大学教授至今。他工作生活十分繁忙,但精力充沛,他带着8个博士生,指导两个博士后,每年还给硕士研究生开两门课,还要从事自己的原子物理学研究。
他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喜欢烹饪,烧得一手好中国菜,在研究工作之余,下厨做菜,他甚至将实验也称为做菜。“在有限的资源中求变”是做菜和做实验的相通之处,也是他突破科学研究瓶颈,创造科学奇迹的秘诀之一。他爱好打网球、游泳和骑自行车。他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他的博士生金政说“我觉得朱教授活得并不累,因为他太爱物理学了”!
他认为要成为一个成功的物理学家,首先必须要有好奇心,不论对自然还是对普通事物都要有好奇心;而最重要的是要有恒心和毅力。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辛而漫长的工作,在整个过程中,要不断努力和学习,不骄不躁,锲而不舍,直到研究出新的结果。
在1993年5月就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朱棣文平时很少提及自己的研究成就,甚至在父母面前也从不提起。他的母亲说:“以前他每次得奖从不告诉我们,都是我的朋友看到报道后,剪下来寄给我的。像1996年获左根汉研究奖;1993年获第一个国际大奖;1987年获美国物理学会艺术奖等,他都没有表示出特别的兴奋。”
当有人告诉朱棣文他获诺贝尔奖时,他的第一反应是:“别开玩笑!”当有人问他怎么处理奖金时,他说打算买辆山地自行车。
1997年10月15日凌晨,朱棣文还在睡觉,却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了。他睡眼惺忪地拿起电话,听到他的一个学生激动地说:“朱教授,恭喜你获得诺贝尔奖了!”经常爱跟学生逗笑的朱棣文认为这肯定是他的学生在搞恶作剧,所以他满不在乎的说了一句“别开玩笑!”然后就挂上了电话,打算接着睡。可是亲友同事学生们的电话却接二连三地打进来,对他获奖表示祝贺,但他仍不相信。
后来他又接到媒体打来的电话,这时他还有点半信半疑,但还是打电话向斯坦福大学新闻社求证,新闻社答复确有其事,朱棣文才确信这不是玩笑。此刻他家里已炸了窝,媒体记者、摄像机一涌而入,把他的家闹翻了天。但正好那天他还有课,他可不想因此耽误了教学,所以仍和往常一样去上课。媒体记者们也跟着涌进教室。他的学生们已知道了消息,当他走进教室时,全体起立热烈鼓掌祝贺,紧接着就是七嘴八舌地提问:“嗨,你为什么获奖?”“你做了什么事?”“以前怎么没听你讲过?”朱棣文只好向学生们简单介绍说明了一下,才得以继续上课。课后,斯坦福大学特意为他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同时,包括中国科学院在内的各方发出的贺信贺电雪片般向他飞来,世界各大媒体也对此进行了大篇幅报道。
朱棣文获得了诺贝尔奖后,他仍然表示:“我还是我,跟昨天没有什么两样。”在谈到所获诺贝尔奖金时,他以幽默的口吻说:“我只是运气比较好。”他只得到100万美元中的1/3,“山姆大叔”还要拿走一半,真正到手的只有十几万美元。他要用这些钱还一些家庭贷款,给孩子们的教育投点资,至于他自己,只想买一辆山地自行车,如此而已。
朱棣文为人谦虚,得奖后他向记者表示自己并不聪明,但常有危机感:担心自己会思维枯竭。就是因为他抱有这样的心态,才会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不让别人超越自己。由此我们可知,正是因为朱棣文不骄不躁,锲而不舍的信念从而成就了他的人生!
教育启迪
朱棣文教授告诉我们:学习和工作中重要的是不骄不躁、不屈不挠、锲而不舍的努力。他对青年人的影响是:一个人要能够专注于一件事,而这件事可以是任何事,超过个人的舒适、意愿,有一股源源不绝的热情推动、探索,但却不是打发时间式的专注于某些事情。特别是青年学子最好要有一个梦想,然后努力追求,对于在乎的事情,尽力达到。
相关参考
探索原子世界奥秘的人——卢瑟福提出原子核概念20世纪初,人类在认识宏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时,也开始了向微观世界的进军。于是,一门被称为原子核物理学(简称核物理学)的新兴学科发展起来了。尽管在
世界历史 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美国知道后,总统立刻下了一道命令
我们知道德国很早就开始研制原子弹,但是一直没有搞出来,而美国花费了巨大代价,第一个研制出了原子弹,并在日本投下了两颗。而3年后,苏联紧接着就爆炸了原子弹,美国知道后,总统立刻下了一道命令。我们知道,美
明朝许多位皇后都极为出名,其中明太祖朱元璋的妻子马皇后和明成祖朱棣的妻子徐皇后,都是闲妇典范。这对婆媳不仅向我们诠释了作为妻子应该做什么,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作为皇后应该做些什么。 作为妻子,要辅
核世界“三足鼎立”——英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英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原子弹的国家。英国在原子能研究上起初并不比美苏落后,而且丘吉尔等英国政治家早就敏锐地认识到原子能研究在军事和政治上的重要性,但为什么在原
美国投掷在日本的两颗原子弹:“小男孩”和“胖子”听说过枪杀约翰·威尔克斯·布思的人吗?或者“另外一个安妮·弗兰克”一家?格雷姆·唐纳德的新书《打死暗杀林肯的那个人》介绍了历史上被遗忘的6个故事。1、托
54年前的今天,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在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 1964年
美国核武器垄断被打破——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苏在哈萨克斯坦沙漠进行首次原子弹试爆1949年8月23日,苏联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从而打破了美国在军事上独家垄断核武器的局面。二战后期和战后初期
中国原子弹之父 自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就出现了“中国原子弹之父”的说法,但自始至今,关于谁是“中国原子弹之父”,却一直争论不休。在中国第一颗原子
中国原子弹之父 自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就出现了“中国原子弹之父”的说法,但自始至今,关于谁是“中国原子弹之父”,却一直争论不休。在中国第一颗原子
能远距离通讯的手机手机的学名叫移动电话,是一种很便捷的通讯工具,目前在我国已经相当普及。1902年,一个叫内森·斯塔布菲尔德的美国人在肯塔基州默里的乡下住宅内制成了第一个无线电话装置,这部可无线移动通